“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7212476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2、的全部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按照课题组研究计划,2016 年 9 月初召开课题组成员上学期研讨交流会,总结 2015 年的不足及困惑,调整思路; 大家研讨并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为了强化了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 更加精细的把握好教材, 较好的应用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 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2016 年下半年我们做了研究调整,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基本措施 1.继续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搜集课题的信息,提高研究水平。一方面我们开展

3、课题研究的导师讲座, (全国有名专家没资金邀请) 我们利用看光盘看视频的办法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 一方面加强有关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 另一方面强化有关融合理论的学习,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点,使课堂操作更好的融合到数学课堂中; 另一方面加强个人研究的计划性, 提高课题成员的个人研究意识、强化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引导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具体明确课题研究问题,依托问题实际厚度。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只需解决好以下 4 个问题(A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 怎样确定有效的操作内容.B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

4、有程序地操作。 C怎样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效结合。D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要求研究教师结合解决的 4 个问题选一个主题本学期继续第二轮的“五个一”研究. 每学期结合主题有准备理论学习分享一次;每学期设计上一节研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每月案例剖析一次(有 4 个主题) ;每学期研究成果小结(或论文) ;每学期研讨简报一份; 课题组要组织人员对实验课进行评议。课题研究以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为载体,研究为课堂和学生服务。课题组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五个一同各类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通过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

5、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设计,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时间, 促使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基本计能、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使每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动脑、动口、动手, 最终实现学会学习。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将过程性的资料刻录成光盘及时上交收集研究资料,以便总结方法。 二、课题研究成果 以课堂为核心,立足课标,扎实开展实践研究。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为何而动” ,懂得该“如何而动” ,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合理地设计操作活动. 只有合理设计操作活动,才能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此下手,在集体备课中重点突破设

6、计操作活动,收获感悟如下: (一)解决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要做到: 1. 把握好学生操作的时机。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螺璇是开放性的, 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 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

7、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 10 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 小棒)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 8+412 为例: (1) 8 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 10 根小棒? 另两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 4 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 10 根小棒? 另 6 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 如果老师要你摆出

8、16 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 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 以上这些摆法中, 相同的一步是什么?( 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 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 )里拿出( )与( )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 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 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2. 在智慧的发展处, 加强动手操作。 美国当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罗杰斯) 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

9、包括情感、认知学等)投入学习活动,而不能让学习活动成为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 切一切,拼一拼, 想一想,若失败了, 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 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 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 侧面积、表

10、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 2 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 教学中这样安排, 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 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 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 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这种安排,或许超越了教材,但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 “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3。在思维的发散处, 开展动

11、脑操作。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 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 开展动手操作。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 12 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 反复操作, 共围出的图形: 长方形有 43、 62、 121;平行四边形有 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 12 平方厘米,算式是 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 如 832、462、1222、382 等

12、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 12 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 42、(2+4) +42 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 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至此,似乎可以煞锣。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学生马上回答“没有包含正方形. 我又问: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两个问题, 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它又把学生思维向更高的层次

13、推进了一步, 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 二) 应用合理恰当的学生操作时的策略 1. 进行定向指导。例如: 我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然后提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活动结束后, 老师让学生算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把刚刚摆的图形用加法来表示。结果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 ;4+4+4+3+3+5;3+3+3+3+3; 5+5+5+5+5;3+4+5+3+3;从反馈的情况看,有些学生在操作中摆的不是同一种图形,这可能是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这些同学没听清楚或是没等老师说完就急着开始先摆了. 通过

14、这些加法算式去探寻乘法的意义,恐怕也是个问题。这里涉及到在学具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活动前的定向指导。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 当然, 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上例中,如果教师能适时的介入学生的活动,可能反馈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学生的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在低年级听课中, 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

15、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 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指导的内容, 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 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2。设置多层要求。当然,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 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

16、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 够得着” 。为此要设置相应的策略:一是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提出要求, 使新的学习课题与原有知识的固着点之间保持适度的潜在距离.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 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 有时,还可将问题分解,形成有若干台阶的“问题群,使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让学生用两张全等的梯形纸片作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途径的操作, 所提问题可以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点明转化方向: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缩短认知差距。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个中心问题:怎样由已知的面积

17、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也可以分解成问题群: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等等。此外,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寻找多种转化、推导方式的要求。 3。调动多种感官。在教学内容中, 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 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 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 3 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 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

18、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反思不足 在课题专题教研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在教学中实际操作方式视角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不够强。课前备课没有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操作实践活动,在讲求教学策略上差些。 (2) 个别学生的操作处于浅层次,停于玩学具,不会思考,在语言组织表述上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

19、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师要养成积极调研,主动分析学情,教材,积极主动学习理论,乐于探讨的教学习惯 , 使的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效应。 (2) 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有效教学的因素,合理使用学具,将电子白板等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 (3 )进一步收集好过程性资料,及时归类,及时总结,及时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课题研究,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织不能简单对“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待,要想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得到真正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手操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操作什么,怎样操作,通过操作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不宜过长,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但也要适度,本着简约高效的目的,能用图形、符号代替直观操作的,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创设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