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7194105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53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铁涛医案一束医锦先生校.pdf(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医案一束医案一束医案一束医案一束 邓铁涛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整理者:医锦先生 目录目录目录目录 一、乙型脑炎 (2) 二、乙型肝炎 (5) 三、冠心病 (8) 四、风湿性心脏病 (10) 五、冠心病合并食道炎 (13) 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14) 七、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17) 八、慢性肾炎 (20) 九、重症肌无力 (21) 十、三叉神经痛 (24) 十一、皮肌炎 (25) 十二、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28) 十三、脑出血 (30) 十四、脑血栓形成 (32) 十五、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 (35) 十六、早期肝硬化 (37) 十七、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 (39) 十

2、八、子宫肌瘤 (41) 十九、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 (43) 二十、硬皮病 (45) 二十一、股动脉硬化症 (47) 二十二、深部霉菌病 (50) 二十三、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52) 二十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 (54) 2一一一一、乙乙乙乙 型型型型 脑脑脑脑 炎炎炎炎 蔡某,男,7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58 年 7 月 9 日。 (广州市儿童医院会诊)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发热已 5 天,今早体温极高(40.3) 。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面红唇赤,口渴,神志模糊,间有抽搐。舌苔厚黄,脉滑数。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证属暑温。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清热化湿开窍。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生石膏 6

3、0 克(先煎) ,知母 9 克,甘草 3 克,石菖蒲 1.2 克,连翘 12 克,银花 15 克,芦根 12 克,花粉 12 克,滑石 15 克(先煎) 。 紫雪丹 1 支,分 2 次隔 3 小时服 1 次。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7 月 10 日晨。热度略低(39.6) ,其他症状如前。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生石膏 60 克(先煎) ,滑石 24 克(先煎) ,川连 4.5 克,芦根 30 克,知母 9克,甘草 3 克,花粉 12 克,全蝎 3 克,连翘 12 克,石菖蒲 1.2 克,双钩藤 7.5 克,金银花15 克。 安宫牛黄丸 1 粒,至宝丹 1 克,两药合作 3 次服,每隔 2 小时服 1

4、 次。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7 月 10 日午。前服汤药 1 剂,证无大变化,继予下方药服之。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淡竹叶 12 克,甘草 3 克,知母 9 克,生苡米 12 克,生石膏 60 克。 另用冬瓜、莲叶、生苡米煎汤作茶。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7 月 11 日。热略退,面赤唇红,手指微有蠕动。舌质深红,苔黄白,脉滑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生石膏 60 克(先煎) ,生苡米 12 克,知母 9 克,甘草 3 克,淡竹叶 12 克,石菖蒲 4.5 克。 至宝丹 1.8 克,分 3 包,每 3 小时服 1 包。冬瓜、莲叶煎水作茶。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7 月 12 日。热退,面微赤唇红,嗜睡,神志

5、未完全清醒。舌苔黄,脉数。 3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芩 9 克,金银花 12 克,菖蒲 4.5 克,黄连 4.5 克,西瓜皮 15 克,竺黄 9 克,竹叶 9 克,连翘 9 克,滑石 15 克(先煎) ,鸡内金 9 克。 至宝丹 1 克,分两次服。冬瓜、莲叶、苡米煎汤作茶。 六诊六诊六诊六诊:7 月 13 日。热退,眼赤,神志较清醒,不大便数日。舌苔黄较前薄,脉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西瓜皮 15 克,谷芽 9 克,天竺黄 9 克,鸡内金 9 克,黄芩 9 克,竹茹 9 克,枳壳 4.5 克,土银花 9 克,元明粉 9 克(冲服) ,甘草 3 克。 冬瓜、莲叶、苡米煎汤作茶。 七诊七诊七诊七诊:

6、7 月 14 日。已无发热,神志较清醒,眼赤减退,未下大便,舌苔薄黄,脉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西瓜皮 15 克,冬瓜仁 30 克(打) ,甘草 3 克,土银花 9 克,黄芩 9 克,苡米12 克,谷芽 15 克。 八诊八诊八诊八诊:7 月 15 日。神志清醒,唯神疲肢怠,已大便,胸出白!,舌微有黄苔,脉滑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冬瓜仁 30 克,生苡米 13 克,甘草 3 克,云苓 15 克,淮山药 12 克,鸡内金 9克,花旗参 4.5 克(另煎) 。 是日下午 5 时半针足三里、合谷(双) 。 九诊九诊九诊九诊:7 月 16 日。神志清,唯神疲肢怠,胃纳不爽,胸部白!稍退。舌苔微黄,脉滑

7、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花旗参 4.5 克(另煎) ,苡仁 12 克,云苓 15 克,淮山药 15 克,甘草 3 克,西瓜皮 12 克,冬瓜仁 24 克(打) 。 十诊十诊十诊十诊:7 月 17 日。神志清晰,白!已退,仍疲倦,不思食。舌苔微白,脉略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花旗参 4.5 克(另煎) ,生苡仁 24 克,淮山药 15 克,云苓 9 克,南豆花 6 克,谷芽 9 克,甘草 1.5 克,竹叶 6 克。 4十一诊十一诊十一诊十一诊:7 月 18 日。神志好,能起床步行,二便如常。舌苔白薄,脉略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生党参 30 克,白芍 9 克,云苓 25 克,淮山药 24 克,甘

8、草 6 克,谷芽 6 克,鸡内金 9 克。 观察 3 天,病愈出院。 【按语】1958 年,广州地区出现乙型脑炎,根据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它同 1955 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偏热) 、1956 年北京市流行乙型脑炎(偏湿)都不相同。石家庄流行者偏热,故治疗以大剂清热为主;北京者偏湿,所以以化湿浊为主。而此次广州流行乙型脑炎之前多雨,发生之时天气极热,所以发病一般多表现为热盛湿伏,所谓外邪热盛而内有伏湿,这是中医辨证所不能忽视的。 从上述病例及同期治疗的其他病例来看,以白虎汤去粳米,加苡米或其他清暑去湿药,如西瓜皮、鲜荷叶、冬瓜、淡竹叶等适用于发热前期,容易退热和减轻症状。后期昏迷抽搐,则量度症

9、情而使用牛黄丸、 紫雪丹和至宝丹。 至于热盛生风或热极者宜酌用犀角、 羚羊角,或以羚羊角骨代羚羊角,亦可收到一定功效。熄风则重用石决明。湿气留连中焦气分,应注意其脉象,见有虚象,应加入人参以固气,但湿脉亦似虚象,其间宜细辨。后期宜及时固脾,因湿乃脾土之邪,及时固土, 则四肢健运; 气足脾旺, 可以减少后遗症而加速体力的恢复。但应注意用得其时,否则助邪。 清代医家叶天士说: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这是指导温病治疗的至理名言!而清代医家王孟英加以发挥说: “或遇阴雨连绵,湿气感于皮毛,须解其表湿,使热邪易外透而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其夹内湿者,清热必

10、5兼渗化之法,不使湿热相搏,则易解也。 ”推之则外风宜透达于外,内风宜降熄于内,则热势孤而得清,暑温亦不例外也。 二二二二、乙乙乙乙 型型型型 肝肝肝肝 炎炎炎炎 卢某,男,20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9 年 12 月 13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1979 年 5 月初突发恶寒发热,高热达 39,并见头痛全身不适,当地卫生院按“流感”治疗,3 日后热退,唯觉易疲劳,胃纳不佳,失眠多梦,右胁部时觉隐痛。直至 9 月 13 日查体,发现肝大胁下 1.5 厘米,即到广州某医院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217U,其余项目正常,HBsAg 阳性,超声波示较密微小波。诊为“乙型肝炎” 。至

11、今已 7 个月。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 诊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 并见烦躁, 右胁肋闷痛持续而明显, 舌淡嫩,有齿印,苔厚浊,脉弦稍数,两寸稍弱。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胁痛(乙型肝炎) ,证属脾虚肝郁。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健脾舒肝。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太子参 18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2 克,川萆10 克,麦芽 30 克,大枣 4 枚,甘草 5克,黄皮树叶 12 克(注) 。 柴胡 10 克,枳壳 6 克,白芍 15 克,太子参 24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黄皮树寄生 30 克,甘草 5 克。 嘱两方药交替服用,每方药连服 3 天后即转用另方药。 治疗过程中曾根据病情需要,适

12、当选加淮山药以健脾,郁金以舒肝,玄参、石斛、沙参、花粉、旱莲草、楮实子以养护肝阴。连续服药至 1980 年 7 月 3 日,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精神、胃纳均佳,再到该医院复查,肝功正常,HBsAg() ,超声波示肝区稀疏微波,未见明显炎症波型。至此病已基本痊愈,唯肝区时有不适,难入睡易醒等肝炎后综合征症状,乃嘱服健脾之剂以善其后。 注注注注:黄皮为南方一种水果,学名 clausena Lausium(Lour)skeels,叶有解毒舒肝作用。 6【按语】慢性肝炎反复难愈,怎样寻找更有效的根治途径和方药,是目前急待解决的课题。 从临床上来看, 慢性肝炎患者, 大都表现为倦怠乏力, 食欲不振,身肢困

13、重,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一系列脾虚不运之证,以及胁痛不适,头目眩晕等肝郁症状。因此,本病病位不单在肝,更重要的是在脾。 本病的病因病机:若患者湿热邪气外袭内蕴于脾胃与肝胆,则发为急性肝炎;若患者脾气本虚,或邪郁日久伤脾气,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或于治疗急性肝炎的过程中寒凉清利太过伤及中阳,均可导致脾气虚亏,而转变为慢性肝炎。此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邪实(湿与热)转化为脾虚(正虚) ,故此慢性肝炎之本乃为脾虚。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可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阳损及阴,而致肝阴不足;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临床上则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

14、挟证候。但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作为共性症状,始终存在于绝大多数慢性肝炎患者身上。 根据上述认识以及五行学说中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的理论,笔者认为脾病固当治脾,肝病亦当先“实脾” 。本病病位在肝脾两脏, 而主要是在脾, 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 故应以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为治疗慢性肝炎总则。 临证余常选用自拟慢肝六味饮治疗,基本方:党参 15 克,云苓15 克,白术 12 克,甘草 5 克,川萆10 克,黄皮树叶 15 克。 7本方取四君子汤补气健脾阳;黄皮树叶疏肝解毒,行气化浊;川萆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本方治疗单纯脾气虚型的慢性肝炎颇有疗效。 若患者同时有其他兼夹证候出现,则可

15、根据辨证适当采取兼治法,以上方加减治疗,脾虚较甚并见气短声低、精神不振者,加黄芪1525 克以补气,兼湿浊上泛并见脘闷、恶心呕吐、舌苔厚浊脉缓滑者,加法夏 10 克、砂仁 6 克以和胃降浊;若湿浊中阻、身肢困重、腹胀便溏明显者,加苡仁 15 克、白蔻仁 6 克以通阳除湿;兼肝气郁结、胁痛较明显、易急躁、头晕、头痛、脉兼弦者,加郁金 10 克、白芍 15 克以舒肝解郁,或可合四逆散同用;兼肝阴不足并见头目眩晕、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弦细弱稍数者,加桑椹子 15 克、旱莲草 12 克、菟丝子 12 克,以太子参易党参,去川萆,以养肝阴;兼肾阴虚并见面白唇红、头晕、睡眠不佳、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16、、舌质红嫩、 苔薄白或苔少、 脉细数而弱者, 加首乌 30 克、 山萸肉 12 克、熟地 20 克、桑寄生 30 克、旱莲草 12 克,以太子参易党参,淮山药易白术;兼血瘀阻络并见面色黧黑或唇色紫黯、胁痛明显、胁下症块(肝大,质较硬易扪及)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缓或涩者,加丹参 15 克、茜根 9 克、#虫(又称土鳖虫)10 克,以活血祛瘀;兼湿郁化热并见有口苦、小便黄浊或轻度黄染或低热、舌嫩红、苔黄白厚浊、脉数者,加金钱草 25 克、田基黄(或鸡骨草)25 克、土茵陈 25克,以太子参易党参,以清利湿热。 上述治法,总的原则不离健脾。组方的核心是四君子汤加川萆、 8黄皮树叶。这是笔者通过

17、长期临证研究摸索到的经验。随证加减则按辨证论治原则处理。 三三三三、冠冠冠冠 心心心心 病病病病 奇某(英国人) ,男,48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2 年 9 月 1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 患者到达广州后第 2 天, 到各处参观访问, 甚为劳累。 入院前 1 小时,于大便过程中突感心前区压榨痛,放射至双上臂,疼痛持续不减,冒冷汗,面色苍灰,无发绀,神倦,神志清楚,无恶心呕吐。有眼底动脉硬化、胆固醇较高病史,但无心绞痛史,有溃疡病史。白细胞 16.9 109/L,血沉 106mm /h,血清谷草转氨酶 140U,血清胆固醇 260mg% 。胸部透视:主动脉心型,双肺清晰。心电图示:急

18、性后壁心肌梗塞。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后壁心肌梗塞伴再发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阵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三联律。次日请中医会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见心前区隐痛,咳嗽,痰多,口干喜热饮,面色苍白,脉缓滑,舌有裂纹,质嫩有瘀点,苔白滑。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胸痹证,属心阳虚,痰瘀闭阻。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补心气、祛瘀逐痰。以温胆汤加高丽参、田七末。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竹茹 10 克,法夏 10 克,枳壳 6 克,云苓 15 克,橘红 6 克,炙甘草 5 克,田七末 3 克(分 2 次冲服) ,高丽参 6 克(另炖服) 。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入院第 3 天伴再发急性前侧壁心肌梗塞,呈心源性休

19、克前期状态。症见左胸疼痛,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恶风毛竖,脉微弱,舌黯滞有瘀点,舌中有少许灰白苔。为心阴心阳两虚,痰瘀闭阻。拟补心气,养心阴,活血除痰法。予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失笑散加减。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西洋参 15 克(另炖) ,麦冬 6 克,五味子 10 克,橘红 5 克,云苓 10 克,炙甘草 6 克,火麻仁 12 克,扁豆花 10 克,枳壳 5 克,田七末 3 克(冲) ,蒲黄 10 克,五灵脂10 克。3 天后去火麻仁、扁豆花,加高丽参 6 克(另炖) 。连服 3 天。住院第 9 天,病情好转,脉弦数,较前稍有力,舌质尚黯(但较前转鲜) ,中有厚浊苔。上方去枳壳,

20、加竹茹 10 9克、枣仁 12 克、法夏 6 克,连服近 1 个月。 此后进入恢复期,各症好转,无自觉不适,精神、食欲亦好,二便如常,脉缓,间有结象,舌质红润,仍有少许裂纹,苔薄白。补气健脾,佐以除痰导滞。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高丽参 10 克(另炖) ,白术 15 克,云苓 12 克,炙甘草 6 克,黄芪 15 克,枳壳 5 克,淮山 18 克,桔梗 10 克,鸡内金 10 克。 上方药连服约 1 个月后出院。1 年后患者爱人再度来院表示感谢,并谓患者出院后情况一直良好。 【按语】心肌梗塞,多由冠心病发展而致的危重疾病,病理机制多为心络闭阻不通, 致使心之气血乱逆, 危在旦夕之间。 此病本虚标

21、实,本虚多为心阳虚,心阴虚,或阴阳俱虚;标实或为瘀,或为痰,或为痰瘀互见。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心肌梗塞以痰瘀闭阻最为多见。 心肌梗塞的发生,是标病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治疗措施都应着眼于“通” ,心脉得通,病才得愈。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痰瘀闭阻与正气内虚常同时并见,并且互为因果,息息相关。所以通法与补法是治疗此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 “通” ,有芳香开窍、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 “补” ,有补气、温阳、养阴等法。临床是先通后补,还是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证型具体情况权衡而定,不能只知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也不能一通到底而不予固本扶正。 根据经验

22、,笔者祛痰喜用温胆汤加减,温胆汤能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不用枳实而用枳壳者,是取其宽中下气,且其力缓不致耗气伤阴。补气喜选用黄芪、五爪龙(即五指毛桃根) ,甚者加人参。活血通瘀喜用失笑散,痛甚者加田七末,或云南白药之保险子。兼阴虚者可合生脉散,兼高血压加珍珠母、草决明等,兼脾虚者合四君子 10 汤,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四四四四、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某女,40 岁。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少年时患风湿性关节炎,20 岁时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30 岁怀孕,生产时出现心衰,10 年来心悸、气促、水肿反复发作,经中西医诊治不能完全缓解。此次复发急重,于 1983 年

23、3 月 7 日入我院急诊室留观治疗。入院时患者自觉心悸不宁,胸闷,喘促短气难续,咳咯白色泡沫痰,小便量少,下半身水肿。神清倦怠,急重病容,喘促声怯,强迫半坐卧位。面色苍白,暗晦,口唇、肢端轻度紫绀。右下胸肋间饱满,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其余肺野可闻少量干湿罗音。 心尖搏动弥散, 心前区可扪及不规则搏动, 有猫喘; 心界向左下扩大,可闻及四级收缩期杂音、三级舒张期杂音,心律不规则,心率 120 次/分。腹软,肝上界叩诊音不清,下界于右肋下 4 厘米可扪及,质中边钝,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脾于左肋下仅可触及。臀部以下凹陷性水肿。肝功能:除血清谷丙转氨酶 160U 外,其余均正常。X 线:心

24、脏向两侧扩大,搏动不规则,右胸腔中等量积液。心电图:快速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左右心室肥大、心肌劳损。超声心动图:二窄加二漏,全心各房室均扩大。 入院后, 中药曾用真武汤加丹参, 每日 1 剂。 西药先后用过西地兰、 地高辛、心得安、多巴胺、双氢克尿噻、氯化钾、肌苷、维生素 B1、氨茶碱、青霉素等。心悸、气促稍减轻,但水肿未消,仍房颤,心室率 120 次/分。遂请余会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除上述见症外,舌淡胖黯,苔薄白,脉促,沉细无力。辨证:心悸、水肿、喘证,兼病疒微瘕、悬饮。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病情复杂,形势危急。四诊合参,可知五脏俱病,标证实而本大虚,概括起来为痰、瘀、毒、虚。治疗上应从这

25、四方面去扶正祛邪,随变随应,方能救治患者度过难关。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高丽参注射液 2 毫升加 50% 葡萄糖 40 毫升,静注,每日 12 次;或每日炖服红参10 克。 熟附子 15 克,白术 20 克,茯苓 15 克,生姜 3 片,白芍 12 克,桂枝 12 克,炙甘草 11 9 克,黄芪 30 克,防己 15 克,丹参 30 克。 每日 1 剂,上午水煎服,下午复渣再煎服。并暂停西药。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病者经用上方药 7 天(西药逐步停用,单用中药,3 天后住院医生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4 毫升,肌注,每日 2 次)后,小便量每天增至 2000 毫升以上,水肿逐渐消退,手足转暖,精神较

26、佳,每餐能进食一小碗饭,心悸、气促、肝区痛等也明显减轻, 可在病房内走动。 但下肢仍有轻度水肿, 夜晚失眠、 梦多,觉心烦,心率 90 次/分;心律不整,右胸腔还有少量积液,舌淡红仍暗,苔少,脉仍细数促、较前有力。此为胃气渐复,阳气能抵达四末,温化膀胱,病有转机,预后有望,但因利水过偏,渐现心阴不足、心神不宁之象。遂按上方减少温阳利水药,加入益气养阴安神药。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党参 30 克,麦冬 12 克,五味子 9 克,白术 15 克,茯苓 20 克,白芍 15 克,桂枝 6 克,枣仁 20 克,黄精 20 克,丹参 30 克。 每日 1 剂。另参须 15 克,每周炖服 23 次。 在调理

27、上,教导病人思想乐观,避免六淫、七情所伤,注意饮食宜忌,劳逸适中。可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如散步、做气功、打太极拳等,促使气血流畅,增强抗病能力。 病人离院后遵上方加减服药,并按法调理。1 个月后随访,心率减慢至 80次左右/分,仍房颤,水肿全消退。病情较稳定,可从事较轻的家务劳动。 【按语】本案患者正气内虚,腠理空疏,致使风寒湿气杂至侵犯而成痹;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心系受病,血脉失主,五脏失养,虚之更虚,致使水湿内停,水气凌心射肺,引起心悸、气促、水肿。 今又受精神刺激, 导致气滞血阻, 升降失常, 使病情急转直下,若处理不当,随时有阴阳离决的危象发生。且又见唇面暗晦,肢

28、端紫绀,胁下疒微瘕,胸胀支饮,舌暗紫,脉促等,此为痰瘀交结之征象。故本案之心悸,实由心阳衰弱、水饮上扰、痰瘀阻络所致;水肿(痰饮) ,为脾肾阳虚、土不制水、肾虚水泛而成;咳喘,是与正气虚弱, 12 寒水射肺,肾不纳气有关;至于疒微瘕,乃属心脾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之水湿不运,浸渍其中,水瘀停积而成。概括起来,本案为本大虚而标实盛。本虚,从五脏病变来看,以心脾肾为重点,从阴阳来看是以阳虚为主,而且达到心脾肾阳气欲脱的危重阶段。标实,为邪毒不解,成瘀成痰,血瘀、痰饮交结难解,外阻经脉,内迫脏腑。 治疗必须权衡标本的轻重程度而有所侧重, 适当兼顾其他相关脏腑;瘀血、水饮不可不除,但攻邪不能过

29、急。宜时刻照顾正气,在补虚的基础上祛邪; 补虚不能纯用呆补, 否则会使瘀痰难消, 变生他证,延误病情。故此,首先用高丽参固其欲脱之阳气。继而用真武汤为基础,加桂枝、炙甘草、防己、黄芪、丹参等。实践证明,这是治疗心衰水肿的有效方剂。与伤寒论的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合用,以增强温壮心阳之力,且寓苓桂术甘汤之意,为张仲景治痰饮的主要方剂。加黄芪、防己益心脾之气而利尿,祛经络之水湿,且与白术、生姜、甘草组成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防己黄芪汤。这样,共冶数方于一炉; 更重用丹参以活血祛瘀, 因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以强心、扩张肾血管以利尿和减低血液粘稠度、疏通微循环等作用。经第一阶段治疗,心阳振奋,血脉温通

30、,故心悸减轻,手足转暖,肝区痛减;肾阳渐复,膀胱气化,故尿量增多,水肿渐退,寒水得去,痰饮遂消,咳喘亦平;脾阳升发,胃气恢复,故胃纳改善。但由于利水过快,未注意“中病即止”的原则,致使心阴更显不足,而出现失眠、梦多、心烦、舌淡红,苔少、脉细等证候。由于病机已变,心阴不足已成为 13 矛盾的主要方面,故第二阶段用药减少温阳利水药,加入益气养阴安神之品,意在调平阴阳,气血兼顾,标本同治。药证相合,使病者脱离险境而出院。 五五五五、冠心病合并食道炎冠心病合并食道炎冠心病合并食道炎冠心病合并食道炎 患者张某,女,46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4 年 4 月 11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31、1973 年 4 月因患急性黄疸性肝炎而住传染病院治疗,两个多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仍继续服中药,6 月中旬开始觉服中药后胃脘不适。6 月底每于吞咽时有阻碍感,并伴有牵拉样疼痛,且疼痛部位从项部逐渐下移。9 月份移至剑突上胸骨后疼痛并向背部及上胸部放射,时有胃脘烧灼感及恶心,但无呕吐,11 月 4 日住解放军某医院治疗。根据纤维胃镜及多次食道钡餐检查,诊断为食道炎。 又因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三酸甘油三酯 250mg诊断为 “冠心病” 。共住院治疗 3 月余,经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诊时除上述吞咽受阻伴食道下段疼痛症状外,并见疼痛加剧,发作严重时则不能食,强咽即吐,面色白

32、,气短乏力,舌嫩,苔白润,脉弦滑,重按无力。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噎膈证。属气虚痰阻。治法:健脾除痰。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威灵仙 15 克,竹茹 10 克,胆南星 10 克,枳实 5 克,党参 15 克,云苓 12 克,白术 10 克,甘草 5 克。 上方药共服 50 剂,自觉疼痛发作时间缩短,间歇时间延长,且胃纳转佳,舌淡胖嫩,苔白浊厚,脉细滑。病有好转之机,仍守上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党参 15 克,白术 12 克,云苓 15 克,威灵仙 18 克,竹茹 10 克,法夏 10 克,橘红 5 克,枳壳 5 克,甘草 5 克。 服上方药 40 天后,食道疼痛减轻,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

33、,脉细滑。再服药 20 天后,症状消失,胃纳二便均佳而告治愈,追踪 4 年一直未再发作。 【按语】噎膈一证,多因痰、瘀、气虚等因素所致。本例因病后损 14 伤中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痰浊阻膈而成。从患者面色白、气短乏力、舌嫩苔白、脉重按无力,可知脾气内虚;食道疼痛,饮食难下,强咽即吐,舌苔润,脉弦滑,乃痰浊中阻之象,脾虚为本,痰浊为标,本虚标实。故治以健脾除痰,冀以扶正驱痰,标本兼治。初用四君子汤加胆星、竹茹、枳实、灵仙,后予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取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扶正固本;遣温胆汤或胆星、竹茹之类,以除内结之痰;灵仙除湿通络止痛,用以引经。谨守病机,效不更法,终收预期之效。 六六

34、六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吴某,女,47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8 年 3 月 9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胃病 30 余年,近 3 个月加剧,纳呆消瘦,间歇性呕吐,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胃下垂。经治疗未见好转。入本院后经补液、解痉止痛、镇静、消炎等治疗,呕吐止,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能进半流质食物,但每日进食只一两左右,故体重仍在下降,几个月来共减重 12 公斤。于 3 月 9 日来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诊见面色黄滞少华,唇黯,舌黯嫩、齿印、舌边有瘀点瘀斑,苔剥近于光苔,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脉

35、左弦细,右虚寸弱尺更弱,低热,大便7 天未行,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此乃气阴大虚,胃失煦养,血失鼓动,瘀阻脉络之候。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养阴救津,佐以活血通络,兼退虚热。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24 克,云苓 12 克,淮山药 12 克,石斛 9 克,小环钗 9 克,丹参 12 克,鳖甲 30 克(先煎) ,麦芽 18 克,甘草 5 克。 另另另另:参须 9 克,每周炖服 1 次。7 剂。 15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3 月 15 日。低热退,精神较好,食量稍增,唯大便尚秘结难排,面色由黄滞转稍有润泽,唇黯,舌嫩色黯,苔薄白(中根部) ,舌边见瘀斑,脉右细

36、弱,左细而弦,稍滑缓。病有起色,治守前法,于前方中加白术 9 克,火麻仁 18 克,另炖服参须 9 克,每 5 天 1 次。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3 月 22 日。又见低热,开始有饥饿感,大便仍靠开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黯,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润,脉缓细弱,右稍弦。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云苓 12 克,淮山药 18 克,石斛 18 克,小环钗 9 克,丹参 15克,鳖甲 30 克(先煎) ,麦芽 18 克,百合 15 克,甘草 4.5 克。 另另另另:炖服参须 9 克,每 4 天 1 次。7 剂。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3 月 29 日。头痛头晕,月经来潮已 3 天,翌日将净;胃纳转佳

37、,每餐能尽半两米饭;唇黯稍淡,舌黯嫩,瘀斑稍减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脉细数,右稍弦。 照上方加百合 24 克、炙甘草 6 克,去丹参(因月事未完) ,并嘱从第 4 剂起加丹参 18克,百合加至 30 克,连服 10 剂。 仍 4 天炖服参须 9 克 1 次。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4 月 12 日。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41 公斤)增加 3 公斤多,有饥饿感,面色转好,面部较前饱满。舌黯,白苔复长,舌边瘀斑减少,脉细稍弦。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云苓 12 克,淮山药 18 克,小环钗 18 克,龟板 30 克(先煎) ,百合 30 克,素馨花 6 克,麦芽 30 克,丹参 18 克,

38、大枣 4 枚,炙甘草 6 克,7 剂。 六诊六诊六诊六诊:4 月 18 日。病况继续好转,4 月 15 日作纤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溃疡(已非萎缩性胃炎) 。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舌质淡黯,苔薄白(全舌有苔) ,舌边瘀斑缩小,脉缓稍弦。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照上方小环钗改为 15 克,百合 24 克,丹参 15 克。共服半个月。 七诊七诊七诊七诊:5 月 3 日。患者自觉良好,每天可食 34 两米饭,面色转润,颧部 16 仍黯。唇淡,舌质淡嫩,有瘀斑,但色变浅,苔薄白,脉左细右稍弦。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黄芪 15 克,云苓 12 克,白术 9 克,淮山药 18 克,龟板 30

39、克(先煎) ,小环钗 12 克,丹参 15 克,麦芽 30 克,大枣 4 枚,甘草 5 克。 病者带药出院,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追踪观察 7 年余,未见反复。 【按语】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 余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病。 本病之虚, 主要为脾胃亏虚, 脾亏虚于阳气, 胃亏虚于阴液,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其病机的成因则多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亦有因长期饮食失节,缺少调养,致使后天损伤;亦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失调所致。本病之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脾气亏虚,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

40、引致虚火妄动,此为三。在治法上,补脾气,养胃阴,是治疗之根本。但标实不除, 不能很好地固本, 所以活络祛瘀, 除湿化痰, 清退虚热,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上述病例,胃病 30 余年,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所谓劳倦伤脾是造成脾胃虚损的病因;纳呆,消瘦,体重下降,面色黄滞,唇黯,舌淡嫩,齿印,脉虚弱,胃下垂,是脾脏阳气亏虚的证候;舌苔光剥,呕吐,脉细,是胃之阴津亏损已甚的外候;胃脘疼痛,上腹及背部夹脊压痛,舌边见瘀斑,是脉络瘀阻的见证;低热,大便秘结,脉弦,乃阴虚夹有虚热之故。处方用太子参、云苓、淮山药、麦芽、参须、甘草以培补脾胃,健运其气;用石斛、小环钗、淮山药急救已伤之胃阴;用丹参、鳖甲

41、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本证以虚损 17 为本,瘀热为标,故遣方用药以培元气救阴津为主,祛瘀清热为辅,方与证合,故能建功。 此病是伤于后天,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不然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救护胃阴亦不能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 笔者认为: 治疗本病时, 培元宜用太子参、 淮山药、云苓、炙甘草等,虽补力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再反佐以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本病患者是恰到好处的。余在使用参须时是颇有考虑的,脾胃大虚,不求助参力不行,故选用补力稍缓之参须,并根据脾胃渐复

42、的情况逐渐加密投药次数,不图急功,俟其胃阴渐复元后再用黄芪。至于救胃阴,特别是舌苔光剥者,石斛、小环钗、淮山药最为相宜;活络通瘀,清降虚热, 丹参配鳖甲较为妥贴; 至于化湿浊, 宜选用药性较平和之扁豆、云苓、鸡蛋花、麦芽等,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胃阴不复,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弊。 患病日久, “穷必及肾” ,损及他脏,脾胃属土,肝属木,脾虚往往肝气乘之,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肾肺的关系,于适当之时加调养肝肺肾之品。本病例在治疗中曾用素馨花、龟板、百合等品,就是根据这一思想。 七七七七、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

43、腹膜炎 邓某,男,19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67 年 3 月 30 日 18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3 月 29 日下午 4 时周身不适,畏寒发热,上腹隐痛,晚上 10 时许转为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不放射) ,并呕吐胃内容物 2 次,即服藿香正气丸 1 粒,第 2 天因腹痛加剧而入院。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入院时体温 39.3 ,腹肌紧张如板,抵抗明显,全腹均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麦氏点尤甚,腰大肌征阳性。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血常规:白细胞 14.85109/L(杆状 11%) ,大便潜血(+) 。尿常规:红细胞(+) ,白细胞(+) 。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肠痈(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44、 。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生大黄 12 克(后下) ,玄明粉 6 克(冲) ,桃仁 6 克,丹皮 6 克,赤芍 18 克,冬瓜仁45 克,银花 24 克,蒲公英 24 克,皂角刺 30 克。1 剂。复渣再煎,取汁 200 毫升作保留灌肠。此方药上午服尽。 冬瓜仁 45 克,蒲公英 24 克,连翘 18 克,皂角刺 30 克。1 剂。此方下午服尽。 另另另另:针刺阑尾穴(双) ,留针 1 小时。外敷双柏散(为我院成药) 。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入院第 2 天。服药后大便 2 次,色暗黄溏。体温 38.7,腹痛减轻。仍按上法,但泻下之药如芒硝、大黄有所减量,清热解毒之品如川连、黄芩、连翘、蒲公英有所

45、加量,未予灌肠及针灸。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入院第 3 天。脉症渐见好转,知药见效,仍守上法,以丹皮、桃仁、冬瓜仁、苡仁、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为主随症加减,并继续外敷双柏散。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入院第 6 天。体温曾一度回升(最高达 38.3) ,但无其他不适。腹软,未见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仍以上方加减。是日下午停用双柏散,加用四环素及链霉素。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入院第 8 天。体温正常,腹痛大减,只在转动身体时有些微痛,胃纳好。舌红苔白,脉弦。改服四逆散加桃仁、冬瓜仁、苡仁、白头翁、秦皮等。 19 六诊六诊六诊六诊:入院第 11 天。停用四环素及链霉素,继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调理。 第

46、14 天痊愈出院。随访 10 年未见复发。 【按语】笔者于 1967 年至 1968 年间用中医药治疗 10 多例急性阑尾炎(其中 1 例合并弥漫性腹膜炎,1 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3 例为合并阑尾周围脓肿之早期) ,均于短期内痊愈(短者 35 天,最长也不超过 20 天) 。病例虽不多,但疗效快而可靠。特别是中医“下法”的运用,很值得重视,现归纳分析如下: “下法”的运用特点:即在辨证基础上早用、坚持用,用必达到泻下的目的。 其方法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 争取时机, 尽快控制病情。 笔者认为只要诊断一成立,越早用“下法”越好。用药三四小时后, 若仍不见泻下, 可再服 1 剂, 必于当天达到泻下之

47、目的。 得泻后,第 2 天仍用“下法” ,直到痊愈。但后期泻下药应有所减轻,而增加清热解毒药。当然,病情恶化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 “下法”则宜慎用。如此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时,仍可用“下法” 。 方药多以大黄牡丹皮汤为主方加减化裁。 痛甚者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者加地丁、银花;出现包块者(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者于后期酌加党参或吉林参以扶正。 至于灌肠,其优点是既能泻下,又能使药力更快地直达病所,这是“攻邪应就其近而逐之”的灵活运用。其法是将内服药复渣再煎,取汁进行保留灌肠。 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体会, 个人认为治疗急性阑尾炎 “宜用下法”的理论根据是:急性阑尾炎是由于寒温失调或饮食失节或喜

48、怒无度,而使“邪气” (瘀秽之物如粪石之类)与“营卫” (血液循环与卫外机 20 能) 互相搏结于肠道,致使运化失职,糟粕积滞,气血瘀阻,积于肠道而成肠痈。如果诱发肠痈的瘀热没有出路,那么瘀热与血肉便腐败成脓。因此,有效而便捷的治法便是祛邪从下而出,邪有出路,则脓不成而正自安。 采用下法会不会引起阑尾穿孔?据笔者临床数十年的经验, 用下法尚未见引起恶化者,关键在于芒硝不宜重用,一般应不超过 9 克。另外,中医运用下法亦是根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因而能消除副作用,产生较理想的药理作用。大黄牡丹皮汤就是这样的配伍,使之具有泻下除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作用(笔者经验脓成仍宜用大黄牡丹皮汤) 。可见

49、,中医的下法,能从根本上治愈急性阑尾炎。但必须注意的是:腹痛已除又无发热,病似已愈,仍需服大黄牡丹汤三剂以彻底治疗,可免复发。 八八八八、慢慢慢慢 性性性性 肾肾肾肾 炎炎炎炎 黎某,男,22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80 年 3 月 16 日。病史:几个月前脸部浮肿两次,均未治疗而自然消退。今年 2 月 3 日,眼睑、头部出现水肿,渐蔓延至全身而住院,西医诊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用激素、利尿药与五苓散、五皮饮等治疗,水肿在 1 周内消退,而后隔日服强的松 80 毫克共 50 余天,其中加服环磷酰胺半个多月,但蛋白尿持续,逐渐出现激素副作用,全身毛细血管扩张而发红,脸上长痤疮,两颞有搏动性

50、头痛,服安眠药始能入睡但易惊醒,易兴奋激惹;头发脱落。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现尿蛋白(+)或(+) ,眠差易惊,头发脱落,食欲一般,大便正常,小便稍少,色淡黄。口微苦,不渴。舌边尖略红,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弦滑,左关尤甚,重按无力。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5 克,玉米须 30 克,淮山药 30 克,茯苓皮 15 克,生苡仁 30 克。每日 1 21 剂,水煎,连续服用。 服上方药 1 周后,小便蛋白(+) ;2 周后,小便蛋白(+) ;3 周后,小便蛋白() ;第 4 周末,小便蛋白(-) 。以后连续服药 3 周,小便蛋白都是阴性。嘱其以后仍服此方药, 酌加龟板, 以图巩固 (治疗期间仍隔

51、天服强的松 80 毫克。曾因预防感冒注射过丙种球蛋白 1 支) 。 【按语】本病从辨证审察,其蛋白尿与脾肾两脏关系最大。脾气散精, 肾主藏精。 脾气虚弱, 不能运化水谷精微, 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水谷精微反与湿浊混杂, 从小便而泄。 肾气不固, 气化蒸腾作用减弱,亦致精气下泄而为蛋白尿。故治此病,常以补脾益肾涩精,恢复脾肾功能而收效。 本案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临床症状控制后,蛋白尿持续不退。就诊时虽出现一派阴虚阳亢症状,但这是激素的副作用所致,掩盖了原有病症。中医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虽有补肾阳之作用,但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极易耗损阴液而出现阳亢症状。根据患者舌有齿印,苔灰黄浊腻,脉重按无力

52、,并且服用激素后蛋白尿不消退等,认为脾气虚弱,失于升发,水谷精微与湿浊混杂下注是主要矛盾。论治时应舍弃用西药所出现的假象,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方可奏效。故以黄芪、玉米须为主药,益气升脾,降泄浊阴;佐以茯苓皮、生苡仁利水而健脾;淮山药益脾阴而固肾涩精,利水道而不伤阴,并能抑制激素的副作用, 起到补阴配阳的作用。 药虽少而力专宏, 故能收效。 九九九九、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 娄某,男,15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1 年 12 月 7 日。病史:患者于 3 月前感冒发热后,突然出现左眼 22 睑下垂,早上轻,晚上重;继则眼球运动不灵活,上、下、内、外运动范围缩小。约经月

53、余,右眼睑亦下垂,并有复视现象。经某医院检查,X 线片示胸腺无增大。用新斯的明试验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经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来就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见眼睑下垂,眼球运动不灵活,运动范围缩小,复视,身体其它部位肌肉未见累及,饮食、睡眠、呼吸、二便、肢体活动均正常,仅体力较差,舌嫩无苔而有裂纹,脉弱。辨证:证属脾肾两虚,脾虚为主。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以补脾为主,兼予补肾。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0 克,升麻 9 克,白术 12 克,菟丝子 9 克,党参 15 克,桑寄生 18 克,当归 12 克,石菖蒲 9 克,柴胡 9 克,首乌 9 克,橘红 4.5 克,紫河车 15 克,大枣

54、 4 枚。每日服 1 剂。 另每日开水送服六味地黄丸 18 克(1 次顿服) ,并配合针刺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二二二二诊诊诊诊:1972 年 3 月 2 日。经上述治疗 3 个月后,病情稍有好转,原晨起后约半小时即出现眼睑下垂,现眼睑下垂时间稍推迟,余症同前。上方黄芪倍量,每周服 6 剂,每天 1 剂。另每周服后方 1 剂。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党参 9 克,云苓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当归 6 克,熟地 15 克,黄芪12 克,白芍 9 克,五味子 9 克,肉桂心 1.5 克,麦冬 9 克,川芎 6 克。 补中益气丸 12 克,另吞服。 上法治疗月余,症状明显好转,晨起眼

55、睑正常,可维持至下午 3 时左右,两眼球活动范围增大,复视现象消失。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6 月 6 日。服前方药 3 个月,除左眼球向上活动稍差外,其余基本正常。舌嫩苔少有裂纹,脉虚。治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60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5 克,当归 12 克,柴胡 9 克,升麻 9 克,杞子9 克,大枣 4 枚,阿胶 3 克,橘红 3 克,紫河车粉 6 克(冲服) 。每周 6 剂,每日 1 剂。另每周服下方 1 剂。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杞子 9 克,云苓 12 克,淮山药 12 克,丹皮 9 克,山萸肉 9 克,熟地 12 克,生地 12 克,巴戟天 6 克。四诊:1973

56、年 3 月。服前方药半年多,两眼球活动及眼裂大小相同,早晚无异。嘱服上方药 2 个月以巩固疗效。 23 追踪观察 13 年,病无复发。 【按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是当前很值得研讨的课题。中医眼科虽有“睑废”之证及北史有“睑垂复目不得视” 的记载,近似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但尚未能形成对本病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临床验证。笔者根据脏象学说,以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后天互相关联等理论, 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 灵枢大惑论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 ”并指出: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 。

57、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 “五轮”学说,指出目部与脏腑的有机内在联系。其中“肉轮”眼胞(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笔者根据前人这一理论,认为眼睑下垂主要是脾虚气陷,脾阳不足,清气不升,故提睑无力。治疗大法宜以大补脾气,使脾阳健运,清阳上升,则眼睑活动可复常。要升发脾阳,应首选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 。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余体会使用此方要重用黄芪、升麻和柴胡。 本病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尚同肝肾相关,因除眼睑下垂外,还有眼球运动障碍, 引起复视、 斜视等症状, 并多有肾虚或阴虚的脉象、舌象。所以治疗上除大补脾气外,还应根据肝肾同源、肝虚补肾之原则,同时补肾,即既补脾又补肾,使先天(肾)与后

58、天(脾)同补,以图根治。 从脾与肾的相互关系来看,本案患者舌嫩无苔兼有裂纹,脉弱,都是肾阴不足的征象。治疗采用 6 天补脾阳,1 天补脾阴之法,补脾 24 时兼予补肾,养肾时兼予补脾,一法到底,直至治愈。 十十十十、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李某,男,62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4 年 6 月 24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3 个月前,患者自觉戴眼镜后双眼疼痛,尤以左眼眶为甚,每天眉心及左眉棱骨大痛 23 次,每次约持续 2030 分钟,影响工作及睡眠。后虽不戴眼镜,左眼眶疼痛亦未减轻,有时伴眩晕、胸闷纳减或觉口苦。平素喜饮水;大便成形、日 23 次。某医院曾诊为“视神

59、经炎” ,予维生素 B1、B12 等药治疗,未见好转。于 1974 年 6 月 24 日入本院治疗。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 眼科检查见右侧玻璃体稍浑浊, 眼底视神经乳头边界清楚, 颜色淡红,动脉反光度增强,静脉充盈,AV=13,未见交叉压迫现象;诊断为左眼眶上神经痛,眼底动脉硬化(双) 。又请某医院会诊,同意眶上神经痛诊断。 中医诊查见舌黯红,苔白滑,脉弦细略滑。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为眉棱骨痛。治法:初时多以肝肾不足论治,取杞菊地黄丸加减,并隔天用维生素 B12 和普鲁卡因作左眶上神经穴位封闭。按此法治疗约 1 月余,自觉似效非效,眉棱骨处疼痛仍时时发作。 于 8 月 15 日改用选奇汤合温胆汤

60、加减治疗,以祛风与除痰通络论治。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羌活 9 克,防风 9 克,竹茹 9 克,枳壳 4.5 克,橘红 4.5 克,法夏 9 克,云苓9 克,甘草 6 克,小生地 15 克,木通 6 克。 服上方药后自觉眉棱骨处疼痛逐渐减轻, 眩晕、 胸闷等症状亦见改善, 精神、胃纳转佳。以后照此方加减,至 8 月 24 日,症状好转出院。嘱患者继续服用上方药约 2 月余,穴位封闭由隔天 1 次渐减为 34 天 1 次,1 周 1 次,1 月 1 次。10 月 30 日最后 1 次封闭后,便停止封闭疗法,单服中药,眉棱骨疼痛基本无发作。 【按语】眉棱骨痛属内伤头痛范围,多与痰涎风热郁遏经络有关。

61、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头痛论治谓: “眉棱骨痛,由风热外干,痰湿内郁,选奇汤。 ” 选奇汤:防风 9 克,羌活 9 克,黄芩 3 克, 25 甘草 2.4 克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目痛源流亦谓: “大约选奇汤,上清散二方俱为总治眉棱骨痛之剂。 ” (此书之选奇汤多法夏与生姜) 。本例主要证见除眉棱骨痛外,还有眩晕、胸闷、纳减、口苦、苔白滑、脉弦滑等一派痰浊内阻的征象。痰浊中阻,故见胸闷、纳减、口苦、苔白滑;痰浊夹肝风上逆,则见眩晕,脉弦细滑;痰阻经络则眉棱骨痛。处方在前人治疗眉棱骨痛经验方基础上,配合温胆汤以除痰通络。 十一十一十一十一、皮皮皮皮 肌肌肌肌 炎炎炎炎 胡某,男,41 岁。

62、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81 年 12 月 4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8 年前额部、眼睑、双颧出现水肿性淡紫色红斑,继而手臂掌背皮肤均出现紫红色斑片,手指压痛,肌肉酸痛,甚则躯干四肢肌痛无力,不能自持倒地,时有发热。曾在香港某医院住院检查治疗,确诊为“皮肌炎” ,给予激素治疗,症状一度缓解,但激素减量后,症状反复,被迫加量服用激素。当地医院医生曾断言须终身服用激素,带病延年。病者因苦于激素的种种副作用,遂于 1981 年 12 月 4 日专程求治于余。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诊见全面部及手背满布淡红色红斑,手部肌肉压痛(+) ,双手握力减弱,双上肢抬举活动尚可,但觉费劲,四肢肌肉时觉酸痛,

63、怠倦气短,时有低热,舌质黯嫩有齿印,苔白,脉弦滑细,略数。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气血亏虚,肌肤失养,阴虚内热。治法:益气养血,濡养肌肤,佐以养阴清热。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北黄芪 20 克,五爪龙 30 克,鸡血藤 30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淮山药15 克,丹参 15 克,甘草 6 克,旱莲草 12 克,女贞子 12 克。 嘱显效后将激素逐渐减量。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1982 年 1 月 8 日。服上方药 34 剂,红斑逐渐消退,面部红斑已局 26 限于前额及双颧,双手掌指关节略红,无触痛,肌痛消失,双手有力,已无倒地现象。舌质黯嫩,苔白,脉弦略数。 初见成效,药已对证,治守前法。

64、按上方白术减至 12 克,丹参增至 20 克。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4 月 2 日。服上方药至今,红斑完全消失,唯尚有少许色素沉着,肌力已增,活动自如,无肌痛及触痛,自觉良好。强的松已减至每日 5 毫克。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寸尺弱。按二诊方加地骨皮 12 克,每晚加服六味地黄丸 12 克。并嘱继续减少激素用量。 患者坚持用上方治疗至 1982 年底,并于 1982 年 10 月底停用激素,病情稳定,未见反复。1983 年至 1984 年间均按益气养阴活血之治疗原则,并以二诊处方为基本方加减论治。以每周服药二三剂至一二剂以巩固疗效。 1985 年 8 月来访,自述已停用激素 2 年

65、余,自觉一切良好,曾再到香港某医院复查,血、尿均告正常。观其面色正常,无红斑及色素沉着,四肢活动自如,无肌痛及触痛,肌力如常人,病已基本告愈。为巩固疗效计,仍需间断服药。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五爪龙 30 克,黄芪 15 克,丹参 15 克,旱莲草 15 克,鳖甲 30 克(先煎) ,淮山药 15 克, 太子参 30 克, 北沙参 18 克, 女贞子 15 克, 百合 18 克, 丹皮 12 克, 甘草 6 克。 嘱其根据情况每月服药数剂以为调养之用。 【按语】皮肌炎一病,属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明。以临床症状看,笔者认为多属于中医“虚损”病的范畴。所谓“虚损”病,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体“正气

66、”虚损,包括形质亏损和功能虚衰两方面,在治疗上则以“补虚益损” 、 “扶正固本”为主要治疗大法。 “皮肌炎”患者大都久病缠绵难愈,这说明其正气虚败不能抗病,典型患者除皮损水肿外,还见浑身乏力,肌肉痿软,精神萎靡等形体受损之见症,这是虚损病立论的重要依据。此病所虚,虚于气阴;所损,损于脾肺之阳气与肝肾之精血。脉络失于温煦濡养,血络滞留,郁阻成瘀,故肌肤疼痛,红斑出现;脾虚不能运四旁,肺虚不能朝百脉而主 27 皮毛,水湿停滞于腠理之间,故皮肤水肿;肌肉失于后天之养,故痿软无力;水火不济,虚阳无根,浮越于上,故首先犯头面而见皮损紫红;水不济火,加上瘀阻脉络,故热从内生。 根据上述的病机辨症,便拟订补

67、气养血,滋阴清热,佐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的“论治” 。处方以黄芪、五爪龙、白术、淮山药、云苓、 鸡血藤等益气生血; 以二至丸养阴清热; 以六味地黄丸益精养血;以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应强调的是,皮肌炎虽属“虚损”病,具有“虚损”病的一般共性,但亦有其特有的个性。笔者认为本病的病位其本在脏腑阴阳,其标在肌肤络脉,其“本”属虚,其“标”属实, “本”为主要矛盾,“标”为次要矛盾。如只理本而不治标,则延误病情,如只治标而不理本,则治疗终要失败。因而施治时,在调养脏腑阴阳的前提下,应兼予活血通络以治肌肤络脉。笔者喜用鸡血藤配丹参,以达此目的。鸡血藤既可通络又可养血,丹参既可活血

68、又可凉血清热,两者配合,恰到好处。另外,除考虑疏通肌肤络脉,还应考虑濡养肌肤,但在选取补益药时,应选用走而不守的黄芪、五爪龙、鸡血藤,并重用之,而不选用人参、熟地、黄精等壅滞腻胃之品。在治疗上述病例的中后期,将白术减量亦同此理。此外,在补益脏腑阴阳亏损时,补气与养阴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内经云: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皮肌炎”初起多见皮损及肌痛、肌肉痿软无力等“形不足”的证候,所以在治疗的第一阶段应偏重于补气、活络,故在治疗前期用黄芪、五爪龙、白术、云苓、淮山药等大队补益气分的药物, 28 而只用二至丸以顾及阴分。待病情稳定,脾之运化功能有所恢复时,亦即在第二阶段才用六

69、味地黄丸以益精养血,以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目的。笔者还认为此病多有内热,不宜使用大温大热的补益药物。更应注意的是,不要因有皮损红斑、肿脓、发热疼痛,又囿于西医所谓“ 炎症” 而治以苦寒清热、利水消肿、祛瘀化斑之法,否则易犯虚虚之弊。 十二十二十二十二、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一氧化碳中毒昏迷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吴某,男,26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85 年 9 月 17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1985 年 9 月 15 日早晨 6 时半左右,患者入砖窑内进行清理工作,50分钟后被工友发现晕倒在窑内,昏迷不醒,急送来本院急诊室抢救。查体:颜面粉红,唇红,呼吸浅促,节律快慢不等

70、(每分钟 2040 次) ,脉搏 120 次/分,血 压 140/70mmHg(18.6/9.3kPa) ,心率 120 次/分,律齐。头颅躯干四肢均无创伤,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软。西医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按常规抢救 1 日 1 夜,未见转机。遂于 9 月 17 日上午邀余会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患者昏迷不醒,呼之不应。面色瘀黯,面目浮肿,全身肿胀,肌肤灼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戴眼反折( 瞳仁瞧下瞧内,仅见瞳仁边缘) ,口气臭秽难闻,二便闭塞不通。舌瘀黯,苔厚浊,脉洪大而数。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今邪毒之气上犯肺系,逆传心包,致使患者痰毒蒙心,闭塞清空,昏迷不醒。 治法治法治法治

71、法:因患者喉头水肿,吞咽反射消失,无法插管鼻饲,故采用下述特殊服药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安宫牛黄丸 1 个,用清水 10 毫升化开不停地蘸点于患者舌上,干则加冷开水搅匀继续点舌。 生大黄 30 克、崩大碗 30 克、苏叶 15 克,煎水取汁 200 毫升,再加紫金锭 3 片,溶 29 化后作保留灌肠。1 日 2 次。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9 月 20 日。3 天内经用安宫牛黄丸 5 个,6 次灌肠后,病者体温降至37.5,痰涎明显减少,已停用吸痰机,解除心电监护,压迫眶上神经有痛苦表情,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患者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病有转机,治守前法,用牛黄粉每日 1 克溶水点舌以取代

72、安宫牛黄丸;灌肠法同前。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9 月 21 日。病者之尿液检验发现真菌,此乃湿毒之邪蕴留下焦,浊气上蒙心窍,药量尚轻,未能胜邪,腑气未通,毒未全祛。故加大牛黄粉之用量,每天 2 克溶水点舌;灌肠改用二方:上午用苇茎 30 克、桃仁 12 克、冬瓜仁 30克,煎水取汁 200 毫升保留灌肠;下午用生大黄 30 克、崩大碗 30 克、鲜车前草 30 克如法灌肠。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9 月 23 日。患者已有吞咽反射。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陈皮 6 克,法夏 10 克,胆星 12 克,竹茹 10 克,枳壳 6 克,菖蒲 6克,远志 6 克,郁金 10 克,桃仁 12 克,羚羊角骨 25

73、克(先煎) 。每天 1 剂,鼻饲。 灌肠法用前方药。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9 月 25 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双肺罗音消失,呼吸平顺,已能睁开双眼,神志复苏,生理反射存在。小便常规及心电图恢复正常。病入坦途,遂转入病房继续调治,未再会诊。 【按语】本案仅着重记录了抢救昏迷病人的中医治法。初次会诊时,因喉头水肿,吞咽反射消失,无法鼻饲,似已无法下手用药,但细分析,中医认为“心主神明” , “舌为心之苗” ,况且五脏六腑都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于是确定舌上给药法;又因患者是吸入煤气而中毒, 煤气乃温毒之邪气, 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再逆传心包,蒙闭心窍;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能打通腑气,使邪毒从

74、下而解,有助 30 于通窍,故选用中药灌肠之法。 患者面色瘀黯,全身肿胀,痰涎壅盛,高热、昏迷,这是毒盛病危之重候,急须清热解毒,祛痰通窍,牛黄丸实为首选。故令其用水化开点舌给药, 这是多年之经验。 又因患者二便闭塞不通, 全身肿胀,舌苔厚浊,这是湿毒之邪弥漫三焦,充斥脏腑内外之恶候,若不迅速排解,邪无出路,正亦难复,故重用大黄、崩大碗灌肠,意在去郁陈,通利三焦,清热解毒。加入苏叶一味,在于上应肺系,开发水之上源,疏利上下,使热毒痰湿从下而解。经过 3 天抢救,病者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 痰涎壅盛之候消除, 此时改用单味牛黄粉重用点舌,是因病已有转机,如再过用芳香走窜之药,有伤其正气之弊,一味牛

75、黄,药重力专,足能解神明之困。与此同时,将重点转移到灌肠用药上,并加大淡渗利湿、活血通腑之药,意在通利下阴二窍,使湿邪热毒从下而出。当病者进一步苏醒、能鼻饲给药时,则用温胆汤以清化热痰,合菖蒲、远志、羚羊角骨以通心辟浊。证治相合,故效。 十三十三十三十三、脑脑脑脑 出出出出 血血血血 陈某,男,62 岁,中医师。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84 年 5 月 9 日。病史:患者于 1984 年 5 月 8 日晚洗头时突觉右侧上下肢活动无力,继而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体偏瘫,神志昏迷,即请当地卫生所值班医师检查,体温 37.8,血压 21.3/14.7kPa,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体胖,面赤身热,双瞳孔等

76、圆等大,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颈软,肺气肿征,双肺底可闻小湿罗音,心率 104 次/分,律不整,右侧上下肢体弛缓,巴彬斯基征阳性。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 10 多年,平素嗜烟酒。起病后曾请附近医院神经科医师会诊,拟为“脑出血与脑血栓相鉴别,建议暂不宜搬动,应原地治疗, 31 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作 CT 进一步确诊” ,因所在地为工厂卫生所,鉴于设备及医疗条件所限,治疗上颇感棘手,遂请余会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如上述,烦躁,间有抽筋,气粗口臭,喉间痰声漉漉,大小便闭,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干焦,脉弦滑数。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中风证(直中脏腑) 。证属肝风内动,痰瘀阻塞清窍。治法:平肝熄

77、风。豁痰化瘀开窍。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安宫牛黄丸每天一粒半,其中一粒内服,余半粒用冷开水 10 毫升调匀,用棉枝频频点舌。 针泻太冲(双) 。 中药:羚羊角骨 30 克(先煎) ,竹茹 12 克,竺黄 5 克,草决明 20 克,胆南星、地龙、田七片(先煎) 、橘红各 10 克,连翘 12 克,陈皮 5 克,丹参 18 克,每天 1 剂,连服 4 天,第 2 天由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较明显,故加强抗感染,肌注青霉素 80 万 U、链霉素 1 克,每天 2 次,连用 1 周。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5 月 13 日。患者神智转清,喉间痰鸣消失,呼吸平顺,口臭略减,失语及右侧上下肢偏瘫如前,大便自起病后

78、闭结,舌红,苔黄厚干,脉弦滑。血压 18.7/12kPa。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安宫牛黄丸用法同前。 大黄 30 克,煎水 200 毫升低位保留灌肠(灌肠后约 1 小时排便 3 次,量约 1000 克) 。 中药:石决明 30 克(先煎) ,竹茹 12 克,白芍 15 克,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法夏、田七片(先煎) 、橘络、丹参各 10 克,太子参 20 克,每天 1 剂,连服 4 天。 5 月 17 日外出到某医院作颅脑 CT 检查(CT 号为 2116) ,意见为:大脑左半球底部和内囊部位血肿(大小约 5.53.66 厘米) 。因病情稳定,经家属要求于 5 月 17 日转某中医院住院。住院期

79、间,中药用安宫牛黄丸、温胆汤,西药用能量合剂,醒脑净等。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6 月 6 日。神清,体倦神疲,语言不利,右侧肢体偏瘫,二便自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血两虚,脉络瘀阻。改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32 拟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00 克,赤芍、川芎、归尾、桃仁、红花各 6 克,地龙、石菖蒲各 10 克,五爪龙、鸡血藤各 30 克,每天 1 剂。 另加服猴枣散早晚各 1 支,用上方为基本方加减作善后调治近 1 年。 1985 年 6 月 6 日颅脑 CT 复查意见为:大脑左半球血肿吸收后空洞形成。现患者仍健在。生活基本能自理。 【按语】本例起病急,病情重

80、,属西医急危重症,该病死亡率高,治疗上颇为棘手, 且病发于基层, 搬动对病者不利, 遂请医就地治疗。我认为,脑出血,可按中医中风病辨证论治,而此类病人临床上往往有昏迷不省,牙关紧闭等现象。给治疗用药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通过舌头吸收药物,开辟了抢救昏迷病人的给药新途径,经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对促进患者复苏,争取治疗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该法是根据“心主神明” , “心开窍于舌”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所创造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医治法素有内外治疗多种手段,尤适合于急重症之抢救治疗。如本例初起肝风内动明显,即针泻太

81、冲以助药效。后见腑实便闭,运用釜底抽薪法, 用大黄保留灌肠, 使大便通畅, 下通上清, 诸症遂减。 十四十四十四十四、脑脑脑脑 血血血血 栓栓栓栓 形形形形 成成成成 例例例例 1 1 1 1 黄某,男,67 岁,中医教师。初诊:1968 年 6 月 8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因左侧半身不遂 7 天入院。患者素有高血压及肺气肿病史,7 天前,早上 4 时许起床小便,突然觉左下肢无力倒地,当时自己还能爬回床上,顿觉气促, 并发现左侧上、 下肢活动不灵, 当日晚上时或说糊话, 连日来神情烦躁激动,服自处之方药数日,5 天前结合针灸,症状改善不大而入院。入院时诊断为“脑 33 血栓形成” ,并请会

82、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见烦躁多言,对外界反应冷漠,口角向右歪斜,卧床不起,左上、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感觉迟钝,咳嗽有痰,色黄白而稠,7 天来仅 1 次排少量大便,舌质红,苔白润,脉稍弦滑。体查:血压 28/13.3kPa,左眼睑稍下垂,口角微向右歪,左鼻唇沟稍浅,肺气肿征,两肺满布干湿罗音,左侧上下肢肌力减退,余无其它明显病理体征。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中风(中腑) ,肝风内动挟痰。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平肝熄风,除痰醒窍。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羚羊角骨 30 克(先煎) ,秦艽 25 克,枳实 10 克,郁李仁 10 克,地龙 12 克,牛膝 18 克,钩藤 15 克,竺黄 10 克,法夏 15

83、 克,丹参 15 克,丹皮 10 克。每日 1 剂,另蛇胆川贝末 2 支 1 次服,日服 2 次(同时服用益寿宁,日服 3 次,50%葡萄糖 40 毫升静注,每日 1 次) 。 治疗 5 天后,口眼歪斜消失,大便通调,唯仍觉乏力,诉述病情喋喋不休,夜晚觉畏寒,舌质暗红,苔白润,脉弦滑。上方去秦艽、郁李仁、枳实,以党参 15克,白术 10 克,云苓 12 克,黄芪 30 克,杜仲 12 克等药加减选用。第 11 天精神状态正常,血压 23.2/13.6kPa,唯左上下肢感觉尚未完全恢复,要求出院,出院时已能步行返家。 例例例例 2 2 2 2 林某,女,64 岁,港澳同胞。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

84、978 年 1 月。病史:患者 3 个月前因患脑血栓形成,左侧上下肢完全瘫痪而入香港某医院治疗,经西医治疗 3 个月稍效而出院返穗治疗。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见左上肢全瘫,左下肢稍能提高 2030 厘米,需人家扶持方能坐稳,生活无法自理。面色潮红,烦躁易激动,口咽干燥,消瘦,大便结,舌质嫩红少苔,脉浮弦。体查:左上肢肌力,左下肢肌力,左上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血压基本正常。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中风(中腑) ,气阴虚兼血瘀。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补气祛瘀,佐以养肝肾。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60 克,当归 12 克,川芎 6 克,赤芍 15 克,桃仁 10 克,红花 4.5 克,地龙 12

85、 克,豨签草 15 克,牛膝 15 克,桑寄生 30 克,每日 1 剂,留渣复煎当日服。并嘱其家人每日按摩及被动活动患肢 3 次,每次 2030 分钟。 34 一方到底,仅黄芪逐步增加至 150 克 1 剂。治疗 75 天后,已不需扶持,自行站立,借助手杖在户外步行 20 分钟左右,左上肢有所恢复而返香港。返港后继续服上方治疗,2 个月后来信言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亦大有好转,但欠灵活,尤其是手指,走路已不用手杖,煮饭、洗衣等一些日常家务基本能自理,去信嘱其黄芪量减半,隔日服 1 剂,再服药 1 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病范围, 西医对其病理生理改变认识比较具体,故其辨病

86、更为清楚,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故进行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疗效自应比较理想。对于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根据前人的认识与个人的临床体会,我认为可分为: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瘀;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我曾治疗本病数十例,并于 1956 年于某医院搞协作时治疗 20 多例,疗效均较满意,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我是比较重视张山雷之中风诠 和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所提供的经验的。张山雷重视肝阳夹痰夹火,治用降气化痰,潜镇摄纳诸法,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但是要根据病情,分缓急主次施用。张氏对中风的治疗是在尤在泾

87、金匮翼卒中八法的基础上又前进一大步,值得学习。但张氏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认为病延已久, “皆无痊愈之望” 。其实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腑) ,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在于重用黄芪 60120 克,甚至 120 克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 。通窍活 35 血汤加减宜用于脑血栓形成,不可用于脑出血,应加注意,上述 2 方曾用于各种脑血管以外后遗症,用之得当,多获良效。 十五十五十五十五、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胃

88、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 张某,男,52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3 年 2 月 10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上腹部间歇性疼痛 10 余年,伴吞酸嗳气,神差纳减。近月来症状加剧,发作频繁,饥饿则发,进食缓解,纳差口淡,时而口干苦(可能与服阿托品有关) ,脘腹痞胀,大便溏薄。胃肠钡餐检查,诊为胃溃疡合并慢性肥厚性胃炎,胃小弯距贲门约 2cm 处有一 0.91.6cm 椭圆形龛影。 入院后曾用西药治疗 8 天,症状不减,疼痛反而加重。线检查,其龛影增大为 1.11.6cm,深约 0.9cm,似穿透至浆膜下层。经会诊主张及时手术,但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要求中医诊治。

89、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舌质淡黯,苔白厚浊,脉弦细。辨证:此为脾虚运化失职,气血湿浊郁滞所致。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用健脾胃化湿浊方药(党参、云苓、白术、扁豆花、苡仁、川萆、藿香、甘草)治疗。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2 月 11 日。胃痛甚,每半小时至 1 小时剧痛 1 次,腹胀,吞酸如故,但胃纳略有改善,大便溏,舌淡,苔白厚,脉沉细。拟健脾舒肝化湿治之。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2 克,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素馨花 6 克,川连 6.4 克,法半夏 9 克,肉桂心 1.8 克,鸡内金 9 克,枳壳 6 克,甘草 4.5 克。1 天 2 剂。另为病人行按摩手法,点按肩井穴,按后阵痛减轻,次数

90、减少。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2 月 12 日。痛减,发作次数亦少,自觉舒适,苔转薄,脉稍有力而弦。仍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党参 12 克,黄芪 12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柴胡 9 克,白芍 12 克,枳壳 8 克,川连 2.4 克,肉桂心 1.8 克(焗) ,鸡内金 9 克,麦芽 15 克,甘草 4.5 克。加田七末 3 克,空腹冲服。上方加减连服 10 天。 36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2 月 22 日。胃痛已很少发作。吞酸嗳气亦大为减少。精神、胃纳渐恢复,进食米饭无不良反应,大便成形。继续守前法治疗。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2 克,党参 12 克,茯苓 9 克,白术 9

91、 克,法夏 6 克,柴胡 6 克,川连 1. . . .5克,肉桂 1. . . .5 克(焗) ,浙贝 9 克,炙甘草 4.5 克,丹参 12 克,乌贼骨 18 克,饴糖 30 克(冲服) 。每天 2 剂。另田七末 3 克,空腹冲服。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2 月 19 日。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上方到 3 月 6 日。 六诊六诊六诊六诊:3 月 7 日。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5 克,党参 15 克,桂枝 9 克,白术 15 克,乌贼骨 18 克,大枣 4 枚,炙甘草 4.5 克,生姜 6 克,饴糖 30 克(冲服) ,另田七末 3 克,空腹冲服。 服至 3 月 18 日,一直无不

92、适,X 线复查,龛影直径仅为 0.5cm。 上方或去桂枝,或加白芍、陈皮、法夏,或加麦芽、鸡内金等,继续连服。 七诊七诊七诊七诊:4 月 18 日。见头晕,睡眠差,检查血压、五官均正常,舌质稍红,苔白而润,中心稍厚,脉弦细数。此可能为肝盛所致,治宜和肝健脾。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15 克,茯苓 12 克,竹茹 9 克,生牡蛎 15 克(先煎) ,枳壳 9 克,橘红3 克,旱莲草 18 克,女贞子 9 克,熟枣仁 12 克,甘草 4.5 克。 上方服 3 剂后,头晕消失,睡眠亦好。乃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白芍、吴萸、黄芪等药连服。共住院 46 天,龛影愈合出院。出院后续服中药数月。以后数年断

93、断续续服中药,追踪 5 年,每年定期 X 线检查,溃疡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西医诊断为胃小弯上部溃疡合并肥厚性胃炎, 病灶较大,并穿及浆膜下层。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兼肝郁。2 月 11 日服健脾去湿之剂,痛反加剧,显然系患者对于手术治疗顾虑,影响情绪所致, 故除健脾化湿之处, 仿左金丸法, 用肉桂心代吴茱萸, 加素馨花、枳壳协助舒肝。且按摩后痛可缓解,使患者紧张情绪亦得以缓解,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精神因素。以后守前方加减,中期曾用黄芪建 37 中汤,后期治疗仍以健脾舒肝为主。最后患者出现头晕,可能与服黄芪建中汤触动肝阳有关,故予养肝肾潜阳以舒肝之法。足见李东垣健脾与制相火之论,是有实践依据的

94、。 本病常为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须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西医治疗本病重视制酸,个人认为制酸并不能根治本病, 但在调理脾胃药中加入一些制酸之品, 使标本兼治,亦是良策。如配合用乌贝散(乌贼骨 85%,浙贝母 15%研为细末) ,每服 23 克,1 日 3 次,对制酸止痛有一定的疗效,但制作必须注意研成极细末,否则反为不美。此外,止痛药亦是治标,其药多辛燥,久用则耗气伤津,有损脾胃,不可不知。 十六十六十六十六、早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 黎某,男,66 岁,加拿大华侨。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95 年 2 月 2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消瘦,怠倦乏力,

95、腹部肿胀,足肿,20 多天,体重减轻 20 磅。 患者于 1994 年冬,吃禾花雀后,腹泻 3 天 3 夜,身体突然消瘦,严重脱水,虚弱、疲倦,气喘卧床 10 多天,入香港某医院留医,经输血、抗菌素及白蛋白治疗,病无好转,反而加重,于 1995 年 1 月 30 日出院。出院之诊断:心律过快 COAP;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早期肝硬化及贫血。病人已失去求生之信心,经介绍来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形瘦骨立,面目黎黑,唇暗,腹胀足肿,时咳,心悸,气短而喘,口干缺津,舌嫩苔少,中有裂纹,脉细数涩。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早期肝硬化,病属臌胀兼喘悸之证。此脾虚不运,肝肾俱虚兼血瘀所致。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拟

96、健脾养肝肾治之。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鳖甲 30 克(先煎) ,土鳖虫 6 克(打) , 38 川萆薢 12 克,菟丝子 10 克,淮山药 24 克,楮实子 10 克,首乌 12 克,苏子 10 克,白芥子 10 克,甘草 3 克,云苓皮 24 克。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服药 3 剂后,口舌生津,食欲渐佳,胃纳好转,精神体力有所好转,增强了治病的信心。舌脉同前,治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鳖甲 30 克(先煎) ,土鳖虫 6 克(打) ,川萆薢 12 克,菟丝子 10 克,淮山药 45 克,楮实子

97、 10 克,苏子 10 克,白芥子 10 克,苡米15 克,甘草 3 克。 服上药 20 多剂,体重增加 10 磅,上方继服。患者先后请加拿大之肝病专家诊查,均认为肝功能基本正常。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5 月 18 日,患者面色有所好转,额部及下颔部仍色黯,舌嫩苔白,脉虚大数。仍守前法治之。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太子参 30 克,鳖甲 30 克(先煎) ,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川萆薢 12 克,楮实子10 克,淮山 30 克,苏子 10 克,白芥子 10 克,菟丝子 10 克,内金 10 克,甘草 5 克。 针对其 10 多年之心悸,拟方如下:花旗参 12 克,麦冬 10 克,炙甘草

98、6 克,大枣 4枚,云苓 12 克,白术 12 克,法夏 10 克,竹茹 10 克。 上方每天 1 剂连服 5 剂,接服方 1 剂交替服。 四诊四诊四诊四诊:7 月 20 日,患者已无任何症状,但面还有黯滞之色,舌嫩苔薄,脉虚。嘱其未可停药。治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仍予前诊之方去内金改用麦芽 30 克,此方一直服至 9 月。对心脏病药,患者愿服其已服用多年之西药,故方不用。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9 月 26 日,无任何症状,已全天工作,舌嫩胖,苔薄,脉细缓。治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太子参 30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白芥子 10 克,苏子 10 克,菟丝子 10克,麦芽

99、 30 克,甘草 5 克,淮山药 24 克,大枣 4 枚,楮实子 12 克。 39 【按语】本病中医病名单腹臌,西医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腹大而形瘦骨立,更兼心肺同病,病属危重。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再加上心与脾、肺与脾为母与子、子与母的关系,故论治始终以健脾为主,脾得健运则四脏俱安。用苏子、白芥子以降气除痰而治其喘;鳖甲、土鳖以软坚化结,活血养阴;肝肾同源,故以鳖甲、淮山、楮实子、首乌等以养肝肾。患者口津缺少,饮食不思,当其服第 1 剂药后,口舌津生,饮食渐增,足见方已对证。第一诊之处方即我所拟的专治早期肝硬化的软肝煎加味。 此例又一次证明“软肝煎” 对早期肝硬化有效。 十七

100、十七十七十七、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 萧某,女,80 岁,香港居民。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93 年 10 月 11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眩晕,怠倦乏力,食欲差,大便色黑 1 年。 自 1992 年底患者日渐消瘦, 时有眩晕, 胃纳渐减。 1993 年 2 月因眩晕严重,面色苍白,怠倦甚,食欲差,大便色黑,即送医院治疗。血红蛋白 47g/L,而非蛋白氮明显增加,小便有红白细胞,大便潜血(+) ,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严重贫血。反复 X 线照片及纤维胃镜、灌肠造影皆无法找到出血部位。只

101、在同位素检查中,发现小肠回盲部有缓慢的血液积聚。西医治以止血剂及输血,但大便潜血仍不能控制。输血不及 1 月血色素又下降至 70g/L。加用中药如高丽参、归脾汤、补中益气、十全大补及紫地合剂、白及粉等,中西结合治疗 3 月余,大便潜血经常在+至+之间,先后输血 11 次,每次 1000ml。而且色素仍续日下降,9 月 23 日查血色素 70g/L。 患者有高血压史 30 余年,糖尿病史 20 余年,长期用西药控制。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精神萎靡,眩晕怠倦,面白少华。声低气短,动则气喘,畏寒肢冷,口淡,胃纳不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数日一行,量少色黑。唇淡,舌淡,胖嫩 40 而无苔,脉微细。辨证:气

102、不摄血,脾肾俱虚所致。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治以补气健脾固肾止血之剂。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高丽参 15 克(另炖服) ,党参 15 克,黄芪 30 克,淮山药 80 克,山萸肉 10 克,黄精 18 克,粟米须 30 克,阿胶 6 克(烊化) ,鹿角胶 6 克(烊化) ,田七末 3 克(炒至深黄色去火气)冲服(去火气法:将炒后之田七末放冰箱 6 小时,或密封瓶装放水中半日) 。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 停服其他中西药, 服药 6 天患者胃纳稍强, 夜能入睡, 大便转咖啡色,潜血(+) 。效不更方。 连服 1 个月,患者精神好转,胃纳增,眩晕减,大便潜血时为(+)或呈阴性,按上方去田七末,加花生衣 9

103、 克。服药 1 周后,大便潜血阴性。上方每日 1剂,连服 3 个月,患者胃纳佳,睡眠好,已无眩晕气短,大便正常,血色素维持在 108g/L 以上,体力日渐恢复,至能栽花浇水,做些轻可的体力活动。遂改为每周照原方服药 1 剂以巩固疗效。1994 年 5 月,患者体力复原,已能参加各种户外活动,于是停药,追踪 1 年精神体力均佳。 【按语】此例西医已束手无策,药物止血不效,靠反复输血维持,曾考虑剖腹探查出血原因。因患者年老,肾功能差兼贫血,故不敢手术。在我接手诊治之前,虽曾服归脾汤、补中益气之属,但始终未能对证,故不效。归脾汤补脾,对于脾不统血之患者,可能生效。十全大补汤过温动血,补中益气汤虽能治

104、气虚,但其着重点在于升发脾胃之阳气,此方“走”多于“守” ,故于消化道出血者,虽有气虚亦不相宜,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不可不知。上述处方,以独参汤以益气固脱补五脏,人参守多于走,且选择性较温的高丽参以峻补之,实为主药。党参、黄芪、淮山药以辅佐高丽参以健脾;淮山药、萸肉、粟米须以固肾;黄精、阿胶、鹿角胶以补血止血;田七末止血为使药。田七末所以要炒黄色, 是我个人的经验。 田七生用冲服活血多于止血,若将之炒老黄冲服则止血多于活血,若切片煎服,虽亦能活血则偏于 41 补血矣。方中淮山药,为何用至 80 克,根据我的经验,对于糖尿病患者,重用淮山药 60 克以上再加粟米须 30 克,往往有降糖之效果。处

105、方用药,该重该轻,用之得法,往往效速。其后所以用花生衣以代田七末,因花生衣止血生血之效果有时在田七之上也,但活血则远不及田七矣。 十八十八十八十八、子子子子 宫宫宫宫 肌肌肌肌 瘤瘤瘤瘤 莫某,女,45 岁,干部。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85 年 7 月 5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1985 年 3 月间因月经过多,在某地区医院妇检发现子宫增大,继作 B 型超声波检查,见子宫前位,明显增大,长径 6.1 厘米,厚径 6.8 厘米,宫体中部见三个强回声光团,大小分别为 2.4 厘米2.3 厘米、1.9 厘米2 厘米、1.8 厘米1.5 厘米,其边沿光滑规则,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反射,提示为子

106、宫肌瘤。患者在当地就医 3 个月,仍经量甚多,经色瘀黑,夹带血块,经期腰酸,少腹坠痛,平时白带量多,作 B 超复查,子宫继续增大,长径 8.5 厘米,厚径5.7 厘米,子宫前壁见一强回声光团大小为 5 厘米3 厘米,其内回声光点粗大,边沿尚光滑,双侧附件无异常。患者因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又惧怕手术,故前来诊治。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面色暗滞,情绪郁郁不乐,舌淡黯,苔白浊,脉弦细,尺涩。辨证:疒徵瘕病(肝郁气滞血瘀) 。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投宫肌瘤丸 30 枚,每晚服 3 枚。 宫肌瘤丸宫肌瘤丸宫肌瘤丸宫肌瘤丸:桂枝、茯苓、赤芍、桃仁、丹皮、蒲黄、五灵脂,各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每丸 3 克。 二诊

107、二诊二诊二诊:患者经服上药后白带减少,8 月上旬月经来潮,经量较前明显减少,但夹有血块,经期已无腰酸疼痛之感。药已见效,嘱其继续用上法治疗。 9 月 19 日 B 超复查,子宫已缩小,长径为 6.5cm、厚径 6cm,子宫肌瘤之光 42 团缩小,约 22c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患者心情舒畅,精神转佳,月经正常。 同年 11 月 3 日患者再作 B 超复查,子宫前位,长径 6.5cm,厚径 5cm,宫内回声光点稀少,未见明显光团,附件未见异常,提示子宫未见异常。至此,经约 4 个月的治疗,病已告愈,为了巩固疗效,尚嘱其减量,每晚服 1 丸,继续服用 2 个月后停药。追踪至今,其身体健康,病无复发

108、。 【按语】本病属中医的疒徵瘕病范围,根据生长的部位不同,亦有不同的名称。 灵枢水胀云: “石瘕生于胞宫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血丕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 ” 大凡肿块的形成,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痰结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变化。 医林改错 指出: “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有气管,血有血管。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妇女疒徵病,更是以血瘀成结为重要病理机制。 瘀血滞留作疒徵,治当活血化瘀,削坚散结。但攻伐太过,则为本病治疗所忌。故采用丸剂取缓图之意。故选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制成宫肌瘤丸治疗本病。 桂枝茯苓丸载于 金匮要略 ,

109、原书谓: “ 妇人宿有疒徵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疒徵痼害,当下其疒徵,桂枝茯苓丸主之。 ” 方中以辛温的桂枝为主药,能温经散寒、和营通脉而利消瘀血;茯苓导水气,祛痰湿,益心脾而安正气;白芍调营敛肝,解郁缓急;桃仁、丹皮祛瘀破结,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再加上失笑散的蒲黄、五灵脂,既能活血行瘀,又能止血止痛。故宫肌瘤丸既能重点针对血瘀成疒徵进行施治,又能兼治痰结,并且 43 无犯攻伐太过之忌。在临床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十九十九十九十九、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 张某,女,62 岁,家庭妇女。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

110、981 年 6 月 6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患子宫脱垂症,妇科检查: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壁高度膨出。已作术前准备,因病人有心悸气短,乃作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诊断:频发多源室上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内游走节律。血三脂、肝功、抗链“0” 、血常规、尿常规均属正常范围,因心律失常,未作手术治疗。故前来要求中医诊治。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患者主要症状除子宫脱垂外,自觉心悸,气短,疲乏,四肢关节疼痛,其面色少华,唇淡,舌胖起皱纹而淡嫩,苔薄白,脉细、结。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脾虚气陷,心气亏虚。治法:大补元气为主。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吉林参 18 克,炖服。 当归 12 克,熟地 20 克

111、,枣仁 15 克,麦冬 10 克,柏子仁 12 克,远志 6 克,党参 18克,沙参 10 克,云苓 15 克,五味子 8 克,甘草 6 克。4 剂。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心悸、气短稍好,关节疼痛缓解,舌胖嫩起皱纹而淡润,苔薄白,脉浮细时结,有兼感外邪之征,乃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当归 12 克,柴胡 10 克,白术10 克,陈皮 3 克,升麻 10 克,杏仁 10 克,丹参 15 克,桑叶 10 克,甘草 3 克,菊花 10 克,太子参 15 克。3 剂。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诸症减轻,子宫脱垂略有回缩,微咳,舌胖,淡嫩,皱纹,苔白,脉细稍浮。外邪未净,治守前方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 4 剂。 四诊四诊

112、四诊四诊:心悸、气短等症大为好转,子宫下垂回缩明显,舌淡嫩,皱纹变浅,脉细弱。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 30 克,太子参 30 克,白术 15 克,枳实 5 克,柴胡 10 克,升麻 10 克,当归 10 克,首乌 20 克,石斛 15 克,甘草 3 克。3 剂,另炖生晒参 44 18 克 1 剂。 五诊五诊五诊五诊: 已无何症状, 但走路稍远或登楼三层以上则觉子宫下坠, 但已不脱出。舌淡嫩,皱纹减少,苔白,脉细。 复查心电图为复查心电图为复查心电图为复查心电图为:心肌劳损;节律不整消失。仍予前方,以云苓 12 克易当归,4 剂。 六诊六诊六诊六诊:子宫下垂基本痊愈,全身精神力气明显改善。舌淡

113、红嫩,舌上皱纹明显减少,苔薄白,脉细弱。治守前法。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黄芪 30 克,柴胡 10 克,白术 20 克,升麻 10 克,枳实 5 克,首乌 20 克,云苓 12克,太子参 30 克,甘草 3 克。4 剂。 白术 20 克,黄芪 30 克,云苓 15 克,远志 6 克,当归 10 克,党参 20 克,广木香 3克,熟枣仁 16 克,龙眼肉 10 克,麦冬 10 克,五味子 10 克。4 剂。 上二方交替服共 40 多剂。 1982 年 1 月 8 日来诊,自诉子宫脱垂已完全治愈,上三四层楼亦不觉阴部有下坠感, 气力亦足, 心悸未再发作。 诊其面色尚属少华, 唇仍淡, 舌嫩稍胖 (

114、已无皱纹) ,苔白,脉左细右弱,乃处八珍汤重加黄芪,嘱其再服一二十剂,以培补气血。 【按语】此案始终以补气法为主,虽有感冒仍予补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补其中气, 使两个不同种属之病得到较好的效果。 可见补气法,是中医独特的治法,有时几种病同见,只要辨证属气虚者,予补气法治疗,往往诸病俱愈。本案为什么要用首乌、石斛?为何以枳实易陈皮?根据个人经验,子宫脱垂与肝经有关,因肝脉绕于阴器,故用首乌作为引经药,此其一;凡气虚而脉细者阴分亦多虚,此其二。凡内脏下垂者我喜用轻量的枳实以配重量之黄芪,攻补同用,补多攻少,相辅相成,反佐之意也。 45 二十二十二十二十、硬硬硬硬 皮皮皮皮 病病病病 张某,女,35

115、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1 年 11 月 3 日。 病史:皮肤硬如皮革 3 年余。患者于 1963 年 5 月起,出现低热、乏力、面部及两上肢浮肿,后又延及两下肢,34 月后,皮肤逐渐变硬如皮革样,颈部并出现白色脱色斑,手、腕关节活动不灵,1969 年 5 月在某医院皮肤科确诊为“硬皮病” ,经用西药(强的松等)治疗 1 年,无明显好转,但仍能坚持骑自行车上班,1970 年到 1971 年又先后在 2 个医院进行中医中药治疗,但病情仍继续发展,皮肤发硬及脱色斑的范围继续扩大,并觉心跳、失眠、开口困难,胃纳差,全身肌肉萎缩,手足麻木,下半身无汗,四肢关节疼痛等要求入院。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

116、:慢性病容,面部缺乏表情,骨质脱钙,头骨凹凸不平,四肢及面部、颈、肩部皮肤发硬,呈蜡样光泽,不易捏起,颜色加深呈棕色,并夹杂有大片的脱色斑,四肢闭汗,无明显毛发脱落现象,心尖区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肺部正常,肝脾未扪及,指关节、腕关节呈轻度强直僵硬,无病理神经反射。舌质淡,瘦嫩,伸舌不过齿。苔薄白,脉细,两寸脉弱。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均属正常,红细胞沉降率 27mm /h,血浆总蛋白 61.6g/L,白蛋白 36.4g/L,球蛋白 25.2g/L,X 线检查:胸透心肺正常。 诊断诊断诊断诊断:系统性硬皮病(硬化期及萎缩期)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病属肺、脾、肾俱虚(阴阳俱虚) 。

117、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补肾健脾、活血散结。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鹿角胶 6 克(溶化) ,阿胶 6 克(溶化) ,鳖甲 30 克(先煎) ,熟地 24 克,淮山药 15 克,杞子 9 克,仙茅 9 克,巴戟 9 克,红花 4.5 克,桂枝 9 克,党参 15 克,白术12 克,赤芍 12 克,炙甘草 6 克。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 在上方基础上加减, 服药 1 个月后, 关节疼痛减轻, 但月经来潮量多,舌嫩红、瘦,苔黄,脉虚。证以阴虚为突出,乃改用六味地黄汤加行气活血药物。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山萸肉 9 克,淮山药 18 克,云苓 9 克,熟地 8 克,丹皮 6 克,泽泻 6 克,杞子 9 克,鹿角

118、胶 4.5 克(溶化) ,党参 15 克,黄芪 12 克,当归 12 克,丹参 15 克,麦芽 15克。 46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上方加减服至 1972 年 4 月出院。出院时手足麻痹减轻,皮肤较松弛,颜面、左手皮肤可见皱纹并可捻起,指腕关节活动较前灵活,精神转佳。出院后仍照上方加减。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滋养肾阴,健脾益气。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5 克,熟地 15 克,淮山药 15 克,云苓 9 克,山萸肉 9 克,鹿胶 6 克(溶化) ,当归 12 克,白芍 15 克,丹皮 9 克,泽泻 9 克,杞子 9 克,谷芽 12 克。 上方或去当归、白芍,加巴戟,或以阿胶易鹿胶,连服约 4 个

119、多月,后改为六味地黄汤加党参 18 克,服 4 个月。在这 10 个月中,间或炖服吉林参,每次 9克。病情日趋好转。后因故停药 10 个月后,病情有些反复。1974 年 8 月再来诊,仍继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芪、党参、杞子之类。服药数月后胸部、腿部之紧束感已除,稍能下蹲,全身皮肤除手指以外均能捻起,两前臂已有汗出。 1975 年下半年起仍用前方加减,每周服药 3 剂,每周加服东北产之田鸡油 3克炖冰糖服 1 次,或以海南产的沙虫干约 30 克,煮瘦肉汤吃,以代替难得之阿胶与鹿角胶,时或炖服白糖参 15 克,总的治疗法则仍然不离养阴益气。至 1976年 9 月,患者体重增加,精神、食欲均好,能胜任一

120、般家务劳动。颜面有表情,颜面至臂及手的皮肤可以捏起,能下蹲,各关节灵活,但两手的末节指关节活动仍欠佳,原来皮肤颜色暗黑已转为正常接近正常颜色。除颈部隐约可见的白色脱色斑外,背及臀部的脱色斑已全部消失,张嘴活动灵活,舌可伸出唇外,舌尚瘦嫩,苔白浊,脉细。 【按语】从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属中医的虚损证。患者症见皮肤如革,全身肌肉萎缩,骨质脱钙,头骨凹凸不平,纳呆,舌质嫩,瘦而短,色淡,脉细而两寸甚弱。肺主皮毛,肺之气阴亏损,失却“熏肤泽毛,若雾露之溉” 的作用,故皮肤失其柔润。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亏,失其健运,气血虚少,不能营养肌肤,故肌肉萎缩而四肢活动困难;肾主骨,病已数年,所谓病久“穷必及肾

121、” ,肾阴亏损,故骨质受害。符合中医所谓虚损之重证。 难经 说: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 47 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 筋缓不能自收持; 五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患者先起于皮毛而后及于骨,是从上损及于下之证。病虽先起于肺,但已损及后天的脾和先天之本,故考虑以治肾为主,健脾为辅,活血散结以治皮。按这一原则用一方治疗一个时期之后,舌由淡嫩转为嫩红,苔色黄,是肾阳虚有所恢复,故转而以补肾阴为主,拟二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补

122、气活血药。 出院后仍按此原则治疗而逐步减去活血药, 加用补益元气之吉林参, 使肺气内充, 皮毛得养。 田鸡油、沙虫干与阿胶、鹿角胶同样属于“血肉有情之品” ,这是根据吴鞠通所说的填阴塞隙,必需用血肉有情之品之意。据病人反映,此两味服后,感觉甚好,睡眠亦佳。 此病治疗达数年之久(虽然其中有 10 个月的耽搁) ,疗效缓慢,足见前人把这类病命名为虚损是有道理的。而虚损病的治疗,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是重要的关键。脾不健运则虽补肾亦不易受纳, 但不补肾则病必难愈, 补肾对于本病尤为关键中之关键也。 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一、股动脉硬化症股动脉硬化症股动脉硬化症股动脉硬化症 例例例例 1 1 1

123、1:梁某,男,50 岁,干部。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65 年 4 月 19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年初起,下肢疼痛逐步加剧,只能行走二三百米,站立不能超过 30 分钟,原并患有高血压、阳萎,经某军医院用脉搏描记器描记,其足背动脉无搏动,确诊为股动脉硬化症。患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求治亦确诊为此病,但未能获得有效的治疗。 48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面色黄滞,痛苦面容,下床站立下肢疼痛,步履艰难,夜间疼痛加剧难眠,舌质暗嫩,苔白兼浊,脉尺弱兼涩象。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脾肾两虚兼血瘀。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温补脾肾,益气行血,祛瘀通脉。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吉林参 10 克(另炖) ,黄

124、芪 30 克,云苓 15 克,白术 15 克,淮山药 15 克,牛膝 15克,杜仲 12 克,续断 15 克,丹参 15 克,当归尾 6 克,赤芍 15 克,甘草 5 克,土鳖虫 10克。 外治用海桐皮 12 克,细辛 3 克,祈艾 12 克,荆芥 9 克,吴茱萸 15 克,红花 9 克,桂枝 9 克,川断 9 克,归尾 6 克,姜活 9 克,防风 9 克,生川乌 12 克,生葱 4 条,水煎。并在煎液中加入米酒、米醋各二两,热洗患肢,每天 2 次。 有时根据病情在内服方中选加桃仁、红花或杞子。用内外法治疗 3 个月后,患肢疼痛消失,已能行 3 里许,能站立一二小时作报告。脉搏描计器检查,足背

125、动脉已有脉搏波。继续用上法巩固 2 个月痊愈。追踪观察 20 年,未见复发。 例例例例 2 2 2 2:白某,男,50 岁,干部。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4 年 1 月 17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1972 年 7 月起,左下肢渐进性疼痛麻木,慢行不到 1 里,急行不能达 100 米,即觉股部疼痛不能坚持,患腿测不到血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高于正常值。某军区总医院确诊为左股动脉狭窄闭塞性粥样硬化症,经 1 年多的住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特邀会诊。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症见患者下肢痹痛时轻时剧,不耐站立,走路难达百米,面色暗滞,唇暗,舌边红,苔白,脉稍数而寸弱,左跗阳脉仅可触动,但甚微弱

126、。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血瘀闭阻。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化瘀通络为主,佐以补气凉血。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 太子参 15 克,丹参 15 克,赤芍 18 克,丹皮 9 克,豨莶草 9 克,桃仁 9 克,水蛭 9克,牛膝 12 克,银花藤 30 克,宽筋藤 30 克,威灵仙 9 克。水煎服,每天 1 剂。 外治用上药渣,加生葱 5 条,生姜 12 克同煎,并在煎液中加米酒、米醋各一两,热洗患腿(从腹股沟洗至足趾。 ) 49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3 月 11 日。天天坚持用上法,至再诊时病情好转,已能走五六里路,急行可达 1 里,患腿血压为 15.5/12kPa。诊其面色由滞转润,唇稍暗,仍时觉患腿麻痹,

127、舌边稍红,苔白,脉数,寸稍弱。治守上法,处方:太子参 15 克,丹参15 克,赤芍 18 克,丹皮 9 克,桃仁 9 克,牛膝 12 克,水蛭 9 克,豨莶草 9 克,银花藤 30克,宽筋藤 30 克,威灵仙 9 克,红花 4.5 克。外治法如前。此案治疗 3 个月康复出院。 【按语】此病一般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人(糖尿病者发病可较早) 。病机主要是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使下肢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 表现为下肢疼痛, 不能久站, 间歇性跛行, 休息时痛,股动脉搏动减弱,腘动脉和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与坏疽。 本病属中医的血瘀证范围。 两病例都见下肢痹痛, 不

128、耐站立行走,是足跗阳脉微弱甚至无脉,这些是瘀阻脉道的重要见症。致瘀之因,主要是气虚气滞。这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云: “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第一例偏重于阳气虚衰,故重用人参、黄芪,佐以云苓、白术、淮山药以加强补气之力,立统血行血之帅权。第二例虽有气虚,但不甚,主要偏于瘀实并兼有郁而化热的症候,故只用太子参一味以补气,并用了丹皮、银花藤以清络热,祛瘀药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此乃效法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赤芍活血祛瘀并能疏肝以利气机之舒畅; 桃仁破血并能滑肠以利腑气之通调;红花祛瘀力专,轻散而活络;丹参清凉活络,通心利脉。四味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祛瘀利脉之功。用牛膝一味引药

129、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上述 2 例还分别选用土鳖虫和水蛭,是取其善走窜经脉而更好地发挥活血通脉的作用。其中水蛭破血之力较土鳖虫强,故用 50 在偏于瘀实的第二例,第一例只用土鳖虫。第一例兼有阳虚,故用杜仲、 川断以温肾助阳, 协助参芪以解寒凝血脉之弊; 第二例瘀实郁结,故用豨莶草、宽筋藤以舒筋通络,并用威灵仙以助之,增强其效力。 本病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因外洗药能直接作用病所,而且脉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运行,有利于瘀阻的化解。外洗药中加入生姜、生葱、酒、醋有辛散酸收、走窜渗透的作用。这作用能加强药力的发挥,有利于肌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第一例阳虚较甚,故另拟外洗方,用大队温经化寒、解凝止痛、

130、祛风行血和活血通脉之品,使局部经脉疏通舒畅。此方是我多年临床中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对肢节疼痛的风寒湿痹患者屡效,近借以治疗本病亦获良效。为什么不加入内服药中?我认为此方温行力大,但兼有燥性,内服对本虚之证容易耗阴伤血,且用方太杂,不成理法。热洗从肌表直接作用病处,既可直到病所排解风寒湿邪,又可内外配合,相得益彰。 二十二二十二二十二二十二、深部霉菌病深部霉菌病深部霉菌病深部霉菌病 隋某,女,2 岁。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4 年 12 月 1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发热腹痛 3 周,排粘液大便 10 天。患儿 3 周前开始低热,流涕,5天后高热,腹痛,即到某西医院留医治疗,曾用四环素、红霉素

131、、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期间相继出现呕吐,大便带粘液,口腔粘膜有白色分泌物,外阴部有白膜样物被覆等症状。后因大便培养发现念珠菌,喉液涂片霉菌(+) ,而作二重感染治疗,停用上述抗生素而改用制霉素,未见明显好转,遂于 1974 年 11月 18 日转我院留医,当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高热(T39.9) ,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唇干裂,渗血,咽稍红,时有腹痛,但不剧烈,全腹未见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大便每日 23 次,带有粘液,心、肺、肝、脾未见明显病理体征,舌质 51 稍红,苔少,脉濡数。血常规:白细胞 22.1109/L,分类:中性 0.74,杆状0.04,淋巴 0.19,大单核 0.03。诊断为

132、粘膜及内脏型念珠菌病。辨证:为湿温证(邪在气分) 。初用中药及西药制霉菌素,第 8 天后改用克霉唑、苯甲异恶唑霉素、 氨基苄青霉素、 磺胺甲基异恶唑及其他对症治疗。 经上述治疗体温曾一 度降至 37.5,大便日 12 次,外阴还有少许白膜样被覆,大便常规仍发现念珠菌(12 月 2 号查) 。随即体温有逐渐升高达 38.8,并见咳嗽,口不渴,大便日9 次,质同前。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舌质红,苔黄黑,脉数。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湿罗音。颈部及上胸有斑丘疹。X 线胸片为右上肺炎(院外会诊:肺部炎性灶考虑为霉菌所致,但不排除细菌感染) 。血常规:白细胞 16.55109/L,中性 0.80,淋巴 0.

133、11,杆状 0.01,大单核 0.04。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温热之邪壅郁三焦。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清上下焦温热。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白头翁 15 克,秦皮 12 克,川连 3 克,桃仁 6 克,苡仁 15 克,冬瓜仁 10 克,鱼腥草 15 克,苇茎 15 克,甘草 4.5 克,小叶凤尾草 15 克。 西药仍用克霉唑,抗生素则用庆大霉素、红霉素。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1974 年 12 月 8 日。用上药治疗 8 天后(12 月 8 日) ,除大便次数减为日二三次,小便频急有所改善和体温稍下降(在 38.339之间)外,咳嗽等其他症状无改善,颈及胸部皮疹稍增,皮肤粗糙,苔转薄黄,病有好转之机,但

134、上焦湿热仍明显,且有伤津现象,中药改拟苇茎汤合泻白散加减专理上焦。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竹叶 6 克,钩藤 10 克,蝉蜕 3 克,桑白皮 10 克,地骨皮 10 克,苇茎 10 克,桃仁 6 克,冬瓜仁 10 克,苡仁 10 克,甘草 1.5 克,西洋参 4.5 克(另炖冲服) 。 西药单用克霉唑,停用抗生素。 用上药的第 3 天(12 月 11 日)体温下降至 37.4 。咳嗽明显减轻,精神、胃纳稍好,之后体温一直稳定于 36.537.5之间,其他症状逐步减轻,第 5天(13 日)肺部罗音消失,仍用上方加减出入。其后大便逐步转正常,外阴部白膜消失, 体温正常。 12 月 23 日胸透示肺部炎

135、性灶消失 (1 月 6 日停用克霉唑) ,后期根据病情,曾分别予四君子汤合苇茎汤加减及桑螵蛸散加减。1975 年 2 月 5 52 日诸症消失,各种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而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为深部霉菌病,霉菌侵犯粘膜及消化系、泌尿系、呼吸系等多个系统。中医辨证属湿温证,邪气充斥上、中、下三焦,病虽错综复杂,由于采取中西医结合,共同努力,终得治愈。本例中医治疗经过反复辨证,最后用清热利湿之剂,并根据湿热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方。如初以上、下二焦为主,则用苇茎汤合白头翁汤;后邪偏重于上焦,且有湿热化燥伤及肺阴之征象,故用苇茎汤合泻白散。于是病情得以逐步改善。邪退以后,由于大病伤正,故较

136、长一段时间予以健脾及补肾之品收功。 此外,观本例病情演变及中西用药经过,可看到除西药的治疗作用外,中医的疗效是肯定的。1977 年夏天于某医院会诊一深部霉菌病(侵犯脑组织) ,经予苇茎汤加味,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亦获痊愈。故我认为千金苇茎汤对深部霉菌病似有一定疗效。 二十三二十三二十三二十三、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卢某,男,22 岁,工人。 初诊初诊初诊初诊:1975 年 8 月 7 日。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患者于 1975 年 6 月查大便,发现鞭虫卵(+) ,7 月初觉下腹阵发性绞痛,以右下腹为甚,大便 35 次/日,便色黄褐,量少,有粘液,伴里

137、急后重,并见低热(体温 37.5) ,头痛,即到某医院诊治。初按亚急性阑尾炎治疗,用抗菌素无效,后相继发现嗜酸细胞增高(54%) ,肝脾肿大,多次查血丝虫及血吸虫均阴性,予护肝、驱虫(海群生,驱虫净等且各药服完 1 疗程)及抗过敏药物治疗亦未效。由西医以“嗜酸细胞增多症待查”转诊来,要求中医诊治。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除上述症状外,并见头晕,疲乏,懒动,口无味而干,小便色黄,舌质老,苔黄浊边白,脉弦数。体温 37.5,肝肋下 3cm,压痛,脾大 2cm;白细 53 胞 13109/L,分类:中性 0.28,淋巴 0.17,大单核 0.01,嗜酸 0.54;红细胞4.441012/L;GPT110

138、U,CFT(+) ;尿常规、大便常规、寄生虫及阿米巴均阴性;孵化找血吸虫毛蚴(日本血吸虫毛蚴孵化法)连续 3 次阴性,血丝虫 3 次检查均阴性;透胸心肺未见异常。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下焦湿热。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秦皮 15 克,白头翁 15 克,川连 4.5 克,木香 4.5 克(后下) ,黄柏 10 克,金钱草 30 克,郁金 10 克,甘草 4.5 克。日 1 剂,留渣复煎当日服。 二诊二诊二诊二诊:8 月 26 日。患者服上方 6 剂后自觉精神清爽,头晕头痛、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日 2 次,量增,里急后重消失。查白细胞 12.6109/L,嗜酸 0.18,中性

139、 0.55,淋巴 0.27。唯因工作关系停药 2 周后,再查嗜酸性粒细胞又复上升至 0.42,仍觉头痛,腹微痛,口干,苔白浊,脉弦数。仍守上方,服法同前。 三诊三诊三诊三诊:9 月 28 日。服上方 1 个月后,嗜酸性粒细胞降至 0.27,仍微觉头痛及右下腹痛,舌质转淡嫩,微有齿印,苔白,脉弦细,乃余邪未尽,正气已虚,肝气乘脾之象。遂改拟健脾化湿浊,舒肝清余邪之方:白头翁 15 克,秦皮 12 克,黄柏 10 克,白芍 15 克,沙参 15 克,云苓 12 克,白术 12 克,木香 6 克, (后下) ,枳壳 4.5克,甘草 4.5 克。 服上方 10 天后(10 月 7 日)查嗜酸性粒细胞直

140、接计数为 330/mm3,症状又有所减轻,守方服药至 11 月底,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976 年 1 月 5 日,嗜酸性粒细胞降至 0.5,基本痊愈,嘱仍服后方一段时间,50 天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为 0.6,无其它不适,工作生活如常。 【按语】本例不明原因嗜酸细胞增多,经西药抗菌、驱虫、抗过敏等方法治疗无效。中医典籍尚无嗜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唯患者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等症状,符合中医痢疾之诊断,结合舌象,辨证为湿热痢。遂予白头翁汤加味治之,效果显著,可惜病未愈而停药致病情反复,迁延时日。后期由于病邪久恋,正气渐伤, 54 湿热之邪内困最易伤人脾气,脾气一虚,则肝气乘虚横逆,故改

141、拟健脾化湿、舒肝清余邪之法,用白头翁汤去苦寒之黄连以驱余邪,用四君子汤健脾祛湿,但以沙参易党参,一取凉润养津,一防过补留邪,合白芍、枳壳、木香舒肝理气。配伍得当,守方而愈。 二十四二十四二十四二十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 李某,男性,45 岁。 病史病史病史病史:因患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反复出现皮下瘀斑。此次住院治疗多日未见好转,遂转找中医求治。自觉精神疲倦乏力,头晕目眩,气短声低,食欲尚可。 诊查诊查诊查诊查:面色黯滞,四肢皮下有出血斑数块,舌嫩稍胖,脉虚,白细胞数 2.6109/L,血小板数 42109/L。 辨证辨证辨证辨证:

142、为血证,属脾阳不升,后天失调,气血亏虚,血失统摄。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升发脾阳,运化气血,兼以固摄血脉。 处方处方处方处方:黄芪 15 克,党参 15 克,白术 12 克,柴胡 9 克,黄精 12 克,升麻 5 克,仙鹤草 30 克,陈皮 3 克,炙甘草 5 克,首乌 12 克。 服上方 1 个月后,白细胞数逐步上升,血小板则无增减。3 个月后,白细胞数为 5.5109/L7.2109/L,血小板数 100109/L。 【按语】本案患者因工作繁忙,加上起居饮食失于调节,致使阴血暗耗, 后天失养, 正气衰败, 从而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虚损证。本例虚损标在气血,本在脾土,故救治脾土则是治疗成败

143、之关键,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身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使糟粕秽浊从下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而升清降浊中,主要方面又在于升清,升发脾阳是气机升降运化的动力。正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治疗上述患者过程中, 55 坚持选用李氏的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黄芪、党参、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中气,白术甘燥以健脾,以黄精、首乌温润补血,使气有血母,血有气帅,陈皮行气反佐参芪,使补而不滞,加入升麻与柴胡有画龙点睛之意,突出了升发脾阳的作用,李氏的原方有当归一味, 根据本人不成熟的经验, 当归对于血小板减少者不宜, 故用黄精、首乌代之,再加仙鹤草以止血,此三味主要为血小板减少而设。由于遣方用药在理在法,切中病情,使病者脾阳得升,运化有权,气血化生有源,故能转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人力资源管理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