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7174048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专题三知识讲解(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专题三 一、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三、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四、四、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唐高祖初定天下即唐高祖初定天下即“颇好儒臣颇好儒臣”,除设,除设立儒学以外,又于武德二年(立儒学以外,又于武德二年(619619年)诏立年)诏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于国子监,四时致祭。武周公孔子庙各一所于国子监,四时致祭。武德七年,幸国子监察并引道士与博士杂相驳德七年,幸国子监察并引道士与博士杂相驳难,开始形成了难,开始形成了“学者慕响,儒教聿兴学者慕响,儒教聿兴”的的新局面。新局面。 唐

2、太宗更为唐太宗更为“锐意经术锐意经术”。在未即帝。在未即帝以前便在秦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以前便在秦府开文学馆,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又置弦文馆,精选天下儒士为学官并常与又置弦文馆,精选天下儒士为学官并常与之讲论经文。贞观二年(之讲论经文。贞观二年(628628年)罢周公祠,年)罢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以颜渊为先师。十三年,以孔子为先圣,以颜渊为先师。十三年,置崇贤馆,招集学者,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置崇贤馆,招集学者,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他给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他给太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太

3、子作的帝范十二篇基本上是儒家的帝王术。帝王术。 其后诸帝大体上也是崇尚儒术。例如,其后诸帝大体上也是崇尚儒术。例如,唐玄宗在东宫时即幸太学,大开讲论。即唐玄宗在东宫时即幸太学,大开讲论。即位后屡召通经之才。文宗、宣宗放逐或诛位后屡召通经之才。文宗、宣宗放逐或诛杀道士等行动都与复兴儒术有一定的关系。杀道士等行动都与复兴儒术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唐代这种崇儒政策,具体表现在这种崇儒政策,具体表现在“唐唐律律”和和“唐礼唐礼”里面。里面。“唐律唐律”提出了提出了“德礼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儒家原则;的儒家原则;“唐礼唐礼”体现了孔子体现了孔子“道之以德,各之以礼道

4、之以德,各之以礼”的政教思想,以孝悌为礼教的根本。的政教思想,以孝悌为礼教的根本。 崇儒政策更具体地表现在学校制度和崇儒政策更具体地表现在学校制度和科举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科举,其考试科举上面,无论是学校还是科举,其考试或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典为主,目的在或学习的内容都以儒家经典为主,目的在于选拔与培养儒家人才。于选拔与培养儒家人才。 (二)儒、佛、道的融合(二)儒、佛、道的融合 如果说汉代的文教政策是如果说汉代的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话,那的话,那么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就在于重振儒术之风还提倡么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就在于重振儒术之风还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佛教

5、和道教。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二教为基本辅助手段。基本辅助手段。儒家:入世;儒家:入世;佛教:出世;佛教:出世;道教: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道教:长生不老、羽化成仙。 西游记的主人翁唐僧就是到西域取经的唐代著西游记的主人翁唐僧就是到西域取经的唐代著名法师玄奘,当他归国的时候,唐太宗特敕迎接,空名法师玄奘,当他归国的时候,唐太宗特敕迎接,空城出现,召见后,下令将他迎回城出现,召见后,下令将他迎回657657部佛位翻译。玄部佛位翻译。玄宗死时,士女送葬的达数万人。后来高宗又派法师义宗死时,士女送葬的达数万人。后来高宗又派法师义净赴印度取经,历三十余国,共三十五年,归国时武净赴印度取经,历三十余国

6、,共三十五年,归国时武则天亲自迎接。则天亲自迎接。 唐朝统治者借口老子姓李,是唐天子唐朝统治者借口老子姓李,是唐天子的祖宗,所以又提倡道教。当老子屡上尊的祖宗,所以又提倡道教。当老子屡上尊号,唐朝诸帝如高祖、中宗、肃宗、睿宗、号,唐朝诸帝如高祖、中宗、肃宗、睿宗、玄宗、武宗特别提倡道教,有的道士受到玄宗、武宗特别提倡道教,有的道士受到皇帝宠信,甚至参与国家政事。皇帝宠信,甚至参与国家政事。 儒、佛、道相互融合,不仅开阔了人们儒、佛、道相互融合,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的 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而且共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而且共同形成了隋唐时期光辉的灿烂文化。同形成了隋唐时期光辉的灿烂文化。

7、二、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由于中国社会由隋朝虽然时间很短,但由于中国社会由长期纷乱重新得到统一,在教育上曾采取长期纷乱重新得到统一,在教育上曾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有所创设。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有所创设。 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中央设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中央设置置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设,设祭洒祭洒一人,一人,专门掌管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专门掌管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员。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一人,统领各官员。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长官之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长官之

8、始。国子监国子监 隋朝在中央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隋朝在中央除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律学。它是汉代鸿都门还设有书学、算学、律学。它是汉代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此外,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此外,在地方也设有州郡县学。在地方也设有州郡县学。但是,这种局面为时不久。到隋文帝晚但是,这种局面为时不久。到隋文帝晚年,官学教育己表现出衰退之势。隋炀即位年,官学教育己表现出衰退之势。隋炀即位后曾一度复兴学校教育,但是,由于隋炀帝后曾一度复兴学校教育,但是,由于隋炀帝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征战不息,社会矛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征战不息,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

9、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实际盾日益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徒有其名。上是徒有其名。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唐朝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科学文化的繁荣,几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不科学文化的繁荣,几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不仅意仅意“召贤召贤”、“选士选士”,而且十分重视兴学,而且十分重视兴学,都把兴学视为经邦治国之本。例如,唐高都把兴学视为经邦治国之本。例如,唐高祖李渊开国伊始,一反隋末压抑学校教育祖李渊开国伊始,一反隋末压抑学校教育的政策,下召大兴学校。从唐初至唐中叶的政策,下召大兴学校。从唐初至唐中叶的近百年间,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实为历的近百年间,封建官学教育的发展实为历史所罕

10、见。史所罕见。 唐朝中央官学代表:二馆六学唐朝中央官学代表:二馆六学 二馆二馆-|-|弘文馆(弘文馆(3030人)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一品及一品以上 | |崇文馆(崇文馆(2020人)人) 一品及一品以上一品及一品以上 六学六学-|-|国子学(国子学(300300人)人) 文武三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 | |太学太学 (500500人)人) 文武五品以上文武五品以上 | |四门学(四门学(300300人)人) 文武七品以上文武七品以上 | |律学(律学(505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 | |算学(算学(303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 |

11、|书学(书学(3030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人)八品以下,庶人通其学者 地方学校地方学校有州、县学及医学、玄学等。(一般在有州、县学及医学、玄学等。(一般在40405050人之间)人之间)专专科科性性弘文馆弘文馆崇文馆崇文馆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特点 1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 2、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6

12、 6、学校的分布面广;、学校的分布面广; 7 7、重视医学教育;、重视医学教育; 8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三、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二)(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创立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创立(三)历代科举制的改革与演变(三)历代科举制的改革与演变 (四)对科举制的分析评价(四)对科举制的分析评价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德才(品、状)分为

13、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德才(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为“综核名实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而立,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族”的流弊。的流弊。(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

14、的察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隋炀帝大业三年(分元隋炀帝大业三年(分元607607年)开始设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 1 1、生源和考试手续、生源和考试手续 (1 1)生源:)生源:学校出身的学校出身的“生徒生徒”、州县考、州县考送送的的“乡贡乡贡”、天子诏举的、天子诏举的“制举制举”。 (2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学校试或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15、。学校试或乡试(地方)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书、判、身、言)。吏部试(书、判、身、言)。 2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类型主要是常科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和(每年定期举行)和制科制科(由(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设科目:秀才、常设科目:秀才、明经明经、进士进士、明法、明字、明法、明字、明算;明算; 非常设科目:一吏、三吏、开元礼、道举、童非常设科目:一吏、三吏、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子等。 3 3、考试方法、考试方法 主主要要有有口口试试、帖帖经经、墨墨义义、策策问问、诗诗赋赋等等6 6种。种。帖经帖经墨义

16、墨义(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演变(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与演变1、宋代的改革、宋代的改革2、明代的改革、明代的改革3、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代的科举制度4、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的废除1 1、宋代的改革、宋代的改革(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2)设置)设置“别头试别头试”和和“锁院锁院”制度,限制考官权力。制度,限制考官权力。(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4)扩大及第名额。)扩大及第名额。(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6)每每次次考考试试分分三三个个阶阶段段:乡乡试试省省试试殿殿试试。

17、(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宋殿试图宋殿试图殿试之后的待遇殿试之后的待遇 按按“三甲五等三甲五等”发榜发榜 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第一甲:名列第一、第二等者,赐以“进士及第进士及第” ” 名义。名义。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进士出身” ” 名名义;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同进士出身身”名义。名义。告示告示状元状元2 2、元代的改革、元代的改革 (1)明定三场)明定三场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

18、期)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二月初一。(3)规定考试范围)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章句集注。3 3、明代的改革、明代的改革(1)确定)确定“三年大比三年大比”制度。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三年大比”制度制度 洪武十七年洪武十七年 (1384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年)正式规定每隔三

19、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春闱”。这些年头称为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生员员”、“秀才秀才”或或“相公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秋闱”,考中者称为,考中者称

20、为“举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解元”。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春闱”,考中者称为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第一名称为“会元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进入宫廷参加殿试;殿试:考中者称为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发榜乡试发榜八股文体八股文体第一是第一是“破题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

21、要义;,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第二是“承题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第三是“起讲起讲”,为议论的开始;,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第四是“入手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第五是“起股起股”,又称,又称“提比提比”;第六是第六是“中股中股”,又称,又称“中比中比”;第七是第七是“后股后股”,又称,又称“后比后比”;第八是第八是“束股束股”,又称,又称“束比束比”。八股文八股文八股文特点八股文特点1、题目取材于、题目取材于“四书四书”、“五经五经”,论述要,论述要求代圣人立言。求代圣人立言。2、文体有严格的格式,考生不得违格。、文体有

22、严格的格式,考生不得违格。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论、策于一体。策于一体。5 5、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主要是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6 6、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的废除 1、庚子事件后,不少官僚和封疆大臣纷、庚子事件后,不少官僚和封疆大臣纷纷要求递减科举取时名额。纷要求递减科举取时名额。2、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年,废除科举制度。北京贡院北京贡院(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四)对科举

23、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一)积极意义 1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 相对保证官员素质;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思想统一于儒学。 2 2、使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使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 3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二)(二)消极影响消极影响 1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 2、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的附庸。 3 3、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风、士风、腐

24、蚀士人思想。 4 4、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宋真宗劝学诗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状元梦被八股毒害的范进被八股毒害的范进科场舞弊科场舞弊科场舞弊科场舞弊四、四、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一、生平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南阳人),字退之,河内南阳

25、人(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想家和教育家。 韩愈像韩愈像(二)性三品及教育的作用(二)性三品及教育的作用1、性三品、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有上中下品,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有上中下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了性之外,还有情。情与性相对应地也分为上中下了性之外,还有情。情与性相

26、对应地也分为上中下三品。它直接继承了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中三品。它直接继承了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中民、斗筲之性的思想。为以后宋明理学家提出民、斗筲之性的思想。为以后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存天理灭人欲理灭人欲”的口号做了思想铺垫。的口号做了思想铺垫。 2、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之内发生作用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之内发生作用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信)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信)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明先王之教明先王之教”(仁义道德),实现(仁义道德),实现“学所学所以为道以为道”。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体道

27、、悟道、行道。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体道、悟道、行道。 4、论尊师重道、论尊师重道(1)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2)以)以“道道”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之所存(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论教学方法、论教学方法(1)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业精于勤,慌于嬉;行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慌于嬉;行于思,毁于随。”(进学解)(进学解)(2)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读书患不多读书患不多”、“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贪多务得,细大不捐”(3)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师其意不师其辞师其意不师其辞”、“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新语”思考题思考题1、如何评价科举制?、如何评价科举制?2、论述论述唐代官学的发展及特点。唐代官学的发展及特点。3 3、论述、论述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