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7052493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234 大小:1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九年级物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教案(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况明缴初瑁载窗第课 时课 题 :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 )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教具准备: 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 - )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引导认识宇宙之大引导阅读课本

2、引导阅读课本图10 . 1 - 1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 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 显示了银河系之大, 宇宙之大。引导阅读课本图10。1-2让学生知道,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进一步衬托出宇宙的巨大。2、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指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电物质组域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这 里 “ 物质 一词是相当宽泛的, 如 , 在地球上, 有空气、岩石、高山、大 海 , 有树木、花草、鸟 兽 , 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 这些都是物质。( 二 ) 物质

3、是由分子组成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 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 么 , 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想想议议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 其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 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 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 , 但是继续分割下去, 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 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 即 , 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 分子 。2、分子体积很小。原子

4、的半径大约为10-iOm , 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 其中也包含了大约1015个原子! 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 课 本 图10.1 - 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 单原子) 的照片。3、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介绍一些扩散现象, 以理解分子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举例说明: 铁棍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两块玻璃之间如果有水, 两块玻璃会吸在一起。( 三 )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想想议议: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 钢水变成钢锭; 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

5、体积显著变大, 研究结果表明: 水在汽化时, 体积增大约1700倍 ; 乙醛汽化时, 体积增大约250倍。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 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结合课本图10.1-6 ,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1 .固态物质中, 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 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 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因 此 ,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 . 液态物质中, 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 运动比较自由, 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学生

6、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 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因 此 , 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具有流动性。3 . 气态物质中, 分子间距很大, 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 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 易被压缩。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 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 四处奔跑。因 此 , 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四 ) 原子结构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 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 糖 , 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如果再分下去, 得到的就不再是糖。即 , 分子再被分割, 得到的就是原子, 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

7、组成, 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20世纪初, 科学家发现, 原子的结构与木咀国( 课本图10.1-2 ) 土分相圾 , 它的中心是原子核, 在原子核周围, 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课本图 10.1-8、10.1 - 9 ) .( 五 ) 让学生阅读: 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长度单位: 纳 米 (nm ) lnm=10-9m三、小结四、巩固练习: 非常讲解五、布置作业: 课 本P81、2、3、4和 优化训练第二、三 课 时课 题 : 二、质量课 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 )通过实际操作,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

8、 物质的量 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 验 , 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 天平的使用教学难点: 天平的使用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 铁 锤1把 , 大铁钉1个 , 托盘天平1台、磋 码1盒。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问 : 这个铁锤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 铁 )这个铁钉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 铁 )这两个不同的物体都是由铁组成的, 但同学们看它们所含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不一样)因此我们经常需要对物体所含的物

9、质的多少进行描述, 引入一个物理量叫质量。那么什么叫质量呢? 质量的大小又是如何测量得呢? 我们今天来看第二节 质量。二、进 行 僦( 一 ) 质量1、 概 念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请学生观察课桌和凳子。提 问 :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课桌和凳子哪个的木材多?铁锤、铁钉、课桌、凳子物理学中称为物体, 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 叫 物 质 由 上 面 的 观 察 看 出 : 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不同; 课桌、凳子含有木材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 质量 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越多, 其质量就越大。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 千 克 (kg)学生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磋码,

10、塑料瓶, 剪 刀 , 白 糖 , 水 , 小烧杯。教学过程:板 书 :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肽、陆春和位罩而改变。( 二 ) 质量的测量1、测量工具- - - - 天平学生说出常用的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 - - - 杆秤、案秤、台秤、磅秤、电子秤等。教师出示: 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讲 解 : 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 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1 )托盘天平的构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 照 , 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a )托盘天平的构

11、造: 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 )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讲 解 : 使用有刻度的工具, 要先观察零刻线在哪里? 量程多大? 最小刻度值多大?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 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学生汇报, 教师指出: 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 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 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 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祛码盒内祛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c)托盘天平的调节讲 解 :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 使用前要先调节, 先把游码

12、放在零刻线处, 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 书 : 托盘天平的调节)教师边讲边示范, 教师调一步, 学生跟着调一步。教师指出: 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 指针偏左, 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 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在调节横梁平衡时, 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 横梁也平衡; 天平调好后, 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d)天平的使用让全班同学阅读课本1 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提 问 : 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 书 : 天平的使用)师生讨论后归纳: 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铁块放左盘, 磋码放右盘; 向天平盘加怯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铁块质量等于磋码

13、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测量结束后, 祛码放回磋码盒, 游码移回零刻线。(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4、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三、随堂小结:四、巩固练习五、布置作业: 完 成 优化训练一102第 四 课 时课 题 : 质量习题课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 知道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进一步熟练天平的使用;熟悉有关习题的解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天平的使用教学过程: 略 , 例题及练习题见 优化训练P 3 -P 4 , 非常讲解P 17-P 21第五、六 课 时课 题密 度课 时: 2课时教学

14、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 )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 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 物质的本质特征) 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 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 密度教学难点: 密度的概念教具准备: 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 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 最大秤量值200克 ) 和祛码1套 , 刻度尺1只。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

15、 1 )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 铝块、 铁块的质量。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 体积大小一样, 但种类不同的物质, 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二、 进行新课( 一 ) 探 究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 过 上 面 想 想 做 做 提 出 问 题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猜 想 : 同一种物质, 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 倍 , 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 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列

16、出表格来, 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 以质量m为纵坐标, 在方格纸上描点, 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从测量数据上看, 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 其体积也增大; 质量减 少 , 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 会更直观地得出: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 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 , 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讲 解 :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 同

17、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由此可知,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 ) 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教师指出: 理解密度的概念时, 要注意:Q) 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 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 3、1 分 米 3、1 厘米3等。( 2) 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如将铁块挫成铁屑, 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 ) 密度的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 p=m/v讲 解 : p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 V 表示体积。教师指出: 要 注 意 :(l)p的写法、读

18、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 ) 密度的单位密度国际单位: 千 克 / 米3 ( kg/m3)密度其他单位: 克 / 厘 米3 ( g/cm3 11g / cm3=103kg / m3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 固体、液体、气 体 ) 的密度值, 要求学生会有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 度 , 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 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 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 记住水的密度等。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 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 一定要把必要

19、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 , 不能遗漏。三、随堂小结四、随堂练习: 非常讲解一P 15五、布置作业: 完 成 优化训练一103第 七 课 时课 题 : 密度习题课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的概念, 熟悉利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密度的物理意义, 密度公式的应用。教学过程: 略。有关例题及习题见 优化训练P5 P6 7 、8、9 、1 1 、1 2 , 1 7 ; 非常讲解P1 62、3 、例 2 , P1 7 2 , Pi8- i| 3 、 1 、例 4 , P22 1 、例 7第 八 、九 课 时课 题 : 四

20、、 测量物质的密度课 时 :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 )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 )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 学 重 点 : 密度的测量教 学 难 点 : 密度的测量教 具 准 备 : 【 量 筒 , 水 , 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铁 块 , 天平及祛码】x28组教

21、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 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二、进行新课( -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 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 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 通过阅读课本, 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 并动手操作, 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 . 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 ), 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 cm3 )来标度的。2 . 与许多测量仪器( 学过的

22、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 一 样 , 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 00mL、500mL、1 000mL 等。3 . 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 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4 . 视线与液面的下表面相平, 与刻度线垂直。5 . 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 需用量筒。另 外 , 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 . 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 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可 采 用 “ 溢 杯 法 。即 , 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 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

23、量筒中, 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 可慢慢将物体浸入, 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 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 石 蜡 ) 的体积?可 采 用 “ 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三 )【 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1、以盐水为研究对象( 1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明白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p = m / v实验方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记 为m i ;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 记录

24、体积为v ;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记 为m 2由公式 =0 1=( m i - m2) / v计算密度。(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3 )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 理 , 通过物理公式计算, 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数据:3、思考如何测一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盐水和烧杯的总质 量r m ( g )剩余盐水和烧杯的 总 质 量 m2( g )量 筒 中 盐 水 的体

25、积v(cm3 )盐水的密度P (g/cm3 )2、以形状不规则的铁块为研究对象测铁块密度的实验数据:铁 块 的 质 量m( g )量筒中水的体积V i ( cm 3 )铁块和水的总体积 V 2(Cffl3 )铁 块 的 密 度 P(g/cm3 )关键是搞清如何测体积, 因为塑料块会漂浮在水面上。具体办法如下: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记录体积为V i ;将塑料块放入量筒中, 用细铁丝将其完全压入水中, 记录体积为V2 ;则 V=V2-V1三、随堂小结四、巩固练习: 非常讲解一P26五、布置作业: 完 成 优化训练一104第 十 课 时课 题 : 复习第十章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系统复习回顾

26、本章知识要点, 注意理解易错知识点教学重点: 复习天平的使用, 密度的物理意义, 密度公式的应用, 密度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个知识点( 学生回顾, 写出本章知识框架)二、强调本章易考、易错知识三、处 理 优化训练上的习题有关例题及习题见 优化训练P9P107、8、11、12、16、17、18、23第 十 一 课 时课 题 : 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峻,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

27、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 能够深入了解体育, 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讲授新课( - 1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1、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2、再列举一些运动的例子。如飞奔的猎豹, 夜空的流星, 流动的水, 房屋、桥梁、 树木随地球自转、公转等。【 师生活动】提出问题:一个人从窗外走过, 他处于什么状态?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 你的根据什么?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

28、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 书 )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 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 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 同时绕太阳公转, 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 , (2)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过渡语】一辆汽车从两个小孩面前驶过, 其中一个小孩说: 汽车跑得真快呀r而车上的乘客问司机: “ 我动了吗? , 司机却说: 你没动二那么车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呢? 你认为小孩和司机的观点谁的正确? 请大家讨论。参照物学生

29、讨论结果: 他们都对, 因为小孩和司机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 同 , 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 课本上放一把尺子, 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 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地面作标准, 尺子、课本和课桌又是运动还是静止呢?引导得出参照物的概念:1、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板 书 )教师引导提问:我们说课桌处于静止状态, 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地面等)只能以地面为参照物吗?( 不 是 )还可以以什么为参照物?( 人、墙壁、别的课桌)那么

30、只能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吗? ( )总 结 :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 即参购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一个物体被选作为参照物, 就假定它静止不动。实际中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 总是选择一些特定的物体为参照物, 即拳即物的选择具利及廖娃。一般说某物体处于什么什么运动状态是以地球、 地面、 地面上一切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 这时候可把参照物省略不提。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 书 )一起分析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 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 卡车是静止的。学生分析: 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甲: 宇航员以地球

31、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乙 : 加油机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以受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丙 : 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以电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 要看以哪个物体做为参照物, 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三、随堂小结1 . 什么是机械运动?2 . 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 . 参照物的选择既具有任意性, 又具有特殊性。4 . 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四、随堂练习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32、 。 其中 桥流水不流 之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 B.桥 C.A D.地面2、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 竹排江中游 是以为参照物, 青山两岸走”是以 为参照物。3、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绝对的, 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 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 丙一定是运动的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4、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 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 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业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 则乙汽车的运

33、动情况是 。( 要求至少答出两种情况)五、布置作业1 . 课 本 P26的 “ 动手动脑学物理”2 . 优化训练 P11( 运动和力一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第 十 二 课 时课 题 : 二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 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 小明勇夺冠军, 同学都羡慕地说 , 他跑得真快! 而 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 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

34、同学们佩服地说: 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 小明和吗谁跑得更快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t臃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 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 出 : 通过相等的路程, 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 问 : 小李步行, 而妈妈骑自行车, 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 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 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 问 : 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讨论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取相同的运动路程, 比较运动的时间长短;2、取

35、相同的运动时间, 比较运动的路程长短。( - X速度- - - -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概 念 :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 式 : v= s / tS - - - 路程- - - 米( m )t 时间 秒 (s )v- - 速度- 一米/ 秒(m/s)公式变形:s=vt t=s/v比值计 算 : 以=卑V2 4 / G3、单 位 : 米/ 秒(读 法 : 米每秒)符 号 :m /s或m-s-i千 米 / 时 符 号 :km/h关系:1 m/s=3.6 km/h引导阅读- - - 小资料:( 1 )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2) 了解一些运动的速度例 题 :P27 (略

36、)强 调 : 解题规范格式; 解题前统一单位; 代入数据( 包括单位) ; 得出结果。( r 1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 1 .2 -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汽车开动时, 汽车刹车时 , 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 - - 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v=s/t强 调 : S是指总路程;t是指总时间, 包括中途停止的时间。算出的速度是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

37、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变速运动呢? 如何粗略的描述变速运动的快 慢 ?四、随堂练习1、单 位 换 算 : 20m/s= ; 54km/h =2、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 (B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大小恒定不变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4 : 3, 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 : 5, 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 ( D )A.3 : 2 B,5 : 3 C.5 : 8 D.9 : 104、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 路程与时间的关 s/m系 为s=vto在图中, 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 /动物体的

38、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 由图 /-t/s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v甲 / 乙 B. v甲v乙C. v甲=v乙 D.条件不足, 不能确定五、布置作业1、P30 1, 2、3、52、 优化训练- - P12 (二、运动的快慢)第 十 三 课 时课 题 :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 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

39、长度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具准备: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停表一、引入新课复 习 :1、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 ( V = s / t)2、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 路程和时间)引导提问: 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呢?想想议议:观察图1 1 . 3 - L A B长还是C D长?观察图1 1 . 3 - 2中两个圆, 那个面积更大?【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闭着眼睛, 估计一分钟后自己睁开眼睛。看对时间的估计准确不准确。引导学生理解凭感觉对长度、时间、温度等的判断往往是不可靠的, 要得到准确的值需要进行测量.二、讲授新课( -X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

40、位: ( 主单位) 米 , 符 号 :m常用单位: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k m d m c m mm p m n m注 意 :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2、测量长度的工具: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教学过程( 1 )看 :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 位置、是否磨损)( 2 )放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 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要和所测长度的一端对齐。(3 )读 :眼睛正对观测点, 视线与尺面垂直。精确的测量要估读T 立, 借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记 :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 学生活动】- - - - - -小组交流、合作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

41、直径?4、阅读 小资料 - -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如头发的直径: 约75微 米 ; 一张纸的厚度: 约 为100微米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m ( 原来高度, 最新结果还没出来)【 学生活动】比一比, 看谁知道得最多: 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 尺二5、误 差 :( 1 )概 念 :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这种差别就是误差。学生讨论( 2 )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的工具;测量原理 测量的人( 3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原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注 意 : 将错误的测量值去掉多次测量取的平均值有效数位要和测量值保持一致( 4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2、, 只能尽量的减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或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 是不该发生的, 是能够避免的。( 二I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1 )时间的单位: 秒 (S 分 (min 1时(h)(2 )【 学生活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 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 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三、课堂小结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刻度尺的使用: (1 )看(2 )放(3 )读(4 )记3、误差:(1)减小误差的方法

43、;( 2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时间的测量:四、随堂练习1、小明同学测量了一些数据, 但忘了写单位, 请你补上合适的单位。( 1 )张华同学的身高为174. 0;(cm )(2 )硬币的厚度为2.0;(mm)(3 )人的头发直径为78。( pm )2、如图所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 R 4 5 6 7 2J 4 J U / o| 小| | | | | 咂| | 川| | | 川1川4|1!1川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中视线 是正确的,正 /I /确的测量结果为. a 7 1 b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约是 ( )A . 0.1

44、81km B . 0.181mC . 0.181dm D . 0.181cm4 、 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36.1mm ,30.2mm ,36.2mm ,36.0mm ,35.9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 它是,根 据 以 上 测 量 记 录 ,这 一 物 体 的 长 度 应 记作 GC.物体以0.2米/ 秒匀速上升时,F3 F2D.物体水平匀速移动时, F * G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一定竖直向下运动。A . B. C . D.五、布置作业1、课本 P45-3、4、52

45、、 优化训练 P18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 十 六 课 时课 题 : 复习第十一章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系统复习回顾本章知识要点, 注意理解易错知识点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会选参照物;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刻度尺的使用;理解力的概念,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的概念及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造成危害;理解二力平衡得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各知识点( 学生回顾, 写出本章知识框架)二、强调本章易考、易错知识三、例题1、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72.5mm , 下面物体中最接近这个数 (D )A、物理课本的厚度 B、一根粉笔的长度C、黑板的长度 D、饮水

46、杯的高度2、如 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读数时,视 线 要与 尺 面 垂 直 ,图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1.90cm。 L2 , 费距离。如 : 起子。图 12、费力杠杆:LKL2,省距离。如 : 钓鱼杆.3、等臂杠杆:LI = L2 , 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 : 天平。三、随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如 图 1 所 示 , 有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棒, 如图中位置悬挂起来时, 恰好处于水平位置, 若把木棒从绳子悬挂出锯开, 则被锯开的木棒(B )A . 粗、细两端一样重 B . 粗端部分较重C. 细端部分较重 D.无法判断哪端较重2、图2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 它有三个杠杆A B C

47、、O B D和O E D组 成 ,用指甲刀剪指甲时,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 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C . A B C是省力杠杆,O B D、O E D是费力杠杆D . A B C是费力杠杆,O B D、O E D是省力杠杆 缺图3、如 图3中杠杆平衡, 货物重为2 0 0 N ,在图中画出货物所受重力的图示平 衡,画出施加在杠杆上最小动力F i的力臂L i, 并标出F i的方向五、布置作业:1、课本 P 6 4 - l、2、3、4( 完成在书本上) C Q Ai%2、 优化训练P 2 9 (第四节 杠 杆 ) 囱4第 二 十 一 课 时课 题 : 五、其它简单机

48、械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2)通过探究,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教学难点: 滑轮组的绕法及省力情况的确定教具准备 : 定滑轮、动滑轮、长约2米的细线、一盒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P59一图12.5-1有什么科学道理? 引入新课二、曲 询 课( -1 定滑轮: 滑轮的轴固定不动1、特 点 :【 探究实验】P

49、60(1 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2 )、测出通过定滑轮提起物体时的拉力注 意 : 提起物体时, 应使弹簧测力计的吊环拴在绳上,手拉测力计的挂钩。学生交流(3 ) 、比较拉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引导得出结论: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但能改变力的方向。2、实 质 : 等臂杠杆指导画出定滑轮的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二 X 动滑轮: 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1、特 点 :G学生交流【 探究实验】P60(1 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2 1测出通过动滑轮提起物体时的拉力( 3 1比较拉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引导得出结论: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强 调 : 在理想情况下, 省一半力; 实际情况下,

50、 省力不到一半。2、实 质 : 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指导画出动滑轮的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1滑轮组: 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1、特 点 : 既能省力, 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探究实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2、应 用 : 使用滑轮组时, 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 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四 其 它 机 械1、轮 轴 : 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 如 : 方向盘, 自行车把手。2、斜 面 : 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三、随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画出使杠杆AB在图中所示位置静止时所用最小力F的作用点和方向2、如 图1所 示 , 杠杆AOB的A段挂重为GA的物体,B段挂

51、重为GB的物体时 , 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若AO=BO ,杠杆自身重力为不计。则 ( )A.GA=GB B. GAGB D.无法判断3、如 图2所 示 , 作用在杠杆作短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 ,将杠杆由水平位置0 A缓慢拉至0B ,则在这个过程中力F将(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 变 X五、布置作业: 优化训练P31-32 ( 第五节 其他简单机械)第 二 十 二 课 时课 题 : 滑轮及滑轮组专项练习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滑轮及滑轮组的用法, 熟悉有关题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讲练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准备的专项习题)教学过程:一、例题与练习滑轮专项练习1、用 图

52、1所示的滑轮牵引小车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 图中 滑轮是定滑轮,滑轮是动滑轮。已知小车的图1重 量G = 5N ,拉力大小F=3N , 则物体与地面之间摩擦力/=N。若小车在拉力作用下前进了 5m , 则绳子被拉 力F拉过 m.2、一装置如图2所 示,已知物体拉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 不计滑轮重, 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0N , 则拉力F=N。图 2 图 33、某人体重为600N, 他想坐在吊篮里用滑轮组匀速拉上去, 如 图3 ,已知吊篮重240N ,不计滑轮重, 则他所用的力应为 ( )A. 280N ; B. 420N ; C. 600N ; D. 240N4、如图4所 示 , 分别用滑轮和滑轮

53、组提起重物, 其 中Gi =G2= G3 , 若不计摩擦力和滑轮重,则)A. FiF2F3 ; B. FIF2F3 ;5、在 图5中 , 按要求连接滑轮组。6、在 图6中用笔画线代替线连接滑轮组, 要求最省力夕7、在 图7中通过滑轮组向左拉动一物体作匀速直线图7运 动 , 已知物体重力为20N ,在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摩擦力为10N , 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派8、图 8 中 Fi、F 2 分别为 F i = G, F2=Go父在图9中 , 一个重为G人的人站在一个重为G的木板上向下拉, 他要将自己和木板提起,所用的力至少应为多大?图 8图 9:10、一段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50N

54、,若用这根绳子提起一个重为2000N的物体, 你能想出那些好办法? 若用滑轮组, 请设计一个使用滑轮最少的滑轮组, 若每个滑轮质量相等,并不计摩擦, 则每个滑轮的质量为多少千克?二、布置作业:1、上面的第10题写道作业本上。2、 优化训练. 第12章综合检测题第 二 十 三 课 时课 题 : 处 理 优化训练中的习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查漏补缺, 教师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重点点拨。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教学过程: 略。习题答案及强调的问题、注意事项、易错点, 见 优化训练 。第 二 十 四 课 时课 题 : 第 十 三 章 压 强 和 浮 力一、

55、压 强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 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 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解读课本图13.1-1、13.1-2 , 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4、解读课本

56、图13.1-4、13.1-5、13.1-6的内容,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 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5、通过实际动手, 实践如何改变压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 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57、教 学 用 具 : 钉板、祛码、沙子、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 沙漠之舟- - - - 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 用 效 果 , 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 - - - - - -二、进行新课( 一 ) 压力1、定 义 :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2、压力是由互相接触的物体相互济延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3、方 向 : 与接触面垂直, 指向受压物体。-13.1压强4、大 小 : 有时等于重力( 水平放置时, 如图力 ( 如 图B ) ,有时与重力无关( 如 图C 1护A B有时与重力有变*C“ 旦不

58、等于重邑G5、作用点: 在被压物体的受力面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二 ) 压强重 力压 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 物体受到的力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力的大小G = mg力的本质重力弹力作用点物体的重心被压物体表面施力物体地球另一物体受力物体地面附近的物体被挤压的物体【 探究实验】1 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互动】从而提出猜想。学 生 : 两个手指分别挤压一端削好的铅笔的两端, 看两手指有何感觉。老 师 : 两只手指所受压力有何关系?这一现象能使我们提出怎样的猜想呢?2

59、 1进行假设和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3 1设计方案( 实 验 ) : 如课本P7 3图1 3 . 1 3所示4 1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 1分析论证与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 强P ) 不 仅 跟 压 力 飒 有 关 , 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1、压强的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 、压强的定义式:P =(。表示压强、尸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 即接触面积。变形公式:尸= PS正确理解: 压力一定时, 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强与压力成正比。比 值 计 算 :看 瑞3、单 位 : 帕斯卡, 简称帕, 符 号PaIPa

60、 = lN/m 2压强的物理意义:以 P=20Pa为 例 , P=20Pa=20N/ m 2 , 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 学生练习】桌面上水平的放着一张报纸, 对桌面的压强为0.5Pa , 表示什么意思?【 讲解例题】例题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 书的重量约为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x10-2m2,实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解 :. 书本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GG=2.5N受力面积为S=4.7 xl0 -2m2F 2 5N. 书对桌面的压强为:p = 2= 5 3 4S 4.7x10 W强 调 :1、计算前单位要统一;2、若进行公式变形要细心;3、要写出公

61、式及公式的推导, 代入数据包括单位。( 三 )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 啄木鸟、图钉、刀 等 ) , 提出问题,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 强 ?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1、减小压强的方法:(1) 压力不变时, 增大受力面积( 分别举出实例) (2) 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 3 )减小压力的同时, 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的方法:(1) 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分别举出实例) (2) 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 增大压力的同时, 减小受力面积三、小 结 :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1、一块砖的长宽高之比为

62、4: 2:1 , 把它分别平放、侧方、立放在水平桌面上 , 三种方式中,若桌面受到转的最小压强为P ,则桌面受到的最大压强为A . 2P B . 4P C . 8P D . 16P2、一块砖的长宽高之比为4:2:1,若把它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让砖的1/4伸出桌面, 桌面受到的压强是1800帕 , 求这块砖平放在平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五、布置作业: 优化训练P35 ( 第1节 压 强 )第 二 十 五 、二十六课时课 题 : 二、液 体 压 强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 )认

63、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 - 连通器, 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 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具准备: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 玻璃管、侧壁有小孔的玻璃管和橡皮膜、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连通器和船闸的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引

64、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图片( 潜水艇 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 液体的压强二、进行新课( - ) 产生液体压强的原因1、液体受到重力作用;2、液体具有流动性。注 意 : 和固体压强对比( 二 , 液体压强的特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1、用塑料袋装水时, 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 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 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 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水的射程都不一样, 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

65、强大小, 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 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 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_先介绍压强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然后引导观察现象。4、演示同一深度,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且液体的密度越大, 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 2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处,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 )液体压强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相同深度, 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练 习 :

66、课 本 P77解 释 图 13.2 中 , 为什么在不同深度潜水所需装备不同 ?思 考 : 课 本 P76 想想议议( 三) 液体压强的计算. P = pgh1i鎏( 四 连 通 器1、定 义 :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强 调 : 上端要连通。如图所示的容器不是连通器。2、连通器原理: 当连通器里装有同种液体, 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播放视频资料】 连通器3、应 用 : 茶壶、锅炉的水位计、水塔与自来水管, 船闸等。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 - - - - - 三峡船闸。【 播放视频资料】 船闸三、小结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

67、练习。1、甲、乙两烧杯中分别盛有两种不同液体, 烧杯的底面积之比为3 : 1 ,液体密度之比为1 : 2, 液体高度之比为2 : 1, 则两烧杯底面所受液体的压强之比是_ _ _ _ _ _ _ 。 1 : 12、潜水员潜入水中的深度有一定的限制, 这与潜水员能承受的压强大小有关。若某位潜水员能承受水产生的最大压强为4 .0x1 05帕斯卡, 水的密度为1 .0x1 03千克/ 米3 ( g取1 0牛/ 千克) , 则该潜水员在水中能下潜的最大深度是 ( )BA.4 米 B.40 米 C.400 米 D.60 米3、 如图所示, 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 静止放在斜面上,是容器: 一底部A、B、

68、。C 三点的压强Pa、Pb、Pc的 大 小 关 系上、 _ 五、布置作业: 课 本 P73 1. 2O第 二 十 七 、八 课 时课题: 液体压强习题课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加深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 熟悉相关题型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 公式中深度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E睦、 於二、例题 从图 1L如 图 1 所示, 用一块轻塑料片挡住两端开中的玻璃筒下端, 竖直插入水中到一定的深度, 然后向玻璃筒内缓慢注入某种液体, 当筒内液面高出筒外水面1cm 时,塑料片下沉. 关于液体密度P液和水密度P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69、 ( A )A. p液 p水 B. p液=p水 C.p液 p水 D.不能确定2、甲、乙、丙三人容器中分别盛有密度不同的液体, 已知a、b、c 三点处液体的压强相等, 如 图 1 所 示 , 则各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排列顺序都正确的是 ( )A.p甲p乙 p丙, P 甲=P 乙 = P丙B.p甲 p乙 p丙, P 甲P乙P丙(1 甲 乙 丙 , 甲 = 9 乙 = 丙。 甲 乙 p丙, P 甲P乙P丙3、如图所示三个形状不同, 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 装有桶中液体深度相同, 则( 1 )各 容 器 中 液 体 对 容 器 底 部 的 压 强 关 系 为 ,(2 )各 容

70、器 中 液 体 对 容 器 底 部 的 压 力 关 系为.( 3 )各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容器中液体的重力关系为;总 结 : 处理液体压力、压强问题的一般思路:先通过公式p =夕g分析液体压强, 再根据公式F = p S分析液体压力。处理固体压力、压强问题的一般思路:先分析固体对支持面的压力, 再根据分析固体对支持面的 层、压强。4、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 未装满) , 当将此容器倒置过来以后 , 水 对 容 器 地 的 压 强 将 ( 选填 变大 、 变 小 或 不 变 ) , 水对 容 器 地 的 压 力 将 ( 选 填 变 大 、 变小 或 不变5、如 图2所 示

71、, 锅炉水位计是根据 原理来确定锅炉内水位高低的。三、处 理 优化训练练习题答案及强调见 优化训练P373 8重点讲 6、7、14、15、16四、布置作业预习第三节大气压强第 二 十 九 、 三 十 课 时课题: 三 、大 气 压 强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 )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 )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 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 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 )通过

72、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测量教学难点: 大气压的测量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水杯和硬纸、大小试管、水槽、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 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这节课就来研究13.3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 - ) 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

73、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3、马德堡半球实验(1 )介绍该实验: 由德国马德堡市市长- - 奥托格利克做的(2 )学生模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好, 边抽气边让学生拉)3、得出结论: 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 调 :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 ) 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 课 本P75 想想做做2、 托里拆利实验”(1 )强 调 : 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视频资料)提出问题: 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 为什么?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 结果是否相同?将管提起一些(

74、 始终未露出液面X压入一些, 结果是否相同?将管倾斜, 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o = 760mmHg =1.013xl05Po3、大气压的变化(1 )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3000m以 内,大约每升高10m ,大气压减小100Pao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 金属盒气压计( 无液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5、大气压的应用:( 1 )抽水机观 察 :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视频资料)分析思考: 水泵抽水原理强 调 : 离心式水泵在使用前要先往泵

75、克里灌满水。( 为了排出泵克里的空气)(2 )用吸管吸饮料、塑料挂衣钩等。三、小 结 :四、巩固练习:1、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利用大气压为我们服务, 请举出两个这方面的例子:(1);(2).2、如 图1 ( a )所 示,在玻璃杯中装满水, 杯内水的深度为 p zn 不71 0厘 米 , 则水对杯底的压强为 帕。若再用一塑料 二二二. 二二薄片盖住杯口, 然后用手按住塑料片将玻璃杯悬空倒置, 如图(a) (b)图13 ( b )所 示 , 放开按住塑料片的手后, 由于_ _ _ _ _ _ _ _ _ _ 的存在 , 杯内水不会落下。3、如图2 , 张红同学用吸管吸饮料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76、无论她怎么用力, 饮料都吸不上来。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吸管有孔 B. 大气压偏小C. 吸管太细 D ,吸管插得太深4、若高压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2 , 当锅内蒸气的压强达到1.6个标准大气压时 , 锅盖与锅体间的拉力为 N( 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 个标准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可近似取105Pa) 。五、布置作业: 课 本 P78 -2 . 5 优化训练P39第 3 节大气压强图2第 三 十 一 课 时课题: 四、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 )了解生活中

77、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 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具准备: 硬币、铅笔、纸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P87图13 .4-1实 验 硬 币 跳 高 比 赛 , 提出问题, 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 跳 起来了? 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 -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 硬 币 向 上 飞 的 过 程 中 , 只有空气

78、与它接触, 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 由于吹气, 上面空气的流速大, 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 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 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 ? 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 ?探 究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L提出问题: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2、猜 想 : 流速越大, 压强可能越大引导猜想: 我们在前面学过力与运动的关系, 直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刚才我们吹硬币时, 硬币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改变了)硬币必然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这个力是桌面给它的支持力吗?( 不 是 )我们知道处于空气中的物体会受到大气压强, 原本硬币上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

79、是相等的, 所以没有翻转。那么吹气之后为什么就会翻转呢? 同学们想 , 硬币的翻转肯定和什么有关?( 和吹气有关) 我们可以猜想向硬币的上表面水平吹气之后, 由于加快了上方空气流速, 可能导致空气给上表面的压强减小 , 小于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 因此导致硬币翻转。3、设计实验: P88图 13.42用手握着两张纸, 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 实验现象是两张纸条向里靠拢。向下吹气时, 纸条间的空气流速增大, 压强减小, 小于空气给纸条向里的压强 , 因此纸条在空气给纸条向里和向外的压强差的作用下, 向里靠拢。6、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 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80、越小。( 二 ) 飞机的升力如 图 13.4-5面 , 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 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 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 因而速度较大, 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 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 因而速度较小, 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 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看视频资料】三、小结:四、巩固练习: 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1、解释为什么当门和对面的窗子都打开时, 若刮来一股风, 门没被吹开反而被吹得关上了 ?2、秋天到了, 路面上有很多树叶, 当汽车快速驶过时, 树叶会怎样运动?3、解释乒乓球比赛时的弧旋球( 上旋、下 旋

81、 ) 和足球比赛时的香蕉球是怎么回事?4、P89-2 ,先做实验, 后解释。5、 、P891 ,解释人们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候车时, 为什么要在黄线( 安全 线 ) 以外?五、布置作业:1、书 本P893、42、 优化训练第四节第 三 十 二 、三 课 时课 题 :课 时 :2课时五、浮 力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 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

82、点: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用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 是什么原因呢? 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 五、 浮力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 看到什么现象?(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2. 分析变化原因, 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 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 放入水中浸没, 观察到什么现象?(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问 :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

83、: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CuS04溶液中, 看到什么现象? 分析变化原因。问 : 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 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 明 : (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 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 这就是浮力。)二、进行新课( - ) 测量浮力大小演示实验: 如 图1L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2、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 记 为F ;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发现了什么问题?据 此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 示数变小了, 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 , 这个力就是浮力。F 浮 =G - F即

84、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 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 )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引导提问: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 有各种意见)演示实验:(1) 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 瓶口朝下, 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问 : 如果我往里面注水, 乒乓球会浮起吗?( 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2) 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 象 : 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 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3 ) 用瓶塞( 或 手 ) 堵住漏水的瓶口, 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为何现象发生?( 现 象 : 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85、( 4 )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 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 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尸向上尸向下我们举特例来分析: 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立方体浸没在水中, 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 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问 : 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 相 等 )问: 水给它们的压 力 是 否相 等 ? ( 让图2学生讨论) ( 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分 析 : (p =pgh p-F/S S 一 定 ,F - p S) 但 是 , 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

86、不同 ,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夕= % = F = P S ,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尸向上 尸 向下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板 书 : 原 因 :尸 浮 = 尸 向上 尸向下( 三 ) 浮力的大小探 究 :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课 本P83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猜 想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叶面下的体积大小有关3、设计实验如 图P83-图3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耳孚=6排 = 夕液gV排突破难点的方法:

87、把此探究实验做好, 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例 题:P 9 2 -三、小 结 : 提福一图21、浮力的概念。2、浮力的测量。3、浮力产生的原因。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如 图2所示, 物体A、B、C、D的底部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 则物体A、B由于没有水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所以不受浮力。四、巩固练习: 练习册- - - 组1、2。五、布置作业: 课 本P85-1、20第 三 十 四 、五 课 时课题: 六 、浮 力 的 应 用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 )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

88、, 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用具: 浮沉演示器, 鸡蛋和盐水, 烧 杯,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1、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怎样的?4、为什么象木块、泡沫这样的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而石块、铁块之类的物体却要下沉? 这个原理有什么应用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六、浮力的应用二、进行新课( 一1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G物) 的作用浮力与

89、重力的关系对于实心物体的密度关系(1 )下 沉 : 电 G P物 ” 液( 3 )漂 浮 :( 部分浸没)餐=G p物 夕液( 4 ) 悬 浮 :( 完全浸没)孚= G 2物= p液( 增大可利用浮力的方法1、 空心法增大体积演 示 : 金属箔漂浮在水面上。例 如 : 独木舟, 轮船等2、充入密度较小的气体如 : 气球和飞艇( 三 )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利用漂浮的条件密度计的示数从下往上逐渐减小示数为被测液体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2、轮 船 :(1 ) 原 理 : 轮船所收的浮力等于重力, 从而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不管在什么水域, 浮力不变。)( 2 )排水量: 轮船按设计要求满载时

90、,排开水的质量。例 : 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1 x1 0”,当船由长江驶入大海时, 排水量不变( 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 轮船将会上 浮 一 些 ( 选填 上浮一些 、 下沉一些 )3、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4、气球和飞艇热气球氢气球飞 艇三、例题 优化训练, 非常讲解第 三 十 六 课 时课 题 :浮 力 习 题 课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总结解决浮力问题的方法;掌握有关浮力的典型题型。教学重点: 解决浮力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解决浮力问题的方法的应用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过程:略 ( 内容见课件)第 三 十 七 、三 十 八 、三 十 九 课 时课题: 第 十 三

91、 章 小 结 、 习 题 课课 时 :3课时教学目标: 系统小结本章个知识点, 熟悉本章的知识结构熟悉典型题型, 查漏补缺, 熟悉压强公式的应用, 熟习浮力问题的求解方法教学重点: 知识点的总结, 解 答 优化训练习题中的问题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法教学过程:略 ( 重点题型见 优化训练, 答案及注意事项注于 优化训练)第 四 十 课 时课题: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一、功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3 .

9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教学难点: 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准备:动滑轮、细绳、钩码、实物投影仪一. 复习1 .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 . 水平推箱子, 推力方向怎样?3 . 向上提箱子, 拉力方向如何?4 . 重力的方向如何?二 . 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 工 和 功 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 工与 功 , 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三 . 进行新课( - )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

93、因素:Q)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力不做功包括三种情况:(1 )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路程。由于不受力, 也就没有力对它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 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但保持静止状态。即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 力对物体不做功。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 汽车没移动, 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也移动了距离, 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 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 该力对物体不做功。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

94、力。( 二 ) 功的计算:1. 功的定义: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X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 . 功的计算式: W=FS在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时, 须注意三点: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在方向上必须一致;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必须对应于同一段时间。3 . 功的单位: 焦耳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 为了纪念他, 就把他的名字定为功的单位。1 焦=1牛米我们把一个鸡蛋举高2m 做功大约是1J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4 . 1 焦耳的物理含义: 在 1 牛顿力的作用下,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是 1 米。例

95、题 : 课 本 Pioi一 例 题 ( 略 )【 强 调】 不能盲目套用公式, 注意正确理解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含义,注意解题格式。( 三 ) 功的原理【 演示实验】课本P 1 o 2一 图14.1-4所示实验1 . 引导完成演示实验2 . 实物投影表格中的数据3 . 分析论证, 引导得出结论: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 人们所做的功, 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四、例题讲解例 题1水平路面上有一个重500牛的小车, 在10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向前移动了 5米 , 在这一过程中:A . 车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B车受到的阻力是100牛C . 拉力对车做功500

96、焦 D.重力对车做功2500焦【 分析】 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将受到重力G, 地面支持力N ,拉 力F和阻力f这四个力的同时作用。因为车处于平衡状态, 阻力的大小应与拉力相等。设车如图14-1所 示 , 是向右匀速运动, 而且移动了 5米 , 在这一过程中 , 拉 力F做功为W=FS= 1 00牛x5米= 500 焦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水平运动, 物体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 重力的成效等于零。所以说在这个问题里, 重力对车做功等于零。【 答案】此题应选 、C.例 题2某人用1 00牛的水平拉力, 拉着重1 500牛的车在水平道路上前进了1 0米 , 在这一过程中人对车做的功

97、是:A . 1 600 焦 B .1 500 焦 C.1 4 00 焦 D.1 000 焦【 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人对车做了功, 重力对车没有做功。人对车做功为:W = FS= 1 00 牛 x 1 0 米= 1 000 焦【 答案】此题应选D例 题3关于力对物体做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1 0牛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2米,重力作功20焦B .用动滑轮将物体提高1米 , 在绳的自由端用1 0牛的拉力, 拉力做功20焦C .用4牛的水平力踢足球, 皮球离脚后又向前滚动5米 , 力对球做功20焦D .某人用20牛的力提书包, 书包沿水平方向运动了 1米 , 力对书包做 功20焦【 分析】只

98、有选项(B )的说法是正确的, 这时用动滑轮将物体提高1米 , 拉力作用在绳的自由端就应向上移动2米 , 因此拉力做功为W=FS=10牛x2米=20焦【 答案】此题应选当五、课堂小结六、随堂练习1 , 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二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功等于_ _ _ _ _ _ 跟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乘积.3 . 在平地上, 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

99、前进了 10m , 推箱子的人做了多少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 他做了多少功?( 1000J , 75J)七、布置作业:1.P109- - 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第4题在课后分组完成, 完成实验报告2 . 优化训练Pso- -基础巩固题 2、5、6、7、12、13、14、19、21、22、23、 25、 26、 30、 32八、板书设计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一、功力学中的 功 包括两个必要因素:1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 , 功的计算1. 功的定义: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X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 . 功的计算式: W

100、=FS3 . 单位: 焦 耳 , 简称 焦 , 符号是JlJ = lN-m4 . 例题 : 略三.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 人们所做的功, 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第 四 十 一 课 时课二. 机械效率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 知识与技能(1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 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 功 .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3 )会利用公式7 = 进行有关计算.W2 . 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 学习拟定简单的科

101、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产、 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通过探究活动, 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会利用公式= 也幽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难点: 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学用具: 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学生讨论】P103图14.21中把重为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 好 ? 为什么?【 引导分析】方法一中: 人做的功包括提起桶、沙

102、子做的功和克服人的自重做的功。W& 1=明 甬 + 4 、 + 股 = (G桶 + G人 + G沙 )- h=(20N+400N+J00N) - 6m=3120J方法二中: 人做的功包括提起动滑轮、桶和沙子做的功。% 2 = 叱 力 +吗u + 照 = (G +G桶 + G沙 )- h=(10N+20N+100N) - 6m=78 )J方法三中: 人做的功包括提起动滑轮、袋子和沙子做的功。W& 3=W + 喙 + % = (G动 + G袋 + G沙 ) h=Q0N+5N+ 100N) 6m=690J而实际上只有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的:W沙=Gh=100N 义 6nl=600J对比三种方法可以看出

103、, 每种方法中做的没用的功多少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方法中没用的部分最多, 而第三种方法中没用的部分最少, 我们总希望完成相同的用用的功时, 没用的功越少越好, 所以第三种方法最好。为了描述做功时, 有用部分的功在所做的全部功里面的比例, 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叫机械效率。二 , 进行新课1 .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 )有用功(W行用) : 对人们有用, 人们必须要做的功叫做有用功。问 : 图 1 中将沙子运动三楼时的有用功是对谁做的功? 为多大?答 : 提起沙子做的功,为叫少=GM=1OON x6m=600J(2 ) 额外功( ) : 对人们没用, 但人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问 : 图 1

104、 中的三种方法中,额外功分别是对谁做的功? 能让额外功为零吗 ?答 : 方法一中额外功指克服人的自重、提起水桶做的功;方法二中额外功指提起动滑轮和桶、绳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方法三中额外功指提起动滑轮和袋子、绳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因为任何情况下, 都会存在摩擦, 有时还要考虑机械的自重, 所以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它不可能为零。(3 ) 总 功 (W& ) : 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 : 图 1 的三种方法中, 总功分别是多少?答 : 方法一中为3120J , 方法二中为780J , 方法三中为690J。2 . 机械效率问 : 根据以上实验, 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105、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教师板书】( 1 )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2 )定义式: 二 尊WX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双率总小于I【 教师强调】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写法袱.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 汉语拼音读法yita )。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没有单位。问 : 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 ,它表示什么意思?答 : 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 ,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 ,另30%做的是额外功。3 . 提高机械效率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 小结要点, 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4 . 探究: 斜面的机械效率

106、【 提出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 1 )斜面的粗糙程度( 2 )斜面的倾斜程度( 3 )被拉动的物重【 设计实验】(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思路、器材、记录数据的表格【 进 行 实 验 , 收集数据】【 分痈仑证】结论: 通过斜面将同一物体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时, 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三 . 小结四 . 布置作业 优化训练P52- 基础巩固题课 本P106-1五、板书设计:二. 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 . 有用功(叫 佣 ) : 对人们有用, 人们必须要做的功叫做有用功。2 . 额外功(W额) :

107、对人们没用, 但人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3 . 总 功 ( ) : 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W,a- ww二. 机械效率1 . 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2 . 定义式:7 = -x lO O %3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1)4 .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角的关系:通过斜面将一物体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时, 斜面倾斜程度越大, 机械效率建言。第 四 十 二 课 时课 题 : 三、功率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功率的概念(2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108、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计算式教学难点: 功率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 如果用人搬运和用起重机搬运, 你觉得那一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 两种方法中搬运同样多的砖所用的时间不同, 用起重机搬运所需时间较 短 )他们谁做的功更多?( 一样多)这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做功快慢不同)水做功更快呢?( 起重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慢问题,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 - - 功率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二、进 行 血【

109、 想想议议】课 本P107【 学生讨论】在课本P107的想象议议中1. 老头和小女孩同时爬楼, 但小女孩先爬到楼上去, 那么谁做功快呢?( 小 女 孩 , 或老头或无法判断)2. 如何比较女孩和老头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1 )在相等的时间内, 看谁做的功多?( 2 )做相等的功, 看谁用的时间短?本例中,第 四 十 三 课 时课题: 四 、动 能 和 势 能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2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3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 )通过归

110、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3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势能的概念教学用具: 斜槽、小钢球、塑料球、小木块、弹簧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风能吹动风车转动, 流水能推动水轮机转动, 射出的子弹能击穿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流动的空气、流水、运动的子弹都具有能量, 简称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具有的一些能的形式, 研究它们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进行新课( 一 ) 能量如果物体能

111、够做功, 则物体就具有能。举 例 :学生举例流动的水具有能; 流动的空气具有能; 运动的汽车就又能; 射出去的子弹具有能; 拉弯的弓具有能; 演员在蹦床上表演时, 蹦床具有能; 吊在空中的灯管具有能; 山顶上的石头具有能等。强 调 : 熊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 说明物体能够做的功就越多。物体具有能不一定星示出来, 也就是说, 物体具有能但不一定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只是具有了做功的本领。如子弹在飞行时, 若碰到了物体, 就会打入物体内部或把物体击穿, 表明物体具有能量, 若子弹在飞行时没有碰到任何物体, 它的这种做功的本领就显现不出来, 但子弹具有的能量是客观存在的。

112、( 二 ) 动能1、概 念 :分析前面所举例中的流动的水, 流动的空气, 运动的汽车, 射出去的子弹具有能的共同指出, 引出动能的概念。( 三 ) 势 能1、重力势能:分析前面所举例中的吊着的灯管具有能, 放在山顶上的石头具有能的共同之处, 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教师板书】( 1 )概 念 :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叫做重力势能。举出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例子:【 学生列举】空中飞行的飞机, 高处流下的水, 树上的苹果, 正在降落的跳伞者等。(2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分组探究】提 示 : 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法, 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 一转换法 , 即根据物体下落时的破

113、坏力来判断。结 论 : 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物体质量越大, 被举高得越高, 重力势能越大。EP=mgh ( 学生了解)2、弹性势能:举出几个实例:(1 )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 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 , 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 从而对纸弹做了功。(2)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因此也具有能量。【 教师板书】概 念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姿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 学生列举】(1 )演员在绷床上表演时, 蹦床具有弹性势能;(2)篮球从地面上反弹起来,篮球和地面接触时具有弹性势能;(3 )拉弓射箭时, 弓具

114、有弹性势能等。( 四 ) 机械能问 : 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答 : 具有重力势能问 : 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答 : 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 又有势能。1 . 概 念 :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 又有势能, 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机械能= 动能+ 势能2 . 能量的单位: 焦耳从前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 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 此 ,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也是焦耳。课题 :第 四 十 四 课 时五、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课时:1

115、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3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 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2 )动手设计实验, 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2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 问】被举

116、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 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有 ( 或没有)【 引导分析】当粉笔头下落到某一点时, 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 此时既有重力势能, 又有动能)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重力势能减少, 动能增加)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 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二、进行新课( - ) 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 验1】滚摆实验1 . 出示滚摆, 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注意: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 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 可以判断摆

117、轮转动的快慢。2 .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现 象 : 开始释放摆轮时, 摆轮在最高点静止, 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 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 重力势能减少; 摆轮旋转着下降; 而且越转越快, 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 , 转动最快, 动能最大; 其高度最低, 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 , 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 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 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 验2】单摆实验此实验摆绳宜长些, 摆球宜重些。引导得出结论: 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完成P114 - 图14.52中乙、丙

118、两图中的现象中的能量转化( 二 ) 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引导分析】拉弓射箭时, 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拉弯的弓具有弹性势能, 将弓释放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人从高处跳下落到地面上的海绵垫上的过程中, 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下落时,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和海绵垫接触的过程中, 将人的动能转化为海绵垫的弹性势能【 得出结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课堂练习】举高的篮球释放后, 下落并再次弹起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怎样的?分 析 ; 下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从和地面接触到篮球发生最大形变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从篮球发生最大形变到篮球高要离开地面时由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从刚

119、离开地面到再次到最高位置的过程中由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三、随堂巩固练习1 . 下列过程中, 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D )A . 雪撬从山坡上滑下 B . 玩具弹簧枪将 子弹”水平射出C .雨滴从屋檐落向地面 D . 斜向上射出的炮弹在上升过程2 . 李 白 曾 用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 飞 流 直 下 的 瀑 布 蕴 藏 着 巨 大 的 .( 机械能)3 . 下列现象属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B )A . 爆竹腾空而起 B . 水从高处落下C . 从地面上弹起的皮球 D . 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4 . 撑杆跳高运动员借

120、助手中的撑杆跳高时, 要比徒手跳高高得多, 这是因为运动员利用撑杆发生 时 , 而具有了 的缘故. 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的 能转化为了撑杆的 能 .( 弹性形变 弹性势能 动能 弹性势能)5. 分析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的能量转化如图所示,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 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 ( 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 *颗人造卫星轨道图) 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 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 离地面439公 里 , 离地球最远时( 此处叫远地点) 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 里 , 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 动能最大; 此时离地面最近

121、, 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 重力势能增大, 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 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 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 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 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6.P 114- - 想想议议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中, 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四、小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 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五、布置作业:课 本P 116- - 动手动脑学物理1 - 6题第6题中的制作于下节可带来板书设计五机械能及其转化一、动能可以和重力势能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二、动能可以和弹性势能之间发生相

122、互转化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 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第 四 十 五 课 时课 题 :第 十 五 章 热 和 能一、分子热运动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作物规则的运动。(2 )识别扩散现象, 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2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 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123、(4 )让学生了解转换法、模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 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难点: 扩散现象教学用具: 酒精、铅 柱(2个1钩码、测力计、水槽、水、中间带细线的干净碟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复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2 )分子的体积很小, 直径只有10口 。 米左右;( 3 )物质内的分子数量特别大;例、lcm3空气中的分子, 如果按照大型计算机每秒计算100亿次的速度来数完 要80多 年 !2、打开酒精瓶, 让学生闻一闻,问

124、 : 这是什么?答 : 是酒精。问 : 为什么打开瓶盖, 很快就会闻到酒精的味道?答 : 是因为有气味跑到鼻子里了。引 入 : 那 么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彳询课( - ) 扩散现象1、学生看视频资料: 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引导提问】(1 )在二氧化氮和空气的扩散实验中, 为什么让二氧化氮在下面的容器中 ?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 避免二氧化氮由于重力向下运动对实验的影响。(2)过一会儿,上面装有空气的容器中, 为什么也出现了红棕色, 直到颜色均匀?(3 )比较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扩散的区别?2、引导得出知识点:(1 )扩散的概念: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

125、,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都可以进行扩散, 但气体之间扩散进行的最 快 , 液体之间较快, 固体之间最慢。( 2 )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 出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转换法象如通过研究扩散现象来推测、 研究分子的运动, 是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 , 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二 ) 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且分子间又有间隙, 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 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引导学生猜想, 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需要我们用

126、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1】P121 图15.1-5 分子之间有引力 实验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 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至吩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 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引导分析: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 边讲边演示) 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 演 示 ), 这是为什么?( 距离太远) O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 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 ? 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 ( 再做实验时, 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 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 并

127、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 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IO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赏【 演示实验2】P122-动手动脑学物理- -3 J装置如图所示强 调 :1、玻璃板要干净;2、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3、弹簧测力计要慢慢向上拉。在实际生产中, 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 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 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 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 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 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 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

128、步思考, 又会发现新的矛 盾 : 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之间又有引力, 这两者是矛盾的, 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 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 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 , 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 又有斥力, 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 当然不 会 , 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 , 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 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 大约是IOm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 , 斥力和引力都增大, 但斥力增大得快, 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 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

129、距离再增大, 分子引力继续减小, 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 , 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 可以忽略了。用弹簧连接着的小球来形象地研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模犁法结 论 : 分子间既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又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三、随堂小结通过实验和思考, 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 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 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直径大约是10-10米。2 . 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3 . 分子之间有间隙。4 .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有两种, 即引力和斥力。以上几点, 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

130、点, 利用这些要点, 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四、布置作业L课 本 P122- - 动手动脑学物理一 L 2、4 题2、 优化训练一 P56分子热运动第 四 十 六 、四十七课时课 题: 二、内 能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吸收( 或放出) 热 量 , 使物体温度升高( 或降低) ,内能改变。( 3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 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

131、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 )通过查找资料, 了解地球的“ 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 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具准备: 压缩空气做功演示仪、气体膨胀做功演示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1、什么叫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叫动能)2、什么叫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叫重力势能)3、为什么会产生重力势能呢?(

132、 物体与地球之间有力的作用, 而且物体与地球之间有一定的距离)4、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怎样的?5、大家说, 分子有动能吗? 分子有势能吗?是 的 , 分子也是有动能和势能的, 我们分子的势能叫分子势能。二、进彳询课( 一 ) 内能1 . 概念: 物体内部所营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做物体的内能。【 强调】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 都受分子作用力, 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 .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同一物体, 温度越高, 内能越大。【 提出问题】同一物体的内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 想】与温度高低

133、有关猜想依据是什么呢?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演示实验】取三只烧杯, 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红墨水, 观察比较三只杯内红墨水扩散的快慢。实验现象: 热水杯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一些, 冷水杯中的红墨水扩散的慢一些。结果表明: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即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分 析】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 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因此物体

134、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 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 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 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结 论】同一物体, 内能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内能越大。3.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 温度很高, 分子运动激烈, 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 温度虽低, 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 它也具有内能。所 以 :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4 . 内能和机械能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1 )机械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而内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被举高的高

135、度无关。(2 )机械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 而内能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的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首先木块有势能, 也有动能素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且分子间有作用力, 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1 .热传递(1 )热传递: 内能有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2 )热传递的条件: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3 )热传递的方向: 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 或有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4 )热 量 : 热传递过程中, 所传递

136、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强 调】热量是过程量, 不是状态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热 量 , 而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热量或包含多少热量。例 :1 00的水所含有的热量要比2(rc的水所含有的热量多, 这句话是错误的。( 5 )热量的单位: 焦 耳 , 简称焦, 符 号 :J(6)物体吸热, 内能会增加, 物体放热, 内能会减少。【 强 调】 ( 只有热传递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 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 内能就减少了多少2. 做功【 提出问题】除了热传递外, 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猜 想】做功【 猜想依据】如图1 5.24手冷时, 人们通过搓手, 就感觉暖和了。搓

137、手时, 双手克服摩擦做了功。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 臀部有灼热的感觉。滑下时,臀部与滑梯之间克服摩擦做了功。【 演示实验1】1 0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方法: 在厚玻璃筒内装有浸有乙酸的棉花, 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实验现象: 棉花燃烧, 筒内冒白烟分析现象: 活塞向下压下时, 压缩里面的空气做了功, 使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达到了乙醛的燃点, 从而使棉花燃烧。结 论 :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会增加。【 演示实验2】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方法: 大口玻璃杯内装有少量的水, 给瓶内打 VI气观察现象。 H实验现象: 瓶塞跳起, 瓶口出现了 白气 Q分析现象: 当向瓶内打起时, 瓶内气体的压强

138、变大, 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功, 使瓶塞跳起, 使得瓶内空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瓶内大量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 从而形成了 白气”。结 论 ; 物体对外界做功, 物体内能会减小。总 结 : 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 物体内能会减小三、随堂小结(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 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 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 分子运动 , 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

139、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 不是内能。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四、布置作业1 . 课本P126- - 动手动脑学物理一1、2、3、42 . 优化训练P58 P59五、板书设计二 内能一、内能1. 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做物体的内能。2 .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3 .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4 .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三、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1. 热传递(1 )热传递: 内能有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叫热传递。(2)热传递的条件

140、: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3 )热传递的方向: 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 或有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4 )热 量 : 热传递过程中, 所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强 调】热量是过程量, 不是状态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多少热 量 , 而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热量或包含多少热量。(5)热量的单位: 焦 耳 , 简称焦, 符 号 :J(6)物体吸热, 内能会增 加 , 物体放热, 内能会减少。2 .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 物体内能会减小第 四 十 八 课 时课 题 : 复习前两节内容, 处理相应练习题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加深理解扩散现象及分子动理论; 正确

141、理解内能的有关概念和规律。教学重点: 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讨 论 , 讲练结合教学过程:略。( 强调的内容和习题答案附于 优化训练 )第 四 十 九 、五 十 课 时课 题 : 三 、 比热容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 ) 通过阅读 气I矣与热污染 , 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 热岛效应”.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

142、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教授与交流结合教具准备: ( 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各两套、水、煤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 想想议议 , 在学生理解 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水的质量越大, 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 吸收的热量越多 的基础上, 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 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 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二、进 行 血( - ) 比热容描述物质吸热本领的物理量【 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

143、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 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 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介绍电加热器( 俗称:“ 热 得 快 ) , 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 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 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 并随时报告温度。实验结果: 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 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换用其他物质, 重复上述实验, 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 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 遇到的情况相似; 相同

144、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 引入了密度的概念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 么 ,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 启发学生讨论,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1 . 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简称比热。2 . 比热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 比热的单位是焦/ ( 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3 . 物理意义: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 ( 千克 ), 是指一千克的该种物质, 每 升 高 时(或降低1。 (2时 ), 吸 收 ( 或放出) 的热量是a焦。4 . 引导阅读比热表物理学中, 常把由实

145、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 列成表格, 便于查找。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 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 提 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各物质中, 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 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 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 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 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 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水比热大的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 在工作时要发热, 通常要用循环流动

146、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 分析课本图2-15 , 2-16 , 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5 .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6. 水的比热最大的应用( 1 )北方的冬天, 暖气中用水来加热。( 2 )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 3 )解释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二 ) 热量的计算通过课本P129一想想议议, 引导得出Q=cirQt( 三 ) 引导阅读STS , 了解温室效应。三、随堂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1 )在做课本图2-1 4 的实验时, 把水改换成篦麻油, 那么煤油和篦麻油哪一

147、个升温快? 为什么?(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 当沸水再次沸腾后, 取出金属块, 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四、布置作业1 . 课 本 P1 3 0-动 手 动 脑 学 物 理 1 、2、3 、42. 优化训练P60-P61第 五 十 一 课 时课题: 比热容习题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了解热量的计算和相关题目教学重点: 概念的理解, 关于比热容的题型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讲授与交流结合教学过程:略。( 解题注意事项与习题答案见 优化训练P 6 2 )第 五 十 二 、五 十 三 课 时课题:

148、 四 、热 机课 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4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热机效率.2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2 )利用动画、图片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 )通过阅读 科学世界 了解现代汽车的一些常识.(4 )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 通过阅读 科学世界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重点: 汽

149、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 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 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及损失, 了解热机效率.教学方法: 演示、教授、讨论教具准备: 铁架台、大试管( 带软木塞X 水、酒精灯、汽油机和柴油机模型、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 由于燃木斗在试管外燃烧, 热量损失较大, 内能的利用率较低。能不能把燃料移到内部去燃烧, 来获得更大的动力?二、进彳询课【 演示实验】课本P131-图15.4-1所示现 象 : 试管内水沸腾后, 橡皮塞被喷出, 试管口出现 白气”注 意 : 软木塞不要塞得太紧!结 论 : 利用内能可以对外做功。( - ) 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1. 能量转化:

150、 燃料的化学能( 通过燃烧) 转化为内能, 做功后转化为机械出 示 模 型,课 件 展 示 ,边指示边能。2. 种类: 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式发动机( 空气喷气式发动机和火箭喷气式发动机)等( 二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部燃烧的一种热机按燃料的不同分为: 汽油机和柴油机1. 汽油机(1 ) 构造进 气 门 , 排 气 门 , 火 花 塞 , 气 缸 , 活 塞 , 连 杆 , 曲轴讲解( 2 ) 工作原理介 绍 名 称汽油在气缸里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对外的 同 时 , 介做功。绍 各 部 分的功能边动作边讲 解 , 并提醒学生注意冲 程 : 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

151、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工作循环为一个单元, 一个工作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吸 气 冲 程 : 开始工作前, 活塞位于气缸上端, 进、排气门均关闭。工 作 时 ,观察活塞、活塞由上向下运动, 进气门打开, 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 压强减气门、连杆、小 , 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曲轴的动作压缩冲程: 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 活塞向上运动, 压缩混合气体做情况功 , 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到接近汽油的燃点。能量转化: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 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 火花塞产生电火花, 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 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通过连杆带

152、动曲轴转动,对夕脚功。能量转化: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排气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 活塞继续由下向上运动, 进气门关闭, 排气门打 开 , 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此 后 , 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 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除做功冲程外, 在其他几个冲程中, 活塞靠飞轮的惯性来运动。( 3 )能的转化教 师 : 汽车在开动前, 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 通过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 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 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做功, 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 一部分通过飞轮( 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

153、轮子) 保存起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 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续工作下去了。观看课件,让学生理解汽油机的工作原理。2. 柴油机打 开flash柴油机与汽油机有共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课件(1)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 都是内燃机; 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2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 柴油机没有火花塞, 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工作过程上: 吸入的气体不同( 汽油机吸入的是什么? 柴油机吸入的只是空 气 );压缩情况不同( 问 : 汽油机压缩冲程末温度、压强多大? 柴油机压缩冲程末 , 气

154、体体积要小得多。所以压强更大, 温度更高, 这个温度早已超过了柴油的燃点);点火方式不同( 汽油机靠火花塞点火, 这种方式称为点燃药。柴油机由于压缩气体温度已超过柴油燃点, 从喷油嘴喷入雾状柴油便可立即燃烧。这种方式称为国燃式);用途方面: 柴油机比汽油机便宜, 但汽油机一般比柴油机轻巧, 所以汽油机通常用在飞机、小汽车、摩托车及一些小型农用机械上。而柴油机一般用在舰船、载重汽车、拖拉机、坦克以及发电机等大型设备上。( 三 ) 热 值 ( 符 号 :q )1 .概念:1 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2. 单位: 焦/ 千克 符 号 :J/kg引导阅读课本P1 3 5

155、一热值表引导得出:(1 )不同的燃料,热值一般不同。(2 )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J/m33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 Q = mq4热机的效率(1 )概 念 :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2)计算式: =%.Q&损失的能量包括:废气带走的一部分( 大部分)克服摩擦造成的机械损失散热损失(3 )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三、随堂小结( I ) 简述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2 ) 回答下列问题: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几次?曲轴转动几周? 活塞对外做功几次?四、布置作业1 .阅读课后S75内容2 .制

156、作小型蒸汽轮机( 课 本 P137 3 题 )3 .完成 优化训练P62-P63第 五 十 四 课 时课题: 五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3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4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 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2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 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 通过学生自

157、己做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 )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教学难点: 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 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教学方法: 交流、讲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 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二、进行新课( 一)

158、能的转化(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 ,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 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 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 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 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 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 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 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 。在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 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 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59、 在水力发电中, 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在火力发电厂, 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 能 , 转化成电能; 在核电站, 核能转化为电能; 电流通过电热器时, 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流通过电动机,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 课本图2-17中画出了一些农常用的生活、生产设备。请同学分析在使用图中设备时能量的转化。( 二 ) 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 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 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 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 减少多少内能), 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 增

160、加多少内能); 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 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 如 , 把烧热的金属块, 投到冷水中, 冷 水 , 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 都要吸收热量, 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 损失了机械能, 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 直到1 9世 纪 , 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素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能量既

161、不会消灭, 也不会创生,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 能量的总保持不变。三、随堂小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1 )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在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中, 只要有能量的转 化 , 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规律.从物理的、化学的现象到地质的、生物的现象, 大到宇宙天体的演变, 小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 都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电灯发光跟电流有联系, 电能转化为光能反映了这种联系。植物生长更不是孤立的, 要靠阳

162、光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反映了这种联系。(3 )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人类认识自然,就要根据种种自然现象, 总结规律, 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人类总结出的规律之一,而且人类认识的其他规律也必定符合能量守恒定律。1933年意大利科学家费 米 , 在研究B衰变的过程中发现, 能量不守恒。于是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大胆预言了还有一种未发现的粒子, 这就是现在已被科学界公认的中微子。这一事例说明了能明守恒定律, 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纵观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 也是一部认识能量、利用能量、实现能量转化的历史。从原始人钻木取火,

163、 到水能利用; 从蒸汽机发明, 到电能的利用; 从太阳能, 到核能的利用。人类总是在认识、利用能源, 逐步实现能量的转化。四、布置作业L课本P141-1、22. 完成 优化训练P 6 4 -P 6 5第 五 十 五 课 时课 题 : 复 习 第 十 五 章 , 处理习题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系统复习全章内容, 熟悉有关比热、热量、内燃机、热值的题型教学方法: 引导、练习、讲授教学过程:一、复习全章知识点二、解 答 优化训练中的习题( 答 案 见 优化训练)第 五 十 六 课 时课题: 第 十 六 章 能 源 与 可 持 续 发 展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 知识与技能了解能源的分类

164、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与能源有关的资料,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喜悦,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获得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能源的分类教学难点: 不要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教具准备: 蜡烛、电灯、火柴、太阳能电动车、手电筒、风扇、手摇电动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太阳能电动车, 用手电筒照射, 太阳能电动车转动了。用手摇发电机发电, 使小灯泡发光。点燃蜡烛, 蜡烛发光。)师 : 同学们这几个实验中都体现了哪些能量转化?(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165、生 甲 : 太阳能电动车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 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蜡烛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师 : 对于能量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 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并回答)生 甲 : 人类可以利用哪些能量?生 乙 : 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生 丙 : 自然界的能量取之不尽吗?师 : 能量的来源即为能源,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能源的有关问题。板 书 : 第十六章一、能源家族( 说 明 : 利用小实验引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二、进行新课师 : 同学们都认识哪些形式的能量? 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生 甲 : 太阳能、

166、电能、光能、内能。生 乙 : 声能、核能、生物能、化学能。生 丙 : 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师 : 那 么 , 我们今天使用的化学能有哪些?生 : 煤、石油、天然气、煤气、沼气、食物等。师 : 同学们能对这些能源进行分类吗? 结合生活和生产上的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 流 ,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 适当进行点拨、指导。)生 甲 : 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万年以前埋在地下的动物和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跟化石的成因一样, 可称为化石能源。生 乙 :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是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能源可以称为一次能源。电能是无法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

167、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 所以称电能为二次能源。师 : 同学们这种分类方法非常科学。那 么 , 你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属于哪种能源?( 学生讨论、交流、回 答 )生 甲 : 煤、石油、天然气应属于一次能源, 电能属于二次能源。生 乙 : 煤气、沼气属于二次能源, 核能属于一次能源。生 丙 : 我们所吃的食物属于一次能源。师 : 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对于这些能源有没有别的分类方法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生 甲 : 我们所吃的食物是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可以称为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不是由生命提供的能量, 可以称为非生物质能。师 : 同学们讨论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可以

168、?( 学生通过讨论, 认可了这种分类方法, 但有的小组也有新的分类方法 , 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生 乙 : 有些能源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 可以称为可再生能源 ; 有些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补充, 可以称为不可再生能源。师 : 说得非常好! 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学生讨论, 交 流 , 回 答 )生 甲 : 煤、石油等越用越少, 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 , 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可以在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生 乙 : 天然气、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生 丙 : 地热能、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说

169、 明 : 学生对能源进行不同方法的分类, 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对于同一事物可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师 : 同学们说得很好。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一次能源而言的。那 么 , 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最主要的能源, 你们都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呢? 把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 流 )生 甲 : 煤、石油、天然气是地球给人类提供的最主要的一次能源。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在它们死后, 躯体埋在地下和海底, 腐烂了。沧海桑田, 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化学变化、地层的运动, 在高压下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在石油形成过程

170、中还放出天然气。今 天 , 我们开采化石燃料来获取能量, 实际上是在开采上亿年前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生 乙 : 石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能源。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是发达国家主要的石油供应国。生 丙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由此引发了西方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1980年 , 中东两个石油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 两伊战争猛烈冲击世界石油市场, 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2003年3月 , 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爆发了战争, 致使石油价格提升。( 说 明 : 学生通过搜集事实, 认识到世界的能源危机, 从情感上让学生感知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师 : 由于石油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所 以

171、 , 世界上为争夺石油而引发了很多战争。由 此 , 我们是否可以讨论这样一些问题:1 . 以石油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否可靠?2 .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还能支持多久?3 . 能否开发新型能源?4 . 人类开发化石能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对于不同观点互相反驳。)师 :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继续讨论这些问题。三、随堂小结师 : 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生 : 我们了解了有关能源的知识, 并且会通过搜集事实获得信息, 了解世界, 了解人类文明。四、布置作业课后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2、3题。第 五 十 七 课 时课题: 三 、 太 阳 能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172、: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太阳能是人类资源宝库(2)了解一些和太阳能有关的知识(3 )知道利用太阳能的方式2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上设计装置,课下制作改进的过程, 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创造(2)通过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精神教学重点: 太阳能的利用教学难点: 发明装置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教具准备: 彩 笔 , 直 尺 , 实物投影仪, 太阳能电动车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 : 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转盘( 展 示1我用手一拨它就转,你能否用其他方法

173、使它转起来呢?生 甲 : 用水冲。生 乙 : 吹气。师 ( 请同学演示) : 同学们来看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用激光手电照射这个圆盘它能否转起来呢?( 说 明 : 教师只介绍方法, 学生猜想, 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用手电照射这个圆盘,学生观察。)师 : 通过这个现象你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列举自己提出的问题: 可否用阳光代替手电光?光为何能让转盘转动起来呢?(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简要分析)师 : 咱们这节课就来重点研究与太阳有关的问题。板 书 : 第十六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三、太阳能二、进彳询课师 : 有关太阳的知识, 我已经请大家在课下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在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收获,

174、 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学生举手上台演示并介绍: 太阳概况;地球上贮藏的能量来源成因;利用光碟交流太阳能反射炉的制造。师 : 刚才大家都踊跃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说明你们都作了积极主动的准备, 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值得肯定, 希望大家能保持。现在我们来进一步总结一下太阳能有什么特点?板 书 :1.太阳能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 流 )师 : 哪位同学谈一谈?学 生 甲 : 清洁丰富。学 生 乙 : 经济。板 书 : 经济、丰富、清洁师 : 既然太阳能有这么多优点, 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请大家讨论: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板 书 :2. 太阳能的利用( 学生讨论, 交 流 )师

175、 : 现在请同学来讲一讲人类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学 生 甲 : 烧煤、汽油、天然气。学 生 乙 :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汽车。师 : 能否对刚才这些事例分类?( 学生讨论、交 流 )学 生 甲 : 烧煤、汽油属一类, 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手表、太阳能热水器属另一类。师 : 同学们分得很好。我们不妨给他们起个名字: 第一类是间接模式,第二类是直接模式.板 书 : 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师 : 关于直接的应用, 大家能否再讨论一下, 可分为哪几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回答: 可分为用集热器给水加热,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 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板 书 : 集热器、太阳电池师 : 若给你一个集热器, 你会

176、有什么发明创造? 请讨论后画出图纸。( 学生设计讨论五分钟左右, 教师参与并给予适当点拨。)师 : 请各组推荐几个同学上台展示你们发明的装置。第一组同学上台演示:生 甲 : 太阳能集热器吸收太阳能, 使水温升高, 供给住户洗澡做饭。生 乙 : 关于我们的设计哪位同学还有好的建议?台下生甲: 你的太阳能热水器, 只是在正午时和与太阳正对时才有效,其余时刻不能最大限度的吸收阳光怎么办?台上生丙: 这好办。我们可以把太阳能热水器制成可转动式的。台下生乙: 你的太阳能在晚上能保温吗?台上生丁: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 我们用的当然是保温材料。这一组演示完毕换另一组。师 : 刚才大家发明的装置都很好。 我想

177、你们一定对太阳能电池的应用有兴 趣 , 进行发明创造吧!( 学生讨论设计五分钟)师 : 现在请各小组上台展示你们设计的装置第三组同学上台投影出示图像。台上生甲: 这是一把太阳伞, 顶部有一电风扇, 上面是一个太阳能电池给风扇供电, 这样既避免了日晒又可以享受到凉快。台下生乙: 你的伞有个缺点: 太阳能电池在上面不方便。台上生乙: 你提得很好。我想我们会进一步改进的。例如把伞面改成太阳能电池的。台下生乙: 你们的太阳伞在雨天可否当雨伞?其他组上台交流师 : 刚才大家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同 时 , 也有这种体会: 发明创造并不容易, 这一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只有不断改进, 才能达到更

178、好 , 干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说 明 :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 让同学们经历了创造发明的设计过程, 体验了其中的成功与失败, 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师 : 同学们, 化石能源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好处, 但事物总是对立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有什么不利的一面? 请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生 甲 : 烧煤、汽油带来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 水土流失。板 书 :3. 化石能源的危害师 : 我们该怎么办?( 说 明 :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说出措施, 开阔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 生 : 使用太阳能汽车, 植树造林, 工厂烟囱加上净化装置。师 :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 可见大家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现在请大家总结

179、一下, 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生 乙 : 这一节课我了解了大量的与太阳有关的知识: 太阳能的利用。利用集热器、太阳电池进行了设计, 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师 : 这一堂课大家学得很好, 很积极主动, 表现出了很高的创造能力。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发明创造出很多有价值的器材。三、随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把你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五、【 板书设计】三、太 阳 能1 太阳能的特点经济、丰富、清洁2 .太阳能的利用直接利用间接利用第 五 十 八 课 时课题: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2 )初步了解能量转移和转化的

180、方向性, 不可逆性(3 )通过实例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4 )认识能量2 .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 判断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不可逆性的有关说法是否正确;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能源、资源及日常诸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可行的做法。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2 )通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并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教学重点: 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自读课本、交流、讨论教学

181、过程:一、学生分组自学, 交流、讨论二、合作完成练习题一、基础题1 .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 此 , 以下措施可行的是()A. 人人都要自觉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不浪费和人为毁坏物品B .关闭现有的火力发电站C. 各地都要新建水力和风力发电站D. 停止使用石油资源, 而以核能和太阳能取代2. 无锡市近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增加了许多绿地, 在道路两旁栽种了大量树木,改善了城市环境。下列关于城市绿化作用的说法中, 不 正 确 的 是 ( )A .植物的蒸腾作用, 可以调节环境温度B.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 可以改善空气质量C .在道路两旁栽种树木, 可以减小车辆噪

182、声对居民的影响D. 城市绿化后, 可以减少工业废气和车辆尾气的排放3. 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A .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更新改造落后的技术设备B. 集中供热C. 将家庭固体燃料改用气体燃料D . 不断地开采、开发常规能源4 .为节约能源, 需提高热机的效率, 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 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B. 尽量增加热机的工作时间C. 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D. 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二、提局题1 .电力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目前, 我国城乡主要依靠燃煤供电。(1) 一个年发电量为30亿千瓦时的燃煤发电厂, 每年需要燃烧约140万吨的原煤(

183、含煤的质量分数约为1%工这样发电厂每年约向大气中排放多少SO2?(2 )燃煤过程中大量释放的SO2会导致 的出现, 而水力发电取源于可再生能源, 能减少环境污染。在水力发电的过程中, 能量的转化是.(3 )受大旱等影响, 目前水力发电也面临严峻挑战。 你知道还有哪些电力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请举出两例: 。2 .目 前 , 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的增长, 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 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 图1是我国的节能标志) , 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 研制节能产品、 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 做着积极的努力。请你回答:(1 )有待继续开

184、发、利用的能源有( 至少答3种 ) :中国节能标志图 1(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由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3 )生产、生活中存在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请你举出一个在使用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4 )氨气具有热值高且 的特点, 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 1 )目前, 我市初中广泛开展的课夕快趣活动, 对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某校课外兴趣小组选择 家庭能源消耗 这一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该小组的一位同学从“ 不同的家庭年煤气消耗量”角 度 , 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其理由是这项

185、调查结合生活实践, 便于开展; 掌握不同家庭煤气的消耗的状况, 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等。若你也参加该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你将从哪一角度进行调查? 简单陈述理由。(2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 产生了大量碳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 造成大气污染,因此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氢气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理想燃料,氢气作为燃料的主要优点是:和时 间电能表示数/ 千瓦时4月6日上午8:00115.84月8日上午10:00116.3(3 )在2000年11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上,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加强汽车尾气控制, 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烟尘减排义务, 会议最终未达成任何协议。 你认为摆脱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未达成任何协议 这一困境的出路是什么?4 . 氢气是一种有巨大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 有人设想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开发氢能源. 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 实现了由向能的转化.(2 )已知在220V、2A的条件下, 通 电36min可电解9.9g水 , 求电解这些水需要的电能是多少?( 3 )若氢气的热值为1.43xxlO7J/kg ,则电解9.9g水所产生的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4 )根据以上计算, 用电解水的方法开发氢能源是否可行? 说明理由.( 5 )请你提出一种由天然水开发氢能源的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