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7043449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8.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爱选说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 1 0 1 7 1 0 7 3 ) ,原名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人。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用来说明一个道理。三、语音甚 蕃 () 淤 ()泥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亵 玩 ()四、古今异义词: 植:古义、树立;今义、种植。五、重点词语解释1 、 可爱者甚蕃蕃:多,“ 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 独) 。2 、香远益清益: 副词,更。3 、亭亭净植植:树立。4 、陶后鲜有闻鲜:少。5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6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 :亲近

2、而不庄重。7 、宜乎众矣宜:应当8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六、特殊句式1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七、朗读节奏1 水陆草木/ 之/ 花,可爱者/ 甚蕃2 、自/ 李唐/ 来,世人/ 甚爱/ 牡丹3 、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4 、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八、理解性默写1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3 、周 敦 颐 爱莲说: 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用 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

3、爱,宜乎众矣。5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7 、与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9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1 0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九、重点语句翻译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

4、有谁呢?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 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人们)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 的人) ,( 从)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十、课文内容理解1 、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 道

5、德高尚的人) ,写 “ 菊花”和 “ 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 ( 追求富贵、贪慕富贵) 、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 牡丹” 、“ 菊” 、“ 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一- “花之富贵者“ 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 一 - “ 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

6、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 不染” “ 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5 、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 喻 表 达 方 式 有 :记叙、描 写 表 现 手 法 有 :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 (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设 问 句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 述 句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7、、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 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7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8 、 . 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宜,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9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 3分)A 、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

8、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 、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C 、文中以“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 、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十一、开放性试题1 、短文赞扬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 ( 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 人与环境”的关系)2 、你喜欢哪

9、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略3 、作者认为,菊 是 “ 花之隐逸者“ ,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2 马说一、文章内容二、文 学 常 识 1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 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昌黎先生文集 。被 列 为 “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三、语音1 、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A )A.食 ( s h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祗 ( zhD辱于奴隶人之手C.才美不外见( x i n ) D.骈死于槽杨( 1 )之间2 、骈 死 ( pi d n )槽 杨 ( c d o ) ( 1 1 )粟 ( s ti

10、 )外 见 ( x i d n ) 食 马 (s i )祗 (z h l)四、通假字1 、食马者食通饲,喂,喂 养 2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五、词类活用1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六、一词多义1 、策:( 1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 用鞭子打、驱赶)( 2 )执策而临之( 竹制的鞭子)七、重点词语解释1 、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 . . .(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 B.马之千里者( 助词,无义)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D.其真无马耶( 其实)2 、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11、3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 、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 是 辱 :辱没5 、骈死于槽杨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杨:喂牲口用的食器6 、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 借 称 :著称7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 通的等:等同,一样1 0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 1 、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 2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 鸣 叫 通 :通晓1 4 、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 5 、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八、朗读节奏1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九、理解性默写1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 、食马者“ 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 、对 “ 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表 现 “ 食马者”以 “ 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

13、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 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 0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 1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1 2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 3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 4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 5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 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14、一食或尽粟一石。1 7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 8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 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1 9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十、重点语句翻译1 、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 . . . . . . . . . . ( D )A . 骈死于槽杨之间( 与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厩里B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

15、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 上 有 ( 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 发现)人才和善待( 尊重、正确对待) 人才的重要性。2 、本文采用“ 托物寓意”的写法。本

16、 文 的 “ 千里马” 、“ 伯乐” 、“ 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 才 ; “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3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4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5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6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7 、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8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

17、只是说“ 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9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1 0 、“ 策之” “ 食之”“ 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1 1 、你是怎么理解“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 2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 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 爱护人才, 否则, 人才就

18、会被埋没, 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 3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 不知马”, 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1 4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 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十四、开放性试题1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 讲 究 “ 素质”的今天, 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 适应环境, 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

19、怎样才能避免“ 骈死于槽杨之间”, 最终能以“ 千里称也” ? 首先, 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 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 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 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 加餐”, 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 策不以道, 食不尽材, 鸣不通意的境况, 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 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4、古往今来,许多

20、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 飞 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 仲 淹 岳阳楼记5、 读完本文后, 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 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 任人唯贤, 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6、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

21、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 N A的奥秘3 桃花池记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 三) 饮酒等三、通假字1、便 要 还 家 要 通 “ 邀” ,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五、一词多义1、志( 1 )处 之 志 之 ( 作

22、标记)( 2 )寻 向 所 志 ( 标记, )六、重点词语解释1 ,欲穷其林穷:穷尽2、具 答之具:详尽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4、咸来问讯咸,都5、黄 发 ( 老人)垂 髻 ( 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七、理解性默写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 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

23、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八、课文内容理解1、线索:渔 人 ( 武陵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

24、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 “ 桃源世界” ,结 果 “ 不复得路” ,而 后 “ 无人问津”可知。6、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7、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8、 为什么“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设下悬念, 使故事更加离奇9、“ 桃花源”

25、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1 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九、开放性试题1、成语:( 1 )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 )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落英

26、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4 岳阳楼记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本文出自 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三、语音谪 ( z h 6 )守 朝 晖 ( h ui )夕 阴 霏 霏 ( f e i ) 薄暮冥冥( m ln g )霆 ( y i n )雨 心 旷 神 怡 ( y f ) 皓 ( h d o )月 宠 辱 偕 ( x i 6 )忘潜 行 ( qi d n ) 浩 浩 汤 汤 ( s h d n g ) 潇 ( x i a o )湘属(z h ti 同 “ 嘱” )四、古今异义词1 、属予作文以记之

27、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五、重点词语解释1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2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3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 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4 、大观:雄伟景象。5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6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7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8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9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1 0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1 1 、何极:哪有穷尽。1 2 、橘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1 3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1 4 、把酒临风:端酒

28、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1 5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1 6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六、特殊句式1 、微斯人,吾谁与归?反问句、倒装句七、朗读节奏1 、亥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3 , 浮光/ 跃金,静影/ 沉璧。八、理解性默写1 、写迁客骚人“ 悲” 、“ 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 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 ”2 、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3 、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

29、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 进”“ 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 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1、 第二段中说“ 前人之述备矣” ,

30、 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诗中是怎样“ 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 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态。( 用 岳阳楼记中原句答)15、在文中,“ 进”是 指 “ 居庙堂之高” ,“ 退”是 指 “ 处江湖之远九、重点语句翻译

31、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 “ 俱” ) 。2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3、若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 开,放晴)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景,日光。惊 ,有 “ 起” 、“ 动”的意思)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 心 ( 人家)说坏话,惧 怕 ( 人家) 批评指责。( 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

32、,一起)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不因为外物( 好坏)和 自 己 ( 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 戏)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1 1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1 2 、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

33、雕刻在上面。1 3 、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十、课文内容理解1 、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 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 “ 迁客骚人”“ 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 “ 迁客骚人”“ 以物喜”的心情。第 五 段 (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2 、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3 、腾子京” 谪守巴陵郡” ,却仍然“ 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

34、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4 、第二段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 引出下文的抒情)5 , 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 感极而悲” ,天气美好才会“ 心旷神怡” 。6 , 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 导 出“ 古仁人之心”与 “ 二者之异” ,表现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7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8

35、 、第五段中“ 或异二者之为”中 “ 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 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9 、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1 0 、“ 迁客骚人”“ 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 以物喜, 以 已 悲 古 仁 人 不 以 物 喜 ,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1 ,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1 2 、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 怒”以拟人的手法写

36、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1 分)1 3 、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 二者之为”的词语。( 2 分)( 1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5醉蔚亭记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本文出自 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语音环 滁 ( ch ti ) 林 壑 ( h d ) 琅 珊 ( I d n g y d ) 饮少辄醉( z h 6 ) 岩 穴 瞑 ( m l n g ) 低 偻 ( y U I f l ) 酒洌( l i d ) 山肴野萩( s ti )

37、 觥 筹 ( g 6 n g ch 6 u )射 者 中 ( z h b n g ) 弈 者 胜 ( y i ) 颓 然 ( tu i ) 阴 翳 ( y i )四、重点词语解释1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2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3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4 、临于泉上者:靠近。5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6 、山肴野薪:野味野菜。藏,菜蔬。7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8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9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1 0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1 1 、醉翁

38、之意意:情趣。1 2 、深秀者:秀丽。1 3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 4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1 5 、低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低偻,驼背,这里指老人。1 6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1 7 、辄:就1 8 、弈:下棋五、朗读节奏1 、佳木/ 秀而繁阴,2 、山行/ 六七里六、理解性默写1 、“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2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

39、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3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4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6 、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 文中原句“ 醉能同其乐” )( 醉乐统一的句子)7 、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8 、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9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40、也。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 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4、文中与“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5、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七、重点语句翻译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

41、?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 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

42、无尽的。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八、课文

43、内容理解1、“ 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 醉”与 “ 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 “ 醉”与 “ 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4、“ 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5 、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

44、醉。7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8 、本文主旨是“ 与民同乐” ,写 “ 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9 、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 ( 1 )滁 人 游 ( 2 )太 守 宴 ( 3 )众 宾 欢 ( 4 )太守醉1 0 、“ 太守醉”中 的 “ 醉”有两层意思,一 层 是 “ 喝酒醉了” ,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1 1 、第段写了哪些人? 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45、* 写了滁人( 游人) 、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 乐冬九、开放性试题1 、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2 、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下联:3 、 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以“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 系 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上联: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 “ 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6 小石潭记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

46、家之一,本 文 是 永州人记中的一篇。三、语音1 、洌 l i e 2 、ch i 3 、伯 y i 4 、俶 ch 。5 、翁 x i 6 、犬牙差互ci 7、悄怆幽邃s u l四、通假字1 、下见小潭见通现,出现五、一词多义1 、蛇: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2 、伐:伐 竹 取 道 () 齐师伐我()3 、明:明 灭 可 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六、重点词语解释1 、清洌:清凉2 、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3 、彳台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怡然,愣住的样子。4、俶尔远逝:忽然。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6、悄怆:

47、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7、邃:深8、寂寥:寂静寥落。9、为垠,为屿,为蟆,为 岩 城 :水中高地屿:小 岛 蟆 :不平的岩石1 0、明灭可见明灭:或现或隐1 1、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七、理解性默写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 然 不 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八、重点语句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3、斗折蛇行:( 泉水)曲曲折折,( 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4、

4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堪为岩。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纸、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6、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 就能) 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琼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 方向) 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九、

49、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2、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3、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4、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 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

50、的活跃、可爱。D .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 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十、开放性试题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 联 系 醉翁亭记 、 岳阳楼记和 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 “ 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2 分)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上句:* 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 共 2 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 分)例 ( 1)琅 哪 ( 王 牙 )山 蔚 然 深 秀 例 ( 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 3)

51、桃花源和平宁静2、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句子:分析:* 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3、如果你能经“ 时空隧道” 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或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 字以内)*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 分,能 将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 1分

52、。7 论语十则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子。孔 子 ( 前 551前 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陵z o u 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本文分别选自 学而 、 为政 、 里仁 、 述而 、 秦伯 、 子罕 、 卫灵公 。其内容与学习有关,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个人修养,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精深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三、重点字词1、 而 :( 1)连词,表顺接,可译为“ 然后” ;( 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 却二2、以:介词,凭、靠

53、。3、时习:经常地复习。4、说 () :“ 悦”的古字,愉快。5、愠 () :生气、发怒。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9、三 省 ()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10 、信:真诚,诚实。11、传() : 老师传授的知识。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4、殆:有害。15、女:通 “ 汝 ” ,人称代词,你。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 “ 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18、弘毅:刚强,勇毅。19、凋:凋谢。20 、其恕乎:

54、大概就是“ 恕” 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四、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 知 ( 第 5 个)通智,明智,智慧4、学而不厌厌通魇,满足五、理解性默写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 子 在 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 用 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3、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 不 能 决 也 ”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

55、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 会 用 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5 、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 而 好 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 、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

56、,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 论语中的话:( 也是 与 “ 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9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1 0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 1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 2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 3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

57、自己时,孔 子 在 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六、开放性试题1 、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2 、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 “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我 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 、 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十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

58、自满真小人。8 鱼我所欲也( 一) 、文章内容( 二) 、文学常识1 、本文出自 孟子告子上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 “ 四书” :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 三) 、语音 箪 ( ddn ) 蹴 ( cd) 羹 ( g e n g ) 死亦我所恶( 心 )( 四) 、通假字1 、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乡 通 “ 向” ,从前2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 “ 避” ,躲避3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 “ 德 ” ,恩惠,这里是“ 感激”的意思4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

59、 “ 辨。 辨别( 五) 、一词多义1 、为( 1 )今 为 ( 为了)( 2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做)之( 3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做、采用)也?( 4 )乡 为 ( 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六) 、重点词语解释1 、一 豆 羹 (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3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 、一箪食, 箪:竹筐5 、一 豆 羹 豆 :碗6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7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好处8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 0 、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 1 、万钟则不

60、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 2 、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 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 4 、妻妾之奉奉:侍奉。1 5 、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1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1 7 、有是心也心:本性七、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钛也,二者不可毋兼,舍生而职义者也。2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钛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生而职义春也。3 、体现 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61、能勿谋耳。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疑有苦于死者5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好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僵我而为之) o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感玄基于死奢,故息有所不辟也。7 、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 、文中与 嗟来之食 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并曼;B t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八、重点语句翻译( 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 如 “ 恶、患、甚、避 ” 。 )1 , 所恶才甚于死者,故息帝所不遵也。我所

62、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 以 ( 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并不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4 , 非独贤者* 是心也,人 皆 * 之 ,贤奢柜勿废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5 、=不可得兼,舍生而用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6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以穷乏者僵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7 , 如B t 人之所钛算甚于

63、生,则凡可以博生者何不用电?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8,呼尔而后之,行道之人界受。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9 , 跋尔而与之,乞人不履也。用脚踢着( 或踩过) 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九、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 “ 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 )A、本 文 以 “ 鱼”比喻为正义,以 “ 熊掌”比喻为生命;B、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 是心”是 指 “ 这种

64、本性” ,即 “ 羞恶之心” ;用原文句子说就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二C、 “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 此”是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受 “ 万钟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 生亦我所欲” 、“ 死亦我所 恶o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

65、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4、归纳段意:第 一 部 分 ( 第1节)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6、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8、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 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

66、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9、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 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10、写 “ 鱼”和 “ 熊掌”“ 不可得兼时? ”取 “ 熊掌 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 的道理。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指什么?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十、开放性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40字内)答: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

67、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 成仁” ,孟子说要“ 取义” ,惟有行为完全符合“ 义”的要求,才能达到“ 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

68、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答:观点:舍 生 取 义 南 :(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 选择)文 天 祥 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答: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 义”与市场经济下的“ 利 ”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

69、一曲曲“ 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答: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7、列举奉行“ 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答: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8、本文主要阐述了 “ 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 义”字?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

70、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 义”不同。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答:舍生取义的人( 精神永存)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10、 鱼我所欲也中,“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 不 能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答:因 为 “ 义 ”的价值高于“ 生” ,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 义”的前提,用“ 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 贫乏者”“ 得我”的个人目的。11、读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一句,列举

71、生活中的“ 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 心 ” ?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答: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 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 珍爱生命” ,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 “ 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答: 我的观点:( 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如:人的生命是

72、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答: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9 三峡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语音略 无 阙 ( q u e

73、)处, 重 岩 叠 嶂 ( z h d n g )不 见 曦 ( x i )月, 沿 溯 ( s t i )阻绝, 素湍绿潭( t u a n )绝 城 ( yM) 多生怪柏, 飞 漱 ( s h t i )其间, 属引凄异( z h t i )四、通假字1 、略无阙处(阙通缺)五、古今异义词1 、或王命急宣( 或 古 义 :有 时 )( 或 今 义 :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 、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古义:一个 动 词 “ 到”和一个介词“ 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六、词类活用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 、林 寒 涧 肃 ( 寒:形容词

74、用作动词,清凉)( 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 、空 谷 传 响 (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七、一词多义1 绝沿溯阻绝( 隔绝)哀转久绝( 消失)2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由)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八、重点词语解释1 、至于夏水襄陵( 襄:漫上)2 、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3 、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4 、良多趣味( 良:很)5 、属引凄异( 属:连接)6 、不见曦月( 曦:阳光或日光)九、朗读节奏1、巴东/ 三峡/ 巫峡长,猿鸣/ 三声/ 泪沾裳十、理解性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

75、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 早发白帝城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

76、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 “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十一、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 仍然)不认为快。2、

77、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绝蟾多生怪柏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者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5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十二、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2 、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3 、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

78、天的凄异。4 、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5 、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6 、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7 、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8 、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蟠、怪柏、悬泉、瀑布。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1 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1 1 、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1 2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

79、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 、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有异曲同工之妙。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1 3 、从全文看,第 4 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 4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濡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1 5 、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1 6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

80、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十四、开放性试题1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 由 1 : 水 流 急 ( 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 :落 差 大 ( 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 、选出下面不是写“ 水清”的 一 项 。A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C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81、下澈,影布石上。1 0 出师表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2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三、通假字1 、必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2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选拔3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四、古今异义词1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2 、由是感激感激: 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 痛 恨 :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4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五、词类活用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时 期 ( 时候,时刻) 。2 、

82、恢弘志士之气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3 、猥自枉屈猥这里指:降低身份4 、此皆良实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5 、庶 竭 弩 钝 弩 ( 劣马)钝 ( 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六、一词多义1、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 d i )陛下。( 给予)( 2 )深追先帝遗( y l )诏 ( 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 、效( 1)恐托付不效。( 成效) 。( 2 )不 效 ( 效果)则治臣之罪七、重点词语解释1、遂 许 先 帝 以 驱 驰 ( 奔走效劳)2 、当奖帅三军( 激励)3 、臣本布衣:平 民 。4 、躬耕于南阳躬:亲自。5 、后值倾覆值:遇,遇到。( 恰逢

83、,适逢,碰到)倾覆:兵败。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7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8 、引喻失义义:适当,恰当。9 、宫中府中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10 、陟 ( 奖)罚 ( 惩罚) 臧 ( 善)否 ( 恶) 。11、论其刑赏刑:罚。12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给予。14 、夙夜忧叹夙夜:早晚。14 、庶竭鸳钝弩钝:比喻才能平庸。15 、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16 、以彰其咎彰:表明。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18、以咨源善道咨源:询问。19、察纳雅言雅言:正言。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治。八、特殊句式1、躬耕/ 于南阳。2、先帝/ 创业末半/ 而中

84、道崩殂。九、理解性默写1、写出文中与“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 的 “ 卑鄙” 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 者 在 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 先帝之殊遇” ,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 临崩寄臣怪大事”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85、;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7、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 与 出师表中的两句“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一致。8、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珞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

86、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或: 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 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 夙夜忧叹” *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9、诸葛

87、亮认为“ 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菅中之事,悉以咨之。十、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 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

88、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5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6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7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

89、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8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9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10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 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大概是( 因为) 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十一、课文

90、内容理解1、” 使内外异法”中, 内”指宫内,“ 外”指相府;文 中 与 “ 内” “ 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2 , 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3 、文 中 “ 先帝”指刘备,“ 陛下”指刘禅。“ 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4 、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意思对即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 、结 合 出师表全文,说

91、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十二、开放性试题1、 、 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 4 分)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得 2分。如;“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亲贤臣,远小人对人物的把握能从文中章中找到依据,可得2 分。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2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 、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 蜀相 ,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 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92、 2 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楣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一襟。4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2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 ( 1)六出:六出祁山( 2 )七擒:七擒孟获( 3 )东和:东和孙吴( 4 )北拒:北拒曹魏( 5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 川 ( 6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

93、可)5 、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 宜开张圣听” 、“ 不宜偏私” 、“ 宜自谋” 、“ 不宜妄自菲薄” 、“ 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 高徒” ,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 1 V刿论战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左传2 、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 2 2 年以后2 0 0 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三、语音刿 ( g u i ) 孚 ( f l i ) 辙 ( z h 6

94、 ) 轼 ( s h i ) 遂 ( s u i ) 盈 ( y i n g ) 靡 ( m i )玉 帛 ( b6 ) 鄙 ( bl ) 又 何 间 ( ji d n )焉 小 惠 未 褊 ( bi d n ) 弗 ( f l i )敢专也四、通假字1、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褊:同 “ 遍 ” ,遍及、普遍五、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 件 今 义 :监狱2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 、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 打 今 义 :砍伐4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 与 今 义 :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 、肉食者鄙鄙:古

95、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 、弗敢加也力口: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 、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 、必 以 信 信 :古义:信实、诚 实 今 义 :书信10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六、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 、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 鼓 ( 进军)七、一词多义1、间:肉食者谋之,又 何 间 焉 ()挑拨离间()亲密无间()2、师: 遂 逐 齐 师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属: 忠 之 属 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4、牺牲:牺牲玉帛() 为

96、国牺牲()5、故:故 克 之 ( 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6、请: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7、从: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8、以:何 以 战 ( 凭,靠,凭借) 必以分人( 把)9、之: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这件事) 小大之狱( 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他)八、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 驰:( 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

97、服九、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 ( 鼓)而 ( 气)衰,三 ( 鼓)而 ( 气)竭省略句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 ( 驰)矣。 ”( 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4、夫大国,难测也,( 我)惧 ( 齐军)有伏焉省略句5、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十、朗读节奏1、可/ 以一战2、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3、吾/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十一、理解性默写1、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 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

98、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 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 中 “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 1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 4 个字)1 2 、曹 刿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9、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 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 信任) ,神灵是不会赐福( 保佑) 你的。3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凭借( 这个条件) 打一仗。( 如果) 作战,就请允许( 我) 跟随着去。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5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6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7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

100、去参与呢?8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9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1 0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1 1 、肉食者鄙,未 能 远 谋 。*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1 2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勇气的1 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 信 。*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

101、到诚实可信。1 4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 事情) ,可 凭 借 ( 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 、曹刿认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 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 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 、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 陋 ; 曹 有 远 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实地调查,抓 准 时 机 。战

102、后:鲁 茫 然 不 知 曹 细 说 原 委 。( 举 出 1 例,即可得2分)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 分)3 、曹刿的“ 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分)答( 1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 谈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

103、从容、善于把握战机。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 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 明 从 “ 请见”的原因。C、“ 齐师伐我”中 的 “ 伐”是攻打的意思。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1 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04、 ( 1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 即 “ 请见” ,去参与“ 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 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 “ 远谋” ,其见解显然高于“ 肉食者( 3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1 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 “ 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 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十四、开放性试题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 “ 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

105、 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 . “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 一股作气” 、 “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不设统一答案。( 合理解释“ 鼓”和 “ 作”的意思)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 结合文章说理由)( 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

106、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 1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 即 “ 请见” ,去参与“ 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 国 君 “ 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 “ 远谋” ,其见解显然高于“ 肉食者” 。( 3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4、你是否赞同曹刿“ 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107、5、参 考 “ 示例” ,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3分)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 )既克( 2 )夫大国,难测也( 3 )望其旗靡* ( 1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2 )深不可测( 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 )望风披靡。( 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6、有人说,“ 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 从 “ 有功” “ 无能”或 “ 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 “ 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108、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 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 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 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 1 8 4 0 1 9 4 9 )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爱国将领:评价: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 )战争中要善于分

109、析敌情,把握战机。( 3 )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9、 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1 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1 2 生于忧思死于安乐一、文章内容二、通假字1、衡于虑 衡:同 “ 横 ” , 梗塞,指 不 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 “ 弼”读b i ,辅 佐 。3

110、、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 加 。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这)2、饿其体肤 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 “ 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痛 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劳 累 。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 饥 饿 。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 倒 错 乱 。五、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 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 顺 。3、而 后 作 作

111、,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 于 色 征 :征 验 。5、而 后 喻 喻 :明白,了解。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 国 外 。8、国恒亡恒:常 。9、生于忧患生:生存发展。六、朗读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七、理解性默写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八、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112、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 患 ( 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通过这些) 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

113、长才干。6 、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 作 。*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九、课文内容理解1 、本文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2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4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 中 “ 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5 、第

114、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6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 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

115、原因( 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 、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9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 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十、开放性试题1 、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 “ 逆境能成才” ; 在今天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2 、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116、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3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 0 个字)* 如:“ 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 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言之成理即可)1 3 郎忌讽齐王纳谟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 战国策或 战国策齐策一 ,文章题目中“ 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三、语音映 ( y i )丽 朝 ( z h a o )服 衣 冠 ( g u a n ) 窥 ( k u i )镜 期 ( j i )年 朝 ( ch d o )于齐间 ( j i d n

117、)进四、通假字1 、孰视之孰通熟,仔 细 。五、古今异义词1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 所 。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 位 词 。3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4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劝 谏 ( 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 讽 ( 贬义词) 。5 、窥镜而自视窥:古义:照 今 义 :偷 偷 地 看 。6 、暮寝而思之寝:古义:躺而不睡今义:睡 觉 地 方 。六、词类活用1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 早 晨 服 :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3 、私我也私:形容

118、词用作动词,偏 爱 。4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 受) 蒙 蔽 。5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 到 。6 ,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 面 。七、重点词语解释1 、而形貌映丽映丽:光 艳 美 丽 。2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哪 一 个 o3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4 、皆以美于徐公以:以为,认 为 。5 、能谤讥于市朝谤:指责别人过错讥:讽 刺 市 朝 :公 共 场 合 。八、特殊句式1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 、旦日,客

119、从外来,与 坐 谈 省 略 句 。4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状语后置( 此所谓于朝廷胜) 。6 、有求于我也状语后置( 于我有求也) 。7 、能谤讥讽于市朝状语后置( 能于市朝谤讥) 。8 、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 皆以于徐公美) 。9 、皆朝于齐状语后置( 皆于齐朝) 。九、朗读节奏1 、臣诚知/ 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 畏臣。3、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 城。4、上书/ 谏寡人者,受 / 中 赏 十一、重点语句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 赏 。*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

120、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 别国) 。十二、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 不自信”到 “ 暮寝而思之” ,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 绕 “ 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2、邹忌认为“ 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 私王

121、、畏王、有求于王) ,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3、“ 王 曰 善 请 你 结 合 文 意 品 析 “ 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 个 “ 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4、揣 摩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 孰视之” , 表明他的认真, 也表明了徐公的美; “ 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 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5、 齐威王下令后,进

122、谏者由“ 门庭若市” 到 “ 时时而渐进” ,再到“ 无可进者”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十三、开放性试题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2、威王一 “ 善” ,政局迥异,初 时 “ 门

123、庭若市” ,后 来 “ 无可进者” ,请 根 据 “ 无可进者”写 出 “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 广开言路” ,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 “ 广开言路”的问题? ( 2分)* “ 门可罗雀”或 “ 门庭冷落” 出师表 。3 、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4分)*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4 、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124、请简述理由。* 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示 例 1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2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5 、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 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 用 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3分)建议:开张圣听( “ 咨诚善道”或 “ 察纳雅言” )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6 、“ 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

125、其反义词。* 门 可 罗 雀 .7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 战胜于朝廷” ,达 到 “ 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 4 陋室铭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 、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三、语 音 : 馨 ( xi n) 鸿 儒 ( ri i ) 调 ( ti d o)素 琴 案 牍 ( d i i )四、古今异义词:1 、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 ; 今义:鸿雁五、词 类 活 用 :1 、有仙则名名:有 名 ( 出名、闻名) ;2 、

126、无丝竹之乱耳乱:干 扰 ( 扰乱、使乱)六、重点词语解释1 、谈笑有鸿儒鸿:大 .2 、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 体 案 牍 :官 府 公 文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5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 奇 。6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 。7 、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 、阅金经金经:佛 经 。9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竹:本指管乐器。七、特 殊 句 式 : 1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 何 陋 。八、理解性默写1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7、2 、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 吾 德 馨 。3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中描写 陋室 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用比喻赞美陋室” 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 陋室铭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

128、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九、重点语句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 是 我 ( 住屋的人)品 德 好 ( 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 有 ( 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十、课文内容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 苔痕上阶绿,草色

129、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陋室”不陋的道理。2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十一、开放性试题1、“ 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 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 座右铭” 。*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 5 记 承 天 守 夜 游 一、文章内容二、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

130、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 词)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江城子密州出猎 浣溪沙 。三、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 到 。2、怀民未寝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是 闲人 :清 闲 的 人 。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 起 步 :散 步 ( 或:漫 步 走 徒 )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户:窗 户 。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8、解衣欲睡解:脱、 脱 下 。9、水 ( 月光)中藻、卷 ( 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 横 o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131、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 记承天寺夜游中 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五、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存( 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看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3、

1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 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 然 起 行 。* 月光照进窗户( 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 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 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 叙 描 写 议 论 。第一层:( 1 -

133、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 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 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 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 达 ( 豁达)乐观的胸怀。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

134、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 ,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 系 亲 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

135、者称自己 为 “ 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 会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再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 藻、荐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七、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