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7037504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8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1 范范 围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4 总总 则则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目目录录1 1 范范 围围n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n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

2、、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n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可供群测群防监测参考。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n n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条款。凡是注日期的

3、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4、。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 nDZ/T 0218-2006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n nDZ/T 0220-2006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范范范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n n3.1 3.1 变形监测变形监测deformation supervisionn n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对地表

5、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4 4 总总 则则n4.1 4.1 监测任务监测任务n na)a)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形变或活动特征及相关要素。n nb) b) 研究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4 4 总总 则则n4

6、.1 4.1 监测任务监测任务n nc c)研究和掌握滑坡、崩塌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n nd d)研究、制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进行预报。预报灾害发生、发展及其时间、空间和强度(量级),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4 4 总总 则则n n4.2 4.2 专业监测专业监测n n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应是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应是不不不不稳定的滑坡、稳定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崩塌与泥石流。n n专业监测站(点)按其所处位置的

7、重要性划分为四级,专业监测站(点)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划分为四级,见表见表1 1。站(点)具备表中受威胁的人数和造成的经站(点)具备表中受威胁的人数和造成的经站(点)具备表中受威胁的人数和造成的经站(点)具备表中受威胁的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的任一指标,应为该等级。济损失中的任一指标,应为该等级。济损失中的任一指标,应为该等级。济损失中的任一指标,应为该等级。n n4.3 4.3 群测群防监测群测群防监测n n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在

8、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4 总 则1.1.表表1 1 监测站(点)分级表监测站(点)分级表监测站(点)站(点)分分级所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位置的重要性失失稳或或活活动的危的危害性害性出出现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或泥形破坏或泥石流活石流活动时受受灾害威灾害威胁的人的人数(人)数(人)滑坡、崩塌出滑坡、崩塌出现变形破形破坏或泥石流活坏或泥

9、石流活动时潜在可能造成的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失(万元)(万元)级特特别重要重要(县级和和县级以上城以上城镇等)等)特大特大100010001000010000级重要重要(重要集(重要集镇、重要工、重要工矿企企业和重要交和重要交通通设施等)施等)大大10001000500500100001000050005000级较重要重要(集中居民点、一般(集中居民点、一般工工矿企企业等)等)中中50050010010050005000100100级较重要重要(居民点、一般工(居民点、一般工矿企企业等)等)小小100100100100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1 5.1 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

10、泥石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n na a)地质勘查报告(或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勘查报告(或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n n1 1)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动,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等。水文地质条件等。n n2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与成因,包括: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与成因,包括:规模、类型和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

11、变形模、类型和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形或活动特征等。参考附录或活动特征等。参考附录A A至附录至附录D D。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1 5.1 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n n 3 3)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

12、验成果和综合评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参考附录参考附录参考附录参考附录C C,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D D。n nb b

13、)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会会会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接经济价值等。接经济价值等。接经济价值等。接经济价值等。n nc c)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和剖面图

14、)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2 5.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之前,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之前,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监测单位根据任务书编制监测设计书。书,监测单位根据任务书编制监测设计书。n n监测设计书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监测设计书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成因

15、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精度要求,监成因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精度要求,监测内容论证和确定,监测方法选定,监测点网布设,测内容论证和确定,监测方法选定,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和预报方案,监测资料整理,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和预报方案,监测经费预算。监测经费预算。n n 监测设计书应通过下达任务的上级部门或委托单监测设计书应通过下达任务的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的审批。位的审批。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3 5.3 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n na a)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赋存条件、地质特征和变形、)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赋存条件、地质特

16、征和变形、活动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因素。活动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因素。n nb b)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和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和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方式。方式。n nc c)滑坡、崩塌变形阶段、变形量和泥石流发育阶段、活)滑坡、崩塌变形阶段、变形量和泥石流发育阶段、活动频率。动频率。n nd d)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预报模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预报模型、预报判据的需要。预报判据的需要。n n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 II级监测站(点)的监测内级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应尽可能齐全,并随其发展过程和稳定状况增加或

17、减容应尽可能齐全,并随其发展过程和稳定状况增加或减少监测项目,完善监测内容。少监测项目,完善监测内容。n n群测群防监测应重点监测相对位移和变形、活动的主要群测群防监测应重点监测相对位移和变形、活动的主要相关因素。相关因素。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4 5.4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境优劣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境优劣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性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则

18、确定。则确定。n nI I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 II级监测站(点)应尽可能级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互相联系、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做出综合分析,取互相联系、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做出综合分析,取得可靠的结论。得可靠的结论。n n群测群防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监测。群测群防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监测。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5 5.5 5.5 5.5 监测仪器

19、、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仪器和传

20、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维护和更换。维护和更换。维护和更换。维护和更换。n n5.6 5.6 5.6 5.6 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

21、设备,应有自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

22、动化仪器、设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5.7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51/10。n n5.8 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研究。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用计算机进行监测资料的

23、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究。n n5.9 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流发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长期、中流发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期、短期和临灾预报。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 na)长期预报,指五年以上的危险性的预报。包括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n nb)中期预报,指在五年到一年内将要发生的预报。n nc)短期预报,指在一年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n nd)临灾预报,指在几天到几十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将要发生的预报。n n长期和中期的预报,在月报、季报、年报中提出;短期和临灾预报,随时出现随时

24、提出,以专报形式提交。5 5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n5.10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受自然环境影响已处于平稳状态时,受自然环境影响已处于平稳状态时,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可以结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可以结束监测。束监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1 6.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n n6.1.1 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n n6.1.2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

25、监测。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n na)位移监测。分为地表的和地下(钻孔、平硐内等)的绝对位移监测和相对位移监测,是监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 1)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n n2)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重点变形部位裂缝、崩滑面(带)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n nb)倾斜监测。分为地面倾斜监测和地下(平洞、竖井、钻孔等)倾斜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角变位与倾倒、倾摆变形及切层蠕滑。n nc)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一般包括地应力

26、、推力监测和地声、地温监测等。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1.3 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测。一般包扩下列内容:测。一般包扩下列内容:n na)地表水动态。包括与滑坡、崩塌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分析地表水动态变化与滑坡、崩塌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进行地表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b)地下水动态。包括滑坡、崩塌范围内钻孔、井、洞、坑、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泉水的流量、水

27、温、水质等动态变化,土体含水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n nc)气象变化。包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等,进行降水等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d d)地震活动。监测或收集附近及外围地震活动情况,)地震活动。监测或收集附近及外围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地震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地震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n ne e)人类活动情况。主要是与滑坡、崩塌的形成、活动)人类活动情况。主要是与滑坡、崩塌的形成、活动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洞掘

28、、削坡、加载、爆破、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洞掘、削坡、加载、爆破、振动,以及高山湖、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等,并据以振动,以及高山湖、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等,并据以分析其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1.4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包含下列内容:n na)宏观形变。包括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常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前缘岩土体局部坍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或地面的破坏等。测量其产出部位、变形量及其变形速率。n nb)宏观地声。监听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

29、常发出的宏观地声,及其发声地段。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c)动物异常观察。观察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其上动物(鸡、狗、牛、羊等)常常出现的异常活动现象。n nd)地表水和地下水宏观异常。监测滑坡、崩塌地段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突变(上升或下降)或水量突变(增大或减小),泉水突然消失、增大、变混或突然出现新泉等。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1.5 滑坡、崩塌都应进行绝对位移、相对位移、滑坡、崩塌都应进行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宏观变形前兆监测和主要相关因素监测。监测的具宏观变形前兆监测和主要相关因素监测。监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体内容应根据滑

30、坡、崩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n n6.1.6 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滑坡、崩塌,其相关因素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滑坡、崩塌,其相关因素监测的重点内容是:监测的重点内容是:n na)降雨型土质滑坡,应重点监测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动态变化等内容;降雨型岩质滑坡、崩塌,除监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重点监测裂缝的充水情况、充水高度等。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b)冲蚀型及明挖型滑坡、崩塌,应重点监测:前缘的冲蚀(或开挖)情况,坡脚被切割的宽度、高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坡顶及谷肩处裂缝发育程度与充水情况,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n nc)洞掘型滑坡、崩塌,应进行洞内、井下地压监测。包括:顶板(老顶

31、)下沉量及岩层倾角变化,顶板冒落、侧壁鼓出或剪切,支架变形和位移,底鼓等。有条件时应进行支架上压力值的监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2 6.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n n滑坡、崩塌变形监测方法,分为地表变形监测、地滑坡、崩塌变形监测方法,分为地表变形监测、地下变形监测、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下变形监测、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和与滑坡、崩塌形成、活动相关因素的监测等,方和与滑坡、崩塌形成、活动相关因素的监测等,方法很多(参考附录法很多(参考附录E),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本),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用。着少而精的原则选用。n n列为群测群防

32、监测的滑坡、崩塌,宜用地表变形监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3 6.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n n正常情况下每15天一次,比较稳定的可每月一次;监测在汛期,雨季,预报期,防治工程施工期等情况下应加密,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4 6.4 监测点网布设监测点网布设n n6.4.1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崩塌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

33、、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测预报精度等要求。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4.2 6.4.2 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

34、的不同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生复活的

35、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当

36、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

37、n n测线确定后,应根据滑坡、崩塌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等,分析、建立沿测线在平面上、垂向上所表征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n n6.4.3 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布设,应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合特征进行布设,应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m范范围内。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在沿测线的裂缝、围内。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在沿测线的裂缝、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监测点,并利用钻孔、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监测点,并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监测点。每个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监测点。每个测点,均应

38、有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项目:n na a)变形速率较大或不稳定块段与起始变形块段(滑坡)变形速率较大或不稳定块段与起始变形块段(滑坡源、崩塌源等)。源、崩塌源等)。n nb b)初始变形块段(滑坡主滑段、推移滑动段、松脱滑)初始变形块段(滑坡主滑段、推移滑动段、松脱滑动段等)。动段等)。n nc c)对滑坡、崩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或破坏初始块段)对滑坡、崩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或破坏初始块段(滑坡阻滑段、崩塌锁固段等)

39、。(滑坡阻滑段、崩塌锁固段等)。n nd d)易产生变形部位(剪出口、裂缝、临空面等)。)易产生变形部位(剪出口、裂缝、临空面等)。n ne e)控制变形部位(滑带、软弱带、裂缝等)。)控制变形部位(滑带、软弱带、裂缝等)。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4.4 滑坡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滑坡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n na a)十字型。纵向、横向测线构成十字型,测点布设)十字型。纵向、横向测线构成十字型,测点布设在测线上。测线两端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并分别布设在测线上。测线两端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并分别布设为测站点(放测量仪器)和照准点。在测站点上用大为测站点(放测量仪器)和

40、照准点。在测站点上用大地测量法监测各测点的位移情况。这种网型适用于范地测量法监测各测点的位移情况。这种网型适用于范围不大、平面狭窄、主要活动方向明显的滑坡。围不大、平面狭窄、主要活动方向明显的滑坡。n n当设一条纵向测线和若干条横向测线,或设若干条纵当设一条纵向测线和若干条横向测线,或设若干条纵向测线和一条横向测线时,网型变成向测线和一条横向测线时,网型变成“ “丰丰” ”字型、字型、“ “卄卄” ”字型或字型或“ “卅卅” ”字型等,均根据需要确定。字型等,均根据需要确定。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b b)方格型。在滑坡范围内,多条纵向、横向测线近直交,)方格型。在滑坡范围内

41、,多条纵向、横向测线近直交,组成方格网,测点设在测线的交点上(也可加密布设在交点组成方格网,测点设在测线的交点上(也可加密布设在交点之间的测线上)。测站点、照准点布设同十字网型。这种网之间的测线上)。测站点、照准点布设同十字网型。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强,且较均匀,监测精度高,适用于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强,且较均匀,监测精度高,适用于滑坡地质结构复杂,或群体性滑坡。坡地质结构复杂,或群体性滑坡。n nc c)三角(或放射)型网。在滑坡外围稳定地段设测站点,)三角(或放射)型网。在滑坡外围稳定地段设测站点,自测站点按三角形或放射状布设若干条测线,在各测线终点自测站点按三角形或放射状布设若干条测

42、线,在各测线终点设照准点,在测线交点或测线上设测点,在测站点用大地测设照准点,在测线交点或测线上设测点,在测站点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对测点进行三角交汇法监测时,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对测点进行三角交汇法监测时,可不设照准点。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差,不均匀,距可不设照准点。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差,不均匀,距测站近的测点的监测精度较高。测站近的测点的监测精度较高。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d)任意型。在滑坡范围内布设若干测点,在外围稳定地段布设测站点,用三角交会法、GPS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适用于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复杂的滑坡的变形监测。n ne)对标型

43、。在裂缝、滑带(软弱带)等两侧,布设对标或安设专门仪器,监测对标的位移情况,标与标之间可不相联系,后缘缝的对标中的一个尽可能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其他网型布设困难时,可用此网型监测滑坡重点部位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f f)多层型。除在地表布设测线、测点外,利用钻孔、平洞、)多层型。除在地表布设测线、测点外,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地下工程布设测点,监测不同高程、不同层位滑坡竖井等地下工程布设测点,监测不同高程、不同层位滑坡的变形情况。的变形情况。n n无论采用那种网型,测站点、测线、测点的数量均应根据无论采用那种网型,测站点、测线、测点的数量均应根据需

44、要确定或调整。可同时采用二种网型,布成综合型网。需要确定或调整。可同时采用二种网型,布成综合型网。n n测站点、测点(含对标点)、照准点,均应设立混凝土桩。测站点、测点(含对标点)、照准点,均应设立混凝土桩。桩的埋深同桩的埋深同6.2.36.2.3条条1 1款。必要时设保护桩和负桩,防止测款。必要时设保护桩和负桩,防止测桩遭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桩遭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n n6.4.5 6.4.5 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地质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地质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地质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地质条件参考条件参考条件

45、参考条件参考6.4.46.4.4布设。布设。布设。布设。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5 6.5 变形破坏预报变形破坏预报n n6.5.1 分级分主次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预分级分主次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预报对象。报对象。n n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象,尤其是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象,尤其是对大型滑坡、崩塌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要预报对大型滑坡、崩塌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要预报对象是:对象是:n n1 1)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n n2 2)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6 6 滑坡与崩塌

46、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5.2 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n na a)灾害范围应包括:)灾害范围应包括:n n1 1)滑坡、崩塌自身的范围。)滑坡、崩塌自身的范围。n n2 2)滑坡、崩塌运动所达到的范围。)滑坡、崩塌运动所达到的范围。n n3 3)滑坡、崩塌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滑坡、崩塌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堵河、堵渠和在暴雨条件下滑坡、崩塌迅速转化江、堵河、堵渠和在暴雨条件下滑坡、崩塌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n n4 4)地震、暴雨等其他灾害条件下放大效应所波)地震、暴雨等其他灾害条件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及的范

47、围。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b b)确定灾害范围时,应考虑下列条件:)确定灾害范围时,应考虑下列条件:n n1 1)滑坡、崩塌运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方向。)滑坡、崩塌运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方向。n n2 2)滑坡、崩塌运动场所内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滑坡、崩塌运动场所内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水文条件。n n3 3)滑坡、崩塌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峡谷区产)滑坡、崩塌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峡谷区产生气垫浮托效应、折射回弹及多冲程的可能性。生气垫浮托效应、折射回弹及多冲程的可能性。n n4 4)次生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的范围。对于涌)次生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的范围

48、。对于涌浪、堵江、堵河、堵渠等,应对不同水位、流量条件下不同浪、堵江、堵河、堵渠等,应对不同水位、流量条件下不同崩滑规模(土石体积)、运动速度所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崩滑规模(土石体积)、运动速度所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5.3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2。n n6.5.4 区域性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区域性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宜在每年雨季前进行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宜在每年雨

49、季前进行巡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巡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n n6.5.5 单体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应合理选择单体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应合理选择预报参数。一般情况下:预报参数。一般情况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a)短临前兆参数是首要的预报参数,是准确预报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参数。n nb)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最基本参数,其中绝对位移数据是预报模型所必须的参数。n nc)倾斜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重要参数之一。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d)地声监测数据,是岩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

50、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和较高的有效性。n ne)地应力、滑坡推力、地温及地下水监测数据,均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表征的预报参数。n nf)应结合实际监测内容和方法选取预报参数,进行多参数综合评判和预报,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1.1.表表2 2 滑坡与崩塌预报等级表滑坡与崩塌预报等级表预报等等级时 间空空 间方法方法指指标手手 段段预防措施防措施中中长期期预报(预测级)1年以上年以上区域,区域,单体体调查评价价危危险程度程度危危险程度区划和数据程度区划和数据库防治工程或防治工程或搬迁搬迁短期短期预报(预报级)1年至几年至几天天少量区域,少量区域,主要主要单体体调查评价与

51、价与监测临界界值1、区域自然、地貌、区域自然、地貌、地地质、社会因素分析;、社会因素分析;2、变形位移形位移监测抢险应急工急工程或常程或常规紧急避急避难临灾灾预报(警(警报级)几天至几天至几十分几十分钟单体体监测警戒警戒值1、变形位移形位移监测和和地声等物理量地声等物理量监测;2、宏、宏观变形形监测;3、气象、水文与地、气象、水文与地质等相关因素等相关因素监测紧急避急避难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6.5.6 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极为重要,在分析报极为重要,在分析5.5.5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宏观监测资

52、料相结合。宏观监测资料相结合。n n6.5.7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报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报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n na a)在地质模型和实施的监测内容、方法的基础上,)在地质模型和实施的监测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6 6 滑坡与崩塌监测滑坡与崩塌监测n nb b)在进行滑坡变形破坏预报时,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在进行滑坡变形破坏预报时,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统计分析等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

53、综合评判,提高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的准确性。n nc c)预报模型建立以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的滑坡、崩)预报模型建立以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的滑坡、崩塌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塌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n nd d)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均应由主管部门或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均应由主管部门或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鉴定。鉴定。n n滑坡、崩塌综合信息预报模型,是通过对滑坡、崩塌变形阶段滑坡、崩塌综合信息预报模型,是通过对滑坡、崩塌变形阶段的判据建立起来的预报模型,参考附录的判据建立起来

54、的预报模型,参考附录F F。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1 7.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n n7.1.1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征(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质等)监测。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1.2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基础

55、,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参见附录类型、规模的基础上(参见附录A、附录、附录B),进),进行稳定状态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行稳定状态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监测内容按其监测内容按6.1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含松散体岩土层和人工弃石、弃渣等堆积物)质(含松散体岩土层和人工弃石、弃渣等堆积物)的,应监测其在受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的,应监测其在受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状态。定状态。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1.3 气象水文条件极为重要,应重点监测降雨气象水文条件极为重要,应重点监测降

56、雨量和降雨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量和降雨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监测其消融水量和消融历时等。当上游有高山监测其消融水量和消融历时等。当上游有高山湖、水库、渠道时,应了解其有无渗漏等安全湖、水库、渠道时,应了解其有无渗漏等安全性。性。n n在固体物质集中分布地段,应进行降雨入渗和在固体物质集中分布地段,应进行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1.4 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

57、度变化、输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等。体总径流量等。n n、级监测站(点),应监测泥位。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1.5 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流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地声频谱、振幅等。地声频谱、振幅等。n n7.1.6 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内容,包括固体物质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组

58、成(岩性或矿物成分)、块度、颗粒组成和组成(岩性或矿物成分)、块度、颗粒组成和流体稠度、重度(重力密度)、可溶盐等物理流体稠度、重度(重力密度)、可溶盐等物理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性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流变模式等。的内在联系与流变模式等。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2 7.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n n7.2.1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监测方法应按形破坏监测方法应按6.2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宜在不同地质条件地段设立标准片松散物质的,宜在不同地质条

59、件地段设立标准片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分析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物质供给量。分析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物质供给量。n n7.2.2 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在有条件时,宜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在有条件时,宜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化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

60、监测系统等自动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n n 对冰雪消融型泥石流,还应对冰雪消融量进行监测。对冰雪消融型泥石流,还应对冰雪消融量进行监测。n n 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按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按6.26.2的规定。的规定。n n7.2.3 7.2.3 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若干个断面上进行。若干个断面上进行。若干个断面上进行。若干个断面上进行。 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a)小型泥石流沟或爆发频率低的泥石

61、流沟,一般采用水文观测方法进行监测。n nb)较大的或爆发频率较高的泥石流沟,宜利用专门仪器进行监测。常用的有雷达测速仪、各种传感器与冲击力仪、超声波泥位计(带报警器)、无线遥测地声仪(带报警器)、地震式泥石流报警器,以及重复水准测量、动态立体摄影测量等。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2.4 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应与泥石流运动特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应与泥石流运动特征监测结合进行。征监测结合进行。n n7.2.5 在有条件时,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泥石流在有条件时,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进行中长期动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进行中长期动态监测,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

62、体态监测,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3 7.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n n泥石流监测频率与泥石流监测频率与5.35.3相同。其中以降雨监测为中心的气相同。其中以降雨监测为中心的气象监测频率,应与附近气象部门气象站的监测频率保持一象监测频率,应与附近气象部门气象站的监测频率保持一致。致。n n7.47.4监测点网布设监测点网布设n n7.4.1 7.4.1 在泥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在泥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在泥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在泥

63、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网。数量的监测点网。数量的监测点网。数量的监测点网。n n7.4.2 7.4.2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监测点网的布设按监测点网的布设按监测点网的布设按监测点网的布设按6.46.4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

64、分区的基础上进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测点密度按表行,测点密度按表行,测点密度按表行,测点密度按表3 3确定。确定。确定。确定。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1.1.表表3 3 松散物质稳定性测点布设数量表松散物质稳定性测点布设数量表侵侵蚀程度程度测点密度(个点密度(个/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严重侵重侵蚀区区2030中等侵中等侵蚀区区1520轻微侵微侵蚀区区可少布或不布可少布或不布测点点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测点重点布设在严重侵蚀区内,并根据侵蚀强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来调整。n n7.4.3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泥

65、石流气象站,应布设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泥石流气象站,应布设在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或试验场。在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或试验场。降雨按下列原则布设应监测点:降雨按下列原则布设应监测点:n na)泥石流形成区及其暴雨带内。n nb)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滑坡、崩塌和松散物质储量最大的范围内及沟的上方。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c c)测点选在四周空旷、平坦且风力影响小的地段。一般)测点选在四周空旷、平坦且风力影响小的地段。一般情况下,四周障碍物与仪器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顶高与情况下,四周障碍物与仪器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顶高与仪器口高差的仪器口高差的2 2倍。倍。n nd d)测点布设

66、数量视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和测点代表性好)测点布设数量视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和测点代表性好坏而定。测点宜以网格状方式布设,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坏而定。测点宜以网格状方式布设,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小时也可采用三角形方式布设。小时也可采用三角形方式布设。n n7.4.4 7.4.4 泥石流运动情况和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泥石流运动情况和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泥石流运动情况和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泥石流运动情况和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离,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离,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离,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离

67、,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施)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施)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施)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施

68、)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度,可按下式估算:度,可按下式估算:度,可按下式估算:度,可按下式估算: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 L L t t V V(1 1)n n式中:式中:n nL L断面距防护点的距离(断面距防护点的距离(mm););n nt t需提前报警的时间(需提前报警的时间(h h););n nV V泥石流运动速度(泥石流运动速度(m/hm/h),多按下游居民),多按下游居民避难的最短时间考虑。避难的最短时间考虑。n n泥位监测点布设在防护点上游的基岩跌水或卡口处泥位监测点布设在防护点上游的基岩跌水或卡口处(距防护点的距离(距防护点的距离 L L(mm

69、)部位,且在其区间河)部位,且在其区间河段内无其它径流补给或补给量可忽略不计。监测并段内无其它径流补给或补给量可忽略不计。监测并确定警报泥位及雨量。确定警报泥位及雨量。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5 7.5 活动预报活动预报n n7.5.1 泥石流活动预报方法很多,包括宏观前兆泥石流活动预报方法很多,包括宏观前兆法、类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仪法、类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仪器微观监测法等,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器微观监测法等,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使用。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使用。n n7.5.2 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泥石流活

70、动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三个等级。各级内容见表预报级、警报级三个等级。各级内容见表4。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1.1.表表4 4 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表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表预报等等级时 间空空 间方方 法法指指 标手手 段段预防措施防措施中、中、长期期预报(预测级)1年以上年以上区域,区域,单沟沟调查评价价危危险度度危危险度区划和数度区划和数据据库防治工程或防治工程或搬迁搬迁短期短期预报(预报级)1年至年至几小几小时区域,区域,单沟沟调查评价价和和监测临界界值1、流域、沟谷自、流域、沟谷自然、地貌、然、地貌、地地质、社会、社会因素分析;因素分析;2、暴雨、暴雨监测抢险应急

71、工急工程或常程或常规紧急急避避难临灾灾预报(警(警报级)几小几小时至至几十几十分分钟单沟沟监测警戒警戒值降雨、泥位、地降雨、泥位、地声、流速等声、流速等监测仪器及器及其其报警装置警装置紧急避急避难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5.3 泥石流活动预测泥石流活动预测n n泥石流活动预测,应对已取得的泥石流勘查、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石流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因素,对泥石流的活动规律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性进行危险度进行评判。泥石流活动预测方法参考附录G。n n7.5.4 泥石流活动预报泥石流活动预报n na)泥石流活动预报应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应详细分析研究地质、地貌资料和监测数据,掌握泥石流活

72、动的激发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及时接收各种指标,并迅速传递到下游保护区。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泥石流预报的核心是确定泥石流活动的临界条件,包括:固泥石流预报的核心是确定泥石流活动的临界条件,包括:固体物质贮量及其含水量、稳定性和沟谷纵坡等地质体物质贮量及其含水量、稳定性和沟谷纵坡等地质地貌地貌临界条件,降雨量、雨强、径流量等降雨临界条件,降雨量、雨强、径流量等降雨径流临界条件径流临界条件等。泥石流活动的地质等。泥石流活动的地质地貌临界条件,一般在实地调查地貌临界条件,一般在实地调查和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类比分析、稳定性计和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类比分析、稳定性计算

73、等方法确定。降雨算等方法确定。降雨径流临界条件,主要根据监测资料径流临界条件,主要根据监测资料确定,而径流量往往决定于降雨量,故降雨量临界值是分析确定,而径流量往往决定于降雨量,故降雨量临界值是分析研究的重点。研究的重点。n nb b)泥石流活动预报包括区域性(含局地性)预报和单沟预)泥石流活动预报包括区域性(含局地性)预报和单沟预报。利用短历时暴雨对单沟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报的方法参考报。利用短历时暴雨对单沟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报的方法参考附录附录H H。7 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n n7.5.5 泥石流活动警报泥石流活动警报n n在泥石流临近爆发时,原地监测站(或监测中心)应根据泥石流主要影响因

74、素接近临界值的程度及振动、声音、泥位等特征,迅速向下游保护区发出警报信息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8.18.1资料整理任务资料整理任务n n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监测资料整理的任务是: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及其与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对其变形破坏和活动做出正确的预报。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8.2 8.2 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数据采集n n8.2.1 监测数据采集方法监测数据采集方法n na a)监测点位的手动记录。包括各类位移监测点位处的手)监

75、测点位的手动记录。包括各类位移监测点位处的手动记录和探头位置处的手动记录。动记录和探头位置处的手动记录。n nb b)探头位置处的自动记录。采用能传送到探头位置或附)探头位置处的自动记录。采用能传送到探头位置或附近控制板上的自动记录设备,根据手动指令将数据记录到近控制板上的自动记录设备,根据手动指令将数据记录到磁带或穿孔纸带上。磁带或穿孔纸带上。n nc c)中心站处的手动记录。探头输出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中心站处的手动记录。探头输出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到中心站,中心站将信号连续转换为数字输出。方式传送到中心站,中心站将信号连续转换为数字输出。监测人在中心站手动记录或采用手动指令将输出数

76、据记录监测人在中心站手动记录或采用手动指令将输出数据记录在穿孔纸带上。在穿孔纸带上。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d)中心站处的全自动记录。采用自动化系统,自动激发记录启动装置,进行全自动操作。n n8.2.2 数据采集时的误差消除数据采集时的误差消除n na)手动记录时,应详细检查数据,校正明显的错误,或对有问题的数据重新量测,以消除错误和明显的误差。n nb)自动记录系统有可能会产生附加的错误源。记录数据在用计算机处理之前,应对数据逐一进行筛选,检查和误差解释,消除明显的错误。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8.3 8.3 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n n8.3.1 8.3.1 建立监测数据库

77、。根据监测资料类别分别建建立监测数据库。根据监测资料类别分别建立相应的监测数据库。包括地质条件数据库、地质立相应的监测数据库。包括地质条件数据库、地质灾害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库等。灾害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库等。n n8.3.2 8.3.2 建立资料分析处理系统。根据所采用的监测建立资料分析处理系统。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统、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一般包括滑坡、崩塌变形量、变形速率,分析处理。一般包括滑坡、崩塌变形量、变形速率,泥石流运动速率等,进行监

78、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泥石流运动速率等,进行监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雨过程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雨过程曲线等,并进行时序和相关分析。曲线等,并进行时序和相关分析。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8.4 8.4 8.4 8.4 监测资料整理监测资料整理监测资料整理监测资料整理n n8.4.1 8.4.1 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建档。包括: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建档。包括: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建档。包括: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建档。包括:n na a)对于手动记录的原始监测数据,应计算其长度、)对于手动记录的原始监测数据,应计算其长度、体积、压力等有关参数

79、,并与其它有关资料如日期、体积、压力等有关参数,并与其它有关资料如日期、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深度、气温等,以表格或其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深度、气温等,以表格或其它形式记录下来,进行统一编号、建卡、归类和建它形式记录下来,进行统一编号、建卡、归类和建档。档。n nb b)对于自动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数据等资料,应)对于自动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数据等资料,应及时检查并归类、建档。及时检查并归类、建档。n nc c)对于全自动记录的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拷贝,)对于全自动记录的数据,应及时进行数据拷贝,并编号存档。并编号存档。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8.4.2 8.4.2 应按规定间隔时间(日、旬、

80、月、季、半年、年)应按规定间隔时间(日、旬、月、季、半年、年)应按规定间隔时间(日、旬、月、季、半年、年)应按规定间隔时间(日、旬、月、季、半年、年)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征值,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征值,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征值,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计算特征值,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并分类建档。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并分类建档。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并分类建档。如求和、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并分类建档。n n8.4.3 8.4.3 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

81、监测资料分别进行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按监测内容和方法分类,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的图件。重要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的图件。重要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的图件。重要人工曲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编制相应的图件。重要图件包括:图件包括:图件包括:图件包括:n na a)对绝对位移监测资料应编制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对绝对位移监测资料应编制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及累计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上述二种位移量迭图及累计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矢量图,上述二种位移量迭加在

82、一起的综合性分析图,位移(某一监测点或多测点水加在一起的综合性分析图,位移(某一监测点或多测点水平位移、垂向位移等)历时曲线图。相对位移监测,编制平位移、垂向位移等)历时曲线图。相对位移监测,编制相对位移分布图、相对位移历时曲线图等。相对位移分布图、相对位移历时曲线图等。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b b)对地面倾斜监测资料应编制地面倾斜分布图、倾斜历)对地面倾斜监测资料应编制地面倾斜分布图、倾斜历时曲线图。地下倾斜监测,编制钻孔等地下位移与深度关时曲线图。地下倾斜监测,编制钻孔等地下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及位移历时曲线图等。系曲线图、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及位移历时曲

83、线图等。n nc c)对地声等物理量监测资料应编制地声(噪音)总量与)对地声等物理量监测资料应编制地声(噪音)总量与地应力、地温等历时曲线图和分布图等。地应力、地温等历时曲线图和分布图等。n nd d)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应编制地表水水位、流量)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资料应编制地表水水位、流量历时曲线图,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土体含水量历时曲线历时曲线图,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土体含水量历时曲线图、孔隙水压力历时曲线图、泉水流量历时曲线图。图、孔隙水压力历时曲线图、泉水流量历时曲线图。n ne e)对气象监测资料应编制降水历时曲线图、气温历时曲)对气象监测资料应编制降水历时曲线图、气温历时曲线图

84、、蒸发量历时曲线图,以及不同雨强等值线图等。线图、蒸发量历时曲线图,以及不同雨强等值线图等。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f f)为进行相关分析,还应编制如下图件;滑坡、崩塌变)为进行相关分析,还应编制如下图件;滑坡、崩塌变形位移量(包括相对的和绝对的)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形位移量(包括相对的和绝对的)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变形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线图、变形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包括地表的和地下的)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移量(包括地表的和地下的)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倾斜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滑坡、崩塌区倾斜位移量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曲线图;

85、滑坡、崩塌区与泥石流固体物质分布区地下水位、土体含水量、降水与泥石流固体物质分布区地下水位、土体含水量、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量变化关系曲线图,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地表水水位、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等。地表水水位、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等。n n8.4.4 8.4.4 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季、年报。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季、年报。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季、年报。编制监测报告,分为月、季、年报。8 8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n n监测月、季报告反映主要监测数据和主要历时曲线及相监测月、季报告反映主要监测数据和主要历时曲线及相关曲线图等,并对该时段内

86、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关曲线图等,并对该时段内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定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n n监测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监测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变形或活动动态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变形或活动动态特征和发展趋势,结论和建议(稳定程度,防灾、治灾特征和发展趋势,结论和建议(稳定程度,防灾、治灾措施等)。若有防治工程,应增加防治工程效果评价。措施等)。若有防治工程,应增加防治工程效果评价。主要图、表包括:地质图、监测点网布置图,各种监测主要图、表包括:地质图、监测点网布置图,各种监测资料分析图和数据表等。资料分析图和数据表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