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新思考

m****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08KB
约33页
文档ID:576934315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新思考_第1页
1/33

新课程背景下 教研工作的新思考齐 放 吉林省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1 1 一、回顾与反思 二、机遇和挑战三、性质和任务 四、规律和特点 五、思考与对策2 2 一、回顾与反思 回 顾: 1.为什么做? 2.做了什么? 3.怎么做的?3 3 面对新的课程,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教研工作:我们已有的习惯能否适合于课程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呢?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资源极大丰富,闭门造车能给教师们引路吗?能给教师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吗?教材、大纲的文本研究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多少学习的资源?“我讲你听”的教研方式能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吗?新课程高扬人文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要发展,教师要发展,难道我们教研员不要发展吗? 4 4 反 思: 20世纪50年代初,为推进基础教育有效实施教学大纲,国家在省、市、县教育部门设置了教研室这一机构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教研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 教基[1990]013号)作为指导教研机构开展工作的主要方针和依据。

在当时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教研员以教师课程运作的规范作为自身价值的追求,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操作性、有序性和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为落实国家课程和教学计划,保证和推动基础教育的平稳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研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教师等方面的经验 5 5 传统教研工作的主要弊端----五个“单一”1.教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使得传统的教研机构工作过分强化管理的职能,而忽略研究、指导与服务的职能;过分强调课程运作的规范、有序,而忽视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过分强调对学校、教师的评比与甄别,而忽视了对其应有的激励、促进与催生等等这种把教研机构的职能集中于检查、评比和甄别的定位,削弱了教研机构的作用尤其在当前,远远不能满足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6 6 2. 教研员角色的定位单一 与教研机构职能定位一致,传统的教研员往往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的代言人,教师公开课教学的总导演、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权威教研员的这种讲授者、检查者、专家和评价者的角色定位,这使得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难以实施平等的对话与沟通。

一方面,教研员自身缺少必要的反思与观照,只注重寻求教师成长的所谓外在规律,而忽视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主动建构与生成;另一方面,教研员与教师间相互割裂、彼此隔阂,则严重阻碍了二者在教学研究中的共同成长 7 7 3.教学研究的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听课、评课、考试、竞赛等曾一度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旋律,形成了以“我(教研员)看你(教师)做”、“我说你听”、“我评你改”为主的教研工作方式甚至有的地方教研活动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学研究被固定为一种模式,缺乏创新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的设计,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种比较单一的教研工作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更不能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8 8 4.教研主题的来源单一 传统的教研主题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由上级提出或指定,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学校和教师往往只能充当参与者,难以进入到研究者的境界并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教研主题,多脱离教师教学实际,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教师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9 9 5.教师培训方式的单一 灌输式的讲座,一度成为传统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在培训中,培训者以专家和权威者的身份,对教师灌输没有针对性的内容这种培训方式只注重了信息的单向传输,忽视了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大等是其最大特征这与转变教师和学生观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去甚远 1010 二、机遇和挑战:机遇――形势和任务1.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2.“三个社会”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111 3.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12 5.教研工作越来越受到了重视Ø《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的第三部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第23条中也明确指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1313 Ø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教学研究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的任务和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建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机制,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414 挑战――存在的问题宏观上:1.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政策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2.教研经费明显不足3.个别地方对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的性质、任务、规律、特点和当前工作的重点还存在模糊认识4.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又难以在短时间提高是困扰教研工作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5. 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的期望与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存在反差1515 微观上:1.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2.教研工作与教研活动的模式单一3.教师的个别指导与全员推进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4.校本教研的开展缺乏专业引领。

5.研培相对脱离,缺乏整合6.教研员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1616 三、性质和任务性 质: 教学研究机构是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是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精神,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专业机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实现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有益教育经验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1717 职 能: 1.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避免将教学研究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复习考试等1818 2.指导 加强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的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和提炼,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倡导不断创新的研究风气,创造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指导的方式方法。

反对依靠课堂教学评比和组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指导学校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1919 3.管理: 在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本地区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实行监管,研究并指导地方课程的实施;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和指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保证体育艺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使学校开足开齐课程,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实现三级课程的整体协调发展2020 4.服务: 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高专业指导能力与服务水平2121 任 务:1.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研究机制;2.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3.帮助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实行监管和评估;4.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认真研究和总结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和问题,积极推广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6.加强教研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222 四、教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1.目标上的全面性; 2.内容上的针对性; 3.对象上的全体性; 4.途径上的多元性; 5.形式上的活动性;2323 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的新思路:(一)明确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树立课程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研究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为建立符合基础性、均衡性、选择性的课程做出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推进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为所有学生提供均衡化、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建立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教研机构应积极参与开发、积极指导、提供服务 2424 2.建立以德育为核心的大教育观,努力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测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的培养,德育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以培养的人才来体现的目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人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多有发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问题。

我们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评价制度,倡导加强德育,研究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法2525 3.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关注课堂,研究教法与研究学法并重 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将导致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培训的重心转移新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学法的研究最终归结为教法的改革我们要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并重,为学校、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引导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好每一节课 2626 4.以教师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名牌学校之所以出名就在于有一批名牌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式的行动研究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727 5.积极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是人们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方式改革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

2828 6.建立新型的学校——学习型组织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的与时俱进集中表现为教师重塑、学校重塑现代学校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为标志——不断增长的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需求;多元反馈的开放系统;共享的组织氛围;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2929 (二)进一步深化教研制度的改革,形成和完善教研机制: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专业发展和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加快教学研究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学研究机制1.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角色和工作方式,切实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2.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兼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3030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鼓励并支持教研人员在开展常规性教学研究工作的同时,开展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专题项目研究,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使教研机构成为当地课程发展中心和教学资源中心;4.不断拓宽和加深教学研究的内容;5.加强课程研究便捷、顺畅的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形成教研机构之间、教研机构与其他相关社会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成果分享、共同发展的交互网络3131 200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但4年过去了,整合工作进展却并不乐观。

教育部师范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虽然到2005年年底,全国85%以上的行政区(县)建立了教师培训机构,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总数已从2001年的1800所增加至2400所左右,但仅有近1/4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实现了与教研、电教机构的资源整合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0日第1版3232 谢谢大家!3333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