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6828757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6.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下半学期地理教案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征第二节台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台湾省的位貉、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2. 记住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浊水溪3. 知道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4. 理解台湾省“ 进口加工出口 ” 型的经济特征,记住主要城市:台北、基隆、高雄、新竹能力、技能目标:1. 通过读台湾省图、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培养学生读图、 用图、 填图的能力。2. 通过分析台湾省自然条件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台湾工业的布局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L 通过台湾省的

2、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 通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 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一 一 “ 海岛”的位貉, “ 多山”的地形台湾岛丰富的资源一一森林、水能、矿产、农产、海洋水产、气候、旅 游 等 “ 进口加工出口 ” 型的经济特点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课 型 : 综合型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讲述、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使用:课本插图“ 台湾省”“ 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 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和景观图片学法指导: 读:通

3、过读课本中“ 台湾省”图,“ 台湾山脉森林垂直的分布”图,掌握台湾省纬度位貉、海陆位辂特点、主要岛屿、山脉、城市及森林资源议:通过讨论分析台湾岛各种资源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岛是什么岛?( 学生读图:中国政区图, 找出台湾岛并观察其位貉) 提问:台湾所在地区?( 学生回答)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位于华南地区,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宝岛台湾1 . 地 理 位 貉 和 范 围 ( 学生读图:85页 “ 台湾省”图,完成读图要求1 ) 提问: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 画板图:台湾岛。边讲边填主要岛屿)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

4、8 0 多个岛屿,总面积3 6 0 0 0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 5 7 5 9 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台湾省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因此地理位貉有它的独特性。前边我们讲过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位貉,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 学生回答)对,一般从纬度位貉、海陆位貉、交通位络等方面入手。( 请学生上前画出北回归线,并说明纬度位貉特点)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省的南部,台湾属于热带、亚 热 带 ( 请学生上前填出太平洋、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福建省) 你给大家说说填出的这些地理事物说明了什么位貉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鼓励) 台湾四面环海, 突出了“ 海岛” 的地理位貉。 ( 学生分组讨论: 台湾省纬度位貉、

5、海陆位貉有什么优越性) ( 投影: “ 台湾省”图,小结台湾位貉特点) 台湾从纬度位络看,位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台湾岛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西南为南海,与日本隔海相望。台湾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 交通位貉) ,也是我国海防的重要屏障( 战略位辂) 。特别是台湾海峡它是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 学生动手量算高雄到厦门的距离:3 0 6千米) 二、优 越 的 自 然 条 件 ( 投影:台湾地形图。了解台湾岛多山的地形特征) 提问:台湾有什么山脉?最高峰是什么? 1、 多山的地形 岛上东部2 / 3是山地, 西部是平原 地势 东 高 西 低 ( 台湾岛

6、地形剖面图,了解台湾岛地势特征)( 学生读图:8 6页 “ 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图)小结: 台湾岛上约2 / 3是山地,是由几条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南北纵贯全岛的台湾山脉,山势巍峨,群峰挺秀,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较宽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学生看图分析台湾气候特点) 提问:台湾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CTC左 右 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 太平洋吹来的风,在山脉迎风坡降水)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南部,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2CTC左右,从太平洋上吹来的季

7、风,首先从这里登陆,给全岛尤其是迎风坡带来丰富的降水,全岛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东部降水多于西部,东北部的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 8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澎湖列岛雨量较少1000毫米左右。 台湾是我国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6 10月是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台湾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读图:8 5页 “ 台湾省”图) 提问:台湾岛上有什么河流?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3. 众多河流,短而急台湾岛上有1 5 0多条河流,大多发源于中央山脉,向四周入海,河流短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全长186千米

8、,浊水溪上游的日月潭是最大的天然,既是发电能力很强的水电站,又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4、多火山、地震台湾省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岛上多火山地震,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同学们都知道。火山地震能造成破坏, 但也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岩浆矿物。提问:台湾被称为“ 宝岛” ,“ 宝”体现在什么方面?( 台湾资源分布图)三、资源丰富的“ 宝岛”( 学生分组讨论:台湾有什么资源?各种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选出代表发言)森林资源: 台湾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的森林,树种很多。山地多松、杉木,平地多樟树、楠树。台湾的樟树世 界 闻 名 ,樟

9、 脑 产 量 世 界 第 一 。丰 富 的 农 产 : 台西平原土地 肥 沃 , 盛 产 稻 谷 和 甘 蔗 。 台 湾 岛 四 季 鲜 果 不 断 蕉 、菠梦驰名 中 外 。 矿 产 丰 富 : 金 、铜 、煤 、硫 磺 、石 油 、天然气台湾 的 地 下 矿 藏 多 种 多 样 , 台 湾 山 脉 是 金 、铜 等 金 属 矿 的 重要 产 地 ;西 部 是 煤 、石 油 等 的 主 要 分 布 区 ;北部的火山区有丰 富 的 天 然 硫 磺 ; 岛 的 周 围 蕴 藏 着 石 油 、天 然 气 资 源 。旅游 资 源 :日月潭、 水 能 资 源 : 海 产 资 源 :鱼 、虾 、海盐台

10、湾 周 围 海 域 有 宽 广 的 大 陆 架 和 浅 海 海 区 海 产 资 源 十 分 丰富 , 台 湾 海 峡 的 鱼 类 特 别 多 ,是 我 国 优 良 的 渔 场 。西海岸日照 充 足 ,沙 滩 广 布 ,自 古 就 是 我 国 重 要 的 海 盐 产 区 ,享 有 “ 祖国 东 海 盐 仓 ”的 美 称 。( 学 生 讨 论 :以 下 雅 号 的 由 来 ) “ 亚洲 天 然 植 物 园 ” 、“ 木 材 之 乡 ” 、“ 东 方 甜 岛 ” 、“ 森 林 宝 库 ”“ 粮仓 ” 、“ 水 果 之 乡 ”“ 蝶 岛 ”由 于 岛 的 地 理 环 境 , 市 场 狭 小 ,原 材

11、料 品 种 不 齐 全 , 因而60年 代 后 ,开 始 发 展 外 向 型 经 济 ,进 口 原 料 和 原 料 配 件 ,加工 出 口 ,形 成 进 口 一 一 加 工 一 一 出 口 型 经 济 ,且 发 展 迅 速 。四、“ 进 口 一 一 加 工 一 一 出 口 ”型 的 经 济 ( 学 生 读 图 :87页“台 湾 省 出 口 贸 易 结 构 的 变 化 ” 图 )1 . 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在出口产品中农矿产品占9 0 %以上。六十年代以来,台湾采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利用海岛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器装配、服装、纺织、食品、玩具等轻工

12、业,出口商品中,工业品比重上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过度,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并建设新竹科技园区。( 学生读图:8 7页, “ 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 主要城市、环岛铁路)2、 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 台中、 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 台湾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弧形地带。从基窿到高雄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弧形地带。连接着三个工业中心。 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海港、第二大城市 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省区之一,全省人口 2 1 6 0万,汉族约占人

13、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广东两省,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少数民族中主要是高山族,约占人口的2 % ,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东部沿海。 提问: 对台湾问题我们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多年来经过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的往来、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按照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尽早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复习小结:1、 越的海岛位貉和自然条件2、丰富的资源3、“ 进口一一加工一一出口”型的经济4、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课堂练习: 空白图上填注主要岛屿,所临海洋,台

14、湾山脉,玉山,主要城市板书设计宝岛台湾一、地理位貉和范围二、优越的自然条件三、资源丰富的“ 宝岛” 森林资源:樟树、樟脑多山的地形菠梦丰富的农产:稻谷、甘蔗、香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金、铜、煤、石油、硫磺 众多河流短而急水能资源: 多火山地震海产资源:鱼、虾、海盐 旅游资源: 日月潭四、“ 进口 加工出口”型的经济1. 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2. 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课堂练习在空白图中填出:台湾岛、澎湖列岛、 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海峡、福建省 台湾山脉、玉 山 台 北 、台中、高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教学目

15、标( 一)知识目标1 .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貉;2 . 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一 一 “ 前店后厂” ;3 .知道三角洲入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2 . 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1 .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貉、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 . 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 . 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

16、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 、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二)教学难点1 . “ 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2 .“ 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三、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 角色扮演”法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方 法1 :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 她) 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 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方 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

17、些? 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 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 ”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一一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读图观察:“ 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貉后,分析上述问题。评价点拨:对学生的

18、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貉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一一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读 图 分 析 1: 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印证学生答案 在此基础上再出示“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 0 0 m

19、 m 以上) ,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读图分析2 :引导学生观察 东南亚地图 ,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貉关系。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貉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 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貉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 南洋” ,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 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 对外开放的前沿” ,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貉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 ( 学生:

20、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貉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 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 国 “ 对外开放的前沿”呢?读图分析3 :引导学生阅读 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弓I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 图7 . 2 )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 0 % ,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盾,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 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 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

21、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1 ) 珠江三角洲地理位辂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 南大门” ;( 2 ) 2 0世 纪 8 0 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 9 8 0 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和厦门) , 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 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 , 1 9 8 5 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 3 ) 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

22、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 ; , 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1 :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

23、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2 :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 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课堂小结总之,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 政策因素) 、地

24、利 ( 区位因素) 、人 和 ( 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一 一 “ 对外开放的前沿” 。( 二)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回忆一下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 对外开放的前沿”? 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 学生回答后,教师激励评价点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一一珠江三角洲 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 学生:属外向型经济;教师:答得很对)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板书: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师问:2 0 世 纪 8 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生答:2 0 世 纪 8 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

25、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貉,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1 : “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图 7 . 3 )生答: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 4 % 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 中 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 3 %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引导学生结合珠

26、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 主要产业部门) 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评价点拨: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 外向型经济一例” ( 图7.4)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师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生答: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师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阅读

27、材料:指导学生阅读P 5 3 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 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 2 0 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发散思维:“ 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评价点拨: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 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 D P 增长曲线”( 图7 . 5 )分

28、组探讨1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读图7 . 5 , 分析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1 )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在2 0 世 纪 8 0 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请你分析其原因。评价点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1 )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 2 ) 这种差异在2 0 世 纪 8 0 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 “ 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

29、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分组探讨2 :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台湾各大电脑厂商前来投资建厂,形成了完备的电脑零配件生产体系。但是,随着企业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成本上涨,加上远离市场,人才储备不足,使得这里吸引资金的优势渐失。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而且本身就是一个深具潜力的市场,使得这里开始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近几年来,台商投资已经向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昆山、苏州、南京一带转移。评价点拨:/ j 、组讨论

30、,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外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税收减少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因为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什么地区获得经济效益大,就投资什么地区。什么地区投资环境好,就投资什么地区。这是商人的经营之道。投资要考虑各种因素,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分组探讨3 :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依托不同的条件,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板书:城镇的发展让学生说说珠

31、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 以农业用地为主) ,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5 : 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 图7 . 6 )、 流不息的民工潮( 图7 . 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 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 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 ( 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

32、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加工制造业的发展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城镇的发展 大量就业机会 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学生:)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

33、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小结: 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 外向型经济繁荣, 产业结构调整。填 :地区最显著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土地利用方式以 用地为主型经济繁荣后 用地、用地、用地和 用 地 交 错 分 布 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

34、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 1 ) 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 图7 . 8 )引导学生观察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学生:1 9 8 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 0 0 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 . 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35、: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 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 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

36、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 和社会问题( 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角色建议设想普通工人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居住环境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工厂厂长应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要

37、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深圳市长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城建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环保把城市建设成花园式城市广东省长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要努力实现广东省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第四节黄土

38、高原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貉。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辂,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2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1 、黄土高原

39、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四、教具准备1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 、挂图一一黄土高原的位貉,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课本8 4 页 “ 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 ,黄土高原是什么样的?主要地貌有哪些? ( 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嫄、黄土斯、黄土梁) 引出新课。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黄土高原的位辂。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

40、位络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 0 0 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请同学看课本第5 7 页活动2 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 “ 风成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其中,“ 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

41、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 .“ 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 . “ 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 . “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 . “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优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一一 “ 风成说”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 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嫄、黄土熨、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

42、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 4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等。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 30o坡长一般100米 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 2 5 吨 100吨,甚至225吨以上。降雨。产

43、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 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 6“ 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烧杯内水量

44、多少;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 . 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 7 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 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 ,而女孩却认为“ 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 “ 引发”和 “ 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

45、总结。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 20世 纪 9 0 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同学们阅读图8. 8 , 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

46、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 中 “ 风成说”得到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 二) 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1 .

47、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 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让学生结合图8. 3 ”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 地上河二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

48、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 2 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 . 1 ” 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 0 0 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

49、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 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 延 安 1 9 9 1 - 1 9 9 7 年年降水量变化图” ,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 延 安1 9 5 1 1 9 9 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 ,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早年为5 9 . 5 % ,涝年为2 3 . 9 %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50、) 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 2页活动2 “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1页阅读材料” 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 脆弱承转过渡: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

51、,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板书;四、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图8. 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 ,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 .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 .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 .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

52、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 让学生 做 7 3 页活动1 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 度” ,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 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 ,发表自己的看法

53、,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 指出: “ 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 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

54、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 0 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

55、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七、板书设计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 位貉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2 . 黄土物质成因:“ 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1 .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 壤 (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等。2 . 人为因素毁林、毁草

56、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四、生态建设1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 .因地制宜、合理农业活动。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第一节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教学目标1 .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4 .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 .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难点1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2 .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填图,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秦岭一一

57、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过程一. 导入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 一圈。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 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 ”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 分别找出上述地区, 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 秦岭一一淮河一线1 . 了解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位貉看 图A ,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土高原, 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 理解、掌握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位貉。2 .理解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1 )认识秦岭

58、,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 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2 )认识淮河, 看图C ,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3 )读图D ,找 出1月0 T等温线和8 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 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 在8 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3 .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一一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三. 四大地理区域1 .看图L ,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 )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 )看图H - - -P ,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貉。 四. 作业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荐高一 地理教案1000字荐初中 地理教案1000字荐初一 地理教案1000字荐中 学地 理教 学设 计(精 选范 文 )10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