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学各家学说:第2讲 伤寒学派概说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19MB
约25页
文档ID:576676587
中医学各家学说:第2讲 伤寒学派概说_第1页
1/25

伤寒学派概说 伤寒学派概说定义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该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迄今为止,这个学派的研究著作有1000余种,七百余家之多,影响很大一人一仲景,一家一伤寒 《伤寒论》的成书过程•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原序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王粲《七哀诗》•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败坏,医界尤为严重–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穷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伤寒论》的成书及影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两汉隋唐之际,研究伤寒者众多,惟仲景之理论自成体系,贡献最为突出–华佗 王叔和 葛洪 巢元方 崔知悌 张文仲 陈廪丘 范东阳 陈延之 释僧深 宋侠 孙思邈 姚僧垣 甄立言 ——王焘《外台秘要方》•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 伤寒学派发展沿革–晋唐时期Ï搜集整理阶段–宋金时期×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明清时期Ï发展、兴盛阶段–宋金前伤寒八家Ï王叔和 孙思邈Ï韩祗和 朱肱Ï庞安时 许叔微Ï郭雍 成无己–明清伤寒三派Ï错简重订派Ï维护旧论派Ï辨证论治派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王叔和治《伤寒论》 生平 名熙,西晋时高平(今山东微山、邹县一带)人,名熙,西晋时高平(今山东微山、邹县一带)人,曾任太医令曾任太医令 主要学术贡献 1.1.著著《《脉经脉经》》十卷 2.2.整理编次整理编次《《伤寒论伤寒论》》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整理方法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证候、、诊脉诊脉、、声色声色,,对病真方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伤寒例》 从脉、证、方、治入手,以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从脉、证、方、治入手,以仲景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 全书体例:辨脉(全书体例:辨脉(《《辨脉法辨脉法》》、、《《平脉法平脉法》》)、辨证(六经分证)、治疗可与)、辨证(六经分证)、治疗可与不可;篇名:不可;篇名:《《辨辨XXXX病脉证并治病脉证并治》》;条文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编成10卷,22篇,700余条,载113方,应用药物82种•叔和所增 :卷一、二《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突出治法:汗、吐、下、温、刺、灸、水、火八法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皇甫谧、林亿、成无己等予以肯定–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仲景仲景《《伤寒论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方有执、喻昌等则多所非议–“颠倒错乱殊甚颠倒错乱殊甚”•王安道、吕震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传书之功,诚不可没传书之功,诚不可没”;;“玉石不分,主客相乱玉石不分,主客相乱”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孙思邈(约581-682)治《伤寒论》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号孙真人,南北朝至初唐人,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号孙真人,南北朝至初唐人,家居京兆华原,生年代考,卒于公元家居京兆华原,生年代考,卒于公元682年,享年约百三十余岁年,享年约百三十余岁一生品性高雅,不入仕途,过着隐居生活一生品性高雅,不入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著作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学术思想 医德医德 《《伤寒论伤寒论》》研究研究 养生养生 药物学药物学——“药王药王”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濬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览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首创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太阳病•用桂枝汤法57证,方5首•用麻黄汤法16证,方4首•用青龙汤法4证,方2首•用柴胡汤法15证,方7首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宜桂枝汤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重视三方证治 “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疗伤寒,不出之也 王叔和: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 风伤卫—桂枝证——辛甘之剂 辛甘发散为阳 寒伤营—麻黄证——辛热甘温之剂 发散寒邪 营卫俱病—青龙证—麻桂合用 麻杏石甘散营中之寒 桂姜枣散卫中之风 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宋金时期医家著作治伤寒特点韩祗和《伤寒微旨》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重视汗下法的应用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独到的阐发倡寒毒、异气说朱肱《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倡经络之说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从八纲角度阐述《伤寒论》从临床验证角度作深入探讨郭雍《伤寒补亡论》吸取各家之长对《伤寒论》进行补充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以经注论经论结合特点:诸家各抒特点:诸家各抒己见,各有独到,己见,各有独到,各有特长,无学各有特长,无学术争鸣注注释释、、阐阐发发《《伤伤寒寒论论》》 《伤寒论》自王叔和编次,逮及两宋,未有异言 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围绕《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不同的派系 1.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 特点 (1)指王叔和之非,议成无己之误 (2)考据成就很大,对太阳篇的研究精深 (3)大倡“三纲鼎立”之说 错简重订派代表医家•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昌(嘉言)《尚论篇》※•张璐(璐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程应旄(郊倩)《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楠(虚谷)《伤寒本旨》•周扬俊(禹载)《伤寒论三注》•黄元御(坤载)《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代表人物:–张遂辰(卿子)、张志聪(隐庵)、张锡驹(令韶)、陈修园(念祖)•特点:–尊王赞成,贬斥方、喻。

–采用章句的方法释本论,证其非断简残篇–以六气气化学说解释六经病机维护旧论派代表医家 •代表人物:– 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以法类证:尤怡《伤寒贯珠集》–以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以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 特点 :–不过分追究《伤寒论》的错简与真伪,而着重于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辨证论治派代表医家 •维护旧论派影响下的近代两大伤寒家 江阴曹颖甫江阴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发微》》 “以经解经以经解经” 西安黄竹斋西安黄竹斋《《伤寒论集注伤寒论集注》》 “刊诸注之谬异,集群哲之雅言刊诸注之谬异,集群哲之雅言”•近世重订错简派之代表 日日·山田正珍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伤寒论集成》》•辨证论治派的发展 四川左季云四川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伤寒论类方汇参》》::“为见证施治之准绳为见证施治之准绳” 恽铁樵恽铁樵/ /陆渊雷陆渊雷大发展阶段——现当代 •历代注家通过整理、编次、校刊、注释的形式,将自己的临证经验与认识,融会于其中,而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以及注家们对《伤寒论》条文的不同校刊与注释,大都是由于不同的实践经验产生的不同认识,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相反,他们的论争在客观上却成为伤寒学说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伤寒学派概说小结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