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6661605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结构: 太阳系地月系 器总星系I 其它行星系I 其它恒星系银河系I河外星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 .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的普通性: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质量、体积等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

2、下表所示:地球匕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安全的宇宙环境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3.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 2 )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 3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 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

3、 4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4.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1)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2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3 )对气候产生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特定关系。5 .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镖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

4、1 )自转3 6 0 , 2 3时5 6分4秒( 2 )昼夜更替周期为2 4小时恒星年,3 6 5天6时9分1 0秒。( 2 )回归年,3 6 5天5时4 8分4 6秒。速度( 1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 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 5 ( 7小时。( 2 )线速度, 白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 1月初) 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月初) 时速度慢。6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所示: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了不同地点的正午太

5、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1 2 . 2 2前 后 ( 冬 至 )7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区时计算。(1)昼夜更替的成因: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2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3 )全球按国际规定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各时区均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求区时:第一步:求时区

6、差,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同东时区或同西时区,则求时区差用减法,若两地位于东西十二时区两侧,则求时区差用加法。第二步:求区时,东加西减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成因。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夏季是的一段时间,冬季是,春秋季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上最大为9 0 ,由直射点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 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 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 全年昼夜相等; 春分一夏至一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

7、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一冬至一次年春分: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 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时极昼、 极夜范围最大, 到达极圈。9 .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 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密度随着高度随高度的升高递减。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

8、部分较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4)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必修1P78图)2 .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褶皱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 岩层

9、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特殊: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喜 马 拉 雅山 阿 尔 卑斯山断层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上升岩体形成断块山,下降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华 山 庐 山泰 山 渭 河平 原 汾 河谷地3 结合实例 ,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反射分布区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 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 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沙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谷、冰斗、刃脊、角峰4. 了解大气的受

10、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A大气上界5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外, 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6 .结合实例, 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必 修 1 P 3 2图 2. 3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一大气垂直运

11、动( 热的上升, 冷的下降)一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一水平气压梯度力f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地面冷热不均是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直接原因。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海陆风、城市风等。( 要能画出方向)7 .结合实例, 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0 3 6 9低高低高,低压高压相间叉, 一撇一捺向低压)( 必 修 1 P 3 7 图 2. 10)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8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

12、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山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图见必修1P 4 1地区季节风向形成原因特征东亚冬冬西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寒冷干燥夏季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南亚冬季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温和干燥夏季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炎热多雨9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13、。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10 .结合实例, 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1 1 .结合实例, 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气旋、 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低压、 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低 压 ( 气旋) 、高 压 ( 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锋面类别图 示过境前

14、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温高、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寒潮;夏我国 北 方 暴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温低、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一场春雨一场暖气 流 ( 气压)状况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实例气旋( 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 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 多晴朗天气北方秋高气爽,“ 伏旱”天气12 . 知道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

15、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13 .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 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 流 河 ( 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塑造地表形态。1 4 .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 寒流、暖流)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洋流。南半球

16、寒流根据水温状况, 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1 5 .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 修 1P61北半球环流方向为8 , 南半球环流方向为0 ( 盛行风是世界洋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南纬 4 0 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

17、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 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例如: 山区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3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的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

18、交换来实现,推动发展。4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动全身)例如,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人工湖泊,导致土壤盐渍化、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改变下游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5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变化(

19、南北的差异, 如坐火车从海南到黑龙江看见的植被的变化)(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是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东西的差异, 如坐火车从连云港到新疆所看见的植被的变化) 。( 3)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形成基础是水热状况。6 .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族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

20、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 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 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ilI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要迂回前进。2 .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近百年来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影响: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 积温增加, 提高产量; 不利方面是干旱加重、 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 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 ,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3 . 结合实例

21、,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容易利用的是主要是指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西北地区最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源和节流措施。 必 修1P704 . 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 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 气象灾害)台风、洪水、( 地质灾害)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5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22、,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洪灾为例洪灾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等。洪灾的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必修2一人口与城市3 .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 ,大多为自发性迁移。比较课本P8、9 两页图中反映的人口流动的方向,分析

23、其原因4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5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商业区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6 .

24、 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 历史原因: 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 2) 经济原因: 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 主要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商业、 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不同 ( 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心和水平电 B J 住 啕 区 y1业区(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字母距离地租功能区成因A近最高商业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 也影响大,地租变化大B中等;中等住宅区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C远较低工业区与市中心

25、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如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和未来“ 田园城市” 等模式。7 .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8 .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复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则反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

26、经济中心。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9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的过程。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城市化不仅带来聚落形态上的变化,还带来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早、水平高、70年代后变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世界城巾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初

27、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阶段。初期阶段城后化水平小于25%-30%水平低、发展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60%-70%,出现城市问题和郊区城市化;后阶段城市化水平达7 0 % ,城后人口增长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0 .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由于部分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水质和水量下降、“ 热岛”效应等系列问题。11 .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r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改展历史不同导致城市景观差笄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和教堂地域文化J 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与 城 市 统治权力不同导致城巾格局不同华盛顿以国

28、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 南北向两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 .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管理、机械技术( 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r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 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市 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 土壤因素)I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 艺 业 ( 交通因素)2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9、 -)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其区位因素有:气 候 (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 、地 形 ( 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 、劳 动 力 (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特点:( 1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 4 )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

30、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三)乳畜业形成条件:气候温凉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 ( 市郊) ;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3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r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J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 、环境减弱

31、因素:原 料 ( 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劳动力的数量( 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 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一交通一市场举例: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4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工业j系( 生 产 的 联 系 基 础

32、设 施 的 联 系 信 息 的 联 系 )工 业 集 聚 ( 可以扩大规模和生产效益,但是集聚过度会发生工业分散)工业地域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注意: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几大方面来考虑:自然因素:地 形 ( 场地) 、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信息、个人情感等,环境因素见必修二P. 6 1图4. 6。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料的影响在减弱,市场、交通的影响在增强( 从钢铁工

33、业布局的变化,如鞍钢和宝钢便可以看出) 。5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持续利用,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不利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 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 引起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

34、中有限的资源、 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人类对资源、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 臭氧破坏、 全球变暖等严重的工业污染。6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7 . 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地域联系的方式: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

35、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8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块状、带状一星状一立体化、城市群城市带9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 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 ,故居民点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大,运输线路多,所

36、以居民点、商业网点密度大。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 .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类与环境保持种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7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

37、完善,得到公认。2 . 了解人类月斤面临的主要环: 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和生态破坏( 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 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3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人口的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

38、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木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 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4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

39、性、阶段性。5 .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国际合作,保护环境。( 补充说明: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 业 生产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

40、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6 .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7 .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公众既是消费者, 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 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购物、倡导简朴

41、生活、拒食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水等等。必 修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特征:整 体 性 差 异 性 开 放 性2 .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 经 济 ( 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社 会 ( 人口、城市化) 、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注意比较项目和顺序3 .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生产特点人地关

42、系4 . 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 分类:国内的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叫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 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输出国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 。5 . 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3、。( -)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及原因西气东输的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长江三角洲( 上海)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 西 部 ( 损有余补不足)( -)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就业, 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以及用户管网的建设, 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对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为了

44、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工程建设中,严格环护的要求。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 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 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三)我国的资源调配:中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案例有: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 .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危害土地的自然生产力H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诱发地质灾害,下游洪涝灾害威胁( 二)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

45、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 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压缩农业用地, 提高土地生产率;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合理放牧;综合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2 . 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综合开发、趋利避害( 发挥资源优势、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河段资源优势利用措施主要问题治理措施上游中游下游3 .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

46、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气候条件一一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 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但农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土壤条件(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社会、经济条件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东北地区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区域经济合作为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机遇。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

47、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森林退化;湿地萎缩( 三)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问题措施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以营

48、林为主;合理采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面积萎缩保护;退还;恢复。4. 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传统工业区有鲁 尔 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圻. 丰富的水资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处在经济发达的西欧的“ 十字路口( 3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牛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根本原因)。( 4 )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

49、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发展科技:优化美化环境。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卜分单一。这种经济结构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铁一钢三条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2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

50、的治理5. 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后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 邻港澳东南亚; 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广阔; 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资源充足;著名的“ 侨乡” ;改革开放政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问题和解决措施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I I趋严重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管理二 地理

51、信息技术的应用1 . 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 3 S 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2 .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 感 ( R S )是人们在航空器( 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 如卫星、飞船)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遥 感 ( R S )普通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 ( 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具体应用见下表。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实例资源调查查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对全国土地利

52、用类型分析和量算、对农作物进行估产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等对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的测算灾害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对 1 9 9 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的统计3 . 知道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它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G P S 信号接收机) 。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定位导航、野外勘测、旅游探险等方面。G P 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航海中,G P S 可提供位置、航速、航向等。公

53、路运输中,G P S能够提供所处的地理坐标、可提示行走路线、发出报警信号等。4 . 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5 .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 IS )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于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6 . 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构建的基础为地理信息技术。演裾含卷画鲜闵国颁加q 2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