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6573458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DF 页数:96 大小:13.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助教方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测 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 厘米 ”和 “ 米 ”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将学习长度单位“ 毫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 毫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建议:1、在教学准备环节, 教师可适当复习有关长度单位“ 米

2、 ”和 “ 厘米 ”的知识。2、学习展开环节:( 1 )出 示 例1情境图后,教师可以提问: ” 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 “ 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每小组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 )要知道估计的结果是否准确,需要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分别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学生测量时,教师可以问: “ 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互相交流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亳米与厘米的进率。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学习内容:第2 - 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H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预设流程:一、谈话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 计 实际测量数 学 书 的 长数 学 书 的 宽数 学 书 的 厚生1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 1厘米、宽大约是1 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 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 4

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2、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 0个1毫米。( 4 ) 学生掌握了亳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重点掌板出:1厘米=10毫米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做。2、指

5、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握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可以给学生介 绍 1 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 毫米,但考虑到1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可以多举一些其他例子,如,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 或作业本上的纸) 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 降雨量等等。(5) “ 做一做”中的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交流一下想法。实践思考板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 一毫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

6、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 所以我在实际这节课时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 在比赛中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有些不知道怎么办?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在这节课中,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践、探索等。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 明白了学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时可以用它更小的长度单位- 一毫米来表示。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质疑、观察、探索、合作等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测 量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助教方案个性设

7、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 厘米”、 “ 米”和 “ 毫米”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将学习长度单位“ 分米”,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 分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学习内容:第4第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认识分米,建立I 分米的长度概念学习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预设流程

8、: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3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学习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建议:1 、在教学准备环节, 教师可适当复习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2 、学习展开环节:( 1 ) 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 比如,1 5 厘米、1 8 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 可 以 1 0 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

9、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 ) 针对学生中的1 0 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 “ 1 0 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由此引入分米。( 3 )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生:. . .1 、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2 、全班交流。3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1 分米的空间观念1 、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 刻度到刻度1 0 之间的长度就是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 分米。板出:1 分米= 1 0 厘米2 、

10、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 分米。4 、用手比划1 分米有多长。5、闭上眼睛想一想1 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1 、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2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1 、量绳子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1 、练习一的第三题2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 )一条裤子长9 分 米 ( )( 2 ) 一张床长5分米 ( )( 3 ) 小明高1 4 分米 ( )( 4 ) 一支毛笔长2 分米也就是2 0 厘 米 ()3 、填空:5分米=( ) 厘米=( ) 亳米 3 0 毫米=( ) 分米4

11、 0 毫米=()厘米= ( ) 分米 2 米 = ( )厘米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 题教和第五题。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助教方案个性设计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 “ 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 4)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 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 宽、厚)是 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

12、长度的认识。(5) “ 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 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 分米的测量,不 够 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实践思考板书设计分 米 在 生 活 中 与 其 他 几 个长度单位相比应用并不广泛, 在测量的简便性上也不突出, 如果从测量的需要这个角度引入有些牵强, 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 利用板书对学生造成的视觉冲击来进行大胆 、合理的推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厘米和米之间离得太远了 ” “ 1米 和 1厘米差得太多了”“ 要是再有一个比

13、厘米长、 比米短的单位就好了” 这些思维活动不仅发现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策略。大胆、合理的推测是研究数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 ,逻辑思维能力比一、二年级分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米= 10分米有所提高, 在这里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 是有可能 性 和 必 要 性 的 ,而且从现场看 ,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测 量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学习千米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接受的也比较多,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道路

14、指示牌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表明了主题,引出千米。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 千米,知 道 “ 1 千米=1000米”教材创设的生活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以验,增强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概念,知 道 I 千米等于1000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3、进步培养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建议:第三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学习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15、。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习学习重点、难点:建立11 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学习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预设流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 一 米 ,1千米又有多长呢?生:想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6、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1、复习导入时,教师可以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2、新授展开环节可以分以下几部分来完成:1)认识千米:(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 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 “ 到叶镇还有21千米”、 “ 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 “ 小汽 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

17、、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 略)四、全课总结:助教方案个性设计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2)建 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 用平时的步幅, 走 完100米, 确定走的步数。 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

18、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 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 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 用的时间和时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3 )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1 )出示例5 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2 )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实践思考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教学内容第 一 单 元 测 量第四课时吨的认识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

19、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 吨学习内容:教材第1 1 页至第1 3 的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 吨的重量概念。2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3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 吨的重量概念。学习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预设流程:-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的重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

20、活动,培养对物体质量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学习重点:建立质量单位“ 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学习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建议:1、建 立 “ 吨”的质量概念: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 2 ) 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1)注意从 “ 限 重 1吨” “ 1 吨有多重?”的讨论中,引 出 “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 ) 围绕小精灵的“ 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 1吨作比较。(4 ) 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

21、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5 ) 帮助学生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1 )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 让学生猜一猜, 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 ) 、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 ) 、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师:(1 )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

22、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2 )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 )汇报;4、小结:(1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 1吨=1000千克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 题。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助教方案个性设计书中提供了儿例,可以说“ 如果每个学生的

23、体重是25千克,4 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 也可以说“ 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 两匹 马 与1只 熊 合 起 来 大 约 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2、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教学时, 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脸环节。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险,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20千克的重量,而

24、且环节一的2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吨的认识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 ( 重 5 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 也就是1 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

25、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知识。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体 会 “ 个位、十位满十都要 向 前 位 进 1,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领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第一课时万以内进位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

26、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学习重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预设流程: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二、基础训练1、口算:1 9 +26 = 25 +45 = 26 +5868 + 6 + 1 0= 80+ 2 + 1 5= 64+ 5 +1 =2、求 3 8 5 与7 0 5 的和。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3、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4、小结: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 1)相同数位对齐 ( 2)从个位加起。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成功 的 愉悦,有一定的保护野生动物 、热

27、爱大自然的意识。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笔算过程中“ 十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建议: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1、创设情境环节:1 )让课前收集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汇报交流,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2 )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3 )出 示 “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三、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师:刚才的复

28、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2、教学例1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 8 + 2 5的结果( 允许有各种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提问: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 1 0 根? ( 8 + 2 + 3 = 1 3 )满了 1 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 0个1根捆成1捆, 也就是1个十, 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 一共有1 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

29、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 1 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列竖式计算。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哪一位加起呢? ( 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独立完成计算。 (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 1 ”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3、做一做( 1 )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 )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 )练习

30、四,第一题,连一连( 4 )地球仪8 5元,书包4 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助教方案个性设计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4 )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2 、通过提出“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引出例 1 : 9 8 + 2 5 , 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出现试题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 十位满十,怎么办? ”开展讨论。鉴于本例内容比较简单, 教师可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同时为例 2的教学做好铺垫。除用竖式计算外,一些好的学生也可尝试用口算。注意加强应用问题的训

31、练,如结合练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题的训练。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但是用竖式计算时连续进位加号要写在百位之前的位置上,这一点教师要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98 38599 +57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 连续进位)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儿百儿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

32、步学习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放手让学生通过臼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和 便 捷 性 的 同 时 ,掌握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的计算方法,体会无 论 “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 位 进1。 ”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善于交流表达的能力。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理解笔算过程中“ 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 位 进1”。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环节: 仍然由“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

33、发,提出 “ 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引 出 例2: 3 7 6 + 2 8 4 ,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2、探究算法环节:1)先进行估算,由 于 “ 学生在万以内的加法和 减 法 ( 一 )”中已经学过估算,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小组讨论“ 怎样进行估计”,再看教材中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然后由教师简单归纳一下估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第二课时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学习重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

34、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预设流程: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1、列竖式计算59+77 85+68 59+89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2、口算600+800900+1001000+1003、估算599+800900+101989+112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二、学习新课估算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爬行类3 7 6两栖类2 8 4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

35、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师:3 7 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4 0 0 )师:2 8 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 3 0 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 0 0 )问: 如果精确计算, 你认为会比7 0 0多还是比7 0 0少呢?为什么?( 3 7 6不至14 0 0 , 2 8 4不到3 0 0 ,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 0 0 )笔算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在计算到前

36、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 5 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做一做课本1 8 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助教方案个性设计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儿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估算的作用,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2)笔算教学仍可采用先尝试再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

37、生明确“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3、练习巩固环节: “ 做一做”安排了四道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加法题,包括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 位 进 l o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 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纠正在连续进位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 的错误。实践思考板书设计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算理都是学生以前所掌握的内容,是在两位数进位加和三位数加三位数( 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虽然好像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可是在计算时却常常出错,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一个“ 细” , 在板演例题时注重细节的教学,提醒学生注

38、意,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376 567377 789-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三课时 三位 数 减 三 位 数 ( 连续退位)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计算法则上没有更多的新知识,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第一课时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次 从 前一位退1 ,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 的 1 .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迁移

39、过来,解决新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迁移类推,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掌握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算理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 数 学 问 题 ? 怎 样 解 决 这 个 问题?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2、探究算法:1)估算。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估

40、算方法。2)笔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己比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但要注意在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学习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预设流程:一、复习口算。 ( 用口算卡片出示)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竖式计算。 ( 学生板演)54-21= 79-37= 65-24=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新授1、教学例题1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

41、明出发。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集体讨论,依照

42、法则进行评讲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2、教学例题2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43、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4、判断对错:321 628 73241582-9 3 ( ) - 473 ( ) -2538 ( ) - 847( )238 145 4786675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流,得出结论,理 解 “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计算法则,教师不要包办代替。3、尝试练习: “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量的统计图,要求看图提问题并计算。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问题和计算的综合性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计算较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用加法计

44、算的问题。实践思考板书设计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同学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5 1 7- - 6 9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 四 课 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 0 ) )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课主要解决的

45、问题是“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教材在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比较简单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单独设计例题进行教学。教学中耍注意利用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先尝试,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加引导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探索被减数的中间和末尾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探索被减数中间是。 七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算理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46、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 6元。 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 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 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二、新授:1、教学例 2: 507- 348=( 1 )学生尝试计算。(2 )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 ,可十位上是0 ,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 )想一想:计算上与517- 348有什么不同?( 4 )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2、

47、教学例3( 1 )出示例 3: 500- 185=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 )学生展示算法。500- 185=315 5 0 0 185+15=200 185=100+851 8 5 500- 200=300 500- 100=4003 1 5 300+15=315 400- 85=315( 3 )试一试:800- 695=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教学建议:1、复习铺垫环节:教师可以出两道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自行解决,然后复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新知探索环节:例 2 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

48、有0 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 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 0 7 ,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 要从十位上退1,三、反馈练习练习六第4 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四、全课小结助教方案个性设计十位上是0 , 怎么办? ”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 1 , 十位上是0 , 就要从百位上退 1 作 1 0 ,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 1 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如果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示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49、关于这一计算原理, 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竖式计算时仍然是应 用 “ 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 1” 的计算法则。3. 例 3 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的连续退位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 相同。教材在这里安排用多种方法计算,运用竖式计算方法和过去学习的口算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中提示了两种口算的方法。教学本例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由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进一步巩固笔算计算方法。学生可能提出不同于教材的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实践思考板书设计学生已经学习了连续退位的减法.其实这节课是

50、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对于被减数中出现了0 , 个位没地方去借会产生疑问. 可以以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 , 十位上是0 , 怎么办? 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展开和学习. 然后教材安排的是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例 3是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的减法,教材安排的是这两个例题分两节课进行教学, 但是根据学生上节课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学的不错。但中下学生还学的不好,需继续努力。三位数减三位数( 被减数中间有0)507-369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五课时加法的验算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教材采用加、减法验算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

51、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学生在以往学习力 口 、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力 口 、减法的关系,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是理解算理。加减法的验算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预设流程:本课是集中教学“ 加法的验算”这样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加法的多种验算方法,形成验算技能。教学目标:

52、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对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3、养成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环节:教学时先让 学 生 看 图1 ( 如果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态画面以展现事情的发展情节) 。说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 么 事 ?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 问 题 ?让 学 生提 出,并进行计算。然后出现孩子的问题( 使用多媒体可结合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 )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引出课题。2、新知探究环节:教学加法的

53、验算。教材针对“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的计算结果提出: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下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师: ( 挂图1 )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 :砥1 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 3 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 8元的运动鞋。生2 :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 0 0元。生3 :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无?应用加法计算。师:全班动手计算。板 书 :1 3 5 + 4 8 = 1 8 3 ( 元)1 3 5+ 4

54、 81 8 3师:看小精灵说什么?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板书:加法的验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 :我用1 8 3 - 1 3 5 ,看得数是不是4 8。生2 :我用4 8 + 1 3 5 ,看得数是不是1 8 3。生3 :我用1 8 3 - 4 8 ,看得数是不是1 3 5。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做一做:教科书第2 7页。数学门诊部。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 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1 7 5

55、3 2 9 2 5 9+ 6 2 + 4 6 4 + 1 4 81 3 7 8 4 3 3 0 7三、全课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助教方案个性设计由学生提出了三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种: ( 1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 2 )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56、。“ 做一做”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实践思考板书设计验算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由于有了 “ 复习准备”的铺垫,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算一算,动脑想一想,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验算方法,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仅摘到了自己想要的“ 苹果” ,同时也发展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加法的验算56 验算57 5758 +9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六课时减法的验算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 “ 加法的验算” ,在掌握加法验算的基础上

57、,已理解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经历发现验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减法的验算方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理解验算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自觉检查、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及认真学习的态度。教学建议:教学减法的验算。 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提出了两种具体的验算方法,归纳是:( 1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2

58、)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教学这部分内容依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处理方法与例1相同。也可以要求两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 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师:昨天,老师让同

59、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生1 :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 65元钱,爸爸付2 0 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 5元。生2 :. .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 ( 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 0 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 8 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板 书 :2 0 0_1 8 3=1 7 ( 兀)2 0 0 18 31 7师:小明说什么?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板书:减法的验算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60、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生1 :我用2 0 0减1 7 ,看是不是等于1 83。生2 :我用1 7加上1 83 ,看是不是等于2 0 0。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做一做:教科书第2 8页。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 , 1 , 2 , 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啄木鸟捉害虫( 电脑显示)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1 4 7 7 8 0 4 6 42 8 5 1 - 2 231 2 9 7 3 9 2 41三、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

61、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助教方案个性设计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四过形,尤其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中对四边形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让学生感知四边形的特征是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掌握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校园主题图,旨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图形,接着通过涂一涂、分一分、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4个

62、角都是直角。2、通过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分一分、拼一拼等活动,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 难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学习内容:第3436页上的例1、例2 ,完成“ 做一做” 中的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学习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学习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

63、边形进行分类。预设流程:、主题图引入。1、 同学们, 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 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 四边形 的知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 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 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能辨别四边形。教学建议:1、 出示校园主题图: 围绕“ 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

64、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自已发现的各种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以此导入有关四边形的教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在教材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对于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学生不一定就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个角四条直的边四边形有( 3)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2、教学例2。 ( 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 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 做一做” 中的第1、2题。四、全课小结。1 , 通过今

65、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 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助教方案个性设计一无所知,如果他们讲出这些图形的名称甚至特征,应给予肯定和鼓励。2 . 新知探究环节: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 1 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 2 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学时,可以在观察和交流从主题图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分三个层次进行。

66、第一层次,出 示 例 1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反馈评价后,把图形分成两类( 如下页图),让学生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二层次,应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为便于反馈,也可以把每个图形先编上序号。教材上展示的三种分法仅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究竟有几种分法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适时加以引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第三层次,可以借助上面的第一种分法,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它们的角,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度量、比较中加深对长方形、 正方形的认识, 知道:

67、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实践思考板书设计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点的环节,让学生感性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逐步自觉地运用这些方式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四边形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积累了大量有关四边形的素材,为学习平行四边形打好了基础。教材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引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通过操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习内容

68、: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 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学习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作活动感受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最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或方格纸上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能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2、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3、进一步培养操作、观察

69、、推理、合作的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建议: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材首先提供了这么一幅图主题图:通过楼梯扶手、推拉门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别是一个小男孩移推拉门,这一画面为学生初步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提供了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接着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 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即 第 37页 “ 做 - 做 ”中呈现的三个学生所做的不同的实验及得出的不同结论。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学习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预设流程:( -)认识平行四边形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

70、物图片。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儿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 (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掌握平行四边形。1、在钉子板上“ 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 学生动手

71、操作,然后汇报、展示)2、在方格纸上“ 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 小组讨论)( =)巩固平行四边形。1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通过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在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时,可以把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挂图、投影或

72、课件的形式呈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围绕“ 为什么移推拉门的小朋友会感到省力”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第三课时周长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一方面强调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概念的建立和测量,另一方面重视对长方形、正方形

73、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教学目标:1、知道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有关周长的简单实际问题。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教学建议:1、周长:教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如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接着教材提出: “ 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

74、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教材呈现了儿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境,一位学生正在用绳子围一片树叶,其他两个学生则用直尺分别量数学课本封面和三角形的边长。这里提供的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的一种思路。对第 三 课 时 周 长学习内容:教材第41页上的例1。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预设流程:一、认识周长1 .活动一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摸一摸你腰的周氏在哪。2 .活动二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

75、国旗、叶子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 .活动三出示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 描。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4 .周长的概念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说一说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L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 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 .学生活动

76、3 .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四、练习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助教方案个性设计于不规则的封闭图形,学生可能会采取先用绳子围、再用尺量的办法。具体活动时,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

77、学时, 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规则图形,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如,描一描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指 指 物 体表面的周长。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说出如课桌面、课本面等的周长各指的是什么。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例2 ,从 “ 算一算,这张卡片的周长是多少”展开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接着呈现了学生的三种不同的算法。例 3 ,通过计算一个正方形镜框用多长的木条,让学生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算法,即四条边连加和边长 X 4。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

78、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展现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本节课我先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四条边的总和是正方形的周长。然后我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点,使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铺垫。因此学生在自己尝试

79、着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有的用分步,有的用综合算式,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算法的多样化。学生自己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接着我让学生拿着数学书说一说怎么计算数学课本的周长, 学生均能一边指着书,一边用语言描述周长公式。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第四课时估计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是:已经建立了一些长度单位的表象,初步认识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了周氏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主形的周长,知道人身体上的一 些 “ 尺子”的常识。估计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

80、活中应用很广泛,学习这一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时让学生在猜测- 验证- 实践的活动中,获得一种较科学的“ 估计”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在积极参与利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借助身边的参照物来估计的方法。2、通过对长度的估计、测量,培养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估 计学习内容:第45页例4例5, 46页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2、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预设流程:一、引入新课1 .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 . 用手比

81、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3 . 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 . 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 . 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 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二、新授1 . 教学例5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建议: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4 ,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谁画的线段最准。例5 ,要求

82、学生先估计,用彩带纸把铅笔盒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再实际剪一段试一试。 “ 做一做”三道题,是例题的巩固和延伸,同时也带着复习有关周长的内容。教学时, 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进而形成表象。教学例4 ,可以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2 .巩固练习。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4 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

83、可以走( 如图)助教方案个性设计长的线段,再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量一量,看一看谁画的线段最准。在互相评议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段或几段指定长度的线段。这样,让学生在从估一量f估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接着可以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先估一估、猜一猜,再量一量它们各自的长度,如黑板的长、课桌的高、同学的身高、铅笔盒表面的宽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探索研究并解决例5的问题。选择的物品不一定局限于铅笔盒,也可以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一些。 “ 做一做”的第3题,可以让学生实际拉一拉、围一围。这里值

84、得注意的是,学生估算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 一 课 时 有 余 数 的 除 法 ( 一)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教材利用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 ,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音的前后联系。例 1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理解余数的意义,交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及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实例正确地口算利第 一 课 时 有 余

85、 数 的 除 法 (- )学习内容: P49上的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学习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预设流程:- 、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 ( 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感受余数要比除数小。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教学建议:1、除 法 的 意 义 (例1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

86、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 一 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 先 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实 际 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 法 竖 式 每 一 步 的实际含义。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 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学生介绍除法竖(3 )各组代表汇报。(4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口 这是某个校园

87、里的活动情景图。 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5 )根据上面的信息( 条件) ,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6 )学生汇报。 ( 略)(7 )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生: ( 略)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 ()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二 、练一

88、练,圈一圈。大家来圈 , 一共有15个1、每份3个,共几份?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3、每根5个,共几份?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三、摆一撰,填一填。1、 $16 + 3 = 口 7 4 -3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五、总结。助教方案个性设计式的写法,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例 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布置会场的情境,在摆花盆的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教学时,可以让

89、学生用2 3 个圆片代 替 2 3 盆花,每 5 盆为一组分一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4 组还剩下3 盆,不能正好分完,告诉学生剩下的这3 盆, 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着重说明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并介绍在横式中余数的写法和算式的读法。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例1、例 2 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实践思考板书设计或许本节课给人节奏过快、内容过多的感觉,没有给学生巩固与消化的空间,比如:在竖式中试商的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自主尝试去意识到试商的重要性,所以在后面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一直是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在解答除法算式,思维被我框定在了一个除数

90、是“4”的范围中,显然这是我教学设计中一个缺陷。从而感觉整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以落实,只是很肤浅地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上认识了竖式计算。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二)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本课教学例3 是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要把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

91、多种形式探索、发现、归纳,亲历规律的发现与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大小,探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2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3 、通过观察、讨论、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建议: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例3)。教材中仍然以摆花为素材, 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 共 有 1 6 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 7 盆,1 8 盆,24盆、2 5 盆呢?其目的:一是进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第 二 课 时 有 余 数 的 除 法 ( 二)学习内容: P 5 0 5 P 5 1 上的内容。和P 5 3 练习十二第1 、2

92、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学习重点:1 、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预设流程:一、复习。1 、在 ( ) 里最大能填几?5 X ( ) 1 6 ( ) X 6 2 5 4 X() ()X6 ( )X 8 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 但不可能是1和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3. 可能性的大小。虽然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2, 3, 4 ,,是中的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教材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探索、比较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学生还不会求掷出每个和 的 确切“ 概率”,所以只是通过实验粗略地比较一下。实践活动 掷一掷活动内

93、容:课本118页和11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一、示范游戏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通过小组内游戏的

94、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 探讨每个 和 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 和” 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巩固“ 组合”与 “ 可能性”的有关知识。2、通过与老师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

95、建议:第一 步 ,教师和学生示范游戏。首先,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助教方案个性设计想结果。可能掷出的结果共有11个,教师选择了其中的5 个,而学生可选的有6 个,所以学生认为自己赢的可能性比老师大。这里,教材设置了一个悬念,为学生进行猜想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接下来,开始游戏。通过对游戏结果的统计,学生发现与自己原先的猜想并不一致,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在这里,教材使用了画“ 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第二步,学生小组内游戏,进一步验证。通过示范游戏,学生已经掌握了游戏的规则和数据收集的方法。接下来,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掷,并直接根据掷出的结果画出条形统计图。从图中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掷出的和在2 至 1 2 中间位置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两边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三步,理论验证。以上都是用实验的方法来看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哪些和的可能性小,这种实验 的 方 法 是 否 能 反 映 客 观 情 况呢?还需要经过理论的论证。教材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利用“ 组合”的知识来探讨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实践思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