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 参 考 文 献• 1. 丁冰《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经济日报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2. [美] 玛乔里·谢泼德·特纳 《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江西人民出版社• • 思考的问题•1.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不平等•2.新剑桥学派视野中的中国收入分配•3.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4.两个剑桥之争的研究进展及其评价•5.中国当前滞涨的成因分析•6.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理论概述与代表人物 • 1.理论概述•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第二次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之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代表人物•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 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由于她提出了很多比较激进的政治和经济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
• 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二、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在发展凯恩斯理论、纷纷编制经济增长模式的热潮中,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立的主要流派:• 一是以美国的萨缪尔森、索洛、托宾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他们力图把凯恩斯的理论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调和、结合起来;• 一是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他们强调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派经济理论之间的对立,坚持和发展前者而批判后者,坚决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把两者调和起来由于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在英国剑桥,而他们的理论观点又是背离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的,因此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1.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的理论 追溯新剑桥学派的理论渊源,自然要提到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的理论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卡莱斯基在1935年就以波兰文发表了几乎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相同的理论。
他把社会分为两大阶级,国民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分析引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分析,把不完全竞争、垄断价格的作用结合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强调投资对国民收入变动和分配所起的决定作用 这些对新剑桥学派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罗宾逊对卡莱斯基非常推崇,她说:"卡莱斯基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比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更为真正的'通论'"• 2.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新剑桥学派的思想基础例如,新剑桥学派师承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坚持有效需求原理;强调投资支出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决定作用正因为如此,他们自命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嫡传• 他们将凯恩斯《通论》第24章中关于社会哲学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是不均等的,因而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坐收利息的食利者阶层,只要消灭了这个食利者阶层,资本主义社会就可以改观,走向"文明生活新阶段"• 3. 斯拉法的经济思想对新剑桥学派有影响的,还有长期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斯拉法在1960年出版的《用商品生产商品》的一书,为新剑桥学派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对斯拉法的这本著作极为推崇,宣称要通过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回到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建政治经济学"。
所以,这个学派有时又有"新李嘉图主义"之称 • 三、理论特点• 1.以“历史观”代替“均衡观”• 新古典综合派从凯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寻觅补救凯恩斯经济学之术,它把后者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前者的微观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在方法论上基本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均衡观念,并糅合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观念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虽也谈到"不确定性和"预期",却是轻描淡写他特别强调的是均衡及其稳定性,确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一般均衡的制度","是一种逐步接近均衡的价格和生产的制度"他的微观经济分析,基本上就是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及其引申而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他的宏观经济分析,则强调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所以,"均衡观"可以说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 新剑桥学派严厉地指责新古典派背弃了凯恩斯的“历史观”,该学派的旗手琼·罗宾逊指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说来,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这后两句话,是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的基点,所谓”过去是不能召回的“,即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种事件均有着历史与制度的根源。
• 所谓"未来是不能确知的",即要考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为未来实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 2.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理由,反对"综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的观点是:新古典综合派采取的是返回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均衡论传统去,用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市场分析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于是就拼凑起一个杂种的宏观--微观理论在这里,似乎不仅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状态的,而且每一个个别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所以,这种分析的实质是,"综合"已经回到凯恩斯以前的市场均衡论的传统上去这完全破坏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新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是: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一种宏观的经济理论,所缺乏的是价值论和分配论,凯恩斯本人也不曾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探讨,因此,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那就应当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在价值理论方面,关键在于价值本身是否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价格主要应该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
• 四、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1.对传统的新古典派理论的全面否定• 从方法论说,他们主张摒弃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论是马歇尔的还是瓦尔拉斯的),树立“历史时间”概念罗宾逊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从“均衡概念”向“历史概念”的转变,《通论》的基本观点是打破均衡论的束缚,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过去是不能逆转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 罗宾逊认为人们一旦承认一种经济是时间中的存在,历史是从一去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将来前进的,那末,以钟摆在空间来回摆动的机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脚,整个新古典派的传统经济理论就需要重新考虑• 与之相联系,这个学派强调“不确定性”对分析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存在就是和这个“不确定性”有密切联系;对生产、就业、收入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投资之所以易于发生波动,正是由于这个“不确定性”他们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一些教科书里把传统的均衡概念恢复起来,移植到凯恩斯理论中去,忽视“不确定性”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一种倒退• 其次,他们坚持凯恩斯对新古典派理论作过的一些批判,如摒弃萨伊定律和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总是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假定;摒弃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坚持投资支配储蓄的凯恩斯观点等。
• 再次,他们彻底否定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论,认为这个传统理论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收入不均的现状辩护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循环推理他们也用斯拉法的生产价格论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观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 2.从不均衡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动态分析• 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历史时间中增长的经济,但它的增长过程是很不稳定的,因而处于不均衡状态是常规为了说明这种不均衡,他们在分析步骤上首先确定为保证经济按稳定的比率不断增长所需的条件• 3.把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溶为一体• 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投资支出不仅是生产和就业水平的决定因素,而且也是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他们把国民收入分为利润(或财产收入)和工资(或劳动收入)两大部分,就社会阶级来说,即划分为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收入;并认为这两个阶级两种收入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同时,他们还把国民生产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两大部门为了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怎样决定国民收入在利润与工资之间的分配• 4.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价值应当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而不能象边边际效用学派际效用学派那样把价值视为“主观的”概念。
价格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能归结为消费者起着主要作用新剑桥学派认为,为了建立客观的价值观念,应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传统中去探讨• 5.5.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理论• 新剑桥学派从价值理论出发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想表明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 第一,收入相对份额的大小,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取决于利润率水平,而利润率水平是与生产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收入分配形成的结局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不仅和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而且和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工资收入者的货币工资率取决于外部条件,如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国内劳资双方议价力量的对比等• 利润收入者的利润是资本占有者凭借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因此,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决不是公平的,合理的,而是取决于劳工集团和资本集团各自的谈判权力这些充分体现出新剑桥学派强调的是所有权和历史因素• 第三,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认为它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工资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新剑桥学派认为这是一种循环推理新剑桥学派主张的是回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理论中去,也就是回到李嘉图理论中去• 6.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新剑桥学派把经济增长的过程和收入分配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为:• G=S/C=((P/Y)*Sp+(W/Y)*Sw)/C• 在上式中,C是资本-产量比率P/Y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W/Y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国民收入分为利润与工资两部分,所以P/Y+W/Y=1Sp是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Sw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根据这一公式,新剑桥学派认为:• 第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率越大,国民收入中利润的比例就越大,作为工资收入者所得的工资的比例就越小因此,经济增长不利于占人口多数的工资收入者,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是新剑桥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病症正在于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改进收入分配制度就应该放在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的首要地位。
• 第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实现经济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均等化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是实现经济增长新剑桥学派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经济增长不仅造成了污染、通货膨胀等问题,不仅使工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且还造成了绝对贫困• 7.滞胀理论滞胀理论• 新剑桥学派竭力反对只根据货币供应的增加或集体议价的工资提高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厂商控制其产品价格的能力来决定,或者是由于各阶层为自己的收入提高相互争夺的结果,即所谓“市场操纵”理论• 新剑桥学派从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或市场入手来解释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进而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膨胀”他们首先把世界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初级部门为工业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基本供给品(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第二级部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以供投资或消费之用;第三级部门则提供辅助其他部门的各种服务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初级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第二级部门)这两个部门生产增长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失调的现象• 通货膨胀一方面限制工业活动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使得低收入家庭更加贫困,他们不得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所以,通货膨胀不仅减少了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使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形成了经济中的滞胀局面• 新剑桥学派认为,正是20世纪70年代初级产品的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的上升,引起了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五、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1.对其他流派政策主张的批驳对其他流派政策主张的批驳• 新剑桥学派在经济政策问题上,既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也反对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解决总需求问题,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根源却不在总需求不足,而在于分配的不平等• 新剑桥学派反对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那种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观点他们认为市场机制是个效率极差的调节器,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观点实际上是旧经济学的自动趋于均衡学说的恢复,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已证明了它的失败• 2.收入分配政策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依据他们的理论,承认收入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弊端,争取一个趋向于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他们主张的一个政策目标。
• 但是他们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决不意味着取消利润,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任何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都需要一定的投资,而在私有制社会里,利润是保持不断投资的动力所以,他们所要争取的收入均等化,不过是一种保持企业资本家利润而使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的改良主义政策• 2.就业政策他们认为真正的凯恩斯政策应该既要维持高度的就业水平和增长率,更要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内容因此,他们提出要实行凯恩斯提出过的对投资进行社会管制的政策对于如何制止战后通货膨胀,他们反对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而主张实行某种含有调整收入分配意义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主张,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然都是难以实现的• 3.税收政策新剑桥学派认为在税制的设计方面,应根据不同的行业和纳税人的负担能力,体现公平原则• 在所得税制度上,采取累进税率,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在消费税上,对奢侈品征税,对生活必需品则给予减负税;特别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除了给寡妇、孤儿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所有权外,以便消灭私人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通过没收性的遗产税所取得的财产及其收入用于公共目标。
• 事实上,新剑桥学派也同时意识到,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往往为一些政治因素所左右,从而削弱了税收在缩小贫富分配不均方面的功用在适用税收杠杆来调节有效需求,不仅要注重对需求总量的调节和宏观分析,而且还要做好微观分析,即分析减税的好处由谁获得和增税的负担由谁承受的问题• 5.短期调节措施有:• 第一,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现存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比如用累进所得税、高额财产税等对财产多和高收入人征收更多的税,然后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主张实行没收性的遗产税,以便消灭私人财产的集中,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长,并把政府通过没收性的遗产税(和同样重的赠与税)所得到的财产及其收入可专用于公共目标,发展各种社会福利事业 • 第二,给低收入家庭以适当的补助,改变他们的贫穷状态• 第三,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 • 第四,制定适应经济增长,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的财政政策,并根据经济增长率制定预定的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政策• 第五,政府必须尽量减少用于军事等方面的开支,将更多的财力从军事部门转用于发展民用服务、环境保护和原材料生产等部门。
• 第六,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品的生产,增加贸易顺差,以便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长期措施主要有:• 六、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之争”,即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两个剑桥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两个剑桥之争”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是从资本理论开始,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建模理论等等• “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从古典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新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 这场争论的背景是,在战后,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经济学所讨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所有宏观变量用生产函数进行解释,即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而新剑桥学派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分析的古典传统联系起来,试图表明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对这些宏观变量的作用。
• 1953年,罗宾逊提出了在总量生产函数中那些异质的资本品如何加总的问题1960年,斯拉法在著名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采用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证明,新古典生产函数只能用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一旦用于两个部门(多部门)模型,由生产函数所推论出来的新古典理论的所有基本定理就都不成立了• 这种逻辑一致性问题对于新古典理论显然是重要的,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在60年代开始应战,双方第一回合的交锋是以1966年萨缪尔森宣布无条件投降告一段落 • 1.关于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的争论关于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的争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收人一支出理论,面对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便由此派生出来根据收人一支出理论,在没有政府介入的前提下,国民收人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总支出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总收人等于总支出,所以储蓄等于投资如果投资不变,消费增加和储蓄减少,便形成过度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投资不变,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则发生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失业为了避免这两种状况,必须引进政府的收人(税收)和支出,通过这两个因素的增减来促使总收人等于总支出。
所以,凯恩斯主张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增加就业,实现经济稳定•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学振关于凯恩斯核心理论的解释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曲解”他们认为,《通论》第二十四章中有两段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人分配不均,以及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生活新阶段的论述,才真正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精髓• 2.关于资本之争关于资本之争• 凯恩斯并没有排斥边际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也坚持新古典学派的边际产品学说,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并各自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其边际产品的收益,即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利润即是组织的报酬他们认为,这个分配办法把百分之百的总产品分配给所有的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他们把不同时点上的不同质的资本量看作是纯一的资料,这就形成了分配决定价格,价格又决定分配的循环论证• 新剑桥学派的罗宾逊夫人对“边际生产力论”进行了尖锐地批判,她指出,根据以边际生产力为依据的分配论,随着资本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不断降低,于是利润率逐渐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将逐渐提高这种为收入分配不均衡辩护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如果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取决于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数量,那么利息就不能独立于资本的衡量。
但资本是同质的,因而它是不能测度的量值如果资本价值无法确定,那么资本利息也就无法确定,所以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生产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资本和所有商品一样,要还原为“有时间”的劳动来确定其价格• 3. 关于均衡增长问题关于均衡增长问题• 新古典综合派特别强调均衡及其稳定性,他们认为,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就可以达到均衡,这是一种有效的均衡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一般均衡的制度”,所以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新剑桥学派则认为,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前景难以预测,乐观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投资的增加和利润在总收人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实现稳定性的增长,因而均衡增长是不现实的• 4. 关于投资与储蓄关系的争论关于投资与储蓄关系的争论• 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信奉“储蓄支配投资”的传统观点他们认为,通过企业对投资和就业水平的调节,最终可使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于一个稳定的均衡点,而且国家也可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来安排足够的投资去吸收过多的储蓄这样,他们就恢复了“萨伊定律”在他们看来,“资本积累受储蓄制约”的思想并不违背凯恩斯理论的原意,而是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对凯恩斯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更何况,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需求不足是可以克服的,所以在弥补了需求不足的条件下,恢复萨伊定律是无可非议的• 罗宾逊夫人则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观点因为投资与储蓄是由两种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动机进行的企业根据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作出决策,并不受人们一般储蓄的支配,人们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而并不意味着投资的增加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储蓄与投资之所以相等,不是通过利息率的调节而实现的,而是通过总收人的变化达到的投资和储蓄要通过总收入的调整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5. “滞胀滞胀”问题问题• 新古典综合派首先提出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就是说,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会造成失业,高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原因,新古典综合派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司和工会分别控制了物价和工资率,所以物价易涨不易跌,工资易升不易降,于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后来,他们还把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结合到他们的基本理论结构中,而把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恶化的情形归之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向右上力移动,即二者替代的条件变得严峻了。
• 罗宾逊夫人则坚持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工资率的观点,认为收人分配不均是“滞胀”的根本原因,而菲利普斯曲线不过是“经济计量学家玩弄的魔术”罢了 • 6. 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由于两个剑桥学派对一些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观点不同所以他们的政策主张也不一样• 新古典综合派主张用收人政策,即工资和物价管制政策)辅助扩张性经济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即所谓的“混合经济”政策,也就是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土国家调节经济二者同时并存的经济政策萨缪尔森断言,“在混合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主要为一般均衡的价格体系所解决”,而“宏观经济政策使混合经济免除由于消费不足和自动机制所引起的失业”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实行强制性工资——物价管制,卡特曾实行自愿限制收人政策,他们都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为决策依据的• 但新剑桥学派认为政府应实行高额累进所得税、遗产税和财产税等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状况,进入“文明生活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