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6454820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第四章(范畴篇).ppt(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主要范畴 判断学科成立的三大标准之一,即是判断学科成立的三大标准之一,即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和完整的概念(即范畴否有自己独特的和完整的概念(即范畴)体系,伦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也有自己体系,伦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概念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即一系列道德范畴。即一系列道德范畴。 (另外两大标准是:独特的研究领域(即所要研究的特殊矛盾或特殊对象)和所要揭示的独有的特殊规律)资料介绍关于“范畴” 1,辞源:范畴类型。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2,辞海:范畴, 类型、范围; 哲学名词。 3,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范畴作了系统的研究,把它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不

2、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类而得出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等十个范畴。柏拉图也提倡所谓“四达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第一节第一节 善善 与与 恶恶 一、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一、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一)善与恶是一对历史范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善恶观。 1、善恶观念的地方性 2、善恶观念的民族性 3、善恶观念的阶级性 4、善恶观念的历史性(二)善恶二者是辨证的关系(二)善恶二者是辨证的关系 1、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恶也无所谓善。抑恶是为扬善,扬善也就是抑恶。 2、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

3、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 3、善恶观念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善恶观念的绝对就在于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是有客观标准的。 (三)善与恶有客观的评判标准 1、判断善恶的标准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利益 2、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善恶的客观标准 3、人们行为善恶与否,最终必须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为标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 (一)必须把握正确的善恶标准 (二)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必须在善恶之间旗帜鲜明 第二节第二节 义义 务务 一、义务的涵义 (一)义务跟“义”的含义有关 (二)所谓“义务” 1,甘葆露:一般说来,义

4、务是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义务有多种,诸如政治义务、法律义务、职业义务、道德义务等等。义务同责任、职责、使命具有同等的含义。 2,赵英等人:义务是指个人对社会或他人应尽的责任,或指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做与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三)只有从社会意义上才能了解个人对自身的义务 1,所谓对自身的义务,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成就所应承担的责任。 2,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与个人对自身的义务是辩正统一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不一般地否定个人对自身的义务而只是认为,应当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来了解个人对自身的义务。 二、全面理解道德义务 (一

5、)道德义务的概念 1 甘葆露: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要求。 2、赵英等人:道德义务是指个人所意识到的并且自愿承担的、由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所确定的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 (二)道德义务的两大类 1、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即对民族、国家、阶级、政党所负的道德责任。 2、个人对他人的义务,即对家庭、亲朋、邻里、同事、同志等所负的道德责任。 (三)道德义务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构成 1、客观方面:即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2、主观方面:个人对这

6、种道德要求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愿履行。 3,道德义务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四)道德义务的特点(四)道德义务的特点 1、道德义务是人们自觉自愿履行的责任 (1)道德义务不是一种强制的外在责任,而是一种在意识中认识到并自愿承担的内在责任。 (2)从最终意义上,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行为。 2、道德义务不与谋求个人权利或利益相联系、道德义务不与谋求个人权利或利益相联系 (1)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总是与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相对应,总是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 从动机上看,人们履行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前提条件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没有这种相应的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作

7、诱因,履行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从结果上看,人们履行了一定的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而要享受一定的法律权利和政治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 (2)道德义务则不与道德权利简单地相对应,并不与谋求个人利益相联系。 从动机上看,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确实不以获得某种权利或个人利益为前提条件,权利或个人利益确实不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诱因,因为人们履行道德义务常常要做出或大或小的牺牲。 从结果上看,人们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通常也会从社会或他人那里得到某种权利或利益。对此,履行道德义务的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社会对有德之人的正当奖励

8、,而且往往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同时又是经济行为或政治行为或法律行为,才使这种道德义务同某种权利或个人利益相联系的。 (3)只有那种不与谋求个人权利或利益相联)只有那种不与谋求个人权利或利益相联系,而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基础的义务,才系,而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基础的义务,才是真正的道德义务。是真正的道德义务。 履行道德义务前,不应以谋求某种权利或履行道德义务前,不应以谋求某种权利或个人利益为动机个人利益为动机 履行道德义务时,不应以获得谋求某种权履行道德义务时,不应以获得谋求某种权利或个人利益为条件利或个人利益为条件 履行道德义务后,不应主动去索取某种权履行道德义务后,不应主动去索取某种权利

9、或个人利益。因为基于谋求某种权利或个人利利或个人利益。因为基于谋求某种权利或个人利益而履行的义务不是道德义务。益而履行的义务不是道德义务。 三、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三、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一)区别(一)区别 第一,法律义务是一种明文规定的社会责任,并以享受某种权利为前提;道德义务是一种由内心信念所认可的道义责任,并且不以享受某种权利为前提。 第二,法律义务带有强制性,道德义务者是自觉自愿的。 第三,道德义务的作用范围比法律义务更广泛 (二)联系(二)联系 第一,它们都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负的责任。 第二,从内容上看,它它常常是相同的往往直接重合或相互渗透。 第三,在其社会功能上,往

10、往相互补充 三、正确履行道德义务三、正确履行道德义务 第一,正确处理对社会尽义务与对他人尽义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履行道德义务同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良良 心心 良心是个很古老的范畴。在中国,“古谓本然之善心,仁义之心。”孟子 告子上:“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行之,可以为美乎?(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 如果说义务本身是一种客观的使命、职责和任务,那么良心就可以说是一种被人们自觉意识到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使命,职责和任务。它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历史的伦理思想家也都重视对“良心”的研究。

11、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良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多次讲到良心问题。只有极端利己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才否定良心和糟蹋良心。一、良心的定义及其特点一、良心的定义及其特点(一)各种不同的良心观 1、唯心主义的良心观 (1)与生俱有论 (2)天赋良心论 2、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本性论”资料介绍良心与生俱有和天赋良心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良,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其良知也。” 朱熹:“天理良心” 康德说:人的灵魂并非完全没有纯正道德的任何冲动的根

12、据。例如,当一个穷苦的可怜虫向我们述说他的凄惨的经历时,我们就会感动而可怜他、帮助他。又如一个旅客看到路旁一些饿得要死的人而赈济他们,他并不是受到私利或荣誉心考虑所驱使,他这样做是出自行为的内在善良。 3,马克思主义的良心观(中国当今,马克思主义的良心观(中国当今学术界认为)学术界认为) (1)甘葆露: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2)赵英等人:良心是一种人们自觉意识到的存在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或者说,良心不过是客观义务的内化形式。严格地讲,良心是人们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形

13、成的一种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自制能力。 (3)罗国杰: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外部的义务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个人品德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良心是有阶级性的。 (二)良心的特点(二)良心的特点 1,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2,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和控制的能力 3,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三)良心的萌芽和形成(三)良心的萌芽和形成 1、原始社

14、会后期,原始人在群体生活中,逐步产生一种对个人行为是否满意的感情,在亲属关系中产生了一定的义务感,在男女关系中产生了某种羞耻心,这些可以说是良心的萌芽。 2、当人们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判断和评价个人行为的能力有了提高时,最初那种恐惧和服从的意识就被自觉的道德意识所代替,既被良心所代替。 3、在阶级社会中,良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良心的社会作用二、良心的社会作用 良心作为道德规范自律性的最高体现,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良心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良心有助于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行为进行之前) 2、良心有助于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监督(行为进行之中) 3、良心有助于人们对

15、道德行为的评价(行为进行之后) (二)良心谴责具有巨大作用(二)良心谴责具有巨大作用 (三)良心商品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三)良心商品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四)在社会主义社会,良心商品化的经(四)在社会主义社会,良心商品化的经济和思想根源还存在。济和思想根源还存在。 有时候,一个人做了错事,别人不知道,自己不声张出去,也许永远不会受到周围人的白眼;但是,道德良心的谴责,会长久地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就象欠了一笔债务那样,时时给自己带来折磨和痛苦,然而,如果他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大家的监督帮助,就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总之,良心是人们内心的是非观念,在人们选择和调整个人行为中起着

16、重大的作用,以至能成为人们思想和情操的重要精神支柱。我们讲道德就是要分清善恶、是非,树立道德责任感,成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不仅如此,良心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和一个集体,一旦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共同良心,就可以促进整个民族、阶级、政党和集体的道德风尚的改善。因此,共产主义者不但不否认,也不应当否认良心的存在和作用,而且要努力培养和唤醒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高尚而完美的良心。 第四节第四节 荣荣 辱辱 荣辱是同良心,特别是同义务密切联系的道德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义务和良心只有表现为某种荣誉,它们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肯定性的确认。一、荣辱的含义及其形成一、荣辱的含

17、义及其形成 (一)所谓荣誉和耻辱(一)所谓荣誉和耻辱 荣誉是指个人在履行义务之后受到社会的赞扬或肯定,从而内心获得的一种价值认同和情感上的满足,荣誉的对立面就是耻辱。所谓耻辱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厌恶,从而在内心产生的羞耻心或羞耻感。荣誉和耻辱也是社会对人的各种行为的道德评价。 (二)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视荣辱问题 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不知羞耻) 孟子:

18、“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中庸:“知耻近乎勇。” 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文中子关朗篇:“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明良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三)荣誉感和羞耻心的巨大作用 1、对个人 2、对国家 (四)无产阶级的荣辱观 1、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形成 2、无产阶级荣辱观的基本特征是以集体 主义为基础 二、正确对待荣辱二、正确对待荣辱 第一、要把个人荣誉同集体荣誉结合起来 第二、

19、要把争取个人荣誉同履行义务结合起来 第三、要珍惜已经获得的荣誉 第五节第五节 幸幸 福福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幸福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幸福青年人尤其是这样。 一、幸福的含义及不同的幸福论 (一)两大错误的幸福论: 1、禁欲主义的幸福论 2、享乐主义的幸福论资料介绍禁欲主义的幸福论 1,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者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做学问。 2,柏拉图:“美德的衣服就足够穿了”。 3,犬儒学派的创始人安提西尼(公元前435370年)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达到至善,而快乐是恶。并宣扬:“我宁可发疯而不乐

20、意快乐!” 4,犬儒学派的的另一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323年)主张人回到“自然状态”,带领许多追随者过着“犬儒”生活,身穿褴褛的短夹衣(晚上用作被子),带着乞丐用的棍子和背囊,住无定所,沿街乞讨,晚上睡在一个大桶里。 5,斯多葛派【创始人芝诺(公元前336264年),代表人物克吕西普(公元前281205年) 】认为:德性应屏弃一切享受爱好、兴趣和激情,对一切都应采取漠然、无动于衷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一切有道德的人都是严肃的,因为他们从来不谈愉快的事情,也不听别人谈论愉快的事情。” 6,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年)认为:幸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灵魂在彼岸世界对上帝的接近,人的

21、幸福是在来世。 资料介绍享乐主义的幸福论 1,德谟克利特:“一生没有宴饮,就象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2,伊璧鸠鲁:“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是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 3,爱尔维修:最高的道德法则乃在趋乐避苦之中。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天性,由此,引申出道德。 4,费尔巴哈:“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恶的区别,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论(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论

22、1、幸福范畴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活条件在人们思想和感情中的反映。 2、幸福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3、幸福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范畴,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4,所谓幸福,就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历史环境的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所引起的愉快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肯定评价。 二、幸福的特点二、幸福的特点 幸福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结构的范畴,因此;(一)无产阶级幸福观的基本特点就是坚持: 1、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 2、物质生活幸福与精神生活幸福的统一 3、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统一 (二)在现实生活中怎

23、样正确看待金钱(二)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正确看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与幸福的关系 1、金钱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或决定因素 2、人们应该在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中求得幸福 3、有钱是幸福的一部分,但还是看钱是如何得到的。 第六节第六节 公公 正正 公正作为道德范畴,与正义,公道是同公正作为道德范畴,与正义,公道是同义语。义语。公正常表示人的一种美德,是指公正常表示人的一种美德,是指办事情和处理问题没有偏向。办事情和处理问题没有偏向。 一、公正的产生与特点一、公正的产生与特点(一)公正的产生与社会大分工相联系(二)公正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三)古代思想家对公正问题的探讨 1、亚里士多德的见解(1)公正就

24、是“适中”(2)公正的表现形式有普遍的公正和特殊的公正(3)“公正为百德之总”(4)实行社会公正的关键在于实行共和制 2、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公正的见解 ( 1)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2) 尚书洪范:“王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3)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论语颜渊:“政者正也”、“正己正人”。 ( 5)论语 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孟子滕文公上:“不直,则道不见。” (7) 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8)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

25、暗,端生通,诈伪生塞。” (9)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10)吕氏春秋贵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 11)淮南子修务篇:“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12)淮南子冷言训:“矩不正,不可以为方;矩不正,不可以为圆。” (13)淮南子缪称训:“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14)王符的潜夫论忠贵:“平者,义之本也” ( 15)王守仁的山东乡试录:“公则无不明,正则无不达。” (16)范文正公集:“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 (17)石成金传家宝:“惟正足以服人” ( 18)王阳明山东乡试录:“非至公无以绝天下之私,非至正无以息天下之邪,

26、非至善无以化天下之恶。” (19)傅玄傅子问政:“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惟公然后可正天下也。” ( 20)杨时龟山先生语录:“学者必欲进德,则己行不可不直。” (四)公正的特点 1、阶级性 2、义利统一性 3、广泛性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二、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 (一)马克思者历来重视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 (二)建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客观基础(或必然性)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三)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总要求和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总要求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都要各尽所能,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各守其序,各取

27、其值,做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辨证统一。 2,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个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把其他社会成员看成是与自己一样具有发展需要和自由欲求的主体,恪守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不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 3,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应是作为个人发展条件的真实集体,而不是作为个人枷锁的虚幻集体;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利益群体的基本要求是:优化群体结构,良化群体关系,净化群体意识,规范群体行为,以便正确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满足群体成员的正当利益欲求

28、。 (四)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是社会生(四)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活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2、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 3、有 助于集体 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现。 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 1、结合事例说明善恶观念的地方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地方性 2、简述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3、结合中学班主任工作,谈谈良心谴责 4、简论荣辱观的培养与讲正气、反腐败 5、你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 6、如何当好一名公正的中学教师? 7、收集有关善恶、义务、良心、荣辱、幸福、公正的格言或名言各六条 8、名词解释:善恶、义务、道德义务、良心、荣辱、幸福、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