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6379472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共20课)(2020新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2020新版)1第一单元生物资源1 .生物与非生物【 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按照由科学实践到科学认识的顺序设计了三个活动。活 动1 “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动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活动2 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认识植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特点。活 动3 “ 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概括出动植物在生长、繁殖、食物、反应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建构生物的概念。应用与拓展“ 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和 “ 机器人是生物吗”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

2、生物和非生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学生乐于长期坚持观察和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儿童对动植物的观察有着浓厚兴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在低年级学段,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 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和阳光,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简单猜想,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

3、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以上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 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 .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 .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3 .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4 . 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难点 描述生物的特征。

4、【 教学准备】 教师 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 狗和玩具狗的图片。2 . 引导: 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有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来说明理由。)3 .提问: 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1)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 玩具狗实物或者狗的活动视频) 。2提问: 观察图片中的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

5、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3)表达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 认识动物一课, “ 小狗、小猫等动物具有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的共同特征。”启发学生总结狗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与玩具狗的区别。)(4)得出结论。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知。2 .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1)引导: 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2)交流: 学生在小组

6、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4)小结: 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3 . 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 猫和蒲公英的图片。提问: 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2)阅读整理资料。掌握方法: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进行简单概括。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

7、同点。提示: 可以从“ 它们是否都能生长? 是否都能繁殖? 是否都需要水? 是否都需要营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和整理资料,并把整理资料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3)形成知识。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小结: 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讨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哪些属于生物?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 有哪些不同点?总结: 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些是人类

8、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机器人是生物吗。(1)出示: 机器人的图片。(2)判断: 机器人是生物吗? 并说明理由。(3)交流: 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评价。( 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 可以临时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 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 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32. 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1)布置作业: 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2)

9、课后调查: 学生到校园内寻找生物和非生物。(3)交流汇报: 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学后记】2.树与草【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按照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活 动 1 “ 观察草和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树和草在形态结构上的相同点,从而总结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 活动 2 探究大蒜生长的条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 概括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并归纳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应用与拓展“ 制作植物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植物标本,进一步加深对植

10、物器官的理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学生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在低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周边常见的植物,并且能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述植物的外部主要特征,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 学生知道了生物有生长、 繁殖、 获取水和营养物质的特征。但是对于树和草的主要特征缺少有目的的观察和比较,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认识,还需要再进一步探究发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 .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

11、,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2 .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3 .能利用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4 . 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方法得出结论。5 .能按照图示制作植物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 .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3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难点 认识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4 学生 大蒜、 花盆、 喷壶、 蒸储水、

12、 植物标本、白色卡纸、 剪刀、 胶带、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铅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出示: 树和草的图片。(可以补充当地常见的植物,如紫叶李、松树、狗尾草、蒲公英等。)2 .引导: 图片中这些植物是我们常见的,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低年级时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从植物茎、叶、花的颜色和形状、气味等方面来描述植物的特点。)3 . 提问: 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二、制订计划,掌握方法1 .明确观察目的。讲述: 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一些植物,我们就以这些植物体或者图片为观察对象来展开探究活动。同学们想一想,要寻找植物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学生在

13、小组内简单交流,明确观察的目的。小结: 要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就要先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树和草有什么相同点。2 .明确探究计划和方法。引导: 借鉴在一年级时观察蒲公英的经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呢?学生简单交流,形成初步的观察方案。出示: 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1)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2)采用看、闻、摸、测量等方法观察植物,可以参考记录表格中的内容作为具体观察点。绘制植物轮廓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描绘植物根、茎、叶等主要器官的特征。(3)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三、观察记录,整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

14、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在观察环节中有困难的小组。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 . 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补充。2 . 讨论: 小草和大树都有什么特点? 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3 . 小结: 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有的大, 有的小, 但它们都有根、 茎、 叶、 花、种子等器官。五、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 出示: 杨树、凤仙花等6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植物是否都有根、茎等器官。2 .作业:(1)课后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制作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2)按照活动2的实验要求,课后种植大蒜,连续观察一周,

15、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 大蒜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根据经验做出假设。( 大蒜的生长可能需要空气、水、阳光、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等。)二、对照方法,确定计划讲述: 课前同学们已经种植了大蒜。下面我们一起对照视频中的实验方法,看一看自己的实5验是否科学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1. 播放视频,讲解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 探究大蒜生长的条件(2)实验材料: 4 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花盆( 也可以使用碟子或者纸杯上) ,每个容器里放5 株大蒜苗。(3)实验步骤:将 4 个花盆分别标上1号、2 号、3 号、4 号,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实

16、验。无光组: 将1 号盆的蒜苗种在土壤中, 浇水后用一个不透光的纸盒罩住, 确保蒜苗照不到阳光。无水组: 将2 号盆的蒜苗种在土壤中,有光照,不能浇水。无营养组:3 号盆不加土壤,有光照,只浇无营养的蒸储水。正常培养组: 将4 号盆的蒜苗种入土壤中,有光照,要浇水。2. 学生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 该内容建议课前完成。)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1 . 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蒜苗一周内的生长情况。( 汇报时可以根据蒜苗的高度、颜色等特征来描述。)2 . 讨论: 无光照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

17、有哪些不同? 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3 . 小结: 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4 .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活动1和活动2 的结论,综合分析植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 展示: 指定学生制作的校园植物特征资料卡, 其他学生从制作的科学性、 艺术性上进行评价或补充。2 . 制作植物标本。(1)引导: 人们在学习和研究植物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保存采集到的植物, 需要把它们 制成标本。提问: 怎样制作植物标本呢?(2)讲解: 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学生先阅读教材第7 页关于制作植物标本的过程,初步了解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步骤。播放: 植物标本制作的课

18、件,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流程图和视频内容进行回忆和识记。(3)制作: 学生在课后制作植物标本, 并将制作的植物标本拍照, 粘贴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4)展示与评价: 评价植物标本参考标准:选取的植物比较完整。植物压制平整、干燥。摆放美观,粘贴结实。标签规范,信息齐全。【 教学后记】63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认识了常见的植物外部特征之后,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当地植物资源,使其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课按照从生活实践到科学认识的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 动1 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认识常见的经济

19、作物。活动2 “ 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以玉米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植物可作为多种商品的原料,意在让学生体会植物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应用与拓展“ 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很多植物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学生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植物资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的粮食、蔬菜、水果的名称,初步了解了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列举出

20、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2 .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当地的植物资源。3 .能用分析、比较、分类的方法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保护植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国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资源。 难点 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教学准备】 教师 资料卡片、课件等。 学生 课前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资

21、料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导:( 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或者实物)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2 .学生观察后交流。3 .提问: 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讲解: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查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存。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整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 粘 贴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

22、中。(2)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7(3)分类: 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并进行分类。讲解: 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韧耐磨、穿着舒适,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农作物称为经济作物。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 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些是经济作物, 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

23、最后进行全班交流。(4)总结: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1)引导: 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 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2)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第9 页活动2 的资料,将阅读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页中。(3)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玉米能够食用、 制药、 制成饲料、 酿酒,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 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4)总结: 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

24、种产品原料的视频( 甘蔗、大豆等) 。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引导: 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播放: 体现植物药用价值的课件。作业: 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教学后记】4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材简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活动。活 动 1 “ 找出有脊柱的动物”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培养

25、学生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活动2 “ 给小猴子找亲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 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 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活 动 3 “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目的是通过调查等活动, 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与拓展“ 猜动物名称”是通过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知道了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也认识了动物

26、的某些共同特征( 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81 . 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2 .能说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3 .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的珍稀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2 .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和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3 . 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4 .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查阅资料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人类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增强保护

27、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动物的类别。 难点 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 人体骨骼仿真模型, 青蛙、 鱼等骨骼模型或图片资料, 珍稀动物资料、 记录表、 课件等。 学生 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特征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播放各种动物的视频)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些动物生活在水里,有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有些动物走得慢,有些动物跑得快;有些动物会游泳,有些动物能飞翔提问: 你认识哪些动物,你了解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 找出有脊柱的动物。(1)体验感知,认识脊柱。谈话:

28、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后背都有一根脊柱。 你们可以先摸一摸它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触摸,初步感知,简单交流。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学生观察。讲解: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2)观察图例,记录信息。引导: 哪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呢?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10页中的插图,找出类似的动物,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学生小组内观察比较,进行记录。(3)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交流: 说一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有脊柱的动物。( 鱼、蛇、青蛙、猎豹)思考: 有脊柱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小结: 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

29、动物叫无脊椎动物。2 . 给小猴子找亲戚。(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谈话: 猴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 它有什么特征呢?(呈现资料: 小猴子体温恒定,有牙齿和骨骼,皮肤上有毛。)提问: 哪些动物的特征和小猴子相似呢?( 学生可能会从外貌、皮肤、食性、骨骼、繁殖、哺乳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进行总结。)9小结: 给小猴子找亲戚,要先分析小猴子有什么特征,再比较哪些动物具有小猴子的特征,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2)掌握方法,整理信息。谈话: 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相关资料, 下面在小组内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 根据整理结果想一想哪些动物和小猴子的特征类似。讲解整理资料的方法:筛选。将相关的

30、信息勾画或者简单记下来;概括。对相关特征进行概括时,可以简化到一个词或者短语。记录。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如果还有其他特征可以在表格旁边附表补充。注意事项:小组内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汇报各自整理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 提出任务: 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 你说、我猜”的游戏。2 . 明确方法: 两个同学为一组,“ 说 ” 的同学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 采用的形式可以是儿歌、谜语或简短的词语; “ 猜” 的同学根据描述的特征判断是哪种动物。每猜对一个,就互换角色,看谁在2分

31、钟内猜对的最多。3 .学生游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游戏。4 .汇报交流: 师生统计每个学生猜对的次数,由猜得最多的同学交流活动体会。5 .布置作业: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出示鹦鹉、 鹰、麻雀、金鱼、锦鲤、鲫鱼、眼镜蛇、蜥蜴、乌龟的图片) 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 如果我们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在一类?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提问: 我们可以依据哪些特征给这些动物分类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给动物分类。(1)明确任务,整理资料。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已经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 再结合老师给大家发的资

32、料, 找出这些动物的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出示. 给动物分类方法的课件。制定标准: 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分类: 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资料的整理,并填写在教师准备的资料卡中。(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后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 并进行补充或修改。( 学生可能会从鸟类、鱼类、爬行类动物等分类方式进行汇报,由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不一定能说得非常科学, 教师可以在归纳时进行完善和总结。)播放: 鸟类、爬行类、鱼类动物特征的视频,并进行总结。2 . 调

33、查我国的珍稀动物。(1)播放: 珍稀动物的视频。谈话: 同学们,在我国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大家了解这些珍稀动物吗?(2)制作资料卡。谈话: 同们在课前已经针对我国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料卡以便进行展示。讲解制作方法:资料卡上要有动物名称、照片;卡片内容包括动物的分布区域、生活习10性、保护级别等;资料内容要简单明了;卡片可以适当进行美化,如加边框等。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卡,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做出评价。提示: 各个小组先选出本组最好的3张资料卡片, 然后按小组顺序摆在规定的展区, 其他学生轮流参观,做出评价。根据大家的评价,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

34、资料卡片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选择这几张资料卡片的理由。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 认识珍稀动物。引导: 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这些动物为什么会这样稀少呢?讲解: 这些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等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2 . 提出保护建议。讨论: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珍稀动物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环保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进行集体汇报。教师小结: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 教学后记】5 .昆虫【 教材简

35、析】本课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顺序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 “ 观察昆虫的形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建构昆虫的概念。活 动2 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意在引领学生通过调查等活动,认识更多的昆虫及其特征,进而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应用与拓展“ 观察面包虫是如何长大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认识面包虫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研究昆虫的学习兴趣, 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调查和发现昆虫特征的学习习惯; 树立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在生活和学习中,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多种动物,积累

36、了一些与昆虫特征有关的感性知识,如颜色、体型、食性、运动方式等,这为学生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3 5种当地常见的昆虫名称。2 .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 . 能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3 .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4 .能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5 . 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1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对多种昆虫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说出几种当地常见的昆

37、虫名称。 难点 认识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1. 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标本或图片,面包虫,广口瓶,麦款等。2 .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 课前搜集当地的昆虫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引导: 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 (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蛾等图片。)2 .提问: 你认识哪些昆虫?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观察昆虫的形态。(1)提出问题: 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2)掌握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按照

38、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征; 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教学中观察昆虫标本时,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 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者有毒。(3)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4)分析比较: 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归纳总结: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 胸、 腹三部分, 具 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2 . 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1)提出问题: 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

39、虫呢? 这些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整理资料: 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3)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 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4)归纳结论: 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 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明确任务。引导: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 (出示面包虫图片) 它叫面包虫,它也是一种昆虫。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它怎么没有昆虫的特征呢? 让我们通过饲养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吧!2 .掌握方法。讲解: 每组

40、准备一只广口瓶,向其中加入麦款,然后往瓶中放入5只面包虫。瓶中麦款基本吃完时,要筛除虫粪( 可用细窗纱当筛子) ; 以后每35天筛除一次虫粪,同时投喂1次麦秋,投入量 以35天能被食尽为准。提示: 不要伤害面包虫。3 .饲养观察。饲养面包虫, 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4 . 汇报交流。等待面包虫成虫之后,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 教学后记】12第二单元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6. 仙人掌与莲【 教材简析】本课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设计两个活动。活 动1 “ 比较仙人掌与莲散失水分的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是不同的。活 动2 “

41、比较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仙人掌和莲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特点,认识仙人掌和莲是如何依靠自身的形态结构适应周围环境的。应用与拓展“ 种植仙人掌和莲”,让学生通过实验改变仙人掌和莲的生活环境, 认识当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不能适应环境时, 植物就不能生存, 进而说明保护植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学生实事求是、追求创新、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对仙人掌和莲比较熟悉,但是对两者外在形态和生存环境存在的差异没有深入思考过; 从知识基础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维持生命

42、需要阳光、 水和空气; 从思维水平来看,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2 .能说出植物的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2 .能通过实验观察仙人掌和莲散失水分的多少。3 .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4 .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2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43、能意识到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质物的形态与结构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 难点 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 教学准备】 教 师 仙 人 掌1盆、盆 栽 莲1盆、透明塑料袋2个、藕等。2 . 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两个谜语。( 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 打一植物)( 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打一植物)2 .引导:在自然界中, 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里, 莲生活在水中( 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连的图片

44、) ,这是怎么回事呢?3 . 提问: 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 莲有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13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 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 . 掌握实验方法。( 1 )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 隔3小时观察一次, 并做好记录。( 2 )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 不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 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

45、对实验会造成干扰。)( 3 )温馨提示。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实验结束后, 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 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 甚至死亡。2 . 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 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3小时进行拍照, 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 .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 . 讨论:( 1 )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

46、水滴少,说明了什么?( 2 )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 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 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 莲生活在水里, 水里空气比较少, 通过加大蒸腾作用, 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 )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1 .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2 .评价: 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引导: 观看图片( 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 ,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2 . 提问: 仙人掌

47、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1 .讲解: 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2 .出示: 观察方法。看外观: 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手感: 软硬、粗糙程度等。看内部结构: 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 可 * 小 刀 把 仙 人 掌 的 茎 、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3 .出示: 注意事项。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

48、切。4 . 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1. 汇报: 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142 . 讨论:( 1 )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 2 )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3 . 总结: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 茎肉质充当“ 水库”; 根系发达,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 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 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

49、可生存。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 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出示: 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推想: 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交流: 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2 . 种植仙人掌和莲。( 1 )谈话: 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旱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 2 )出示: 实验方法的课件。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 3 )实验: 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 4 )展示: 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

50、交流与评价。( 5 )总结: 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 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后记】7.燕子南飞【 教材简析】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 “ 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和迁徙的特点。活 动2 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的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 认识到鸟类的迁徙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 应用与拓展“ 做爱鸟护鸟小使者”让学生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

51、学生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燕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鸟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知道鸟类维持生存需要食物、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也知道燕子每年会秋去春来,但具体的原因和作用并不清楚。同时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 能说出什么是迁徙。2 .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15 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燕子南飞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3 .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4 .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

52、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 . 能接受和参考他人的调查结果,完善自己的调查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爱鸟活动,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鸟类通过迁徙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难点 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燕子迁徙的路线图、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引导: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 请看燕子迁徙视频。(视频内容: 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 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每到天气渐暖的春天,燕子又成群

53、结队地从南方返回北方,这就是迁徙。)2 . 提问: 燕子为什么要迁徙? 是怎样迁徙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调查一年中燕子的生活规律( 研究燕子为什么要迁徙) 。(1)提出问题。提问: 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燕子的食物是什么? 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 南迁和繁殖?(2)掌握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每一段落,找出段落中与燕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关的内容,勾画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试着用勾画的词语或句子去解释问题, 如果能够解释清楚, 就开始整理资料; 如果不能就返回到段落开始,重新筛选资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3)阅读资料。学生阅读、整理资料,并将资料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54、(4)交流评价。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燕子喜欢生活在温暖的地方与其生活习性有关。 燕子以蚊蝇等昆虫为食, 并习惯在空中捕食飞虫,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不能发掘潜伏的昆虫幼虫、虫蛹、虫卵。燕 子 主 要 在2至3月北迁,在4至7月繁殖,在10至11月南迁。)(5)得出结论。师生根据教材中的“ 燕子生活周期图”概括燕子一年中的生活规律。北迁一求偶筑巢孵化t I越冬一南迁一集群一育雏播放: 体现燕子或其他鸟类迁徙规律的录像。( 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 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 秋天, 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们把动物这种

55、依季节不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162. 查阅燕子迁徙的路线图。(1)提出问题。提问: 燕子是怎样迁徙的? 在迁徙过程中,燕子在繁殖地、迁徙距离、越冬地会进行哪些主要活动? 停留多长时间?(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资料。( 燕子在繁殖地主要进行求偶、 筑巢、 孵化、 育雏等活动, 停留时间一般持续在4至9月之间。燕子在迁徙过程中主要在白天寻找食物,夜晚飞行,迁徙时间主要在3至4月 和10至11月。燕子在越冬地主要进行生长活动,停留时间主要在12至2月之间。)(4)得出结论。讨论: 迁徙对燕子的生

56、存有什么意义呢?小结: 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 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 出示: 两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第一组: 在生活中人们伤害鸟类的图片,如人们过量使用农药会杀死鸟、过量使用捕鸟工具、捕食幼鸟和鸟蛋等图片。第二组: 古诗词“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2 .引导: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像古人一样爱鸟护鸟,做一个爱鸟护鸟的小使者。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张贴在学校、小区、公园等有鸟类出现的地方吧!3 . 学生进行制作,课后张贴到学校、小区等地方。【 教学后记】8.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教材简析】本课按照动

57、物换毛、换羽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 “ 比较绒毛与针毛”通过观察比较绒毛与针毛的不同, 认识到冬季动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要适应冬天的寒冷。 活 动2 观察不同季节的雷鸟羽毛颜色”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雷鸟换羽是为了与不同季节的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以利于生存。 应用与拓展“ 动物的体型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动物体型大小与散热快慢的关系。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动物换毛换羽的兴趣; 树立学生乐于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哺乳动物换毛、鸟类换羽等现象,在之

58、前的学习中学生知道动物维持生存需要躲避天敌和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三年级学生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7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 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3 . 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4 .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2 .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任务,能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

59、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体会到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薪毛换羽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难点 认识换毛换羽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绒毛毛衫、针毛毛衫、放大镜、大小不同的烧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出示: 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2 . 引导: 冬去春来,气温上升, 绵羊脱下了旧的“ 衣服”,换上了 “ 新装”。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绵羊又换上了 “ 棉衣”。绵羊春天穿上“ 新装”和冬天换上“ 棉衣”都是绵羊在换毛。3 . 提问: 绵羊为什么会在春

60、天和秋天换毛呢?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1 . 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绒衫( 绒毛毛衫) 和羊毛衫( 针毛毛衫) , 它们都是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 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2 . 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 放大镜使用方法:将放大镜靠近所要观察的物体,沿着眼睛和物体的直线方向,缓慢移动放大镜,直到观察到清楚的物体为止。)3 . 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拿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 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4 . 学生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61、10页中。三、交流汇报,归纳总结1 .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2 . 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保温性强。冬天,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3 . 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 小结: 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温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1 . 提问: 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 北极熊、狼、狗熊、马、牛等。)2 . 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 绵羊剪毛的时间与次数,应根据气候、品种、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的好坏等条件来决定。一般每年剪毛两次,第一次在4

62、 至 5 月份,第二次在9 至 10月份,剪毛主要是为了防止寄生虫和虱子的滋生,让羊毛不会缠绕在一起。春季剪毛过早容易使羊受凉生病,过晚会使剪下的毛变短,被蚊蝇叮咬,影响绵羊吃草和休息。秋季剪毛会增加绵羊换毛的速度,短毛换成长毛,身体会加速贮存脂肪。)【 教学后记】189.动物的特殊感官【 教材简析】本课按照动物器官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 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目的是通过实验认识鱼通过侧线感知周围环境的本领。活 动2 了解蝙蝠的神奇感官”目的是通过分析蝙蝠的“ 回声定位”需要哪些器官参与,认识到蝙蝠是从喉部发出超声波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应用与拓展“ 热眼定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

63、认识到响尾蛇是靠“ 热眼”接收红外线来感知周围环境的,了解人们根据“ 热眼”发明的仿生产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动物利用感官感知环境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体会到仿生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的感官有一定了解,对鲫鱼、蝙蝠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仿生用品,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 热眼”来感知环境。 科

64、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鱼感知环境的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3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4 . 能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2 .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红外成像技术、声呐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某些动物是利用特殊感官感知周围环境的。 难点 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 热眼”来感知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 鲫

65、 鱼2条、放大镜、鱼缸、水盆、凡士林、水、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引导: 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 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2 .提问: 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 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鱼的侧线在鱼身体的两侧,由许多小孔组成。)(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掌握实验方法。A.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B.取出一条鱼,

66、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19C.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温馨提示。A.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B.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时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C.涂抹凡士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侧线处的凡士林。学生实验: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页中。得出结论: 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 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 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2. 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1)提出问题: 蝙蝠能借助“ 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2)阅读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67、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3)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 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4)得出结论: 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蝙蝠飞行时,常常是张着嘴的,如果堵上它的嘴巴或耳朵,它便会撞到墙上。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科技产品。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 提出问题: 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

68、的?2 . 查阅资料: 是不是所有的蛇都有“ 热眼” ? “ 热眼”在仿生学上有哪些应用? 哪些动物可以感受到红外线?3 . 得出结论: 响尾蛇有一种特殊感官, 被 称 为 “ 热眼”。 不是所有的蛇都有“ 热眼”,“ 热眼”的仿生学应用有红外成像仪、红外传感器、响尾蛇导弹等。绝大多数的变温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红外线。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1 . 引导: 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2 . 教师综合评价各组的表现,并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教学后记】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10.蜜蜂传粉【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之后,让学生进一

69、步认识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活 动 1 “ 观察蜜蜂的传粉结构”目的是通过观察蜜蜂的身体,认识蜜蜂的传粉器官与传粉方式。活 动 2 观察吸引蜜蜂的花朵”目的是通过观察蜜蜂采粉的花朵结构、颜色、气味等,概括出虫媒花的特点。 应用与拓展“ 小鸟传播种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体会到动物对植物的生存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记录、20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蜜蜂传粉的兴趣; 树立学生与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知道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但对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却

70、不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建构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根据蜜蜂采蜜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3 .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4 .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2 .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感受到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动物是怎样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

71、难点 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教学准备】 教师 虫媒花( 盆栽) 、放大镜、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蜜蜂、透明玻璃瓶( 透气) 、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 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引导: 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 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提问: 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 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1 .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 重点观察蜜蜂的后腿部位)

72、 ,找出它的传粉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玻璃瓶打开,以免蛰伤自己。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2 .观察记录。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讨论: 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小结: 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附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 花粉筐”, 蜜蜂利用“ 花粉筐 ”采集和传播花粉。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21引导: 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提问: 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二、猜想假设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进行大胆猜想。三、掌握方

73、法1 .出示观察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2)利手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2 .出示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四、观察现象出示: 万寿菊、 紫苑、 大波斯菊、 迷迭香等盆栽。 (有条件的可以每组至少准备三种不同的花,观察后进行交换。)要求: 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记录。观察: 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五、得出结论汇报: 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思考: 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总结: 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六、应用拓展提问: 动物除了可以帮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观察

74、: (出示小鸟传播种子的过程图或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交流: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总结: 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教学后记】11 . 喜鹊筑巢【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生存离不开动物的帮助之后, 进一步探究动物生存也离不开植物的帮助,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活 动1 “ 寻找喜鹊的巢”通过调查和观测喜鹊巢所在的地理位置、树木种类和离地高度等,认识喜鹊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活动2 “ 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旨在通过观察喜鹊巢的照片等活动, 认识喜鹊筑巢

75、所用的材料来源于植物。拓 展活 动“ 帮小鸟安个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一个鸟窝, 养成爱鸟护鸟的行为习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制作、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鸟巢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给小鸟安个家; 树立学生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只是通过图片、 视频等资料或远远的观望而对鸟巢的大体位置、 外形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鸟儿喜欢在什么树上筑巢、筑巢的材料和结构却不了解,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22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喜鹊筑巢

76、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2 .能列举其他鸟类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 .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3 . 能利用望远镜、卷尺等工具观察、测量并收集有关喜鹊巢的信息。4 . 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植物的结论。5 . 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 . 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他人论断。3 . 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真记录调查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帮小鸟安

77、个家,增强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石物依赖植物筑巢或用巢作为庇护所。 难点 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 鸟巢、各种鸟巢图片、记录单。 学生 课前寻找鸟巢,记录本、笔、望远镜、卷尺、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 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 也是它们哺育后代的家。播放: 学生课前调查的鸟巢图片或者视频。提问: 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 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1 . 寻找喜鹊的巢。( 建议该环节在课前进行。)(1)掌握方法: 确定地点。发现喜鹊巢所

78、在地点,确定喜鹊巢所在树的种类。观察记录。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喜鹊的巢是用什么植物材料搭建的,估测喜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2)注意事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不能上树拆喜鹊巢。(3)寻找鸟巢: 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4)讨论: 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 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 用什么植物材料搭成?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2 . 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1)提出问题: 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 结构有什么特点?(2)掌握方法: 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鸟巢结构

79、特点,如: 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注意: 如没有实物鸟巢,可以让学生观察鸟巢图片或视频。)(3)小组观察: 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静、有序、合作,并给予指导。(4)得出结论: 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等筑巢。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谈话: 小鸟是人类的朋友, 让我们做一名小工匠,给小鸟安一个家吧!232 . 设计方案:(1)思路: 出示几种鸟巢图片,引领学生分析鸟巢的结构特点。(2)设计: 指导学生从形状、材料等方面设计鸟巢制作方案。(3)交流: 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总结: 找出几种比较科学、适合学生操作

80、的制作方案, 提出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 . 制作: 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 作1至2个鸟巢。( 要求:安全、有序、分工合作。)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指导。4 .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5 . 评价:学生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有创意、有实效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6 .安置鸟巢:把制作的鸟巢安置到小鸟喜欢筑巢的位置,定期去观察小鸟是否喜欢它的新家。【 教学后记】12.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物和植物的相互影响之后,进一步探究杀虫剂对动植物的影响。活动1 调查杀虫剂的种类和作

81、用”让学生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人类生产、 生活中使用的杀虫剂及其产生的影响。活 动2 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引领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认识杀虫剂的利与弊,体会杀虫剂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及对环境的破坏。应用与拓展“ 生物防治害虫”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人类积极采取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杀虫剂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树立学生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与人合作进行辩论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杀虫剂可以消灭害虫,但对它会给生物的生存质量及

82、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的危害、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作用等问题了解甚少。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杀虫剂给生物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举例说出2 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2 .能举例说出杀虫剂对动植物和人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2 . 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3 .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4 .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

83、探究任务。2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对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能说出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杀虫剂的使用对动植物和人产生的影响。 难点 能举例说出2 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杀虫剂的资料( 文字、图片) 、生物防治的资料等。 学生 课前搜集杀虫剂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问题1 .出示: 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2 . 引导: 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灭害虫

84、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3 .提问: 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避免杀虫剂的危害?二、获取事实1 . 提出问题。提问: 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2 .掌握方法。( 1 )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 )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3 . 阅读资料。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4 .整理资料。根据杀电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三、形成知识1 .汇报: 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 . 讲解: 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 杀虫剂能

85、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益虫; 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留;有的会对水源、 空气造成污染等, 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四、运用知识1 . 讨论: 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 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学生分组讨论。2 . 交流: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3 . 作业: 组织成立“ 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明确正方观点为“ 杀虫剂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 杀虫剂的弊大于利”。正方和反方根

86、据自己的论点提前查阅资料、整 理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 5页中,形成自己队的观点,以备辩论赛时发言使用。上课前, 组织学生按辩论赛的座位形式就座,有正方席、反方席、评审席、观众席。第二课时一、提出辩题引导: 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 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二、组织辩论1 .明确辩论流程。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 )立论阶段。25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 分钟以内。(2)驳立论阶段。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 分钟以内。(3)质辩环节。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

87、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 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 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 30秒。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 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 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 30秒。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 30秒。(4)自由辩论。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 分钟以内。(5)总结陈词。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 分钟以内。2 . 明确注意事项。(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3)尊重评委的评判。(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 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5)

88、在辩论中, 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辞。3 . 组织开展辩论。三、评价总结1 . 观众评价: 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2 . 评审团评价: 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由。3 . 教师总结: 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四、拓展延伸1 . 引导: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治害虫的方法呢?出示: 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2 . 提问: 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3 . 阅读: 学生阅读有关资料

89、,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5页中。4 . 交流: 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要求从防治方法、防治类型以及生物防治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并与同学交流。5 . 作业: 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 张贴在校园公告栏, 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后记】2613.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植物、植物的生存也受动物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探究筑路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活 动1 “ 了解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目的是通过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修建公路可能会造成动物因生存需要而穿越公路,引发交通事故。活 动2 “人类

90、筑路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认识到人类筑路对动植物及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活 动3 “ 建立一个公路模型”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搭建一个能够减少对生物生存产生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增强学生保护生物,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应用与拓展“ 了解野生动物通道”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建设青藏铁路时所采取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学生与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视频、书籍等,知道建设公路会对动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但对具体影响有哪些、怎样减少建设公

91、路对生物的影响并不清楚,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科学探究目标1 .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2 .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事实。3 . 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4 . 能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5 . 能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搭建公路模型。2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自觉采取行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树立人与生物

92、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1类筑路对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了解人类筑路对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 动物穿越公路的实例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等资料和课件、搭建公路的材料等。学会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 引导:( 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 你知道吗? 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 已 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 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能围绕地球99. 81圈了! 修建公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2 .提问: 修筑公路对动植物会产

93、生哪些影响?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1)提出问题。动物是怎样穿越公路的?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动物穿越公路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发生?(2)阅读资料。27学生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3)得出结论。推测: 根据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推测可能导致的事件。小结: 动物穿越公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学生将活动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6页中。2 . 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1)提问: 人类筑路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2)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或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3)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94、。(4 )小结: 人类筑路可能会对动植物造成影响,如破坏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气温升高、伤害小动物等。3 .建立一个公路模型。(1)引导: 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需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如何设计一个模型来减少筑路对生物生存的负面影响呢?(出示公路通过的几种地理环境图) 想一想要帮动物通过这几种环境, 应该设计怎样的动物通道呢?(2)设计: 出示地道桥、过道桥等图片,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画下来。(3)搭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选择木板、纸板、积木等材料进行搭建或制作,将自己搭建或制作的模型拍摄下来,并粘贴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6页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

95、)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5)评价: 教师引领学生从科学、美观、有创意等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小组进行表扬。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1 .提问: 野生动物通道有哪些类型?我国的青藏铁路沿线建设了哪些野生动物通道?2 . 阅读: 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思考每种动物通道的特点。 教师讲解每种动物通道的名称及特点。3 . 作业: 布置学生课下搜集我国青藏铁路沿线建设的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类型, 并制成资料卡。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后记】第四单元天气变化14.风的形成【 教材简析】该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四个活动。

96、活 动 1 “ 感受风”目的是通过制造风、观察风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风的存在。活 动 2 “ 观察热空气的流动”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活 动 3 “ 观察风的形成”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风的成因。活 动 4 “感受风的力量”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实验、比赛等活动,认识风有力量。应用与拓展“ 了解风的利与弊”是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识风的利与弊。通过本课的学习,培28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风的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制作与探究风车模型; 树立与人分工

97、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利用风力来发电,春天利用风放风筝等,因此学生对于风是非常熟悉的,但对风的形成原因并不清楚。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 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2 . 能归纳出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3 . 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2 . 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的实验。3 .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4 . 能根据观察到的实

98、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5 . 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6 .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2 . 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 . 能尝试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的方法来制作风车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风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 能说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教学准备】 教师 线香、蜡烛、简易天平、纸杯、蛇形纸带、风的成因实验箱、湿抹布、制作风车模型材料、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剪刀、尺子、胶

99、水、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 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提问: 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 感受风。( 1) 引导: 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 怎样制造出风?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谈话: 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 猜想: 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2 . 观察热空气的流动。29(1)引导: 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让我们通过

100、实验进行探究。(2)方法: 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实验( 一) : 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 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 二) : 在没有风的环境里, 点燃一支线香, 观察线香烟柱的流向。实验( 三) : 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 观察有什么现象。(3)提示: 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注意安全,避免烫伤。(4)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把实验结果填写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18页中。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5)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6)思考: 三个实验说明了

101、什么?(7)结论: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3.观察风的形成。(1)提问: 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方法: 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A.在管口 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 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3)出示注意事项。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 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4)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 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 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 将实验结果填 写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教师巡回指导。(5)讨

102、论: 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6)小结: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讨论: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2 . 总结: 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 风箱”,由 于 “ 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引导:( 播放风力发电视频) 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

103、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 制作风车。(1)掌握方法。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同样剪开: 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 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上; 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 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2)制作风车。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2 .实验观察。(1)提问: 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

104、呢?(2)方法: 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 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距离,小篮中的30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 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 距离为30厘米, 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是多少; 风力大小相同, 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 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 ,观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3)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3. 得出结论。(1)汇报: 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讨论: 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3)思考: 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的硬币?

105、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提问: 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哪些是有利的? 哪些是有害的?2 . 阅读: 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3 . 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 教学后记】15.气温的变化【 教材简析】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1 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不同环境的气温等活动,认识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是不一样的。活 动2 ” 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目的是通过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等活动,认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应用与拓展“ 气温变化影响生活”引领学生以藏袍为例进行分析,认识一天

106、中气温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 一 划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树立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都有在阳光下比较热、背阴处比较凉,早晨和傍晚比较凉、中午比较热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2 .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2 .能基于生活体验对一

107、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做出假设。3 .能制订探究温变化的计划。4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5 .能运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气温数值。6 . 能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活动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2 .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气温的任务。31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说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难点 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 气温计、卷尺、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计时表、尺子、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 教学过程

108、】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 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 1 )猜想假设。猜想: 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荫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 在柏油马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 2 )掌握方法。认识气温计。出示: 气温计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 测量范围一般为- 3 0 C 5 0 C ,每一小格为)掌握观测方法。A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a

109、.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b .气温计要离地面1 . 5米 ;c .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端相平。B .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3 )观测气温。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0页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 )得出结论。思考: 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低。)讨论: 在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小结: 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

110、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 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 . 5米。2 .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 )做出假设。提问: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2 )制订计划。讲述: 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 填 写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0页中。32(3)观测记录。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 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20页中。第二课时一

111、、整理数据讲解: 绘制曲线图的方法。(1)描点。在坐标图中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先用一个与纵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时间点上,再用一个与横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某个具体的温度数值上,这样它们的交点就是这组数据的点。(2)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曲线图。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曲线图,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页中。二、得出结论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小结: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 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思考: 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三、拓展延伸1 . 引导:(出示藏袍图片) 藏族人穿藏袍时,有时两只

112、袖子都穿着, 有时只穿一只袖子,你知道为什么吗?2 . 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40页资料。3 . 小结: 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直接影响。4 .引导: 一天中气温变化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你知道对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吗?5 . 交流: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6 . 总结: 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活动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调节饮食等,保证健康。【 教学后记】16.认识天气【 教材简析】本课是学生认识了风的形成和观测气温之后, 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其他天气现象。 活 动1 描述天气”引领学生通过观察、 交流等活动

113、, 学会利用气温、 风向、 风力、 降水量、 云量等描述天气。活 动2 “学做天气播报员”引导学生通过观测天气、整理天气预报资料等活动,学会用可观测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应用与拓展“ 搜集气象谚语”通过搜集气象谚语等活动, 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与现代先进天气预报方式进行比较,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了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描述天气的兴趣; 树立学生与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和尊重别人观点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经历。他们经常用好或坏描述天气,说明他们还不具

114、备用科学的语言全面准确地描述天气的能力。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如何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知道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33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天气不同要素的事实。2 . 能用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天气状况。3 . 能运用分析、判断等方法分析天气现象,概括出天气状况。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在观察、描述天气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数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天气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人类的需求

115、是影响气象技术发展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前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难点 学会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教学准备】 教师 气温计、百叶箱、雨量器、风向仪、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 我们经常收看天气预报, 大家是否注意到天气预报是如何描述未来的天气状况的?( 学生可能会说气温、风力、风向、雨量等。)提问: 每种天气是什么样的? 如何更准确地进行描述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描述天气。引导: 同学们,请你回想一下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

116、面入手,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描述天气呢?播放: 介绍气温高低、云量多少、风力大小、风向等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识记描述天气内容,并进行交流。小结: 我们通常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等方面描述天气。谈话: 我们如何来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呢?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资料。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 云量、降雨、风各分为几种具体的天气现象? 每种天气现象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讲解: 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将天气分为晴、多云、阴 ; 根 据24小时降水量的多少,可以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有8个,分别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南风。风向符号的“ 风向杆”

117、表示风向。风速分为18级,符号的 “ 风羽”( 风杆右边的横或三角) 表示风速的大小,3横 为6级,4横 为7级, 三角则表示风速为8级 或8级以上总结: 天气是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数值来进行描述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精确地描述天气的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2 .学做天气播报员。(1)提问: 怎样观测和预报天气呢?(2)观测: 组织学生观测天气以及收集天气预报的数据,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3)整理: 将观测和记录的天气状况,整理成天气预报资料的形式。(4)播报: 组织学生播报天气。要求呈现天气符号、使用科学语言、声音洪亮。比一比谁播报的天气预报内容具体、准确,

118、声音洪亮。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两则谚语及图片。提问: 想一想,这两则谚语分别根据什么现象,预报了什么天气?34学生交流谚语的内容。小结:“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上空中出现朝霞,今天会下雨就不要出门了,晚上天空出现晚霞,第二天将是个大晴天,可以放心大胆出门。 “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 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月晕预示着刮风的可能性大。2. 组织学生搜集谚语,将搜集到的谚语及其含义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组织学生交流。提问: 想一想,利用谚语描述或预测天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总结: 谚语的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使用方便,缺点是有些片面、并不准确

119、。【 教学后记】17.天气与气候【 教材简析】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利用气温、风向、降雨量等来描述短时间的天气状况。本课是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 天气”与 “ 气候”之间的异同。 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 3个活动。活 动1 “ 描述家乡不同时期的天气”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某一地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天气情况, 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活 动2 “ 认识气候”是通过观察不同地区在全年中平均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归纳出各地的气候特征。活 动3 “ 比较天气和气候 让学生通过分析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归纳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应用与拓

120、展“ 气候影响生活”是引导学生依据不同季节的实际情况,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树立学生与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小范围、短时间的天气情况有了一定的认知,这就为学生认识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气候特征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2 .能举例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2 .能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在探究过程

121、中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熟悉的天气和气候情况。2 .能有根据地对他人分析的数据结果提出质疑和讨论,并愿意自我改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 能举例说明不同季节的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2 .能意识到人类活动将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难点 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35 教师 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图表、具体典型气候特征的图片等。 学生1. 课前调查自己家乡一年中气温及降水量的基本情况, 查阅并摘抄一些与季节、 天气、气候相关的词语 飞2.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

122、(出示学生讨论天气的图片) 同学们,这样的讨论情景你们熟悉吗? 这两位同学在谈论什么内容? “ 全年都比较热”也是在描述天气吗?学生思考并交流。提问: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起“ 天气”和 “ 气候”,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 描述家乡不同时期的天气。提问: 你的家乡( 或常住地) 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情况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2页中。汇报: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说一说本组同学熟悉的地方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发现某地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的气温高低和降水量是不同的。2 . 认识气候

123、。( 1 )提问: 不同地区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呢?( 2 )分析:( 出示当地一年气温和降水情况图表。) 请分析下面一组关于“ 当地一年中平均气温和降水情况”的参考数据,看一看与我们交流的结果是否一致。当 地 ( 石家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参考数据)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平 均 气 温 ( 单位:) - 2 2 9 1 6 2 3 2 7 2 9 2 8 2 2 1 6 7 - 2降 水 量 ( 单位:m m ) 2 7 4 2 7 3 3 5 3 1 4 4 1 3 8 7 7 3 1 2 2 2思考: 平均气温在2 5 以上和

124、5 以下的月份是哪几个月? 降水量在3 0 m m以上和1 0 m m以下的是哪几个月? 这些说明什么?( 3 )建立气候的概念。讲解: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科 学 家 常 用 “ 气温”和“ 降水量”这两个量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比如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能分析出石家庄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四季分明,春秋季节较短的气候特征。( 4 )认识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引导: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某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请大家阅读记录哈尔滨和海口“ 平均气温”和 “ 降水量”的统计表。统计哈尔滨平均气温在0 以下的月份,海口平均气温在2 0 C以上的月份

125、,各有几个? 降水量有哪些不同?阅读: 学生阅读统计表,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小结: 哈尔滨和海口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有较大不同; 哈尔滨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0 C以下,说明很寒冷; 海口有1 0个月平均气温在2 0 以上,说明很炎热; 哈尔滨降水量在3 0nl m以上的月份有5个,说明雨水较少; 海口降水量在3 0mm以上的月份有1 0个,说明雨水较多。3 . 比较天气和气候。提问: 天气和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 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都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来描述。不同点包括: 用气

126、温、风向、风力、阴晴来描述天气, 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来描述气候; 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多变的, 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2页中。引导: 通过上面的学习和总结,大家对天气和气候认识得更深刻了, 请你试着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评价。36三、案例分析,拓展延伸引导: 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四季分明,依季节不同,气候差异明显。那么,气候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找一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总结:

127、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在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稳定性、 周期性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它们对人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教学后记】18.气象灾害【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观测、天气与气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学气象灾害及防灾自救的方法。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活 动 1 “ 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及产生的危害。活 动 2 预防灾害,保护自己”通过阅读资料等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预防灾害、 保护自己的方法。 应用与拓展“ 了解龙卷风和沙尘暴”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气象灾害及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

128、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预防灾害、保护自己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气象灾害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过的,但他们在电视等媒体中看到过相关现象,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 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2 .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防灾自救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从气象灾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 . 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3 .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4

129、. 能采用资料卡、宣传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分享自己所知的气象灾害和自救方法。2 .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人类活动将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 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 各种气象灾害现象以及防灾自救方法的图片或视频等。 学生 搜集有关气象灾害的资料、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37【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播放: 不同气象灾害片段的视频。讲述: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等。当天气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

130、造成损失时,我们就说发生了气象灾害。提问: 你知道哪些气象灾害? 当发生气象灾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 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引导:(播放气象灾害的视频) 如何了解这些气象灾害的危害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 学生们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 3页中。讲述: 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台风、 洪涝、 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确实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它们带来的都是危害吗? 有没有可能还存在着益处呢?学生分组交流。播放: 关于这些气象现象益处的视频或课件。讲解: 看来,自然界发生的现象都有正反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多

131、角度地观察、思考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还有一些气象灾害破坏力极强,比如: 龙卷风和沙尘暴等。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龙卷风和沙尘暴的特点和危害,并将阅读的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2 . 预防灾害,保护自己。谈话: 让我们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了解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阅读后,整理资料并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学生汇报交流,并做出评价。小结: 看来,当灾害无可避免地到来时,只要我们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科学积极地应对是能够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的。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 . 引导: 同学们,你们想把今天所学的气象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等自救知识分

132、享给更多的小伙伴吗? 这里有几幅关于气象灾害的宣传画,里面图文并茂,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知识,提高生存机率。请你也设计并制作一幅吧。学生观察,学习交流。2 . 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幅主题为预防气象灾害的宣传画, 让更多的人了解防灾、 减灾和自救等知识。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外的橱窗内。【 教学后记】38第五单元小小气象站19. 小小气象站( 一)【 教材简析】该课以工程实践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问题的提出” 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参观等活动,认识气象站的组成及各种仪器的作用,了解气象站的特点并理解建立校园小小气象站的意义。 “ 设计与制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设

133、计、制作等活动,制订观测计划、制作简易观测仪器,并通过测试改进, 增强活动的观测效果。 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设计方案、 动手制作、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了解气象站、制作简易观测仪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选用不同材料、 想出多种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方法的能力; 树立学生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制作任务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 生 在 “ 天气变化”单元中,不仅学会了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标准描述天气,还学会了观测云量、风向、气温、降雨量的方法,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该单元提供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2 .能说

134、出制作雨量器、风向标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 . 能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2 . 能通过查阅资料、参观等获取气象站的信息。3 .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和风向标。4 .能对制作的简易观测仪器进行检测与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对设计、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感兴趣。2 .能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雨量器和风向标。3 .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气象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制作篙易观测仪器。 难点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塑料瓶、硬纸板、花盆、正方形纸片、竹签、吸管、橡皮泥、剪刀、铅笔

135、、胶带、 胶永 百尺 袤6受彳里侔笺、 学 科学学生; 舌动手册 、绘图工具、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问题1 . 引导: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 气象灾害一课,了解了常见气象灾害及其危害。要减小极端天气的危害,我们就要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视频。2 .引导: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简易观测仪器,在校园内建一个小小气象站, 可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3 . 讨论: 我们要建立小小气象站的话,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4 . 小结: 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 )小小气象站建在哪儿?39(2

136、 )怎样制作简易观测仪器?(3 ) 怎样摆放观测仪器?二、获取信息1 . 引导: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气象站、观看视频、上网搜集资料、阅读书刊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2 . 播放: 气象站视频。(提示学生关注气象站选址、仪器的摆放顺序、主要仪器的结构和作用等。)指定学生回答上述问题。3 . 出示: 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等仪器或课件。4 . 提问: 这些仪器的结构是怎样的?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三、得出结论小结: 小小气象站一般选在校园里比较开阔的地方。高的仪器安置在北边, 低的仪器安置在南边。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 气温计、湿度计) 等是气象站的主要观测仪器。四、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

137、下准备制作雨量器、风向仪的材料。第二课时一、明确任务引导: 课前我们准备了制作材料,下面开始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二、掌握方法1 . 制作雨量器的方法。(1)播放: 展示制作雨量器方法的视频。 ( 提示学生关注: 制作分几步完成? 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2)汇报: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3)出示: 制作方法的课件。先在塑料瓶身上部三分之一处画线,然后用剪刀剪开。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向瓶内倒入少量的水形成清晰的液面,以此为起点向上粘一条胶带,比着尺子,每 10毫米画一条刻度线。( 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记忆。)2 .制作风向仪的方法。(1)播放: 制作风向仪方

138、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 制作分几步完成? 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2)汇报: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3)出示图片,讲解制作关键。确定带箭头吸管的平衡点,可以用一条细线将吸管悬挂起来,左右移动吸管,使其平衡,线的捆绑点就是平衡点。测差带箭头吸. 是否垂直底面的方法,可以将三角板的一个直角边平放在底面上,用另一个直角边从不同角度观察与吸管是否平行,如果平行,说明吸管与底面垂直。三、制作模型1 . 出示注意事项: 不同学生可以制作不同模型; 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要保持安静。2 .学空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3 .展示交流。(1)出示: 评价标准包括结构合理、造

139、型美观、转动自如或刻度线准确。(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四、拓展延伸1 . 讲述: 除了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之外,你还可以制作风力计、晴雨花等。2 . 交流: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5页中。3 . 作业: 课下选择站址,摆放或安装观测仪器,建 立 “ 小小气象站”。【 教学后记】4020.小小气象站( 二)【 教材简析】该课以工程实践为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实施计划” 是引领学生通过观测记录、分析预测等活动,获取天气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体现科学、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 交流与评价” 是引领学生通过反思与评价, 认识自己在建立“ 小小气象

140、站”活动中的贡献、 收获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本课活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分析数据、推测天气、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对建立小小气象站、 观察天气信息和预报天气的兴趣;树立学生愿意与人分工合作,坚持观测、预报天气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课中,已经制作并测试了简易天气观测仪器,而且利用课下时间建立了 “ 小小气象站” ,这为学生进一步利用仪器观测、整理天气信息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制订观测计划,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调整。2 . 能观测、记录天气信息。3 .能利用绘图等方法整理气温信息。4 .能预测

141、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的趋势。5 .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 . 能对观测、预报天气感兴趣。2 .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天气观测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意识到气象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可适应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测、分析天气信息和预测天气变化的趋势。 难点 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 风向仪、风力计、气温计、雨量器等。 学生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制订计划1 . 引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简易观测仪器的制作和改进,课下又建立了 “ 小小气象站 ”。我们怎样利用“ 小小气象站”来观测

142、天气信息、预报天气呢? 下面我们先来制订观测计划。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全班分为7个组,比如,天气组( 阴晴组) 、气温组、风向组、风力组、雨量组、典型动植物变化组等,还应该有一个组记录天气预报结果,以便进行对照。( 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观测任务。)2 .制订观测计划。(1)讨论: 制订观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2)讲解: 制订计划主要包括观测内容、观测地点、观测日期、观测时间、观测工具、小组分工、观测步骤等。学生分组制订观测计划,并 记 录 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3)思考: 小组观测计划是否可行?(提示学生逐条分析它的可行性,比如观察时间是否科学、可行。)

143、(4)交流: 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测计划,提示其他同学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41二、观测记录,收集信息1 . 掌握方法。( 1 ) 提问: 我们怎样科学地观测天气而获得信息呢?( 2 ) 播放: 观测天气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3 ) 讲解观测方法: 观察风向。风向标箭头指向哪儿就是来自哪个方向的风,比如,箭头指向东南就是东南风。观察风力。通过观察周围物体的飘动情况,根据风力歌判断风力等级。观察降水量。观测雨量器中水位上升的高度,比如上升了 1 0 毫米,降水量就是1 0 毫米。观察气温。尽量将气温计放入百叶箱中,如果没有百叶箱,需要把气温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观察天

144、气。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来判断气。如果空中云量大约等于或少于四分之一就是晴天,如果云量多于四分之三就是阴天,如果云量多于四分之一少于四分之三就是多云。2 . 观测记录。学生小组按计划分工合作,坚持两周内每天定点、定时、定内容进行天气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6 页中。三、分析信息,预报天气1 . 引导: 我们通过两周的天气观测, 获得大量的信息。 要通过这些天气信息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2 . 提问: 你知道有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吗?3 . 讲解: 绘制图表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绘制图表包括数据表、柱形图、折线图、 扇形图等。整理气温数据一般采用折线图

145、。绘制折线图,需要先对数据按照日期依次整理在数据表中,然后绘制折线图。4 . 出示: 绘制折线图的方法。( 1 ) 在作图纸上画一条水平线( 横轴) 和一条垂直线( 纵轴) 。( 2 ) 给横轴标上日期,纵轴标上气温和单位。( 3 ) 在横轴上标上具体的日期, 纵轴上标上具体的气温数值( C ) , 如果观测到的气温数值较大或较小,坐标系原点应选择大于0 或小于。的数值。( 4 ) 把每天的气温标在坐标格上, 然后连成一条折线, 即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的气温发生变化的曲线。5 . 学生分组设计图表,整理数据,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7 页中绘制气温折线图。6 . 讨论: 分析两周以来的气温变化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气温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7 . 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四、反思评价,交流总结1 . 讲述: “ 小小气象站”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本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贡献? 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让我们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吧!2 . 学生反思: 将反思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7 页中。3 . 小组互评。根 据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8 页 “ 单元评价表”中的标准进行互评。4 . 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教学后记】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