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6337351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社会大分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市场的扩大,行会手工业的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导致行会制度逐渐解体。起初,富裕的工匠们暗地里循规蹈矩,后来公开脱离了行会的束缚。随着市场的扩大,商人行会在工匠中的主导作用逐渐加强。 一小部分是富有的匠师或亦工亦商的资本家,一大部分则逐渐沦为城市无产者。与此同时,在农村中,散工制逐渐盛行,商人雇主(即包买商)逐渐支配农村家庭手工业,使之从封建性的个体经济变成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农村手工业者部分地变成了出卖劳动力的工资劳动者。 从 15 世纪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取代行会手工业。到 16 世纪,英国的行会制度已基本消灭。大陆各国的行会制度残存的时间较长,法国的行

2、会制度于解体后又一度恢复并成为皇家御用行会,德国的行会制度则到 19 世纪才逐渐消灭。 商人行会 :西欧的商人行会是城市商人为集体自卫并垄断一个地方商业而成立的组织。 商人要团结互助,实行武装保护。或者他们结成伙伴关系,或者成立商人行会,甚至发展成城市联盟。他们还以集团的名义向国王要求垄断贸易的特权,使成员不受竞争的影响。 中世纪晚期,欧洲商人及商人行会仰仗他们手中的货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影响和控制手工业生产。最通常的方式是商人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换回成品或半成品,付给手工业者加工费;另一种方式是商人将所需设备出租给手工业者为其生产。商人为了赢利,千方百计地阻止手工业者联合。当手工业行会普遍成立

3、并逐步强大以后,商人或者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或者转而控制分散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随着西欧商业资本的不断扩大,商人行会逐渐失去作用趋于解体。中世纪末期西欧商业及商业资本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 以神的名义,去帮助他人,如何帮助他人,用一个理智的,合理的,可以延续的制度;没有这个思想,在没有神的东方,助人的理论解释艰难晦涩,只有“天才”才能理解,去理解,去吸收;精神世界的混乱是杀戮、毁灭的本质原因,而饥饿只是直接原因。我相信在财富相对来说不是太多的古代(当然温饱是基本解决的)人民生活是简单、朴素的。(在东方,无论文明的道德体系精不精致,吃饱了一般是不会去犯事的;吃不饱再精致也

4、没用,当然,在封建时期饥荒的原因往往人祸大于天灾,这也说明,道德体系的缺陷) 宏观的社会大分工(就目前史学界的成果来说,有人类三次社会大分工,具有普遍性。): 在采集、狩猎阶段,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还很不发达,当时采集比狩猎提供较有保障的生活资料,因而当时是母系氏族阶段。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畜牧业很快发展起来。牲畜的肉可以吃,皮可以穿,骨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由此畜牧业比起狩猎和采集来,既可给人提供可靠的生活资料,又可节约劳动力。 在第一次社会分工之前,人类只有性别和年龄的分工。第一次社会分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因为不同部落的产品不一样,这就为定期交换创造了条件。新思维是在新技术的前

5、提下诞生的,新思维在崛起的过程中需要用感性思维来强化自己的地位,这往往是血腥的。 原始社会晚期因为生产力发展使农业从社会其余野蛮民族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过去曾把畜牧业从其余野蛮民族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内容。那时认为游牧民族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民族多,而且不相同。但近几百年来近东考古发掘证明,农业部落不仅比游牧部落出现得早,而且利用大河流域的土地,使用简陋的农具就可以获得丰富的收获,因而比其余野蛮部落更加富裕生活更稳定。而且畜牧业最初是包括在农业之中的,后来生产发展,畜牧业已不能再包容与农业部落之中,才从农业部落中分离出来。 第二次社会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随着青

6、铜器、青铜器、铁器的应用,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田开垦和毁林。农业的扩张导致了商业类型的增加。 除了谷物种植以外,还经营园艺,栽培各种经济作物,把经济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活动的丰富,各种手工操作,如金属加工、纺织、制陶、酿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动逐渐增多,操经验日益丰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又农耕,又畜牧,又进行各种手工制作的人越来越难以胜任,于是有人脱离农业或畜牧业生产而转入手工业的专门化发展。专职的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最后从农业活动中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还促进了城市的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相分离,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当商

7、品交换由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时,便在适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可能演变为城市。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大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如印度河流域,尼罗河谷,黄河流域的第一批城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商人。 产品交换很早就发生了,至少不晚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但是只有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才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不间断的交换活动使部分脱

8、离生产的商人得以为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随着第一次社会分工中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剥削成为可能。在父系族长手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逐渐脱离劳动,成为剥削者。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所需劳动量的增加,战俘不再被杀害,而是变成了奴隶。所以第一次社会分工导致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私有制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分工也引起了家庭关系的革命,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母系氏族逐渐衰落,父系氏族固定,向个体家庭过渡。 农业上开始使用犁耕代替锄耕。由于犁耕使用新的动力畜力,农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农产品越来越多,为人类提供了经常的、

9、可靠的食物。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增多,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已经不是零散的现象,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作坊去劳动。这时,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外,又出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人的动物性使人类天生能享乐,也使人不可避免地短浅。(说不定我们能解决这个难题) 人类不断地犯错误,人是在错误中前进的。 经过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为什么东西方(这里的东西方是依据文化世界来划分)却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以至于产生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假设所有人类中,任何一个时刻,(从经济角度)都可以分为

10、三种人(只研究入世的,出世的可以归为平民)扰乱社会的疯子;被剥削的平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智者(这里智者与富人是理想化的复合)。对比东西方的奴隶时期,西方的智者比例远高于中国(中国只有在奴隶制末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创造力都是不强的,(假设所有人的大脑相同,非洲文明出于边缘,原因是可利用资源太少)。中国人不爱思考,但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几乎是同步的,那为什么中国在进入历史文明以后,发展减缓了呢? 这要从经济角度来看,在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中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土地资源完美切合(技术发展缓慢,但可利用、可开发土地多)(中国皇帝对玩人(无论男女)的兴趣比玩物的要大,比如造个宫殿,选个妃,祭拜天地,巡游疆土,这些活动都是极其耗费)描述中国的古代很简单,剥削阶级剥削力度加大到一定量以后,农民起义,之后,矛盾消失,新王出现,之后又是一轮,而新朝,或新新朝的历史学家在研究以前历史时,总是被束缚在先秦诸子的体系中,毫无创造力地杂合他们的理论道德与人治法律的复合体,这个体系往往被统治者自己打破,正所谓欲望战胜理性(在欲望面前,危机与祖宗都是浮云),在加上中后期王朝人地矛盾尖锐,往往爆发惨烈的内战。所以我认为避孕可能是仅次于原子弹的伟大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