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6297362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2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讲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及教案(2) 营造我身边的“ 绿色” 生活环境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仅为 19.2% ,人均绿地面积仅 3.9 平方米,并经常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目前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16.2% (其中由城市政府投资形成的污水处理率为 3.4% ),以悬浮微粒和 SO2 为主要特征的烟煤型污染依然严重,城市固体废物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呈上升趋势,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重了乡村环境污染。城市交通工

2、具 汽车的迅速增加,排放出大量的有害废气,并且造成城市噪声,严重干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居民健康,降低工作效率。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哪些问题存在。 2、能够从手边的生活入手,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课题,并在探究中尝试各种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在观察、体验和实践等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区情感、家庭责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内容: 本次主题设计认识我身边的生活环境、非绿色生活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营造身边的绿色生活环境三个活动。其中,在认识我身边的

3、生活环境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社区中、学校中和家庭中,运用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能根据自己小组的观察,搜集出相关的问题,找到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 非绿色生活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活动中,分为两个部分:自然环境非绿色主要以实验研究的方法让我们真实的感觉到受污染环境的可怕, 人文环境的非绿色以调查、 采访的方式展现出我们生活中不和谐音符,让学生从心里树立环保意识。营造身边的绿色生活环境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真实的体验和实践找到营造绿色生活环境的方案和措施,向自己的同学、老师、家人发出倡议,并且在学校的社区进行宣传,提倡“ 绿色” 生活方式,把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 活

4、动实施: 活动一 认识我身边的生活环境 ( 3 课时)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活动目标】 1、学生明确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找出其中的问题。 2、围绕主题提出具体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 3、具有自己获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体会与人交往、合作的艺术。 【活动过程】 1、教师就环境问题给出解释,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当今威胁我们人类生存的“ 十大环境” 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正在变得恶劣。 并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更多的有关环境的问题,旨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小组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中去亲身感受和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包括社区的绿

5、化情况、垃圾处理、小区周边噪音、交通情况、学校中走廊文化、操场情况、同学们出入网吧情况观察、家庭中的浪费现象和消费情况调查等等)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公德教育,建议和每个学生学习安全公约,请班主任和家长签字)。 3、学生整理、分析和观察得到的结果,并在班级内交流和简单的汇报,写出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找出本小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活动二 非绿色生活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 ( 2 课时)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从科学、社会、自然等不同角度了解“ 非绿色生活环境” 带给我们的伤害,激发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实践中体会实验法、调查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喜

6、悦。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上网或到环保局、图书馆、资料室等相关地方查阅资料,了解非绿色生活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如:被污染的水、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污染、白色污染、沉迷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犯罪纪实、非绿色消费带给我们的问题等等) 绿化覆盖率仅为人均绿地面积仅平方米并经常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目前噪声呈上升趋势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重了乡察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对研究课题属于自然环境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演示一组实验来做环境绿与“ 非绿” 的对比(如

7、:小鱼在污水和纯净水中的生活情况对比、被塑料污染过的土壤酸碱度测定、汽车尾气对豆芽生长情况的影响等),给学生一种直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 3、对于研究课题属于人文环境的小组,教师则鼓励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然后带着问卷和问题深入到同学、家庭、学校、社区当中去,了解非绿色环境带给我们的伤害,并根据调查表或访谈表中的问题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课题的情况。 4、在实验和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研究论文、体验报告和心得,并在班级内交流。 活动三 营造身边的绿色生活环境 ( 4 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明确绿色生活环境的意义和要求,学会写倡议书,指定宣

8、传活动方案,预测活动中的问题和阻力,提高组织活动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 2、转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能够在自己的班级、学校、家庭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课题,并通过前两次工作的铺垫以及资料的积累情况,提出营造绿色生活方案和措施。 2、根据各小组的方案和措施,针对同学、老师、家长、小区居民制定一份倡议书,并选择一定的宣传方式,各小组在班级内交流方案及宣传方式,互相提问题进一步完善计划,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时间、沟通、安全、组织等问题进行预测。 3、根据学生的方案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把环保意识带给身边所有的人,帮助身边

9、的人追求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形成绿色生活环境。 4、每小组用各种方式把本组的活动过程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汇报,包括小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计划实施,最终成果、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克服与解决、 取得的成绩、研究体会与心得。 活动评价 评价原则 1、正面评价 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潜能及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想象、创造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重视过程 关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 3、重视应用 看学生是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 绿化覆盖率仅为人均绿地面积仅平方米并经常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目前噪声呈上升趋势许多

10、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重了乡察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重视体验 是否能开展人际交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感悟和体验 评价标准 评价 等级 评价 标准 A B C 纪律情况 好 一般 参与程度 积极参与课内课外研究活动,主动争取家长或社会其它单位支持 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偶有懈怠表现 勉强参与 合作精神 与小组成员愉快合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与小组成员合作偶有离群表现 不能与小组成员合作 探究意识和方法 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有一定思考,能系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并主动将方法运用于探究实践 能提出问题并有一定深度,

11、能掌握一些方法,并运用 能提出问题, 但表现不够积极 创新实践 善于将自己的设想通过实践解决,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有一定的成果表现 肯动手实践, 有一定能力 很少实践 学生评价表(自评、互评、师评) 姓名: 班级: 研究课题: 评价等级 学生课题研究评价表 个人 小组 教师 参加 态度 积极参加组内活动 对课题研究有浓厚兴趣 主动承担,认真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能积极克服 合作 服从组内分工 绿化覆盖率仅为人均绿地面积仅平方米并经常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目前噪声呈上升趋势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重了乡察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精神

12、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认真收集资料,交际能力强 团结协作,帮助他人 研究 过程 选题科学,可行,新颖,实用 研究过程明确,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研究方法、手段选择正确调查能力强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 成果 鉴定 论文格式规范,作品外表美观 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科学,文字简练流畅 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成果表现形式多样 自我 评价 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有待提高的地方 教师评价 综合评价 等级 是否为优秀学生 是否为优秀组长 绿化覆盖率仅为人均绿地面积仅平方米并经常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目前噪声呈上升趋势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重了乡察考察身边的环境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