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6160585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师)1330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词语的表达效果 【知识解说】 记叙文阅读中,对词语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题型,一是词语的意思,一是词语的表达效果;而后一种题型又有不同的提问方式,如:直接问词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选择词语;两个词语是否矛盾,等等。 所考查的词语,以动词为主,其次就是修饰语和关联词。 (1)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动词能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动态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感染力。将关键性的动词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其表达效果。 分析语言表现力一般需要理解动词的本义和语境义,关注动作发出者的特点、产生这个行为的特定背景、实施这个行为的目的,分析出作者在

2、这些行为动词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分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修饰语一般指修饰(或限定)主语、谓语、宾语的定语、状语、补语,可通过调、换、删、改,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说出原句的意思,分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3)分析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 关联词语指连词和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关联词语一般表示分句中的各种关系,有时也可用来连接词或短语或句子甚至段落。 要读懂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读懂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 【例题精讲】 (17 中考真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 xin m,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 “别做梦!有本

3、事自己去买! ” 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 “你要干啥?” “你别管。 ”刘伟头也不回, ( ) ,走了。 “

4、有本事你就别回来! ”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 “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

5、,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 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 “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 ”父亲说, “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 “我是你爹! ” “起来! ”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 ”刘伟按了一把车铃, “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 “这还差不多。 ”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

6、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问:细读第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6 分) “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 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父亲的信任与关爱; “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20 一模徐汇区) 牙刷上的蜻蜓 董改正 晨起洗漱, 发现牙刷上挤好了一抹水晶色的牙膏, 像一只敛翅欲飞的蜻蜓。 心尖就像一根小风暂息时的荷茎,立

7、着一只静好的蜻蜓。 时间回到七八年前。那时候女儿才五六岁,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淘气,捣蛋,不喜欢安静,尤其不爱刷牙,给她挤好牙膏,她会拿来搅拌,或者涂在脚趾上,或者涂在她认为应该打扮一下的地方。恩威并济、威逼利诱,皆无效果。 有一天,我挤好牙膏后,手机骤响,出去接电话后回来,见她抓着牙刷,在嘴里慢慢地捣腾,不由大喜。见我来了,她拿出牙刷,口齿不清地说: “爸爸,蜻蜓” “蜻蜓?”我四处张望。 她急了,折腾半天,我终于明白,我挤了一条蜻蜓般的牙膏。那天,我给她挤了不下十条蜻蜓般的牙膏,她呢,刷了不下十次牙。 牙膏用得极快,更新品种也快,白茶味、薄荷味的水晶状牙膏成为她的最爱。她说这样的牙膏会让她长

8、出轻(yng)透明的翅膀她总是问我,这些小蜻蜓飞到哪里去了?我总是让她张嘴吐气。 呶,是不是特别清新?蜻蜓就在空气里飞呢! 我会不会长出翅膀呢? 当然,有一天,你会飞得高高的,远远的,爸爸都看不到你了。 她就开心了。那时候,她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 就这样慢慢长大了。她慢慢地忙起来。给她看电影、看书,给她讲故事,扛着她看晚霞中的红蜻蜓。有一天,她扭捏着从我肩膀上挣下来,说:老爸,我同学来了。她长大了。她的语汇中, “小朋友”变成“同学” ,再变成“朋友” ,现在使用的是“死党” “闺蜜” 。时光倏忽,就像一只俶尔远逝的蜻蜓,背着霞光,背着黄昏的晚风,瞬间辽远。 我跟她说她童年的旧事,是的,旧事。

9、她将奶奶的黄豆袋口打开,在一尺深的豆海里滑动;她把奶奶家的棉花袋口打开,模拟云中天宫的生活,挥舞水袖,唱: “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 ”她把我的手机放在院子里,打成“飞行模式” ,等待它起飞。她从题海里抬出头来,一脸的青春痘,问:有过吗?我只记得牙刷上的蜻蜓了。 还记得这个? 嗯,幼稚得要死。她又埋头下去。 事实上,那只蜻蜓飞远了,把平凡的她留在原地。 昨晚刚刚训斥过她。她已经连续两次物理考试在六十分以下了,我表面的淡定就像薄薄的冰层,经不起踩踏便四分五裂。她默默地流着泪,不辩解。她已经比我高一头了。她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我曾经对她有过多么高的寄望,但是,谁不曾被自己的父母寄望很高呢?

10、也许,家长的陪伴成长,就是接受平凡的同时,收获惊喜吧。 我在这只水晶色的蜻蜓旁呆立良久,想象晨起洗漱时,她的怦然一动,她挤牙膏时的表情。我知道她已经原谅我的暴怒了。她只是个小小的孩子。无论她如何,是天才还是平凡,她都是我心尖上的蜻蜓。 1.看拼音写汉字:轻 yng( 盈 ) (2 分) 2.文章围绕“牙刷上的蜻蜓”回忆了两件事,请根据第 段内容,填写表格。 (4 分) 女儿的成长阶段 事件概括 事件一 五六岁淘气不爱刷牙的时候 女儿看到牙刷上蜻蜓般的牙膏,爱上了刷牙,并希望自己能像“小蜻蜓”一样飞翔。 事件二 (1)十三四岁在题海里奋战的时候 (2)女儿听我说她的童年旧事,她只记得牙刷上的蜻蜓

11、,说这很幼稚。 3.第 段中加点词语“慢慢”和“瞬间”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分析“慢慢”2 分;分析“瞬间”2 分;分析二者结合起来表达的情感 2 分。 】 例 1:不矛盾。 “慢慢”表现出女儿长大、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这期间“我”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忆(2 分) ; “瞬间”表现出“我”在回首往事时感到时光飞逝(2 分) 。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我”对女儿长大过程的留恋,对长大后的女儿渐渐与“我”疏远的失落伤感(2 分) 。 例 2:不矛盾。 “慢慢”强调了在“当时的我”眼里,我与女儿共同相处的过程是缓慢的(2 分) “瞬间”是“现在的我”回忆过往时的主观感受(2 分

12、) 。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很好地表现出“我”对女儿渐渐长大,与“我”渐渐疏远的失落、感慨(2 分) 。 4.对第 段中的“那只蜻蜓”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3 分) A.女儿像蜻蜓一样高飞的愿望 B.女儿曾与我亲密无间的时光 C.女儿曾拥有的不一般的想象 D.女儿曾有的优秀的学习成绩 5.第 段“我呆立良久”时的情感非常复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我”此时的情感。 (6 分) 【每答出 1 点合理答案得 2 分,答出 3 点得满分】 (1)回忆过往,留恋感动; (2)为女儿挤牙膏的和解行为(原谅我的暴怒/乖巧懂事)而感动(心疼) ; (3)为自己对女儿的暴怒训斥感到歉疚(对自己的教育

13、行为进行反省) ; (4)为自己慢慢接受女儿的平凡而释然。 【巩固提升】 (18 二模虹口区) 会飞的太阳 去一个老房子找人。 这些平房,蹲在几幢高楼后。房顶的瓦片上,生满了岁月的绿苔。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也跑来凑热闹,聚集在房屋顶上。春天绿着,秋天黄着。墙壁上涂抹的白石灰,已斑驳成印象画了。前面的高楼挡着,老房子终年难得见到阳光。在老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已羽翼丰满,飞了。留守在这儿的,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 我去时是冬天。冬天的阳光,见缝插针地,从高楼的缝隙里,_(A.洒 B.漏)下一点两点来。我看到几个老妇人,从老房子里捧了被子出来,高兴地追着阳光走。阳光走到哪儿,她们就把被子晾到哪儿,

14、一边拍打着被子上阳光的羽毛,一边闲闲地说话。她们看到诧异的我,笑着对我说,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祥。 赶太阳?多好的一个词语!我在这个词语前驻足,从此铭记在心。每当我觉得寒冷的时候,觉得灰心失望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词语掏出来,暖一暖,因为_。 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家里的衣物,摸上去都是潮乎乎的,连人也似乎是潮乎乎的了。南方的梅雨天,总是让人难耐。 小孩子却照旧玩得兴高采烈的。他们穿了雨鞋,偏寻着洼地积水走,一脚踩下去,击起水花一朵朵,乐得他们哈哈笑。五岁的小侄儿,也跟着别的孩子,去踩洼地的积水玩。孩子的快乐,简单透明,无关天气。 又一阵雨来,他被“捉”回家。他四

15、下里看看,突然问我: “姑姑,你有彩笔吗?我想画画。 ”我赶忙找了纸笔来,他握笔在手,大刀阔斧地作画。 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 我问,为什么画这么多的门和窗啊? 小侄儿答,是为了让小猫小狗进来呀,还有小鸟进来呀,还有小兔子小熊进来呀我失笑不已,小侄儿大概准备开动物园了。 他又开始画树和花,树们很不成规矩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弯着长的,有斜着站的,一律是山花插满头,花朵儿小果子似的挂着。 后来,他画了一个大太阳,光芒长得恨不得拖到地上。又刷刷几笔,给大太阳加上了一对硕大的翅膀。 我说,太阳怎么长了翅膀呢? 小侄儿头也不抬地说,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

16、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 感动。我发现,原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1.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 (3 分) A.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也跑来凑热闹,聚集在房屋顶上。 B.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 C.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 D.树们很不成规矩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 2.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小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 分) (1)在老房子(或平房区) ,几个老妇人(或老妇人们) ,捧着被子赶太阳。 (2)在南方的梅雨天(或连续的阴雨天) ,

17、小侄儿依旧快乐玩耍,并开心画画。 3.阅读第段,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4 分) 选择:B(选 A 或不选扣 1 分) 理由: “漏”是物体由孔或缝透过。生动写出阳光的稀少,这个词同时交代了周围楼宇的高大,老房子的低矮,生活环境的差。与前句的“缝隙”一词相照应。 (或选“洒”与“一点二点”搭配不当。 ) 4.根据文意,在第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3 分) 围绕“赶” ,写出主动、追求之意即可。 (3 分) (原文:人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更是主动地追求,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温度。 )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C(4 分) D(1 分) ) 。 (4 分) A.阴雨

18、总会过去 B.逆境需要阳光 C.快乐源于心境 D.美好需要发现 (20 一模松江区) 肉 连俊超 风从北方来。这是在年关急于赶路的风,在狭窄的街道上横冲直撞,企图把我们从这条街道清理掉。这是年前最后一个集市,所有的卖家都在今天以低贱的价格打发掉所剩无几的存货。 我站在自行车旁,看守着父亲提过来的青菜。街很深,我看到提着一捆芹菜的父亲从人潮中“漂浮上来” 。他把芹菜放在我身边,抬头看了看天,说: “看好菜,我再去割点儿肉。 ”然后转身又潜入人海中。 父亲再次回来的时候,手里没有提肉,而是叼着一支烟卷。母亲跟在他身边,拿着一小捆韭菜和一块豆腐。父亲把买来的菜整理到车后座上,然后招呼弟弟过来,说:

19、“走,回家。 ”弟弟绕着两辆自行车转了一圈,说: “你们买的肉呢?妈说要包肉馅饺子的。 ” 母亲看了父亲一眼,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母亲走到弟弟身边说: “咱的钱丢了,过几天再给你买肉。走吧,回家,听话。 ”弟弟往后退了几步,靠在那家店铺的门上,摆弄着手里的陀螺。我走到父亲身边,爬上了他的自行车前梁。母亲又看了父亲一眼,说: “要不你去咱姐家借十块钱吧。 ”父亲没说话,转头环顾着四周,默默抽了几口烟。然后他把烟头扔进近旁的水洼里,掉转车头,骑上车,头也不回地说了声: “你在这儿等着。 ” 父亲带着我离开了集市。 我们的自行车拐了几道弯, 走上了一条熟悉的街道, 最后拐进了一个熟悉的家属院。我知道大

20、姨家就住在三号楼的一楼。父亲停好自行车,对我说: “你看着车。 ”然后他拽了一下衣襟,拍打了一下裤子上的尘土走进三号楼。 我听不到父亲在大姨家说话的声音,我希望他赶紧向大姨开口借钱。这时,我听到了大姨的声音: “就你们家还吃肉呢!我们吃的还是素馅儿。 ”然后,我听到一个声音,是手掌拍打在桌子上发出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父亲出来了。他抱起我,将我放在车前梁上,出了家属院,按原路返回。母亲和弟弟在原地等着我们。母亲问: “借了?”父亲什么也没说,掏出十块钱给母亲,等她买回肉,仍然一声不吭地骑车出城,朝家走。 弟弟一到家就欢呼起来,嚷嚷着要吃饺子。母亲说,明天才是大年三十。晚上,父亲把肉放进竹篮里,

21、然后把竹篮挂在屋梁上。全家人睡前都看了一眼悬在半空的竹篮,像瞻仰一位远道而来的圣人,然后我们才各自安心上床。夜里,我听到弟弟大口地吞咽口水,翻了几次身。母亲在黑暗的房间里问父亲: “姐借给你钱的时候咋说的?”父亲在床上发出点儿动静,似乎是翻了一个身。 我在长久的静寂中沉沉睡去了。当我在窗外一片明亮的雪光映照下醒来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在门口说话。我走到屋门口,看见白猫死在地上。母亲说: “是刘柱家的吧,他们家也有一只白猫,咱家的可没这么肥。 ”这时弟弟发现了原本挂在屋梁上的竹篮滚落在屋角,竹篮里空空荡荡。父亲从白猫身上的一处烧伤认出了它是我们家的猫,他说: “这 (A 畜生,B 猫)撑死了! ”

22、那个年三十的下午,我们把白猫拎到雪地里,为它刨了一个坑儿。父亲把白猫丢进土坑,它鼓胀的肚子使它看起来有着酒足饭饱之后懒洋洋的得意神气,它仿佛只是躺在温暖的阳光中惬意地睡午觉。 1.第段划线句主要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展示了父亲从 犹豫不决 到 断然决定去借钱 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2.第段全家人对肉的态度就像“瞻仰一位远道而来的圣人” ,原因是: (4 分) (1) 这块肉是好不容易借了钱买来的 ; (2) 全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 。 3.结合上下文,对第段全家人在“长久的静寂”中的表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 (3 分) A.弟弟虽馋着肉却也担心着家里还钱的事情。 B.母亲一直在

23、揣测借钱时姐姐对父亲的态度。 C.父亲因借钱的事内心难以平静却又隐忍着。 D.我关注着家里的动静并无奈着生活的艰难。 4.第段划线处选 更合适,理由是 A 这块肉是父亲忍受着屈辱向大姨借钱买来的,在家人面前他也一直隐忍着,而猫居然把肉给吃了(2 分) ,因此,用“畜生”更能宣泄父亲当时心头的憋屈(2 分) 。 B 这块肉虽然是父亲忍受着屈辱向大姨借钱买来的,但家里的猫和主人一样,平时很难吃到肉,用“猫”能体现父亲对猫的体谅。 (选 B 最高 2 分) (4 分) 5.请结合全文,对第段划线句作简要的赏析。 (5 分) 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1 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猛烈(2 分) ,同时也

24、含蓄地体现了我们家家境之贫寒,处境之艰难(2 分) 。 (21 一模闵行区) “可怜”的意思(节选) 李娟 在城里的市场里,我把买好的所有东西打成两个大包,一手拎一个去找回塔门尔图的车。去喀吾图方向的班车发车没个准点,因此我只好四处打听偷偷运营的黑车。找到车后,当那个司机得知我要去的地方时,非常吃惊,说: “你一个汉族人,到那里干什么?” 我后座的一个女人更是惊讶得不得了,不停地问: “你不怕吗,不怕吗?” 我心想,哪有什么可怕的啊。就一个劲儿地笑,不理她。 但这一路上她老是不停地问这个问题: “不怕吗?真不怕吗?你胆子真大啊! ” 直到我要下车,她才叹息着说: “听说那个地方狼很多的” 狼多

25、那句话倒没把我吓住,吓住我的是我下错车了!不是这个地方! 司机和车上的旅客谁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我傻眼了。车都快到喀吾图了还没认出路来,司机气得直骂我笨,最后他在路上拦下一辆迎面开来的车,嘱托那个司机捎上我,把来路再走一遍,说不定能认出来路。 荒野起伏连绵,一棵树也没有,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觉得极相似,我真的迷路了。为了不麻烦司机,最终还是中途下了车。豁出去了,大白天的会有什么危险呢?在戈璧滩上走的话说不定会遇到一个骑马的牧人,而在公路上来回逡巡,到天黑也未必找得到路。 于是我拎着两个沉重的大包走进了茫茫荒野。还没走一会,手指头就被勒得生疼。于是我把这两包东西藏在路过的两块石

26、头中间,在太阳下空手前进。我都已经做好了走到天黑的打算,结果走了才一个多钟头居然就迎面遇到了最最亲爱的卡西帕! 在四顾无人的荒野里,突然,穿红 T 恤的卡西帕从天而降。那情景简直让人喜极欲泣。 卡西帕一边向我跑过来,一边大喊: “可怜的李娟! ”可怜的?我闻言愣了一下。等反应过来时,惊觉好多事情无需言语也能去到最恰当的地方,寻到最恰当的结局。如随木筏顺流直下,如种子安静地成为大树,虽缓慢,却有力。 我问卡西帕: “你现在知道可怜是什么意思了?” 卡西帕总是很辛苦,睡得晚,起得早,干的全是力气活。每当看到她回到家累得话都说不出来时,我总会忍不住叹息道: “可怜的卡西帕! ”用的是汉语。 于是她每

27、次都会问我: “ 可怜的是什么意思?” 我一时无法解释,找不出“可怜”在哈语中所对应的单词。她又去问斯马胡力: “你知道可怜的是什么吗?”斯马胡力是全家人里唯一“略懂”汉语的,他能用汉语说“你好” “再见” 。斯马胡力很自信地猜测: “就是说你很好的意思。 ” 我连忙否定: “不!不是很好的意思! ” 我百般无奈,只好抱着她悲惨万分地表演一番。总之,实在没法说清。 尽管如此,我天天左一个“可怜的”右一个“可怜的”说个不停,对着失去母亲的小羊说,对着冒雨找羊回来的斯马胡力说,对着因牙疼而整个腮帮子都肿起来的扎克拜妈妈说大约我的神情和语气不时地触动着什么,人心都会豁然开朗的。语言封闭不了感知。渐渐

28、地,这个词逼真地走进了卡西帕的意识。 因此当她看到我孤零零地、疲惫无助地走在荒野中时,立刻就喊出声来: “可怜的李娟! ”她不仅学会了一个汉语词汇,更准确熟练地表达了那种特定的情感。真是不得不感动啊 对了,怎么就那么巧遇到了卡西帕呢?原因很丢人我人还没到家, “有一个汉族姑娘迷了路”的消息就传遍这片荒野了 最开始是那个司机和一车的旅客逢人就说,然后迅速被一个在喀吾图买马蹄铁的牧羊人传回了荒野之中,紧接着与他打过照面的几个骑马人立刻拐道赶往塔门尔图,不约而同到我家毡房告知了情况,于是卡西帕和斯马胡力便出门分头去找我哈萨克人的“土电话”真厉害啊。 哈萨克人的习性就是一见面就把各自的最新见闻巨细靡遗

29、地互相分享,互通有无。因此,当两个哈族人站在街头没完没了地打招呼的时候,可不要笑他们啰嗦啊。在远古最最寂静偏远的闭塞时期,这种习性为维持信息渠道的便捷通畅出过多大的力啊! 但是,传得太快太广了也不全然是件好事。等阿娜尔罕来的时候,也对我说: “听说有一个汉族姑娘在喀吾图路上下错了车迷了路,是不是你?” 县城的人都知道了! 注李娟:1979 年 7 月 21 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汉族人,中国当代作家。长年累月地生活在新疆哈萨克地区。塔门尔图:在新疆北部,是牧民口传的地名,不是行政地名,又寂静偏远,故不容易描述和到达。喀吾图:新疆北部的地名,是行政地名,班车可以到达,文中“我”

30、意图搭乘去喀吾图的车,途中下车寻路去塔门尔图。 1.第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 分) 错别字: 璧 改正: 壁 2.联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4 分) 购物返程 荒野迷路 幸遇救星 感悟“巧遇” 3.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5 分) (1)穿红 T 恤的卡西帕从天而降。 “从天而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身处困境中的“我”看到卡西帕时的惊喜之情。 (2)只好抱着她悲惨万分地表演一番。 “悲惨万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表演得很辛苦,极力想让卡西帕领会“可怜”就是“悲惨”的意思。 4.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3 分) A.第至段中写到的女人和

31、司机,与文中其他哈萨克人一样,有着淳朴的习性。 B.第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我”迷路的原因,同时也表现“我”内心隐约的不安。 C.第 段生动地表现了当卡西帕喊出“可怜的李娟”时, “我”倍觉心灵相通和感动。 D.第 至 段为插叙,交代卡西帕等人生活十分艰辛,但却并不理解“可怜”的意思。 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6 分) 本文结尾写出了哈萨克人“土电话”的厉害;突出了哈萨克人的朴素、热情和善良;以调侃的口吻表现出轻松的语言风格;短句结尾戛然而止留有余味。 (写出任意三点得 6 分) (19 一模崇明区) 母亲的眼泪 “你把这些都装上。 ”大早上醒来,母亲已给我备好了行李,林林总总

32、,摊了一地,其中有她晒干的萝卜丝、豆角干,幽幽地散发着陈年的气息。如果是在前几年,我早就会埋怨: “不要,谁喜欢这个。 ”那时母亲会心疼地翻翻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有不甘地说: “又不重。 ” 确实不重,在母亲眼里,凡是能省钱的,都不是问题。 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我们姊妹五个是她一人带大的。如今我们都已生儿育女,在自觉累成狗的时候,常常想起母亲的不易。母亲说,那时冬天河水再冷,她也要洗姐姐的尿片, “哪像你们现在这么方便,有一次性的尿片。 ”各种从被面和衣服上裁剪下的尿布,五颜六色,如旗帜般晾晒于小院的铁丝上。母亲伸出手来,比画着说: “手指冻裂了,就缠着胶布洗。 ” 母亲不会抱怨,更是很少主动埋怨

33、自己的丈夫。在我看来,已几近“愚忠” 。父亲不怎么亲近我们,在我的记忆中,多是他威严的脸色和狠狠的呵斥。十多岁时,我和姐姐随父亲去门前山坡上耕种,不记得我哪里做错了,父亲便开始责骂,接着就是追打,我哭着冲下山坡,当晚不敢回家,也不敢远离家门。母亲找到我,劝我给父亲道歉: “快,给你爸认个错,不要死倔。 ”我吓得不敢见父亲,就挣脱母亲的手,跑远了。待天黑,我蹑手蹑脚地爬到窗户底下,听房间里的动静。窗下是鸡窝,粪气扑鼻,我才不在乎这些,默默地等着父亲睡下。父亲的鼾声响起,我才悄悄地推门,门虚掩着原来是母亲给我留着的,但不巧的是,门还是痛苦地吱呀响了一声。 “你还有脸回来!”父亲的声音炸雷般地响起。

34、我蒙了,硬着头皮进屋。父亲要抽出皮带,母亲赶紧拦着: “赶紧给你爸道歉。 ”母亲被父亲推到一旁,随后父亲的几声不客气的责骂也砸了过去。母亲只好叹着气,显得束手无策。我挨了几皮带,被罚跪。长夜漫漫,我几次点着头睡着,却又被膝盖的刺痛弄醒。后半夜,我在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把我拉上了床 至今遥想那晚罚跪,我的膝盖还在隐隐作痛。父亲已经离世,一次,我笑着问母亲: “你怎么那么怕我爸爸,他不让你护我,你就一声也不敢出。 ”母亲只是无奈地说: “你爸就是那坏脾气,劝了不听,再说,又要骂人,让你们看大人难堪?” “一辈子坏脾气,没像别的大人那样稀罕过自己的娃。 ”母亲说着说着就哭了。母亲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35、坚硬的父权下,尽可能地给我们扒拉出一点点温暖,而她几近无人怜惜,我又怎能埋怨她。在她有限的认知中,父亲这个男人能吃苦,会挣钱,心地善良,不喝酒、不赌博不乱花钱,即使脾气坏,又能怎样呢? 母亲虽一生吃苦,忍受生活的艰难,但我很少见她哭过,反而是在诉说父亲去世前的种种怪异表现时,容易带着哭腔,我准备迎接母亲随之而来的哭诉,母亲却抹了下眼泪,又笑了: “这下他走得干脆,不受罪了。 ” 母亲性格耿直,不善于察言观色,不得奶奶待见。每每奶奶数落起母亲,我都没见母亲顶撞过。为了照顾奶奶的晚年,父亲接奶奶住到我家,两人都是看不得别人眼色的人,想起来,奶奶在我家也住得不舒服。给奶奶做饭、洗衣服的事情,包括奶奶

36、生病了去抓药,母亲都当仁不让地做了。 “你奶奶也可怜,我说过你爸:人老了,都要靠儿女养, 不要给老人说那样难听的话, 你母亲一辈子受过谁的气?” 母亲又开始抹着眼泪诉说着奶奶去世前的细节,“一辈子刚强,走时一口水都没咽下去。 ” 一个人,胸怀多少善,才能对冲种种扑面而来的恶?一个人,心中需要藏多少东西,才能隐忍生活里的种种不顺? 这次收拾行李,母亲翻出这些干菜: “干干净净的,我都没舍得吃。 ”看来母亲早已忘记我前几回的拒绝,又热心地推荐起来。 “行吧,我都带上。 ” 它们确实不重,母亲说对了。 1.第段把 (妈妈晒干的)萝卜丝、豆角干(答“干菜”也给 2 分) 称作“成果” 。 (2 分)

37、2.第段加线句连用两个“赶紧” ,谈谈你的理解。 (3 分) 第一个“赶紧”写母亲看到丈夫抽出皮带要打孩子时的阻拦之快,第二个“赶紧”写母亲对孩子的催促之急,两个“赶紧”都刻画母亲担心孩子被打时内心的着急,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突出了母亲的仁慈。 3.把第段加线句改为陈述句是 不能让你们看大人的难堪。 ,原有句式的表达作用是 用肯定的反问句,加强了句子的否定语气,表明了母亲不让孩子看大人的难堪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的隐忍。 (4 分) 4.根据选文内容完成表格填空。 (8 分) 母亲的眼泪 母亲流泪的原因 母亲的个性特征 第段: (1) “ 母亲说着说着就哭了 ” (2) 对孩子们得不到父亲

38、的稀罕而心疼。 或:为孩子得不到父亲疼爱的委屈而难过 (4)仁慈 宽厚 无私 (内心善良、仁慈、博爱等 1 分,待人宽厚, 有包容心,心胸开阔等 1 分,无私无我、不为自己考虑等 1 分) 第段:“在诉说父亲去世前的种种怪异表现时,容易带着哭腔。 为父亲去世前的受罪而难过。 第段:“母亲又开始抹着眼泪诉说着奶奶去世前的细节。 ” (3)为奶奶去世前吃不下东西而难过。或为奶奶晚年生活的委屈(憋屈、不如意)而难过。 5.本文的结尾有何作用?(4 分) 与开头对有关干菜内容的叙写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反复提及母亲珍爱干菜并极希望孩子也能喜欢, )突出了母亲的节俭仁慈作风, (而“我”从原先的拒绝到发自内心的接受, )表明了对母亲的理解、敬重和孝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