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6140746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四第四节节 细菌致病性与感染细菌致病性与感染 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 感染是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宿主感染是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力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病理变化的过程。 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微生物(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感染感染(infection)致病性致病性(pathogenicity)致病性的影响因素致病性的影响因素1、毒力2、侵入数量3、侵入门户细菌的致病性侵袭力(1菌体表面结构、2侵袭性酶类)毒素(外毒素、内毒素)毒力毒力(virulence)致病性的强度毒力的衡量指标毒力的衡量指标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

2、量(ID50) 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构成毒力的物质基础一、侵袭力(invasiveness)二、毒素(toxin)细菌的侵袭力细菌的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 1、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素、荚膜黏附素、荚膜黏附素、荚膜黏附素、荚膜 2 2、侵袭性酶、侵袭性酶、侵袭性酶、侵袭性酶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细菌的粘附素及粘附现象细菌的粘附素及粘附

3、现象细菌的组织趋向性细菌的组织趋向性细菌 组织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上皮、血管内皮淋病奈瑟菌 尿道上皮霍乱弧菌 肠上皮百日咳鲍特菌 呼吸道上皮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A群链球菌 鼻咽上皮空肠弯曲菌 肠上皮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上皮 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及侵袭作用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及侵袭作用透明质酸酶细菌的毒素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

4、毒素(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 ,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外毒素外毒素2 2、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蛋白质,不耐热,易被热、 酸、蛋白酶分解破坏。酸、蛋白酶分解破坏。酸、蛋白酶分解破坏。酸、蛋白酶分解破坏。 3 3、抗原性抗原性抗原性抗原性: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强,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 素,刺激机

5、体产生抗毒素。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4 4、致病作用致病作用致病作用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 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 症状。症状。症状。症状。 1 1、来源来源来源来源: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多由革兰阳性菌合成释放, 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部分革兰阴性菌死亡后亦可 释出。释出。释出。释出。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

6、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外毒素分子结构:A-B模式细菌的外毒素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细菌 名称 引起疾病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破伤风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肉毒中毒细胞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白喉 葡萄球菌 TSST-1 毒性休克综合征 表皮剥脱毒素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A群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猩红热肠毒素 霍乱弧菌 肠毒素 霍乱 大肠埃希菌(产毒型) 肠毒素 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 肠毒素 食物中毒 内毒素内毒素性质:属脂多糖性质:属脂多糖 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性 对热稳定对热稳定 抗原性弱抗原性弱作用机

7、制作用机制(见表)(见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种类种类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来源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存 在在 部部位位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化化 学学 成成分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稳定性稳定性差差、60-80 3060-80 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好好、160 2-4160 2-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毒性作毒性作用用强强、对对机机体体组组织织器器官官有有选选择择性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

8、较弱弱、各各种种内内毒毒素素作作用用大大致致相相同同,引起休克,发热,引起休克,发热,DICDIC等等抗原性抗原性强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形成类毒素弱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不能形成类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外,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质外,还需足够的数量。还需足够的数量。 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侵入的部位 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菌,还须侵入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

9、菌,还须侵入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感染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感染。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的种类与类型感染感染来源来源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病人带菌者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多为条件致病菌感染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一一 、根据感染的来源、根据感染的来源根据感染场所 社会感染社会感染医院感染医院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包括医院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包括医院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包括医院

10、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包括医院内各种人群所获得的感染。对象对象对象对象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住院病人)地点地点地点地点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感染发生必须在医院内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及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医院感染

11、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分类医院感染的分类按微生物来源按微生物来源按微生物来源按微生物来源内源性医院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所致病菌所致病菌所致病菌所致 特定条件特定条件特定条件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寄居部位改变寄居部位改变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患者遭受医院内非患者遭受医院内

12、非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按感染部位分类按感染部位分类按感染部位分类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医院感染的微

13、生物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常为耐药菌常为耐药菌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感染种类感染种类感染种类感染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肠球菌肠球菌肠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呼吸道感染呼吸道

14、感染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肠杆菌科肠杆菌科肠杆菌科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伤口和皮肤伤口和皮肤伤口和皮肤伤口和皮肤脓毒症脓毒症脓毒症脓毒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变异杆菌变异杆菌变异杆菌变异杆菌厌氧菌厌氧菌厌氧菌厌氧菌肠球菌肠球菌肠球菌肠球菌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

15、染沙门菌、宋内志贺菌沙门菌、宋内志贺菌沙门菌、宋内志贺菌沙门菌、宋内志贺菌病毒病毒病毒病毒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对象易感对象易感对象易感对象 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 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 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器官移植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介入检查

16、和治疗介入检查和治疗介入检查和治疗介入检查和治疗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化学治疗化学治疗 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激素治疗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 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 住院时间过长住院时间过长住院时间过长住院时间过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感染的监测消毒灭菌消毒灭菌隔离预防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呼吸道呼吸道消化道消化道皮肤(创伤)

17、皮肤(创伤)血液血液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性传播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二二 传播方式与途径传播方式与途径v隐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v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v带菌状态带菌状态带菌状态带菌状态三三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细菌性感染的类型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脓毒血症感染类型:感染类型: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当机体抗感染免疫

18、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按照病程长短:按照病程长短: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性质:按照感染的部位和性质: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局部

19、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致病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疾病。疾病。疾病。疾病。菌血症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流播散细菌侵入血流播散细菌侵入血流播散细菌侵入血流播散, ,但并未繁殖。但并未繁殖。但并未繁殖。但并未繁殖。败血症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状,如

20、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在体内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病灶。血流扩散,在体内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病灶。血流扩散,在体内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病灶。血流扩散,在体内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病灶。毒血症毒血症:致病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致病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致病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致病菌在局部生长繁殖,只有其产

21、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毒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脏器器官脏器器官带菌状态带菌状态: 机体感染后细菌并未立即消失,机体感染后细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不断向体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外排出,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的人称为带菌者。 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后带菌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后带菌 恢复期带菌者:显性感染后带菌恢复期带菌者:显性感染后带菌本章小结本章小结1、有关感染的基本概念2、细菌的致病机制3、临床感染的来源、传播与类型4、抗细菌免疫的组成与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