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6102016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PT 页数:307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307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307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307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307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3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3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理论、方法与实务龚曙明龚曙明 编著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0 0 0 0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总总 论论论论 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与作用、宏观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与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选题和基本内容,宏观经济统计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选题和基本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的程序和基本要求。分析方法,分析的程序和基本要求。 1.11.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1.2 1.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1.31.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1 1.4

2、 .4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1 1.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 1.1.11.1.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以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济理论为指导, ,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其本质是对从数据导向结论,和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其本质是对从数据导向结论,从结论导向对策从结论导向对策. .主要特点如下主要特点如下: : 1 1. .应用性应

3、用性: :从真务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真务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2.数量性数量性: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理从数出,以数说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理从数出,以数说理 3.3.对比性对比性: :对比研究,从数据导向结论对比研究,从数据导向结论. .4.4.综合性综合性: :多角度和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多角度和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5.5.实证性实证性: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2 2 2 2 1.1.2. 1.1.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作用 1 1。认认识识作作用用:认认识识宏宏观观经经济济运运行行的的过过程程与与

4、状状态态、趋趋势势与与规规律律、问问题题与原因。为与原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 2 2。优化作用:优质宏观经济统计服务。优化作用:优质宏观经济统计服务 ,提高统计地位,提高统计地位 。 3 3。咨询作用:为有关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咨询作用:为有关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 4 4。监督作用:发挥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监督的作用。监督作用:发挥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监督的作用。 5 5。提高作用:提高统计工作者和学者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作用:提高统计工作者和学者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3 3 3 31.21.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

5、析的内容 1 1.2.1.2.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的类别1.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 4.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 1.2.1.2.2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按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同按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同, , 可分为宏观经济形势、社会总供可分为宏观经济形势、社会总供求、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产业经济、求、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

6、需求、进出口需求、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劳动力供求、劳动工资、人民生活、货币供求、金融信区域经济、劳动力供求、劳动工资、人民生活、货币供求、金融信贷、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效益、工业经济、贷、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效益、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交通运输、财政税收、物价总水平、宏观市农业经济、贸易经济、交通运输、财政税收、物价总水平、宏观市场运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等等。场运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等等。 4 4 4 41.2.1.2.3.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界定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界定 1.1.背景分析背景分析 : :特定问题特定问题( (课题

7、课题) )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 , ,问题来由问题来由2.2.状态分析状态分析. .描述特定现象的变动过程、特征、趋势、规律和问题描述特定现象的变动过程、特征、趋势、规律和问题. . 3.3.因果分析因果分析: :揭示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因果关系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因果关系. . 4.4.对策研究对策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和途径,以供决策者参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和途径,以供决策者参考 5 5 5 51 13 3. .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 1.3.1 1.3.1 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 利用辨证思维、逻辑推理、

8、经济理论分析法、结构分析利用辨证思维、逻辑推理、经济理论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纵横比较判断法、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质的规定性法、纵横比较判断法、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质的规定性进行判断和推理。界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进行判断和推理。界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定性分析可以界定事物及其变化的质的规定性、得出定定性分析可以界定事物及其变化的质的规定性、得出定性结论。例如,说明事物的大小、变化的方向、发展的快慢、事性结论。例如,说明事物的大小、变化的方向、发展的快慢、事物的优劣、效益的好坏等等物的优劣、效益的好坏等等。 1.3.2. 1.3.2. 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 从数据的对比研究中,得出

9、分析研究的结论和启示。从数据的对比研究中,得出分析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1.1.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 2.2.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 6 6 6 61 14 4.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7 7 7 7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 1 1. 1. 应怎样理解应怎样理解”从数据导向结论,从结论导向对从数据导向结论,从结论导向对策策? ?” 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本质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本质? ? 2. 2. 你认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与内容的界定你认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与内容的界定应注意哪些原则?应注意哪些原则? 3

10、3为什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结合运用?为什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结合运用? 4 4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有无联系?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有无联系? 5 5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有何异同?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有何异同?8 8 8 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2 2章章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概念与平衡关系、国内总供给分析、国内总需求分析、社会总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1 2.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2 2.2

11、 社会总供给分析社会总供给分析 2.3 2.3 社会总需求分析社会总需求分析 2.4 2.4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1 2.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1.1 2.1.1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概念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概念1.1.社社会会总总供供给给: : 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全全社社会会可可供供消消费费和和资资本本积积累累的的货货物物和和服服务务的的总总和和,是是由由货货物物和和服服务务的的国国

12、内内总总供供给给量量、进口量两部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进口量两部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额进口额 = =国内总供给国内总供给+ +进口额进口额2 2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对货物和服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总量,是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出口需求三大部务的需求总量,是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出口需求三大部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 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 +出口出口 = =

13、最终消费需求最终消费需求+ +资本形成需求资本形成需求+ +出口需求出口需求 = =国内总需求国内总需求+ +出口需求出口需求(一个国家内某省市的一个国家内某省市的社会总供求还应考虑省际间的流入流出社会总供求还应考虑省际间的流入流出) 1010101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1.22.1.2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进口 = =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 +出口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 =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净出口

14、 = = 国内总需求国内总需求+ +净出口净出口 要点要点: :1.1.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通常称为三大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通常称为三大需求. .2.2.期初和期末社会存货差额视为一种投资需求期初和期末社会存货差额视为一种投资需求, ,计入资本形成中计入资本形成中( (存存货增加货增加) ) 。3.3.按生产法与按支出法计算的按生产法与按支出法计算的GDPGDP在理论上是应相等的,但现实中在理论上是应相等的,但现实中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 .4.4.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统计上总量是相等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统计上总量是相等的, ,但现实中可能但现实中可能

15、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 . .5.5.研究主要产品实物量的总供求研究主要产品实物量的总供求, ,平衡关系式为平衡关系式为 期初存量期初存量+ +国内生产量国内生产量+ +进口量进口量 = = 生活消费量生活消费量+ +生产性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 +出口量出口量+ +期末期末存量存量 = = 国内消费量国内消费量+ +出口量出口量+ +期末存量期末存量国内生产量国内生产量+ +进口量进口量= =生活消费量生活消费量+ +生产性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 + +出口量出口量+ +(期末存(期末存存存量量- -期初存量)期初存量) 1111111121 130011 001

16、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2.12.1】 我国我国20002000年和年和20062006年社会总供求统计年社会总供求统计 1212121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2.22.2】我国2000和2006年石油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 1313131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 2.2 社会总供给分析社会总供给分析2.2.1 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1.1.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 :决

17、定总供给的关键因素决定总供给的关键因素.2.2.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和劳动效率决定总供给劳动力和劳动效率决定总供给 3.3.资本和资本结构资本和资本结构: : 总供给的形成与资本是密切相关总供给的形成与资本是密切相关 . .4.4.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水平: :技术进步水平越高,供给力则越强技术进步水平越高,供给力则越强. 5.5.产业结构产业结构: : 优化产业结构可增加和改善社会总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可增加和改善社会总供给. . 6.6.生产方式生产方式: : 集约型生产方式可增加有效供给集约型生产方式可增加有效供给.7.7.经济运行制度经济运行制度: :制度的资源

18、配效率制度的资源配效率 8.8.经济政策经济政策: : 价格、财政、货币等政策可调控社会总供给价格、财政、货币等政策可调控社会总供给 9.9.市场规模市场规模.: .: 市场规模与社会总供求密切相关市场规模与社会总供求密切相关. .10.10.外部因素外部因素 : 外部环境和外部供给外部环境和外部供给( (进口、流入进口、流入) )1414141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2 2.2.2 社会总供给分析社会总供给分析主主要要分分析析社社会会总总供供给给的的增增减减变变动动、长长期期趋趋势势、结结构构演演变变、供给水平、相互关

19、联和影响因素等等。供给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例例2.32.3】 我国我国2000-2006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动态分析年社会总供给动态分析 1515151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3 2.2.3 国内总供给形成分析国内总供给形成分析 可利用可利用GDPGDP及其构成数据考察和分析国内总供给的形成、增减变动、长期及其构成数据考察和分析国内总供给的形成、增减变动、长期趋势、结构演变、供给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趋势、结构演变、供给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 1.1.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决定总产出和中间

20、投入决定GDPGDP分析分析 GDP=GOP-II = GDP=GOP-II = GOP =GOP =(1- 1- )GOPGOP 2. 2. 三次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分析三次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 贡献率贡献率 拉动拉动 3 3四大收入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四大收入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 GDPCEDFANPOS CVDVNVOV GDPWTEPdFANVGOPOVGOP 1616161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决定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决定GDPGDP

21、的分析的分析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 就业人数就业人数*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GDP=GDP 回归模型法回归模型法: 【例例2.52.5】根据表根据表2-52-5中的数据,以中的数据,以GDPGDP增长率增长率GDPGDP为因变量,社会就业为因变量,社会就业人数增长率人数增长率LL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OLPOLP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模型为:计的模型为: 5 5劳动和资本决定劳动和资本决定GDPGDP的分析的分析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Y=F(L,K):Y=F(L,K) 【例例2.62.6】 根据我国根据我国1991-20071

22、991-2007年全社会就业人数(年全社会就业人数(L L)、当年和上年资)、当年和上年资本形成(本形成(GCFGCF)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和决定)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和决定GDPGDP的线性函数为的线性函数为 1717171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3 2.3 社会总需求分析社会总需求分析 2.3.1 2.3.1 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1.1.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 : 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 .2.2.政府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 : 取决于财政收支和公共消费

23、水平取决于财政收支和公共消费水平. .3.3.投资需求投资需求: : 扩大投资需求可以刺激总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可以刺激总需求 , ,部分投资可以转化为消费需求部分投资可以转化为消费需求. .4.4.出口需求出口需求: : 外部需求外部需求, ,经济外向度的高低经济外向度的高低. .5.5.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 :居民消费与资本积累的关系居民消费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程度分配公平程度. . 6.6.经济政策和制度经济政策和制度: :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 消费税政策、消费信贷政策、消费税政策、消费信贷政策、 就业和工资调整机制

24、、就业和工资调整机制、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1818181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3.2 2.3.2 社会总需求分析社会总需求分析 主主要要分分析析社社会会总总需需求求的的增增减减变变动动、长长期期趋趋势势、结结构构演演变变、需求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需求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例例2.72.7】我国我国2000-20062000-2006年社会总需求动态分析年社会总需求动态分析 1919191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3

25、.3 2.3.3 国内总需求分析国内总需求分析1 1 国内总需求形成的因素分析国内总需求形成的因素分析 国内总需求国内总需求=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政府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 +存货增加存货增加 2. 2. 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是决定国内总需求的两个关键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是决定国内总需求的两个关键变量. . 例例2.92.9】我我国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以以居居民民消消费费(HCHC)和和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 资资(IFAIFA

26、)及及上上年年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作作自自变变量量,以以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FGCFGC)作作为为因因变量,构建的国内总需求的二元线性函数为变量,构建的国内总需求的二元线性函数为2020202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赤字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赤字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GDPGDP是是决决定定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的的关关键键变变量量,财财政政赤赤字字对对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的的形形成成具具有有追追加加的的作作用用。因因此此, , 提提高高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率率和和实实施施适适度度的

27、的财财政政赤赤字字, ,有有利利于于扩扩大大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 【例例2.102.10】根根据据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数数据据,以以支支出出法法GDPGDP和和财财政政赤赤字字(B B)作作自自变变量量,以以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FGCFGC)作作为为因因变变量量,构构建建的的GDPGDP和和B B决决定定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FGCFGC的的回回归归模型为模型为4. 4. 人均人均GDPGDP和人均储蓄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分析和人均储蓄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分析人人均均GDPGDP对对人人均均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具具有有动动态态的的决决定定效效应应, , 并并且且是是决决

28、定定人人均均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的的关关键键变变量量,而而人人均均储储蓄蓄对对人人均均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具具有有减减少少的的作作用用。因因此此, ,要要增增加加国国内总需求内总需求, , 应提高国民收入和居民的消费率应提高国民收入和居民的消费率, ,适度降低居民的储蓄率。适度降低居民的储蓄率。2121212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2.112.11】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人人均均GDPGDP,以以人人均均GDPGDP(PCGDPPCGDP)和和居居民民人人均均储储蓄蓄(PCSPCS)作作自自变变量量,

29、以以人人均均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PCFGC(PCFGC)作作为为因因变变量量,构构建建的的人人均均GDPGDP和居民人均储蓄和居民人均储蓄 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的线性函数为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的线性函数为5 5GDPGDP和货币供应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和货币供应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是是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增增长长的的主主要要因因素素, , 货货币币供供应应量量增增长长是是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增增长长的的次次要要因因素素。在在GDPGDP增增长长既既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要要增增加加国国内内总总需需求求, , 可可采采取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例2.122.12

30、】根根据据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数数据据,先先求求支支出出法法GDPGDP、货货币币供供应应和和国国内总需求的年增长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线性增长模型为内总需求的年增长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线性增长模型为2222222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4.1 2.4.1 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的判别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的判别 是是指指社社会会总总供供给给与与社社会会总总需需求求的的供供求求差差额额或或供供求求差差率率过过大大, ,或或超超出出了了正正常常的的范范围围之内的一种不平衡的数量表现。之内的一种不平衡的数量

31、表现。 1 1间接判别法间接判别法 (1)(1)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 (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 )。主要。主要特征特征有:有:一一是是产产品品处处在在普普遍遍性性的的供供大大于于求求的的失失衡衡状状态态之之中中,产产品品存存货货过过大大并并且且积积压压,许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买方市场为主导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买方市场为主导, ,卖家竞争激烈;卖家竞争激烈;二二是是生生产产资资料料、消消费费品品、工工业业品品、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等等价价格格指指数数趋趋于于下下降降或或持持续续走走低;低;三是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三是

32、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四是出现通货紧缩,钱少货多四是出现通货紧缩,钱少货多, ,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 ,消费能力跟不上;消费能力跟不上;五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六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产品进口等等。五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六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产品进口等等。2 24 4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2323232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 )。主要特征有:。主要特征有:一一是是产

33、产品品处处在在普普遍遍性性的的供供小小于于求求的的失失衡衡状状态态之之中中,产产品品存存货货普普遍遍下下降降,产产品品销销售售迅迅速增长,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卖家市场为主导速增长,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卖家市场为主导, ,买方竞争激烈;买方竞争激烈; 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三是就业率上升或失业率下降;三是就业率上升或失业率下降;四是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钱多货少四是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钱多货少, ,需求过度需求过度, ,产品供给能力跟不上;产品供给能力跟不上;五是货

34、币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五是货币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六是产品进口大大高于产品出口等等。六是产品进口大大高于产品出口等等。 (3)(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均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均衡 主要特征有:主要特征有:一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一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二是生产能力正常发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生产能力正常发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消费需求依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正常增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协调三是消费需求依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正常增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协调四是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基本平衡,四是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基本平衡,五

35、是各类价格水平和利率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等等。五是各类价格水平和利率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等等。 2424242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 1直接判别法直接判别法通通过过计计算算净净出出口口率率、存存货货增增加加率率和和综综合合供供求求差差率率来来判判别别国国内内总总供供求求是是否否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和程度。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和程度。(1)(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 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 为负的比

36、率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大,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越大。为负的比率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大,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越大。 净出口率为净出口率为0 0或比率较小或比率较小 , , 则出口需求与进口需求均衡则出口需求与进口需求均衡 (2)(2)存货增加率存货增加率 为正的比率越大,供大于求,存货积压为正的比率越大,供大于求,存货积压 为负的比率越大,供小于求,存货下降为负的比率越大,供小于求,存货下降 为为0 0或比率较小或比率较小 , , 供求均衡供求均衡 (3 3)综合供求差率。)综合供求差率。 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供大于求)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供大于求) 为负的比率越大,为负的比率越

37、大, 国内总需求过大,(供小于求)国内总需求过大,(供小于求) 为为0 0或比率较小或比率较小, , 供求均衡供求均衡2525252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2.132.13】表表2-102-10是我国是我国1995-20061995-2006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分析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分析。 1995-19991995-1999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 2000-2003 2000-2003年国内总供求基本均衡年国内总供求基本均衡 2004-2007 2004-2007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

38、2626262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4.22.4.2社会供求结构失衡的判别社会供求结构失衡的判别 社社会会供供应应结结构构与与社社会会需需求求结结构构之之间间存存在在较较大大的的差差异异性性,致致使使有有些些产产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的一种结构矛盾。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的一种结构矛盾。 1.1.基础性结构失衡基础性结构失衡 指国民经济中基础部门或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指国民经济中基础部门或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部门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农产基础部门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

39、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初级产品进口长期大于出口就是基品、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初级产品进口长期大于出口就是基础性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础性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 2.2.非基础性结构失衡非基础性结构失衡 指国民经济中非基础部门或非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指国民经济中非基础部门或非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致使有些产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致使有些产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在国内产品供求中,有些产品产能不足、价格持续走高,产品存货下降;国内产品供求中,有些产品产能不足、价格持续走高,产品存货下降;有些产

40、品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产品存货积压。在进出口贸易中,有些产品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产品存货积压。在进出口贸易中,则表现为工业制成品有的出口进口,有的进口出口。则表现为工业制成品有的出口进口,有的进口出口。2727272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2.4.3 2.4.3 2.4.3 2.4.3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n n1 1 1 1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治理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治理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治理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治理n n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主要

41、原因: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率偏低,资本形成率过大,导致消费规模过小;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率偏低,资本形成率过大,导致消费规模过小;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率偏低,资本形成率过大,导致消费规模过小;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率偏低,资本形成率过大,导致消费规模过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财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人收入过低;不公平,财富掌握

42、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人收入过低;不公平,财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人收入过低;不公平,财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人收入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过高;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过高;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过高;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过高;就业不充分,公共消费不足;就业不充分,公共消费不足;就业不充分,公共消费不足;就业不充分,公共消费不足;货币供给不货币供给不货币供给不货币供给不足,货币流动性减弱等等。(足,货币流动性减弱等等。(足,货币流动性减弱等等。(足,货币流动性减弱等

43、等。(6 6 6 6)出口外依存度高,但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出口外依存度高,但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出口外依存度高,但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出口外依存度高,但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下降等等。下降等等。下降等等。下降等等。 主要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 一一一一. . . .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 二二二二. . . .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

44、新的产能过剩;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三三三三. . . .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品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品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品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品供给; 四四四四. . . .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 五五五五. .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居民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居民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居民消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居民消费; 六六六六 实施扩

45、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 七七七七. . .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增强货币的流动性;降低储蓄利率,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增强货币的流动性;降低储蓄利率,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增强货币的流动性;降低储蓄利率,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增强货币的流动性;降低储蓄利率,抑制储蓄增长;制储蓄增长

46、;制储蓄增长;制储蓄增长; 八八八八. . . .积极扩大出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积极扩大出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积极扩大出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积极扩大出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 九九九九. . .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以拉动内需等等。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以拉动内需等等。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以拉动内需等等。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以拉动内需等等。 2828282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2.2.2.2.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的治

47、理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的治理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的治理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的治理n n 主要原因有主要原因有主要原因有主要原因有: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率偏高,资本形成率偏低,导致消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率偏高,资本形成率偏低,导致消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率偏高,资本形成率偏低,导致消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率偏高,资本形成率偏低,导致消费规模过大、投资规模过小,或者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同时过大;费规模过大、投资规模过小,或者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同时过大;费规模过大、投资规模过小,或者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同时过大;费规模过大、投资规模过小,或者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同时过大;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过多

48、,货币的流动性太大过多,货币的流动性太大过多,货币的流动性太大过多,货币的流动性太大; ; ; ;储蓄利率太低储蓄利率太低储蓄利率太低储蓄利率太低, , , , 抑制了储蓄的增长;抑制了储蓄的增长;抑制了储蓄的增长;抑制了储蓄的增长;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过大,财政赤字过大,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过大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过大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过大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过大, , , , 致使社会总需求膨胀;致使社会总需求膨胀;致使社会总需求膨胀;致使社会总需求膨胀;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有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有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有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有效供给萎缩,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不足,资

49、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下;效供给萎缩,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下;效供给萎缩,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下;效供给萎缩,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 , ,致使制造业的致使制造业的致使制造业的致使制造业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资源短缺资源短缺资源短缺

50、资源短缺, , , ,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等等。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等等。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等等。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等等。n n 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措施主要有:n n 一一一一. . . .杜绝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杜绝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杜绝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杜绝国民收入超额分配, , , , 防止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抑制消费需求过快防止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抑制消费需求过快防止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抑制消费需求过快防止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抑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增长增长增长; ; ; ; n n 二二二二. . .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固定资产投

51、资规模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 , ,使其保持与国家现有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合理的投使其保持与国家现有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合理的投使其保持与国家现有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合理的投使其保持与国家现有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合理的投资规模资规模资规模资规模; ; ; ; n n 三三三三. . . .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短缺产品生产和供给;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短缺产品生产和供给;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短缺产品生产和供给;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短缺产品生产和供给;n n 四四四四. . . .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52、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出;出;出;n n 五五五五. . . .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储蓄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储蓄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储蓄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储蓄利率,促进储蓄增长;控制信贷规模利率,促进储蓄增长;控制信贷规模利率,促进储蓄增长;控制信贷规模利率,促进储蓄增长;控制信贷规模, , , ,

53、 降低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 ; ; ; n n 六六六六. . . .加强价格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n n 七七七七. . . .加快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加产品加快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加产品加快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加产品加快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加产品供给创造条件,供给创造条件,供给创造条件,供给创造条件,n n 八

54、八八八. . . .适度增加产品进口适度增加产品进口适度增加产品进口适度增加产品进口, , , , 化解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化解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化解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化解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2929292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2 2 2 2n n 1 1 1 1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2-52-52-52-5和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和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和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

55、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和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GDPGDPGDPGDP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否可理解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否可理解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否可理解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劳动生产

56、率增长是否可理解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什么?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什么?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什么?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什么?n n 2. 2. 2. 2. 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2-52-52-52-5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GDPGDPGDPGDP增增增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

57、,要求作贡献率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n n 3 3 3 3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2-82-82-82-8中的数据,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中的数据,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中的数据,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中的数据,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增长决定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增加增长决定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增加增长决定国

58、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果。增加增长决定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果。n n 4 4 4 4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2-82-82-82-8和表和表和表和表2-92-92-92-9中的数据,求人均中的数据,求人均中的数据,求人均中的数据,求人均GDPGDPGDPGDP增长和居民人均储蓄增长决增长和居民人均储蓄增长决增长和居民人均储蓄增长决增长和居民人均储蓄增长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定人均

59、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解释你的分析结果。格,要求解释你的分析结果。格,要求解释你的分析结果。格,要求解释你的分析结果。n n 5 5 5 5你认为将净出口或净出口与存货增加之和视为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你认为将净出口或净出口与存货增加之和视为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你认为将净出口或净出口与存货增加之和视为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你认为将净出口或净出口与存货增加之和视为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表现是否合理,为什么?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间接判别法应怎样应用?表现是否合理,为什么?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间接判别法应怎样应用?表现是否合理,为什么?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间接

60、判别法应怎样应用?表现是否合理,为什么?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间接判别法应怎样应用?n n 6 6 6 6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国内总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国内总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国内总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国内总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主要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哪些?应如何治理?并写出分析报告。构失衡,主要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哪些?应如何治理?并写出分析报告。构失衡,主要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哪些?应如何治理?并写出分析报告。构失衡,主要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哪些?应如何治理?并写出分析报告。3030

61、303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3 3章章 国民收入分配分析国民收入分配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的基本概念;分别介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居民分别介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3.1 3.1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 3.2 3.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3.3 3.3 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居民个人收入

62、形成分析 3.4 3.4 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1 .1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 3.1.13.1.1 国民收入统计指标国民收入统计指标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国家( (政府政府) )、企业和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反映国民收入分配、企业和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的指标通常有的指标通常有: :(1

63、 1)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GNP = GDP+GNP):GNP = GDP+来自国外的净要案收入。来自国外的净要案收入。(2 2)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NNP =GNPNNP):NNP =GNP折旧折旧(3 3)国民净收入()国民净收入(NNINNI): NNI =: NNI =利息利息+ +租金租金+ +利润利润+ +工资。工资。 =NNP =NNP间接税间接税+ +补贴补贴(4 4)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IPI)。国民收入中分配给个人的那部分收入,即国民)。国民收入中分配给个人的那部分收入,即国民收入减去企业未分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

64、府给个人的转收入减去企业未分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入。移支付就是个人收入。(5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个人收入减去个人交纳的所得税、社)。个人收入减去个人交纳的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等之后的那部分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会保障支出等之后的那部分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 3232323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

65、计学3.1.2 3.1.2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分分配配流流程程包包括括初初次次分分配配和和再再分分配配两两个个层层次次。国国民民经经济济生生产产过过程程结束后,首先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结束后,首先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1.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 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3333333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1.3 国民

66、收入再分配流程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 : : (1 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2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3 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 (政府内政府内 、国际间的转移收支、国际间的转移收支 ) 、 3434343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3.1.3 3.1.3 3.1.3 3.1.3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67、指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主体之间、各分指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主体之间、各分指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主体之间、各分指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主体之间、各分配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配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配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配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1 1 1 1要素分配格局要素分配格局要素分配格局要素分配格局: : : :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经营的各要素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经营的各要素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经营的各要素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经营的各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之间的分配比例

68、关系。要素收入通常分为劳动者报酬和要素收入通常分为劳动者报酬和要素收入通常分为劳动者报酬和要素收入通常分为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和其他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和其他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和其他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和其他财产收入) 2 2 2 2主体分配格局主体分配格局主体分配格局主体分配格局: : : :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部门、企业部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部门、企业部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部门、企业部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门、居民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门、居民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门、居民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 . . 3 3 3 3主体内

69、部分配格局主体内部分配格局主体内部分配格局主体内部分配格局 : : : :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居民之间的分配关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居民之间的分配关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居民之间的分配关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系系系. . . .3535353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3.1.4 3.1.4 3.1.4 3.1.4 国民收入分配要点国民收入分配要点国民收入分配要点国民收入

70、分配要点: : : :n n 1. 1. 1. 1.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交织在一起是交织在一起是交织在一起是交织在一起. . . .n n 2.2.2.2.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

71、程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居民等。居民等。居民等。n n 3.3.3.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原始收入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原始收入n n 4.4.4.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终点,此后进入国民收入的使用阶段。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终点,此后进入国民收入的使用

72、阶段。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终点,此后进入国民收入的使用阶段。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终点,此后进入国民收入的使用阶段。n n 5.5.5.5.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公式为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公式为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公式为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公式为n n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 = = =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n n 6.6.6.6.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 , ,首先应把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

73、,其次,应首先应把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其次,应首先应把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其次,应首先应把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其次,应n n合理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合理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合理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合理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 , , ,最后最后最后最后, , , ,应通过再分配应通过再分配应通过再分配应通过再分配( ( ( (经常性的转经常性的转移收支移收支) ) 调节调节调节调节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 . . .n n 7 7 7 7。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制度、税制、。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

74、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制度、税制、。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制度、税制、。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制度、税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3636363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2 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 3.2.1直接分配格局分析直接分配格局分析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第一层次中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第一层次中, , 国

75、内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者报酬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者报酬(CE)(CE)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DFADFA)、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NPNP)和营业盈余()和营业盈余(OSOS)四大收入项目构成)四大收入项目构成的的, ,它是生产经营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去政府它是生产经营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去政府补贴),居民主要得到劳动者报酬,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补贴),居民主要得到劳动者报酬,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例例3.13.1】表表3-13-1是我国是我国1998-20071998-2007年直接分配格局演变分析年直接

76、分配格局演变分析 3737373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2.2 3.2.2 要素分配格局分析要素分配格局分析 主要是分析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主要是分析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要素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要素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 ,用以揭示要素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用以揭示要素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 , 及其对主体分配格局的影响。及其对主体分配格局的影响。 分析依据:资金流量表分析依据:资金流量表 【例例3.23.2】我国我国1995-20051995-2005年要素分配格局动态分析。年要素

77、分配格局动态分析。 3838383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2.3 3.2.3 主体分配格局分析主体分配格局分析主主要要是是分分析析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初初次次分分配配和和再再分分配配中中政政府府部部门门、企企业业部部门门和和居居民部门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民部门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分分析析依依据据:资资金金流流量量表表 。通通常常有有企企业业部部门门(非非金金融融企企业业和和金金融融机机构构部部门门)、政政府府部部门门、居居民民部部门门的的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初初次次分分配配和和再再分分配配项项目目的的流流量量数据,数据, 【例例

78、3.33.3】 我国我国1995-20051995-2005年主体分配格局演变分析年主体分配格局演变分析 3939393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3 3 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3.3.13.3.1 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 全全部部收收入入是是由由工工薪薪收收入入、经经营营净净收收入入、财财产产性性收收入入和和转转移移性性收收入入四四大大项项目目形形成成的的,不不包包括括出出售售财财物物收收入入和和借借贷贷收收入入。全全部部收收入入减减去去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和记账补贴,

79、即为可支配收入。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和记账补贴,即为可支配收入。1 1。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例例3.43.4】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结构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结构分析 4040404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GDPGDP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析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析 人人均均GDPGDP、家家庭庭人人口口、家家庭庭就就业业面面、其其他他因因素素等等是是影影响响人人均均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的因素入的因素. . 【例例3.53.5】 以以1992-20071992-2007年年

80、城城镇镇居居民民人人均均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入作作因因变变量量(DIDI),人人均均GDPGDP和和时时间间变变量量(T T)作作自自变变量量,用用最最小小二二乘乘法法估估计计的的人人均均GDPGDP决决定定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为 人人均均GDPGDP是是决决定定居居民民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入的的主主要要变变量量,其其他他因因素素(如如财财产产收收入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次要变量。和转移性收入)是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次要变量。 4141414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3.63.6】

81、根根据据20052005年年我我国国城城镇镇居居民民家家庭庭抽抽样样调调查查数数据据,用用家家庭庭就就业业人人口口(Z Z)和和就就业业者者平平均均收收入入(x x)作作自自变变量量,人人均均可可支支配配收收入入作作因因变变量量,调调查查人人口口作作权权数数,用用加加权权最最小小二二乘乘法法估估计计的的回回归归模模型型为为3.3.2 3.3.2 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农农村村居居民民个个人人收收入入按按收收入入性性质质不不同同可可划划分分为为工工资资性性收收入入、家家庭庭经经营营收收入入、财财产产性性收收入入和和转转移移性性收收入入四四大大项项目目。其其中中家家庭庭经

82、经营营收收入入是是总总收收入入形形成成的的主主体体。从从总总收收入入中中扣扣除除所所发发生生的的费费用用后后的的收收入入总总和和即即为为纯纯收入,计算方法为收入,计算方法为 纯收入总收入纯收入总收入-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税费支出税费支出- -生产性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定资产折旧- -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记账补贴记账补贴 4242424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1. 1. 1. 1.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

83、析 【例例3.73.7】我国主要年份农民人均收入结构和增长动态分析我国主要年份农民人均收入结构和增长动态分析 4343434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2 2 2 2GDPGDPGDPGDP决定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分析决定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分析决定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分析决定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分析n n 人均人均人均人均GDPGDPGDPGDP、家庭人口、劳动力、家庭财产、其他因素是影、家庭人口、劳动力、家庭财产、其他因素是影、家庭人口、劳动力、家庭财产、其他因素是影、家庭人口、劳动力、家庭财产、其他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变量。响

84、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变量。响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变量。响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变量。n n 【例例例例3.83.83.83.8】 以以以以1992-20071992-20071992-20071992-200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因变量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因变量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因变量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因变量(NINININI),以),以),以),以t t t t、t-1t-1t-1t-1、t-2t-2t-2t-2、.t-7.t-7.t-7.t-7年的人均年的人均年的人均年的人均GDPGDPGDPGDP作自变量,作自变量,作自变量,作自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并

85、引入时间变量(T T T T)和上年的人均纯收入作自变量,用逐)和上年的人均纯收入作自变量,用逐)和上年的人均纯收入作自变量,用逐)和上年的人均纯收入作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n n 与前面估计的人均与前面估计的人均与前面估计的人均与前面估计的人均GDPGDPGDPGDP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相比,人均回归模型相比,人均回归模型相比,人均回归模型相比,人均GDPGDPGDPGDP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机理是不同决定农

86、民人均纯收入的机理是不同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机理是不同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机理是不同的,而且边际效应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个的,而且边际效应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个的,而且边际效应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个的,而且边际效应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人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人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人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 4444444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4 4 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3.4.1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

87、测度 测测度度居居民民个个人人收收入入分分配配差差距距或或集集中中程程度度的的分分析析指指标标主主要要有有收收入入的比值、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的比值、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 1.1.收入标准差系数收入标准差系数 收入分配集中度收入分配集中度=1=1标准差标准差/ /平均收入平均收入 =1=1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1)(1)等距分组测定法等距分组测定法 (2)(2)曲线拟合法。曲线拟合法。用合适的曲线拟合洛伦兹曲线用合适的曲线拟合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计算基尼系数 (3) (3) 等级测定法等级测定法 (4) (4)

88、 简简易易测测定定法法. .基基尼尼系系数数等等于于收收入入5 5等等分分法法中中收收入入最最高高的的20%20%的的人人群群的的收收入入占占总总收收入入的的比比重重与与收收入入最最低低的的20%20%的的人人群群的的收收入入占占总总收收入的比重之差。入的比重之差。 4545454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4.2 3.4.2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 可从可从城镇城镇居民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分别分析收入分居民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分别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否扩大配的差距是否扩大, ,考察

89、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考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就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家庭财产、资本投资、生产要素、收入分分析就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家庭财产、资本投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政策等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这种分析通常应将两个或两配政策等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这种分析通常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抽样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才能个以上时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抽样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才能正确揭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正确揭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 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城镇城镇居民收入分

90、配差距的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 ,除了可除了可采用收入的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指标采用收入的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指标外,亦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分布外,亦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状态是否合理。3.4.3 3.4.3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可可从从农农村村居居民民家家庭庭之之间间、地地区区之之间间分分别别分分析析收收入入分分配配的的差差距距是是否否扩扩大大, ,考考察察收收入入分分配配差差距距扩扩大大是是否否处处在在合合理理的的范范

91、围围之之内内,并并分分析析家家庭庭人人口口、劳劳动动力力负负担担系系数数、受受教教育育程程度度、家家庭庭财财产产、资资本本投投资资、生生产产要要素素、收收入入分分配配政政策策等等因因素素对对收收入入分分配配差差距距扩扩大大的的影影响响。这这种种分分析析通通常常应应将将两两个个或或两两个个以以上上时时期期的的农农村村居居民民家家庭庭人人均均纯纯收收入入的的抽抽样样数数据据结结合合起起来来进进行行比比较较,才能正确揭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才能正确揭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4646464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

92、.4.4 3.4.4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可利用城乡居民家庭主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可利用城乡居民家庭主户抽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抽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通过计算历年或主要年份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基尼系数等指通过计算历年或主要年份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基尼系数等指标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亦可绘制城乡居民人均标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亦可绘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动态曲线图来显示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收入的动态曲线图来

93、显示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 3.4.5 3.4.5 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 (1 1)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则。 (2 2)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 (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平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平衡机制. (4 4)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机制, ,反对行业垄断,抑制非法收反对行业垄断,抑制非法收入。入。 (5 5)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

94、调发展, ,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落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落后地区、西部地区发展后地区、西部地区发展. (6) (6) 财政应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转移性支出财政应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转移性支出. .重点救重点救助弱势群体、贫困阶层、贫困地区。助弱势群体、贫困阶层、贫困地区。 4747474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3 3 1 1。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既是国民收入的)既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 2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

95、有何不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有何不同? ? 有何联系有何联系? ? 3 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 应如何分析应如何分析? ? 4 4。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 应如何分析应如何分析? ? 5 5。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城。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城乡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趋势乡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趋势, , 提出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提出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 ,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4

96、848484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4 4章章 消费需求分析消费需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消费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消费理论的实本章主要阐述消费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证分析; ; 介绍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消费介绍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4 41 1 消费的概念和计量消费的概念和计量 4 42 2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4 43 3 消费规模与消费规模与消费消费水平分析水平分析4 44 4 消

97、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4 45 5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1 1 消费的概念和计量消费的概念和计量 4.1.1 4.1.1 消费需求的概念消费需求的概念消费消费: : 指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指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之分。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之分。 狭义消费狭义消费: :是指进入国民

98、经济最终使用阶段的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是指进入国民经济最终使用阶段的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4.1.2 4.1.2 消费需求的计量指标消费需求的计量指标1 1最终消费总额最终消费总额 ( (商品商品和服务消费和服务消费) )(1 1)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 ( (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 )(2 2)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 2 2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 ( (八类八类) )3 3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 (八类八类) ) 4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货币性的商品消费货币性的商品消费 ) )

99、 5050505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1.3 消费需求分析的基本指标消费需求分析的基本指标 1 1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率 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率= =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1-=(1-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率 净出口率净出口率) )2 2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 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1-=1-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量人均消费性支

100、出增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 =1-=1-边际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3 3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强效应弹性强效应弹性 E E1 等效应弹性等效应弹性 E E1 弱效应弹性弱效应弹性 E=0E=0 负效应弹性负效应弹性 E E0 05151515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v【例例4.14.1】我国我国1995-20071995-2007年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基本分析城

101、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基本分析. .v 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趋势是下降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趋势是下降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v 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围绕其平均线而上下波动;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围绕其平均线而上下波动;v 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波动亦较大,并隐含着周期波动性。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波动亦较大,并隐含着周期波动性。v 平平均均消消费费倾倾向向和和边边际际消消费费倾倾向向并并非非随随着着居居民民收收入入的的提提高高而而具具有有不不断断递递减减的的变动趋势,而是具有阶段稳定性或周期波动性的特征变动趋势,而是具有阶段稳定性或

102、周期波动性的特征。5252525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2 4.2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4.2.1 4.2.1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人均消费人均消费=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1-(1-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 ) 居民消费的形成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平均消费倾向两个基本变量。居民消费的形成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平均消费倾向两个基本变量。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平均消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

103、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平均消费倾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费倾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率、价格、财产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变量。利率、价格、财产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变量。 居民收入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简称消费理论。居民收入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简称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现代消费函数理论 535353532

104、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1.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认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认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 ,并且随着收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是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绝对收入假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线性形式为:函数的线性形式为: “消费函数之谜消费函数之谜” : :从较长时期来看从较长时期来看, ,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并不是递减的向的动态变化并不是递减的. .而是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而是

105、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 , 甚至在一定的甚至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稳定性阶段具有稳定性. .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是一种静态的或短期的收入决定消费的理论一种静态的或短期的收入决定消费的理论,对横对横截面数据和短期动态数据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不适合对长期动态截面数据和短期动态数据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不适合对长期动态数据的解释。数据的解释。 5454545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v认认为为人人们们的的消消费费行行为为具具有有相相关关性性和和示示范范效效应应( (攀攀比比效效应应)

106、),人人们们的的消消费费并并不不完完全全取取决决于于现现期期绝绝对对收收入入水水平平, , 还还取取决决于于人人们们在在收收入入分分配配中中的的相相对对地地位位( (所所在在团团体体的的平平均均收收入入) ) , ,即即人人们们的的相相对对收收入入水水平平;同同时时,消消费费行行为在时间是不可逆的(棘轮效应或自传导效应)为在时间是不可逆的(棘轮效应或自传导效应)(1 1)示范效应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消费函数: : v(2 2)棘轮效应消费函数)棘轮效应消费函数 :v示示范范效效应应消消费费函函数数是是从从静静态态上上说说明明消消费费是是怎怎样样被被决决定定的的,棘棘轮轮效效应应消消费费函函数数是

107、是从从静静态态和和动动态态结结合合上上说说明明消消费费是是怎怎样样被被决决定定的的,因因而而,两两个个消消费费函函数数不不能能合合并并为为一一个个消消费费函函数数。如如果果两两个个消消费费函函数数都都根根据据时时间间序序列列数数据据进进行行分分析析,则则可可合合并并为一个消费函数,即为一个消费函数,即v 5555555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认认为为消消费费者者是是具具有有理理性性的的, ,能能以以合合乎乎理理性性的的方方式式使使用用自自己己的的收收入入进进行行消消费费, ,消消费费者者行

108、行为为的的目目标标是是实实现现效效用用最最大大化化。消消费费取取决决于于财财产产收收入入和和生生命命周周期期的的不不同同阶阶段段的的收收入入. .年年轻轻时时候候消消费费大大于于收收入入, ,中中年年时时候候消消费费小小于于收收入入, ,晚晚年年时时消消费费大大于于收收入入, , 因因此此,人人的的一一生生的的消消费费水水平平是是稳稳定定的的。认认为为消消费费取取决决于于消消费费者者一一生生的的收收入入,消消费费者者根根据据一一生生的的全全部部收收入入来来安安排排消消费费支支出出,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并使其效用最大化。 居民家庭的消费函数居民家庭的消费函数 WRWR是财产性收入是财产性收入 ,

109、YL, YL是劳动收入是劳动收入 社会总消费函数为社会总消费函数为 现期平均收入现期平均收入 未来预期平均收入未来预期平均收入, At 现期平均财产现期平均财产 生生命命周周期期假假说说理理论论能能够够说说明明长长期期消消费费函函数数的的稳稳定定性性和和短短期期消消费费波波动动的的原原因因. .还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还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 5656565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 4. 持久收入假说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理论 认认为为从从长长期期来来看

110、看, ,人人们们的的收收入入水水平平是是稳稳定定的的, ,在在某某一一个个阶阶段段会会出出现现绝绝对对收收入入水水平平上上升升的的现现象象,但但是是,人人们们的的消消费费并并不不会会急急剧剧上上升升,他他们们还还会会考考虑虑到到未未来来的的收收入入状状况况, ,所所以以最最终终边边际际消消费费倾倾向向会会维维持持在在平平均均水水平平上上。人人们们的的消消费费是是持持久久收收入入的的稳稳定定函函数数,暂暂时时收收入入只只有有变变得得持持久稳定时,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久稳定时,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v 收入滞后分布短期消费函数。收入滞后分布短期消费函数。v 收入滞后分布长期消费函数收入滞后分布长期

111、消费函数 v v 可采用向后回归法或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采用向后回归法或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 5757575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2.2 4.2.2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1.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2.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状况:GDPGDP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和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均衡。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和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均衡。 3.3.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影响消费需求的制度因素。

112、影响消费需求的制度因素。 4.4.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5.5.储蓄利率、储蓄利率、 居民消费支出与利率的高低呈负相关。居民消费支出与利率的高低呈负相关。 6.6.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拥有量与消费愿望呈正相关。金融资产拥有量与消费愿望呈正相关。 7.7.就业率、就业率、 就业率的高低与消费支出增长呈正相关。就业率的高低与消费支出增长呈正相关。 8.8.人口因素人口因素: 人口总量是决定消费支出总规模的重要变量。人口总量是决定消费支出总规模的重要变量。 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消费习惯等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消费

113、习惯等影响消费消费。 9.9.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差距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差距, , 两极分化两极分化. . 10.10.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 :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影响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影响消费.5858585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3 4.3 消费规模与水平分析消费规模与水平分析 4.3.1 4.3.1 最终消费规模分析最终消费规模分析 1.1.最终消费规模形成的分析最终消费规模形成的分析( (静态关系静态关系) 2 2GDPGDP对最终消

114、费的决定对最终消费的决定( (动态关系动态关系) 【例例4.94.9】 以以我我国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最最终终消消费费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分分别别以以t,t-t,t-1,t-2,1,t-2,t-12t-12年年的的GDPGDP作作自自变变量量,采采用用逐逐步步回回归归法法构构建建的的GDPGDP决决定定最最终终消消费的模型为费的模型为5959595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 3最终消费趋势分析最终消费趋势分析 可可采采用用趋趋势势动动态态图图和和趋趋势势模模型型分分析析法法考考察察城城镇镇居居民民消

115、消费费、农农村村居居民民消消费费和和政政府府消消费费的的长长期期发发展展变变化化的的趋趋势势性性,亦亦可可采采用用结结构构演演变变趋趋势势分分析析法考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消费格局的演变态势。法考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消费格局的演变态势。 4. 4. 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分析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分析 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国民收入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总人口与人口结构、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分配、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总人口与人口结构、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国内供求状态、就业率高低、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

116、居民的消费水平、国内供求状态、就业率高低、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居民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储蓄利率、消费信贷和消费政策等等。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储蓄利率、消费信贷和消费政策等等。 可采用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可采用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考察各种因素变动对最终消费的影响,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内部考察各种因素变动对最终消费的影响,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扩大消费和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依据因素和外部因素,为扩大消费和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依据. . 6060606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

117、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3.2 4.3.2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实际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同期平均总人口同期平均总人口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 = =名义居民消费水平名义居民消费水平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1.GDP1.GDP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决定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决定( (动态效应动态效应) )【例例4.114.11】分分别别以以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全全国国居居民民、城城镇镇居居民民和和农农村村居居民民的的消消费费水水平平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以以t t、t-1t-1、.t-12.t-12年年的的人人

118、均均GDPGDP为为自自变变量量(Y Y),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的人均),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的人均GDPGDP决定其消费水平的模型分别为决定其消费水平的模型分别为: :城城乡乡居居民民的的消消费费水水平平是是由由持持久久收收入入决决定定的的,短短期期收收入入对对消消费费的的刺刺激效应是有限的。激效应是有限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人均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人均GDPGDP的变动是不同步的的变动是不同步的。 6161616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v2. 2. 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v(1)(1)全社会居民消费

119、水平变动趋势分析全社会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可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联系起来,分期计算其名义可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联系起来,分期计算其名义增长率或实际增长率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向性,揭示城乡增长率或实际增长率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向性,揭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变化的基本态趋。也可构建长期趋势模型、绘制复式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变化的基本态趋。也可构建长期趋势模型、绘制复式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长期趋势。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长期趋势。 v(2) (2)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分析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分析 可利用城镇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分类数

120、据可利用城镇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分类数据, , 计算一定计算一定时期的或分期的平均增长率、各类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等指标来分析居时期的或分期的平均增长率、各类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等指标来分析居民人均消费和各类消费支出发展变化的趋势。也可构建居民人均消费和民人均消费和各类消费支出发展变化的趋势。也可构建居民人均消费和各类消费支出的长期趋势模型、或绘制复式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其各类消费支出的长期趋势模型、或绘制复式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其长期趋势。长期趋势。v3.3.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可利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或人均消费支出及分类数据、主要商品可利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121、或人均消费支出及分类数据、主要商品人均购买量或消费量、主要耐用品拥有量进行比较,人均购买量或消费量、主要耐用品拥有量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和揭示其差异和原因。原因。不同地区消费水平不同地区消费水平比较比较分析,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消费水平的地区分布分析,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消费水平的地区分布和差异性。和差异性。6262626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 4 44 4 4 4 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4.4.1 4.4.1 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收入引起消费结构演变)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收入引起消费

122、结构演变)1.1.消费层次结构消费层次结构: :生存型消费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生存型消费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 2.2.消费用途结构消费用途结构: :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消费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消费3.3.消费产品性质结构消费产品性质结构: :商品消费与服务服务商品消费与服务服务 4.4.商品消费档次结构商品消费档次结构: :低档商品消费与中高档商品消费低档商品消费与中高档商品消费5.5.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6.6.消费方式结构消费方式结构: :货币性货币性( (商品性商品性) )消费与实物性消费与实物性( (自给性自给性)

123、)消费消费 , , 消费社会化程度消费社会化程度. .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算各各类类消消费费占占总总消消费费的的比比重重来来反反映映各各类类消消费费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并并通通过过纵纵向向比比较较揭揭示示消消费费结结构构演演变变的的规规律律,或或通通过过横横向向比比较较揭揭示示消消费费结构的差异性。结构的差异性。 通过因素分析揭示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通过因素分析揭示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6363636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4.2 4.4.2 消费主体结构变动分析消费主体结构变动分析 从从国国内内生生产产总总值值的的最最终终使

124、使用用的的角角度度出出发发,分分析析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与与政政府府消消费费之之间间、城城镇镇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与与农农村村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之之间间的的比比例例关关系系及及其其变变动动的的趋趋向性。向性。4.4.3 4.4.3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计计算算各各类类消消费费占占总总消消费费的的比比重重来来反反映映各各类类消消费费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并并通通过过纵纵向向比比较较揭揭示示消消费费结结构构演演变变的的规规律律,或或通通过过不不同同收收入入家家庭庭的的消消费费结结构的比较来揭示消费结构的差异。构的比较来揭示消费结构的差异。 4.4.4 4.4.4 农村居民家庭生

125、活消费结构分析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分析1 1。按按人人均均生生活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展展开开大大类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用用途途结结构构分分析析,亦亦可可按按消消费费大大类类展展开开消消费费小小类类结结构构分分析析,这这种种分分析析能能够够反反映映农农民民家家庭庭生生活活消费的总支出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消费的总支出结构及其变动趋势。2 2。按按人人均均生生活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展展开开货货币币性性消消费费和和实实物物性性消消费费结结构构分分析析,其其中中货货币币性性消消费费亦亦可可进进一一步步展展开开大大类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用用途途结结构构分分析析,这这种种分分析主要反映农民家庭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

126、费的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析主要反映农民家庭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两个方面的消费结构分析常结合进行。两个方面的消费结构分析常结合进行。 6464646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4.5. 4.4.5. 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比较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比较分析主主要要利利用用按按居居民民收收入入和和消消费费支支出出交交叉叉分分组组的的横横截截面面数数据据进进行行分分析析,亦亦可可将将横横截截面面数数据据和和动动态态数数据据结结合合起起来来进进行行分分析析,以以研研究究城城乡乡居居民民之之间间、城城镇镇居居民民家家庭庭之之间

127、间、农农村村居居民民家家庭庭之之间间、不不同同地地区区之之间间居居民民消消费费结构差异的演变规律和趋势。结构差异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4.4.6 4.4.6 消费线性支出系统消费线性支出系统 以以绝绝对对收收入入假假说说消消费费函函数数为为依依据据, , 以以各各类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 收收入入为为自自变变量量, , 建建立立各各类类消消费费支支出出函函数数进进行行系系统统的的关关联联分分析析, ,揭揭示示收收入入对各类消费的影响对各类消费的影响. .边际效应分析边际效应分析: :考察回归系数考察回归系数b b的大小的大小. . 消费的收入弹性分析消费的收入弹性分析:E=:E

128、=bXbX/Y . (X.Y/Y . (X.Y取平均值取平均值) )居民收支临界点居民收支临界点( (基本消费支出基本消费支出) )分析分析: :6565656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v4.5 4.5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 1.1.计计算算消消费费需需求求的的GDPGDP弹弹性性, ,考考察察同同一一时时期期的的消消费费增增长长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动数量关系及其变动. . 2.2.计计算算消消费费贡贡献献率率和和消消费费拉拉动动率率, , 考考察察同同一一时时期期消消费费增增长长

129、对对经经济济增增长的贡献作用和拉动作用长的贡献作用和拉动作用. . 消费贡献率是一定时期的消费增量与同期的消费贡献率是一定时期的消费增量与同期的GDPGDP增量之比增量之比 消费拉动率是消费贡献率与消费拉动率是消费贡献率与GDPGDP增长率的乘积增长率的乘积 3.3.从从动动态态的的角角度度出出发发, , 用用逐逐步步回回归归法法探探索索经经济济增增长长与与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之间相互动态决定的效应。之间相互动态决定的效应。 经济增长对最终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动态决定效应。经济增长对最终消费增长具有显著的动态决定效应。 最终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亦有短期和长期的拉动效应。最终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亦

130、有短期和长期的拉动效应。 GDPGDP增长与最终消费增长具有同步性。增长与最终消费增长具有同步性。6666666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4 4 4 4 n n 1 1 1 1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4-44-44-44-4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78-20071978-20071978-20071978-2007年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年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年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年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GDPGDPGDP和居民人均和居民人均和居民人均和居民人均储蓄的数据,先求各指标的年增长率,再用逐步回归

131、法估计持久收入假储蓄的数据,先求各指标的年增长率,再用逐步回归法估计持久收入假储蓄的数据,先求各指标的年增长率,再用逐步回归法估计持久收入假储蓄的数据,先求各指标的年增长率,再用逐步回归法估计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或现代消费函数,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说消费函数或现代消费函数,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说消费函数或现代消费函数,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说消费函数或现代消费函数,解释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n n 2 2 2 2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4-54-54-

132、54-5的数据,分别构建人均的数据,分别构建人均的数据,分别构建人均的数据,分别构建人均GDPGDPGDPGDP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模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模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模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模型和型和型和型和GDPGDPGDPGDP增长率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增长率模型增长率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增长率模型增长率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增长率模型增长率滞后分布的人均最终消费增长率模型, , , ,解释人均最终消费解释人均最终消费解释人均最终消费解释人均最终消费和最终消费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和最终消费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和最终消费增长率是

133、怎样被决定的,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和最终消费增长率是怎样被决定的,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n n 3 3 3 3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根据表4-164-164-164-16提供的数据提供的数据提供的数据提供的数据, , , , 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GDPGDPGDPGDP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最终消费实际增长率相互决定的回归模型,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与最终消费实际增长率相互决定的回归模型,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与最终消费实际增长率相互决定的回归模型,并说明你的分析结论。与最终消费实际增长率相互决定的回归模型,并说明你的分析结

134、论。n n 4 4 4 4根据根据根据根据【例例例例4.114.114.114.11】的分析,你认为人均的分析,你认为人均的分析,你认为人均的分析,你认为人均GDPGDPGDPGDP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动态决定为什么不同,其深层原因是什么?的消费水平的动态决定为什么不同,其深层原因是什么?的消费水平的动态决定为什么不同,其深层原因是什么?的消费水平的动态决定为什么不同,其深层原因是什么?n n 5 5 5 5综合本章的分析,你能归纳出哪些结论?你认为我国消费中存在综合本章的分析,你能归纳出哪些结论?你认为我国消费中存在综合

135、本章的分析,你能归纳出哪些结论?你认为我国消费中存在综合本章的分析,你能归纳出哪些结论?你认为我国消费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n n 6 6 6 6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最终消费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最终消费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最终消费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最终消费规模、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决定,分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

136、费差异、消费结构的动态决定,分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差异、消费结构的动态决定,分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差异、消费结构的动态决定,分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差异、消费结构等变动趋势和数量关系等,并写出分析报告。等变动趋势和数量关系等,并写出分析报告。等变动趋势和数量关系等,并写出分析报告。等变动趋势和数量关系等,并写出分析报告。6767676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5 5章章 投资需求分析投资需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投资的基本概念、投资需求的决定因素、投资规模本章主要阐述投资的基本概念、投资需求的决定因素

137、、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分析、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联分析、投资周期波和投资结构分析、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联分析、投资周期波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 5.1 5.1 投资的概念和计量投资的概念和计量5.2 5.2 投资规模统计分析投资规模统计分析 5.3 5.3 投资结构统计分析投资结构统计分析 5.4 5.4 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决定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决定 5.5 5.5 投资周期波动分析投资周期波动分析 5.6 5.6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38、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1 5.1 投资的概念和计量投资的概念和计量5.1.1 5.1.1 投资的概念投资的概念 投资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将一定的收入转换为资本的过程。投资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将一定的收入转换为资本的过程。狭狭义义投投资资: : 指指实实业业投投资资或或资资本本投投资资,即即为为增增加加新新的的生生产产能能力力和和维维护补偿原有的生产能力。护补偿原有的生产能力。广义投资广义投资: : 指货币投资,包括实业投资、金融证券投资等。指货币投资,包括实业投资、金融证券投资等。 1 1资本存量和资本投资资本存量和资本投资 (存量与流量)(存量与流量)2.2.固定资

139、本投资、存货投资与住房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存货投资与住房投资3.3.重置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 重置投资重置投资: :固定资产折旧、维护原有资本存量的完整性固定资产折旧、维护原有资本存量的完整性 。净投资净投资: : 新增资本投资新增资本投资: :总投资减去折旧即为净投资。总投资减去折旧即为净投资。 6969696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1.2 5.1.2 投资需求的决定因素投资需求的决定因素 (1) (1) 国民收入水平:投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国民收入水平:投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2 2)资本预期收益率:资本预

140、期收益率是营利性投资的决定因素。)资本预期收益率:资本预期收益率是营利性投资的决定因素。 (3 3)资本利息率:投资是资本利息率的减函数)资本利息率:投资是资本利息率的减函数 。 (4 4)市场需求大小:市场需求潜力大小影响投资。)市场需求大小:市场需求潜力大小影响投资。 (5 5)储蓄水平:储蓄可转化为投资。)储蓄水平:储蓄可转化为投资。5.1.3 5.1.3 投资统计的基本指标投资统计的基本指标 1 1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存货增加 2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各种分类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各种分类投资额。 3 3。固定资产投

141、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建设(计划)计划)总规模、在建总规模和在建净规模总规模、在建总规模和在建净规模 。 4 4。新增固定资产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总额 、新增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 5 5。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施工房屋面积、房屋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施工房屋面积、 竣工房屋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竣工房屋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价格商品房销售价格等等等等 。 7070707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2 5.2 投资规模统计分析投资规模统计分析 5.2.1 5.2.1 投资规模

142、的基本分析投资规模的基本分析 1. 1. 总投资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总投资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率 总投资率总投资率= =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2. 2. 投资的投资的GDPGDP弹性系数弹性系数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增长率之)增长率之比比 3 3投资贡献率和投资拉动率投资贡献率和投资拉动率 投资贡献率是一定时期的投资增量与同期的投资贡献率是一定时期的投资增量与同期的GDPGDP增量之比增量

143、之比. . 投资拉动率是投资贡献率与投资拉动率是投资贡献率与GDPGDP增长率的乘积增长率的乘积, , 4.4.加加速速数数: :说说明明现现代代生生产产中中投投资资变变动动大大于于产产出出变变动动的的数数量量规规律律表表明明投投资资并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a=a=资本增量产出增量资本增量产出增量 ( (a一般大于一般大于) I It t= K= Kt t- -Kt-1=a(Yt-Yt-1) 5.5.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产出增量一般为投资增量的数倍产出增量一般为投资增量的数倍当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当资本存量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技

144、术不变(资本产出率不变)时,新增的投资可带来产出的加速增长。生产技术不变(资本产出率不变)时,新增的投资可带来产出的加速增长。 K=K=产出增量产出增量/ /投资增量投资增量=1/(1-=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7171717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2.2 5.2.2 投资规模的长期趋势分析投资规模的长期趋势分析长期趋势图长期趋势图长期趋势模型长期趋势模型 【例例5.45.4】根根据据当当年年价价格格的的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数数据据,以以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作作为为因因变变量量,以以时时间间序序列列(

145、t t)作作为为自自变变量量, , 用用SSPSSSPS等等统统计软件估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模型为计软件估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模型为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持持续续的的高高速速扩扩张张, ,虽虽然然促促进进了了经经济济持持续续的的快快速速增增长长, ,但但也也意意味味着着生生产产能能力力的的持持续续扩扩张张, ,有有可可能能导导致致经经济济运运行行到到一一定定阶阶段段之之后后会会出出现现国国内内供供给给严严重重过过剩剩, ,进进而而影影响响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滑滑坡坡。因因此此,控控制制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的的过过度度扩扩张张、保保持持投投资持续的适度增长,是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重要

146、举措。资持续的适度增长,是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的重要举措。 7272727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5.3 5.3 投资结构统计分析投资结构统计分析 1.1.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内容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内容: : 投资产业结构:投资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分布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分布 投资行业结构:投资行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国民经济行业分布固定资产投资的国民经济行业分布 投资城乡结构:投资城乡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分布固定资产投资的城乡分布 投资地区结构:投资地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域分布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域分布 投资经

147、济类型结构:投资经济类型结构:考察考察投资主体的分布投资主体的分布 投资建设性质结构:投资建设性质结构:新建、扩建、改建投资的分布新建、扩建、改建投资的分布 投资费用结构:投资费用结构: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的分布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的分布 投资来源结构:考察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变化投资来源结构:考察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变化 投资项目大小:投资项目大小:考察大、中、小投资项目的分布考察大、中、小投资项目的分布 2 2。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方法。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方法 计计算算历历年年各各类类投投资资额额占占总总投投资资额额的的比比率率、各各类类投投资资额额和和总

148、总投投资资额额的的增增长长率率等等指指标标,用用以以揭揭示示投投资资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演演变变趋趋势势和和规规律律,考考察察投投资资形形成的原因,评价成的原因,评价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为投资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为投资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7373737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4 5.4 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决定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决定 5.4.1 5.4.1 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动态决定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动态决定 1 1经济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动态决定:经济总量对固定资产经济总量对固定资产

149、投资总量的动态决定:经济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形成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投资总量的形成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例例5.125.12】 2 2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动态决定: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动态决定: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投资增长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例例5.135.13】 5.4.2 5.4.2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1 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经济总量的动态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经

150、济总量的动态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的经济总量的形成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的经济总量的形成既具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也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 。【例例5.145.14】 2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推动 :固定资产投资的持: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可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续稳定地增长可以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 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起大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起大落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例例5.155.15】 【例例5.165.16】 7474747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151、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5.4.3 5.4.3 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相互决定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的相互决定1.1.投投资资增增长长对对消消费费增增长长的的拉拉动动效效应应 :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具具有有相相对对的的稳稳定定性性,短短期期的的资资本本形形成成(总总投投资资)增增长长对对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具具有有正正影影响响效效应应, ,但但远远期期的的资资本本形形成成增增长长对对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具具有有负负冲冲击击效效应应,亦亦即即总总投投资资持持续续走走高高,必必然然导导致致最最终终消消费费需求不足。需求不足。 【例例5.175.17】 2. 2. 消消费费增增长长对对投

152、投资资增增长长的的拉拉动动效效应应 :投投资资增增长长并并不不完完全全取取决决于于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 , , ,但但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是是投投资资增增长长的的重重要要诱诱因因, ,最最终终消消费费增增长长对对投投资资增增长长仅仅具具有有一定的短期的影响效应。一定的短期的影响效应。【例例5.185.18】 5.4.3 5.4.3 储蓄对投资的动态决定储蓄对投资的动态决定若若以以1992-20071992-2007年年的的全全社社会会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IFAIFA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分分别别以以t t、t-1t-1.t-.t-1414年的居民储蓄年的居民储蓄SDSD为自变量为

153、自变量, , 用向后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模型用向后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模型 7575757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若若以以1992-20071992-2007年年居居民民储储蓄蓄SDSD的的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分分别别以以t t、t-1t-1.t-12.t-12年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FAIFA为自变量为自变量, , 用向后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模型用向后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模型 结论:结论:1 1。居居民民储储蓄蓄可可转转化化为为投投资资,当当年年的的储储蓄蓄和和已已往往的的储储蓄蓄对对当当年年的的投投资具有动态的决定效

154、应。资具有动态的决定效应。2 2。投投资资可可促促进进经经济济发发展展,进进而而可可促促进进居居民民收收入入增增长长,使使部部分分收收入入转转化化为为储储蓄蓄,投投资资对对储储蓄蓄的的形形成成具具有有中中长长期期的的动动态态的的决决定定效效应应,短短期期决决定效应不明显。定效应不明显。3 3。保保持持适适度度的的储储蓄蓄率率,有有利利于于扩扩大大投投资资、促促进进持持续续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最最终有利于增加居民的财富,改善居民生活。终有利于增加居民的财富,改善居民生活。7676767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5 5.5 投资周

155、期波动分析投资周期波动分析 1.1.投投资资周周期期波波动动的的含含义义 : :投投资资的的迅迅速速增增长长( (持持续续扩扩张张) )与与低低速速运运行行交交替进行。替进行。 2. 2. 投投资资周周期期波波动动的的测测定定: : 计计算算投投资资的的环环比比增增长长率率、绘绘制制周周期期波波动动曲曲线、周期划分与特征描述。线、周期划分与特征描述。( (谷底谷底-峰值峰值 -谷底谷底) ) 。 3.3.投资周期波动的形成的机制投资周期波动的形成的机制 : : 内在原因内在原因: :自传导效应自传导效应. . 外在原因外在原因: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总供求失衡等变量的冲击。、通货膨

156、胀、总供求失衡等变量的冲击。 【例例5.205.20】 7777777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6 5.6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 1.1.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 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固定资产投资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 2.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 (1)(1)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GDP: GDP增加额增加额 / /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2)(2)项目建成投产率项目建成投产率 : : 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全部建成

157、投产项目个数/ /同期施工项目个数同期施工项目个数 (3)(3)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 新增固定资产新增固定资产/ /同期完成投资额同期完成投资额 (4)(4)建设周期建设周期: : 固定资产建设总规模固定资产建设总规模/ /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 (5)(5)在建项目占有率在建项目占有率: : 年末在建总规模年末在建总规模/ /建设总规模建设总规模 (6)(6)在建项目完成进度在建项目完成进度: : 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在建总规模在建总规模 (7)(7)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 : : 房屋竣工面积占同期房屋施工面积房屋

158、竣工面积占同期房屋施工面积 (8)(8)房屋销售面积率房屋销售面积率: : 当年房屋销售面积当年房屋销售面积/ /当年新开工房屋面积当年新开工房屋面积 (9)(9)新增生产能力新增生产能力( (或工程效益或工程效益) :) :用用实物指标度量实物指标度量 (1010)建筑业、房地产)建筑业、房地产业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效率业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效率 3.3.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方法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方法 动态比较、横向比较、综合评价。动态比较、横向比较、综合评价。 7878787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

159、讨5 5 1. 1.你认为应怎样判断投资规模是否合理你认为应怎样判断投资规模是否合理? ? 有哪些评价指标有哪些评价指标? ? 2. 2.你认为应怎样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你认为应怎样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GDP增长的动态推动作用增长的动态推动作用? ? 3. 3.在本章在本章5.35.3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投资结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以后的数据以后的数据, ,重新重新进行投资结构分析进行投资结构分析, ,你能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你能得出哪些分析结论? ? 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 . 4. 4.在本章表在本章表5-115-11和表和表5-12

160、5-12的基础上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新重新分析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数量关系分析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数量关系, , 你得出的分析结论与本章的分你得出的分析结论与本章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析结论是否相同? ? 5. 5.应怎样理解投资周期波动形成的机制应怎样理解投资周期波动形成的机制? ? 你认为引发投资周期波动的原因你认为引发投资周期波动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有哪些方面? ? 6. 6.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应如何构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应如何构建? ? 应怎样进行综合评价应怎样进行综合评价? ? 7. 7.根据本章的

161、分析内容和分析方法根据本章的分析内容和分析方法, , 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房地产投资分析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房地产投资分析? ? 8. 8.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投资结构、投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的变动,分析投资需求与资效益的变动,分析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数量关系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数量关系, , 分析投资周期波动的数量表现、形成机制和冲分析投资周期波动的数量表现、形成机制和冲击影响,并写出分析报告。击影响,并写出分析报告。 9. 9. 根据我国根据我国19801980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居民储蓄的统计数据年以来的固定资

162、产投资与居民储蓄的统计数据, , 用逐步回用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法构建居民储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决定模型归或向后回归法构建居民储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决定模型, , 你能得出哪些你能得出哪些分析结论分析结论? ?7979797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6 6章章 进出口需求分析进出口需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计量指标和国际本章主要阐述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计量指标和国际贸易理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理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贸易分析、货物进出口分析、货物进出口贸易贸易规模分析、货物进出口规模分析、货物进出口贸易贸易结构分析

163、和区域聚类分析等基结构分析和区域聚类分析等基本问题。本问题。 6.1 6.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6.2 6.2 净出口总额分析净出口总额分析 6.3 6.3 货物进出口规模分析货物进出口规模分析 6.4 6.4 货物进出口结构与聚类分析货物进出口结构与聚类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1 6.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6.1.1 6.1.1 进出口进出口贸易贸易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 一个国家一个国家( (或地区或地区) )与另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 (或地区或地区)

164、)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1. 1. 货物进出口贸易货物进出口贸易: :有形有形贸易贸易, ,商品的进商品的进出口出口、分、分1010大类。大类。 2. 2. 服务进出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 :无形:无形贸易贸易、劳务的收入与支出。、劳务的收入与支出。 6.1.2 6.1.2 进出口进出口贸易贸易的计量指标的计量指标 1.1.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 +货物和服务进口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 -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 2.2.货

165、物进出口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 货物货物出口出口总额总额+ +货物进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 货物进出口差额:货物进出口差额: 货物货物出口出口总额总额- - 货物进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 3. 3. 服务进出口总额服务进出口总额: : 服务出口总额服务出口总额+ +服务进口总额服务进口总额 服务进出口差额服务进出口差额: : 服务出口总额服务出口总额 - -服务进口总额服务进口总额 8181818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2.3 6.2.3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1.亚亚当当斯斯密密的的绝绝对对优优势势理理论论:

166、 :一一国国应应出出口口拥拥有有绝绝对对技技术术优优势势的的产产品品, ,不不生生产而是进口那些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产而是进口那些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2.2.大大卫卫李李嘉嘉图图的的比比较较优优势势理理论论: :一一国国应应生生产产和和出出口口其其生生产产效效率率相相对对高高的的产产品,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效率相对低的产品。品,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效率相对低的产品。3.3.赫赫克克歇歇尔尔- -俄俄林林的的要要素素稟稟赋赋论论: :各各国国的的自自然然资资源源、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本本等等生生产产要要素素稟稟赋的差异性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赋的差异性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 4.4.克克鲁鲁格格

167、曼曼的的规规模模经经济济论论: :“规规模模经经济济”和和产产品品的的异异质质性性是是相相似似要要素素稟稟赋赋国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双向贸易产生的原因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双向贸易产生的原因. . 5.5.弗弗农农的的产产品品经经济济寿寿命命周周期期论论: :“产产品品经经济济寿寿命命周周期期” 的的循循环环导导致致生生产产技技术术 不断更创新和扩散不断更创新和扩散 , ,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和贸易格局的确定。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和贸易格局的确定。 6.6.林林德德的的重重叠叠需需求求论论: :收收入入水水平平相相近近或或需需求求相相似似的的国国家家需需求求重重叠叠部部份份亦亦越越

168、大大, , 在供求不均衡的作用下在供求不均衡的作用下, ,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7.7.波波特特的的竞竞争争优优势势理理论论: :绝绝对对优优势势和和相相对对优优势势只只有有转转化化为为竞竞争争优优势势,才才能能使使本本国国的的对对外外贸贸易易处处于于领领先先的的地地位位。而而竞竞争争优优势势的的形形成成涉涉及及微微观观、中中观观和和宏宏观观三三个个层面层面. . 后四种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后四种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8282828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2 6.2 净出口总额分析净出口总额分析 6.

169、2.1 6.2.1 货物和服务货物和服务贸易贸易总规模评价总规模评价 1.1.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人均值和总额排名。、人均值和总额排名。 2.2.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 : 本国进出口总额本国进出口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 本国出口额本国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 本国进口额本国进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3.3.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顺差,则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70、率为正数,且正比率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顺差,则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为正数,且正比率越高,说明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本国的出口需求对国内经越高,说明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本国的出口需求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正决定效应。济增长具有正决定效应。 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逆差,则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为负数,且负比率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逆差,则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为负数,且负比率越大,说明本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本国的进口需求对国内经越大,说明本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越大,本国的进口需求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负决定效应。济增长具有负决定效应。 【例例6.16.1】 838383832

171、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2.2 6.2.2 净出口需求形成的静态分析净出口需求形成的静态分析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 , 净出口是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不平衡净出口是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不平衡的体现的体现; ; 从国内供求关系来看从国内供求关系来看, , 净出口是国内供给与国内需求不平净出口是国内供给与国内需求不平衡的体现。从静态上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形成的关系式为衡的体现。从静态上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形成的关系式为: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 -货物和服务进口货物

172、和服务进口 =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 +最终消费)最终消费) = =国内总供给国内总供给- -国内总需求国内总需求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需求, , 有有3 3种情形种情形: : 贸易顺差贸易顺差: : 国内供大于求国内供大于求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 : 国内供小于求国内供小于求 贸易均衡贸易均衡: : 国内供求均衡国内供求均衡 【例例6.26.2】 1990-20071990-2007年年期期间间,我我国国的的净净出出口口需需求求是是一一种种国国内内供供给给过过剩剩、内内部需求有限而引致的输出性需求

173、。部需求有限而引致的输出性需求。 8484848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2.3 6.2.3 净出口需求形成的动态分析净出口需求形成的动态分析 总总投投资资和和国国内内消消费费需需求求是是影影响响净净出出口口需需求求形形成成的的关关键键变变量量。其其中中总总投投资资的的持持续续扩扩大大,会会导导致致产产品品生生产产能能力力和和经经济济规规模模持持续续扩扩大大,能能为为满满足足国国内内消消费费需需求求和和净净出出口口需需求求提提供供物物质质基基础础,因因此此,总总投投资资对对净净出出口口需需求求的形成具有动态的正决定效应。的形

174、成具有动态的正决定效应。 在在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相相对对自自由由的的前前提提下下,当当国国内内供供给给国国内内总总消消费费时时,国国内内消消费费需需求求越越大大,出出口口就就小小,反反之之就就大大;当当国国内内供供给给国国内内消消费费时时,国国内内消消费费需需求求越越大大,进进口口就就大大,反反之之就就小小。因因此此,国国内内消消费费对对净净出出口口需需求求的的形成具有动态的负决定效应。形成具有动态的负决定效应。 【例例6.36.3】1990-20071990-2007年年我我国国经经济济总总量量(GDP)(GDP)、资资本本形形成成总总额额( (总总投投资资GCF)GCF)和最终消费(和最终消

175、费(FCE)FCE)决定净出口的模型为决定净出口的模型为: : 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 (总投资总投资GCF)GCF)决定净出口形成的模型为决定净出口形成的模型为 8585858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3 6.3 货物进出口规模分析货物进出口规模分析6.3.1 6.3.1 影响货物进出口的因素影响货物进出口的因素 (1 1)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 : 货物进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成正比。货物进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成正比。 (2 2)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影响货物

176、进出口。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影响货物进出口。(3 3)国内供求状态和结构)国内供求状态和结构: : 货物进出口可调节国内供求状态。货物进出口可调节国内供求状态。(4 4)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 : 优势产品出口大,劣势产品进口大。优势产品出口大,劣势产品进口大。 (5 5)政府干预()政府干预(进出口关进出口关税税): :政府干预可调节货物进出口。政府干预可调节货物进出口。(6 6)汇率水平变动)汇率水平变动: : 本币升值抑制出口,推动进口;本币升值抑制出口,推动进口; 本币贬值推动出口,减少进口本币贬值推动出口,减少进口 (7 7)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贸易方式: : 贸易

177、方式影响货物进出口格局贸易方式影响货物进出口格局 (8 8)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 : 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影响货物进出口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影响货物进出口8686868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6.3.2 6.3.2 货物进出口总规模分析货物进出口总规模分析经经济济规规模模对对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规规模模具具有有长长期期的的动动态态决决定定效效应应,其其中中投投资资起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例例6.46.4】 1990-2007 1990-2007年我国总投资决定货物进出口的模型为年我国总投资决定

178、货物进出口的模型为 8787878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3.3 6.3.3 货物进出口动态分析货物进出口动态分析 分分析析内内容容:包包括括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总总额额、各各大大类类或或小小类类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额额、主主要要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量量的的增增减减变变动动分分析析;不不同同贸贸易易方方式式、外外商商投投资资企企业业与与内内资资企企业业、进进出出口口目目的地或关别的进出口额(量)的增减变动分析等。的地或关别的进出口额(量)的增减变动分析等。 分分析析目目的的:在在与与反反映映和和揭揭示示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

179、贸贸易易增增减减变变动动的的速速度度、趋趋势势、特特征征、问题和原因。问题和原因。 分分析析方方法法: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算增增减减量量、增增减减率率等等指指标标进进行行对对比比分分析析,亦亦可可绘绘制制动动态曲线图现示其长期趋势。态曲线图现示其长期趋势。 【例例6.56.5】我国我国1995-20071995-2007年货物进出口增长主要特征:年货物进出口增长主要特征: (1) (1) 工工业业制制成成品品出出口口快快于于初初级级产产品品出出口口增增长长,初初级级产产品品进进口口快快于于工工业业制制成成品品增长。增长。 (2 2)机机械械和和运运输输设设备备的的进进出出口口额额均均居居第第一一

180、位位,轻轻纺纺橡橡胶胶矿矿冶冶产产品品及及其其制制品品的的进进出出口口额额居居第第二二位位,说说明明这这两两类类货货物物在在我我国国的的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中中占占有有极极为为重重要要的的地地位位。杂杂项项制制品品在在出出口口贸贸易易中中占占第第二二位位,非非食食用用原原料料、矿矿物物燃燃料料及及原原料料、化化学学品品及及原原料料则在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在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3)加加工工贸贸易易出出口口取取代代一一般般贸贸易易而而居居首首位位,一一般般贸贸易易出出口口退退居居第第二二位位,其其它它贸易出口的长期趋势较为平稳。加工贸易已成为主体贸易出口的长期趋势较为平稳。加

181、工贸易已成为主体 。 (4 4)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内资企业,并确立了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内资企业,并确立了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 8888888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3.4 6.3.4 货物进出口差额形成分析货物进出口差额形成分析 1 1货物进出口差额形成的关联分析货物进出口差额形成的关联分析 在在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相相对对自自由由的的前前提提下下,当当国国内内货货物物供供给给过过剩剩和和国国内内货货物物需需求求有有限限时时,将将会会引引致致货货物物贸贸易易顺顺差差;当当国国内内货货物物供供给给

182、不不足足和和国国内内货货物物需需求求过过大大时时,将将会会引引致致货物贸易逆差。货物贸易逆差。 我我国国1990-20071990-2007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的的差差额额形形成成是是总总投投资资和和国国内内最最终终消消费费需需求求两两种种因因素素共共同同作作用用的的结结果果,其其中中总总投投资资的的持持续续扩扩张张是是导导致致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差差额额持持续续扩扩大大的的主主要原因,国内最终消费需求有限是导致货物进出口差额持续扩大的次要原因要原因,国内最终消费需求有限是导致货物进出口差额持续扩大的次要原因 2 2。货物进出口差额的分解分析。货物进出口差额的分解分析 采采用用结结构构分分解解

183、法法来来考考察察各各类类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差差额额的的性性质质, ,哪哪些些是是顺顺差差, ,哪哪些些是是逆逆差差, , 亦亦即即哪哪些些产产品品国国内内供供大大于于求求, , 需需要要通通过过扩扩大大出出口口来来实实现现产产品品供供求求的的平平衡衡; ; 哪哪些些产产品国内供小于求品国内供小于求, , 需要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产品供求的平衡。需要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产品供求的平衡。 【例例6.76.7】 8989898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4 6.4 货物进出口结构与聚类分析货物进出口结构与聚类分析 6.4.1 6.4.

184、1 货物进出口结构分析货物进出口结构分析 主主要要是是反反映映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在在不不同同货货物物类类别别、不不同同贸贸易易方方式式、不不同同进进出出口口企企业业之之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用用以以揭揭示示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结结构构或或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格格局局演演变变的的趋趋势势和和规规律律。这这种种分分析析亦亦可可与与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动动态态分分析析相相结结合合,以以便便更更好好地地揭揭示示货货物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物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例例6.86.8】 6.4.2 6.4.2 货物进出口聚类分析货物进出口聚类分析 1. 1

185、. 货物进出口国内聚类分析货物进出口国内聚类分析 主主要要是是对对出出口口货货源源地地、进进出出口口经经营营单单位位所所在在地地的的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额额( (量量) )进进行行聚聚类类分分析析,借借以以区区分分重重点点与与非非重重点点,揭揭示示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国国内内地地域域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采采用用K-K-均值聚类法均值聚类法 。【例例6.96.9】 2 2。货物进出口国别聚类分析。货物进出口国别聚类分析 主主要要是是对对我我国国货货物物出出口口的的国国别别、进进口口的的来来源源国国别别进进行行聚聚类类或或排排序序分分析析,用用以以反反映映我我国国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

186、易易在在不不同同国国别别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特特征征,揭揭示示货货物物出出口口和和进进口口国国别别中中的的主主次次关关系系;考考察察我我国国货货物物进进出出口口贸贸易易差差额额在在不不同同国国别别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对对哪哪些些国国家家是是顺顺差差,对对哪哪些些国国家家是是逆逆差差,并并可可联联系系国国内内资资源源状状态态、货货物物供供求求状状态态、比比较较优优势与劣势等分析对不同国家的货物贸易顺差或逆差产生的具体原因势与劣势等分析对不同国家的货物贸易顺差或逆差产生的具体原因。【例例6.106.10】 9090909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

187、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6 6 1. 1.净出口需求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需求净出口需求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需求, , 有哪几种情形有哪几种情形? ? 不同情形的不同情形的内涵是什么内涵是什么? ? 2.1990 2.1990年以来我国净出口长期为顺差年以来我国净出口长期为顺差, ,应怎样从贸易理论和实证分析应怎样从贸易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作出解释的角度作出解释? ? 3. 3.在本章表在本章表6-26-2和表和表6-36-3的基础上的基础上,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重新构建总投资或固定资产投资决定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货新构建总投资或固定

188、资产投资决定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货物进口总额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物进口总额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 4.4.在本章货物进出口贸易动态分析、进出口差额形成分析和进出口在本章货物进出口贸易动态分析、进出口差额形成分析和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重新进行分析年以后的数据重新进行分析, ,并并归纳出你的分析结论。归纳出你的分析结论。 5 5。你认为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性质与国内产品供求之间是什。你认为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差额的性质与国内产品供求之间是什么关系?么关系?9191919121 130

189、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本本章章主主要要阐阐述述国国际际收收支支的的基基本本概概念念、国国际际收收支支平平衡衡表表的的主主要要项项目目、国国际际收收支支失失衡衡的的类类型型与与识识别别、国国际际收收支支失失衡衡的的原原因因、影影响响和和调调节节政政策策,国国际际收收支支差差额额与与结结构构演演变变、外外资资利利用用效效果果、经经济济外外向向度度的的测量等国际收支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量等国际收支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7 71 1 国际收支的基本问题国际收支的基本问题 7 72 2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识别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识别 7 73

190、3 国际收支动态分析国际收支动态分析 7 74 4 外汇储备分析外汇储备分析 7 75 5 经济外向度的综合测度经济外向度的综合测度 第第7 7章章 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1 7.1 国际收支的基本问题国际收支的基本问题7.1.1 7.1.1 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狭义国际收支狭义国际收支: :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外汇资金的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外汇资金的收支。广义国际收支广义国际收支: :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对外交易的收支。指一个国

191、家(或地区)的全部对外交易的收支。 7.1.2 7.1.2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包括经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误差和遗漏四大项。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误差和遗漏四大项。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储备资产增减额储备资产增减额+ +误差和遗漏误差和遗漏 1.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 : 括货物进出口括货物进出口 、服务进出口、服务进出口 、收益、收益( (劳动者报酬和投资劳动者报酬和投资收益收益) )及经常性转移及经常

192、性转移. . 2.2.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 : 资本项目包括移民转移、债务减免等资本性转移。资本项目包括移民转移、债务减免等资本性转移。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3.3.储备资产增减额储备资产增减额: :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如货币、存款、可转让、贴现的证券及其他债权等,特别提款权、使寸和外汇如货币、存款、可转让、贴现的证券及其他债权等,特别提款权、使用基金信贷等本年末与上年末余额之间的差额。用基金信贷等本年末与上年末余额之间的差额。 9393

193、939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2 7.2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识别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与识别 7.2.1 7.2.1 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1.1.性质性质: : 国际收支顺差(盈余)、国际收支逆差(赤字)和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顺差(盈余)、国际收支逆差(赤字)和国际收支均衡 2.2.程度程度: : 低度失衡、中度失衡和高度(严重)失衡低度失衡、中度失衡和高度(严重)失衡. . 3.3.原因原因: : 偶然性、周期性、收入性、结构性和货币性失衡。偶然性、周期性、收入性、结构性和货币性失衡。 7.2.2 7.2.

194、2 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识别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识别根据各根据各项目项目差额的性质和大小来识别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差额的性质和大小来识别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例例7.17.1】 9494949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2.3 7.2.3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 (1) 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期性经济波动引起国际收支的周期性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周期性经济波动引起国际收支的周期性不平衡。 (2) (2) 经济结构性原因:经济结构性原因: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造成国际收支出现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会造成国际收支出

195、现结构性失衡。 (3) (3) 货币因素的变动:货币因素的变动: 物价、币值、利率、汇率的变化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物价、币值、利率、汇率的变化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4) (4) 偶然性因素影响:突发的偶然事件引起的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偶然性因素影响:突发的偶然事件引起的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5 5)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的频繁变动使国际游资在国际资本)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的频繁变动使国际游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不停的穿梭以赚取投机利润,从而对国际收支造成影响。市场上不停的穿梭以赚取投机利润,从而对国际收支造成影响。 上述原因中,经济发展和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196、更多地反映在经上述原因中,经济发展和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更多地反映在经常项目(尤其是贸易差额)上;货币性因素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则主要与资本常项目(尤其是贸易差额)上;货币性因素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则主要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相关;而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和金融项目相关;而外汇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不仅体现在资本不仅体现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上,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经常项目收支。和金融项目上,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经常项目收支。 7.2.4 7.2.4 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1. 1. 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

197、少,: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外汇外汇需求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 2. 2.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引起本国外汇市场中外汇的供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引起本国外汇市场中外汇的供应增加,本币将面临升值的压力;本币升值,又会增加出口的压力。应增加,本币将面临升值的压力;本币升值,又会增加出口的压力。 9595959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2.5 7.2.5 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1) 1) 外汇缓冲政

198、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缓冲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 ,货币当局可在外汇市场上卖货币当局可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出外汇, ,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货币当局可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外汇缓冲货币当局可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外汇缓冲政策对于调节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比较有效。政策对于调节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比较有效。(2)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中央银行可以调高再贴现: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中央银行可以调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即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199、政府债券,即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调节。来调节国际收支。当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调节。 (3) 3)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可采取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可采取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 ; 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可采取扩大财政开支或降低税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可采取扩大财政开支或降低税率等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率等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4) 4) 汇率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可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汇率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可利用本

200、国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可实行本国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可实行本国货币升值以增加进口。 (5) 5) 直接管制直接管制 :指一国政府运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通过外汇管制和外贸:指一国政府运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通过外汇管制和外贸管制来调节国际收支。前者主要有对汇价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后者是管制来调节国际收支。前者主要有对汇价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后者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这一做法不影响经济全局,灵活且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这一做法不影响经济全局,灵活且收效迅速,但却容易遭到国际报

201、复。收效迅速,但却容易遭到国际报复。 9696969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3 7.3 国际收支动态分析国际收支动态分析 7.3.1 7.3.1 国际收支差额动态分析国际收支差额动态分析 利用国际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利用国际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 ,列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列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误差和遗漏四大项及其中的主要分类项目的收支差额资产、误差和遗漏四大项及其中的主要分类项目的收支差额, ,通过动态比较通过动态比较来考察国际收支差额的性质、形成和演变趋势来考察国际收支差额的性质、形成和演变趋势

202、, ,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扭转不平衡状况。对策,扭转不平衡状况。【例例7.27.2】 7.3.2 7.3.2 国际收支结构演变分析国际收支结构演变分析 利用国际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利用国际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 ,可从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利用国际可从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利用国际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收支平衡提供的数据, ,可从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三可从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三个层面来考察国际收支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个层面来考察国际收支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1. 1. 经常项目差额构成分析主要是考察货

203、物进出口差额、服务进出口差额、收益经常项目差额构成分析主要是考察货物进出口差额、服务进出口差额、收益差额及经常性转移差额占经常项目差额的比重及其演变趋势差额及经常性转移差额占经常项目差额的比重及其演变趋势. . 【例例7.37.3】 2.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构成分析主要是考察资本项目差额和金融项目差额(包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构成分析主要是考察资本项目差额和金融项目差额(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差额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总差额的比重及其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差额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总差额的比重及其演变,揭示国际资本流动中资本和各投资项目的变化趋势。演变,揭示国际资本流动中资本和

204、各投资项目的变化趋势。【例例7.47.4】 3.3.储备资产增减额形成分析主要是考察经常项目和主要分类项目差额、资本和储备资产增减额形成分析主要是考察经常项目和主要分类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及主要分类项目差额、误差和遗漏占储备资产增减额的比重及其演变趋势,金融项目及主要分类项目差额、误差和遗漏占储备资产增减额的比重及其演变趋势,揭示各收支项目在储备资产增减额形成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各收支项目在储备资产增减额形成的地位和作用. .【例例7.57.5】 9797979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3.3 7.3.3 利用外资效果分析利

205、用外资效果分析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 : 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其实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其实质是国际资本和金融对我国的流入。是国际资本和金融对我国的流入。 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国民总收入年的国民总收入GNIGNI、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额、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额、货币供应量(M2M2)等为因变量,以)等为因变量,以t t、t-1t-1、t-2t-2、t-5t-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

206、投资总额年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FTI)(FTI)为自变量,为自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T T)为自变量)为自变量( (代表其他因素代表其他因素) ),回归模型分别如下,回归模型分别如下: : 9898989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4 7.4 外汇储备分析外汇储备分析 7.4.1 7.4.1 外汇储备的形成分析外汇储备的形成分析1.1.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的流动性资产。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的流动性资产。 2.2.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中每年外汇储备增减额累积的结果。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中每

207、年外汇储备增减额累积的结果。 3.3.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 1990-20071990-2007年期间年期间, ,我国我国t t年的外汇储备的形成与年的外汇储备的形成与 t-5t-5、t-7t-7和和 t-12t-12年的国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高度相关。年的国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高度相关。 3 3外汇储备主要是货物进出口贸易扩大的结果外汇储备主要是货物进出口贸易扩大的结果 1990-20071990-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年我国货物进出口TETE和和TITI决定决定FERFER的函数的函数为 9999999921 130011 0010 1010

208、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4.2 7.4.2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分析1 1保持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必要性保持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必要性适适度度的的外外汇汇储储备备规规模模不不仅仅应应能能保保证证满满足足调调节节短短期期国国际际收收支支平平衡衡的的需需要要,使使持持有有外外汇汇储储备备的的机机会会成成本本最最小小,而而且且还还能能够够干干预预外外汇汇市市场场,支持汇率。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支持汇率。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2.2.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 1.1.外外汇汇储储备备占占进进口口比比

209、率率法法 : :一一般般来来说说,一一国国外外汇汇储储备备量量占占贸贸易易进进口额口额40%40%即为适度规模。即为适度规模。20%20%为下限,若低于为下限,若低于35%35%就应采取调节措施。就应采取调节措施。 2. 2. 外汇储备与债务分析法外汇储备与债务分析法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货物进口额货物进口额40%+40%+外债余额外债余额(1+10%) (1+10%) 3 3综合比率法综合比率法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货物进口额货物进口额40%+40%+外债余额外债余额(1+10%)+(1+10%)+外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商实际直接投资国内投资收益率国内投资收益

210、率15%15%。10010010010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7.5 7.5 经济外向度的综合测度经济外向度的综合测度7.5.1 7.5.1 经济外向度测评的指标体系经济外向度测评的指标体系经济外向度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步融入全球生产价值经济外向度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逐步融入全球生产价值链、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既包括对国际的产品、服务、资本等要素的输链、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既包括对国际的产品、服务、资本等要素的输出,又包括国际的产品、服务、资本等要素的输入。出,又包括国际的产品、服务、资本等要

211、素的输入。 1. 1.外债风险度评价外债风险度评价: :外债债务率外债债务率 、外债偿债率、外债偿债率 、外债负债率、外债负债率 。 2 2产品与服务外向度评价: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产品与服务外向度评价: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度、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 3 3投资外向度评价:对外经济合作额占投资外向度评价:对外经济合作额占GDPGDP的比率、当年实际利用的比率、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外资占GDPGDP的比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比重、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占的比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比重、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占GDPGDP的比

212、率。的比率。 4 4资本结构外向度评价资本结构外向度评价 :规模工业总资产中外资比重、限额批零:规模工业总资产中外资比重、限额批零贸易业总资产中外资比重、外资企业投资总额中外方资本比重贸易业总资产中外资比重、外资企业投资总额中外方资本比重7.5.2 7.5.2 经济外向度综合测评的方法经济外向度综合测评的方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外向度可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来测评,计算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外向度可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来测评,计算公式为式为 【例例7.127.12】 10110110110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213、7 7 1.1.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有哪些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有哪些? ? 应如何识别应如何识别? ?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因有哪些? ? 2. 2.国际收支差额动态分析和国际收支结构演变分析有何作用国际收支差额动态分析和国际收支结构演变分析有何作用? ? 3. 3.在本章表在本章表7-67-6的数据的基础上的数据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新进行利用外资效果分析和外汇储备的形成分析,并解释你的分析重新进行利用外资效果分析和外汇储备的形成分析,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结论。 4. 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应如何度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

214、应如何度量? ? 何种度量方法比较合理何种度量方法比较合理? ? 5. 5.区域性的经济外向度评价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区域性的经济外向度评价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 ? 应采用何种测应采用何种测评方法评方法? ? 6. 6.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有哪些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有哪些? ? 应如何应用应如何应用? ?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应如何调控过大应如何调控?10210210210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8 8章章 劳动力供求分析劳动力供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就业总需求函数本章主要阐述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就业总需求函数

215、; ; 分析总人口、分析总人口、劳动力供给率、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吸纳率等变量决劳动力供给率、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吸纳率等变量决定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模型定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模型; ; 分析失业的类型、失业的性质和失业原分析失业的类型、失业的性质和失业原因,并提出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因,并提出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 8. 1 8. 1 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分析 8. 2 8. 2 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力需求分析 8. 3 8. 3 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8. 4 8. 4 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216、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8.1 8.1 劳动力供给分析劳动力供给分析8.1.1 8.1.1 劳动力总资源的计量劳动力总资源的计量 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是是指指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总总人人口口中中具具有有劳劳动动能能力力、处处在在劳劳动动年年龄龄区区间间的的那那部部分分人人口口, , 又又称称劳劳动动年年龄龄人人口口。按按国国际际统统计计口口径径,常常指指15156464岁岁年年龄龄的的人人口口(最最低低就就业业年年龄龄国国际际标标准准是是1515岁岁,中中国标准是国标准是1616岁)。岁

217、)。 劳动力总资源劳动力总资源= =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 +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 = =从业人员从业人员+ +失业人员失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 1 1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 : 从业人员从业人员+ +失业人员失业人员 就业率就业率 = = 就业人员就业人员/ /(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100100 失业率失业率 = = 失业人员失业人员/ /(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100100 2 2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16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但未参加或不要求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但未参加或不

218、要求参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参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16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离退休不再要求就岁及以上在校学生、离退休不再要求就业的人员、家务劳动者、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业的人员、家务劳动者、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 10410410410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8.1.2 8.1.2 劳动力总资源的分布劳动力总资源的分布指指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在在经经济济与与非非经经济济活活动动之之间间、城城镇镇与与乡乡村村之之间间、各各地地区区之之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的的分分布布分分析析,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

219、算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占占总总资资源源的的比比率率,揭揭示示劳劳动动力力总总资资源源分分配配的的特特征征和和均均衡衡状状态态,考考察察劳劳动动力力资资源源形形成与流动的原因,为组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配提供依据。成与流动的原因,为组织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调配提供依据。10510510510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8.1.3 8.1.3 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广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劳动力总资源广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劳动力总资源. .狭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经济活动人口狭义的劳动力总供给是指经济活

220、动人口( (关键变量关键变量) ) 。 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趋势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趋势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 ,亦可配合统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 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的趋势模型为年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的趋势模型为 此此趋趋势势模模型型的的时时间间序序列列t t的的三三次次方方的的参参数数为为负负值值,说说明明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的的长长期期趋趋势势将将不不是是无无限限增增长长的的,用用此此模模型型预预测测到到20102010年年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将将达到最大

221、值达到最大值79319.2979319.29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逐步减少。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逐步减少。 10610610610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8.1.4 8.1.4 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主要是考察人口总量、生育政策、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率等因素主要是考察人口总量、生育政策、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率等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的影响和决定效应,揭示劳动力总供给量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对劳动力总供给的影响和决定效应,揭示劳动力总供给量形成的原因和规律。 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机制是通过生

222、育政策而实现的,人口生育政策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1. 1.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分析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分析 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 = = 劳动力供给量增长率劳动力供给量增长率/ /总人口增长率总人口增长率 一般来说,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处在年轻型或中青年型的阶段时,劳一般来说,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处在年轻型或中青年型的阶段时,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逐步提高,但总

223、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进入年老型阶段时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逐步提高,但总人口的年龄结构型态进入年老型阶段时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将逐步降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将逐步降低。【例例8.38.3】 1994-2007 1994-2007年我国劳动力的人口定基弹性(年我国劳动力的人口定基弹性(EPEP)的趋势模型为)的趋势模型为 说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不可能是无限增长的,根据其变动趋势预测说明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不可能是无限增长的,根据其变动趋势预测20072007年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达到最大值年劳动力的人口供给弹性达到最大值1.32, 1.32, 随后将逐步降低。随后将逐步降低。 1071071071

224、0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劳动力供给的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分析劳动力供给的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分析 在在总总人人口口既既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劳劳动动年年龄龄人人口口占占总总人人口口的的比比率率越越大大,则则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量量越越大大,反反之之,则则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量量越越小小。因因此此,总总人人口口的的年年龄龄结结构构对对劳劳动动力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国际际上上通通常常认认为为0 01414岁岁人人口口占占总总人人口口40%40%以以上上者者,则则为为年年轻轻型型人人口口国国家家,656

225、5岁岁及及以以上上人人口口占占10%10%以以上上者者,则则为为年年老老型型人人口口国国家家。如如果果一一个个国国家家的的人人口口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则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制约,并且劳动力的负担将加重。年龄结构为年老型,则劳动力的供给将受到制约,并且劳动力的负担将加重。 20102010年年以以后后劳劳动动力力的的供供给给将将面面临临人人口口老老龄龄化化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的的后后备备资资源源不不足足的的双双重重压压力力,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不不足足的的矛矛盾盾将将逐逐步步显显现现。为为此此, , 我我国国的的生生育育政政策策在适当的时候应作适度的调整。在适当的时候应作适度的调整。 10810

226、810810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回归分析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回归分析(1 1)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基数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基数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中国中国1985-20071985-2007年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回归模型为年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回归模型为 当当年年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的的形形成成既既与与t-1t-1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基基数数)有有关关, ,也也与与t-15t-15、t-34t-34和和t-36t-36年年的的总总人人口口具具有有显

227、显著著的的关关联联性性,总总人人口口对对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的的形形成成具具有有长长期期的的领领先先的的决决定定效效应应,即即t-15t-15到到t-36t-36年年期期间间的的总总人人口口对对t t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传导影响。供给的形成具有显著的传导影响。 (2) (2) 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率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总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率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动态模式 劳动力供给率劳动力供给率r = r = 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L/总人口总人口P P从从较较长长时时期期来来考考察察, , 总总人人口口P P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率率r r都都是是处处在在变

228、变动动之之中中的的, ,均均具具有有一一定定的的变变动动趋趋势势和和规规律律。为为此此, ,可可分分别别构构建建总总人人口口和和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率率的的趋趋势势模模型型或或自关联模型自关联模型, ,再合成为劳动力总供给模型。即再合成为劳动力总供给模型。即 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 = L = rPrP10910910910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8.2 8.2 劳动力需求分析劳动力需求分析8.2.1 8.2.1 劳动力总就业的计量劳动力总就业的计量劳劳动动力力总总就就业业量量通通常常体体现现为为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

229、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实实际际就就业业人人员员的的总总量量。就就业业人人员员是是指指1616周周岁岁及及以以上上,从从事事一一定定社社会会劳劳动动并并取取得得劳劳动动报报酬酬或或经经营营收收入入的的人人员员。包包括括4 4类类:1.1.在在岗岗职职工工、 2.2.城城镇镇私私营营和和个个体体从从业业人人员员、 3.3.农村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 4.4.其他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8.2.2 8.2.2 劳动力的就业分布劳动力的就业分布 指指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总总量量在在不不同同类类别别之之间间的的分分布布状状态态,如如职职业业分分布布、产产业业分分布布、行行业业分分布布、城城乡乡分分

230、布布、经经济济类类型型分分布布、地地区区分分布布、年年龄龄分分布布、性性别别分分布布、文文化程度分布等等。化程度分布等等。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分分布布分分析析,主主要要是是计计算算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量量占占总总就就业业量量的的比比率率、各各类类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量量和和总总就就业业量量的的增增长长率率等等分分析析指指标标,亦亦可可采采用用聚聚类类分分析析法法、趋趋势势分分析析法法等等方方法法,揭揭示示劳劳动动力力总总就就业业量量分分布布的的特特征征和和变变动动趋趋势势,考考察察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形形成成与与流流动动的的原原因因,评评价价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分分布布是是否否合合理理

231、,为为组组织织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的合理流动和调配,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业的合理流动和调配,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例例8.78.7】 11011011011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8.2.3 8.2.3 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分析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分析通通常常利利用用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总总人人数数的的时时间间序序列列数数据据,建建立立趋趋势势模模型型描描述述和和分分析析劳劳动动力力总总需需求求的的长长期期趋趋势势。其其趋趋势势模模型型的的构构建建应应根根据据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人人数数变变动动的的过过程程和和轨轨迹迹,选择合适的直线

232、或曲线方程描述其长期趋势,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选择合适的直线或曲线方程描述其长期趋势,亦可配合统计图显示其长期趋势。 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趋势模型为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趋势模型为 1 1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自关联分析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自关联分析 1990-20071990-2007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自回归模型为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自回归模型为当当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需需求求既既与与t t年年的的劳劳动动力力总总供供给给量量( (经经济济活活动动人人口口) )显显著著相相关关, ,也也与与t-11t-11和和t-37t-37年年的的就就业

233、业总总人人数数密密切切相相关关。劳劳动动力力就就业业自自传传导导效效应应是是由由人人口口的的自自传传导导效应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规律决定的。效应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规律决定的。11111111111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因关联分析劳动力总需求形成的因关联分析(1 1)就业总需求的)就业总需求的GDPGDP弹性弹性 就业需求的就业需求的GDPGDP弹性弹性= =就业人数增长率就业人数增长率/GDP/GDP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需求的随着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需求的GDP

234、GDP弹性下降弹性下降。(2 2)GDPGDP的就业吸纳率的就业吸纳率GDPGDP的就业吸纳率的就业吸纳率(v) = (v) = 就业总人数(就业总人数(Z Z)/ / 可比价格计算的可比价格计算的GDPGDP在在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经经济济总总量量(GDP)(GDP)一一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 , 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越越高高, , 就就业业总总需需求求越越大大; ; 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越越低低, , 就就业业总总需需求求越越小小。GDPGDP的的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的的倒倒数数等等于于社社会会劳劳动动生生产产率率(LX=GDP/(LX=GDP/就就业业总总

235、人人数数),),因因此此, , 就就业业吸吸纳纳率率的的高高低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3)GDPGDP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分析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分析 我国我国1993-20071993-2007年年GDPGDP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模型为和就业基数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回归模型为 要要扩扩大大就就业业既既要要稳稳定定原原有有的的就就业业,又又要要通通过过扩扩大大经经济济规规模模、保保持持经经济济增增长长来来解解决决新新增增就就业业者者的的就就业业问问题题,从从而而实实现现充充分分就就业业,经经济济总总量量与与增增长长对对就就业业

236、具有领先的作用。具有领先的作用。 11211211211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GDP(4) GDP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动态分析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力总需求的动态分析劳动力总需求是经济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总需求是经济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或就业吸纳率或就业吸纳率) )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两种发展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较长时期来考察作用的结果。从较长时期来考察, ,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GDP)、就、就业吸纳率业吸纳率(v)(v)、社会劳动

237、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LXLX)都是处在变动之中的)都是处在变动之中的, ,均具有一定的变动趋势和均具有一定的变动趋势和规律。为此规律。为此, ,可分别构建经济总量可分别构建经济总量(GDP)(GDP)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就业吸纳率)的趋势模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或就业吸纳率)的趋势模型型, ,再合成就业总需求模型,即再合成就业总需求模型,即 Z =(1/LX) GDP= Z =(1/LX) GDP=GDPGDP 【例例8.128.12】 (1) (1)中国中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GDPGDP的长期趋势模型为的长期趋势模型为 (2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长期趋势模型为)社会劳

238、动生产率的长期趋势模型为 经济结构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经济结构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 , 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GDPGDP的就业的就业吸纳率越高吸纳率越高, , ; 经济结构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经济结构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阶段时, , 资本开始排斥劳动力,资本开始排斥劳动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GDPGDP就业吸纳率降低。就业吸纳率降低。 11311311311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8.3 8.3 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分析 8.3.1 8.

239、3.1 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就业人数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就业人数一定的条件下, ,影响产业劳动力的影响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主要受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产业劳动与资本需求,主要受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产业劳动与资本配置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产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产业就业政策、劳动力素配置型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产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产业就业政策、劳动力素质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质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 1.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需求成正比。

240、 2. 2.产业结构的演变决定劳动力需求格局的变动。产业结构的演变决定劳动力需求格局的变动。 3. 3.劳动、技术与资本配置型态决定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大小劳动、技术与资本配置型态决定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大小. .当一个国家或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应大力发展技术装备水平高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行业,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时,应大力发展技术装备水平高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行业,用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需求数量;当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大于劳动力需用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需求数量;当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时,应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以提高就业吸纳率。求量时,应适

241、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以提高就业吸纳率。 4. 4.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转移和流动的重要变量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转移和流动的重要变量. .适适度调节产业间、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劳动力度调节产业间、行业间、城乡间、地区间的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劳动力就业合理分布、合理转移和流动的重要手段。就业合理分布、合理转移和流动的重要手段。 8.3.2 8.3.2 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关联分析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关联分析 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不是孤立的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242、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 ,既有既有此增彼减的负相关形式,亦有同增同减的正相关形式。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此增彼减的负相关形式,亦有同增同减的正相关形式。产业(或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的负相关或正相关是劳动力就业趋向、转移和流动的具体体现。产业间劳动力需求的负相关或正相关是劳动力就业趋向、转移和流动的具体体现。产业间劳动力需求关联分析可采用相关距阵进行分析。需求关联分析可采用相关距阵进行分析。【例例8.168.16】 11411411411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8.4 8.4 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8.4.

243、1 8.4.1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可分为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两种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可分为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两种类型。1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等于劳动力总需求量。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动力总需求量。亦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达到均衡。根据前面的讨论,有如下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和就业总需求函数。

244、力总需求达到均衡。根据前面的讨论,有如下劳动力总供给函数和就业总需求函数。 劳动力供给量劳动力供给量L=L=劳动力供给率劳动力供给率r r总人口总人口P P 劳动力总需求劳动力总需求Z=GDPZ=GDP就业吸纳率就业吸纳率 =GDP/ =GDP/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LX LX 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即当劳动力总供给函数等于就业总需求函数时,即rPrP= =GDPGDP时,得如下均衡条件。时,得如下均衡条件。 即劳动力供给率与就业者的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或劳动力供给率除以就业吸纳率即劳动力供给率与就业者的劳动生产率的乘积(或劳动力供给率除以就业吸纳率的比值)等于的比值)等于GDP

245、GDP除以总人口的比值除以总人口的比值( (人均人均GDP)GDP)时,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 要实现劳动力供给的充分就业,使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基本均衡,注意三点要实现劳动力供给的充分就业,使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基本均衡,注意三点 1 1应保持合理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应保持合理的劳动力供给水平, , 2 2应实现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应实现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 . 3 3应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应保持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 11511511511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

246、011应用统计学2. 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均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均衡可可从从劳劳动动力力供供给给与与劳劳动动力力需需求求的的职职业业分分布布、产产业业分分布布、行行业业分分布布、城城乡乡分分布布、经经济济类类型型分分布布、地地区区分分布布、年年龄龄分分布布、性性别别分分布布、文文化化程程度度或或素质分布等方面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吻合性。素质分布等方面研究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吻合性。 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 (1 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素质分布失衡. . (2 2)劳动力供

247、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城乡分布、地区分布失衡。 (3 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失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产业分布、行业分布失衡。 8.4.2 8.4.2 失业问题分析失业问题分析 1 1失业的主要类型失业的主要类型(1 1)总量性失业)总量性失业: : 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总量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总量. . (2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对称. .(3 3)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4

248、4)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 : 技术进步排斥劳动力造成的失业。技术进步排斥劳动力造成的失业。 (5 5)技能性失业)技能性失业: : 劳动者缺乏技能而不能就业或被解雇。劳动者缺乏技能而不能就业或被解雇。 (6 6)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 生产季节性的高峰下降后造成的失业。生产季节性的高峰下降后造成的失业。11611611611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失业问题的危害失业问题的危害 (1 1)就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谋取经济收入的活动,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就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谋取经济收入的活动,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生存

249、的必要条件。失业则使人们丧失生活的经济来源。生存的必要条件。失业则使人们丧失生活的经济来源。 (2 2)就业是对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失业则是对社会劳动力的浪费,)就业是对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失业则是对社会劳动力的浪费,不仅不能生产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费一部分社会财富(因为失业人员总要吃饭)。不仅不能生产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费一部分社会财富(因为失业人员总要吃饭)。 (3 3)失业造成失业的社会成员的贫困,并导致一些失业者陷入社会底层、)失业造成失业的社会成员的贫困,并导致一些失业者陷入社会底层、陷入悲惨境地。这也造成失业者社会尊严的丧失。陷入悲惨境地。这也造成失业者社会尊严的丧失。 (4

250、4)失业导致社会不安定。失业者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反社会)失业导致社会不安定。失业者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反社会行为:一些失业者因生活所迫,行为:一些失业者因生活所迫,“饥寒起盗心饥寒起盗心”,偷窃、抢劫,铤而走险,致使犯罪,偷窃、抢劫,铤而走险,致使犯罪率上升;社会失业严重时率上升;社会失业严重时, ,失业者及其同情者还会举行游行、示威、请愿。总之,严失业者及其同情者还会举行游行、示威、请愿。总之,严重的失业会危害社会安定。重的失业会危害社会安定。 3 3失业的基本理论失业的基本理论 (1 1)人口决定理论或者)人口决定理论或者“总量失业理论总量失业理论”: :人口基数太大导致

251、劳动力总量供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过于求 (2 2)结构性失业论)结构性失业论: : 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 . (3 3)垄断性失业论)垄断性失业论: : 垄断使就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失业。垄断使就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失业。 (4 4)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 :有效需求不足使就业机会减少有效需求不足使就业机会减少, ,失业增加失业增加 . . (5 5)职业社会评价性失业论)职业社会评价性失业论: :宁愿坐领失业救济也不从事宁愿坐领失业救济也不从事“坏职业坏职业”, ,使失使失业增加业增加. . (6 6)二元经济结构

252、失业论)二元经济结构失业论: :工业为保持自身的高效率不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工业为保持自身的高效率不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 . (7) (7) 隐蔽性失业论隐蔽性失业论: :非公开性失业非公开性失业 , ,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 . (8) (8) 综合性失业论综合性失业论: :失业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有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失业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有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题。 11711711711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8.4.3 8.4.3 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实现劳动力供求均衡的对策1.1.劳动力供大

253、于求的对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对策 (1) (1)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力的供给。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2) (2) 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经济增长率。 (3 3)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 (4 4)减少对就业的制度需求,)减少对就业的制度需求, (5 5)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6 6)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和非正规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 (7) (7) 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延长劳动力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 (8 8)促进城乡和

254、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2劳动力供小于求的对策劳动力供小于求的对策(1 1)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实行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 (2 2)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重视和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 (3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用现代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用现代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 (4 4)提高管理效率,缩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缩减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5 5)发挥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 , 实施国际化或区域化的发展战略。实施国际化或区域化的发展战略。 (6 6)延长就业者的离退休时间,

255、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延长就业者的离退休时间,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11811811811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8 8 1.1.劳动力总供给有哪些分析模型劳动力总供给有哪些分析模型, ,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释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释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 ? 2. 2.劳动力总需求有哪些分析模型劳动力总需求有哪些分析模型, ,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你认为何种模型最能解释劳动力总需求的形成释劳动力总需求的形成? ? 3. 3.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均衡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总供给与劳动力总需求均衡的

256、条件是什么? ? 你你认为本章的解释是否合理认为本章的解释是否合理? ? 4. 4.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年以后的数据的数据, ,重新进行劳动力总供求和供求结构分析重新进行劳动力总供求和供求结构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论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 , 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 5. 5.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劳动力总供求和劳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某省市的劳动力总供求和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 , 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根据分析的结

257、论提出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的对策的对策, , 并写出分析报告。并写出分析报告。11911911911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9 9章章 产品供求分析产品供求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产品的概念和分类、产品供求的基本统计指标、产本章主要阐述产品的概念和分类、产品供求的基本统计指标、产品供应分析、产品需求分析、产品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品供应分析、产品需求分析、产品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产品供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产品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等分析的基本产品供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产品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等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内容和

258、基本方法。9 91 1 产品供求的统计指标产品供求的统计指标 9 92 2 产品供应分析产品供应分析 9 93 3 产品需求分析产品需求分析 9 94 4 产品供求关系分析产品供求关系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9.1 9.1 产品供求统计指标产品供求统计指标9.1.1 9.1.1 产品的概念和分类产品的概念和分类广义产品广义产品: : 指能提供给市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有形和无形产品;指能提供给市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有形和无形产品; 狭义产品狭义产品: : 仅指有形产品或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产品,仅指有形

259、产品或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产品, 1.1.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 2.2.产品按使用寿命长短可分为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产品按使用寿命长短可分为耐用品与非耐用品。 3.3.产品按所处的生产阶段不同,可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产品按所处的生产阶段不同,可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4.4.产产品品按按处处在在产产品品链链或或产产业业链链的的位位置置不不同同,可可分分为为上上游游产产品品、中中游游产产品品 和下游产品。和下游产品。 9.1.2 9.1.2 产品供求的统计指标产品供求的统计指标1 1产品供给总量产品供给总量 产品供

260、给总量产品供给总量= =期初存量期初存量+ +本期生产总量本期生产总量+ + 其他收入量其他收入量+ +本期进口量本期进口量 要点:要点: 农产品应采用农产品应采用商品量口径;国内地区供给总量应增列流入量;集商品量口径;国内地区供给总量应增列流入量;集团产品应统一采用标准量;团产品应统一采用标准量;其他收入量很小时可忽略不计。其他收入量很小时可忽略不计。 12112112112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产品需求总量产品需求总量 产品需求总量产品需求总量= =本期产品消费总量本期产品消费总量+ +本期出口量本期出口量+ +其他

261、支出量其他支出量+ + 期末存量期末存量 要点:产品消费总量可分为生活消费量和生产性消费量;国内地区要点:产品消费总量可分为生活消费量和生产性消费量;国内地区需求需求总量总量应增列流出量;应增列流出量;产品需求总量与产品供应总量的计算范围、计量单位等方面应保持产品需求总量与产品供应总量的计算范围、计量单位等方面应保持一致性,以便研究产品的供求关系一致性,以便研究产品的供求关系。3.3.产品供求总量的平衡关系产品供求总量的平衡关系 产品供给总量产品需求总量产品供给总量产品需求总量+ +平衡误差平衡误差 期初存量期初存量+ +生产总量生产总量+ +进口量进口量= =消费总量消费总量+ +出口量出口

262、量+ +期末存量期末存量+ +平衡误差平衡误差 产品可供消费量生产总量产品可供消费量生产总量+ +进口量出口量年末年初库存差额进口量出口量年末年初库存差额+ +平衡误差平衡误差 4.4.产品平衡表产品平衡表 产品平衡表是反映产品供应总量与产品需求总量平衡状态的统计表,是产品产品平衡表是反映产品供应总量与产品需求总量平衡状态的统计表,是产品供求分析的基础性资料。供求分析的基础性资料。产品平衡表按统计范围可分为全国、地区、部门和企业产品平衡表;产品平衡表按统计范围可分为全国、地区、部门和企业产品平衡表;按品种可分为单项产品平衡表和综合产品平衡表。按品种可分为单项产品平衡表和综合产品平衡表。1221

263、2212212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2 9.2 产品供应分析产品供应分析9.2.1 9.2.1 影响产品供应的因素影响产品供应的因素1.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国内生产供应与国内生产供应与自然资源丰裕性成正比自然资源丰裕性成正比.2.2.生产能力和技术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国内生产供应与国内生产供应与生产能力和技术成正比生产能力和技术成正比。 3.3.国际产品供求国际产品供求: :国际产品供求变动影响进出口国际产品供求变动影响进出口. 4.4.政策和制度政策和制度: :政策和制度对国内生产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政策和制度对国内生

264、产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5.5.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消费需求拉动、出口需求、产品价格、生产成本与效益、资源消费需求拉动、出口需求、产品价格、生产成本与效益、资源配置、资源结构、环境保护、产品储备、季节变动等配置、资源结构、环境保护、产品储备、季节变动等 9.2.2 9.2.2 产品供应动态分析产品供应动态分析 主要是反映产品供给总量或可供消费总量、产品生产量和进口量发展主要是反映产品供给总量或可供消费总量、产品生产量和进口量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势和规律变化的长期趋势和规律; ;亦可分析人均产品供给量和人均产品生产量的增减变化和长期趋势,亦可分析人均产品供给量和人均产品生产量的增减变化和长期趋势,用

265、以反映产品生产水平的变化趋势;用以反映产品生产水平的变化趋势;亦可分析产品生产总量中具体品种的增减变化的长期趋势。亦可分析产品生产总量中具体品种的增减变化的长期趋势。 【例例9.19.1】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能源可供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年能源可供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12312312312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2.3 9.2.3 产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产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主要是从动态上考察产品供应量的来源结构、产品生产的类别结构、主要是从动态上考察产品供应量的来源结构、产品生产的类别结构、产品

266、进出口的类别结构的演变趋势和数量规律产品进出口的类别结构的演变趋势和数量规律, ,为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提供为调整产品供应结构提供依据。依据。 【例例9.29.2】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能源可供消费总量的结构演变分析。年能源可供消费总量的结构演变分析。 9.2.4 9.2.4 产品供应空间分布分析产品供应空间分布分析 主要是考察产品供应量或产品生产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和演变态势,主要是考察产品供应量或产品生产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和演变态势,揭示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反映重点产区与非重点产区的演变趋势;亦揭示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反映重点产区与非重点产区的演变

267、趋势;亦可反映生产的集中度和竞争度的变化,为调整产品供应或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提可反映生产的集中度和竞争度的变化,为调整产品供应或产品生产的空间布局提供依据。供依据。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 : 主要有空间比较法、聚类分析法、空间分布图示法等。主要有空间比较法、聚类分析法、空间分布图示法等。分析应注意分析应注意: :主要农产品供应的空间分布分析,应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均产量主要农产品供应的空间分布分析,应计算不同地区的人均产量进行分析,以便比较不同地区的供应水平的高低和产品的余缺程度。主要工业品进行分析,以便比较不同地区的供应水平的高低和产品的余缺程度。主要工业品供应的空间分布分析,由于工业品生产受资

268、源和生产布局的约束,因而直接比较供应的空间分布分析,由于工业品生产受资源和生产布局的约束,因而直接比较不同地区的生产总量就可反映生产供应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不同地区的生产总量就可反映生产供应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例例9.39.3】我国各省市我国各省市20072007年人均粮食产量的聚类分析年人均粮食产量的聚类分析。 【例例9.49.4】我国我国19951995和和20072007年原油产量省市分布年原油产量省市分布. .12412412412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2.5 9.2.5 产品生产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产品生产与经济

269、发展关联分析 主主要要考考察察能能源源、工工业业原原材材料料、建建筑筑材材料料和和农农产产品品等等重重要要的的基基础础性性产产品品的的生生产产供供应应与与经经济济发发展展的的相相互互关关系系. .考考察察其其产产品品生生产产供供应应增增长长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比比例例关关系系, ,研研究究产产品品生生产产增增长长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互互动动效效应应的的数数量量规规律律,对对于于做做好好产产品品供供求求平平衡衡具具有有重重要要的的作作用用。分分析析的的方方法法主主要要有有增增长长率率比比较较法法、产品生产供应弹性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等。产品生产供应弹性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投入产

270、出分析法等。 【例例9.59.5】1990-20071990-2007年年综综合合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TEAC)(TEAC)和和时时间间变变量量t t决决定定GDPGDP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 表表明明1990-20071990-2007年年期期间间,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量量和和其其它它因因素素对对经经济济总总量量均均具具有有正正决决定定效效应应, ,即即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一一次次性性每每增增加加1 1万万吨吨标标准准煤煤, , GDPGDP可可增加增加0.6700.670亿元亿元, , 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使GDPGDP每年可增加每年可增加

271、6448.8866448.886亿元。亿元。 12512512512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9.3 9.3 产品需求分析产品需求分析9.3.1 9.3.1 影响产品需求的因素影响产品需求的因素1.1.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 :产品需求与经济规模成正比产品需求与经济规模成正比,经济结构影响需求结构经济结构影响需求结构.2.2.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 产品需求与人口规模成正比产品需求与人口规模成正比,人口结构影响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影响需求结构.3.3.消费水平消费水平: : 人口既定时,居民商品消费水平越高,其需求总

272、量就越大人口既定时,居民商品消费水平越高,其需求总量就越大. . 4.4.收入因素收入因素: :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5.5.市场普及率市场普及率: :耐用品市场普及率的高低决定耐用品需求的特点耐用品市场普及率的高低决定耐用品需求的特点.6.6.投资因素投资因素: : 投资的扩大,会导致投资品需求的扩大。投资的扩大,会导致投资品需求的扩大。 7.7.出口因素出口因素: : 出口因素是外部需求出口因素是外部需求, ,是化解国内产品供大于求的重要途经。是化解国内产品供大于求的重要途经。 8.8.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产品需求还受

273、产品价格、消费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消费环境产品需求还受产品价格、消费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设施、季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和消费设施、季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9.3.2 9.3.2 产品需求动态分析产品需求动态分析 主要是通过分析产品消费总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和出口量的主要是通过分析产品消费总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和出口量的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亦可分析各产品的社会销售量(或零售量)的增减动态和发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亦可分析各产品的社会销售量(或零售量)的增减动态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借以反映产品需求变化的特点和态势。展趋势及其原因,借以反映产品需求变化的特点和态

274、势。 【例例9.69.6】 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综合能源消费发展趋势分析年综合能源消费发展趋势分析. . 12612612612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9.3.2 9.3.2 产品需求动态分析产品需求动态分析 主要是通过分析产品消费总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和出口主要是通过分析产品消费总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和出口量的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亦可分析各产品的社会销售量(或零售量)量的增减变化和发展趋势,亦可分析各产品的社会销售量(或零售量)增减动态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借以反映产品需求变化的特点和

275、态势。增减动态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借以反映产品需求变化的特点和态势。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 : 增长率比较法、动态曲线图示法和长期趋势模型法等。增长率比较法、动态曲线图示法和长期趋势模型法等。 【例例9.69.6】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综合能源特征和趋势年综合能源特征和趋势. . 设综合能源消费需求为设综合能源消费需求为TECTEC,工业能源消费为,工业能源消费为IdCIdC、生活能源消费、生活能源消费为为HCHC、交通运输邮政业能源消费为、交通运输邮政业能源消费为TSPCTSPC,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 9.3.3 9.3.3 产品需求结构演变分析产品需

276、求结构演变分析 主要考察产品总需求中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国内需求中生活消主要考察产品总需求中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国内需求中生活消费需求与生产性消费需求的结构演变趋势,亦可考察国内需求中的行业结费需求与生产性消费需求的结构演变趋势,亦可考察国内需求中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演变趋势和规律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演变趋势和规律, ,并分析需求结构演变的原因,并分析需求结构演变的原因,为调控产品供应、制定产品供应政策等提供依据。为调控产品供应、制定产品供应政策等提供依据。 【例例9.79.7】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综合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分析年综合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分析

277、。 12712712712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3.4 9.3.4 产品需求水平分析产品需求水平分析反映产品需求水平的指标反映产品需求水平的指标: :1.1.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量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量: : 一般消费品人均购买量基本等于人均消费量一般消费品人均购买量基本等于人均消费量 2. 2.农民家庭人均消费量农民家庭人均消费量: : 包括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两部分包括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两部分. .3.3.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耐用消费品的新买需求与市场普及率成反耐用消费品的新买需求与

278、市场普及率成反比,而更新需求与市场普及率成正比。比,而更新需求与市场普及率成正比。 4.4.人均零售量人均零售量: :反映消费品最终消费反映消费品最终消费( (商品性商品性) )需求水平的重要指标需求水平的重要指标 5.5.单位产品消费量单位产品消费量: :产品消耗水平产品消耗水平( (主要生产资料主要生产资料 ) ) 9.3.5 9.3.5 产品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产品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原材料或各种主要生产资料的消费与经济发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原材料或各种主要生产资料的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可考察重要的生活消费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产

279、品展的关系,亦可考察重要的生活消费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产品消费弹性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消费弹性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例例9.99.9】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工业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及其它因素决年工业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及其它因素决定定GDPGDP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 12812812812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4 9.4 产品供求关系分析产品供求关系分析9.4.1 9.4.1 产品供求失衡的判别产品供求失衡的判别 判别和分析产品供求是否失衡的主要指标判别和分析产品供求是

280、否失衡的主要指标:1.1.产品产消差额产品产消差额: : 产品生产量产品生产量- -国内消费量国内消费量 2.2.产品消费自给率产品消费自给率: :产品生产量产品生产量/ / 国内消费量国内消费量100%100%3.3.产品进出口差额产品进出口差额 : :产品出口量产品出口量- -产品进口量产品进口量 ( (净出口净出口) ) 4 4产品消费的进口依存度产品消费的进口依存度: :产品进口量产品进口量/ / 国内消费量国内消费量100% 100% 5.5.产品生产的出口依存度产品生产的出口依存度: :产品出口量产品出口量/ / 国内生产量国内生产量100%100% 6.6.产品存货增加产品存货增

281、加 : :年末社会产品库存年末社会产品库存- -年初社会产品库存年初社会产品库存 7.7.产品价格涨跌率产品价格涨跌率 : :产品价格指数产品价格指数-1 -1 【例例9.109.10】我国我国20002000和和20072007年能源供求状态分析年能源供求状态分析. . 12912912912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9.4.2 9.4.2 产品供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产品供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产品供求模型一般由产品供给、产品需求和供求关系产品供求模型一般由产品供给、产品需求和供求关系3 3大方程构成。从模型的性大方程构成。从模型的性

282、质来看,有产品供求长期趋势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回归模型之分,构建何种性质的模质来看,有产品供求长期趋势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回归模型之分,构建何种性质的模型,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数据的可取得性、预测或分析的要求而定。其中因回归模型的型,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数据的可取得性、预测或分析的要求而定。其中因回归模型的构建,应选择影响产品供应与需求的关键变量进行建模和分析构建,应选择影响产品供应与需求的关键变量进行建模和分析。 【例例9.119.11】 根据我国根据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的国内粮食生产量年的国内粮食生产量(GQ)(GQ)、粮食单产、粮食单产(DC)(DC)、粮食、粮食播种面

283、积播种面积(BM)(BM)、国内粮食消费总量、国内粮食消费总量(GC)(GC)、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粮食消费量(PC)(PC)、总人口、总人口(TP)(TP)等变量(数等变量(数据略)构建的粮食产消回归模型如下据略)构建的粮食产消回归模型如下模型表明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总需求和总人口是决定我国粮食国模型表明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总需求和总人口是决定我国粮食国内产消是否平衡的的内产消是否平衡的的4 4个关键变量。要实现国内粮食产消平衡或减少粮食产消差额,一个关键变量。要实现国内粮食产消平衡或减少粮食产消差额,一方面,应控制、方面,应控制、保护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

284、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应控制人耕地和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应控制人口增长和降低人均粮食消费量,即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发展食品来源口增长和降低人均粮食消费量,即通过大力开发和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发展食品来源多样化生产,使人均粮食消费量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多样化生产,使人均粮食消费量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13013013013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9.129.12】根根据据我我国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的的综综合合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为为EACEAC,一一次次性性能

285、能源源生生产产量量PEOPEO,能能源源进进口口量量IPIP,能能源源出出口口EPEP,综综合合能能源源消消费费总总量量TECTEC,工工业业能能源源消消费费量量IDCIDC、生生活活能能源源消消费费HCHC、交交通通运运输输能能源源消消费费量量TSPCTSPC构构建建的的综综合合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与与消消费费总总量量的的回回归归模型如下模型如下模模型型表表明明1990-20071990-2007年年我我国国综综合合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是是由由能能源源生生产产量量、进进口口量量和和出出口口量量这这三三大大变变量量的的影影响响共共同同决决定定的的, ,其其中中能能源源生生产产总

286、总量量起起着着关关键键的的决决定定作作用用( (统统计计量量t t最最大大) ),出口量是影响综合能源可供消费量的减因素。,出口量是影响综合能源可供消费量的减因素。综综合合能能源源消消费费总总量量在在很很大大程程度度上上是是由由工工业业、居居民民生生活活和和交交通通运运输输能能源源消消费费3 3个个主主要变量的影响共同决定的要变量的影响共同决定的, ,其中工业能源消费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费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 (统计量统计量t t最大最大) )。因因此此,要要实实现现能能源源可可供供消消费费量量与与能能源源消消费费总总量量的的平平衡衡,一一方方面面,应应扩扩大大国国内内能能源源生生

287、产产、开开发发和和利利用用新新能能源源、增增加加能能源源进进口口,限限制制或或减减少少能能源源出出口口;另另一一方方面面,应应重重点点控控制制工工业业、交交通通运运输输和和生生活活能能源源的的消消费费,提提倡倡节节约约能能源源,降降低低能能源源消消耗耗水水平平,提提高高能能源源的的利用效率。利用效率。 13113113113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9.4.3 9.4.3 产品供求失衡的治理产品供求失衡的治理 1.1.产品供求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如果产品产品供求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如果产品供求

288、不平衡的程度是轻微的,产品价格又相对稳定,则可视为产品供求是平供求不平衡的程度是轻微的,产品价格又相对稳定,则可视为产品供求是平衡的。如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程度较大,产品价格又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衡的。如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程度较大,产品价格又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则产品供求是失衡的,则应进行治理和调控。产品供求失衡的治理,一般应则产品供求是失衡的,则应进行治理和调控。产品供求失衡的治理,一般应根据产品供求失衡的性质,从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两方面探寻对策。根据产品供求失衡的性质,从产品供应和产品需求两方面探寻对策。 1.1.产品供大于求的治理,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应适度压缩国产品供大于求的治理,从产

289、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应适度压缩国内生产,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压缩产品投资和限制产能扩张;应限制和减少内生产,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压缩产品投资和限制产能扩张;应限制和减少产品进口。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积极鼓励和扩大国内消费,扩大产品产品进口。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积极鼓励和扩大国内消费,扩大产品出口,重要产品可适度增加国家储备。如粮食、生猪等重要的农产品出现供出口,重要产品可适度增加国家储备。如粮食、生猪等重要的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为了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国家可实行价格保护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为了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国家可实行价格保护和国家采购,增加国家储备。对耐用消费品而言

290、和国家采购,增加国家储备。对耐用消费品而言, ,可采取鼓励以旧换新的政可采取鼓励以旧换新的政策。策。 2.2.产品供小于求的治理,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应适度扩大国产品供小于求的治理,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应适度扩大国内生产,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扩大产品投资和增加生产能力;扩大产品进口。内生产,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扩大产品投资和增加生产能力;扩大产品进口。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应限制和减少国内消费和产品出口,减少产品储备从产品需求的角度来看,应限制和减少国内消费和产品出口,减少产品储备或存货。或存货。13213213213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

291、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9 9 1. 1. 根据本章的分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产品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根据本章的分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产品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衡和结构失衡。 2 2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石油供求的变化趋势、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石油供求的变化趋势、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治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治理石油供求不均衡的对策。理石油供求不均衡的对策。 3 3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煤炭供求的变化趋势、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煤炭供求

292、的变化趋势、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解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煤炭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煤炭供求问题的对策。决煤炭供求问题的对策。 4 4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电力供求的变化趋势、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电力供求的变化趋势、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解消费结构演变、消费水平变化、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电力供求问题的对策。决电力供求问题的对策。 5 5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粮食或生猪供求的问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粮食或生猪

293、供求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粮食或生猪供求问题的对策。题,并提出解决粮食或生猪供求问题的对策。 6 6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汽车或其他耐用消费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汽车或其他耐用消费品的供求问题,并提出解决其供求问题的对策。品的供求问题,并提出解决其供求问题的对策。 7 7。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问。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问题,并提出解决其供求问题的对策。题,并提出解决其供求问题的对策。13313313313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1010章章 财政收支

294、分析财政收支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收支的基本概念、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本章主要阐述财政收支的基本概念、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分析、税收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分析、税收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财政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分析等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分析等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1010.1 .1 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分析 1010.2 .2 税收的决定与结构分析税收的决定与结构分析 10.4 10.4 财政收支平衡分析财政收支平衡分析 10.3 10.3 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

295、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0.1 10.1 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收入的决定与结构分析10.1.1 10.1.1 财政收入的概念和范围财政收入的概念和范围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既可通过增能的财力保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

296、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1 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

297、、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13513513513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1.2 10.1.2 财政收入总量的决定财政收入总量的决定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因素

298、很多, , 如经济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如经济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税收和财税制度、市场因素、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主要产业结构、税收和财税制度、市场因素、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主要因素分析如下。因素分析如下。 1 1经济规模对财政收入的决定经济规模对财政收入的决定在财政收入占在财政收入占GDPGDP的比率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的比率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GDPGDP)越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亦越大,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提高;)越大,财政收入的规模亦越大,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提高;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形成的基础,经济的持

299、续增长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形成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经济规模或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决定效应,主要取决于经济规模或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决定效应,主要取决于GDPGDP和其它因素。和其它因素。 【例例10.110.1】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财政收入(年的财政收入(GRGR)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GDPGDP和时和时间变量(间变量(t t)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若以若以1995-20071995-2007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收入(GRGR)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t

300、 t、t-1t-1、t-10t-10年的年的GDPGDP为自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13613613613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决定 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扩大,会导致产品生产能力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扩大,会导致产品生产能力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能为增加财政收入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形大,能为增加财政收入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效应。但是固定资产投

301、资对财政收入的形成不是静态的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效应。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形成不是静态的, ,而而是动态的。是动态的。 【例例10.210.2】 【例例10.210.2】若以若以1995-20071995-2007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收入(GRGR)为因变量,)为因变量,以以t t、t-1t-1、t-14t-14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FAI为自变量(数据见第为自变量(数据见第5 5章),用章),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模型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形成既有短期的决定效应,模型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的形成既有短期的

302、决定效应,亦有长期的决定效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扩大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亦有长期的决定效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扩大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具有显著的决定作用具有显著的决定作用, , 因此因此, ,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应重视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应重视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经济规模, , 优化经济结构,培植财源优化经济结构,培植财源, ,增加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增加税种和提高税率。收入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增加税种和提高税率。 13713713713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

303、0 1011应用统计学3 3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决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决定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经济总量或经济增长既定的条件下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经济总量或经济增长既定的条件下, ,税种和税种和税率的变动、税收征管制度的变革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一般税率的变动、税收征管制度的变革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是同步的,而财政的专项收入、其它收入和企业亏来说,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是同步的,而财政的专项收入、其它收入和企业亏损补贴对财政收入的形成亦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用税收总额(损补贴对财政收入的形成亦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用税收总额

304、(TAXTAX)和时间)和时间变量变量t t(代表其它因素)来解释财政收入的形成。(代表其它因素)来解释财政收入的形成。【例例10.310.3】若以若以1990-20071990-2007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收入(GRGR)为因变量,以税收总额)为因变量,以税收总额(TAXTAX)和时间变量()和时间变量(t t)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 :4 4财税制度变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税制度变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税制度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和征税对象的界定与调整在内的税收制度,财税制度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和征税对象的界定与调整在内的税收制度,税收征管

305、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等。财税制度是否合理和健全,对财政收入具税收征管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等。财税制度是否合理和健全,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和健全的财税制度有利于调动了各方面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和健全的财税制度有利于调动了各方面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财政收入保持持续的增长。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财政收入保持持续的增长。 1985-19941985-1994年年GDPGDP决定决定GRGR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 (分税制前分税制前) ) 13813813813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

306、计学5. 5. 三次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决定三次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决定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而大部分税种的征税对象是与第二和第三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而大部分税种的征税对象是与第二和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与第一产业有关的税种不多。研究三次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决产业密切相关的,与第一产业有关的税种不多。研究三次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决定,可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或占定,可用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或占GDPGDP的比重作自变量,以财政收入(的比重作自变量,以财政收入(GRGR)作因)作因变量,采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变量,采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例例10.510.5】 若以若以1990-20061990-2006年的财

307、政收入(年的财政收入(GRGR)作因变量,第一产业)作因变量,第一产业(PIPI)、第二产业()、第二产业(SISI)和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TITI)的增加值作自变量,根据)的增加值作自变量,根据中国统中国统计的数据年鉴计的数据年鉴20072007提供的数据(数据表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提供的数据(数据表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如下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1990-20061990-2006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形成与三次产业增加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形成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中第一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负影响效应,值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中第一

308、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负影响效应,这是财政对农业补贴和支持的体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这是财政对农业补贴和支持的体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正决定效应有正决定效应. .因此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应在稳定第应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一产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3913913913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

309、应用统计学10.1.3 10.1.3 财政收入结构演变分析财政收入结构演变分析 1 1财财政政收收入入项项目目结结构构演演变变分分析析 : :考考察察财财政政收收入入中中各各项项税税收收和和非非税税收收入入所所占占比比重的大小和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收入项目格局的演变特征和原因。重的大小和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收入项目格局的演变特征和原因。【例例10.610.6】我我国国财财政政收收入入的的来来源源是是以以各各项项税税收收为为主主、非非税税收收入入为为辅辅,但但非非税税收收入入在在财财政政收收入中所起的作用有所提高。入中所起的作用有所提高。 2.2.中中央央和和地地方方财财政政收收入入结结构构演演变变

310、分分析析 : :考考察察中中央央财财政政收收入入和和地地方方财财政政收收入入格格局局的的演演变变特特征征和和和和趋趋势势,评评价价中中央央和和地地方方财财政政收收入入的的划划分分是是否否合合理理。分分析析时时, ,应应注注意意我我国现行的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是按分税制财政体制划分的。国现行的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是按分税制财政体制划分的。 【例例10.710.7】 国国家家为为了了加加强强宏宏观观经经济济调调控控,调调整整国国民民收收入入初初次次分分配配格格局局,实实现现社社会会财财富富公公平平合合理理分分配配,促促进进城城乡乡之之间间、地地区区之之间间的的协协调调发发展展,加加强强

311、国国防防建建设设、重重大大基基础础设设施施建建设设等等集集中中较较多多的的财财政政收收入入是是完完全全必必要要的的。但但是是中中央央财财政政收收入入所所占占比比重重过过大大,则则会会影影响响地地方方的的积积极极性性,也也会会导导致致地地方方为为了了追追求求局局部部利利益益而而盲盲目目扩扩大大投投资资,重重复复建建设设、增增加加预预算算外外资资金金收收入入,从从而而使使国国家家宏宏观观经经济济调调控控的难度加大。的难度加大。 14014014014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0.2 10.2 税收的形成与结构分析税收的形成与结构分

312、析10.2.110.2.1 税收总量的形成税收总量的形成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收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变化。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收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变化。因此此, , 分析税收总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总量形成的分析税收总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总量形成的因素很多因素很多, , 通常有经济总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消费因素、税收制度通常有经济总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投资因素、消费因素、税收制度与政策因素、进出口因素、经济效益因素、价格变动因素、税收征管因素等等。与政策因素、进出口因素、经济效益因素、价格变

313、动因素、税收征管因素等等。1 1。经济总量对税收的决定。经济总量对税收的决定 在税种和税率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在税种和税率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GDPGDP)越大,税)越大,税收总量亦越大,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税收的持续增长,经济因素是从税收产生收总量亦越大,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带来税收的持续增长,经济因素是从税收产生的环节影响税收的。的环节影响税收的。 【例例10.810.8】1995-20071995-2007年我国年我国GDPGDP决定决定TAXTAX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 若以若以1995-20071995-2007年税收年税收TAXTAX为

314、因变量,为因变量,t t、t-1t-1、t-13t-13年的年的GDPGDP为自变量,用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逐步回归法估计的GDPGDP决定决定TAXTAX的的长期函数(回归模型)如下的的长期函数(回归模型)如下 14114114114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 三次产业对税收的决定三次产业对税收的决定在在我我国国的的总总税税收收中中, , 由由第第一一产产业业提提供供的的农农业业各各税税所所占占的的比重亦不不断断下下降降,而而由由第第二二和和第第三三产产业业提提供供的的增增值值税税、营营业业税税等等税税收收所所

315、占占的的比重则不不断断提提高高。实实证证分分析析表表明明第第一一产产业业增增加加值值对对税税收收总总量量决决定定效效应应不不显显著著,而而第第二二和和第第三三产产业业增增加加值值对税收总量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对税收总量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 【例例10.910.9】 1995-2007 1995-2007年三次产业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增加值决定税收总量的回归模型决定税收总量的回归模型 3.3.固定资产投资对税收总量的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对税收总量的决定 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是是影影响响税税收收总总量量的的长长期期性性因因素素,因因为为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的的持持续续扩扩大大,会会不不断断形形成成

316、新新的的生生产产能能力力,扩扩大大经经济济规规模模,增增加加税税收收来来源源的的物物质质基基础础。固固定定资产投资对税收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资产投资对税收具有长期的决定效应。【例例10.1010.10】1995-20071995-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FAI决定税收总量的回归模型决定税收总量的回归模型 14214214214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消费对税收的影响消费对税收的影响消费对税收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消费对税收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直接影响来看从直接影响来看, , 烟、酒、奢侈品

317、、化妆品、贵重首饰,珠宝、摩托车和小汽烟、酒、奢侈品、化妆品、贵重首饰,珠宝、摩托车和小汽车、石油制品等消费的扩大车、石油制品等消费的扩大, ,会使针对特定消费活动的选择性税收的消费税保持较快会使针对特定消费活动的选择性税收的消费税保持较快的增长。消费税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生产、引导消费和调节收入分配等功能的增长。消费税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生产、引导消费和调节收入分配等功能从间接影响来看从间接影响来看, ,全社会最终消费的增长,可拉动生产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全社会最终消费的增长,可拉动生产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保持较快的增长。因此,消费的扩大,可增进而

318、促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保持较快的增长。因此,消费的扩大,可增加税收、而税收对消费具有调节和引导的作用。加税收、而税收对消费具有调节和引导的作用。【例例10.1110.11】若以若以1995-20071995-2007年国内消费税(年国内消费税(CTCT)为因变量,以居民消费()为因变量,以居民消费(HCEHCE)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为自变量,根据为自变量,根据中国统计的数据年鉴中国统计的数据年鉴20082008提供的数据,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模模型型表表明明, , 在在1995-20071995-

319、2007年年期期间间,居居民民消消费费每每增增加加1 1亿亿元元, , 国国内内消消费费税税可可增增加加0.0270.027亿亿元元。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价价格格指指数数(CPI)(CPI)每每提提高高1%,1%,国国内内消消费费税税可可增增加加6.1636.163亿亿元元。其其中中居居民消费额的变动对国内消费税的形成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民消费额的变动对国内消费税的形成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 CPI, CPI的影响次之。的影响次之。14314314314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 5. 其他因素对税收的影响其他因素对税收的影响 (1

320、) (1) 进出口因素。进出口贸易对税收亦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进出口进出口因素。进出口贸易对税收亦具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扩大,有利于直接增加关税收入;同时,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可拉动国贸易的扩大,有利于直接增加关税收入;同时,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可拉动国内生产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保持较快内生产的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保持较快的增长。的增长。(2 2)价格因素。税收涉及到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价格因素。税收涉及到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价格变动,必然

321、影响各环节计税额的变动,进而影响税收增长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价格变动,必然影响各环节计税额的变动,进而影响税收增长。影响交易额或计税额的两种因素为物价和数量,税收是按现价(当年价格)计算。影响交易额或计税额的两种因素为物价和数量,税收是按现价(当年价格)计算的,因此物价变动是影响税收的重要变量。的,因此物价变动是影响税收的重要变量。(3 3)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因素。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是从税种、纳税对象、)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因素。税制结构和税收政策是从税种、纳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等环节影响税收增长;税收政策的调整对税收增长亦具税率、计税依据、税收优惠等环节影响税收增长;税收政策的调整对

322、税收增长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有重要的影响。(4 4)税收征管因素。税收征管是从税收实现环节影响税收收入。税收征管)税收征管因素。税收征管是从税收实现环节影响税收收入。税收征管措施完备、征管机制科学高效、征管力度强等都会对税收的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措施完备、征管机制科学高效、征管力度强等都会对税收的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5 5)经济效益因素。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对税收具有重)经济效益因素。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对税收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则有利于增加增值税、营业税和企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则有利于增加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323、。业所得税等。(6 6)偶然因素。如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建设、税收工作中的大项检查、)偶然因素。如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建设、税收工作中的大项检查、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大型项目的上马等因素,不是每年都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偶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大型项目的上马等因素,不是每年都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对税收的短期影响很大。然性,但对税收的短期影响很大。14414414414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2.2 10.2.2 税收结构演变分析税收结构演变分析 税种收入结构是税制结构的核心,税种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一国税种收入结构

324、是税制结构的核心,税种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一国税收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我国税收主要是由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四税收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我国税收主要是由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四大类构成的。大类构成的。税收结构演变分析主要是考察各类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长税收结构演变分析主要是考察各类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长期变化趋势,揭示税收项目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原因,评价税种收入之间的比例关期变化趋势,揭示税收项目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原因,评价税种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为调整和优化税种结构提供依据。这种分析可分别从税收大类结构、系是否合理,为调整和优化税种结构提供依据。这

325、种分析可分别从税收大类结构、税收品种结构、税收地区结构、国税与地税结构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税收品种结构、税收地区结构、国税与地税结构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例例10.1210.12】我国我国1990-2001990-200年主要税种收入结构的演变分析。年主要税种收入结构的演变分析。 1 1。在整个税种体系中。在整个税种体系中, ,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是三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是三大主体税种, 2 2。我国税收格局由过去过度依赖流转税逐步向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我国税收格局由过去过度依赖流转税逐步向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四大类税收兼顾的格局演变行为税四大类税收兼

326、顾的格局演变, , 税收结构日趋合理。税收结构日趋合理。 14514514514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3 10.3 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的决定与结构分析 10.3.1 10.3.1 财政支出的概念和范围财政支出的概念和范围 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其性质是政府的公共支出。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项事业的需要,其性质是政府的公共支出。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般一般公共服务、外

327、交事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事务、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服务、外交事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事务、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和其他公共公共支出。支出。10.3.2 10.3.2 财政支出的决定财政支出的决定影响财政支出或公共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府职能因素、制度影响财政支出或公共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府职能因素、制度因素、货币供给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等等。因素、货币供给

328、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技术因素等等。 1 1经济规模对财政支出的决定经济规模对财政支出的决定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经经济济规规模模(GDPGDP)越越大大,需需要要由由国国家家统统筹筹分分配配的的财财政政资资金金的的规规模模亦亦越越大大;经经济济规规模模的的扩扩大大必必然然带带来来财财政政支支出出的的扩扩大大。但但是是,在在经经济济规规模模(GDPGDP)既既定定的的条条件件下下,财财政政支支出出的的规规模模并并不不完完全全取取决决于于经经济济规规模模(GDPGDP)的的制制约约,还取决于财政支出职能、制度、结构、社会福利等因素变动的影响。还取决于财政支出职能、制度、结构、社会福

329、利等因素变动的影响。 【例例10.1310.13】1995-20071995-2007年年GDPGDP和时间变量和时间变量(t)(t)决定财政支出的回归模型如下决定财政支出的回归模型如下 14614614614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 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决定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决定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财财政政支支出出规规模模必必然然要要受受财财政政收收入入规规模模的的制制约约, , 财财政政支支出出总总是是围围绕绕财财政政收收入入而而上上下下波波动动的的, , 当当财财政政支支出出大大于于财财政政收收入入

330、时时,其其差差额额称称为为财财政政赤赤字字,当当财财政政支支出出小小于于财财政政收收入入时时,其其差差额额称称为为财财政政盈盈余余。因因此此,用用财财政政收收入入来来解解释释财财政政支支出出的的决决定定,还还应应引引入入时时间间变变量量(t)(t)代代表表其其他他因因素素的的影影响响,或或引引入入财财政政支支出的前期变量来解释当期财政支出的决定,才能提高财政支出模型的解释能力。出的前期变量来解释当期财政支出的决定,才能提高财政支出模型的解释能力。 【例例10.1410.14】 1995-20071995-2007年年财财政政收收入入(GRGR)和和时时间间变变量量(t)(t)决决定定财财政政支

331、支出出(GEGE)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 若若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年的的财财政政支支出出(GEGE)为为因因变变量量, ,以以当当年年的的财财政政收收入入和和上上年年的的财政支出为自变量财政支出为自变量, ,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14714714714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政府消费支出对财政支出的影响政府消费支出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我国政府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率一般在我国政府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率一般在70-80%70-80%,因此,政府消费对财政支出,因此,政府消费对财政支出具

332、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共部门的扩张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共部门的扩张, ,如果超出了公共产品如果超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规模提供的最优规模, ,会造成效率的损失会造成效率的损失, ,出现雇佣职员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管理费持续出现雇佣职员规模不断扩大,行政管理费持续升高,从而使财政支出扩张。升高,从而使财政支出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消费对财政支出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消费对财政支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能完全解释财政支出的决定。但不能完全解释财政支出的决定。【例例10.1510.15】1995-20071995-2007年政府消费(年政府消费(G

333、CEGCE)和时间变量)和时间变量(t)(t)决定财政支出(决定财政支出(GEGE)的回归模型如下。的回归模型如下。4 4货币供给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货币供给对财政支出的影响财财政政支支出出离离不不开开货货币币支支付付;而而货货币币供供给给若若失失控控,货货币币发发行行过过多多、货货币币量量增增长长率率超超过过GDPGDP增增长长率率,会会导导致致货货币币流流动动性性过过剩剩,引引起起物物价价上上涨涨和和通通货货膨膨胀胀,进进而而对对财财政政支支出出发发生生影影响响。此此外外,国国家家为为了了弥弥补补财财政政赤赤字字,如如果果没没有有往往年年财财政政结结余余弥弥补补, , 则则需需要要通通过过向向

334、银银行行透透支支或或借借款款来来弥弥补补;或或通通过过发发行行公公债债,以以债债务务收收支支来来弥弥补补赤赤字字 【例例10.1610.16】1990-20071990-2007年货币供给和时间变量决定财政支出的回归模型如下。年货币供给和时间变量决定财政支出的回归模型如下。 14814814814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5.其他因素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其他因素对财政支出的影响(1 1)人口因素。人口的增长要求国家相应地增加社会生产、教育、公共设施、)人口因素。人口的增长要求国家相应地增加社会生产、教育、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科学

335、技术、文体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他事业方面的支出;劳动适龄人口社会福利、科学技术、文体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他事业方面的支出;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则要求国家增加用于劳动就业方面的支出;老年人口的增加,则要求国家相的增加,则要求国家增加用于劳动就业方面的支出;老年人口的增加,则要求国家相应的增加老年人生活设施的投资和老年人赡养费用的支出。应的增加老年人生活设施的投资和老年人赡养费用的支出。(2 2)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带动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固定资产的废弃)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带动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固定资产的废弃或重置,对财政支出的要求也相应的增加。或重置,对财政支出的要求也相应的增加

336、。(3 3)收入因素。人均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的增加,国家用于各项服务设)收入因素。人均收入的增长,必然引起消费的增加,国家用于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支出也会随着增加。施的建设支出也会随着增加。(4 4)城镇化因素。)城镇化因素。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增加基础设施,因而需要财政开支来支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增加基础设施,因而需要财政开支来支持。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随持。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会不断加快,这必然引起公众对基础设施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会不断加

337、快,这必然引起公众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增加。和公共服务的需要,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增加。(5 5)公共部门因素。公共部门不断扩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公共部门因素。公共部门不断扩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6 6)社会公平因素。当贫富差距拉大时,为追求社会公平,减轻两极分化,就)社会公平因素。当贫富差距拉大时,为追求社会公平,减轻两极分化,就要求政府扩大公共支出。因此,社会公平对公共支出规模有着重大影响要求政府扩大公共支出。因此,社会公平对公共支出规模有着重大影响. .越要社会公越要社会公平,就越要求公共财政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更多的增加转移性支出等。

338、平,就越要求公共财政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更多的增加转移性支出等。 (7 7)社会因素。国家干预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增加,这又要求更多的政府干预,)社会因素。国家干预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的增加,这又要求更多的政府干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人更加依赖政府,也会导致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人更加依赖政府,也会导致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 (8 8)预算编制因素。财政支出预算具有一定的惯性,使财政支出不断扩张。)预算编制因素。财政支出预算具有一定的惯性,使财政支出不断扩张。 14914914914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3.3 1

339、0.3.3 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主要是考察各类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主要是考察各类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和长期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支出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原因,评价各类财政支出之间的比小和长期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支出格局演变的特征和原因,评价各类财政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为调整和优化各类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依据。例关系是否合理,为调整和优化各类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依据。这种分析可分别从预算科目结构、功能性质结构、产业部门结构、中央和地方财这种分析可分别从预算科目结构、功能性质结构、产业部门结构、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

340、构、地区结构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也可对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结政支出结构、地区结构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也可对财政支出的具体项目进行专门的结构演变分析。此外构演变分析。此外, , 财政支出按是否与生产性有关财政支出按是否与生产性有关, ,可分为物质生产性支出和非物质生可分为物质生产性支出和非物质生产性支出产性支出; ; 按最终使用结果不同按最终使用结果不同, , 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按费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按费用性质不同用性质不同, ,可分为分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债务支出。按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可分为分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债务支出。按其与

341、经济发展的关系可分为分维持支出和发展性支出。分为分维持支出和发展性支出。1 1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结构分析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可分为不同的预算科目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可分为不同的预算科目. . 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结构分析财政支出预算科目结构分析能全面反映财政支出具体使用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支出扩张的特征和内在能全面反映财政支出具体使用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揭示财政支出扩张的特征和内在原因原因, ,可为政府调整预算支出提供依据。可为政府调整预算支出提供依据。【例例10.1710.17】 2 2财政支出功能性质结构分析财政支出功能性质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按功能性质不同,可分

342、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社会文教育事业支财政支出按功能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社会文教育事业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功能性质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国家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支出功能性质结构分析可以反映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活动及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与各职能的实现程度。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活动及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与各职能的实现程度。【例例10.1810.18】 3 3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演变分析, ,主要是考察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主要是考察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

343、支出格局的演变特征和和趋势,评价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是否合理。支出格局的演变特征和和趋势,评价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是否合理。【例例10.1910.19】 15015015015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0.4 10.4 财政收支平衡分析财政收支平衡分析 10.4.1 10.4.1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的概念 1. 1.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的概念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

344、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预比关系。事实上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总量上的平衡,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才能存在。预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算执行结果收入与支出恰好相等的绝对平衡状态是很少见的,通常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就是支大于收。由于超过收入的支出在资金和物资上是没有保证的,往往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略大于支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稳妥起见,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收略大于支(略有结余略有结余),或,或收略收略小小于支于支(略有赤字略有赤字)的情况称之

345、为财政平衡。的情况称之为财政平衡。 2 2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差额差额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差额差额= =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收入 ( (不考虑不考虑国债收支国债收支 ) )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差额差额= =(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 +债务收入)(财政总收入债务收入)(财政总收入+ +债务还本债务还本支出)支出) 10.4.2 10.4.2 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均衡模型的构建均衡模型的构建 由由于于影影响响财财政政总总收收入入和和财财政政总总支支出出的的因因素素很很多多, ,因因而而可可从从不不同同的的角角度度和和思思路路分分别别构构建建财财政政总总收收入入和和财财

346、政政总总支支出出模模型型, , 因因而而就就会会有有不不同同的的财财政政收收支支均均衡衡分分析析模模型型。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模型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模型 15115115115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4.3 10.4.3 财政财政赤字合理规模的判断赤字合理规模的判断 财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某财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某些年份出现财政赤字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把赤字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些年份出现财

347、政赤字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把赤字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合理的财政赤字有利于对宏观经济进行主动调控合理的财政赤字有利于对宏观经济进行主动调控, , 可拉动经济增长。衡量财政赤可拉动经济增长。衡量财政赤字的规模是否合理,评判当年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是否合理,主要评判指标有:字的规模是否合理,评判当年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是否合理,主要评判指标有: 1 1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占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率是财政赤字占GDPGDP的比率。一般来说,财的比率。一般来说,财政赤字率保持在政赤字率保持在3%3%左右,则财政赤字处在正常的范围内;若财政赤字率大于左右,则财政赤字处在正常的范围内;若财政

348、赤字率大于3%3%,则财政赤字过大。则财政赤字过大。 2. 2.债务率。债务率是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的比率。债务率。债务率是外债余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的比率。一般来说,债务率处在一般来说,债务率处在60%60%以内,则财政赤字是合理的,债务率大于以内,则财政赤字是合理的,债务率大于60%60%,则过大,则过大的财政赤字是有害的。的财政赤字是有害的。 3. 3.赤字依存度。赤字依存度是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说明一国赤字依存度。赤字依存度是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说明一国在当年的财政总支出中有多大比率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即财政支出与财政供在当年的财政总支出中有多大

349、比率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即财政支出与财政供给之间的缺口有多大。给之间的缺口有多大。 4. 4.国债占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国债占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说明一国当年的财政总收入中有多大比率是依赖赤字弥补其缺口的。比率,说明一国当年的财政总收入中有多大比率是依赖赤字弥补其缺口的。 5. 5.居民的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说明居民的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说明居民负担国债的水平的高低。居民的国债负担率越低,则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居民负担国债的水平的高低。居民的国债负担率越低,则通过发行

350、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合理的。政赤字是合理的。【例例10.2110.21】 15215215215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0.4.4 10.4.4 财政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赤字的弥补方法 财政赤字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财政赤字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利用财政赤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对刺激对刺激短期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赤字过大短期内需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351、但赤字过大, ,超出了合理的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范围, ,则会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引发通货膨胀、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引发通货膨胀、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和货币贬值、不仅造成财政赤字风险,不仅造成财政赤字风险,还会还会造成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造成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因此,当财政赤字因此,当财政赤字过大时,应进行治理和调控。总的来说,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过大时,应进行治理和调控。总的来说,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财政赤字弥补方法主要有赤字弥补方法主要有 1.1.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动用历年财政结余

352、: :财政动用历年结余,必须协调好与银行的关财政动用历年结余,必须协调好与银行的关系,搞好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平衡。系,搞好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平衡。 2.2.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培植财源、增加税收增加税收: : 弥补弥补财政财政赤字的根本途径。赤字的根本途径。 3. 3.适度增发货币适度增发货币: :货币的增发应控制在合理的或适度的范围之内货币的增发应控制在合理的或适度的范围之内. 4. 4.适度发行国债适度发行国债: :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 5. 5.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提高资金利用效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提高资金利用

353、效率率. .15315315315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010 1. 1.为什么为什么GDPGDP与财政收入具有同步性,而财政支出与与财政收入具有同步性,而财政支出与GDPGDP不具有同步不具有同步性?性? 2. 2.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起长期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起长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更新和补充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354、 ,重新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重新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分析结论。 3. 3.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支出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起主要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支出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更新和补充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新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重新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分析结论。 4. 4.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的因素有哪些?其

355、中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新分析我国税收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重新分析我国税收的形成和结构演变,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 5.5.你认为本章构建的你认为本章构建的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均衡分析模型是否合理?应作哪些改均衡分析模型是否合理?应作哪些改进?或提出新的进?或提出新的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均衡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均衡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6 6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

356、省市的财政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财政收支收支的形成、结构演变和的形成、结构演变和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均衡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展开对策研究,写出分析报告。均衡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展开对策研究,写出分析报告。15415415415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1111章章 价格变动分析价格变动分析 本本章章主主要要阐阐述述价价格格变变动动和和价价格格传传导导分分析析的的基基本本概概念念,影影响响价价格格变变动动和和传传导导的的基基本本因因素素,价价格格变变动动趋趋势势和和波波动动分分析析、价价格格变变动动外外因因与与内内因因分分析析、价价格格

357、变变动动影影响响分分析析、价价格格传传导导分分析析等等基基本本内内容容和和基基本方法。本方法。11.1 11.1 价格变动分析概述价格变动分析概述1 11.2 1.2 价格变动趋势和波动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和波动分析 1 11.4 1.4 价格变动影响和传导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和传导分析 1 11.3 1.3 价格变动原因分析价格变动原因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1 11.1 价格变动分析概述价格变动分析概述 11.1.1 11.1.1 价格变动分析的任务价格变动分析的任务(1(1)价格变动程度分析。主

358、要分析全部商品或某类商品价格变动的方向和)价格变动程度分析。主要分析全部商品或某类商品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从动态上说明价格变动的趋向和涨跌的程度。程度,从动态上说明价格变动的趋向和涨跌的程度。(2 2)价格差异程度分析。主要分析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价格差异程度分析。主要分析商品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或分析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或分析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3 3)价格变动因素分析。主要分析影响价格变动的内外因素,哪些是主要)价格变动因素分析。主要分析影响价格变动的内外因素,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为价格调控提供依据。因素,哪些是次要

359、因素,为价格调控提供依据。(4 4)价格传导分析。主要分析某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传导分析。主要分析某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 , 或或相关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和规律。相关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和规律。11.1.2 11.1.2 价格传导机制的内容价格传导机制的内容 价格传导机制是指价格变动传导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现的总和,包括影响价格传导机制是指价格变动传导的内在机理和外在表现的总和,包括影响因素、传导途径和传导过程等等。价格传导机制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因素、传导途径和传导过程等等。价格传导机制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 (1) 价格传导的途径。一

360、种价格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渠道影响其他价格传导的途径。一种价格变动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渠道影响其他价格变动的。价格变动的。(2) (2) 相关价格互动的形式相关价格互动的形式: :相关价格互动的形式具相关价格互动的形式具 (3) (3) 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 :价格传导受多种因素影响价格传导受多种因素影响. . 15615615615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1.3 11.1.3 影响价格变动的基本因素影响价格变动的基本因素 价格变动是价格传导的前提,价格传导是在价格运行中进行的。价格变动是价格传导的

361、前提,价格传导是在价格运行中进行的。因此因此,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必然会影响价格的传导。影响价格变动和传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必然会影响价格的传导。影响价格变动和传导的主要因素如下。导的主要因素如下。1. 1. 市场供求因素市场供求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变动市场供求变动的制价格变动市场供求变动的制约。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供求基本平衡,约。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相对稳定价格相对稳定。2. 2. 价格构成因素价格构成因素: :构成价格的成本、利润和税金的变动影响价格构成价格的成本、利润和税金的变动影响价格变

362、动和传导变动和传导. .3 3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等要素构成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等要素构成的市场环境对价格变动和传导具有重要的影响。市场环境对价格变动和传导具有重要的影响。4 4政府调控因素政府调控因素: :政府宏观调控对价格变动和传导也具有不可低政府宏观调控对价格变动和传导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估的影响。 5 5产业链因素产业链因素: :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产业链、其产业链的长度和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产业链、其产业链的长度和广度亦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影响价格传导的路径或渠道。产业链越长,广度亦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影响价格传导的路径或渠道。产业链越长

363、,价格传导的路径亦越长;产业链越广,价格传导面亦越广。价格传导的路径亦越长;产业链越广,价格传导面亦越广。15715715715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2 11.2 价格变动趋势和波动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和波动分析11.2.1 11.2.1 常用的价格总指数常用的价格总指数 常用价格总指数来反映价格总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由于价格的运行涉常用价格总指数来反映价格总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由于价格的运行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而有不同的价格范畴,进而有不同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而有不同的价格范畴,进而有不同的

364、价格总指数。的价格总指数。 (1 1)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RFPPI) (RFPPI) (2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CPI) (3 3)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UHCPI) (UHCPI) (4 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RHCPI) (RHCPI) (5 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RPI) (RPI) (6 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MAPPI)(MAPPI) (7 7)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FPPI)(FPP

365、I) (8 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MGPPI) (MGPPI) (9 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IFAPI) (IFAPI) (1010)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 (AEPI) (AEPI) 1.2. 2 1.2. 2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分析主要研究较长时期内价格变动的过程、趋势和特征,描述价格动态变主要研究较长时期内价格变动的过程、趋势和特征,描述价格动态变化的过程,考察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揭示价格长期化的过程,考察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揭示价格长期变动的原因和规律。由于环比价格指数一般波动

366、较大,难以反映价格变动的变动的原因和规律。由于环比价格指数一般波动较大,难以反映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通常采用定基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动态曲线图、长期趋势,通常采用定基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动态曲线图、长期趋势模型等。长期趋势模型等。【例例11.111.1】 15815815815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2.3 11.2.3 价格周期波动分析价格周期波动分析主要是研究较长时期内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和规律主要是研究较长时期内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和规律, , 揭示价格周期波动揭示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原

367、因, ,为价格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为价格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通常采用环比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动态曲线图观察周通常采用环比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动态曲线图观察周期波动的特征,并进行周期划分。一个完整的价格波动周期是由期波动的特征,并进行周期划分。一个完整的价格波动周期是由“谷底谷底峰值峰值谷底谷底”构成的,其中构成的,其中“谷底谷底峰值峰值”的时期称为价格上涨期,的时期称为价格上涨期,“峰值峰值谷底谷底”的的时期称为价格下跌期。据可观察到价格周期波动的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若要时期称为价格下跌期。据可观察到价格周期波动的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若要考察周期波动的振幅,

368、则可用峰值减去最小谷值求得。考察周期波动的振幅,则可用峰值减去最小谷值求得。【例例11.211.2】 15915915915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3 11.3 价格变动原因分析价格变动原因分析 11.3.1 11.3.1 价格变动的外因分析价格变动的外因分析从价格体系之外探寻影响价格变动的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价格变动的外部从价格体系之外探寻影响价格变动的原因。一般来说,影响价格变动的外部因素很多因素很多, ,如资源的稀缺性、产品供求关系、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投资与消费、人如资源的稀缺性、产品供求关系、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

369、、投资与消费、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汇率变动等因素对价格的变动都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其口规模和收入水平、汇率变动等因素对价格的变动都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供求关系变动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关键因素。中供求关系变动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关键因素。1.1.经济规模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经济规模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 经济规模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经济规模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动态的动态的双重决定效应,经济规模的扩大双重决定效应,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导致总需求增大,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会导致总需求增大,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又可增加社会总

370、供给,从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提高又可增加社会总供给,从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提高. .【例例11.311.3】1995-20071995-2007年的以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年的以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CPI)(CPI)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t,t-t,t-1,1,t-5,t-5年的年的GDPGDP定基指数(定基指数(GDPIGDPI)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CPICPI为自变量,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如下若以工业增加值定基指数(若以工业增加值定基指数(IdIIdI)替换上述模型中的)替换上述模型中的GDPIGDPI,

371、估计的模型说明,估计的模型说明IdIIdI对对CPICPI亦具有动态的影响效应亦具有动态的影响效应, ,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 16016016016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 财政赤字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财政赤字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 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赤字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从短期来看从短期来看, , 财政赤字扩大财政赤字扩大, ,可导致投可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如果财政赤字缩减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如果财政赤字缩减, ,可抑

372、制投资可抑制投资与消费的过快增长,进而可控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从较长时期来看与消费的过快增长,进而可控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从较长时期来看, ,财政赤财政赤字增加会通过财政投资而改善供给字增加会通过财政投资而改善供给, ,进而可抑制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进而可抑制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因此,因此,财政赤字的变动对价格变动亦具有动态的双重的决定效应。财政赤字的变动对价格变动亦具有动态的双重的决定效应。【例例11.411.4】根据表根据表10-310-3和表和表10-110-1中的数据,以中的数据,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年的CPICPI为因变为因变量,以量,以t,t-1,t,t

373、-1,t-5,t-5年的财政赤字定基指数(年的财政赤字定基指数(BAIBAI)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入上年的CPICPI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在在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t,t年的年的CPICPI的变动除了受自身价格变动传的变动除了受自身价格变动传导的影响之外导的影响之外, ,还受财政赤字变动的影响还受财政赤字变动的影响, , 其中其中t-1t-1年的年的BAIBAI对对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影响的影响效应为负效应为负, ,说明上年财政赤字的增加将拉动本年

374、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如果上说明上年财政赤字的增加将拉动本年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如果上年财政赤字缩减或出现财政盈余年财政赤字缩减或出现财政盈余, , 将会抑制本年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会抑制本年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t-4;t-4年的年的BAIBAI对对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影响效应为正的影响效应为正, ,意味着从较长时期来看意味着从较长时期来看, ,财政赤字的增加会通财政赤字的增加会通过财政投资而改善商品供给过财政投资而改善商品供给, ,进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进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16116116116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

375、11应用统计学 3.3.货币供应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货币供应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货币的流动性会大大增强,会引发投资与消费的过快过快增长,货币的流动性会大大增强,会引发投资与消费的过快增长,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如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增长,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如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 可抑制货币供应量可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货币的流动性,进而可控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因此,货币供应量的的增加,降低货币的流动性,进而可控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亦具有动态的双重的决定效应。变动对价格变动亦具有动态的双重的决定效应。【例例11.

376、511.5】根据表根据表10-310-3和表和表10-110-1中的数据,以中的数据,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年的CPICPI为因变量,为因变量,以以t,t-1,t,t-1,t-5,t-5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定基指数()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定基指数()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CPICPI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在在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 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变动除了受自身价格变动传导的变动除了受自身价格变动传导的影响之外的影响之外, ,还

377、受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还受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 .在商品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在商品供给不足的条件下, ,货币供应量的扩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大, , 从短期来看从短期来看, ,可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可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 ,故模型中故模型中t t年的对年的对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影响效应为的影响效应为正正, , 从长期来看从长期来看, , 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可刺激投资增长而改善商品供给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可刺激投资增长而改善商品供给, ,进而可抑制进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在商品供给普遍过剩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在商品供给普遍过剩的条件下, , 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一定会导扩张的货币政策不一定会导致价

378、格总水平的提高。致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16216216216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 4 总投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总投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一定时期内一定时期内, , 总投资总投资(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 )规模的大小及其增长规模的大小及其增长, ,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总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可导致投资品需求的扩大,从而引发投资品价重要的影响。总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可导致投资品需求的扩大,从而引发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进而对居民消费价格和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传导影格的上涨

379、,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进而对居民消费价格和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传导影响。同时,总投资响。同时,总投资( (资本形成资本形成) )的变动往往领先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的变动往往领先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例例11.611.6】根据表根据表10-310-3和表和表10-110-1中的数据,以中的数据,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年的CPICPI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t,t-1,t-2,t,t-1,t-2,t-5,t-5年的资本形成定基指数(年的资本形成定基指数(CFICFI)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引入上年的CPICPI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为自

380、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如下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在在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 , 资本形成变动对资本形成变动对CPICPI的变动亦具有持久的决定的变动亦具有持久的决定效应效应, , 并且并且CFICFI领先于领先于CPICPI的变动的变动, , 即即t-2t-2年的年的CFICFI对对t t年年CPICPI变动的影响为正效应变动的影响为正效应, t-4, t-4年的年的CFICFI对对t t年年CPICPI变动的影响为负效应变动的影响为负效应; ; 同时同时, 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变动除了受资本形成变动的变动除了受资本形成变动的影响外的影响外, ,还

381、受上年自身价格传导的影响还受上年自身价格传导的影响 因此因此, , 从短期来看从短期来看, ,要防止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要防止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 应控制总投资的过快增长应控制总投资的过快增长, , 从从长期来看长期来看, , 总投资的增长可改善商品供给和供给结构总投资的增长可改善商品供给和供给结构,进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进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在商品供给普遍过剩的条件下但在商品供给普遍过剩的条件下, , 总投资的扩张不仅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投资的扩张不仅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提高, ,相相反反, ,会加重商品供给过剩的矛盾会加重商品供给过剩的矛盾, ,导致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价

382、格总水平下降。 16316316316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 5消费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消费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消费变动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因素,在市场供给既定的条件消费变动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因素,在市场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最终消费增长过快,可导致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下,如果最终消费增长过快,可导致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进而对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影响。分析消费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可采用最进而对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影响。分析消费变动对价格总

383、水平变动的影响,可采用最终消费额或人均消费额指数、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数来解释消费变动对居民消费价终消费额或人均消费额指数、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数来解释消费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格总水平变动的影响。【例例11.711.7】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年的CPICPI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t,t-1,t,t-1,t-6,t-6年的最终消费定基年的最终消费定基指数(指数(CEICEI)作为备选的自变量,用向后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如)作为备选的自变量,用向后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下回归模型。6 6多因素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

384、析多因素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 .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是很多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是很多的,在现实中,这些因素除了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之外,还具有相互关联的综合影响的,在现实中,这些因素除了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之外,还具有相互关联的综合影响作用。作用。 【例例11.811.8】以以1993-20071993-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因变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因变量(CPICPI)为因变)为因变量,以量,以GDPGDP、工业增加值、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等、工业增加值、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等6 6个定基指个定基指数作为备选的自变量,

385、并分别作数作为备选的自变量,并分别作t,t-1,t-2,t-3t,t-1,t-2,t-3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则用逐步回归法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则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16416416416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1.3.2 11.3.2 价格变动的内因分析价格变动的内因分析主要是考察价格体系之内各类别的价格变动对其总变动的影响,揭示在价格主要是考察价格体系之内各类别的价格变动对其总变动的影响,揭示在价格总变动中,哪些类别是主要的影响内因,哪些类别是次要的影响

386、内因。从而可抓住总变动中,哪些类别是主要的影响内因,哪些类别是次要的影响内因。从而可抓住主要矛盾,对价格变动进行宏观调制和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复式动态曲线图、相主要矛盾,对价格变动进行宏观调制和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复式动态曲线图、相关距阵分析、价格涨跌构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关距阵分析、价格涨跌构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等方法。【例例11.911.9】我国我国20072007年年1 112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的提高,主要是食)的提高,主要是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等类价格上涨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

387、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等类价格上涨所致。其中食品(所致。其中食品(FdIFdI)、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RECIRECI)和居住()和居住(RdIRdI)3 3类价类价格变动对格变动对CPICPI的影响最显著,逐步回归得到的模型为的影响最显著,逐步回归得到的模型为【例例11.1011.10】2000-20082000-2008年年CPICPI的变动主要取决于食品和居住两类价格变动的的变动主要取决于食品和居住两类价格变动的影响,其它类别的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模型如下影响,其它类别的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小,模型如下 16516516516521 130011

388、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4 11.4 价格变动影响和传导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和传导分析 11.4.1 11.4.1 价格变动影响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分析价格变动对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价特别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价格变动影响分析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格变动影响分析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

389、的影响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需求的互价格弹性需求的互价格弹性= =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率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率/ /乙商品价格变动率乙商品价格变动率 2.2.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实际收入实际收入= =名义收入名义收入/ /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 实际收入增长率实际收入增长率= =名义收入指数名义收入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1 1 3.3.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 = 供给量变动率供给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价格变动率4.4.价格变动对价值指

390、标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价值指标的影响 实际(物量)增长率实际(物量)增长率= =价值指标指数价值指标指数/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1 1 5.5.价格变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价格变动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1 / 1 / 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16616616616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1.4.2 11.4.2 价格变动传导分析价格变动传导分析 价格变动传导是指一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传导是指一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 , 或相关价格变或相关价格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价格变动

391、传导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价格变动传导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价格传导涉及到价格传导的途经、传导的形式和影响传导的因素等构成的价格传导机制问题。的途经、传导的形式和影响传导的因素等构成的价格传导机制问题。 分析方法主要有产业链分析法、相关矩阵分析法、多变量逐步回归或向后分析方法主要有产业链分析法、相关矩阵分析法、多变量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分析法等等。其中产业链分析法可用于分析价格传导的途经,相关距阵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等。其中产业链分析法可用于分析价格传导的途经,相关距阵分析法可用于分析各类价格之间的相关程度,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价可用于分析各类价格之

392、间的相关程度,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价格传导的形式。格传导的形式。 1.1.价格传导的途经分析价格传导的途经分析 价格传导的途经分析主要是利用产业链分析法揭示价格传导的源头、中间价格传导的途经分析主要是利用产业链分析法揭示价格传导的源头、中间环节和终点。一般地说,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产业链、其产业链的长度和广度亦不环节和终点。一般地说,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产业链、其产业链的长度和广度亦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影响价格传导的路径或渠道。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影响价格传导的路径或渠道。 16716716716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

393、学 2.2.各类价格相关程度分析各类价格相关程度分析各类价格相关程度分析,主要采用价格相关矩阵描述各类价格之间的相关各类价格相关程度分析,主要采用价格相关矩阵描述各类价格之间的相关程度,揭示某类价格变动与哪些价格变动的相关程度高,与哪些价格变动的相关程度,揭示某类价格变动与哪些价格变动的相关程度高,与哪些价格变动的相关程度低,判断某类价格变动主要受上游哪些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而对下游哪些程度低,判断某类价格变动主要受上游哪些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而对下游哪些产品价格会发生重要的传导作用。产品价格会发生重要的传导作用。 【例例11.1111.11】1990-20051990-2005年主要价格指数

394、相关分析年主要价格指数相关分析 作作为为价价格格传传导导源源头头之之一一的的原原材材料料、燃燃料料和和动动力力价价格格变变动动与与工工业业品品生生产产、固固定定资资产产投投资资、农农业业生生产产资资料料、商商品品零零售售、居居民民消消费费等等价价格格都都具具有有高高度度的的相相关关性性,其其价价格格传传导导的的影影响响大大,而而与与农农产产品品生生产产价价格格具具有有中中度度相相关关性性,亦亦即即价价格格传传导导的的影影响响要要小小一一些些。从从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价价格格来来看看,其其变变动动与与其其他他6 6类类价价格格变变动动都都具具有有高高度度的的相相关关性,说明各类价格的变动最终都会传导

395、到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中。性,说明各类价格的变动最终都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中。 16816816816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 价格简单传导分析价格简单传导分析 价格简单传导形式分析主要是研究两种价格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或函数形价格简单传导形式分析主要是研究两种价格之间互动的表现形式或函数形式,揭示一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是否同步,作用的时效性怎样,式,揭示一种价格的变动对其他价格变动的影响是否同步,作用的时效性怎样,互动的方向如何等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动态曲线图示观察法、比价变动观察法,互动的方向如何等等。分

396、析的方法主要有动态曲线图示观察法、比价变动观察法,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分析法等等。前两种分析法主要是定性分析,而自变量滞后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分析法等等。前两种分析法主要是定性分析,而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分析法可揭示价格传导的函数形式。分布回归分析法可揭示价格传导的函数形式。 【例例11.1211.12】若以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因变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因变量(CPICPI), ,以以t,t-1,t,t-1,t -5t -5年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定基指数年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定基指数(RFPI)(RFPI)为自变量,用逐步为自变量,用逐步

397、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 . 4. 4. 价格综合传导分析价格综合传导分析 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主要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价格变动共同影响某种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主要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价格变动共同影响某种价格变动的表现形式或函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某种价格的变动往往受多种价价格变动的表现形式或函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某种价格的变动往往受多种价格变动的共同影响,因此,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多种价格变动的共同影响,因此,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多种价格变动对另一种价格变动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同步的,作用的时效性也不一样,因格变动对另一种价格变动的影响不一

398、定都是同步的,作用的时效性也不一样,因而,作为自变量的各种价格都应作滞后分布处理,即构建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模而,作为自变量的各种价格都应作滞后分布处理,即构建自变量滞后分布回归模型进行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型进行价格综合传导形式分析。16916916916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11.1311.13】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为因变量)为因变量, , 以其余以其余6 6个个指数为自变量指数为自变量, , 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筛选

399、, , 得出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得出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IPIIPI)、农)、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产品生产价格指数(FPIF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RPI)这三类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这三类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格指数(CPICPI)的影响最显著,再对这)的影响最显著,再对这3 3个自变量作滞后分布处理(因变量样本个自变量作滞后分布处理(因变量样本1995-1995-20072007年),自变量则取年),自变量则取t,t-1,t-2,t,t-1,t-2,t-5t-5年的序列值,逐步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年的序列值,逐步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估计结果表明估计结果表明,

400、 t-1, t-1年的年的IPI IPI 、t t年的年的FPIFPI和和t-5t-5年的年的RPIRPI对对t t年的年的CPICPI具有综合传导具有综合传导影响,其中工业品生产价格的变动领先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影响,其中工业品生产价格的变动领先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是同步的,商品零售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具有较长时动与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是同步的,商品零售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具有较长时期的传导影响。期的传导影响。 5 5价格自传导分析价格自传导分析价格的变动除了受其它价格变动的影响之外,其自身的变动亦具有一定的惯性价格的变动除

401、了受其它价格变动的影响之外,其自身的变动亦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或自传导作用。价格自传导分析主要是研究价格自身的变动数量表现和规律,这作用或自传导作用。价格自传导分析主要是研究价格自身的变动数量表现和规律,这种分析可不考虑其它价格或其它因素变动的影响,单独进行价格自传导分析;亦可将种分析可不考虑其它价格或其它因素变动的影响,单独进行价格自传导分析;亦可将价格自传导分析和其它价格或其它因素变动影响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即在内价格自传导分析和其它价格或其它因素变动影响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即在内因和外因的结合中考察价格的变动数量表现和规律。因和外因的结合中考察价格的变动数量表现和规律。1701

402、7017017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例例11.1411.14】根据我国根据我国20072007年年1 1月月-2009-2009年年3 3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表略)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表略)以以20072007年年9 9月月-2009-2009年年3 3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因变量,以月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因变量,以t-1,t-2,t-1,t-2, t-8 t-8月的同比月的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 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2

403、0072007年年1 1月月-2009-2009年年3 3月期间,月期间,t-1t-1和和t-8t-8月的月的CPICPI对对t t月的月的CPICPI具有自传导具有自传导作用作用, ,既上月的既上月的CPICPI对本月对本月CPICPI的变动具有正传导效应的变动具有正传导效应, ,而而t-8t-8月的月的CPICPI对本月对本月CPICPI的变动具的变动具有负传导效应。有负传导效应。【例例11.1511.15】以以1995-20071995-2007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为因变量)为因变量, ,以以t-1,t-1, t-5 t-5的的CPICPI为自变量,

404、并引入为自变量,并引入t t和和t-1t-1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FPIFPI)为自变量)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采用逐步回归估计的模型如下归估计的模型如下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t-1t-1和和t-5t-5年的年的CPICPI对对t t年的年的CPICPI具有自传导作用具有自传导作用,t,t年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FPIFPI)对)对t t年的年的CPICPI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外在影响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外在影响, , 其中其中FPIFPI参数的参数的t t统计检验量最大统计检验量最大, ,说明此期间农产

405、品生产价格的变动是影响说明此期间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变动是影响CPICPI变动的关键变量变动的关键变量, CPI, CPI的的自传导影响是居第二位的因素。自传导影响是居第二位的因素。17117117117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6 6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分析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传导的过程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传导的过程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价格这些因素对价格传导的影响可能是叠加的传导的影响可能是叠加的, ,也可能抵消的也可能抵消的, , 从而会使价格传导发生变异。例如从而会使

406、价格传导发生变异。例如: :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两类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两类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RFPI)(RFPI)的的相关系数都低与工业品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产资料三类价格指数与相关系数都低与工业品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生产资料三类价格指数与RFPIRFPI的的相关系数,这意味着相关系数,这意味着RFPIRFPI对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两类价格的传导对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两类价格的传导, , 受中间价格的影受中间价格的影响具有减弱的传导效应。响具有减弱的传导效应。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工业品生产价格相关系数较高,但与商品零售价格的相关农产品生产

407、价格与工业品生产价格相关系数较高,但与商品零售价格的相关系数较低,这意味着农产品生产价格对商品零售价格的传导,受中间价格的影响亦系数较低,这意味着农产品生产价格对商品零售价格的传导,受中间价格的影响亦发生了减弱的传导效应。发生了减弱的传导效应。总之,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是很多的,价格传导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之,影响价格传导的因素是很多的,价格传导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要确定其合理或不合理性问题在于要确定其合理或不合理性, , 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例如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例如: : 家电连锁经营方式可使流通环节减少,大大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从生产企业家电连锁经

408、营方式可使流通环节减少,大大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从生产企业大批量直接进货,可享受价格批量折扣,从而大大降低进货价格;这是影响价格传大批量直接进货,可享受价格批量折扣,从而大大降低进货价格;这是影响价格传导变异的合理因素,但是,如果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并不是来自零导变异的合理因素,但是,如果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并不是来自零售环节的加价,而是来自向生产厂家收取各种费用和厂家的返利,以至于以低于正售环节的加价,而是来自向生产厂家收取各种费用和厂家的返利,以至于以低于正常价格进货,这是影响价格传导变异的不合理因素。常价格进货,这是影响价格传导变异的不合理因素。 172172172

409、17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1111. 1. 价格传导机制的内涵是什么价格传导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 影响价格变动和传导的基本因素有影响价格变动和传导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哪些? ?2. 2. 应如何进行价格变动趋势和周期波动分析应如何进行价格变动趋势和周期波动分析? ?3. 3. 应如何进行价格变动外因和内因分析应如何进行价格变动外因和内因分析? ?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在本章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重新分析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或原材重新分析我

410、国消费价格总水平或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外因和内因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外因和内因, ,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4. 4. 应如何进行价格传导分析应如何进行价格传导分析, ,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重新进行我国有关价格的传导分析重新进行我国有关价格的传导分析, , 并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解释你的分析结论。 5. 5. 你认为价格是否具有自传导效应你认为价格是否具有自传导效应? ? 价格自传导和外在影响因素分价格自传导和外在影响因素分析的结合为何能

411、更效地解释价格的变动,要求以消费价格总水平或其它价析的结合为何能更效地解释价格的变动,要求以消费价格总水平或其它价格总水平为例进行实证格总水平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17317317317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1212章章 货币供求分析货币供求分析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量、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量、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货币供应趋势与结构分析、货币供应模型构建、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货币供应趋势与结构分析、货币供应模型构建、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需求模型构建、货币供求均

412、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基货币需求理论与货币需求模型构建、货币供求均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1 12.1 2.1 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 1 12.2 2.2 货币供应分析货币供应分析 1 12.4 2.4 货币供求均衡分析货币供求均衡分析 1 12.3 2.3 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1 12.1 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货币供求分析的基本问题 12.1.1 12.1.1 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量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与度

413、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 , 它是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 ,包括现金货币和信用货币包括现金货币和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存款货币) )两大类。为两大类。为了便于宏观经济运行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了便于宏观经济运行调控和货币政策操作,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0 0、M1M1和和M2M2三个层次。三个层次。1.1.流通流通中现金中现金0 0: : 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 ,0 0的流动性最强的流动性最强. . 2.2.狭

414、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1: 1: 流通中的现金流通中的现金0 0加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加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 M1=M0+M1=M0+企业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农村存款农村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3.3.广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2 2: : 货币和准货币货币和准货币( (中间货币中间货币),),指指M M1 1加加准货币。准货币。 M2=M1+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 + +信托类存款信托类存款+ +其他存款其他存款. . 此外

415、,有的国家还在货币此外,有的国家还在货币M2M2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流动性不强的资产, , 如大额如大额可转让可转让定期存款(定期存款(1010万美元或以上)、存于货币市场(机构)的共同基金、中长期万美元或以上)、存于货币市场(机构)的共同基金、中长期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国际金融机构的存款等。作为货币回购协议及中长期存于国际金融机构的存款等。作为货币M M3 3。 货币货币M3 =M2+M3 =M2+金融债券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货币在货币M3M3的基础上再加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

416、票据的基础上再加上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债务工具作为货币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债务工具作为货币L L。17517517517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1.2 12.1.2 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货币需求的概念与分类货币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货币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能够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或财富总量。货币需求是一种现实需求,而非潜在需求,货币需求决定于人们的或财富总量。货币需求是一种现实需求,而非潜在需求,货币需求决定于人们的各种持币动机。各

417、种持币动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从宏观分析的角度来看从宏观分析的角度来看, , 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 ,在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为前提的条件下对货币的需求总量。货币需求可作如在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为前提的条件下对货币的需求总量。货币需求可作如下主要分类。下主要分类。(1 1)按货币需求的作用不同。人们的货币需求大致可分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按货币需求

418、的作用不同。人们的货币需求大致可分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亦即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在现实中,这两类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亦即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在现实中,这两类货币需求是相互交融的。货币需求是相互交融的。(2 2)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主体不同,可分为居民货币需求、企业货币需)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主体不同,可分为居民货币需求、企业货币需求和政府货币需求和其他行为主体货币需求。求和政府货币需求和其他行为主体货币需求。(3 3)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的性质不同,可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按货币需求的经济行为的性质不同,可分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419、三个层面。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个层面。(4 4)按货币需求的用途不同,可分为收入支付性货币需求、生产经营性货)按货币需求的用途不同,可分为收入支付性货币需求、生产经营性货币需求、投资性货币需求、费用支付性货币需求、汇兑或转移性货币需求等币需求、投资性货币需求、费用支付性货币需求、汇兑或转移性货币需求等. .(5 5)按货币需求是否剔除价格变动影响可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按货币需求是否剔除价格变动影响可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当时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

420、货币数量在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之后那部分货币余额。 17617617617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2.1.3 12.1.3 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因素货币总供求均衡是指货币总供给货币总供求均衡是指货币总供给d d和货币总需求和货币总需求s s大体相等的状态,即大体相等的状态,即d d s.s.。货币总供求的非均衡就是。货币总供求的非均衡就是dds.s.,当,当d d严重大于严重大于s.s.时;存在时;存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 当当d d严重小于严重

421、小于s.s.时,存在通货紧缩。时,存在通货紧缩。 1 1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金融体系的外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从金融体系外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从金融体系外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和习惯因素等。这些因素往往首先作用于货币需求,技术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和习惯因素等。这些因素往往首先作用于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应。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1 1)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或经济规模越)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或经济规模越大,货币总需求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总大

422、,货币总需求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总供应必须与之相适应。应必须与之相适应。 (2 2)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越大,货币总需求也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社会总需求越大,货币总需求也就越大,进而要求货币总总供应必须与之相匹配,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增长对货币的需要。应必须与之相匹配,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增长对货币的需要。(3 3)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变动必然带来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而要求货)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变动必然带来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而要求货币供应应与之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相匹配。币供应应与之相适应。货币供应增长应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相匹配。 (4 4)货币流通

423、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货币流通速度越慢,需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货币流通速度越慢,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既影响货币需求,又要求货币供应必须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既影响货币需求,又要求货币供应必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相适应。 (5 5)居民持币行为。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居民持币行为。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需求和需求和供应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供应的影响具有多样性. . (6 6)企业行为。企业

424、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对货币供应具有)企业行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对货币供应具有重要的影响,重要的影响, (7 7)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和习惯等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和习惯等其他因素。 17717717717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 2金融体系内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金融体系内部因素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从金融体系内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现金投放、信贷规模、从金融体系内部来看,影响货币供求均衡的主要有现金投放、信贷规模、存贷款利率、外汇储备、财政赤字、商业银行行为、存贷款利率、

425、外汇储备、财政赤字、商业银行行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等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货币供应,进而对货币供求均衡发生影响。等。这些因素主要影响货币供应,进而对货币供求均衡发生影响。(1 1)现金投放。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现金投放。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0 0直接增加直接增加. . (2 2)信贷规模。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过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信贷规模。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过大,意味着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必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力越大,必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3 3

426、)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高低影响货币供求)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的高低影响货币供求. . (4 4)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0 0、1 1和和2 2都具有正影响效应。都具有正影响效应。 (5 5)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化。)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可导致货币供应增加和货币供应结构的变化。(6 6)商业银行行为。商业银行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其信用创造行)商业银行行为。商业银行是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机构,其信用创造行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资融行为都会导致货币供应增大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资融行为都会导致货币供应增大. . (7 7)中央银行

427、的资产负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从而决定基础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货币数量,如果,如果中央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资产或或负债规模负债规模过大,则会导致基础货币过大,在货过大,则会导致基础货币过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币乘数的作用下,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B B是货币供应是货币供应MsMs之源之源, ,可以引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存可以引出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存款款货币)。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s与基础货币与基础货币(B)(B)之比就是货币乘数之比

428、就是货币乘数m m 即即m MsMs /B/B。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B B是由通货是由通货C C和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R R两部分构成的,通货两部分构成的,通货C C中央银行发行多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的是存款货币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的是存款货币D D,而,而C+DC+D是是货币货币供应,因而有:供应,因而有:17817817817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2.2 12.2 货币供应分析货币供应分析12.2.1 12.2.1 货币供应变动趋势分析货币供应变动趋势分析考察

429、货币供应量考察货币供应量0,M1,M20,M1,M2等的长期变动趋势等的长期变动趋势, ,揭示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揭示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趋势,以及与经济总量同或相似的趋势,以及与经济总量(GDP)(GDP)的变动趋势是否具有协调性。分析的的变动趋势是否具有协调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各类货币供应量增长比较法,复式动态曲线图比较法和长期趋势模方法主要有各类货币供应量增长比较法,复式动态曲线图比较法和长期趋势模型分析法。型分析法。【例例12.112.1】 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各类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动趋势。年各类货币供应量长期变动趋势。 17917917917921 13

430、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2.2 12.2.2 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 考察各类货币供应量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变化考察各类货币供应量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变化, ,揭示货币供应格局的演变趋势揭示货币供应格局的演变趋势, , 反映各类货币供应中重要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反映各类货币供应中重要比例关系是否合理, ,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优化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优化供应结构提供依据。供应结构提供依据。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货币供应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货币供应1 1结构演变分析、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货币供应2 2结构演变分

431、析、结构演变分析、准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城乡居民存款结构演变分析等等。准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城乡居民存款结构演变分析等等。 【例例12.212.2】 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年货币供应结构演变分析。 (1(1)货币)货币1 1的供应格局是以活期存款为主,流通中的现金的供应格局是以活期存款为主,流通中的现金0 0为辅。其演变趋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势是, , 活期存款比重逐步上升,现金活期存款比重逐步上升,现金0 0的比重逐步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信用制度和的比重逐步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信用制度和信用工具越来越发达,流通中现金

432、需要量所占的比重必然呈递减的态势。信用工具越来越发达,流通中现金需要量所占的比重必然呈递减的态势。 (2(2)货币)货币2 2的供应格局是以准货币供应为主,货币的供应格局是以准货币供应为主,货币1 1的供应为辅。其演变趋的供应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准货币供应比重逐步上升,货币势是准货币供应比重逐步上升,货币1 1的供应比重逐步下降,近几年二者的比例关的供应比重逐步下降,近几年二者的比例关系相对稳定。系相对稳定。 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1M2M2 货币流动性比率升高货币流动性比率升高,准货币所占,准货币所占比率比率降低;若降低;若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流动性比率降低,则准货降低,则准货

433、币所占币所占比率比率就会就会升高升高。 (3 3)准货币供应格局是以城乡居民存款为主,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准货币供应格局是以城乡居民存款为主,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比重逐步上升,城乡居民存款比重逐步存款为辅。其演变趋势是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比重逐步上升,城乡居民存款比重逐步下降。下降。 18018018018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2.3 12.2.3 货币供应的自传递效应货币供应的自传递效应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0,M10,M1和和M2M2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累积的过程,

434、例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累积的过程,例如, , 流通中现金流通中现金0 0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累积的结果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累积的结果, ,各类存款货币特别是准货币的供给更是长各类存款货币特别是准货币的供给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般来说,本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在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形成期积累的结果。一般来说,本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在上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自传递效应,因而,可用自回归模型来解释货币供应量的,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自传递效应,因而,可用自回归模型来解释货币供应量是怎样在自传递效应中形成的。是怎样在自传递效应中形成的。【例例12.312.3】根据我国根据我国1

435、990-20071990-2007年的数据,分别以本期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年的数据,分别以本期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以上期(以上期(t-1t-1)的货币供应量为自变量)的货币供应量为自变量, , 用最小而乘法估计的用最小而乘法估计的0, M10, M1和和M2M2的一阶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分别为自回归模型分别为各类各类货币供应量的形成都具有一阶自传导效应,随着的形成都具有一阶自传导效应,随着货币供应层次的提高,层次的提高,其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参数统计检验量其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参数统计检验量T T值随之提高,说明流动性强的货值随之提高,说明流动性强的货币,其自传导效应要低一些,流动性差

436、的货币,其自传导效应要强一些,流动性强币,其自传导效应要低一些,流动性差的货币,其自传导效应要强一些,流动性强的货币易受短期因素影响,流动性差的货币主要受长期因素的影响。的货币易受短期因素影响,流动性差的货币主要受长期因素的影响。18118118118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2.4 12.2.4 货币供应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货币供应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货币供应量形成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形成分析的目的在于考察货币供应量0,M10,M1和和M2M2等是怎样被决等是怎样被决定的,揭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

437、素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哪些定的,揭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的非关键的作用,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提供分析依据。因素起次要的非关键的作用,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提供分析依据。 1 1现金投放对货币现金投放对货币供应0 0的决定的决定在货币在货币供应量中, 0 0与现金投放具有直接的关联,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与现金投放具有直接的关联,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大于现金收入的差额就是现金净投放,从而使流通中的现金0 0直接增加。从静直接增加。从静态上看态上看, , 流通流通中现金中现金0 0是存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某一时

438、刻流通中的现金;但从是存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某一时刻流通中的现金;但从动态上看动态上看, , 0 0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累积的结果是历年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累积的结果, , 因而因而, , 0 0的形成主要受的形成主要受历年金融机构的现金净投放的影响。历年金融机构的现金净投放的影响。 18218218218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CBF2.CBF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模型CBFCBF货币供给模型是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货币供给模型是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CE)(CE)、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支差额(BaLBaL)和外汇储)和外汇储备

439、(备(FERFER)决定货币供给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货币供给的形成首先来源于金)决定货币供给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货币供给的形成首先来源于金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即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对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即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对0 0、活期存款货币和准货币的形成、活期存款货币和准货币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对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对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根据金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可根据金融机构的现金总支出、财政收支差额和外汇储备等变量来

440、解释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等变量来解释各类货币供给的形成。【例例12.512.5】分别以本期各类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以财政收支差额(分别以本期各类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以财政收支差额(BaLBaL)、现)、现金总支出(金总支出(CECE)、外汇储备()、外汇储备(FERFER)和时间变量)和时间变量t (t (代表其他因素代表其他因素) ) 为自变量为自变量, , 用逐步用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可得到我国回归或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可得到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年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型如下:型如下: 18318318318321 130011

44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 3FUBFUB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模型 FUBFUB货币供给模型是金融机构信贷规资(货币供给模型是金融机构信贷规资(FUFU)和财政收支差额()和财政收支差额(BaLBaL)决定货)决定货币供给形成的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平衡和国家财政收币供给形成的模型的简称。其理论依据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收支平衡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首先,信贷收支规模和现金收支规支平衡对货币供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首先,信贷收支规模和现金收支规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特别是金融机构

442、的信贷规模如果过大,必模的大小直接决定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小,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如果过大,必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其次,财政收支如果出现赤字,则需要通过发行公债、或靠然会增大货币供应量。其次,财政收支如果出现赤字,则需要通过发行公债、或靠增发货币或财政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在我国的金融增发货币或财政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在我国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平衡表中,流通中的现金和各类存款等是信贷资金的来源,各项贷机构的信贷资金平衡表中,流通中的现金和各类存款等是信贷资金的来源,各项贷款、外汇占款和财政借款等是信贷资金的运用。因此,可用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规款

443、、外汇占款和财政借款等是信贷资金的运用。因此,可用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规模来解释货币供应的形成。模来解释货币供应的形成。【例例12.612.6】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财政收支差额(年财政收支差额(BaLBaL)和信贷资金总额()和信贷资金总额(FUFU)决)决定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型为定各类货币供给量形成的模型为: :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要控制货币供应必须对信贷规模和财政赤字同时进行调控,特别要控制货币供应必须对信贷规模和财政赤字同时进行调控,特别要重点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要重点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快增长。 18418418418421 130011 0010 1

444、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2.2.5 12.2.5 货币供应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货币供应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货币供应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分析货币供应对货币供应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分析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从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分析指标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从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采用主要采用GDPGDP和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M2M2,实证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实证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GDPGDP增长的推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持久的,因此,应对货币供应量作

445、滞后分布处理,并采用逐步回归或向动作用是持久的,因此,应对货币供应量作滞后分布处理,并采用逐步回归或向后回归法构建回归分析模型,才能有效地解释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后回归法构建回归分析模型,才能有效地解释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例例12.712.7】 根据我国根据我国1978-20071978-2007年的可变价格年的可变价格GDPGDP和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M2M2的数据的数据(数据表略),以(数据表略),以1990-20071990-2007的的GDPGDP为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以t, t-1,t, t-1,t-12,t-12年的货币供应量年的货币供应量M2M2为自变量

446、,用向后回归法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为自变量,用向后回归法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若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货币若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货币M2M2的增长对可变价格的增长对可变价格GDPGDP的增长不仅具有长的增长不仅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而且货币期的推动作用,而且货币M2M2的增长领先于的增长领先于GDPGDP的增长;货币供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的增长;货币供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经济增长亦具有自传导效应。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经济增长亦具有自传导效应。1990-20071990-2007期间货币期间货币供应供应M2M2的增长率决定的增长率决定GDPGDP增长率的回归模型

447、为增长率的回归模型为: :18518518518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3 12.3 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分析12.3.1 12.3.1 货币需求理论简介货币需求理论简介(1 1)马马克克思思的的货货币币需需求求理理论论。马马克克思思认认为为在在一一定定时时期期内内,执执行行流流通通手手段段的的货货币币必必要要量量(M)(M)主主要要取取决决于于商商品品价价格格总总额额(PY)(PY)和和货货币币流流通通速速度度(V)(V)两两类类因因素素,它它与与商商品品价价格格总总额额成成正正比比,与与货货币币流流通通速速度度成成反

448、反比比发发生生变变化化。它它反反映映了了商商品品流流通通决决定定货货币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M M PY/ VPY/ V(2 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理论。费雪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理论。费雪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或国民收(性作用,而全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或国民收(PTPT)、货币)、货币流通速度流通速度V V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因而,可根据其函数关系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因而,可根据其函数关系确定货币需求量确定货币需求量, ,即

449、即 M M(1/V )PT=PT/V(1/V )PT=PT/V如果考虑到存款货币(活期存款),为存款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考虑到存款货币(活期存款),为存款货币流通速度,M M和和V V为现金货币为现金货币量和现金流通速度,则有下列方程式量和现金流通速度,则有下列方程式 M M V V PTPT(3 3)剑桥货币方程理论。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的财富)剑桥货币方程理论。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设国民收入设国民收入GDPGDP

450、为为Y Y,货币量与,货币量与GDPGDP的比率为的比率为K K,货币供给量为,货币供给量为M Ms s,中央银行决定的固,中央银行决定的固定货币量为定货币量为M0M0,货币需求量为,货币需求量为M Md d,物价水平为,物价水平为P P,其货币方程式为,其货币方程式为 M Md dK K Y Y P P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 MsMsM M0 0 (货币供给函数)(货币供给函数) M Md d MsMsK KP P Y Y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18618618618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51、 4)凯恩斯货币需求数量论。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凯恩斯货币需求数量论。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 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稳定,不能视为常量。货币需求量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稳定,不能视为常量。货币需求量L L取决于国民收入取决于国民收入Y Y和利率和利率(r r),而实际货币供给量),而实际货币供给量M/PM/P为一固定量,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时,为一固定量,当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时,其货币需求的基本方程式为其货币需求的基本方程式为 M/P M/PL L(r,Yr,Y) 或或 M MPLPL(r,Yr,Y)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M1M1是由

452、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 ,是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Y Y的函的函数数, M2, M2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是利率是利率r r的函数的函数, ,因而有因而有 M= M1+ M2= L M= M1+ M2= L(Y Y)+ L+ L(r r)(5 5)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国民收入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国民收入Y Y,非货币性资产比率,非货币性资产比率W W,货币、债券和股票货币、债券和股票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 )、预期价

453、格变化率)、预期价格变化率 ,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u u等等7 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认为价格水平变化率和利率对货币流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认为价格水平变化率和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决定货币需求关键因素是持久收入,通速度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决定货币需求关键因素是持久收入,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其货币需求函数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其货币需求函数为18718718718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3.2 12

454、.3.2 货币需求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货币需求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货币需求统计分析是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考察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哪货币需求统计分析是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考察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的作用,从而构建货币需求模型来解些因素起主要的关键的作用,哪些因素起次要的作用,从而构建货币需求模型来解释货币需求是怎样被决定的释货币需求是怎样被决定的, ,为货币需求预测和宏观调控提供分析依据。为货币需求预测和宏观调控提供分析依据。 设设M M为货币需求量为货币需求量, Q, Q为实际交易总量或经济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为实际交易总量或经济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

455、,P P为价为价格总水平,格总水平,K K为货币占有率为货币占有率(K=M/QP=1/V), V(K=M/QP=1/V), V为货币流通速度(为货币流通速度(V= QP/ MV= QP/ M),), 根据剑根据剑桥货币需求方程式桥货币需求方程式M MKQPKQP,并作动态化处理,则有下列货币需求指数体系:,并作动态化处理,则有下列货币需求指数体系: 采用货币需求指数体系测度货币需求量,应先对特定口径采用货币需求指数体系测度货币需求量,应先对特定口径(最终消费额口径 、GDP总额口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 )的物量增长率、价格上涨率、货币占的物量增长率、价格上涨率、货币占有变动率作出估计,然

456、后利用货币需求指数体系求出货币需求量指数,进而可用基有变动率作出估计,然后利用货币需求指数体系求出货币需求量指数,进而可用基期货币需求量乘以货币需求量指数求得报告期货币需求量,即期货币需求量乘以货币需求量指数求得报告期货币需求量,即 报告期货币需求量报告期货币需求量= =基期货币需求量基期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指数货币需求量指数 = =基期货币需求量基期货币需求量(1+1+货币需求增长率)货币需求增长率)【例例12.812.8】我国我国1980-20071980-2007年货币年货币M2M2的增长率按最终消费额口径的分解分析,的增长率按最终消费额口径的分解分析, 18818818818821 1

457、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基于基于GDPGDP总量的货币需求模型总量的货币需求模型 基于基于GDPGDP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剑桥货币需求函数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剑桥货币需求函数d dKYPKYP,由国民收入,由国民收入Y Y、价格、价格总水平(价格指数总水平(价格指数P P)和货币占有率(货币量)和货币占有率(货币量M M占占GDPGDP的比率的比率K K)来构建货币需求模型。)来构建货币需求模型。其理论依据是,从国民收入生产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应与经济规模、价格其理论依据是,从国民收入生产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应与经

458、济规模、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其倒数为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匹配。假定这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其倒数为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相匹配。假定这3 3个变量与货个变量与货币需求之间是线性的函数关系,则有下列货币需求量模型。币需求之间是线性的函数关系,则有下列货币需求量模型。 此模型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两点。此模型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两点。(1 1)当)当Y Y是采用定基不变价格计算的是采用定基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时,其价格总水平时,其价格总水平P P亦应采用相对应的亦应采用相对应的定基经济价格指数定基经济价格指数(GDP(GDP缩减价格指数缩减价格指数) ),构建的货币需求线性模型可考察,构建的货币

459、需求线性模型可考察Y Y和和P P的长期的长期变化及当期货币占有率变化及当期货币占有率K K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对货币需求的决定。(2 2)当)当Y Y和和P P都以上年价格为基期时,则以上货币需求线性模型的自变量还需增都以上年价格为基期时,则以上货币需求线性模型的自变量还需增加一个时间变量加一个时间变量T T,才能使构建的模型符合统计检验的要求。这是因为各年的,才能使构建的模型符合统计检验的要求。这是因为各年的Y Y和和P P都都采用上年价格为基期,会使时间数列的趋势性增大。其模型在于考察采用上年价格为基期,会使时间数列的趋势性增大。其模型在于考察Y Y、P P的短期变动的短期变动和当期货币占

460、有率和当期货币占有率K K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模型为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模型为 【例例12.912.9】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年GDPGDP、价格总水平(即经济价格指数,根据名义、价格总水平(即经济价格指数,根据名义GDPGDP指数指数/ /实际实际GDPGDP指数求得)和各类货币占有率的数据。分别决定以指数求得)和各类货币占有率的数据。分别决定以货币量0,M1,M20,M1,M2货货币需求币需求s s模型。模型。 18918918918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基于基于GDPGDP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增长

461、的货币需求模型 基于基于GDPGDP增长的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是依据经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增长的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是依据经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率的变动率来构建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其理论依据是,货币需求增长率率的变动率来构建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其理论依据是,货币需求增长率应与经济应与经济增长率增长率YY、价格上涨率、价格上涨率PP、货币占有率的变动率、货币占有率的变动率KK相匹配。其模型是剑桥方程式中相匹配。其模型是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函数的货币需求函数KYPKYP的变换,即的变换,即 此模型中的各变量的增长率或变动率可以是定基的,也可以是环比的,而且货币此模型中的各变量的增

462、长率或变动率可以是定基的,也可以是环比的,而且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当各变量的增长率或变动率都取定基数值时,需求增长率模型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当各变量的增长率或变动率都取定基数值时,则构建的模型在于考察各变量的长期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当各变量的增长率或变动则构建的模型在于考察各变量的长期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当各变量的增长率或变动率都取环比数值时,则构建的模型在于考察各变量的短期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决定。率都取环比数值时,则构建的模型在于考察各变量的短期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例例12.1012.10】根据表根据表12-112-1和表和表12-512-5的数据,先对各类的数据

463、,先对各类货币量(0 0、M1M1和和M2M2)和货)和货币占有率(币占有率(K K)分别求以)分别求以19901990年为基期的增长率或变动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定基年为基期的增长率或变动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定基的经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共同决定各类货币定基增长率的模型。的经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共同决定各类货币定基增长率的模型。【例例12.1112.11】根据表根据表12-112-1和表和表12-512-5的数据,先对各类货币量(的数据,先对各类货币量(0 0、M1M1和和M2M2)和货)和货币占有率(币占有率(K K)分别求以上年为基期的增长率或变动率,

464、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环比经)分别求以上年为基期的增长率或变动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环比经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共同决定各类货币需求环比增长率的模型。济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共同决定各类货币需求环比增长率的模型。19019019019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 3基于最终消费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基于最终消费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 基于最终消费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货币需求量指数可分解为最终消费基于最终消费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货币需求量指数可分解为最终消费物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占有率指数的乘积的原

465、理,由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物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占有率指数的乘积的原理,由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来解释货币需求量的增长。价格上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来解释货币需求量的增长。. .【例例12.1212.12】若以货币若以货币M2M2的增长率(的增长率(M2IM2I)为因变量、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为因变量、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QIQI)、消费价格上涨率()、消费价格上涨率(PIPI)和货币占有变动率()和货币占有变动率(KIKI)为自变量,根据表)为自变量,根据表12-412-4的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模模型型表表明明在在

466、1980-20071980-2007期期间间,消消费费物物量量增增长长率率、消消费费价价格格上上涨涨率率和和货货币币占占有有变变动动率率对对货货币币M2M2的的增增长长率率都都具具有有显显著著的的影影响响。从从检检验验统统计计量量t t值值来来看看,消消费费价价格格上上涨涨率率影影响响的的显显著著性性最最高高, , 货货币币占占有有变变动动率率影影响响的的显显著著性性居居第第二二, , 消消费费物物量量增增长长率率影影响响的的显显著著性性居居第第三三。因因此此,价价格格上上涨涨率率和和货货币币占占有有变变动动率率的的波波动动是是影影响响货货币币M2M2增增长长率率波波动动的的重重要要诱诱因因。

467、这这是是从从环环比比增增长长率率的的角角度度来来解解释释货货币币M2M2的的增增长长, ,如如果果从从定定基基增增长长率率的的角度来解释货币角度来解释货币M2M2的增长则结论与基于的增长则结论与基于GDPGDP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增长的货币需求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 .19119119119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 4. 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需求模型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需求模型 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最终消费总量(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需求模型是依据最终消费总量(Q Q)、消费价格总)、消费价格总

468、指数(指数(CPICPI)和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ViVi)来构建货币需求模型。其理论依据是,)来构建货币需求模型。其理论依据是,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看,最终消费总量是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交易总量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看,最终消费总量是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交易总量Q, Q, 因因此此, ,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应与最终消费总量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应与最终消费总量Q Q、消费价格总水平(、消费价格总水平(CPICPI),和交易的货),和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币流通速度(ViVi)相匹配。因此)相匹配。因此, ,可用这可用这3 3个变量来解释货币需求是怎样被决定的个变量来解释货币需求是怎样

469、被决定的. .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确定货币需求量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确定货币需求量M M的计算公式为的计算公式为根据上式预测货币需求量需要首先应度量货币流通速度根据上式预测货币需求量需要首先应度量货币流通速度, ,考察货币流通速度考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的变化趋势, , 并综合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确定合适的货币流通速度用于并综合分析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确定合适的货币流通速度用于预测。也可直接构建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其货币需求增长率预测。也可直接构建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其货币需求增长率模型为:模型为: 以上模型中的货币量、最终消费、消费价格和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

470、增长以上模型中的货币量、最终消费、消费价格和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可以是环比增长率率可以是环比增长率, ,也可以是定基增长率,可根据研究的目的而定,以下以环比也可以是定基增长率,可根据研究的目的而定,以下以环比增长率为例加以说明。增长率为例加以说明。【例例12.1312.13】表表12-612-6是我国是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货币流通速度年货币流通速度ViVi分析。可看出分析。可看出0 0的的交易的流通速度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相对稳定,交易的流通速度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相对稳定,1 1和和2 2的流通速度具有逐步的流通速度具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根据表下降的趋势。根据表12

471、-112-1和表和表12-712-7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各类货币需求环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各类货币需求环比增长率模型比增长率模型 19219219219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2.4 12.4 货币供求均衡分析货币供求均衡分析12.4.1 12.4.1 货币供求均衡的判别货币供求均衡的判别 货币供求是否均衡一般难以作出直接的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一般难以作出直接的判断, ,通常根据有关指标进行间接的判通常根据有关指标进行间接的判断断. .主要有下列几个主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几个主要指标:(1 1)货币占有率。在一定时

472、期内,若货币占有率或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则)货币占有率。在一定时期内,若货币占有率或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则货币供求是基本均衡的;若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或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则货币供货币供求是基本均衡的;若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或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则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或货币流通速度持续提高,则货币供应小于应大于货币需求;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或货币流通速度持续提高,则货币供应小于货币需求。货币需求。(2 2)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的货币货币供给弹性。若经济的供给弹性。若经济的货币货币供给弹性持续大于供给弹性持续大于1 1,则,则货币货币供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所需的给超过了经

473、济增长所需的货币货币,货币供给过大;若经济的,货币供给过大;若经济的货币货币供给弹性持续小于供给弹性持续小于1 1,则则货币货币供给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偏紧。供给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偏紧。(3 3)货币流动性比货币流动性比率率M1M1M2M2。从动态上看,。从动态上看,货币流动性比货币流动性比率相对稳定时,货币率相对稳定时,货币供求是基本均衡的;若供求是基本均衡的;若货币流动性比货币流动性比率或持续提高时,则率或持续提高时,则货币货币的的流动性流动性增大,存款货增大,存款货币(准货币)所占币(准货币)所占比率比率降低,则货币供给偏紧。若降低,则货币供给偏紧。若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

474、流动性比率持续降低,则持续降低,则货币货币的的流动性流动性减弱,存款货币所占减弱,存款货币所占比率比率就会就会升高升高。货币供给偏大。货币供给偏大。(4 4)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在产品短缺经济条件下,在产品短缺经济条件下,当价格总水平提高的幅度过大(消当价格总水平提高的幅度过大(消费价格上涨率在费价格上涨率在3%3%以上以上, ,或经济价格上涨率在或经济价格上涨率在5%5%以上)时,则可判断货币供求不均衡。以上)时,则可判断货币供求不均衡。若价格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时,则可判断货币总供求基本均衡。利用价格总水平判若价格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时,则可判断货币总供求基本均衡。利用价格总水平判断

475、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应考虑产品供求的状态。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应考虑产品供求的状态。 (5 5)利率。如果名义利率相对稳定,则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均衡;如果名)利率。如果名义利率相对稳定,则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均衡;如果名义利率持续走低,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紧缩;如果名义利率过高或持义利率持续走低,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紧缩;如果名义利率过高或持续提高,则可判断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续提高,则可判断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产生通货膨胀。 19319319319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2.4.2

476、12.4.2 货币供求非均衡的治理货币供求非均衡的治理 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货币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货币供求非均衡的治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首先应分析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求的现时状供求非均衡的治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首先应分析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求的现时状态,然后,根据二者均衡与否的状态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有下列情形态,然后,根据二者均衡与否的状态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有下列情形: (1 1)若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求都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若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求都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

477、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社会总供求和货币供求都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则中央银行应采取一种中立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应完全求都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则中央银行应采取一种中立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应完全由经济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必从外部进行调节。由经济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决定,中央银行不必从外部进行调节。(2 2)若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上涨,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慢于)若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上涨,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社会总

478、供给不足,则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度宽松的供给型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社会总供给不足,则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度宽松的供给型调节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优化货币供给结构,使货币供给符合客观需要;调节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优化货币供给结构,使货币供给符合客观需要;货币供给应支持短缺商品生产的投资和适度扩大进口,以改善社会总供给和供求结构,货币供给应支持短缺商品生产的投资和适度扩大进口,以改善社会总供给和供求结构,使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使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3 3)若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上涨,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高于)若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上涨

479、,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大;则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度从紧的需求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大;则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度从紧的需求型调节的货币政策。应运用利率、信贷等措施调节货币需求总量和构成,抑制社会总型调节的货币政策。应运用利率、信贷等措施调节货币需求总量和构成,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进而使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需求的过快增长,使货币供求达到均衡,进而使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 (4 4)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并且货币供应的增长低于)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并且货币供应的增

480、长低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经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必然会处于萎缩或萧条的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济必然会处于萎缩或萧条的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需求不足而受阻。则中央银行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需求不足而受阻。则中央银行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对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或行业实施从紧的货币供应调节,压缩产能和防止产能的再扩对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或行业实施从紧的货币供应调节,压缩产能和防止产能的再扩张

481、,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实施宽松的货币需求调节,通过增加张,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实施宽松的货币需求调节,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货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19419419419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5 5 5 5)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但货币供应)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但货币供应)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但货币供应)若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

482、总需求,市场物价下降,但货币供应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供给过大,整个经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供给过大,整个经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供给过大,整个经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社会总供给过大,整个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则中央银行也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则中央银行也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则中央银行也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则中央银行也应采取松紧搭配的混合型调节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缩减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防止社会总供给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缩减和

483、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防止社会总供给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缩减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防止社会总供给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应缩减和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防止社会总供给的扩展,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宽松的货币需的扩展,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宽松的货币需的扩展,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宽松的货币需的扩展,另一方面对有效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采取宽松的货币需求调节,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的货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求调节,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的货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求调节,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的货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求调节,通过增加有效需求的货

484、币供给,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使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由不均衡达到的均衡。 (6 6 6 6)若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相适应,一些产)若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相适应,一些产)若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相适应,一些产)若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相适应,一些产业或行业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和业或行业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和业或行业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和业

485、或行业部门由于需求不足,商品积压,产品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停滞。而另一些产业或行业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使用价值,生产停滞。而另一些产业或行业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使用价值,生产停滞。而另一些产业或行业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使用价值,生产停滞。而另一些产业或行业部门则需求过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速度很慢。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速度很慢。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速度很慢。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发展速度很慢。这表明整个经济结构失调,发展畸形。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有松有紧,松紧搭配,应通过调发

486、展畸形。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有松有紧,松紧搭配,应通过调发展畸形。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有松有紧,松紧搭配,应通过调发展畸形。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有松有紧,松紧搭配,应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结构和流向,改变商品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商整货币供给结构和流向,改变商品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商整货币供给结构和流向,改变商品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商整货币供给结构和流向,改变商品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促使商品供求结构趋于协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品供求结构趋于协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品供求结构趋于协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品供求结构趋于协调,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

487、。19519519519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 1 1 1 1 1 1 1为什么一阶自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和解释货币供应量为什么一阶自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和解释货币供应量为什么一阶自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和解释货币供应量为什么一阶自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和解释货币供应量0,M1,M20,M1,M20,M1,M20,M1,M2的形的形的形的形成?内在机理是什么?并根据近几成?内在机理是什么?并根据近几成?内在机理是什么?并根据近几成?内在机理是什么?并根据近几年年年年的的的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

488、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析。析。析。n n 2 2 2 2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过剩?怎样衡量和分析过剩?怎样衡量和分析过剩?怎样衡量和分析过剩?怎样衡量和分析货货货货币币币币的的的的流动性流动性流动性流动性? 哪些因素会使哪些因素会使哪些因素会使哪些因素会使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比例升高?哪些因素会使比例升高?哪些因素会使比例升高?哪些因素会使比例升高?哪

489、些因素会使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比比比比例降低?例降低?例降低?例降低?n n 3 3 3 3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0M0M0M0、财政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财政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财政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财政收支差额、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对货币供应量对货币供应量对货币供应量对货币供应量M1M1M1M1和和和和M2M2M2M2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年年年年的的的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

490、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提提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n n 4 4 4 4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对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对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对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的现金支出的组合对货币供应量0 0 0 0、M1M1M1M1和和和和M2M2M2M2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年年年年的的的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

491、供的数据作实提供的数据作实提供的数据作实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证分析。证分析。证分析。n n 5 5 5 5信贷规模的来源项目或支出项目对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的来源项目或支出项目对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的来源项目或支出项目对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的来源项目或支出项目对货币供应量0 0 0 0、M1M1M1M1和和和和M2M2M2M2是否具有决是否具有决是否具有决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年年年年的的的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你将得出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你将得出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你将得出提供的数据

492、作实证分析,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哪些分析结论?哪些分析结论?哪些分析结论?n n 6 6 6 6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主要的主要的主要的主要资产资产资产资产项目或主要项目或主要项目或主要项目或主要负债负债负债负债项目对货币供应量项目对货币供应量项目对货币供应量项目对货币供应量0 0 0 0、M1M1M1M1和和和和M2M2M2M2是是是是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否具有决定作用?试根据近几年年年年的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银行银行网站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网站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网站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

493、网站提供的数据作实证分析,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n n 7 7 7 7若根据近若根据近若根据近若根据近15151515年年年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构建经济规模、价格总水提供的数据,构建经济规模、价格总水提供的数据,构建经济规模、价格总水提供的数据,构建经济规模、价格总水平和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平和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平和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平和收入的货币流通速

494、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与本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如何解释你得出的分析结论?论?与本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如何解释你得出的分析结论?论?与本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如何解释你得出的分析结论?论?与本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如何解释你得出的分析结论?n n 8 8 8 8若根据近若根据近若根据近若根据近15151515年年年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构建最终消费、消费价格提供的数据,构建最终消费、消费价格提供的数据,构建最终消费、消费价格提供的数据,构建最终消费、消费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

495、哪些分析结论?与本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与本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与本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货币需求量或增长率模型,你将得出哪些分析结论?与本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章得出的分析结论是否相同?n n 9 9 9 9应如何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失衡,请联系当前的实际运用有关指标判断货应如何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失衡,请联系当前的实际运用有关指标判断货应如何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失衡,请联系当前的实际运用有关指标判断货应如何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失衡,请联系当前的实际运用有关指标判断货币供

496、求是否失衡,并根据失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币供求是否失衡,并根据失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币供求是否失衡,并根据失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币供求是否失衡,并根据失衡的性质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19619619619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1313章章 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通货膨胀的分类、通本章主要阐述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判货膨胀的成因分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判别与治理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497、别与治理等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1 13.1 3.1 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 1 13.2 3.2 通货膨胀成因分析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1 13.4 3.4 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 1 13.3 3.3 通货膨胀效应分析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1 13.1 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 13.1.1 13.1.1 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膨胀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发生了膨胀, , 物价

498、持续上涨。大体上有物价持续上涨。大体上有以下以下4 4种观点:种观点: (1) (1) 货币数量说。货币数量说。认为在货币和物价的传递机制中认为在货币和物价的传递机制中, , 货币货币M M是原因是原因, , 物价物价P P是结果是结果, ,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增加过多, ,会引起价格上涨。认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会引起价格上涨。认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同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当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时,就可判断存等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当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时,就可判断存在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 (2 2)货币供求失

499、衡说。)货币供求失衡说。 认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联系的。通货膨胀就是实际认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联系的。通货膨胀就是实际货币供应量大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一种表现,亦即流通中的货币太多,大大超过货币供应量大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一种表现,亦即流通中的货币太多,大大超过了必要的或正常的货币需要量就是通货膨胀。了必要的或正常的货币需要量就是通货膨胀。(3 3)商品供求失衡说。)商品供求失衡说。认为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引发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价格上认为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引发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价格上涨要求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来支撑,如果货币供

500、应不增加,人们就会减少存款,增涨要求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来支撑,如果货币供应不增加,人们就会减少存款,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以应对因价格上涨对货币流通或交易的需要。因此,价格持续上加流通中的货币,以应对因价格上涨对货币流通或交易的需要。因此,价格持续上涨会引发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从而发生通货膨胀。涨会引发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从而发生通货膨胀。 (4) (4) 综合供求失衡说。综合供求失衡说。认为通货膨胀是商品供求失衡与货币供求失衡综合作用的结果。商品供求总认为通货膨胀是商品供求失衡与货币供求失衡综合作用的结果。商品供求总量或结构失衡引发的价格持续上涨是显性通货膨胀,货币供求失衡引发的货币供应量或结构失衡

501、引发的价格持续上涨是显性通货膨胀,货币供求失衡引发的货币供应量大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隐性通货膨胀,它对显性通货膨胀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量大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隐性通货膨胀,它对显性通货膨胀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货膨胀往往是显性与隐性通货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货膨胀往往是显性与隐性通货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19819819819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3.1.2 13.1.2 通货膨胀率测度的指数体通货膨胀率测度的指数体一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采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通货膨胀率可分一定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采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通

502、货膨胀率可分为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三种,根据剑桥货币方程为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三种,根据剑桥货币方程式式M MKQPKQP作动态化处理,可推出货币供应量形成的指数体系为作动态化处理,可推出货币供应量形成的指数体系为 货币供应量指数货币供应量指数= =交易总量指数交易总量指数价格总指数价格总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 = =交易总量指数交易总量指数综合通货膨胀指数综合通货膨胀指数 = =交易总额指数交易总额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 如果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保持不变,则货币供应量与交易总量是完全如果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保持不变,

503、则货币供应量与交易总量是完全匹配的,不存在通货膨胀;匹配的,不存在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发生变动,则货币供应量应与交易总量、如果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发生变动,则货币供应量应与交易总量、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三者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则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三者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则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指数)减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指数)减1 1为显性通货膨胀率,货币占有率指数减为显性通货膨胀率,货币占有率指数减1 1为为隐性通货膨胀率,价格总指数与货币占有率指数的乘积再减隐性通货膨胀率,价格总指数与货币占有率指数的乘积再减1 1为综合通

504、货膨胀率。为综合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应量指数体系可推出通货膨胀率测度的指数体系为:由货币供应量指数体系可推出通货膨胀率测度的指数体系为: 综合通货膨胀指数综合通货膨胀指数= =价格总指数价格总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货币占有率指数 = =(1+1+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率)(1+1+隐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 = 1+ = 1+ 综合通货膨胀率综合通货膨胀率 1 1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率则是反映价格上涨程度的相对指标。常用价格上涨率(即显性通货膨胀率则是反映价格上涨程度的相对指标。常用价格上涨率(即价格总指数价格总指数P-1P-1)作为显性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为)作

505、为显性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为0 0,则价格总水平处于均衡,则价格总水平处于均衡状态;价格上涨率状态;价格上涨率0 0,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率,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率0 0,则存在显性通货,则存在显性通货紧缩。显性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紧缩。显性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 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率= =价格总指数(价格总指数(P P)-1-119919919919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 隐性通货膨胀是指居民的货币工资或名义收入没有下降、但因货币供求失隐性通货膨胀是指居民的货币

506、工资或名义收入没有下降、但因货币供求失衡而使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一种表现。货币供求失衡而引致的货币占有率的衡而使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一种表现。货币供求失衡而引致的货币占有率的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就是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率则等于货币占有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就是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率则等于货币占有率(率(K K)指数减)指数减1 1,亦等于货币流通速度(,亦等于货币流通速度(V V)指数的倒数减)指数的倒数减1 1。隐性通货膨胀率的。隐性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计算公式为: 3 3综合通货膨胀率综合通货膨胀率 综合通货膨胀率是反映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综合程度的通货膨胀

507、综合通货膨胀率是反映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综合程度的通货膨胀率。其理论依据是,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会引发价格上涨,价格上率。其理论依据是,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会引发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是显性通货膨胀;价格上涨要求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来应对交易的需要,但是,涨是显性通货膨胀;价格上涨要求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来应对交易的需要,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出了交易总量(或经济总量)增加和价格上涨二者的共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出了交易总量(或经济总量)增加和价格上涨二者的共同要求时,货币供求就会失衡,货币供求失衡又会引起货币占有率提高(货币流同要求时,货币供求就会失衡,货币供求失衡又

508、会引起货币占有率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占有率的提高就是隐性通货膨胀。因此,反映价格上涨和货通速度下降),货币占有率的提高就是隐性通货膨胀。因此,反映价格上涨和货币占有率(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变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就是综合性通币占有率(货币流通速度)同时变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就是综合性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20020020020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1.3 13.1.3 测度通货膨胀应注意的问题测度通货膨胀应注意的问题1.1.应以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测度为主。由于显性通货膨胀是指价格

509、总水平明应以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测度为主。由于显性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持续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危害最直接,因此,应重点测度显性通货显的直接的持续上涨,对社会经济生活危害最直接,因此,应重点测度显性通货膨胀率。膨胀率。2.2.应选择合适的价格上涨率来反映显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在西方的通货膨应选择合适的价格上涨率来反映显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在西方的通货膨胀通分析中胀通分析中, , 常用消费价格上涨率、批发价格上涨率、零售价格上涨率、综合价常用消费价格上涨率、批发价格上涨率、零售价格上涨率、综合价格上涨率(格上涨率(GDPGDP冲减价格指数冲减价格指数-1-1)等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分析指标。其中

510、消费价格上)等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分析指标。其中消费价格上涨率(涨率(CPICPI1 1)是最常用的考察指标。)是最常用的考察指标。3.3.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可结合起来考察。如果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可结合起来考察。如果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则通货膨胀将是严重的,必须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和货币供性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则通货膨胀将是严重的,必须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和货币供应,才能降低综合性的通货膨胀的程度。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应,才能降低综合性的通货膨胀的程度。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性通货膨胀,则只需要重点控制价格上涨;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

511、,而不存在性通货膨胀,则只需要重点控制价格上涨;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则只需要重点控制货币供应。显性通货膨胀,则只需要重点控制货币供应。4.4.隐性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可采用货币供应量隐性通货膨胀的测度一般可采用货币供应量M1M1或或M2M2进行测度,而货币占进行测度,而货币占有率(有率(K K)或货币流通速度()或货币流通速度(V V)的计算应视测度通货膨胀所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形)的计算应视测度通货膨胀所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形成的指数体系而定。成的指数体系而定。5.5.通货膨胀率不等于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率只是测度通货膨胀程度的通货膨胀率不等于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率只是测

512、度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类型怎样指标,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的类型怎样, , 则应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大则应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大小作出判断,判断的数量界限见通货膨胀分类中的说明。小作出判断,判断的数量界限见通货膨胀分类中的说明。【例例13.113.1】表表13-113-1是我国是我国1979-20071979-2007年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的显性通货膨胀年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的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其中显性通货膨胀率为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其中显性通货膨胀率为CPICPI上涨率,上涨率,M2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的隐性通货膨胀率K2IK2I是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

513、的是按最终消费口径计算的. .20120120120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1.4 13.1.4 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的分类为了对通货膨胀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对通货膨胀进行深入的研究, , 通货膨胀可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通货膨胀可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 1按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不同按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不同, , 可分为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可分为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是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而会引发的价格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是商品供求总量或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而会引发的价格的持续上

514、涨,隐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是货币供求失衡而引致的货币占有率的的持续上涨,隐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是货币供求失衡而引致的货币占有率的提高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提高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2 2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不同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不同, , 可分为爬行的、温和的、较严重的、严可分为爬行的、温和的、较严重的、严重的和恶性的等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消费价格年上涨率重的和恶性的等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消费价格年上涨率在在1 13%3%以内,则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在以内,则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在3 36%6%以内,则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以内,则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在6 610%1

515、0%以内,则为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以内,则为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01030%30%以内,则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内,则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在30%30%以上则为恶性的通货膨胀。以上则为恶性的通货膨胀。若依据综合价格上涨率(若依据综合价格上涨率(GDPGDP冲减价格指数冲减价格指数1 1)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分析)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分析指标,其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划分的数量界限可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指标,其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划分的数量界限可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2 24%4%左右。左右。3 3按通货膨胀率测度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通货膨胀率和定基通货按通货膨胀率测度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通货膨胀率

516、和定基通货膨胀率。环比通货膨胀率计算的时距有年、季、月之分,为了对通货膨胀进行膨胀率。环比通货膨胀率计算的时距有年、季、月之分,为了对通货膨胀进行动态监测,一般应按月计算年距环比通货膨胀率。定基通货膨胀率能够反映较动态监测,一般应按月计算年距环比通货膨胀率。定基通货膨胀率能够反映较长时期内通货膨胀的程度,但难以对通货膨胀进行直接的动态监测。长时期内通货膨胀的程度,但难以对通货膨胀进行直接的动态监测。 4 4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过快推动型、结构失衡型、供求综合推动型等类型的通货膨胀。济增长过快推

517、动型、结构失衡型、供求综合推动型等类型的通货膨胀。20220220220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2 13.2 通货膨胀成因分析通货膨胀成因分析13.2.1 13.2.1 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主要是按解释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主要有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主要是按解释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理论,主要有 需求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过快推动型、结构失衡型、供求综合推动型等通货膨胀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过快推动型、结构失衡型、供求综合推动型等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成因的理论。1.1.需求拉

518、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认为认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多的需求( (投资需求和消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费需求) )将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将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2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认为成本认为成本( (工资或劳动报酬、中间消耗工资或劳动报酬、中间消耗) ) 增长过快时,增长过快时,必然会引起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必然会引起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3.3.经济增长过快型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型通货膨胀. .认为经济增长过快认为经

519、济增长过快, , 会导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会导致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的增大,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和货币需求的增大,从而拉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因为要支撑过快的经济增长率或因为要支撑过快的经济增长率或保持过大的经济规模保持过大的经济规模, ,必然要有更多的生产要素来支持,如果这些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必然要有更多的生产要素来支持,如果这些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最终将导致消费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最终将导致消费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引发通货膨胀4.4.结构失衡性通货膨胀结构失衡性通货膨胀. .

520、认为在总供求基本均衡的前提下认为在总供求基本均衡的前提下, ,如果一些关键产品的如果一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出现失衡供求出现失衡, ,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将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将导致生产经营成本增大、进而会引起产品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增大、进而会引起产品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的上涨,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5 5供求综合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综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认为认为, ,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 , 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 ,; 既有商品供求方

521、面的原因既有商品供求方面的原因, , 也有货币供求方面的原因也有货币供求方面的原因; ; 需求需求的拉动和成本的推动往往同时发生作用。的拉动和成本的推动往往同时发生作用。 20320320320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2.2 13.2.2 通货膨胀成因分析通货膨胀成因分析1.1.显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显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显性通货膨胀是外生的,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变动引发的。需在现实生活中,显性通货膨胀是外生的,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变动引发的。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过快推动型、结构失衡型和供求综合推动型等通

522、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经济增长过快推动型、结构失衡型和供求综合推动型等通货膨胀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货膨胀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并且不同的时期显性并且不同的时期显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例13.213.2】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 ,我国我国1990-2007199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显性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显性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FPIFPI)和最终消费增长()和最终消费增长

523、(FCEIFCEI)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 若若以以1993-20071993-2007年年的的居居民民消消费费价价格格上上涨涨率率(显显性性通通货货膨膨胀胀率率)为为因因变变量量,分分别别以以t t、t-1t-1、t-2t-2、t-3t-3年年的的其其它它4 4类类价价格格( (见见教教材材) )的的上上涨涨率率作作为为备备选选的的自自变变量量,采采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显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模型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显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模型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1990-20071990-2007年期间,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主要受农产品生产价年期间,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动主要受

524、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格变动(FPIFPI)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变动()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变动(FAPIFAPI)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两个重要变量的影响。 20420420420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隐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隐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从货币供应形成体系来看从货币供应形成体系来看, ,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出了交易总量(或经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超出了交易总量(或经济总量)增加和价格上涨二者的共同要求时,货币供求就会失衡,货币供求失衡济总量)增加和价格上涨二者的共同要求时,货币供求就会失衡,货币供求失衡表现为货币占有率

525、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占有率的提高就是隐性通货表现为货币占有率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占有率的提高就是隐性通货膨胀膨胀, ,因此因此. .隐性通货膨胀是内生的,是由货币供应形成体系内的因素决定的,不隐性通货膨胀是内生的,是由货币供应形成体系内的因素决定的,不同时期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同,是影响隐同时期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用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同,是影响隐性通货膨胀率变动的直接原因。性通货膨胀率变动的直接原因。【例例13.313.3】根据表根据表13-113-1的数据的数据, ,以以1990-20071990-2007年货币年货币M2M2的

526、占有率的变动率的占有率的变动率( (隐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K2I)K2I)为因变量,分别以货币为因变量,分别以货币M2M2的增长率、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的增长率、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和消费价格上涨率为自变量,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模型如下:率和消费价格上涨率为自变量,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模型如下: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货币供应增长率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增函数货币供应增长率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增函数, , 最终消费物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和消费价格上涨率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减函数量增长率和消费价格上涨率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减函数; ;如果货币供应增长如果货币供应增长率超出了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

527、和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共同要求时率超出了最终消费物量增长率和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共同要求时, ,就会引发隐性通就会引发隐性通货膨胀货膨胀( (货币供应过多货币供应过多),),反之反之, , 就会产生隐性通货紧缩就会产生隐性通货紧缩( (货币供应偏紧货币供应偏紧) )。 20520520520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3.3.综合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综合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综合通货膨胀是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生的原综合通货膨胀是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外生的原因,也有内生的原因,如果外生原因引发的显性

528、通货膨胀与内生原因引发的隐性通货因,也有内生的原因,如果外生原因引发的显性通货膨胀与内生原因引发的隐性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就是综合性的通货膨胀。膨胀同时并存,就是综合性的通货膨胀。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国内供求状态不同、货币政策的运用不同,会使综合通货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国内供求状态不同、货币政策的运用不同,会使综合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对综合通货膨胀作用的主次膨胀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对综合通货膨胀作用的主次关系亦有所不同。因此,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的测度应结合进行,以便能有关系亦有所不同。因此,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的测度应结合进行

529、,以便能有效地识别和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并效地识别和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并判别其主次关系,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治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这种判断亦可分期采判别其主次关系,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治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这种判断亦可分期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辅助性的分析。用回归分析法进行辅助性的分析。【例例13.413.4】1997-20071997-2007年隐性通货膨胀率高于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并年隐性通货膨胀率高于显性通货膨胀率,显性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存在较为明显的隐性通货膨胀,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决定综

530、不明显,但存在较为明显的隐性通货膨胀,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决定综合通货膨胀率的模型如下:合通货膨胀率的模型如下: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在在1997-20071997-2007年期间,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对综合通货年期间,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对综合通货膨胀率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膨胀率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 其中隐性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更大其中隐性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更大( (参数的参数的T T值最大值最大) )。 此期间综合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此期间综合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7.094%,7.094%,显性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显性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0.93%,0.93%

531、,隐性通货膨隐性通货膨胀率平均值胀率平均值6.121%,6.121%,因此,此时期隐性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因此,此时期隐性通货膨胀是主要的。 20620620620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2.3 13.2.3 显性通胀与隐性通胀的相互关系显性通胀与隐性通胀的相互关系 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之间是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之间是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 ,一般地说一般地说, , 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受商品供求不均衡或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受商品供求不均衡或供求结构失衡的影响,

532、 , 隐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的形成主要受货币供求失衡或结构失衡的影响。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虽然的形成主要受货币供求失衡或结构失衡的影响。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虽然都具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都具有各自的运行规律,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隐性通货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隐性通货膨胀对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动态的推动作用,但显性通货膨胀对隐性通膨胀对显性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动态的推动作用,但显性通货膨胀对隐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影响并不明显。货膨胀形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例例13.513.5】以以1990-20071990-2007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为

533、因变量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为因变量, , 以以t, t-1t, t-1,t-5,t-5年年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并引入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并引入t-1t-1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年的显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法估计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推动显性通货膨胀率的回归模型为法估计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推动显性通货膨胀率的回归模型为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显性通货膨胀率的形成除了受自传导效应影响外显性通货膨胀率的形成除了受自传导效应影响外, , 还受隐性通货还受隐性通货膨胀率动态冲击的影响,隐性通货膨胀率对显性通货膨胀率的形成具有领先的动态膨胀率动态冲击的影响,隐性通货膨胀率对显性通货

534、膨胀率的形成具有领先的动态的推动作用,这意味着货币供应的持续的过快的增长,有可能诱发显性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这意味着货币供应的持续的过快的增长,有可能诱发显性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持续的控制性的低速增长,可以降低显性通货膨胀的程度,但显性通货而货币供应持续的控制性的低速增长,可以降低显性通货膨胀的程度,但显性通货膨胀的消除在根本上取决于商品供求的改善。膨胀的消除在根本上取决于商品供求的改善。20720720720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3 13.3 通货膨胀效应分析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通货膨胀效应分析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

535、济增长、收入分配、居民储蓄、通货膨胀效应分析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居民储蓄、货币供给结构、消费结构、资产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货币供给结构、消费结构、资产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13.3.1 13.3.1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分析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性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性质到底怎样,可分为促进论、有害论和中性论三种观点。实际上,通货膨胀对经质到底怎样,可分为促进论、有害论和中性论三种观点。实际上,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程度和性质,也取决于通货膨

536、胀作用的时效性。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程度和性质,也取决于通货膨胀作用的时效性。 【例例13.613.6】若以我国若以我国1991-20071991-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年的经济增长率GDPIGDPI为因变量,以消费价为因变量,以消费价格上涨率(格上涨率(CPICPI)和)和M2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最终消费口径计算的的隐性通货膨胀率(最终消费口径计算的K2IK2I,下同),下同)作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作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t,t-1t,t-1t-6t-6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年的滞后分布处理) ),并引入,并引入t-1t-1年的经济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自变量,根据表增长率为自变量,根据表1

537、3-113-1和和13-413-4的数据,采用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的数据,采用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表参数估计,可得到表13-313-3的估计结果。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表明,在估计结果表明,在1991-20071991-2007年期间,经济增长除了具有自传导效应之外,年期间,经济增长除了具有自传导效应之外,还受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动态推动的影响。还受显性通货膨胀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动态推动的影响。 20820820820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3.2 13.3.2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

538、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效应分析 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效应是指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效应是指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人因通货膨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人因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而带来收入增加的好处,另一部分人则因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而使收胀的调节作用而带来收入增加的好处,另一部分人则因通货膨胀的调节作用而使收入减少的损害。如果通货膨胀是全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同时上涨,入减少的损害。如果通货膨胀是全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按相同比率同时上涨,那么这种均衡性的通货膨胀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损害。但那么这种均衡性的通货膨胀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损害

539、。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均衡性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往往都是非均衡性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均衡性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往往都是非均衡性的通货膨胀,因而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因而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例例13.713.7】 以我国以我国1991-20071991-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农民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因变量,以消费价格上涨率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因变量,以消费价格上涨率(CPICPI)和)和M2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的隐性通货膨胀率(K2IK2I)作自变量(都作

540、)作自变量(都作t,t-1t,t-1t-6t-6年的滞后分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布处理) ),采用向后回归或逐步回归得到的回归模型见教材,采用向后回归或逐步回归得到的回归模型见教材.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在我国在我国1991-20071991-2007年期间年期间, , 显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效应具有显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调整效应具有以下特点。以下特点。(1)(1)消费价格上涨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具有动态的负影消费价格上涨率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具有动态的负影响效应,这说明显性通货膨胀可使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受到损害,但隐性通货膨响效应,这说明显性通货膨胀可使城镇居

541、民实际收入增长受到损害,但隐性通货膨胀对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胀对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2)(2)消费价格上涨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对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都具有动态的消费价格上涨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对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都具有动态的负影响效应负影响效应, , 这说明通货膨胀对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损害是较大的。这说明通货膨胀对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的损害是较大的。(3 3)当年消费价格上涨率对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上年)当年消费价格上涨率对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上年消费价格上涨率和隐性通货膨胀率对财政收入增长率具有负影响效应。这说明当年消费价格上涨率和隐性通货膨胀

542、率对财政收入增长率具有负影响效应。这说明当年显性通货膨胀可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受益,但从长期来看,隐性通货膨胀对财政收显性通货膨胀可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受益,但从长期来看,隐性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增长是害的。入增长是害的。 20920920920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3.3.3 13.3.3 通货膨胀的居民储蓄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居民储蓄效应分析 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下, , 居民储蓄的变动取决于显性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

543、、隐性通货膨胀率居民储蓄的变动取决于显性通货膨胀率(价格上涨率)、隐性通货膨胀率(货币占有率的增长率)和储蓄利息率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占有率的增长率)和储蓄利息率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 有下列有下列3 3种情形。种情形。 (1 1)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不存在隐性通货膨胀,那么,在储蓄利息)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不存在隐性通货膨胀,那么,在储蓄利息率既定的条件下率既定的条件下, , 显性通货膨胀越严重显性通货膨胀越严重, , 居民的储蓄率居民的储蓄率( (储蓄倾向储蓄倾向) )就会降低就会降低, , 储储蓄总额的增长就会减慢甚至下降。在恶性通货膨胀下,居民会把储蓄转化为实物,蓄总额的

544、增长就会减慢甚至下降。在恶性通货膨胀下,居民会把储蓄转化为实物,从而导致储蓄总额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储蓄总额会大幅度下降。(2 2)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那么,在储蓄利息)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那么,在储蓄利息率既定的条件下率既定的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给增多(居民货币收入增加),居民的储蓄率由于货币供给增多(居民货币收入增加),居民的储蓄率( (储蓄储蓄倾向倾向) )就会提高就会提高, , 储蓄总额就会保持增长的趋势。储蓄总额就会保持增长的趋势。(3 3)在储蓄利息率既定的条件下)在储蓄利息率既定的条件下, , 如果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同时

545、如果显性通货膨胀与隐性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并且隐性通货膨胀率高于显性通货膨胀率时,储蓄也会保持一定幅度的增并存,并且隐性通货膨胀率高于显性通货膨胀率时,储蓄也会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反之,储蓄就会下降。长,反之,储蓄就会下降。【例例13.813.8】我国我国1991-20061991-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率(显性通货膨胀率)和年消费价格上涨率(显性通货膨胀率)和M2M2的隐的隐性通货膨胀率决定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性通货膨胀率决定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SDISDI的回归模型的回归模型: :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 , 储蓄存款利息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有正影响效应储蓄存款利息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有正影响效应, ,

546、 显性通货膨显性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有动态的负影响效应胀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有动态的负影响效应, , 隐性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隐性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增长具有正影响效应。有正影响效应。 21021021021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3.3.4 13.3.4 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结构调整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结构调整效应分析 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结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隐性通货膨胀和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结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隐性通货膨胀和显性通货膨胀发生时显性通货膨胀发生时, , 货币的流动性会大大

547、增强货币的流动性会大大增强, ,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结构会发生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结构会发生变动动, , 其规律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和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其规律是隐性通货膨胀率和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提高, , 会使会使M1/M2M1/M2的比率提高的比率提高, ,而而准货币准货币QM/M2QM/M2的比率降低;通货膨胀越严重,的比率降低;通货膨胀越严重,M1/M2M1/M2的比率提高的幅度就越大的比率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QM/M2, QM/M2的比率降低的幅度亦越大,这种变动规律是通货膨胀的内在表现。的比率降低的幅度亦越大,这种变动规律是通货膨胀的内在表现。【例例13.913.9】若以我国若以我国1991

548、-20061991-2006年年M1/M2M1/M2的比率和的比率和QM/M2QM/M2的比率分别为因变量,的比率分别为因变量,以显性通货膨胀率和以显性通货膨胀率和M2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t,t-1t,t-1t-6t-6年年的滞后分布处理的滞后分布处理) ,) ,采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回归模型。 由此可见,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具由此可见,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具有同一性。即二者的提高都会使货币的流动性比率有同一性。即二者的提高都会

549、使货币的流动性比率(M1/M2)(M1/M2)提高,而准货币的比率提高,而准货币的比率(QM/M2)(QM/M2)则会降低;在恶性通货膨胀下,如果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都居高不下则会降低;在恶性通货膨胀下,如果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都居高不下, , 准准货币(存款货币)则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的不利局面,甚至会出现社会经济危机。货币(存款货币)则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的不利局面,甚至会出现社会经济危机。21121121121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3.3.5 13.3.5 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分析主要是考察

550、通货膨胀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又称财富分配效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又称财富分配效应分析。一般地说,在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应分析。一般地说,在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会随价格上涨率的变动而变动,一般会随价格上涨率的提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会随价格上涨率的变动而变动,一般会随价格上涨率的提高而升值,但不同的实物资产升值的幅度是不同的。高而升值,但不同的实物资产升值的幅度是不同的。金融资产(储蓄、股票等)则比较复杂,对储蓄而言,如果价格上涨率高于储金融资产(储蓄、股票等)则比较复杂,对储蓄而言,如果价格上涨率高于储蓄利息率,储蓄的实际货币

551、价值就会降低,人们就会将储蓄转化为实物资产以保值和蓄利息率,储蓄的实际货币价值就会降低,人们就会将储蓄转化为实物资产以保值和升值,如果储蓄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则储蓄的实际货币价值就不会降低。对股票升值,如果储蓄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则储蓄的实际货币价值就不会降低。对股票而言,影响股票行市的因素很多,股票行市不一定会随价格上涨率(显性通货膨胀率)而言,影响股票行市的因素很多,股票行市不一定会随价格上涨率(显性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因此,股票绝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形式。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因此,股票绝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形式。对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而言,债权债务的名义

552、货币不会随通货膨胀率对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而言,债权债务的名义货币不会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变动,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债的变动而变动,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债权人要防止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通常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权人要防止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通常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 居民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结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给增长居民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结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价格上涨率和利息率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率、价格上涨率和利息率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如果在货币供给

553、增长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如果在货币供给增长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 , 则居民的金融则居民的金融资产资产( (储蓄储蓄) ) 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下降, , 而会因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而增加,实物而会因利息率高于价格上涨率而增加,实物资产亦不会有较大的提高,二者的结构亦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资产亦不会有较大的提高,二者的结构亦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利息率又低于价格上涨率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利息率又低于价格上涨率, , 则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则金融资产所占的比重就会降低,实物资产所占的比重就会提高。但是这种调整不是静态的,而

554、是一个动态就会降低,实物资产所占的比重就会提高。但是这种调整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的调整过程。 21221221221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3.3.6 13.3.6 通货膨胀的消费结构调整效应分析通货膨胀的消费结构调整效应分析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主要是考察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下, , 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隐性通货膨胀率和显性通货膨胀率越高,恩格居民的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隐性通货膨胀率和显性通货膨胀率越高

555、,恩格尔系数就会升高,反之,恩格尔系数就会下降;同使,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通货膨胀尔系数就会升高,反之,恩格尔系数就会下降;同使,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通货膨胀对其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消费结构受通货膨胀的影对其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收入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消费结构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大,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其消费结构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小。响越大,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其消费结构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小。【例例13.1013.10】若分别以我国若分别以我国1991-20071991-2007年对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年对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因变

556、量,以显性通货膨胀率和为因变量,以显性通货膨胀率和M2M2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的隐性通货膨胀率为自变量(两个自变量都作t,t-t,t-1 1t-6t-6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年的滞后分布处理) )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下列,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可得到下列回归模型:回归模型: 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与恩格尔系数的同向变动、与非恩格尔系数的反向变动的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率与恩格尔系数的同向变动、与非恩格尔系数的反向变动的机理说明,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不利于改善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会使消费结机理说明,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则不利于改善

557、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会使消费结构低级化。特别是食品供给短缺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家庭的货币收入投向食品构低级化。特别是食品供给短缺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导致居民家庭的货币收入投向食品消费的比重显著上升,而非食品消费的比重则会显著降低。消费的比重显著上升,而非食品消费的比重则会显著降低。21321321321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4 13.4 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13.4.113.4.1 通货膨胀类型的识别通货膨胀类型的识别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 ,

558、是显性通货膨胀,还是隐性通货膨是显性通货膨胀,还是隐性通货膨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般来说,可按下列规则识别通货膨胀的类型。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般来说,可按下列规则识别通货膨胀的类型。1.1.若货币占有率相对稳定,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若货币占有率相对稳定,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而货币供求是相对均衡的。当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而货币供求是相对均衡的。当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均衡的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均衡的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

559、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种状态。2.2.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且货币供应存在不足的问题。当国内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且货币供应存在不足的问题。当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或结构性失衡时、若货币当局往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或结构性失衡时、若货币当局往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出现这种状态。3.3.若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若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

560、隐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但存在货币供求失衡的问题。当国内总供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但存在货币供求失衡的问题。当国内总供求相对平衡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求相对平衡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4.4.若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若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商品和货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失衡问题。当国内商品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实生活中商品和货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失衡问题。当国内商品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

561、现这种状态。求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5.5.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相对稳定,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都不存在。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相对稳定,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都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都是相对均衡的。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都是相对均衡的。6.6.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提高,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并存。现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提高,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并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小于需求或需求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小于需求或需求过大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

562、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过大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21421421421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7.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下降,则存在明显的通货紧缩。现实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下降,则存在明显的通货紧缩。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大求、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严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大求、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严重不足时、若货币当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重不足时、若货币当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

563、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例例13.1113.11】表表13-513-5是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计算的我国是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计算的我国20082008年年1 1月月- -20092009年年5 5月的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可看出,月的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可看出,20082008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虽然由逐步上升到逐步回落虽然由逐步上升到逐步回落, ,但显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但显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 ; 货币货币M2M2占有率指数持续下占有率指数持续下降(隐性通胀率为负值)降(隐性通胀率为负值), , 表现为隐性通货紧缩。表现为隐性通货紧缩。20092009

564、年年1 1月月-5-5月消费品零售价格月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指数持续下降, , 出现显性通货紧缩出现显性通货紧缩, ,但货币但货币M2M2占有率指数持续提高占有率指数持续提高, , 存在明显的隐存在明显的隐性通货膨胀。性通货膨胀。20082008年的显性通货膨胀已转化为年的显性通货膨胀已转化为20092009年的隐性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在于年的隐性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在于20082008年下半年开始,副食品供给得到改善,使副食品价格逐步回落年下半年开始,副食品供给得到改善,使副食品价格逐步回落, ,房地产市场开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饱和状态,建材供大于求,使建材价格逐步回落始出现饱和状态,建

565、材供大于求,使建材价格逐步回落, ,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消费价格总指数逐步回落。政政策,使消费价格总指数逐步回落。20082008年年1010月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出口受阻,导致国内工业品总供给月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出口受阻,导致国内工业品总供给严重大于国内总需求,进一步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持续下降,显性通胀已消严重大于国内总需求,进一步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持续下降,显性通胀已消除。但是,为了扩大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但是,为了扩大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货币供应不断扩大,进而使

566、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较为严重的隐性通胀开始致使货币供应不断扩大,进而使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较为严重的隐性通胀开始显现,并且出现了货币供应急剧增加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严重的不显现,并且出现了货币供应急剧增加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严重的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状态是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之后,国内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协调的现象。这种状态是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之后,国内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致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致使货币供致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致使货币供应急剧增加的体现。应急剧增加的体现。21521521521521 1

567、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4.2 13.4.2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类型或性质不同通货膨胀的类型或性质不同, , 其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其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 治理的对策也就不同。治理的对策也就不同。 1.1.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显性通货膨胀是与商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消费价格指数或显性通货膨胀是与商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消费价格指数或GDPGDP紧缩价格紧缩价格指数的持续的上升或居高不下。因此,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性通货指数的持续的上升或居高不下。因此

568、,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商品供求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必须先区分商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商品供求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必须先区分商品供求不均衡的性质和成因,是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还品供求不均衡的性质和成因,是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还是需求增长过快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一般地说。应从商是需求增长过快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一般地说。应从商品供求两方面进行治理。品供求两方面进行治理。(1 1)增加有效供给。解决商品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国

569、家应)增加有效供给。解决商品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国家应扶持和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重点投向短线产品的生产等。需扶持和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重点投向短线产品的生产等。需要注意的是,显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由于价格变动的惯性作用要注意的是,显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由于价格变动的惯性作用, , 加之供给的增加或加之供给的增加或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一旦价格上涨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一旦价格上涨后, ,一般难以在短期内平抑下来。一般难以在短期内平抑下来。为此,必要时可扩大短线产品的进口或动用国家储备,以平抑价格的持续上涨。为此,

570、必要时可扩大短线产品的进口或动用国家储备,以平抑价格的持续上涨。 (2(2)抑制需求的增长。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致使商品供给不能)抑制需求的增长。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致使商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增长过快的要求时,应采取紧缩性的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管制满足需求增长过快的要求时,应采取紧缩性的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管制或冻结工资总额或工资的增长。直得注意的是,在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或冻结工资总额或工资的增长。直得注意的是,在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果只控制需求不增加有效供给,价格上涨仍然是难以平抑的,因而,紧缩性的宏观调果只控制需求不增加有效供

571、给,价格上涨仍然是难以平抑的,因而,紧缩性的宏观调制政策的力度不能过大,否则,人们为了应对价格上涨的货币支付的需要,就会减少制政策的力度不能过大,否则,人们为了应对价格上涨的货币支付的需要,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增大货币的流动性。为此。可采取工资或收入指数化政策,以克服在银行的存款,而增大货币的流动性。为此。可采取工资或收入指数化政策,以克服显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防止因价格上涨而使个人实际工资或收入下降。显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防止因价格上涨而使个人实际工资或收入下降。 21621621621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

572、用统计学2.2.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的治理隐性通货膨胀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货币流隐性通货膨胀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因此,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通速度下降。因此,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货币供求非均衡的问题。可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货币供求非均衡的问题。可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防止信贷资金、财政赤字的过快扩张。但适度的或爬行的隐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防止信贷

573、资金、财政赤字的过快扩张。但适度的或爬行的隐性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因为货性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因为货币供给的增长略快于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当货币供给币供给的增长略快于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当货币供给增长过快,隐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则有必要进行治理。增长过快,隐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则有必要进行治理。3.3.复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复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并存,则是较严重的复合型通货膨胀。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并存,

574、则是较严重的复合型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采取有紧有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采取有紧有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小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供小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短线产品进口、动用国家储备,管制物价、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等等。另一构、扩大短线产品进口、动用国家储备,管制物价、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等等。另一方面必须解决货币供大于求的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有:控制投资规模和信贷资金的过方面必须解决货币供大于求的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有:控制投

575、资规模和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防止财政赤字的扩大、控制货币发行、压缩政府开支、整顿经济秩序快增长,防止财政赤字的扩大、控制货币发行、压缩政府开支、整顿经济秩序等。等。4.4.通货紧缩的治理通货紧缩的治理通货紧缩通常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走低或下跌,货币供给不足的表现通货紧缩通常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走低或下跌,货币供给不足的表现. .通货紧通货紧缩的治理,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大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缩的治理,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大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长线产品生产,扩大短线产品生产;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长线产品生产,扩

576、大短线产品生产;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实施价格调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实施价格调高策略,引导消费增长;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公共产品需求等。另一方面应解决货币供策略,引导消费增长;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公共产品需求等。另一方面应解决货币供小于求的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的投资规小于求的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加大对落后或贫困地区、贫困或模和信贷规模,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或收入

577、水平,加大对落后或贫困地区、贫困或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出和扶贫力度,以增加有效的消费需求。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出和扶贫力度,以增加有效的消费需求。21721721721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3131313n n 1. 1. 1. 1. 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方法是

578、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 ? ?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 n n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 ? ?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n n 2. 2. 2. 2. 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 ? ? 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

579、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 ? ?n n 3. 3. 3. 3.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

580、胀率测度, , , , 并解释并解释并解释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n n 4. 4. 4. 4.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

581、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 , , 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n n 5. 5. 5. 5.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

582、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 , 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n n 6 6 6 6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 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n n 7 7 7 7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

583、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 , 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 21821821821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第第141

584、4章章 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周期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经济周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周期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经济周期测度、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分析、经济景气期测度、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分析、经济景气循环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循环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1 14.1 4.1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1 14.2 4.2 经济周期的测度经济周期的测度 1 14.4 4.4 经济景气循环分析经济景气循环分析 1 14.3 4.3 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与分析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与分析 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585、1011应用统计学 14.1 14.1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14.1. 14.1.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涨落起伏相间的周而复始的变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涨落起伏相间的周而复始的变动,或者说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有一定规律的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或者说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有一定规律的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波动。例如,市场景气与市场疲软交替出现、经济加速增长与减速运行交替进行,波动。例如,市场景气与市场疲软交替出现、经济加速增长与减速运行交替进行,股市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与持续下跌交替出现等都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

586、经济周期股市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与持续下跌交替出现等都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经济周期可作如下分可作如下分(1) (1) 按周期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显性周期波动和隐性周期波动。按周期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显性周期波动和隐性周期波动。 显性周期波动表现为绝对水平的波动,称为古典周期;显性周期波动表现为绝对水平的波动,称为古典周期; 隐性周期波动表现为相对水平或增长率的波动,称为现代周期或增长的经隐性周期波动表现为相对水平或增长率的波动,称为现代周期或增长的经济周期。常见的经济周期是济周期。常见的经济周期是隐隐性周期波动。性周期波动。(2(2)按周期时间长度不同,一般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按周期时

587、间长度不同,一般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 短周期的时间长度为短周期的时间长度为3-53-5年左右年左右; ; 中周期的时间长度为中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105-10年左右年左右; ; 长周期的时间长度为长周期的时间长度为1515年以上年以上. .(3(3)按周期测度的对象不同,一般有经济增长()按周期测度的对象不同,一般有经济增长(GDPGDP增长)周期、工业周期、增长)周期、工业周期、农业周期(也称蛛网周期,其长度与农产品生产周期有关)、存货周期(也称基钦农业周期(也称蛛网周期,其长度与农产品生产周期有关)、存货周期(也称基钦周期,长度大约周期,长度大约404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也

588、称朱格拉周期,长度大约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也称朱格拉周期,长度大约7-117-11年)年)、建筑业周期(也称库兹涅茨周期,有短周期和长周期之分,长周期大约、建筑业周期(也称库兹涅茨周期,有短周期和长周期之分,长周期大约15-2515-25年)年)、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周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平均长度大约为、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周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平均长度大约为5050年左右的年左右的长周期)。此外,还有零售市场周期、股市周期、消费周期等等。长周期)。此外,还有零售市场周期、股市周期、消费周期等等。22022022022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589、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4.1.2 14.1.2 经济周期的构成经济周期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谷底、峰值、谷底谷底、峰值、谷底”三个要点,上升期和下降三个要点,上升期和下降期两大阶段构成的(上升期和下降期的时间长度往往不相等)。上升期是从谷底期两大阶段构成的(上升期和下降期的时间长度往往不相等)。上升期是从谷底到峰值的时期到峰值的时期; ;下降期是从峰值到另一个谷底的时间下降期是从峰值到另一个谷底的时间. . 如果作进一步的划分,一个如果作进一步的划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复苏期完整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复苏期. .、扩张期、收缩期和萧条期四个小阶段。、扩张期

590、、收缩期和萧条期四个小阶段。(1)(1)复苏期复苏期. .用用ABAB区间表示,此时周期水平在均衡线水平区间表示,此时周期水平在均衡线水平PCPC之下,经济低速之下,经济低速运行,前一周期的谷底就是本周期的复苏转折点。运行,前一周期的谷底就是本周期的复苏转折点。(2)(2)扩张期扩张期. .图中的图中的BCBC区间,此时周期运行水平高于均衡线水平区间,此时周期运行水平高于均衡线水平PcPc,呈高速,呈高速增长,期间达到均衡值增长,期间达到均衡值PcPc的时刻为扩张转换点。的时刻为扩张转换点。(3)(3)收缩期收缩期. .图中的图中的CDCD区间,此时周期运动水平仍高于均衡水平区间,此时周期运动

591、水平仍高于均衡水平PCPC,增长速,增长速度虽高但已逐期递减,其峰值到度虽高但已逐期递减,其峰值到PcPc的时刻为收缩转折点。的时刻为收缩转折点。(4)(4)萧条期萧条期. .图中的图中的DEDE区间,此时周期水平已低于均衡线区间,此时周期水平已低于均衡线PcPc,回到均衡值,回到均衡值P P的的时刻为萧条转折点。当周期运动水平降至谷底时刻为萧条转折点。当周期运动水平降至谷底E E处时,本周期结束,下一周期开始处时,本周期结束,下一周期开始. . 复苏期和扩张期统称为上升期,此段时间内经济形势好转,效益递增。收复苏期和扩张期统称为上升期,此段时间内经济形势好转,效益递增。收缩期和萧条期统称为下

592、降期,此时经济气候转阴,效益递减。缩期和萧条期统称为下降期,此时经济气候转阴,效益递减。22122122122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4.1.3 14.1.3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1.1.创新性经济周期理论创新性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向新均衡过渡而导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向新均衡过渡而导致的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认为创新能为创新者带来利润,促使其他企业仿效,掀起创致的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认为创新能为创新者带来利润,促使其他企业仿效,掀起创新浪潮,

593、引起对银行信贷资金和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扩张,形成经济新浪潮,引起对银行信贷资金和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扩张,形成经济繁荣。但是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步消失,对银行信贷资金和生产资料需求亦繁荣。但是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步消失,对银行信贷资金和生产资料需求亦逐步减少,引起经济收缩,形成经济萧条。当下一次创新浪潮重新出现时,经济将再逐步减少,引起经济收缩,形成经济萧条。当下一次创新浪潮重新出现时,经济将再次繁荣。因此,创新是引发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他还认为,小创新引发短周期,中次繁荣。因此,创新是引发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他还认为,小创新引发短周期,中创新引发中周期,

594、大创新引发大周期。创新引发中周期,大创新引发大周期。2.2.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是密切相关的认为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是密切相关的, , 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或体现政绩而制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或体现政绩而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引发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例如定的经济政策是引发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例如, ,政府为了赢得连选连任政府为了赢得连选连任, , 往往在执往往在执政后期或选举前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刺激经济扩张,形成政后期或选举前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刺激经济扩张,形成经济繁荣。但在赢得连任后,为了控制经济扩张带来的经济过热、通货

595、膨胀的问题,经济繁荣。但在赢得连任后,为了控制经济扩张带来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从而引起经济收缩或出现经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从而引起经济收缩或出现经济萧条。政治家的经济政策的可变性和周期性调整是引发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济萧条。政治家的经济政策的可变性和周期性调整是引发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 3.3.心理性经济周期理论心理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原因刺激投资活动而引起经济扩张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认为任何一种原因刺激投资活动而引起经济扩张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会超过合理的程度,这种过分乐观又会引起投

596、资过度,形成经济极度繁荣。当人乐观会超过合理的程度,这种过分乐观又会引起投资过度,形成经济极度繁荣。当人们发现投资过度使收益下降后,又会产生不合理的悲观预期,从而减少投资,引起投们发现投资过度使收益下降后,又会产生不合理的悲观预期,从而减少投资,引起投资迅速萎缩,导致经济收缩或出现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一段时期后,投资者的信心资迅速萎缩,导致经济收缩或出现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一段时期后,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又会引起投资逐渐增加和经济复苏,从而使经济进入下一轮的扩张。逐渐恢复,又会引起投资逐渐增加和经济复苏,从而使经济进入下一轮的扩张。 22222222222221 130011 0010 10

597、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4.农业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农业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出现和农业本身的周期波动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出现和农业本身的周期波动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太阳黑子的出现会引起农业减产,要原因。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有周期性的,太阳黑子的出现会引起农业减产,进而引起工业、商业和投资等活动减少,形成经济萧条;太阳黑子的消失会使农进而引起工业、商业和投资等活动减少,形成经济萧条;太阳黑子的消失会使农业增产,进而引起工业、商业和投资等活动增多,形成经济繁荣。因此,太阳黑业增产,进而引起

598、工业、商业和投资等活动增多,形成经济繁荣。因此,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是导致农业收获周期变动的直接原因。子活动的周期性是导致农业收获周期变动的直接原因。 5.5.投资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投资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持续增加, , 会导致对资本品需求的持续扩大会导致对资本品需求的持续扩大, , 从而刺激资本品生产的持续扩张,从而刺激资本品生产的持续扩张,形成经济繁荣。但是资本品生产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资本品生产过度、迫使消费品形成经济繁荣。但是资本品生产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资本品

599、生产过度、迫使消费品生产减少,使经济结构失衡。若大量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会使过剩的资本生产减少,使经济结构失衡。若大量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会使过剩的资本品由于投资资金缺乏而滞销,进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品由于投资资金缺乏而滞销,进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经济的稳定与否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关系最密切。此外,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经济的稳定与否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关系最密切。此外,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亦具有重要的影响。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亦具有重要的影响。 6.6.消费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消费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消

600、费起伏波动所造成的。经济繁荣的出现认为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消费起伏波动所造成的。经济繁荣的出现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体现,有效需求持续增大,可刺激消费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快于消费品生产增长的体现,有效需求持续增大,可刺激消费品生产持续扩大,形成经济繁荣。经济萧条的出现则是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消费品生产持续扩大,形成经济繁荣。经济萧条的出现则是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消费品生产增长的体现,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消费品生产过剩或社会储蓄过大。因此,品生产增长的体现,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消费品生产过剩或社会储蓄过大。因此,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需求不足的交替出现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消费消费需求

601、扩张和消费需求不足的交替出现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主要是人们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生产的增长,或者是收入分配严重需求不足的成因主要是人们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生产的增长,或者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致使少部分富人储蓄过度,而大部分中下和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或者不平等,致使少部分富人储蓄过度,而大部分中下和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或者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人们不敢放心消费。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人们不敢放心消费。22322322322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7.信贷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信贷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

602、期波动的原因是银行信贷资金起伏波动所造成的。认为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银行信贷资金起伏波动所造成的。 银行信贷银行信贷资金持续膨胀引起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品价格上涨,进而刺激资本品生产规模资金持续膨胀引起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品价格上涨,进而刺激资本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形成经济繁荣。但投资品生产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资本品生产过度、使原持续扩大,形成经济繁荣。但投资品生产的持续扩张会导致资本品生产过度、使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农产品等的供给严重不足,消费品生产出现相对不足,经济结材料、燃料、动力和农产品等的供给严重不足,消费品生产出现相对不足,经济结构失衡。为此,国家不得不控制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

603、而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压缩,构失衡。为此,国家不得不控制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而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压缩,又会使过剩的资本品由于缺乏资金而滞销,从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进入又会使过剩的资本品由于缺乏资金而滞销,从而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萧条阶段。8.8.货币供给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供给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货币供给起伏波动所造成的的。当银行体系认为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货币供给起伏波动所造成的的。当银行体系扩大货币供给时,生产者就会增加银行借款,以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和经营收入;扩大货币供给时,生产者就会增加银行借款,以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和经营收入;

604、消费者就会因货币收入的增加而扩大消费或增加储蓄,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消费者就会因货币收入的增加而扩大消费或增加储蓄,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货币供给是有限的,受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存款准备金以及国家的货币政策银行货币供给是有限的,受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存款准备金以及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约束,银行体系迟早要放慢货币供给或停止信贷扩张,而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约束,银行体系迟早要放慢货币供给或停止信贷扩张,而货币供给或信贷的紧缩,又会使投资规模压缩,减少订货,从而使生产出现过剩,使经供给或信贷的紧缩,又会使投资规模压缩,减少订货,从而使生产出现过剩,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

605、条阶段,资金逐渐回到银行,又为银行体系的下一轮货币供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资金逐渐回到银行,又为银行体系的下一轮货币供给或信贷扩张提供了条件。给或信贷扩张提供了条件。 9.9.乘数乘数加速系数模型理论加速系数模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把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萨缪尔森把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 ,用建立的用建立的乘数乘数加速系数模型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性。当投资增加时,投资乘数会使加速系数模型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性。当投资增加时,投资乘数会使产出成倍的增大,投资减少时,投资乘数会使产出成倍的减小。产出的变动又会通产出成倍的增大,投资减少时

606、,投资乘数会使产出成倍的减小。产出的变动又会通过加速系数的作用影响投资,投资乘数与加速系数的交互作用是造成经济周期波动过加速系数的作用影响投资,投资乘数与加速系数的交互作用是造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原因。 22422422422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4.2.1 14.2.1 经济周期的描述经济周期的描述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谷底、峰值、谷底谷底、峰值、谷底”三个要点、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三个要点、上升期和下降期两大阶段构成的。经济周期的描述涉及下列一些基本概念。大阶段构成的。经济周期的描述涉及下列一些

607、基本概念。(1 1)周期时间。指某一周期开始的具体时间到结束的具体时间。)周期时间。指某一周期开始的具体时间到结束的具体时间。(2 2)周期长度。指某一周期从起点到终点所跨越的时间长度。)周期长度。指某一周期从起点到终点所跨越的时间长度。(3 3)谷底值。指某一周期最低点的指标数值,一个经济周期有两个谷底,即)谷底值。指某一周期最低点的指标数值,一个经济周期有两个谷底,即起点的谷底和终点的谷底。起点的谷底和终点的谷底。(4 4)峰值。指某一周期达到顶点的指标数值。)峰值。指某一周期达到顶点的指标数值。(5 5)扩张长度。指从周期起点谷底时刻到峰值时刻的时间长度,即上升期的)扩张长度。指从周期起

608、点谷底时刻到峰值时刻的时间长度,即上升期的时间长度。时间长度。(6 6)收缩长度。指从周期峰值时刻到终点谷底时刻的时间长度,即下降期的)收缩长度。指从周期峰值时刻到终点谷底时刻的时间长度,即下降期的时间长度。时间长度。(7 7)衰退转折点。指经济周期峰值所处的时刻。)衰退转折点。指经济周期峰值所处的时刻。(8 8)扩张转折点。指经济周期谷底所处的时刻。)扩张转折点。指经济周期谷底所处的时刻。(9 9)扩张差。指本次经济周期峰值与前次经济周期谷底(亦即本次经济周期)扩张差。指本次经济周期峰值与前次经济周期谷底(亦即本次经济周期起点的谷底)的离差,又称扩张振幅。起点的谷底)的离差,又称扩张振幅。(

609、1010)收缩差。指本次经济周期峰值与下次经济周期谷底(亦即本次经济周期)收缩差。指本次经济周期峰值与下次经济周期谷底(亦即本次经济周期终点的谷底)的离差,又称收缩振幅。终点的谷底)的离差,又称收缩振幅。 22522522522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4.2.2 14.2.2 经济周期测度的基本问经济周期测度的基本问要较为准确地测度和描述经济周期的形态和特征要较为准确地测度和描述经济周期的形态和特征, ,应解决以下基本问题。应解决以下基本问题。 (1 1)代表性指标的选择。经济周期的测度必须依据研究的目的,选)代表性指标的选择

610、。经济周期的测度必须依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周期的形态和特征。例如,研究经济增长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周期的形态和特征。例如,研究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可选择的周期波动可选择GDPGDP增长率作为测度指标;研究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增长率作为测度指标;研究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则需要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同步变动指标作为测度的依据。则需要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同步变动指标作为测度的依据。 (2 2)综合动态指数的构造。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的测度,则需要构)综合动态指数的构造。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的测度,则需要构造综合动态指数来测度和描述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的形态和特征。例造综合动态指数来测度

611、和描述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的形态和特征。例如,可将如,可将GDPGDP环比指数、工业生产环比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环比指环比指数、工业生产环比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环比指数、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指数、非农就业环比指数等具有同步变动效应数、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指数、非农就业环比指数等具有同步变动效应的动态指数来构造综合动态环比指数,作为测度和描述整个经济周期波的动态指数来构造综合动态环比指数,作为测度和描述整个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动的基准。 (3 3)数据资料的选择。经济周期的测度要求要有时间跨度足够长的)数据资料的选择。经济周期的测度要求要有时间跨度足够长的动态数据资料,同时,应尽可能采用月度数据或

612、季度数据,如果缺乏月动态数据资料,同时,应尽可能采用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如果缺乏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也可使用年度数据。采用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测度度数据或季度数据,也可使用年度数据。采用月度数据或季度数据测度经济周期波动时,应注意剔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时,应注意剔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4 4)测度方法的选择。经济周期测度的方法主要有古典循环测度)测度方法的选择。经济周期测度的方法主要有古典循环测度法、增长循环测度法、残差循环测度法三种,此外,还有经济周期图示法、增长循环测度法、残差循环测度法三种,此外,还有经济周期图示辅助法。其中古典循环测度法用于古典周期的测度,增长循环测度法和辅助法

613、。其中古典循环测度法用于古典周期的测度,增长循环测度法和残差循环测度法可用于隐性周期波动的测度。残差循环测度法可用于隐性周期波动的测度。 (5 5)经济周期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周期测度的结果应分周期来描述)经济周期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周期测度的结果应分周期来描述其形态和特征,并分析不同经济周期之间有无显著的差别。同时,应对其形态和特征,并分析不同经济周期之间有无显著的差别。同时,应对经济周期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作出分析和解释,亦可进一步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作出分析和解释,亦可进一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226226226

614、22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4.2.3 14.2.3 经济周期测度的方法经济周期测度的方法 1.1.古典循环测度法古典循环测度法古典循环测度法又称直接分期观察法。当经济变量的绝对水平古典循环测度法又称直接分期观察法。当经济变量的绝对水平Y Y的扩张期的扩张期与收缩期交替出现时,可直接把某一时刻的最小值与收缩期交替出现时,可直接把某一时刻的最小值( (谷底值谷底值) )到最大值到最大值( (峰值峰值) )的时的时期定为扩张期,把最大值期定为扩张期,把最大值( (峰值峰值) )到另一个最小值到另一个最小值( (谷底值谷底值) )

615、的时期定为收缩期。如的时期定为收缩期。如果原数列存在一定的短期随机波动,可借助经济周期图进行辅助测度,即对短期果原数列存在一定的短期随机波动,可借助经济周期图进行辅助测度,即对短期随机波动忽略不计,直接将经济周期图中具有持续增加趋势的时期定为扩张期,随机波动忽略不计,直接将经济周期图中具有持续增加趋势的时期定为扩张期,将具有持续下降趋势的时期定为收缩期。将具有持续下降趋势的时期定为收缩期。【例例14.114.1】 2.2.增长循环测度法增长循环测度法由于隐性周期变动一般表现为增长率的波动,因此,可计算数列的环比增由于隐性周期变动一般表现为增长率的波动,因此,可计算数列的环比增长率来测定隐性周期

616、变动。当环比速度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动时,可把最小发展速长率来测定隐性周期变动。当环比速度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动时,可把最小发展速度度( (谷底谷底) )到最大发展速度到最大发展速度( (峰值峰值) )时期称为扩张期或上升期,把最大速度到另一个时期称为扩张期或上升期,把最大速度到另一个最小发展速度最小发展速度( (谷底谷底) )的时期称为收缩期或下降期,进而可观察各周期变动的过程、的时期称为收缩期或下降期,进而可观察各周期变动的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如果环比增长率数列存在一定的短期随机波动,亦可借助经济形态和周期长度。如果环比增长率数列存在一定的短期随机波动,亦可借助经济周期图进行辅助测度,即将经济周

617、期图中具有持续增长趋势的时期定为扩张期,周期图进行辅助测度,即将经济周期图中具有持续增长趋势的时期定为扩张期,将具有持续下降趋势的时期定为收缩期。将具有持续下降趋势的时期定为收缩期。【例例14.214.2】 3.3.残差循环测度法残差循环测度法又称时间数列分解法,是依据时间数列的乘法模式或加法模式,首先测定又称时间数列分解法,是依据时间数列的乘法模式或加法模式,首先测定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然后再测定周期波动。即把剩余变动的绝对量为正数列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然后再测定周期波动。即把剩余变动的绝对量为正值(相对量大于值(相对量大于1 1)的时期定为扩张阶段,把剩余变动的绝对量为负值(相对量

618、)的时期定为扩张阶段,把剩余变动的绝对量为负值(相对量小于小于1 1)的时期定为收缩阶段,依此类推下去,可将原数列的所有周期测度出来,)的时期定为收缩阶段,依此类推下去,可将原数列的所有周期测度出来,进而可观察各周期变动的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进而可观察各周期变动的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例例14.314.3】 22722722722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4.3 14.3 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与分析14.3.1 14.3.1 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经济增长周期的测度测度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目的测度经

619、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目的, ,在于的认识和掌握经济加速增长与低速运行交替在于的认识和掌握经济加速增长与低速运行交替出现的数量规律出现的数量规律, , 判断当前或近期内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基本走向判断当前或近期内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基本走向, ,为预测决策、宏为预测决策、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测度,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测度,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环)环比发展速度或环比增长率来进行周期划分、周期描述和关联分析。比发展速度或环比增长率来进行周期划分、周期描述和关联分析。【例例14.414.4】 14.3.2 14.3.2 周期波动的自传

620、导机制分析周期波动的自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增长周期的形成既有内在的传导机制,也有外在的冲击机制。经济增长周经济增长周期的形成既有内在的传导机制,也有外在的冲击机制。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是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期波动是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周期自波动传导机经济增长周期自波动传导机制分析在于考察经济增长自身是否具有动态的传导效应,以及不同时期自传导效应是制分析在于考察经济增长自身是否具有动态的传导效应,以及不同时期自传导效应是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通常采用经济增长自回归分析法。即经济增长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取自同一数列,通常采用经济增长自回归

621、分析法。即经济增长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取自同一数列,其中自变量作若干期的滞后分布处理,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或向后回其中自变量作若干期的滞后分布处理,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或向后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例例14.5】 1962-19781962-1978年和年和1990-20071990-2007年年GDPGDP增长率的自回归模型增长率的自回归模型 : 22822822822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4.3.3 14.3.3 周期波动的外在冲击机制分析周期波动的外在冲击机

622、制分析 主要考察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形成的影响。外在冲击是经济增长周主要考察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形成的影响。外在冲击是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起因期波动的起因, ,由于一系列外在冲击通过内在传导机制而产生叠加波动由于一系列外在冲击通过内在传导机制而产生叠加波动, ,从而形成现从而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影响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因素很多,因而,可从不同的角实的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影响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因素很多,因而,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周期波动冲击机制分析。度来进行周期波动冲击机制分析。 1.1.农业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农业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农业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农业生产本身易受自

623、然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农业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农业生产本身易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农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规律,在经济周期传导机制的影响下,农业增长波动响,使农业呈现出周期波动的规律,在经济周期传导机制的影响下,农业增长波动会引发经济增长产生波动。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波会引发经济增长产生波动。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增长波动引发的,而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增长波动引发的,而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 , 农业农业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仍然具有一定的冲击影响。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仍然具有一

624、定的冲击影响。【例例14.614.6】 1962-1978 1962-1978年和年和1990-20071990-2007年农业增长对年农业增长对GDPGDP增长率的冲击模型增长率的冲击模型 : 22922922922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工业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工业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增长再很大程度上是由工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

625、的重要引擎,经济增长再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因此,工业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具有重要的冲击影响。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因此,工业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具有重要的冲击影响。 【例例14.714.7】 1990-2008 1990-2008年年工业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决定决定GDPGDP增长率回归模型为增长率回归模型为3 3投资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投资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因而,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亦具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因而,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亦具有重要的冲击影响。这种分析可分别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住房投资增长波动对经济有重要的冲击影响。这种

626、分析可分别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住房投资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总投资(资本形成)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冲增长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总投资(资本形成)增长波动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冲击影响。击影响。【例例14.714.7】 1990-2008 1990-2008年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年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GDPGDP增长率回归模型增长率回归模型: :23023023023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4.4.消费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消费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 消费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消费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 消费需求扩

627、张和消费需求不足的交替出现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需求不足的交替出现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消费性原因。这种分析可分别考察最终消费、城镇居民人均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消费性原因。这种分析可分别考察最终消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消费生活消费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消费结构演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和升级换代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结构演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和升级换代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 【例例14.914.9】1990-20081990-2008年最终消费增长率决定年最终消费增长率决定GDPGDP增长

628、率回归模型增长率回归模型: :5 5货币供给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货币供给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货币供给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和紧缩的交替出现是引货币供给波动性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和紧缩的交替出现是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货币性原因。这种分析可分别考察货币供给量发经济周期波动的货币性原因。这种分析可分别考察货币供给量M0M0、M1M1和和M2M2的增长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亦可考察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冲击影响。响。【例例14.1014.10】1990-20081990-2008年货币

629、供给量年货币供给量M2M2增长率决定增长率决定GDPGDP增长率回归模型增长率回归模型: :23123123123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6 6进出口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进出口增长波动冲击机制分析19981998年以前,我国经济外向度较低,货物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年以前,我国经济外向度较低,货物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1998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外向度逐步提高,货物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年以后,我国经济外向度逐步提高,货物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增大。因此,货物进出口的扩张与收缩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加速与

630、减速,从而会增大。因此,货物进出口的扩张与收缩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的加速与减速,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起伏波动。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起伏波动。【例例14.1114.11】若取若取1998-20081998-200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GDP的年增长率为因变量,的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以t,t-1,t,t-1,t-12,t-12年的货物进出口年的货物进出口IEIE年增长率为自变量,并引入年增长率为自变量,并引入t-1t-1年年GDPGDP增长率为增长率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模型为此模型的统计检验是合格的。模型表明在此模型的统计检验是合格的。模型表

631、明在1998-20081998-2008年期间,经济增长既取年期间,经济增长既取决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影响,又取决于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影响。货物进出口的决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影响,又取决于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影响。货物进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的正影响效应。这意味着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加速会使经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的正影响效应。这意味着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加速会使经济增长加速,如果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减速会使经济增长减速,从而引起经济增长济增长加速,如果货物进出口增长的减速会使经济增长减速,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发生起伏波动。对于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地区来说,如果国外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发生起伏波动。对于经济外向度较

632、高的地区来说,如果国外需求特别是出口需求下降,势必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冲击和影响。下降,势必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23223223223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4.4 14.4 经济景气循环分析经济景气循环分析 14.4.1 14.4.1 经济景气循环统计指标经济景气循环统计指标 经济景气循环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复再现的运动过程。经济景气循环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复再现的运动过程。 经济景气循经济景气循环分析是通过选择若干指标编制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来描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环分析是通过选择若干指

633、标编制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来描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动过程动过程, ,综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综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 是处在扩张阶段是处在扩张阶段, ,还是处在收缩阶段还是处在收缩阶段, ,并预告并预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运行的走势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运行的走势, ,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为了准确测度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状态为了准确测度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状态, ,通常需要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统计指通常需要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中选择能够灵敏反映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状态和走势的若干指标作为经济景气标中选择能够灵敏反映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状态和走势的若干

634、指标作为经济景气循环测度的统计指标,并区分为同步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循环测度的统计指标,并区分为同步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1 1同步经济指标同步经济指标: : 又叫一致性指标,是指周期波动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基又叫一致性指标,是指周期波动过程、形态和周期长度基本一致的统计指标,亦即这些统计指标的变动具有同步性的特征。本一致的统计指标,亦即这些统计指标的变动具有同步性的特征。2 2先行经济指标先行经济指标: :又叫领先指标,是指先于经济周期变动的指标,即在相同时又叫领先指标,是指先于经济周期变动的指标,即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为先行指标。由于间

635、上的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为先行指标。由于先行指标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利用先先行指标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利用先行指标判断、预警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行指标判断、预警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 3 3滞后经济指标滞后经济指标: :又称落后指标,是指落在经济周期波动后面的指标,即在相又称落后指标,是指落在经济周期波动后面的指标,即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为滞后指标。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为滞后指标。在经济意

636、义上,滞后指标可作为经济失衡的标志。在经济意义上,滞后指标可作为经济失衡的标志。23323323323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4.4.2 14.4.2 经济景气指数的计算经济景气指数的计算 经济景气指数一般有扩散指数和综合指数两种。经济景气指数一般有扩散指数和综合指数两种。 1 1经济景气扩散指数的计算经济景气扩散指数的计算 扩散指数又称广布指数,通常是指研究时期内扩散指数又称广布指数,通常是指研究时期内( (月、季、年月、季、年) )的一组统计指标中的一组统计指标中上升的和持平的指标数目占全部指标数目的比重。扩散指数(上升的

637、和持平的指标数目占全部指标数目的比重。扩散指数(DIDI)的计算公式为)的计算公式为 扩散指数扩散指数=(=(上升的指标数目上升的指标数目+ +持平的指标数目持平的指标数目0.5)/ 0.5)/ 全部指标数目全部指标数目100%100% 扩散指数的取值在扩散指数的取值在0 0到到100100之间,其数值大小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一般为之间,其数值大小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一般为 (1) (1) 扩散指数由扩散指数由5050向向100100上升时,经济加速增长,处在扩张期上升时,经济加速增长,处在扩张期; ; (2) (2) 扩散指数由扩散指数由100100向向5050下降时,经济增长放慢,处在收缩

638、期下降时,经济增长放慢,处在收缩期; ; (3) (3) 扩散指数由扩散指数由5050向向0 0下降时,下降时, 经济增长下降,处在萧条期经济增长下降,处在萧条期; ; (4) (4) 扩散指数由扩散指数由0 0向向5050上升时,上升时, 经济增长回升,进入复苏期。经济增长回升,进入复苏期。 2. 2. 经济景气综合指数的编制经济景气综合指数的编制 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又称合成指数,通常分别计算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和滞后指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又称合成指数,通常分别计算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和滞后指数。编制时,可先计算各指标的环比发展速度或环比增长率,然后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数。编制时,可先计算各指标的环比发展

639、速度或环比增长率,然后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综合指数;亦可依据时间数列的乘法模式,先计算各指标的剩余变动的相对量,求得综合指数;亦可依据时间数列的乘法模式,先计算各指标的剩余变动的相对量,然后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综合指数。然后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综合指数。 14.4.3 14.4.3 我国经济景气指数的应用我国经济景气指数的应用 1.1.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先行指数、一致指数、滞后指数和预警指数。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包括先行指数、一致指数、滞后指数和预警指数。 2. 2.中国房地产景气指数:中国房地产景气指数: 中国房地产景气指数、房地产开发预警指数。中国房地产景气指数、房地产开发预警指

640、数。 3. 3.企业景气指数企业景气指数: : 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 23423423423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4141.1.为什么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是内在和外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什么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是内在和外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应应怎样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怎样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 ?2. 2. 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运行有何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对社会经济运行有何影响, ,应怎样减弱这种影响应怎样减弱这种影响? ?3. 3. 经

641、济周期测度有哪些方法经济周期测度有哪些方法? ? 隐性周期测度可采用哪些方法隐性周期测度可采用哪些方法? ? 4. 4. 经济景气循环与经济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经济景气循环与经济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5. 5. 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周期、或工业周期、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周期、或工业周期、或农业周期、或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或零售市场周期等周期波动的形态、内或农业周期、或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或零售市场周期等周期波动的形态、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展开对策研究,写出分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展开对策研究,写出分析报

642、告。析报告。6 6经济景气扩散指数、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应如何构造经济景气扩散指数、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应如何构造和应用?和应用?23523523523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4 13.4 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通货膨胀的识别与治理13.4.113.4.1 通货膨胀类型的识别通货膨胀类型的识别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 , 是显性通货膨胀,还是隐性通货膨是显性通货膨胀,还是隐性通货膨胀,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一般来说,可按下列规则识别通货膨胀的类型。胀,或者二者

643、兼而有之。一般来说,可按下列规则识别通货膨胀的类型。1.1.若货币占有率相对稳定,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若货币占有率相对稳定,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而货币供求是相对均衡的。当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而货币供求是相对均衡的。当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均衡的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均衡的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种状态。2.2.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价格总水平持续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若货币占有率持续下降,价格总水平持续

644、提高,则存在显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且货币供应存在不足的问题。当国内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或结构性失衡、且货币供应存在不足的问题。当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或结构性失衡时、若货币当局往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或结构性失衡时、若货币当局往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出现这种状态。3.3.若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若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但存在货币供求失衡的问题。当国内总供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总量是相对均衡的,但存在货币供

645、求失衡的问题。当国内总供求相对平衡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求相对平衡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4.4.若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若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则存在隐性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商品和货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失衡问题。当国内商品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实生活中商品和货币都存在供大于求的失衡问题。当国内商品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求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状态。5.5.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相对稳定,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都不存在

646、。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相对稳定,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都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都是相对均衡的。现实生活中的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都是相对均衡的。6.6.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提高,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并存。现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提高,则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并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小于需求或需求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小于求、货币供给过多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小于需求或需求过大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过大时、若货币当局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23623623623621 1

647、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7.7.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下降,则存在明显的通货紧缩。现实若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占有率都持续下降,则存在明显的通货紧缩。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大求、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严生活中存在着商品供大求、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国内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严重不足时、若货币当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重不足时、若货币当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现这种调控失误的状态。【例例13.1113.11】表表13-513-5是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计算的我国是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计算的

648、我国20082008年年1 1月月- -20092009年年5 5月的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可看出,月的显性、隐性和综合通货膨胀率,可看出,20082008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虽然由逐步上升到逐步回落虽然由逐步上升到逐步回落, ,但显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但显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 ; 货币货币M2M2占有率指数持续下占有率指数持续下降(隐性通胀率为负值)降(隐性通胀率为负值), , 表现为隐性通货紧缩。表现为隐性通货紧缩。20092009年年1 1月月-5-5月消费品零售价格月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指数持续下降, , 出现显性通货紧缩出现显性通货紧缩, ,但货币但货币

649、M2M2占有率指数持续提高占有率指数持续提高, , 存在明显的隐存在明显的隐性通货膨胀。性通货膨胀。20082008年的显性通货膨胀已转化为年的显性通货膨胀已转化为20092009年的隐性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在于年的隐性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在于20082008年下半年开始,副食品供给得到改善,使副食品价格逐步回落年下半年开始,副食品供给得到改善,使副食品价格逐步回落, ,房地产市场开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饱和状态,建材供大于求,使建材价格逐步回落始出现饱和状态,建材供大于求,使建材价格逐步回落, ,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加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消费价格总指数逐步回落。政政策,使消费价格总指

650、数逐步回落。20082008年年1010月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出口受阻,导致国内工业品总供给月世界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出口受阻,导致国内工业品总供给严重大于国内总需求,进一步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持续下降,显性通胀已消严重大于国内总需求,进一步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持续下降,显性通胀已消除。但是,为了扩大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但是,为了扩大内需、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货币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货币供应不断扩大,进而使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较为严重的隐性通胀开始致使货币供应不断扩大,进而使货币占有率持续提高,较为严重的隐性通胀开始显现,并且出现了货币供应

651、急剧增加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严重的不显现,并且出现了货币供应急剧增加与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的严重的不协调的现象。这种状态是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之后,国内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协调的现象。这种状态是世界金融危机暴发之后,国内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致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致使货币供致使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走低,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致使货币供应急剧增加的体现。应急剧增加的体现。23723723723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3.4.2 13.4.2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通货膨胀

652、的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类型或性质不同通货膨胀的类型或性质不同, , 其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其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 治理的对策也就不同。治理的对策也就不同。 1.1.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显性通货膨胀是与商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消费价格指数或显性通货膨胀是与商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消费价格指数或GDPGDP紧缩价格紧缩价格指数的持续的上升或居高不下。因此,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性通货指数的持续的上升或居高不下。因此,如果只存在显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隐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商品供求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必须先区分商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

653、治理应重点解决商品供求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必须先区分商品供求不均衡的性质和成因,是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还品供求不均衡的性质和成因,是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引发的通货膨胀,还是需求增长过快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一般地说。应从商是需求增长过快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一般地说。应从商品供求两方面进行治理。品供求两方面进行治理。(1 1)增加有效供给。解决商品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国家应)增加有效供给。解决商品供给总量不足或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国家应扶持和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重点投向短线产品的生

654、产等。需扶持和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重点投向短线产品的生产等。需要注意的是,显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由于价格变动的惯性作用要注意的是,显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由于价格变动的惯性作用, , 加之供给的增加或加之供给的增加或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一旦价格上涨后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一旦价格上涨后, ,一般难以在短期内平抑下来。一般难以在短期内平抑下来。为此,必要时可扩大短线产品的进口或动用国家储备,以平抑价格的持续上涨。为此,必要时可扩大短线产品的进口或动用国家储备,以平抑价格的持续上涨。 (2(2)抑制需求的增长。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致使商品供给

655、不能)抑制需求的增长。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致使商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增长过快的要求时,应采取紧缩性的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管制满足需求增长过快的要求时,应采取紧缩性的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管制或冻结工资总额或工资的增长。直得注意的是,在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或冻结工资总额或工资的增长。直得注意的是,在单一的显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果只控制需求不增加有效供给,价格上涨仍然是难以平抑的,因而,紧缩性的宏观调果只控制需求不增加有效供给,价格上涨仍然是难以平抑的,因而,紧缩性的宏观调制政策的力度不能过大,否则,人们为了应对价格上涨的货币支付的需要,就会减少制政策的力度

656、不能过大,否则,人们为了应对价格上涨的货币支付的需要,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增大货币的流动性。为此。可采取工资或收入指数化政策,以克服在银行的存款,而增大货币的流动性。为此。可采取工资或收入指数化政策,以克服显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防止因价格上涨而使个人实际工资或收入下降。显性通货膨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防止因价格上涨而使个人实际工资或收入下降。 23823823823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2.2.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的治理隐性通货膨胀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货币流隐性

657、通货膨胀是与货币供求不均衡相关的,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因此,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通速度下降。因此,如果只存在隐性通货膨胀,而不存在显性通货膨胀时,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货币供求非均衡的问题。可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胀的治理应重点解决货币供求非均衡的问题。可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防止信贷资金、财政赤字的过快扩张。但适度的或爬行的隐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防止信贷资金、财政赤字的过快扩张。但适度的或爬行的隐性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因为货性通货膨胀对社会经

658、济生活的影响并不大,相反,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因为货币供给的增长略快于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当货币供给币供给的增长略快于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只有当货币供给增长过快,隐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则有必要进行治理。增长过快,隐性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时,则有必要进行治理。3.3.复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复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并存,则是较严重的复合型通货膨胀。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如果同时并存,则是较严重的复合型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采取有紧有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其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采取有紧有松

659、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小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供小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扩大短线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短线产品进口、动用国家储备,管制物价、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等等。另一构、扩大短线产品进口、动用国家储备,管制物价、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等等。另一方面必须解决货币供大于求的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有:控制投资规模和信贷资金的过方面必须解决货币供大于求的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有:控制投资规模和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防止财政赤字的扩大、控制货币发行、压缩政府开支、整顿经济秩序快增长,防止财政赤字的扩大、控制货币发行、压缩政

660、府开支、整顿经济秩序等。等。4.4.通货紧缩的治理通货紧缩的治理通货紧缩通常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走低或下跌,货币供给不足的表现通货紧缩通常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走低或下跌,货币供给不足的表现. .通货紧通货紧缩的治理,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大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缩的治理,一方面必须解决商品供大于求的不均衡或结构失衡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长线产品生产,扩大短线产品生产;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长线产品生产,扩大短线产品生产;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国内需求;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实施价格调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

661、扩大国内需求;开发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实施价格调高策略,引导消费增长;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公共产品需求等。另一方面应解决货币供策略,引导消费增长;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公共产品需求等。另一方面应解决货币供小于求的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的投资规小于求的不均衡的问题,应采取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有效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加大对落后或贫困地区、贫困或模和信贷规模,适度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加大对落后或贫困地区、贫困或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出和扶贫力度,以增加有效的消费需求。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出和扶贫力度,以增加有效的消费

662、需求。23923923923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n n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3131313n n 1. 1. 1. 1. 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你认为本章提出的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方法是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测度方法是否合理? ? ?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 n n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

663、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通货膨胀率等于通货膨胀吗? ? ?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 ?n n 2. 2. 2. 2. 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形成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 ? ? 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 ? ?n n 3. 3. 3. 3.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

664、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和综合通货膨胀率测度, , , , 并解释并解释并解释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你的分析结论。n n 4. 4. 4. 4.

665、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新进行我国显性通货膨胀率、隐性通货膨胀率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 , , 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

666、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n n 5. 5. 5. 5. 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在本章提供的数据或分析的基础上, , , , 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更新和补充2007200720072007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年以后的数据, , , , 重重重重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新进行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 , , 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并解释你的分析结论。n n

667、6 6 6 6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显性通货膨胀、隐性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和综合通货膨胀? 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并提出治理的对策。n n 7 7 7 7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

668、货膨胀应采用经济总量口径测度通货膨胀时,其显性通货膨胀和隐性通货膨胀应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采用何种指标来测度?试搜集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 , 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并解释分析结论。 24024024024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是是指指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地地区区的的经经济济从从欠欠发发达达状状态态向向发发达达状状态态转转变变的的过过程程。经经济济发发展展

669、涉涉及及经经济济结结构构转转变变,经经济济质质量量改改善善和和经经济济总总量量的的扩扩张张;涉涉及及工工业业化化、城城镇镇化化、信信息息化化和和农农业业产产业业化化等等方方面面,以以及及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的的协协调调发发展展等等等等。本本章章主主要要阐阐述述工工业业化化、城城镇镇化化和和信信息息化化测测度度与与分分析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5.1 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 15.2 15.2 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 15.3 15.3 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 15.4 15.4 农业贡献的测度与效应分析农业贡

670、献的测度与效应分析 第第1515章章 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发展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1 15.1 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 15.1.1 15.1.1 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过程。工业化不仅局限于工业部门,而程,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过程。工业化不仅局限于工业部门,而且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化表现为一系

671、列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且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化表现为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生产过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而导致生产过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等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 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工业化具有以下特征。业社会。工业化具有以下特征。(1) (1) 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自

672、动化和信息化。化、自动化和信息化。(2) (2) 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亦即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亦即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3) (3)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会不断向产业非农化演变。表现在第一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会不断向产业非农化演变。表现在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会上升,但在(农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会上升,但在GDPGDP中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在中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在GDPGDP中

673、所占的比重会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然后逐步下降中所占的比重会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然后逐步下降(4 4)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会不断向就业非农化演变。三次产业的结构)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会不断向就业非农化演变。三次产业的结构将由最初的将由最初的“一、二、三一、二、三”演变为演变为“二、三、一二、三、一”,并最终变为,并最终变为“三、二、一三、二、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5 5)工业生产过程和结构会产生突破性的变革。一是工业的重工业化水平逐)工业生产过程和结构会产生突破性的变革。一是工业的重工业化水平逐渐降低渐降低; ;二是工

674、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水平将逐步提升二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水平将逐步提升; ; 三是工业的技术集约化水平三是工业的技术集约化水平将逐步提高,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将逐步提高,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24224224224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5.1.2 15.1.2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工业化的基本理论1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经济学教授钱纳里在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经济学教授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

675、研究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把工业化看作是广义的中,把工业化看作是广义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结构转变”。他根据多国模。他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化模式,将经济结构转变划分为型的标准化模式,将经济结构转变划分为农业社会、准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准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三个阶段和六个时期(最初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段和六个时期(最初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划分标准表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划分标准表15-115-1)。)。 2 2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配第- -克拉克

676、定理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性学说克拉克定理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性学说. .该定理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业。经过大样本观察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业。经过大样本观察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见表见表15-2)15-2)。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

677、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3.3.工业内部结构演化理论工业内部结构演化理论工业结构演化理论是从工业内部结构演化分析出发,认为在工业经济发展过工业结构演化理论是从工业内部结构演化分析出发,认为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程中, , 工业结构的演化一般要经历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三个阶段。产工业结构的演化一般要经历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三个阶段。产业结构演变一般具有下列趋势和规律:(业结构演变一般具有下列趋势和规律:(1 1

678、)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关 ;(;(2 2)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3 3)三次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三次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 ;(;(4 4)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具有可塑性。)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具有可塑性。 24324324324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 4. 新型工业化理论新型工业化理论 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坚持以信息化

679、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概括。这一理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概括。这一理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1 1)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即)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即各经济主体应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各经济

680、主体应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推行清洁文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推行清洁文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2 2)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型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先进科技)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型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并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成果的推广,并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3 3)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统一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统一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坚

681、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选择。 (4 4)新型工业化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强调必须重视人力)新型工业化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强调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资本和知识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用好人才,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5 5)新型工业化是效益高效型的工业化。强调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新型工业化是效

682、益高效型的工业化。强调各经济主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符合市场需求,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务应符合市场需求,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核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核心,新型工业新型工业化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化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24424424424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5.1.3 15.1.3 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工业化的综合测度1

683、1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应构建包括评价模块划分和评价指标设置在一般来说,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应构建包括评价模块划分和评价指标设置在内的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的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新型工业化综合测度来看,评价模块可划分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科技从新型工业化综合测度来看,评价模块可划分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科技进步、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等进步、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等8 8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其中每个评价模块又可设置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个评价模块又可设置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在实际评

684、价工作中,为了简化评价的工作量,亦可不设置评价模块,而是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为了简化评价的工作量,亦可不设置评价模块,而是直接选择若干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化的综合测度。直接选择若干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和程度的统计指标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有: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和程度的统计指标很多,而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有: 1. 1.人均人均GDPGDP(元)(元) 2. 2.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城镇化率% % 3. 3.产业非农化率产业非农化率% % 4. 4.就业非农化率就业非农化率% % 5. 5.狭义工业化率狭义工业化

685、率% % 6. 6.重工业产值比重重工业产值比重% % 7. 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 8. 8.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GDP% 9. 9.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万元/ /人人) ) 10. 10.综合能耗综合能耗GDPGDP产出系数产出系数24524524524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方法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方法 工业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工业化综合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即首先选择若干能够工业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工业化综合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即首先选择若干能够

686、反映工业化水平高低的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作为工业化综合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反映工业化水平高低的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作为工业化综合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统计学中的平均综合指数法公式,先求各评价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其次,运用统计学中的平均综合指数法公式,先求各评价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加权平均法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加权平均法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IDIIDI)。测度公式为)。测度公式为 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应注意以下几点: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1)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工业化的各个主要方面,评价指标应有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工业化的各个主要方面,评价指标应有

687、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都采用正指标。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都采用正指标。 (2 2)权数)权数W W的确定应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设计的,权数之和应等于的确定应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设计的,权数之和应等于100100。 (3 3)当测度公式中的为基期水平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当)当测度公式中的为基期水平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当为工业化目标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当为比较基准值为工业化目标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当为比较基准值(全国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区域

688、性的工业化综合比较指数。(全国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区域性的工业化综合比较指数。 (4 4)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评价,除了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之外,还可运用)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评价,除了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之外,还可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24624624624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1.4 15.1.4 中国工业化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化的实证分析 1 1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 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主

689、要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动态、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动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种分析可构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工业化综合动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种分析可构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或综合比较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亦可选择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或国际比较指数或综合比较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亦可选择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动态分析或国际比较分析。分析。 【例例15.115.1】到到20072007年止,我国工业化已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重工业化的特征年止,我国工业化已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重工业化的特征很明显,产业非农化、就业

690、非农化和城镇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工业化的质量虽然有所很明显,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和城镇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工业化的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工业比重还不高,工业化质量仍有待提高。提高,但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工业比重还不高,工业化质量仍有待提高。 2 2中国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中国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 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主要是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协调性或均衡性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主要是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协调性或均衡性, , 分分析时析时, ,可选择人均可选择人均GDP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可从人均和三次产业结构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可从人均

691、GDPGDP和三次和三次产业结构分布的类型中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协调性或均衡性。产业结构分布的类型中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协调性或均衡性。 【例例15.215.2】我国我国3131个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省市区之间的协调性个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省市区之间的协调性或均衡性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别过大,人均或均衡性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别过大,人均GDPGDP越高的省市区,越高的省市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小,产业非农化率越高。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小,产业非农化率越高。 24724724724721 130011 0010 1

692、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5.2 15.2 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 15.2.1 15.2.1 城市与城镇化的内涵城市与城镇化的内涵1. 1. 城市的特征城市的特征城市是指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们生产、城市是指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们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域。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生活的聚集区域。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2020世纪国际上通行的世纪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2000人

693、以上,并且把人以上,并且把20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50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50-100万人为大城市;万人为大城市;100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力,从事非农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力,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大的比率。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大的比率。第三,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聚集栽体,第三,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聚集栽体,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第四,城市大多

694、是行政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品聚散中心和文化教育第四,城市大多是行政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品聚散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等。中心等等。 2. 2.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化大生产的过程, , 是人口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以及城是人口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以及城乡空间和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乡空间和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一是农村

695、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24824824824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2.2 15.2.2 城镇化的综合测度城镇化的综合测度城镇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城镇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城镇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城镇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

696、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构建、确定权数和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尽可能涵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度相同。其中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尽可能涵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产业和就业非农化、市场城镇化、消费和投资城镇化等方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产业和就业非农化、市场城镇化、消费和投资城镇化等方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指标,其权数应大一些。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指标,其权数应大一些。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关联的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关联的, , 城镇化和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城镇化和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

697、标是通用的。指标是通用的。 1.1.人均人均GDPGDP(元)(元) 2. 2.人口城镇化率人口城镇化率% % 3. 3.产业非农化率产业非农化率% % 4. 4.就业非农化率就业非农化率% % 5. 5.县以上零售额比重县以上零售额比重% % 6. 6.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比重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比重(%)(%) 7. 7.城镇投资占总投资城镇投资占总投资(%)(%) 8. 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米平米) ) 【例例15.315.3】我国主要年份城镇化综合指数的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实我国主要年份城镇化综合指数的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实现程度指数由现程度指数由19901

698、990年的年的38.2%38.2%提高到提高到20072007年的年的76.8%;76.8%;从城镇化综合环比动态指数来从城镇化综合环比动态指数来看看, , 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综合环比发展速度虽然不同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综合环比发展速度虽然不同, ,但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中但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中20072007年比年比20062006年提高年提高6 6。7 7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综合定基动态指数来看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综合定基动态指数来看, 2007, 2007年为年为19901990年的年的468.1%,468.1%,平均每年提高平均每年提高9.59.5个百分点。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699、个百分点。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的幅度会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的幅度会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 24924924924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2.3 15.2.3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 1. 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两个车轮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两个车轮, , 他们之间他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和共

700、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 .工业化是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镇化的加速器; ; 其次其次,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载体;城镇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载体;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最后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最后, ,工业化是近现代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之间互动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工

701、业化和城镇化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之间互动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就业非农化的效应上。如果把城镇化率看作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就业非农化的效应上。如果把城镇化率看作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 把产业非农化把产业非农化率看作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那么,就业非农化率就是城镇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率看作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那么,就业非农化率就是城镇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的交集。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赖城镇化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交集。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赖城镇化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和产业结构转换问题问题; ;而要实现城镇化而要实现城镇化, ,必须依赖工业化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和市场问题必须依赖工业化解决城

702、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和市场问题. . 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城镇化率、就业非农化率和产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城镇化率、就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保持合适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就业非农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业非农化率保持合适的协调的比例关系。就业非农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也也是工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工业化的核心和关键 见图见图5-1.5-1. 2. 2.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定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测定在于揭示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怎样共同决定人均在于揭示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怎样共同决定人均GDPGDP、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

703、演变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决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决定人均定人均GDPGDP和经济增长的机理表现为和经济增长的机理表现为, , 城镇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的提高可引起人均城镇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的提高可引起人均GDPGDP增加,同时,还会引起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进而引起经济增长。增加,同时,还会引起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进而引起经济增长。25025025025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例例15.415.4】设设1995-20071995-2007年的人均年的人均G

704、DPGDP为因变量为因变量(PCGDP), (PCGDP),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WPUWPU、就业、就业非农化率非农化率ESTEST和产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WSTWST为自变量为自变量, , 并分别作并分别作t, t-1,t, t-1,t-5t-5年的滞后分布年的滞后分布处理处理, , 根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08提供的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两个提供的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可得到下列两个模型:模型: 模型模型表明在表明在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t-5t-5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t t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t t年的人

705、均年的人均GDPGDP具有显著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城镇化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模型模型表明表明t-1t-1、t-5t-5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和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和t t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t t年的人均年的人均GDPGDP具有显著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产业非农化率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这意味着产业非农化率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 ,同时同时, ,只有提只有提高产业非农化率才能解决城镇

706、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高产业非农化率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5125125125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2.4 15.2.4 15.2.4 15.2.4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测定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测定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测定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测定 1. 1. 1. 1.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测定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测定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测定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测定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标志。这个城镇化是

707、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标志。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标志。这个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标志。这个转化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转化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转化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转化过程具有三个主要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口,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向城镇口,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向城镇口,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第二

708、、三产业(非农产业)向城镇口,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逐步提高;二是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聚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聚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聚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表现为就业非农化率逐步高;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是工业化的体移,表现为就业非农化率逐步高;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是工业化的体移,表现为就业非农化率逐步高;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是工业化的体移,表现为就业非农化率逐步高;其中第二和第三个特征正是工业化

709、的体现。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土壤和载体,可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现。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土壤和载体,可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现。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土壤和载体,可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现。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土壤和载体,可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力和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 . . 【例例例例15.515.515.515.5】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城镇化率和就业非农化率决定产业非农化年期间

710、城镇化率和就业非农化率决定产业非农化年期间城镇化率和就业非农化率决定产业非农化年期间城镇化率和就业非农化率决定产业非农化率的率的率的率的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 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模型表明在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t t t t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t-5t-5t-5t-5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t t t t年的年的年的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产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产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

711、决定效应产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决定效应, , , , 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非农化率的提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非农化率的提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非农化率的提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促进产业非农化率的提高高高高, , , , 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

712、的发展。 25225225225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 2. 2. 2. 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测定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测定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测定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测定 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技术集约化水平越高,越需要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技术集约化水平越高,越需要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技术集约化水平越高,越需要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规模越大,技术集约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口,以适应工业化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服务和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

713、换为城镇人口,以适应工业化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服务和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口,以适应工业化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服务和农村人口在空间上转换为城镇人口,以适应工业化对劳动力、资本、土地、服务和市场等要素的要求。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是有拉动作用的。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市场等要素的要求。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是有拉动作用的。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市场等要素的要求。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是有拉动作用的。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市场等要素的要求。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是有拉动作用的。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机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使就业非农化率的提机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

714、展,会促使就业非农化率的提机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使就业非农化率的提机理表现为,产业非农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促使就业非农化率的提高;而要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高;而要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高;而要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高;而要提高就业非农化率,必须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因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是通过就业非农化而发生作用的。动是通过就业非农化而发生作用的。动是通过就业非农化而发生作用的。动是通过就业非农化而发生作用的。 【例例例例15.

715、515.515.515.5】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年期间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年期间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年期间工业化拉动城镇化的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 模型模型模型模型表明在表明在表明在表明在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t-1t-1t-1t-1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年的城镇化率和t-4t-4t-4t-4年的就业非年的就业非年的就业非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对农化率对农化率对农化率对t t t t年的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

716、响年的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年的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年的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 , , ,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变动受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变动受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变动受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变动受自传导效应和就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自传导效应和就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自传导效应和就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自传导效应和就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 模型模型模型模型表明表明表明表明t-1t-1t-1t-1、t-2t-2t-2t-2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和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和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和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和t-1t-1t-1t-1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对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对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对年的产业非农化率对t

717、 t t t年年年年的就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的就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的就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的就业非农化率具有显著的动态影响, , , ,这意味着就业非农化率的变动受自这意味着就业非农化率的变动受自这意味着就业非农化率的变动受自这意味着就业非农化率的变动受自传导效应和产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传导效应和产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传导效应和产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传导效应和产业非农化率的动态影响。25325325325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5.2.5.15.2.5.15.2.5.15.2.5.工业化与城镇化

718、聚类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聚类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聚类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聚类分析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非农化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非农化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非农化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非农化率、就业非农化率比重和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基本就业非农化率比重和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基本就业非农化率比重和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基本就业非农化率比重和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的

719、基本指标。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指标。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指标。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指标。整个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大阶段。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大阶段。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大阶段。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大阶段。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是:初级阶段的人均GDPGDPGDPGDP为为为为600600600600至至至至1200120012001200美元(美元(美元(美元(19971997199719

720、97年汇价),就业非农化率为年汇价),就业非农化率为年汇价),就业非农化率为年汇价),就业非农化率为20202020,人口城镇化率为,人口城镇化率为,人口城镇化率为,人口城镇化率为10101010;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中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分别为分别为分别为1200120012001200至至至至2400240024002400美元、美元、美元、美元、50505050和和和和30303030;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高级阶段的三项指标分别为2400240024002400至至至至4500450045

721、004500美元、美元、美元、美元、80808080和和和和70707070。 【例例例例15.715.715.715.7】2007200720072007年中国年中国年中国年中国31313131个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聚类个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聚类个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聚类个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聚类 25425425425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3 15.3 15.3 15.3 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 15.3.1 15.3.1 15.3.1 15.3.1 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的内

722、涵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普及和提高,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普及和提高,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普及和提高,和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普及和提高, 从而推动从而推动从而推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各

723、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特征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特征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特征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 : : (1 1 1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程度不断提高。 (2 2 2 2)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 3 3 3)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

724、上升。)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4 4 4 4)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资源。 (5 5 5 5)信息系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信息系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15.3.2 15.3.2 15.3.2 15.3.2 信息化的综合测度信息化的综合测度信息化的综合测度信息化的综合测度

725、 通常采用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通常采用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通常采用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通常采用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信息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信息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信息选择比较基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其中,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涵盖产业信息

726、化、消费信息化、通息信息化、信息设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涵盖产业信息化、消费信息化、通息信息化、信息设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涵盖产业信息化、消费信息化、通息信息化、信息设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涵盖产业信息化、消费信息化、通息信息化、信息设备设施、信息传播等主要方面。备设施、信息传播等主要方面。备设施、信息传播等主要方面。备设施、信息传播等主要方面。 25525525525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例例例例15.815.815.815.8】我国我国我国我国2000-20072000-20072000-20072000

727、-2007年信息化年信息化年信息化年信息化动态动态动态动态评价评价评价评价, , , ,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指标体系为: : : :n n1 1 1 1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GDP(%)GDP(%)GDP(%)n n2 2 2 2邮电电信业务量占邮电电信业务量占邮电电信业务量占邮电电信业务量占GDP(%)GDP(%)GDP(%)GDP(%)n n3 3 3 3电话普及率(部电话普及率(部电话普及率(部电话普及率(部/ / / /百人)百人)百人)百人)n n4 4 4 4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移

728、动电话普及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部/ / / /百人)百人)百人)百人)n n5 5 5 5农村彩电普及率(台农村彩电普及率(台农村彩电普及率(台农村彩电普及率(台/ / / /百户)百户)百户)百户)n n6 6 6 6城镇电脑普及率城镇电脑普及率城镇电脑普及率城镇电脑普及率( ( ( (台台台台/ / / /百户百户百户百户) ) ) )n n7 7 7 7农村电脑普及率农村电脑普及率农村电脑普及率农村电脑普及率( ( ( (台台台台/ / / /百户百户百户百户) ) ) )n n8 8 8 8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光缆线路长度长途光缆线路长度( ( (

729、(公里公里公里公里/ / / /人人人人) ) ) )n n9 9 9 9网络宽带接入端口网络宽带接入端口网络宽带接入端口网络宽带接入端口( ( ( (个个个个/ / / /百人百人百人百人) ) ) )n n10101010广播人口覆盖率广播人口覆盖率广播人口覆盖率广播人口覆盖率(%)(%)(%)(%)n n11111111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n n12121212广播制作时间广播制作时间广播制作时间广播制作时间( ( ( (小时小时小时小时/ / / /人人人人) ) ) )n n13131313电视制作时间电视制作时间电视制作时

730、间电视制作时间( ( ( (小时小时小时小时/ / / /人人人人) ) ) )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若要测度信息化的综合实现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若要测度信息化的综合实现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若要测度信息化的综合实现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若要测度信息化的综合实现程度,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和权数如何界定也需要作深入的研究程度,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和权数如何界定也需要作深入的研究程度,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和权数如何界定也需要作深入的研究程度,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和权数如何界定也需要作深入的研究。25625625625621 130011 0010 101

73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3.3 15.3.3 15.3.3 15.3.3 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 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造、提升和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造、提升和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造、提升和信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可以改造、提升和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可以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各种物质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可以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各种物质

732、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可以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各种物质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可以驱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的增长方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的增长方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

733、约型的增长方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可以提高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化可以推式;可以提高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化可以推式;可以提高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化可以推式;可以提高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化可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 , , 进而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进而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进而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进而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例例例例15.915

734、.915.915.9】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年期间, , , ,我国信息化我国信息化我国信息化我国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推动工业化的效应分析 (1 1 1 1)ETE(ETE(ETE(ETE(规模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电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增加值 ) ) ) )对工业增加值对工业增加值对工业增加值对工业增加值IDIDIDID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2 2 2 2)ETEETEETEETE对对对

735、对GDPGDPGDPGDP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25725725725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 (3 (3 (3)WE(WE(WE(WE(规模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GDPGDPGDP的比率的比率的比率的比率) ) ) )对产业非农化的影响对产业非农化的影响对产业非农化的影响对产业非农化的影响 (4 4 4 4)WEWEWEWE和和和和WID(WID(WID(WID(狭义工业化率为狭义工业化率为狭义工业化率为狭义工业化率为WID)WID)

736、WID)WID)对就业非农化的影响对就业非农化的影响对就业非农化的影响对就业非农化的影响 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 . .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应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应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应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应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 , ,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走新型工业化之

737、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并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并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并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并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信息服务业,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业等信息服务业,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业等信息服务业,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业等信息服务业,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 其次,应该全

738、方位地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其次,应该全方位地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

739、化成果来提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用信息化成果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高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最后最后最后最后, , , , 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推进应同时并举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推进应同时并举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推进应同时并举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推进应同时并举, , , , 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信息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

740、路推进信息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信息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推进信息化,信息化应以城镇为中心化,信息化应以城镇为中心化,信息化应以城镇为中心化,信息化应以城镇为中心, , , ,然后向广大农村幅射和推进。然后向广大农村幅射和推进。然后向广大农村幅射和推进。然后向广大农村幅射和推进。 25825825825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5.4 15.4 15.4 15.4 农业贡献的测度分析农业贡献的测度分析农业贡献的测度分析农业贡献的测度分析 15.4.1 15.4.1 15.4.1 15.4.1 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农业发展的基

741、本理论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1. 1. 1. 1.农业剩余转移理论农业剩余转移理论农业剩余转移理论农业剩余转移理论. . . .认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和转移,可利用价格政策、财政政认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和转移,可利用价格政策、财政政认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和转移,可利用价格政策、财政政认为农业剩余的增加和转移,可利用价格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实现。从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实现。从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实现。从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策、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实现。从长期来看,只有通

742、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化、产业化、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科技水平,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剩余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和第二产业,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坚剩余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和第二产业,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坚剩余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和第二产业,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坚剩余源源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和第二产业,才能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坚

743、实的基础。实的基础。实的基础。实的基础。 2 2 2 2农业产业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 , ,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 , ,对当地农业的支对当地农业的支对当地农业的支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

744、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化管理化管理化管理, , , , 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 , , , 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从而实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从而实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从而实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从而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

745、农业转变, , ,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5.4.215.4.215.4.215.4.2农业剩余贡献的测度农业剩余贡献的测度农业剩余贡献的测度农业剩余贡献的测度 农业剩余贡献是农业总产品扣除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后的差额,亦即农产农业剩余贡献是农业总产品扣除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后的差额,亦即农产农业剩余贡献是农业总产品扣除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后的差额,亦即农产农业剩余贡献是农业总产品扣除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后的差额,亦即农产品的商品量,是农业贡献贡献的具体体现。农业剩余贡献可就单项农产品和品的商品量,是农业贡献贡献的具体体现。农业剩余贡献可就单项农产

746、品和品的商品量,是农业贡献贡献的具体体现。农业剩余贡献可就单项农产品和品的商品量,是农业贡献贡献的具体体现。农业剩余贡献可就单项农产品和全部农产品分别进行测度。全部农产品分别进行测度。全部农产品分别进行测度。全部农产品分别进行测度。 1. 1. 1. 1.单项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单项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单项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单项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 : : :测度测度测度测度农产品农产品农产品农产品商品量商品量商品量商品量. . 2.2.综合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综合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综合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综合农产品剩余贡献的测度: : : :测度农业商品产值、人均农业商品产值测度农业商

747、品产值、人均农业商品产值测度农业商品产值、人均农业商品产值测度农业商品产值、人均农业商品产值 25925925925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5151515n n1.1.1.1.应怎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应怎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应怎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应怎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内涵? ? ? ? 涉及哪些方面涉及哪些方面涉及哪些方面涉及哪些方面? ? ? ?n n2.2.2.2.工业化具有哪些特征工业化具有哪些特征工业化具有哪些特征工业化具有哪些特征? ? ? ? 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

748、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 ? ? ?n n3.3.3.3.怎样理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怎样理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怎样理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怎样理解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 ? ? 怎样考察工业化和城怎样考察工业化和城怎样考察工业化和城怎样考察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和互动的效应镇化联动和互动的效应镇化联动和互动的效应镇化联动和互动的效应? ? ? ?n n4.4.4.4.城镇化具有哪些特征城镇化具有哪些特征城镇化具有哪些特征城镇化具有哪些特征? ? ? ? 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 ?

749、 ? ?n n5.5.5.5.信息化具有哪些特征信息化具有哪些特征信息化具有哪些特征信息化具有哪些特征? ? ? ? 怎样反映和测度信息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信息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信息化水平怎样反映和测度信息化水平? ? ? ? 怎怎怎怎样考察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样考察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样考察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样考察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 ? ? ?n n6.6.6.6.应怎样理解农业剩余应怎样理解农业剩余应怎样理解农业剩余应怎样理解农业剩余? ? ? ? 怎样反映和测度农业剩余贡献怎样反映和测度农业剩余贡献怎样反映和测度农业剩余贡献怎样反映和测度农业剩余贡

750、献? ? ? ?26026026026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本本章章主主要要介介绍绍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基基本本理理论论、阐阐述述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均均衡衡性性分分析析、经经济济增增长长的的投投入入因因素素、产产业业因因素素和和需需求求因素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素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6.116.1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6.2 16.2 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 16.3 16.3 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 16.4 16.4 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 第第1

751、616章章 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增长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6.516.5 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 16.6 16.6 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1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16.1.1 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民财富或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增加民财富或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增加, 常用国内生

752、产总值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实际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的实际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 或用人均或用人均GDP(或人均(或人均GNP)的实)的实际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库兹业茨归纳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际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库兹业茨归纳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的的基本特征是:基本特征是: 人均产量增长率高;人均产量增长率高; 全部要素(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高;全部要素(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高; 经济结构转换率高;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率高;经济结构转换率高;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率高; 向世界其他国家寻找市场和原料;向

753、世界其他国家寻找市场和原料; 经济增长的范围占世界经济增长的范围占世界1/3的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或地区。其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质量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其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质量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 16.1.2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Smith(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增加生产性劳动数量和提高劳动效率)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增加生产性劳动数量和提高劳动效率两种途径两种途径, 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能消耗财富,因而在劳动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能消耗财富,因而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

754、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对劳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分工和资本积累对劳动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对增长具有特殊性。动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资源对增长具有特殊性。总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劳动、资本和资源禀赋的函数,即:总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劳动、资本和资源禀赋的函数,即: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G G)=F=F劳动(劳动(L L)+ +资本(资本(K K)+ +资源禀赋(资源禀赋(R R) 26226226226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755、 1011应用统计学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著名的理论贡献者是罗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著名的理论贡献者是罗特索洛,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柯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在没有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长率,用表示收入增长率,用G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用表示劳动力增长率,用GK表示资本增长率,则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表示资本增长率,则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Gy = aGL + (1

756、-a)GK 在这个模型中,收入增长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种因素所引起的。在这个模型中,收入增长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种因素所引起的。a表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资本增长带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结论如下。有多大份额是由资本增长带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他独立于储蓄率。尽管储蓄率增加不影)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他独立于储蓄率。尽管储蓄率增加不影响稳态增长率,但通过资本响稳态增长率,但通过资

757、本产量比率,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产量比率,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2)人均收入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人口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和人口增长率之和,人口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之外的因素决定的。(3)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4)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需求增加,实际利率提高,并引起增加)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需求增加,实际利率提高,并引起增加资本存

758、量的储蓄增加。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将增加。只要有技术资本存量的储蓄增加。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将增加。只要有技术进步,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增长率波动是技术进步率进步,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增长率波动是技术进步率发生波动引起的。发生波动引起的。(5)如果两个国家有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如果两个国家有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他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那么,他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26326326326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759、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又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又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是分析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是分析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理论,产生在上世纪动力机制的理论,产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的理论贡献是罗伯特年代,早期的理论贡献是罗伯特卢卡卢卡斯和保罗斯和保罗罗默。该理论认为人均实际罗默。该理论认为人均实际GDP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择,而且增长可以无限持续下去。新经济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择,而且增长可以无限持续下去。新

760、经济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结论有:来的,其主要结论有: (1)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且是内生因素的作用。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且是内生因素的作用。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意愿投资的结果。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意愿投资的结果。 (2)技术、人力资本有溢出效应,这是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新技术的)技术、人力资本有溢出效应,这是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新技术的发现会随着发现利益的扩散而可以被每个人利用,从而得到免费的资源。发现会随着发现利益的扩散而可以被每个人利用,从而得到免费的

761、资源。 (3)生产活动可以重复。若一个企业增加资本和产量,企业就有收益递减。但经)生产活动可以重复。若一个企业增加资本和产量,企业就有收益递减。但经济可通过增加另一相同企业来增加其资本和产量,而且经济没有收益递减。济可通过增加另一相同企业来增加其资本和产量,而且经济没有收益递减。 (4)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润率不受影响。实际利润率自然可以无限高于目标利润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润率不受影响。实际利润率自然可以无限高于目标利润率。只要人们进行使实际利润率高于目标利润率的研究与开发,人均实际率。只要人们进行使实际利润率高于目标利润率的研究与开发,人均实际GDP就可无就可无限增长,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创新能

762、力的高低和实际利润率的变动。限增长,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实际利润率的变动。 (5)国际知识和贸易的自由流动,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国际知识和贸易的自由流动,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6)如果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均衡增长通常表现为社会次优,增长率低于社会)如果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均衡增长通常表现为社会次优,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最优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 (7)人均资本的积累如果包含人力资本积累,则产出就与资本积累成正比例关系,)人均资本的积累如果包含人力资本积累,则产出就与资本积

763、累成正比例关系,按此关系,只要将产出用于保持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消费的合适比例,宏观经济就能按此关系,只要将产出用于保持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消费的合适比例,宏观经济就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8)政府和企业都应重视生产经验和知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注重加强研发、)政府和企业都应重视生产经验和知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注重加强研发、不断创新,获得社会整体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提高社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发展中不断创新,获得社会整体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提高社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资本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相关技术和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国家在引进资本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相关技

764、术和消化吸收相关技术。 26426426426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2 16.2 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16.2.1 经济增长均衡的概念经济增长均衡的概念 经济增长的均衡通常是指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的均衡的或协调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均衡通常是指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的均衡的或协调的增长, 包括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投资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技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投资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技术进步的均衡等方面。进步的均衡等方面。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要求

765、消费需求应等于消费品供给,投资需求应等要求消费需求应等于消费品供给,投资需求应等于储蓄。其中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储蓄率等于投资率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首于储蓄。其中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储蓄率等于投资率是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首要条件。要条件。 2.投资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投资增长与劳动力增长的均衡:如果投资增长不能解决全部新增劳动力的如果投资增长不能解决全部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会造成部分劳动力闲置或失业,经济增长过程就不能保持均衡状态。就业问题,就会造成部分劳动力闲置或失业,经济增长过程就不能保持均衡状态。因此,经济均衡增长应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因此,经济均衡增长应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3

766、.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劳动生产率与科技进步的均衡: 如果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能反映科如果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能反映科技进步的要求,劳动生产率就不能充分提高,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达到最大化。技进步的要求,劳动生产率就不能充分提高,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达到最大化。 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均衡增长是依靠市场调节自动实现的,市场供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经济均衡增长是依靠市场调节自动实现的,市场供求决定储蓄和投资的转化和平衡,科技进步可使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求决定储蓄和投资的转化和平衡,科技进步可使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追求投资与科技进步的平衡、

767、投产率的不断提高。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追求投资与科技进步的平衡、投资与储蓄的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均衡。资与储蓄的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均衡。 投资与劳动力增长的平衡与人口或劳动人口增长的正常与否直接相关。即投资与劳动力增长的平衡与人口或劳动人口增长的正常与否直接相关。即使在人口或劳动人口正常增长的条件下,投资与劳动力增长的平衡因工资刚性而使在人口或劳动人口正常增长的条件下,投资与劳动力增长的平衡因工资刚性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难以实现。因此,需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而实现经济均衡增长

768、。 26526526526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2.2 经济均衡增长模型经济均衡增长模型 1哈罗德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哈罗德-多马认为多马认为,在技术进步既定的条件下在技术进步既定的条件下, 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高度的积累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高度的积累(投资投资), 必须把积累必须把积累(投资投资)及其效果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哈罗德经济均衡增及其效果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哈罗德经济均衡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 该模型的基本含义是,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该模型的基本含义是,有保证

769、的经济增长率Gw等于储蓄率资本产出率。要等于储蓄率资本产出率。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实际增长率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实际增长率G应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应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w,也就是说在投资能,也就是说在投资能够吸收全部储蓄(够吸收全部储蓄(I=S)时,经济活动才能够达到均衡状态。对此,哈罗德用实际)时,经济活动才能够达到均衡状态。对此,哈罗德用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说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说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 是指经济实际达到的增长率,即事后的增长率,即是指经济实际达到的增长率,即事后的增长率,即G= Y/

770、Y。 有保证增长率有保证增长率Gw: 是指储蓄率是指储蓄率s占资本产出率占资本产出率v的比率的比率, 即即 Gw = s/v =投资率投资率/(I/ Y)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Gn: 是指在人口和技术都发生变动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投入、资是指在人口和技术都发生变动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投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国民收入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设劳动人口增长率为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国民收入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设劳动人口增长率为Gn1,劳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动生产率增长率为Gn2 ,则自然增长率为则自然增长率为 Gn=Gn1+Gn2+Gn1Gn2 =(Gn1+1)(Gn2+1)1 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经

771、济稳定增长的条件:G=Gw=Gn 26626626626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哈罗德认为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均衡增长要求实现经济均衡增长要求G=Gw, 但在现实经济中但在现实经济中, 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储蓄不一定全部转化为投资为投资, 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或总需求与总供给不一定相等, G和和Gw往往不一致往往不一致,有两种结果有两种结果: (1)GGw。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预计投资大于实际投资,总。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预计投资大于实际投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弥补供给不足,厂商会扩大投资,

772、从而导致收入和需求进一步增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弥补供给不足,厂商会扩大投资,从而导致收入和需求进一步增加;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再度扩大,使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之中。加;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再度扩大,使经济处于扩张状态之中。 (2)GGw,。即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实际投资超过了预计投资,。即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实际投资超过了预计投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增加,生产能力出现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增加,生产能力出现过剩, 使经济处于收缩状态之中。使经济处于收缩状态之中。 哈罗德认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还必须满足哈罗德认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还必须满足Gw= Gn,此时,经济中就不

773、会出现失,此时,经济中就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在自然增长率业和通货膨胀。在自然增长率Gn和有保证增长率和有保证增长率Gw不相等时,也有两种结果:不相等时,也有两种结果: (1)GnGw。自然增长率低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率超过劳动。自然增长率低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率超过劳动人口和技术所允许的程度,劳动力就业较充分,生产能力过剩,因而经济的扩张必然受人口和技术所允许的程度,劳动力就业较充分,生产能力过剩,因而经济的扩张必然受到限制。到限制。 (2)GnGw。自然增长率高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率低于劳动。自然增长率高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

774、率低于劳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致使劳动力剩余,就业不充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致使劳动力剩余,就业不充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利用。 哈罗德还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不仅要求社会总供求平衡哈罗德还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不仅要求社会总供求平衡, 即即G=Gw=s/v保持均衡。而且要求保持均衡。而且要求G=Gn,以避免失业的存在。因此,实现充分就业,以避免失业的存在。因此,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应等于自然增长率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应等于自然增长率G=Gn,若,若GGn,则就业充分,则就业充分,若若GGn,则就业不充分

775、。但由于,则就业不充分。但由于Gn、s和和v都是由各不相同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充都是由各不相同的因素决定的,因而,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难以自动实现。需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难以自动实现。需要靠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就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26726726726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结合起

776、来进行分析,将收入分配中的利润与工资的相对份额的变动所引起的储蓄率的变动作为实现经济收入分配中的利润与工资的相对份额的变动所引起的储蓄率的变动作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变化。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为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变化。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为其中,其中,G为国民收入增长率,为国民收入增长率,s为储蓄率(为储蓄率(S/Y),),v为资本产出率为资本产出率(v=K/Y=I/ Y),),Wk和和WL分别为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分别为

777、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Sk和和SL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储蓄率。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储蓄率。 模型表明模型表明,要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必须提高储蓄率要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必须提高储蓄率s,而要提高储蓄,而要提高储蓄率,必须使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保持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实现经济长期稳率,必须使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保持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相对提高资本收入的比重,降低劳动收入的比重,或者说应相对定增长的条件是相对提高资本收入的比重,降低劳动收入的比重,或者说应相对提高资本积累率,降低消费率。提高资本积累率,降低消费率。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还提出了一个说明国

778、民收入分配变动规律的表达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还提出了一个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规律的表达式,即即其中,其中, Sk SL ,I/Y为资本投入率或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在此式中,为资本投入率或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在此式中, Wk与与I/Y同向变动,即经济增长引起资本投入率提高,进而使资本收入比重提同向变动,即经济增长引起资本投入率提高,进而使资本收入比重提高,劳动收入比重降低。因此,经济增长会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有利于资高,劳动收入比重降低。因此,经济增长会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有利于资本所有者,而不利于劳动所有者本所有者,而不利于劳动所有者.26826826826821 130011 0

779、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2 3 我国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均衡性分析主要采用哈罗德主要采用哈罗德多马经济均衡增长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为此,多马经济均衡增长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为此,可依据动态数据可依据动态数据, 先测算历年的实际增长率、有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先测算历年的实际增长率、有保证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 然后采用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均衡程度。一般地说,相关系数越高,增长的均衡性越相关分析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均衡程度。一般地说,相关系数越高,增长的均衡性越高高; 反之,相关系数越低,则增长的均衡性越低。同

780、时,亦可分期考察反之,相关系数越低,则增长的均衡性越低。同时,亦可分期考察G、Gw、Gn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三者之间均衡性的变动趋势。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三者之间均衡性的变动趋势。【例例16.1】(1)1991-2007年年GDP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6,属于高度相关,与,属于高度相关,与1979-1990年期间的年期间的0.750(中度相关)相比,(中度相关)相比, GDP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GDP实际增实际增长率略低于有保证的

781、增长率,意味着实际投资增长过快,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生长率略低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意味着实际投资增长过快,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有一定的过剩。产能力有一定的过剩。 (2)1991-2007年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年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2,属于高度相关,与属于高度相关,与1979-1990年期间的为年期间的为0.769(中度相关)相比(中度相关)相比,自然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与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均衡性或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自然增长率低于有保有保证增长率之间的均衡性或协调性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自然增长率低于有保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

782、率超过劳动人口和技术所允许的程度,实际投资证增长率,意味着投资决定的增长率超过劳动人口和技术所允许的程度,实际投资增长过快,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劳动力就业较充分,生产能力有一定的过剩,因增长过快,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劳动力就业较充分,生产能力有一定的过剩,因而经济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经济扩张受到一定的限制。(3)1991-2007年期间,年期间,GDP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4,属于高度相关,与,属于高度相关,与1979-1990年期间的为年期间的为0.999(高度相关)相比(高度相关)相比,虽虽然然GDP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仍处

783、于高度相关的状态,但二者之间的均衡性或协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仍处于高度相关的状态,但二者之间的均衡性或协调性有所降低,调性有所降低,GDP实际增长率略低于自然增长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够充实际增长率略低于自然增长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够充分的问题。分的问题。 26926926926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3 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16.3.1 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供给推动经济增长一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供

784、给推动经济增长一般有包括三个方面的推动力,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般有包括三个方面的推动力,即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土地、劳动、管理、技术。要素供给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土地、劳动、管理、技术。结构供给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结构供给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结构调整实质上是对要素存量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等。结构调整实质上是对要素存量进行重新配置,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增长。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供给

785、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即通过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来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供给和非正式制度供给,即通过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来推动经济增长。总之,引起经济增长的投入或供给因素很多,通过研究发现引起经推动经济增长。总之,引起经济增长的投入或供给因素很多,通过研究发现引起经济增长的四大源泉是济增长的四大源泉是:1资本积累或投资资本积累或投资: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资本品越多,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快。均资本品越多,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2劳动力质量劳动力质量: 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增加劳动力数量能够促进

786、经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增加劳动力数量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劳动力的增加受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的制约。而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济的增长。但是劳动力的增加受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的制约。而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进而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进而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3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国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地区和如果国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高;能够把有限的资源从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高;能够把有限的资源从生产效率低的部

787、门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则全社会的平均生产效率就会提高,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则全社会的平均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能促进经济增长。4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在内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推动力。新在内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推动力。 27027027027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3.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

788、和斯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斯旺在1956年首先提出来的一年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假定资本产出率可变的经济增长模型个假定资本产出率可变的经济增长模型, 利用这一模型可测度资本、劳动力和技利用这一模型可测度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术进步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若用若用y, 分别表示总产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分别表示总产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表示技术进表示技术进步增长率步增长率,则以上总量生产函数可转化为索洛提出的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增长则以上总量生产函数可转化为索洛提出的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增长方程。方程。 此式说明,

789、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三者的增长率具有正向的此式说明,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三者的增长率具有正向的关系。当参数和确定之后,则技术进步率增长率为关系。当参数和确定之后,则技术进步率增长率为 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的关系式为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的关系式为 参数估计有经验估计法、比值估计法、增长率估计法、回归估计法等方法可参数估计有经验估计法、比值估计法、增长率估计法、回归估计法等方法可供选择供选择 27127127127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

790、3. 3 16.3. 3 16.3. 3 16.3. 3 我国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 用总量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测定我国科技进步、劳动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用总量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测定我国科技进步、劳动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用总量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测定我国科技进步、劳动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用总量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测定我国科技进步、劳动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贡献率的贡献率的贡献率, , , , 由于我国没有公布资本存量数据由于我国没有公布资本存量数据由于我国没有公布资本存量数据由于我国没有公布资本存量数据,

791、, , , 一般可根据各年的资本形成流量和固定一般可根据各年的资本形成流量和固定一般可根据各年的资本形成流量和固定一般可根据各年的资本形成流量和固定资产折旧额,采用续盘存法进行推算,即资产折旧额,采用续盘存法进行推算,即资产折旧额,采用续盘存法进行推算,即资产折旧额,采用续盘存法进行推算,即 本期资本形成净存量本期资本形成净存量本期资本形成净存量本期资本形成净存量= = = =上期资本形成存量本期折旧上期资本形成存量本期折旧上期资本形成存量本期折旧上期资本形成存量本期折旧+ + + +本期资本形成流量本期资本形成流量本期资本形成流量本期资本形成流量 总产出增长率可采用价格紧缩后的总产出增长率可

792、采用价格紧缩后的总产出增长率可采用价格紧缩后的总产出增长率可采用价格紧缩后的GDPGDPGDPGDP增长率,资本增长率采用价格紧增长率,资本增长率采用价格紧增长率,资本增长率采用价格紧增长率,资本增长率采用价格紧缩后的资本形成净存量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可采用从业人员增长率,劳动力和资本缩后的资本形成净存量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可采用从业人员增长率,劳动力和资本缩后的资本形成净存量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可采用从业人员增长率,劳动力和资本缩后的资本形成净存量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可采用从业人员增长率,劳动力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可根据分配法或支出法的产出弹性系数可根据分配法或支出法的产出弹性系数可根据分配

793、法或支出法的产出弹性系数可根据分配法或支出法GDPGDPGDPGDP进行比值估计确定。进行比值估计确定。进行比值估计确定。进行比值估计确定。 【例例例例16.216.216.216.2】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78-20071978-20071978-20071978-2007年各年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年各年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年各年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年各年科技进步增长、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增长的贡献率测度. . . .可得到表可得到表可得到表可得到表16-516-516-516-5

794、的结果。可以看出的结果。可以看出的结果。可以看出的结果。可以看出, , , ,不同时期的三大贡献率的变动趋不同时期的三大贡献率的变动趋不同时期的三大贡献率的变动趋不同时期的三大贡献率的变动趋向是不同的。值得关注的是向是不同的。值得关注的是向是不同的。值得关注的是向是不同的。值得关注的是,2001-2007,2001-2007,2001-2007,2001-2007年与年与年与年与1991-19951991-19951991-19951991-1995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是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是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是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是下降的下降的下降的下降的; ; ;

795、 ; 与与与与1996-20001996-20001996-20001996-2000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提高的幅度还不大。因此,应继续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提高的幅度还不大。因此,应继续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提高的幅度还不大。因此,应继续年相比,科技进步增长贡献率提高的幅度还不大。因此,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经济的资源配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经济的资源配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经济的资源配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规模经济的

796、资源配置效率,确保我国到置效率,确保我国到置效率,确保我国到置效率,确保我国到201020102010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60%60%60%的目标。的目标。的目标。的目标。27227227227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4 16.4 16.4 16.4 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 16.4.1 16.4.1 16.4.1 16.4.1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

797、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

798、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进一步提高,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进一步提高,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进一步提高,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在部门

799、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重的影响。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重的影响。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重的影响。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重的影响。 16.4.2 16.4.2 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 设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设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设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设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P P P P、S S S S、Z Z Z Z,GDPGDPGDPGDP总量为总量为总量为总量为Y Y Y Y,则有下列三次产业决定,则有下列三次产业决定,则有下列三次产业决定,则有下列三次产业决定GDPGDPGDPGDP总总总总量的函数(经济增长的产

800、业供给模型)量的函数(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量的函数(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量的函数(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模型) 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下列方程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下列方程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下列方程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下列方程 若取三次产业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若取三次产业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若取三次产业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若取三次产业的增长率或平均增长率, , , , 则以上则以上则以上则以上GDPGDPGDPGDP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三次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三次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三次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三次产业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方程产业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方程产业增

801、长决定经济增长的方程产业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方程27327327327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6.4.3 16.4.3 16.4.3 16.4.3 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因素分析 1.1.1.1.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经济增长的产业供给弹性分析 【例例例例16.316.316.316.3】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决定经济总量增长模型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决定经济总量增长模型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决定

802、经济总量增长模型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决定经济总量增长模型: : 【例例例例16.616.616.616.6】三次产业的增长决定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的增长决定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的增长决定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的增长决定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模型模型: :27427427427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5 16.5 16.5 16.5 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 16.5.1 16.5.1 16.5.1 16.5.1 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的内容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的内容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的内

803、容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的内容 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拉动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拉动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拉动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是由哪些因素拉动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通常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或出口需求通常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或出口需求通常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或出口需求通常称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或“三驾马车三驾马车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

804、态势。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 16.5.2 16.5.2 16.5.2 16.5.2 经济增长的需求函数经济增长的需求函数经济增长的需求函数经济增长的需求函数 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一般亦可采用多元幂函数来描述和分析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一般亦可采用多元幂函数来描述和分析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一般亦可采用多元幂函数来描述和分析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一般亦可采用多元幂函数来描述和分析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效应。设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需求额分别为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效应。设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需

805、求额分别为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效应。设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需求额分别为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效应。设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需求额分别为F F F F、G G G G和和和和X X X X,支出法,支出法,支出法,支出法GDPGDPGDPGDP为为为为Y Y Y Y,则有下列三大需求决定,则有下列三大需求决定,则有下列三大需求决定,则有下列三大需求决定GDPGDPGDPGDP总量的函数总量的函数总量的函数总量的函数 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对此函数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若取三大需求的增长率则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经济增长需求

806、方程若取三大需求的增长率则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经济增长需求方程若取三大需求的增长率则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经济增长需求方程若取三大需求的增长率则总量函数可转化为下列经济增长需求方程 27527527527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5.3 16.5.3 16.5.3 16.5.3 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 【例例例例16.716.716.716.7】三大需求总额三大需求总额三大需求总额三大需求总额 决定决定决定决定GDPGDPGDPGDP总额模型总

807、额模型总额模型总额模型: : : : 【例例例例16.716.716.716.7】三大需求增长决定三大需求增长决定三大需求增长决定三大需求增长决定GDPGDPGDPGDP增长模型增长模型增长模型增长模型: : : : 27627627627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6.5.3 16.5.3 16.5.3 16.5.3 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多元需求因素分析,

808、 , , ,主要考察多种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主要考察多种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主要考察多种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主要考察多种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两种分析思路两种分析思路两种分析思路两种分析思路: : : : 一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固定资一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固定资一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固定资一是分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固定资本形成需求、存货增加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六类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本形成需求、存货增加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六类需求因素对经济

809、增长影响本形成需求、存货增加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六类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本形成需求、存货增加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六类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 , , ,这种分这种分这种分这种分析是三大需求因素分析的具体化。析是三大需求因素分析的具体化。析是三大需求因素分析的具体化。析是三大需求因素分析的具体化。 二是分析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各类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将居民二是分析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各类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将居民二是分析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各类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将居民二是分析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各类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将居民消费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

810、交通和通信、娱乐消费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消费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消费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大类进行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因素分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大类进行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因素分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大类进行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因素分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大类进行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因素分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需求结构演变分析法、多变量趋势图分析法、多元回归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需求结构演变分析法、

811、多变量趋势图分析法、多元回归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需求结构演变分析法、多变量趋势图分析法、多元回归析。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需求结构演变分析法、多变量趋势图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等等。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等等。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等等。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等等。 【例例例例16.1116.1116.1116.11】六类需求六类需求六类需求六类需求( ( ( (人均人均人均人均) )增长增长增长增长增长决定增长决定增长决定增长决定GDPGDPGDPGDP增长模型增长模型增长模型增长模型: : : : 27727727727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

812、0 1011应用统计学 16.6 16.6 16.6 16.6 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 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 , , 经济增长率时间序列中既有常态增长的部分经济增长率时间序列中既有常态增长的部分经济增长率时间序列中既有常态增长的部分经济增长率时间序列中既有常态增长的部分, , , , 又有周期波动传递效应又有周期波动传递效应又有周期波动传递效应又有周期波动传递效应( ( ( (又称自动态传递效应或系统记忆扰动效应又称自动态传递效应或系统记忆扰动效应

813、又称自动态传递效应或系统记忆扰动效应又称自动态传递效应或系统记忆扰动效应) ) ) )影响的部分,经影响的部分,经影响的部分,经影响的部分,经济增长线性自适应模型为济增长线性自适应模型为济增长线性自适应模型为济增长线性自适应模型为: : : : 经济常态增长和滞后变量对本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传递效应的贡献率等式经济常态增长和滞后变量对本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传递效应的贡献率等式经济常态增长和滞后变量对本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传递效应的贡献率等式经济常态增长和滞后变量对本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传递效应的贡献率等式: : : : 模型应采用逐步自回归能自动进行滞后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以保证纳入模型模型应采用逐步

814、自回归能自动进行滞后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以保证纳入模型模型应采用逐步自回归能自动进行滞后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以保证纳入模型模型应采用逐步自回归能自动进行滞后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以保证纳入模型的每个滞后变量均具有显著性,既能简化模型,又能提高模型的稳定性。的每个滞后变量均具有显著性,既能简化模型,又能提高模型的稳定性。的每个滞后变量均具有显著性,既能简化模型,又能提高模型的稳定性。的每个滞后变量均具有显著性,既能简化模型,又能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1991-2005 1991-2005 1991-2005 1991-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自适应模型年我国经济增长自适应模型年我国经济增长自适应模型年

815、我国经济增长自适应模型: : : : 其中常态增长其中常态增长其中常态增长其中常态增长6.928%, 6.928%, 6.928%, 6.928%, 贡献率贡献率贡献率贡献率68.28%; 68.28%; 68.28%; 68.28%; 周期波动传递效应拉动率周期波动传递效应拉动率周期波动传递效应拉动率周期波动传递效应拉动率3.2187%,3.2187%,3.2187%,3.2187%,综合贡献率综合贡献率综合贡献率综合贡献率31.72%31.72%31.72%31.72%。可见。可见。可见。可见, , , , 常态增长正效应大大高于波动传递正效应常态增长正效应大大高于波动传递正效应常态增长正

816、效应大大高于波动传递正效应常态增长正效应大大高于波动传递正效应; ; ; ; 周期周期周期周期波动传递时间跨度长达波动传递时间跨度长达波动传递时间跨度长达波动传递时间跨度长达15151515年。年。年。年。 27827827827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6161616n n1.1.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区别和联系? ? ? ? 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

817、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 ? ?n n2.2.2.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 ? ? ?n n3.3.3.3.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均衡性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 ? ? 应怎样进行分析应怎样进行分析应怎样进行分析应怎样进行分析? ? ? ?n n4.4.4.4.哈罗德哈罗德哈罗德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新

818、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有何区别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有何区别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有何区别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与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有何区别? ? ? ?n n5.5.5.5.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哪些方面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有哪些方面? ? ? ? 应怎样进行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应怎样进行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应怎样进行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应怎样进行经济增长投入因素分析? ? ? ?n n6.6.6.6.怎样理解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产业结构

819、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 ? 怎样进行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产业因素分析? ? ? ?n n7.7.7.7.怎样理解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理解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 ? 怎样进行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需求因素分析? ? ? ?n n8.8.8.8.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稳定性? ? ? ? 怎样进行经济增长自适

820、应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怎样进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 ? ? ?n n9.9.9.9.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均衡性分析、投入因素分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均衡性分析、投入因素分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均衡性分析、投入因素分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我国或某省市的经济增长进行均衡性分析、投入因素分析、产业因素、需求因素分析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析、产业因素、需求因素分析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析、产业因素、需求因素分析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析、产业因素、需

821、求因素分析和经济增长自适应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27927927927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本本章章主主要要阐阐述述宏宏观观经经济济效效益益的的概概念念、特特征征和和决决定定因因素素等等基基本本问问题题;介介绍绍宏宏观观经经济济效效益益评评价价的的指指标标体体系系、评评价价准准则则和和评价方法;介绍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评价方法;介绍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17.117.1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 17.2 17.2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7.3 17.3 宏

822、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17.4 17.4 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第第1717章章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7.1 17.1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 17.1.1 17.1.1 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与特征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与特征 1. 1. 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微观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得与所费的比较,亦即产微观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得与所费的比较,亦即

823、产出与投入的比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出与投入的比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宏观经济效益是要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效益是要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全社会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全社会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衡量的基本公式为衡量的基本公式为: : 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 =总产出量总产出量/ /总投入量总投入量在研究宏观经济效益时,全社会的总投入表现为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总产在研究宏观经济效益时,全社会的总投入表现为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总产出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出表现为

824、国内生产总值(GDPGDP),因而,宏观经济效益又可用全生产要素生产率来),因而,宏观经济效益又可用全生产要素生产率来表示。表示。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 GDP/= GDP/全部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全部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 2. 2. 宏观经济效益的特征宏观经济效益的特征(1 1)宏观经济效益是综合性的效益。涉及各部门、各产业和各地区。)宏观经济效益是综合性的效益。涉及各部门、各产业和各地区。 (2 2)宏观经济效益是全程性的效益。涉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宏观经济效益是全程性的效益。涉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 (3 3)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825、的统一。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为前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为前提,要求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相结合、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提,要求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相结合、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等原则,实现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等原则,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8128128128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7.1.

826、2 17.1.2 宏观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宏观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1.1.微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必须设法改善微观经济运行的微观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必须设法改善微观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机制,为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环境和机制,为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数量型数量型”、“资源消耗型资源消耗型”和和“环境污染型环境污染型”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然

827、是低下的或短期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然是低下的或短期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质量型质量型”、“资源节约型资源节约型”和和“环境有好型环境有好型”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然是可佳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然是可佳的长期的。因此的长期的。因此, , 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 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数量数量”的变化,更应强调经济运行的变化,更应强调经济运行“质量质量”的提升和的提升和“结构结构”的优化。的优化。3.3.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地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

828、生产单位、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和组织越合理、经济结构优化;宏观经济效益越好。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和组织越合理、经济结构优化;宏观经济效益越好。4.4.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可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应防产效率,可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应防止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应将部门、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界止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导致规模不经济,应将部门、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界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应注重经济的数量型

829、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应注重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5.5.制度因素。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利可图,能促进经济发制度因素。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利可图,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因素;技术展,提高经济效益。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因素;技术创新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而制度创新可降低交易成本。创新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而制度创新可降低交易成本。 6.6.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供求等环境)越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供求等环境)越好,宏观经济效

830、益越好。好,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28228228228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7.1.3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目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目的: 在于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在于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例关系中的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例关系, 或考察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效或考察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率关系, 评价宏观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发展趋势评价宏观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发展趋势, 分析微观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微观

831、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配置、规模经济、制度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宏观经资源配置、规模经济、制度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分析内容主要有:济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分析内容主要有: (1)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设计。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必须设计一套科学的统)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设计。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必须设计一套科学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考察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益,包括劳动效益、资本效益、技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考察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益,包括劳动效益、资本效益、技术进步效益、资源使用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

832、术进步效益、资源使用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的数量表现。的数量表现。 (2)宏观经济效益统计评价。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是在宏观经济效益形成分析)宏观经济效益统计评价。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是在宏观经济效益形成分析的基础上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宏观经济效益是否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评价宏观经济效益是否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标要求, 其变动趋其变动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评价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有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宏有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观经济效益的提高, 各部门、各地区和各生产要素的效益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何影各

833、部门、各地区和各生产要素的效益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何影响等等。响等等。 (3)宏观经济效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效益对策研究应针对经济效益评价发)宏观经济效益对策研究。宏观经济效益对策研究应针对经济效益评价发现的问题,诊断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提出改善宏观经济效益的具体现的问题,诊断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提出改善宏观经济效益的具体对策,为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对策,为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28328328328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7.2 17.2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宏观经济效益评价

834、指标体系 17.2.1 17.2.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需要考察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益,为此宏观经济效益评价需要考察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益,为此, , 必须设置评必须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价指标体系, , 才能有效地考察国民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设置经济效益评才能有效地考察国民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设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有: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有: 1.1.科学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科学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益;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益;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835、,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 2.2.可行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可行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度量性。具有可度量性。每个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评价功能,又能取得可靠每个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评价功能,又能取得可靠的数据,评价标准也易于确定。的数据,评价标准也易于确定。 3.3.可比性。可比性。 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能进行动态比较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能进行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4.4.稳定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的稳定稳定性。要求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836、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揭示不同时期经济效益变动的趋势。性,以便于揭示不同时期经济效益变动的趋势。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思路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思路: : 一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一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 二是按投入与产出要素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按投入与产出要素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两种设置思路虽然着重点不同,但许多评价指标是交叉的、通用的。两种设置思路虽然着重点不同,但许多评价指标是交叉的、通用的。 28428428428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

837、7.2.2 17.2.2 社会再生产过程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社会再生产过程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是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效益,是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积累的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因此费和积累的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因此, ,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包括设置应包括: : (1) (1) 生产效益。生产经济效益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较。主要评生产效益。生产经济效益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较。主要评价指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物化劳动生产率、社会中间消耗

838、率、社会增加值率、价指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物化劳动生产率、社会中间消耗率、社会增加值率、GDPGDP综合能源消耗率,综合能源产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产出率和总资产贡献综合能源消耗率,综合能源产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产出率和总资产贡献率等等率等等. . (2 2)分配效益。分配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分配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分配效益。分配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分配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人均标有人均GDP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财政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财政收入占GDPGDP比率、资本形成率、比率、资本形成率、最终消费率等。最终消费率等。 (3

839、3)流通效益。流通效益是指流通过程中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较。主要评价)流通效益。流通效益是指流通过程中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较。主要评价指标有流通费用率、产品销售率、货运量综合产出率(指标有流通费用率、产品销售率、货运量综合产出率(GDP/GDP/货运量)、社会消费品货运量)、社会消费品额占额占GDPGDP比率、流通环节成本费用利润率、流通环节销售收入利税率等等。比率、流通环节成本费用利润率、流通环节销售收入利税率等等。 (4 4)消费效益。消费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消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消费效益。消费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消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人均消费额、人均储蓄额、消费增长

840、对标有人均消费额、人均储蓄额、消费增长对GDPGDP增长的贡献率,恩格尔系数等等。增长的贡献率,恩格尔系数等等。 (5 5)积累效益。积累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积累效益。积累效益是指一定时期的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资本积累效益系数、资本价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资本积累效益系数、资本产出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建设周期等等。产出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建设周期等等。28528528528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7.

841、2.3 17.2.3 投入产出要素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投入产出要素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宏观经济效益涉及劳动、资金利用、技术进步、资源利用、规模经济、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效益涉及劳动、资金利用、技术进步、资源利用、规模经济、经济结构、投资等效益投资等效益, , 因而因而,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包括这些构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包括这些构面。 1. 1.活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人均利税或利润活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人均利税或利润额、工资的额、工资的GDPGDP产出率、工资利税率或利润率。其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最常用。产出率、工资利税率或利润

842、率。其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最常用。 2. 2.物化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反映物化劳动消耗效益的评价指标有物化劳动生产物化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反映物化劳动消耗效益的评价指标有物化劳动生产率(社会总产值或率(社会总产值或GDP /GDP /物质消耗量)、社会中间消耗率、社会增加值率等,其中社会物质消耗量)、社会中间消耗率、社会增加值率等,其中社会增加值率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增加值率是最常用的评价指标。 3.3.全部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全部劳动消耗效益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产出率(销售收入或。评价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产出率(销售收入或GDP/GDP/成本费用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或利税率、

843、销售收入利税率或利润率等。其中成成本费用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或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或利润率等。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常用指标。本费用利润率是常用指标。 4. 4.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通常可就综合能源、石油、煤炭、电力、钢材等重要物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通常可就综合能源、石油、煤炭、电力、钢材等重要物质资源来考察其利用效益。其中综合能源产出率或质资源来考察其利用效益。其中综合能源产出率或GDPGDP综合能源消耗率最常用。综合能源消耗率最常用。 5.5.资金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各类资产的资金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各类资产的GDPGDP产出率、资产占用率、产出率、资产占用率

844、、资产周转率、资产利税率和资产利润率等。其中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总资产产出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税率和资产利润率等。其中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总资产产出率和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贡献率。 6.6.规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规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采用规模综合要素生产率、成本费用边际利润率或边际采用规模综合要素生产率、成本费用边际利润率或边际产出率。产出率。 7.7.技术进步效益评价指标。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效益评价指标。采用技术进步贡献率。 8.8.经济结构效益评价指标经济结构效益评价指标 。采用结构变动影响率。采用结构变动影响率 。 9.9.投资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生产

845、性投资效益系投资效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生产性投资效益系数、资本积累效益系数、资本产出率(资本形成总额数、资本积累效益系数、资本产出率(资本形成总额/ GDP/ GDP增加额)、固定资产交付使增加额)、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建设周期等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和资本积累效益系数是最常用。用率、建设周期等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和资本积累效益系数是最常用。 28628628628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7.3 17.3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17.3.1 17.3.1 宏观

846、经济效益评价准则宏观经济效益评价准则(1)(1)整体性准则。应从全部评价指标或全局出发来考察宏观经济效益的高低。整体性准则。应从全部评价指标或全局出发来考察宏观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来说,全部评价指标中有升有降,如果大部分指标是提高的,则宏观经济效一般来说,全部评价指标中有升有降,如果大部分指标是提高的,则宏观经济效益从整体性来看是较佳的;反之,则不然。益从整体性来看是较佳的;反之,则不然。(2)(2)目标性准则。应联系目标值或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实际评价指标目标性准则。应联系目标值或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实际评价指标值是否达到了目标值或标准值的要求,其差距有多大,以及差距形成的具体原因值

847、是否达到了目标值或标准值的要求,其差距有多大,以及差距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其目标值一般为计划指标值;而标准值有理想值、国际先进值或平均值、有哪些。其目标值一般为计划指标值;而标准值有理想值、国际先进值或平均值、全国先进值或平均值、部门(行业)先进值或平均值等,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作出全国先进值或平均值、部门(行业)先进值或平均值等,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作出选择选择. .(3)(3)持续性准则。应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持续性准则。应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 ,考察主要评价指标是否考察主要评价指标是否具有持续的、稳定的共同提高的态势。持续性准则还要求考察宏观经济效益的提具有持续的、稳定的共同

848、提高的态势。持续性准则还要求考察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即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否是以节约自然资源、高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即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否是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为前提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就业为前提的。(4)(4)协调性准则。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速度和结构、质量、协调性准则。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效益水平作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效益水平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出综合性的评价。(5)(5)合理取向准则。应坚持

849、技术进步、资金替代劳动、合理取向准则。应坚持技术进步、资金替代劳动、适度适度经济经济规模规模和结构和结构优化等合理取向准则,对改善宏观经济效益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对策。优化等合理取向准则,对改善宏观经济效益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对策。28728728728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7.3.2 17.3.2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1 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法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法 依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基准值和权数的基础上,先将各评价指标依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基准值和权数的基础上,先将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相

850、应的基准值对比,求出个体指标指数,然后对个体指标指数进行加权,的实际值与相应的基准值对比,求出个体指标指数,然后对个体指标指数进行加权,求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来综合衡量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求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来综合衡量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 【例例17.117.1】 【例例17.217.2】见教材见教材. . 2. 2.功效系数评价法功效系数评价法功效系数是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占该指标允许变动范围的相对位置。运用功功效系数是各评价指标的实际值占该指标允许变动范围的相对位置。运用功效系数进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时,先用功效系数对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同度量化转效系数进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时,先用功效系数对各评价

851、指标作无量纲同度量化转换,然后采用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的方法,对各项功效系数求总功效系数,作为经换,然后采用算术平均或几何平均的方法,对各项功效系数求总功效系数,作为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值。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值。 3.3.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一种多指标或多变量的综合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是一种多指标或多变量的综合分析, , 因而因而, , 可采用聚类分可采用聚类分析法来研究各地区、各行业经济效益的分型问题,揭示经济效益高的地区或行业有析法来研究各地区、各行业经济效益的分型问题,揭示经济效益高的地区或行业有哪些,经济效益低的地区或行业有哪些,从而可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综合聚类的结

852、哪些,经济效益低的地区或行业有哪些,从而可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综合聚类的结果。果。【例例17.317.3】 4.4.主成份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可对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多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简化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可对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多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简化处理处理, , 即提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成份作为最终评价的结果和依据。即提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成份作为最终评价的结果和依据。 5.5.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通过构造经济效益多因子模型,求解多指标变动的共同原因和特殊原因,并通过构造经济效益多因子模型,求解多指标变动的共同原因和特殊原因,并根据因子得分对各地区、各行业

853、的经济效益进行分类和评价。根据因子得分对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类和评价。 28828828828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7.4 17.4 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17.4.1 17.4.1 宏观经济效益总变动因素分析宏观经济效益总变动因素分析主要考察各评价指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影响,揭示宏观经济主要考察各评价指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影响,揭示宏观经济效益总变动中,哪些指标具有正影响效应,哪些指标具有负影响效应;哪些指标效益总变动中,哪些指标具有正影响效应,哪些指标具有负影响效应;哪

854、些指标影响大,哪些指标影响小,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依据。一般采用总和因素分影响大,哪些指标影响小,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依据。一般采用总和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揭示宏观经济效益升降的构成。计算公式为析法进行分析,揭示宏观经济效益升降的构成。计算公式为 个体效益指标变动影响程度个体效益指标变动影响程度=(=(个体指数个体指数-1)-1)权数权数 = =个体指数升降率个体指数升降率权数权数 【例例17.417.4】 17.4.2 17.4.2 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采用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采用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 (连乘因素分析法连乘因素分析法) )或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法

855、进或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行因素分析, , 以考察有关因素指标变动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变动的影响。以考察有关因素指标变动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变动的影响。 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 采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法,考察采用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法,考察GDP和就业人数变动对社会劳动生产和就业人数变动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亦可考察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结构变动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变率变动的影响。亦可考察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结构变动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动的影响。 【例例17.517.5】 2.2.社会增加值率的因素分析社会增加值率的因素分析 采用因素分析法考

856、察采用因素分析法考察GDPGDP和总产出变动对社会增加值率变动的影响和总产出变动对社会增加值率变动的影响. . 或考或考察各产业增加值率察各产业增加值率( (或中间消耗率或中间消耗率) )和总产出结构变动对社会增加值率变动的影响。和总产出结构变动对社会增加值率变动的影响。 【例例17.617.6】 28928928928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3.3.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因素分析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因素分析 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形成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和成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形成主要受一定时期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

857、用产出率的影响本费用产出率的影响, ,可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考察主营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可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考察主营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产出率变动对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动的影响。用产出率变动对社会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动的影响。 【例例17.717.7】 4. 4. 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因素分析。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因素分析。 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形成主要受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利税率和总资产产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形成主要受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利税率和总资产产出率的影响出率的影响, ,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对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对社会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例例17.817.8】

858、 5.5.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因素分析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因素分析 资本积累效益系数受资本积累效益系数受GDPGDP增加额和基期资本形成总额的影响,亦受一定增加额和基期资本形成总额的影响,亦受一定时期的时期的GDPGDP增长率和基期资本产出率的影响增长率和基期资本产出率的影响。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采用连乘因素分析法。 【例例17.917.9】 29029029029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7171717n n 1. 1. 1. 1.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计,亦可按投入宏

859、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计,亦可按投入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计,亦可按投入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按社会再生产过程设计,亦可按投入与产出要素设计,你认为应采用哪种设计思路为好?为什么?与产出要素设计,你认为应采用哪种设计思路为好?为什么?与产出要素设计,你认为应采用哪种设计思路为好?为什么?与产出要素设计,你认为应采用哪种设计思路为好?为什么?n n 2. 2. 2. 2.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难点有哪些?应怎样解决这些难点?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难点有哪些?应怎样解决这些难点?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难点有哪些?应怎样解决这些难

860、点?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难点有哪些?应怎样解决这些难点?n n 3. 3. 3. 3.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值和权数应如何的确定?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值和权数应如何的确定?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值和权数应如何的确定?你认为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值和权数应如何的确定?n n 4. 4. 4. 4.你认为应怎样评价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你认为应怎样评价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你认为应怎样评价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你认为应怎样评价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资

861、源节约和环境有好的关系?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和环境有好的关系?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和环境有好的关系?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和环境有好的关系?n n 5 5 5 5根据本章提出的主要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求构建固定资根据本章提出的主要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求构建固定资根据本章提出的主要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求构建固定资根据本章提出的主要效益评价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求构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产出率、货币供应量产出率、综合能耗产出产投资效益系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产出率、货币供应量产出率、综合能耗产出产投资效益系数

862、、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产出率、货币供应量产出率、综合能耗产出产投资效益系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产出率、货币供应量产出率、综合能耗产出率的因素分析关系式。率的因素分析关系式。率的因素分析关系式。率的因素分析关系式。n n 6 6 6 6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17-217-217-217-2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95-20071995-20071995-20071995-2007年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数据,要求计年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数据,要求计年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数据,要求计年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数据,要求计算算算算2007200720072007年以年以年以年以200020

863、0020002000年为基期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因素分析。年为基期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因素分析。年为基期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因素分析。年为基期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因素分析。n n 7 7 7 7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17-717-717-717-7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98-20071998-20071998-20071998-2007年工业费用利润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费年工业费用利润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费年工业费用利润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费年工业费用利润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费用利润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用利润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用利润

864、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用利润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n n 8 8 8 8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17-817-817-817-8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98-20071998-20071998-20071998-2007年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年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年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年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数据,要求对工业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总资产贡献率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n n 9 9 9 9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根据本章表17-91

865、7-917-917-9我国我国我国我国1998-20071998-20071998-20071998-2007年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数据,要求对资本年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数据,要求对资本年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数据,要求对资本年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数据,要求对资本积累效益系数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积累效益系数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积累效益系数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积累效益系数的变动进行逐期因素分析。n n 10 10 10 10根据近几年中国或有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搜集有关宏观经济效益或工业经济根据近几年中国或有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搜集有关宏观经济效益或工业经济根据近几年中国或有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搜集有关宏

866、观经济效益或工业经济根据近几年中国或有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搜集有关宏观经济效益或工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数据,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因素分析。效益主要指标的数据,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因素分析。效益主要指标的数据,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因素分析。效益主要指标的数据,计算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并作经济效益总变动的因素分析。29129129129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宏宏观观经经济济综综合合分分析析是是对对一一个个国国家家或或区区域域的的经经济济运运行行进进行行宏宏观观的的综综合合性性分分析

867、析,分分析析的的内内容容很很多多,本本章章主主要要阐阐述述投投入入产产出出综综合合分分析析、宏宏观观经经济济运运行行综综合合分分析析、国国际际竞竞争争力力综综合合评评价价、区区域域经经济济综综合合分分析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8.1 18.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投入产出综合分析 18.2 18.2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 18.3 18.3 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18.4 18.4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综合分析 第第1818章章 宏观经济综合分析宏观经济综合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868、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1 18.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投入产出综合分析 18.1.1 18.1.1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的概念投入产出综合分析的概念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法主要研究部门之间、产品之间、地区之间、部门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法主要研究部门之间、产品之间、地区之间、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它是通过编制投人产出表和内部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它是通过编制投人产出表和建立线性方程组,来研究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线性方程组,来研究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投入产出分析法既可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技术经济联系,

869、也可投入产出分析法既可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技术经济联系,也可用于预测、决策和规划,此外,还可用于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用于预测、决策和规划,此外,还可用于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 投入产出表通常可作如下分类投入产出表通常可作如下分类: (1) (1) 按照研究期不同,可分为统计表和计划按照研究期不同,可分为统计表和计划( (预测预测) )表。统计表用以反表。统计表用以反映和研究报告期的投入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计划表用以预测、规划计划期的情映和研究报告期的投入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计划表用以预测、规划计划期的情况

870、。况。 (2) (2) 按编制范围不同,可分为世界表、多国表、国家表、地区表、部门按编制范围不同,可分为世界表、多国表、国家表、地区表、部门表表( (行业表行业表) )、公司表、企业表等。、公司表、企业表等。 (3) (3) 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价值表和实物表。价值表采用货币计量单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价值表和实物表。价值表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反映产品的价值量运动过程;实物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反映产品的使用价位,反映产品的价值量运动过程;实物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值的运动过程。 (4) (4) 按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静态表和动态表。静态表用以研究某一个按研究目的不同

871、,可分为静态表和动态表。静态表用以研究某一个时期的时期的( (通常为一年通常为一年) )的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不包含时间变化的因素。动态表是的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不包含时间变化的因素。动态表是在发展变化中来研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其中,最常用的是静态价值型投入在发展变化中来研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其中,最常用的是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产出表。 29329329329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18.1.2 18.1.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通常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部门,

872、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通常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而各部门的总产品可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各部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而各部门的总产品可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部分,各部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可分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可分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新创造价值新创造价值)两大部分,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编制的投两大部分,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入产出表,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如表18-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四个象限和四大平衡关系。限和四大平衡关系。 1四大象限四大象限 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使用包括中间产品、最终

873、产品使用 、增加值、增加值(最终产值最终产值)和再分配四大象限。和再分配四大象限。 2 2四大平衡关系四大平衡关系 (1 1)社会总产品分配使用平衡关系。即)社会总产品分配使用平衡关系。即: :中间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最终产品= =总产品总产品 (2 2)生产消耗平衡关系。)生产消耗平衡关系。 即即: :中间消费中间消费+ +增加值增加值= =总产值总产值 (3 3)总产品(总产出)与总产值(总投入)相等)总产品(总产出)与总产值(总投入)相等. . (4 4)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等于增加值之和)全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等于增加值之和. .29429429429421 130011 0010 1

874、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1.318.1.3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反映部门间的直接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反映部门间的直接和完全的生产技术联系。和完全的生产技术联系。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直接消耗第i个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个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第第i个部门对第个部门对第j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aij表示,计算公式为表示,计算

875、公式为 2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直接联系,还有间接联系;有直接消耗,还有间接消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直接联系,还有间接联系;有直接消耗,还有间接消耗。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称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一般采用矩阵求解。设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称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一般采用矩阵求解。设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则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则 【例例18.118.1】设某省某年按三次产业编制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设某省某年按三次产业编制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8-2。据此,。据此,可求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求得直接消耗系

876、数矩阵A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见教材见教材. 29529529529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1.4 18.1.4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研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1 1)研究主要的比例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可分析研究中间产品与最终产)研究主要的比例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可分析研究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877、的比例关系,最终产品中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中间消耗与增加值的比例关品的比例关系,最终产品中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中间消耗与增加值的比例关系,增加值中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利的比例关系等系,增加值中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利的比例关系等等。(等。(2 2)规划与预测。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规划与预测。利用投入产出表及其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进行经济预测,编制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编制规划( (计划计划) )。有两种基本预测或规划方法。有两种基本预测或规划方法。 一是由最终产品求总产品、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计算公式为一是由最

878、终产品求总产品、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二是由增加值求总产值、中间消耗和最终产品。计算公式为二是由增加值求总产值、中间消耗和最终产品。计算公式为 总产值总产值x =x =增加值增加值增加值率增加值率 = =增加值增加值(1(1中间消耗系数之和中间消耗系数之和) ) 中间消耗中间消耗W=AXW=AX 最终产品最终产品y=y=总产值总产值中间产品中间产品 【例例18.2】、【例例18.3】 296296296296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2 18.2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 18.2.1 18.2.1

879、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任务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任务 1 1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特点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的特点 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又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又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趋势、成效与问题、问题与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趋势、成效与问题、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依据。具有综合性、时效性、系统性等综合性、时效性、系统

880、性等特点。特点。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任务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任务 (1)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联系的角度进)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联系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行对比分析,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 (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态势。应围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行业、)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态势。应围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行业、重点地区、重点投资、主导需求和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重点地区、重点投资、主导需求和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基本面的主流方面(

881、基本面 )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主流态势的走向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主流态势的走向是否合理。 (3)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揭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有无实际)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揭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有无实际执行的重大偏差、规划中的重大失误、政策效应问题和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执行的重大偏差、规划中的重大失误、政策效应问题和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重大的总量失衡问题、产业失衡问题、经济结构盾;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重大的总量失衡问题、产业失衡问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经济效益下降问题、投资问题、消费问题、进出口问题、货币供给或信失衡问

882、题、经济效益下降问题、投资问题、消费问题、进出口问题、货币供给或信贷资金供给问题、市场问题、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问题等等。贷资金供给问题、市场问题、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问题等等。 (4)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成因。根据问题的性质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成因。根据问题的性质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供给原因与需求原因、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等。供给原因与需求原因、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等。 (5)提出加强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883、为加强)提出加强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297297297297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2.2 18.2.2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构建 1.1.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构建的进行原则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构建的进行原则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 必须构建必须构建分析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此,应体现以下基

884、本原则。分析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此,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1)整体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涵盖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整体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涵盖社会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方面, , 分析内容的界定和分析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性特征,能分析内容的界定和分析指标的选择应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性特征,能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在要求。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在要求。 (2 2)科学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做到分析构面设计合理;指标体系应)科学性原则。分析体系的构建应尽可能做到分析构面设计合理;指标体系应层次分

885、明、结构清晰;评价指标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使基本分析体系达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评价指标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使基本分析体系达到整体优化的要求,能够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问题。到整体优化的要求,能够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问题。 (3 3)可行性原则。应尽可能突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应突出重点分析指标,)可行性原则。应尽可能突出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应突出重点分析指标,同时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度量性同时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度量性, , 能够及时取得可靠的数能够及时取得可靠的数据,据, 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能够支持宏观经济运行分

886、析的信息需求。为此,必须建立健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能够支持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信息需求。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基本核算体系、统计调查组织体系和统计快报制度,建立健全经济周期全国民经济基本核算体系、统计调查组织体系和统计快报制度,建立健全经济周期统计和经济景气预警系统等。统计和经济景气预警系统等。 2 2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图8-1是参考性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该分析体系涵盖了社会是参考性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基本框架。该分析体系涵盖了社会产品总供求和货币总供求两大运动,包括了生产领域、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产品总供求和货币总供求两大运动

887、,包括了生产领域、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货币供给、信贷资金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构面,选择了口、货币供给、信贷资金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构面,选择了30多个分析指标。多个分析指标。实际应用中,还可增加一些分析指标,如能源供给与消费、外汇储备、居民储蓄等实际应用中,还可增加一些分析指标,如能源供给与消费、外汇储备、居民储蓄等方面的分析指标,其中价格总水平还可作进一步的细化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方面的分析指标,其中价格总水平还可作进一步的细化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等等。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生产

888、价格指数等等。298298298298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299299299299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2.3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1.综合比较分析法综合比较分析法综合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综合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通常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通常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 ,先计算各构面的分析指标的数值先计算各构面的分析指标的数值, ,然后将各构面的分析指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然后将各构面的分析指

889、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判判, , 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宏观经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是否存在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货币供给和货济运行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是否存在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失衡,社会产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是否协调。币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失衡,社会产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是否协调。2. 2. 经济周期分析法经济周期分析法着重于宏观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综合分析,从动态上考察宏观经济变量变化着重于宏观经济运行动态过程的综合分析,从动态上考察宏观经济变

890、量变化的特征和态势,考察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程度。可借助经济的特征和态势,考察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程度。可借助经济周期动态曲线描述经济变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将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的分析指标周期动态曲线描述经济变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将宏观经济运行各构面的分析指标的经济周期动态曲线分别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判,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的经济周期动态曲线分别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评判,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状况、主流态势、主要问题和成因。 3.3.经济景气预警系统分析法经济景气预警系统分析法 通过构建同步指标指数、先行指标指数和滞后指

891、标指数,从动态上描述宏观通过构建同步指标指数、先行指标指数和滞后指标指数,从动态上描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动过程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运动过程, ,综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综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 是处在扩张阶段是处在扩张阶段, ,还是还是处在收缩阶段处在收缩阶段, ,并预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运行的走势并预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运行的走势, ,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亦可依据有关景气调查数据,编制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依据。亦可依据有关景气调查数据,编制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等辅助宏观经济运行分

892、析。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等辅助宏观经济运行分析。4.4.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是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为依据,通过经济变量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法是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为依据,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找出经济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描述经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找出经济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描述经济关系,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状态分析、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济关系,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状态分析、趋势分析和预测分析. . 300300300300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

893、0 1011应用统计学 18.3 18.3 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18.3.1 18.3.1 国际竞争力的的涵义国际竞争力的的涵义 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WEF)的定义:)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国际竞争力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国内经济实力,国它是由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八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和国民素质等八大要素、大要素、318318项指标构成的评

894、价体系。项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de1(IMD)de1定义:定义:“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一国创造增加值从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并且通过协调如下四对关系而实现国际竞争力。这四对关系是:资产财富的能力,并且通过协调如下四对关系而实现国际竞争力。这四对关系是: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经济发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家园式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展与社会发展”。IMDIMD认为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本质。认为创造增加值和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

895、本质。其评价体系是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其评价体系是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核心的。 18.3.2 18.3.2 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古典国际贸易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古典国际贸易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在劳动力、资本和自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在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则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然资源禀赋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则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

896、然结果,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工业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将带来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将带来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工业化的政府政策对提高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工业化的政府政策对提高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现代经济学认为,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现代经济学认为,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本更能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和新科学知识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明显,当今竞争力争力。技术创新和新科学知识的应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明

897、显,当今竞争力是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是源于效率和技术创新的。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01301301301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3.3 18.3.3 国际竞争力的分类国际竞争力的分类 国际竞争力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国际竞争力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 (1)按层次不同可分为按层次不同可分为: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 (2)按要素不同可分为按要素不同可分为

898、: :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出口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文化教育竞争力、市场竞争规模竞争力、出口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文化教育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投资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等等。力、投资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等等。 (3 3)按竞争主体不同可分为)按竞争主体不同可分为: :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区域利益共同体竞争力等。力、行业竞争力、区域利益共同体竞争力等。 (4 4)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899、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硬竞争力是指基础设施、产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硬竞争力是指基础设施、产品、技术、资源、市场等硬件方面的竞争力;软竞争力是指国家政策法规、文化、品、技术、资源、市场等硬件方面的竞争力;软竞争力是指国家政策法规、文化、教育、人口素质、投资环境、经济制度等软件方面的竞争力教育、人口素质、投资环境、经济制度等软件方面的竞争力。 18.3.4 18.3.4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1.WEF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 2.IMD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

900、) 3. 出口数据评价法出口数据评价法: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标、贸易竞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争力指数、显示性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等. 4. 标准比较综合评价法标准比较综合评价法: 主要用于产品、企业、产业或行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主要用于产品、企业、产业或行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302302302302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4 18.4 18.4 18.4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区域经济

901、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综合分析 18.4.1 18.4.1 18.4.1 18.4.1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 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域空间的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 , , ,具有整体性、关联具有整体性、关联具有整体性、关联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综合

902、分析的任务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 : : : (1 1 1 1)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 2 2 2)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 (3 3 3 3)反映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反映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反映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反映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4 4 4 4)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区域经济发

903、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5 5 5 5)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8.4.2 18.4.2 18.4.2 18.4.2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1. 1. 1. 1.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 . . .强调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强调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强调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强调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关

904、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2.2.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 : : : 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和资源优化配置效

905、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认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 3. 3. 3.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区域

906、分工贸易理论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 : :主要有亚当主要有亚当主要有亚当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李嘉图李嘉图的比的比的比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或区域可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或区域可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或区域可较利益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强调国家或区域可利用利用利用利用其其其其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交换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交换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交换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交换 , , ,

907、,可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可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可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可从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303303303303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4.4.4.4.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 : : :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

908、整个经济的发展。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5. 5. 5. 5.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 : :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 ( (增长极增长极增长极增长极 ) ) ) )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的发展,

909、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 6. 6. 6. 6.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 : : :认为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镇认为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镇认为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镇认为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中心城镇 “点点点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 ( ( (重要交通干线重要交通干线重要交通干线重要交通干线) ) ) )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轴轴” 。该理论注

910、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理论注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理论注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理论注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 . 7. 7. 7. 7.网络化开发理论网络化开发理论网络化开发理论网络化开发理论: : : :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911、,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 . .强调生产要素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强调生产要素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强调生产要素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强调生产要素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内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内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内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8. 8. 8. 8.累积因果理论累积因果理论累积因果理论累积因果理论: : : :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

912、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孰强孰弱。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应孰强孰弱。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应孰强孰弱。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应孰强孰弱。要促

913、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 . 9. 9. 9. 9.中心中心中心中心外围理论外围理论外围理论外围理论: : : :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认为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都是由中心( ( ( (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 ) ) )和外围和外围和外围和外围(落后地区)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落后地区)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落后地区)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落后地区)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的

914、。政府的作用和区际人口的迁移将影响要素的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流向,并且随着市场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即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会逐步消失,即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会逐步消失,即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会逐步消失,即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终将推动空间经济逐渐向

915、一体化方向发展。强调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强调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强调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强调政府与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 . . 10101010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 : : : 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强调城市化应发展应以

916、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强调城市化应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强调城市化应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强调城市化应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与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 . . . 304304304304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18.4.3 18.4.3 18.4.3 18.4.3 区域经

917、济综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 1. 1. 1.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 . .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和趋势,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和问题,揭示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和趋势,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和问题,揭示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和趋势,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和问题,揭示区域经济的优势和

918、劣势。分析和趋势,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差异和问题,揭示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内容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 ; ; ;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横比较分析、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横比较分析、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横比较分析、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纵横比较分析、结构结构结构结构演演演演变变变变分析分析分析分析、趋势分析趋势分析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关联、关联、关联分析分析分析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综合指数评价法等。、综合指数评价法

919、等。、综合指数评价法等。、综合指数评价法等。 2. 2. 2. 2. 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 . . .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在于考察一定区域的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资的力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资的力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资的力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涵盖经济

920、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构面在内的、每个构面由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构面在内的、每个构面由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构面在内的、每个构面由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构面在内的、每个构面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或问卷调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或问卷调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或问卷调若干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利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或问

921、卷调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满意度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满意度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满意度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满意度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3 3 3 3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优势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优势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优势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区域优势分析. . . .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主要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区域优济条件

922、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区域优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区域优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区域优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可行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空间成本效益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主要有综合评

923、估法、可行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空间成本效益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可行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空间成本效益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可行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空间成本效益动态分析等。动态分析等。动态分析等。动态分析等。 4 4 4 4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分析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分析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分析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分析. . . .主要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主要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主要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主要考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产业和增长极的表现

924、、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产业和增长极的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产业和增长极的表现、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5 5 5 5区域区域区域区域PERDPERDPERDPERD协调发展分析协调发展分析协调发展分析协调发展分析. . . .指对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指对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指对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指对区域内的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应构建区域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应构建区域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应构建区域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

925、价。应构建区域PERDPERDPERD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区域内的人口文化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析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区域内的人口文化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析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区域内的人口文化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析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区域内的人口文化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转换、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转换、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城

926、市化水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转换、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结构转换、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平等方面。平等方面。平等方面。 30530530530521 130011 0010 1010 1101 0001 0100 1011应用统计学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问题研讨18181818n n 1. 1. 1. 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是怎样构成的? ? ? ?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何作用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何作用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何作用

927、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何作用? ? ? ? 分析的难点有哪些分析的难点有哪些分析的难点有哪些分析的难点有哪些? ? ? ? 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哪些方面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哪些方面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哪些方面投入产出综合分析有哪些方面? ? ? ?n n 2. 2. 2. 2.应怎样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应怎样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应怎样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应怎样构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 ? ? ?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有哪些基本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有哪些基本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有哪些基本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有哪些基本方法方法方法方法? ? ? ?n n 3. 3. 3. 3.应怎样理解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应怎样

928、理解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应怎样理解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应怎样理解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 ? ? 国际竞争力有哪些分类国际竞争力有哪些分类国际竞争力有哪些分类国际竞争力有哪些分类? ? ? ? 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力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力的评价方法有哪些力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 ? ?n n 4. 4. 4. 4.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 ? ? 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有哪些有哪些?

929、? ? ?n n 5. 5. 5. 5.应怎样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和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应怎样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和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应怎样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和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应怎样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和区域经济投资环境评价? ? ? ?n n 6. 6. 6. 6.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搜集实际统计数据,对某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 , , 并写并写并写并写出分析报告。出分析报告。出分析报告。出分析报告。n n 7. 7.

930、7. 7.你认为区域你认为区域你认为区域你认为区域PERDPERDPERDPERD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协调发展分析指标体系应如何构建? ? ? ? 应采用哪些评应采用哪些评应采用哪些评应采用哪些评价方法价方法价方法价方法? ? ? ?n n 8. 8. 8. 8.根据本章的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根据本章的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 ,你能提出产业经济你能提出产业经济你能提出产业经济你能提出产业经济综合分析的任务、主要内容与方法吗综合分析的任务、主要内容与方法吗综合分析的任务、主要内容与方法吗综合分析的任务、主要内容与方法吗? ? ? ? 你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哪些理论你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哪些理论你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哪些理论你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哪些理论适应于产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适应于产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适应于产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适应于产业经济的综合分析?3063063063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