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6046165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医学文化:道文化与中医(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第三讲第三讲 道文化与中医道文化与中医一、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一、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n n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n n冯友兰: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一)老子(一)老子n n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人。曾为周王朝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n n代表作:老子(道德经)n n1 1、以道为本的本体论、以道为本的本体论 n n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n n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的内涵:天地万物之本体万物运化之规律n n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法自然鬼神观天命观天道观李约瑟:“道家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 n n2 2、朴素辩证法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n n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n n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n n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n n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物极必反相互转化n n3 3、无为

3、而治,贵柔守雌、无为而治,贵柔守雌n n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n n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n n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天道无为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小国寡民n n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n n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n n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世之道:贵柔守雌n n4 4、直觉主义认识论n n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n n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n)之而弗得,

4、名之曰夷。” 道:视之弗见听之弗闻n n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n n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静观玄览以心悟道(二)庄子(二)庄子n n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一生不事诸侯,只做过地方漆园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n n代表作:庄子n n1 1、顺应自然,无为自得、顺应自然,无为自得n n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n n山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顺应自然 摒弃人

5、为n n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n n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善其身无用于世物我两忘绝对自由n n2 2、相对论、相对论n n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n n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老子辩证法 庄子相对论n n齐物论:“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n n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

6、下一气耳。”齐是非齐大小齐物我齐生死n n3 3、养生观、养生观n n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n n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保命全生n n在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n n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藏神守形平易恬淡n n人世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n n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坐忘修性养生(三)宋钘(三

7、)宋钘( ngng)、尹文)、尹文n n宋钘,战国时期宋国人,稷下学者。著有宋子十八篇,现仅存辑本。n n尹文,战国时期齐国人,稷下学者,宋钘的学生。著有尹文子一卷。n n经郭沫若考证,管子的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四篇为宋钘、尹文的遗著。n n宋尹思想是在老子的基础上,糅合儒、墨、法家。称宋尹学派,或列于黄老学派。n n宋尹学派倡导“以情欲寡浅为内”, “以禁攻寝兵为外”,明显受到儒家安贫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及“非攻”思想的影响。稷下争鸣n n1 1、精气学说、精气学说n n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n n内业:“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

8、圣人。”道精气万物之本原唯物主义倾向尹文n n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n n内业:“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人为精气所生精气和则体健精神意识以精气为基础n n2 2、心术、心术n n心术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n n心术上:“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n n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心:人体之君修心:无为心虚静则耳聪目明身体强健二、神仙方术与道教二、神仙方术与道教n n神仙方术:又称方仙道,指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目的的技艺 。n n方士:遵崇并奉行神仙方术的人。 (一)神仙方术(一)神仙方术n n神仙方术

9、起源于战国时期燕、齐一带,其渊源为神仙说与阴阳五行说,代表人物有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n n燕齐方士称渤海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上有神仙,藏不死之药。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多次派人前往寻找。n n秦汉时神仙方术达到高潮 ,秦始皇先后派韩终、徐福等去海外寻求不死之药,皆一去而不返。汉武帝好神仙方术,上疏献奇方者达万余人。n n东汉以后,由于方术常常落空,加之文人多加反对,神仙方术逐渐没落。 n n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神仙类目录:宓戏杂子道、上圣杂子道、道要杂子、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泰壹杂子十五家方、神农杂子技道、泰壹杂子黄冶。n n神仙方术的

10、养生方法:行气、导引、辟谷、服饵、房中、黄白术。(二)道(二)道 教教n n1 1、道教的兴起、道教的兴起n n道教的三大源头:鬼神巫术,神仙方术,黄老之学。n n东汉时期,黄老之学盛行。汉明帝时,开始将黄帝、老子神化。汉桓帝时,下令立黄老祠,专祀黄帝、老子。n n五斗米道五斗米道n n教名:正一盟威道、天师道n n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n n创立时间:东汉顺帝时n n尊神:太上老君(老子)n n教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想尔注n n传承:张道陵张衡张鲁n n太平道太平道n n创始人:张角(大贤良师 ) n n创立时间:东汉灵帝时n n尊神:中黄太一(黄帝)n n教经:太平经n n传承:发起黄巾

11、军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解体 ,余下的信徒汇入五斗米道中 。 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三清三清道教最高尊神道教最高尊神n n2 2、符箓派和金丹派、符箓派和金丹派n n符箓派:也称符水派,源于古代的巫术。宣扬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东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及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太一道等都属之。n n金丹派:也称丹鼎派或炼养派,源于古代的方仙道。是借助服食外丹或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全真道南北宗、武当派、崂山派、伍柳派等都属之。宋之前以外丹为主,宋之后转向内丹。n n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n n金丹派的创始人:左慈n n传承:左慈葛玄

12、郑隐葛洪n n葛洪著抱朴子,发展了金丹学的理论和实践。n n3 3、炼丹术、炼丹术n n(1 1)外丹术)外丹术n n外丹术:矿物药或配合少量植物药,炼制成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n n外丹术源于方术的黄白术。因以丹砂、药金的炼制为主,故称金丹。n n炼丹常用原料:丹砂、金、银、铅、汞、云母、石英、硫磺、雄黄、雌黄、硝石、松柏脂、茯苓、灵芝等。n n周易参同契:“金以砂(丹砂)为主,禀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始终自相因。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n n抱朴子内篇金丹:“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以自坚固。”n n思想基础:神秘互渗 n n(2 2)、内丹术)、内丹

13、术n n内丹术:是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n n内丹术源于方术的行气、导引、辟谷等。宋代之后,认识到服食外丹常常使人中毒,故内丹术开始盛行。n n内丹经典:黄庭经白鹅换黄庭n n修炼步骤(五步功法) :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n n修炼方法:入静、调息、运气。配合辟谷、服饵、房中。三、道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三、道文化对中医的影响n n1 1、天道观开启了中医理论之源、天道观开启了中医理论之源n n老子的天道观摆脱了鬼神观和天命观的束缚,促使中医学从巫术体系中分化出来,建立了以自然哲学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一)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一)道

14、家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n n“道法自然”奠定了中医的整体观特色 。n n“道隐无名”建立了医道无止境的发展观念。n n“静观玄览”强调放弃主观臆断遵循自然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基础。n n 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n n2 2、精气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之本、精气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之本n n精气学说架起了沟通“道”与“形”之间的桥梁,为中医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n n中医理论以“气”为本,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所有生理、病理的基础。n n中医的“气”:天气、地气、运气、邪气、元气、精气、谷气、宗气、经气n n3 3、辩证法思想塑造了中医思维的特色、辩证法思想

15、塑造了中医思维的特色n n中医的对立思维:天-地、阴-阳、表-里、上-下、寒-热、温-凉、虚-实、气-血、脏-腑、经-络、浮-沉、正-邪、补-泻、升-降、通-涩、本-标、体-用、先治-后治、顺-逆(二)道教对本草学的影响(二)道教对本草学的影响n n李时珍:“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n n神农本草经,收药365味,分三品,上品多有“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等功效,明显有神仙方术思想。n n神农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作,收药730味,首创药物自然分类法。n n道教外丹术促进了对矿物药的认识。n n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将外丹术的水飞、研磨、伏火、关法、煿法等技法,用于中药炮制

16、。羽人仙药图(三)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三)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n n老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成为中医养生学的灵魂。n n中医养生强调顺应四时阴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n n中医养生重视恬淡虚无以养神全身。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n n中医传统养生术(如导引术、太极拳、气功),深受老子守雌贵柔思想的影响。n n道教养生术(如服食、辟谷、行气、内丹)与中医养生术多有相互影响。(四)道文化对传统医德观的影响(四)道文化对传统医德观的影响n n道家的“贵生

17、”思想,塑造了中医重视病人的生命的医德观。 千金要方自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n n道家“守雌贵柔”思想,塑造了中医谦虚谨慎的医德观。 大医精诚:“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n n道家的“清静无为”与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塑造了中医淡泊名利、积德行善的医德观。 大医精诚:“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五)道林医家,医道双修(五)道林医家,医道双修n n葛洪(西晋)n n十八岁入道,曾任广州参军,后辞官入罗浮山炼丹修道,著有抱朴子,道教丹鼎派领袖人物, 。n n医著:玉函方,肘后

18、救卒方。n n陶弘景(南北朝)n n早年入仕,官至奉朝请,36岁时辞官,入茅山建华阳馆隐居修道,著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太清诸丹集要等道书,为道教上清派领袖,南朝道教改革之集大成者。n n医著:补阙肘后百一方, 神农本草经集注。n n孙思邈(隋唐)n n善言庄老及百家之说,精通医药学,兼通佛典,数辞朝廷礼聘,长期炼丹、服食、修道并行医,为著名的道林医家,著有丹经要诀、龙虎论、烧炼秘诀等道书。n n医著: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n n老子n n庄子:逍遥游、知北游、齐物论、养生主n n管子:内业、心术(上下)n n抱朴子内篇仙药阅读书目阅读书目思考题思考题n n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根据上文谈谈“道”的内涵和特点,简述老子的“天道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n n2、简述庄子的养生观及其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n n3、何谓“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对中医有何影响?n n4、神仙方术主要有哪些?它们与中医学有何关系?n n5、道教的外丹术与内丹术有什么不同?为何从宋代开始外丹术逐渐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