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76028746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面试教案模板初中语文(5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 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 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

2、,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 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page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 是如何解决的

3、?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 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 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

4、基调。 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 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

5、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 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

6、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 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 1985 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 二十年后说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

7、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 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 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

8、面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 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 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 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 情感” 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 理解到

9、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 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第二篇 孝亲爱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孝亲爱老属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专题,是初中阶段第五次综合性学习,围绕“孝亲爱老”主题,提出三个活动任务,提供四则材料。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学习制作海报的基本知识,能够制作手绘校园海报,能够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公益海报,能与同学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深入体会“老吾老以及人

10、之老”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已有一个学期。他们依然活泼好动,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已经可以做到声音响亮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地表达,也能大体说清一个活动的意向,但是还不能独立制定出恰当、科学的活动方案,在制作符合要求的、精美的手绘海报甚至制作简单的公益海报方面还有欠缺,需要教师给以具体指导。有的学生依然不能够做到耐心倾听、以适当的方式提出疑问,也需要给以指导。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学习制作海报的基本知识,能够制作手绘校园海报,欣

11、赏分析“资料四”,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公益海报。 3.深入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做到体谅父母,关心父母,敬爱老人。 四、教学重点: 1.学会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学习制作海报的基本知识,能够制作手绘校园海报,欣赏分析“资料四”,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公益海报。 五、教学难点: 1.学会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提高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学习制作海报的基本知识, 能够制作手绘校园海报, 能够尝试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公益海报。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向学生

12、明确分组要求,布置课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策划,手绘活动海报。 【学生准备】 按照要求提前分好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策划,手绘活动海报。 七、教学时数:1 课时 page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小雅蓼莪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柎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呵护备至,我想要报答,但上天无情,想要报答的机会也没有了。父母养育我们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如果能够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那就更为可贵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13、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敬爱老人吧! (二)完成相应活动任务 【出示任务】 1.召开专题讨论会, 交流方案设计成果, 讨论并明确活动方案内容, 形成班级 “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 同学们,课前各小组同学已制作完成“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的策划,现在请每组派代表宣讲本组的“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其他各组仔细倾听。之后大家互评方案,然后就活动方案的基本内容展开讨论, 形成共识, 最后我们委托同学们认可度最高的小组同学修改完善本组活动方案,作为班级的活动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评出“最受好评活动方案”,委托这一组同学综合课上讨论意见,修改完善本组方案,作为班级活动方案。 【反馈指导】 引导

14、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活动方案, 初步了解如何制订活动方案。 课上在进行活动方案互评时,可以从主题是否具体明确、内容是否新颖、形式是否灵活、过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注意提供必要的口语交际指导, 比如, 要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为避免发言时重复啰嗦,可以先打好腹稿,或简单写下自己的发言要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边听边记下别人讲话的重点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2.欣赏并分析“资料二”的宣传海报,各组展示活动手绘海报,大家互评,总结优秀宣传海报的必备因素,之后修改或完善各组宣传海报。 【反馈指导】 “资料二” 提供的宣传海报中包含了校园

15、海报设计的主要要素。 此份海报主要以文字和图形构成,以“尊亲敬老”为主题,主题鲜明,形式生动,使读者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留下较持久的印象。说明性文字和广告语通俗精炼,构图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海报要突出此次活动特色和班级特点,可邀请美术老师参与本次活动。 (三)分享活动体会与感受 【出示任务】 1.通过这次活动, 你对 “孝亲敬老” 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古籍中留下了很多关于 “孝”的论述或诗篇,你能与大家分享吗? 学生分享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或诗篇。 【反馈指导】 加强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出示任务】 2.欣赏“资料四”,说说看过这组漫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16、感受? 分享交流。 【反馈指导】 这是一组公益漫画,与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密切相关,学生在谈看过之后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字内容、图画特点、构图安排等方面谈, 加深对“孝文化”的理解,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公益漫画创作。 (四)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第一、二项作业必做,第三项作业选做: 1.本次活动结束了,结合活动体验和“资料三” “资料四”,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对此次“孝亲敬老”活动的感受和思考写下来。题目自拟,字字数不限。 2.爱心作业回家为父母或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孝亲之事, 例如: 为长辈送几句温馨的祝福、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做一些家务,支持长辈的爱好等。 3.结合活动体验,参

17、考“资料四”,创作公益性海报(或公益漫画),内容和主题自拟。 板书设计: 主题具体 目标明确 时间清楚 活动方案 日程清晰 分工到位 评价合理 第三篇 老王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散文老王写于 1984 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 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 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

18、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应体现在对老王的语言的揣摩上。 3.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 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 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 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 因此, 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老王是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 表现普通人的爱, 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亲情,感受亲情。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

19、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 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八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 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现今中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又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而且他们很多是追星族,每天关注的是明星,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就显得尤为可贵。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

20、,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老王和杨绛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在文 革的历史背景下老王与杨绛之间的彼此关心、相互体谅。 2.体会“我”在老王去世后的“不安”的内涵。 教学时数: 1 课时 预习思考: 1.梳理 1-4 段,依次写了老王的职业、身份、车、亲人、眼、家。 5-16 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老王为我送冰,我给老王钱;老王替我送人,我给老王钱;老王送

21、一位老先生,我询问;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给老王钱。 17-22 段,写老王去世,我没多问。每想起老王,我总觉得心上不安。 2.拾遗关于文章的几个时间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 1956 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的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说: “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 他说:“还没有,快了吧?” 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 我问默存:“你是怎么揪出来的?” 他也莫名其妙。“大概是人家贴了我几张大

22、字 报。” 我倒记得很清楚。当时还没有一张控诉我的大 字 报,不过我已早知不妙。一次,大会前群众传看一份文件, 传到我近旁就跳过了我, 好像没有我这个人。 再一次大会上, 忽有人提出:“杨季康,她是什么人?”并没有人为我下定义,因为正在检讨另一“老先生”。会后,我们西方文学组的组秘书尴尬着脸对我说:“以后开会,你不用参加了。”我就这样给“揪出来了”。 “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革命群众天天开大会。我门同组“揪出来”的一伙,坐在空落落的办公室里待罪。办公室的四壁贴满了红红绿绿的“语录”条,有一张上说:拿枪的敌人消灭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一位同伙正坐在这条语录的对面。他好像阿

23、 Q 照见了自己癫痢头上的疮疤,气呼呼地换了一个坐位。好在屋里空位子多的是,我们是有自由随便就坐,不必面对不爱看的现实。 有一天,报上发表了五?一六通知。我们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正把这个文件细细研究,窃窃私议,忽被召去开大会。我们满以为按这个指示的精神,革命群众该请我们重新加入他们的队伍。不料大会上群众愤怒地控诉我们种种罪行,并公布今后的待遇:一,不发工资,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二,每天上班后,身上挂牌,牌上写明身份和自己招认并经群众审定的罪状;三,组成劳动队,行动听指挥,并由“监管小组”监管。 我回家问默存“你们怎么样?”当然,学部各所都是一致的,我们俩的遭遇也相仿佛。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

24、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外文所规定牌子圆形,白底黑字。文学所规定牌子长方形,黑底白字。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我们都好像阿丽思梦游奇境,不禁引用阿丽思的名言:“curiouserandcuriouser!” 事情真是愈出愈奇。学部没有大会堂供全体开会,只有一个大席棚。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造反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 在群众愤

25、怒的呵骂声中, 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 “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资产阶级学术”等等。我直在猜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散会我给推推揉揉赶下台,可是我早已脱下自己的高帽子看了一眼。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和默存一样。 我和同伙冒雨出席棚,只愁淋成落汤鸡,不料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称为“揪牛”。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节选自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

26、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 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 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 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

27、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 “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28、。”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我们“连”是一九七 0 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 杀去世。 一九七二年三月,又一批老弱病残送回北京,默存和我都在这一批的名单上。(节选自干校六记)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 7 月 17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 年至 1938 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

29、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 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 干校六记;译作有1939 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 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其中写于 1984 年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 看起来平平淡淡, 无阴无晴。 然而平淡不是贫乏, 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 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试写 依据-段的内容,选择一个段落,用下面这个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咦、呀、

30、噢),老王啊,他 我的介绍:,老王啊,他 请用一句话补写出文章第段老王未说完的话。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4.质疑 读完文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记录下来。 page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 化大革 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近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真实的内心,或许你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带着预习老王的收获和一些疑问,再次走近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表达善意的温暖。 二、研读文本 (一)介绍老师,关注老王的生活 1.出示任务: 依据 1-4 段内容,用特定句式介绍老王。 句式:(唉

31、、咦、呀、噢),老王啊,他。 2.反馈指导: 在预习作业中,有四位同学的介绍很有特色,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唉,老王啊,他是一个落单了的蹬三轮的。 (你为什么会用“落单”这个词来介绍?) (2)噢,老王啊,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个老光棍。(吴昊天) (“没出息”为什么要加引号?) (3)呀,老王啊,他瞎了一眼,真不幸啊!(冯韵然) (你为什么会有“真不幸啊”的感慨?) (4)咦,老王啊,他住的那儿不是他的家?(刘佳琪) (老王住在什么地方?那里为什么不是他的家?) (5)补充 唉,老王啊,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维持生计,过日子的意思;“只”是仅

32、仅的意思。老王活的很艰辛,很不容易。) 3.小结 唉,老王啊,他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可怜活命的车夫。 (二)品读人物对话,解读老王的心语 导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却如何会让杨绛念念不忘呢?回到特定的情境中,品读老王的话,贴近老王的心,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1.出示任务: (1)快速阅读,勾画文中老王的六句话。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他说可以凑合。 “嗯” 他只说:“我不吃。”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品读第 6 段中老王的两句话,分析人物形象。 2.反馈指导: (1)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思考提示:为什么送“钱先生看病”不

33、要钱?) (“钱先生”是读书人,从心里尊重他;他们一家一直关照我生意,还给我送鱼肝油。不能要钱。“钱先生”是来看病的,需要钱。) (老王啊,你这么尊重人、真诚无私、知恩图报、体谅人心。)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 (思考提示:为什么“哑”“悄悄”?为什么用“还”?) (问话不能给杨绛先生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文 革开始后,杨绛两口子都没工资了,只有生活费。生活肯定紧张,钱上也不宽裕。) (老王啊,你这么体谅人心。) 3.小结:学生汇报成果。师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语言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三)补写人物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出示任务:教师范读 8-15 段。想一想你更欣赏下面的

34、那个补写,原因是什么。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反馈指导:请学生陈述补写理由并互评。 示例:(1)我就是想让你们吃好些。(2)我只是想来表示对你们的谢意。(3)我只是想再来看看你。(4)我是来见你最后一面的。 补写时应关注句式结构,关注了来访目的,关注了人物性格。 3.小结:生生互动。营造情境,在人物对话中,感受老王的善良。 (四)论辩人物心理,体会反思可贵 1.出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杨绛一定得“心上不安”吗? 2.反馈指导: “心上不安”,原因是: 1.老王病时,不知什么病,不知吃了什么药。 2.老王死前,没有给他平等报恩的机会。 3.老王到我家时,没让他坐坐,喝口茶水

35、。 4.老王离开家时,担心他摔倒,却没有扶他一把,或者送他回去。 5.老王死后,不知死的时间,不知埋的地点。 是反思与自省,不够关爱,不够尊重,不够平等。 “心上可安”,原因是: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给老王大瓶的鱼肝油。 3.让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不需要减半收费。 4.询问他的生活状况。 5.在老王病时托人捎钱接济他。 是人性的光辉和美,同情弱者,对人热心,为人善良。 (3)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 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 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

36、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三、结束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杨绛和老王无疑都是不幸者。他们一个活得可怜,一个活得卑微。可就是在那样一个黑暗如铁的时代,这两点善良的微光,彼此温暖,让人动容。而杨绛心上的不安,正是岁月风尘中“生者”对“逝者”的愧怍,正是灵魂最深处一颗“善心”对另一颗“善心”的愧怍,正是日常小事里“被关爱者”对“给予他人关爱不及”的愧怍。这也是我们在杨绛的文字里最厚重的收获。 作业设计 仿照例句,按照所给句式,每人一句,小组合作完成小诗“温暖的善意”。 示例: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一瓶鱼肝油的赠予,更是病榻前的悉心照顾; 句式: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更是。 示例一:温暖的善意,不仅

37、仅是一句寒暄,更是抱病在身时的日日关心。 示例二:温暖的善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照顾,更是心灵上的尊重与平等。 板书设计 第四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展现的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态和成长经历。 朝花夕拾能够丰富学生对童年的体验,消除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的积累拓展中的问题将“教读课文”引向了“课外阅读”,将读百草园、三味书屋生活的引向了读鲁迅更加丰富的成长经历,将读小鲁迅的童真童趣引向读出大鲁迅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鲁迅在学生的印象大多为严肃、令人生畏的,而且朝花夕拾的时代有距离学生有点远,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

38、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2.丰富对童年的体验,消除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3.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 2.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 五、教学难点: 丰富对童年的体验,消除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page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亲近鲁迅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快速找出有描写作者童年

39、、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篇章,结合具体事例, 说说不同的时期的鲁迅具有怎样的特点?要求用下面的句式来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 童年(少年/青年)的鲁迅是 中那个 的孩子。 提示:第一空填篇名,第二空填事件(语言要简洁),第三空填性格。 2. 说说你喜欢哪个时期的鲁迅?结合鲁迅的成长经历说说带给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 概括鲁迅童年、 少年、 青年三个阶段的特点, 形成对鲁迅成长轨迹的整体认识,并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活动二:走近人物 1.我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吗?这个先生着墨不多,但却使人印象深刻,还记得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吗? 作者选取了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

40、象,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个严而不厉、严而可亲、有点迂腐又开明的私塾先生,正是这部书带给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写作技巧。 2.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这样鲜活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个人物,结合课前摘录的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的特点。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人物形象定小组)交流,最后在班级中展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运用品读人物的方法精读文章,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并能够出说自己的体验。训练学生有依据有观点的表达。 活动三:追忆人物 1.诵读追忆 在这些人物作者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有热情地赞颂,有真情地怀念,有高度地评价,有激动地叙述 请你找到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设计

41、意图】培养学生能结合文章中的描写句、抒情句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前一单元所学重音、停顿等方法来表现这种感情。 2.文字寄情(二选一) (1)请你仿照示例,任选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这个人物写一段话。 (2)请你仿照示例,在阅读名著朝花夕拾活动中,班级准备制作“朝花夕拾人物图谱”,请你任选一个人物写一个简短的介绍。 【设计意图】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缩写、变换人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训练学生能文从字顺的根据需要表达。 活动四:拓展延伸(作业) 1 参观鲁迅故居或观看电影鲁迅 2 推荐阅读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萧红)、一面(阿累) 【设计意图】提供相关的资源,尝

42、试多角度的阅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的广度,对鲁迅的经历有更全面的了解,为第二课时理解大鲁迅的情怀做好准备。 第五篇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台阶位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线索是“小人物”,是平凡的普通人。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是一位普通劳动者。他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且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本单元的能力线索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能力和对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能力。 本文是小说,那么学生就应该学会从文体的基本特征出发,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

43、次的能力。 从文本自身来看,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展开叙述,亲切、自然。在娓娓道来中,展现和塑造了“父亲”这一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常常是在不经意处,在寻常的描写中见精神。在内容的勾连上,作者用“台阶”这一条有形的线索,将建造有高台阶新屋所引发的事情串联起来,形成了清晰的结构脉络。 本文设定为自读课文, 目的就是要将本单元前面教读课文所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自读的阅读实践中去,加以训练、巩固和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同时,七年级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

44、情节,而忽视了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同时,重点放在探究人物形象上面,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知人物特点。 三、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理解 “台阶”的内涵。 2.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阐释小说主题。 四、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 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 理解 “台阶”的内涵。 2. 阐释小说主题。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PPT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page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写父亲的诗歌、散文自然引入本节课的阅读内容。

45、(二)出示学习任务,解读“阅读提示” 任务一 1.出示任务: 阅读课后的自读提示, 你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文章内容和阅读方法)。 要求:在“提示”中标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 从中提取出文本的文体特征、 阅读重点及阅读策略、方法。学生阅读提示,梳理标注有价值的信息。教师指名学生提炼要点。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教师调动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1)文体特征:从阅读提示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的小说。那么,就可以从小说情节的角度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还认识到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重点。 (

46、2)阅读的策略、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文中人物的前后的言行的矛盾和变化处,这样有助于理解人物和归纳主题,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关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加以点评。这些是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任务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 出示任务:梳理故事情节 (1) 通过阅读并填写情节表格,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2)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填空:我 的父亲,要求用一个词突出你眼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反馈指导: (1)情节上围绕父亲与台阶能够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脉络即可。 情节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说。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把握父亲

47、“勤劳、坚韧”的特点。 任务三:合作探究,局部精读 1. 出示任务: (1) 找出文中你不理解之处,结合前后文尝试理解,再把你的思考和其他同学做些交流,看理解是否合情合理。 (2) 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你是否可以对之前你对父亲形象的认识做些补充或调整。 (3) 请从“台阶”“父亲”“脊梁”“传承”“迷失”中任选一个词作为核心词,说一段话,表达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反馈指导: (1)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恰恰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如新屋开工时,父亲为什么露出尴尬的笑;“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甚至有些失态?教师指导学生细读相关情节中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的前后的言行的矛盾之处,进行

48、批注和点评。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达成对小说主题深入、多元的开掘。 修好的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很珍惜,很重视,这是他的面子,是地位的象征,他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得意非凡、自满,忘乎所以。但修高台阶后,到底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修台阶建新屋消磨了他的体力和精力,让他饱经风霜,身体变差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高台阶并没有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地位与尊严。因而他从希望到失望。当物质上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上并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满足和慰藉。这种错位让人深思。 在故事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对父亲崇敬的同时,也有同情、怜悯以及含蓄的批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父亲的形象再重新审视。 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可以是仁

49、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求唯一答案,只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父亲建高台阶的新屋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就可以了。 (三) 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父亲-中国农民 教师板书、解说并出示父亲这幅油画作品: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曾经说过:“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处理。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们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带领

50、学生配乐深情诵读文中的段落: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 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课外推荐阅读: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