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火烧云》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新概念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说:“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语文要素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化为儿童身上鲜活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火烧云》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系统思维,让学习内容结构化 《火烧云》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篇文学性文本,但薛老师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文学性文本进行教学上课伊始,薛老师从“火烧云”的理解入手,进行词典解释与课文语言的比较: 1. 《呼兰河传》 里的说法与 《现代汉语词典》 里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2《. 呼兰河传》里的说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用的是描写;而《现代汉语词典》 里的说法是说明、 解释火烧云 这两种说法你认为哪种好? 薛老师引导学生感悟:《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说明,简洁、直白;《呼兰河传》里的是描写,形象、生动 本课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粗一看,薛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好像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没有多大关系 但这一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国宝大熊猫”,要求学生参考提供的生物学资料,或自主查找资料,围绕小朋友们的问题介绍大熊猫,而且习作检查的要求是“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进行实用类文本的写作,学生应该对说明、说明与描写的差异形成初步的认识薛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围绕对“火烧云”的理解,巧妙地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做了铺垫这就启示我们: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不能被仅仅看作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的结构,这个结构隐含在文本、练习题、习作等内容的背后,隐含在儿童学习的要求中所以,我们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要关照儿童,进行系统思维,引导儿童结构化学习语文要素 其实,不仅一个单元是一个结构,整套教材也是一个结构同样是介绍一种事物,这一单元是“初步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 “搜集资料, 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这一单元的习作是“介绍国宝大熊猫”,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介绍一种事物”;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内容,还需不需要补充新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显而易见,它们是有层次的比较起来看,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教材的结构,精准定位教学的重心 二、读写融合,让学习路径情境化 薛老师在教学火烧元的颜色、形态时,一开始没有直接切入文本,而是这样处理的: 1.薛老师先带着学生欣赏火烧云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火烧云的情境之中,引导他们体验火烧云的美。
在学生一声声惊叹之后,薛老师问:“看了这么多火烧云,如果让你来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写?” 2.教学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时,薛老师虚拟了一个学生的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红的、 黄的、 紫的、 金的, 五颜六色, 变化多端,美丽极了再问:“这位同学写得好不好?”“但是萧红比这位同学写得更高明你来读一读,说说作家萧红高明在哪里 3.教学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时,薛老师又出示一段“自己”的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有的像马,有的像狗,有的像狮子……好看极了!然后问:“老师写得好不好?”“我们来看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的形状,一起读读知道作家萧红比老师高明在哪里吗?” 显而易见,薛老师不想让学生通过文本描写来感悟火烧云的美,而是尝试让学生直面灿烂的火烧云, 思考如何把自己眼中的火烧云表达出来所以,薛老师除了直接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火烧云,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写?”,他还虚拟了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平时习作的痕迹 薛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虚拟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上,反复追问:“作家萧红高明在哪里?”引导学生将眼光聚焦在文本的表达上,在儿童语言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中,积累语言,学习方法。
这就启示我们:阅读和表达是相对的言语过程,当学生与课文作者面临相同的语境时,阅读与表达就在语境中同构共生,更有利于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更有利于儿童语言向课文语言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把儿童带到文章的语境中,让儿童尝试表达,呈现儿童语言与表达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驱动学生去阅读课文,探求课文语言的奥秘 三、引导发现,让学习过程思维化 薛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比较火烧云的两种不同解释,初步感悟说明与描写,及其适用语境;感悟火烧云的颜色之美,学习课文如何写颜色之多和变化之快;感受火烧云的形态之美,学习课文如何写火烧云形态之变 每一个板块的教学薛老师都是呈现素材,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薛老师整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比较思维———火烧云的两种不同解释的比较中推进的,从火烧云的不同解释的比较开始,接着进行了虚拟的火烧云颜色、形态片段描写与课文描写的比较薛老师的教学不仅整体上是这样,具体的教学细节也是这样我们来看薛老师教学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片断: 1.逐段齐读课文,思考:作家高明在哪里? 2.反色显示“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钟”等表示变化的词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家高明在哪里? 3.火烧云是怎么变的?教师这样引读课文: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的?后来怎么样了?怎么消失的? 4.依次出示图片,每一幅图片出现时,教师都强调:想一想,像什么?它是怎么动的? 5.现在请你仿照课文写法,用“一会儿天空出现什么,什么样的,怎么变的,怎么消失的”句式写一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可以看出,薛老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建构和运用描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句式,先是自主发现,接着反色词语提示,然后通过引读和出示图片时的提示进行强化,最后让学生迁移运用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活动板块来展开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应该让学生的学充分展开如何展开充分的学?呈现引导性的学习素材,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中理解、积累、建构、运用言语形式 四、关注经验,让学习成果生活化 薛老师的这节课,有一个细节出乎我的意料在出示火烧云的词典解释后,薛老师追问:“早上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叫———“”傍晚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叫———”在薛老师的追问刚刚出来时,我想:这不是很简单吗?浪费时间呢可事实上,学生就是答不上来 薛老师为什么问得这么准呢?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语文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时是分离的这一课上,词典解释学生一读都懂,但就是没有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会忽略?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没有从儿童言语生活的角度来教学 其实薛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火烧云两种解释的比较,是从描写经验走向说明经验的建构;火烧云颜色描写的比较,是从单调颜色描写的经验走向丰富多彩的颜色呈现;火烧云形态变化描写的比较, 是从静态、 简单的描写经验走向具体变化的描写。
就是在学生仿写的评点中, 薛老师也注意引导学生吸收文本中的言语经验薛老师的教学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过优质的言语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语言的大厦 综上所述,薛老师执教的《火烧云》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教材的语文要素,也不是知识形态的语文要素把教材语文要素落实为儿童的语文素养,需要儿童基于自身的经验,经过主动的言语智能努力,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建构与运用,走向高品质的言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