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5907812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学反思244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慢教学反思 篇一: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 是高中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的一首词。 扬州在 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 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 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 下篇写感想, 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 用“须惊” 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 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 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2、,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 没有进行反馈。 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所 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 不解之处进行交流。 一方面, 反馈了学生的预习, 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 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 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 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 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

3、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 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 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 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 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 个比较阅读, 一方面, 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 另一方面, 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 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 自己的教学行为, 没有跟大流, 紧抓高考题,

4、急功近利, 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 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 个语文素养高的人, 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 活。一个老师如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想, 语文成绩就应该是副产品。 此外,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 体现了新课标 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教示范作用;体现了语文的 “味”;问题设计的有梯度。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待改进; 板书欠缺;时间把握的不到位,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 表达欠清晰明确。在今后的教学

5、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 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篇二:扬州慢教学反思 一、选题和指导思想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 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 “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 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 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 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 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 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

6、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 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 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 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 淆、 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 具体化、细 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 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 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

7、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 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移情、通感、 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 这 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 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 种逻辑的衔接, 稍嫌生硬。 同时, 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 使得 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

8、了课堂的效率。 这 说 明,课堂的逻辑 性 ,教师的 案例 分析示范在教学过 程 中是 非常 重要的。 C 、导 学 案 设计 与反思 我的 导 学 案 设计 主 要分为 六 个部分 : 1 、知识 衔接 :主 要是 三 个部分 :姜夔 的生 平 ,体现“ 知人论世 ”的 原则; 写 作背景:昔日扬州的繁华盛景与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苍茫景象;黍离附录,因为 整首词都是围绕“黍离之悲”来展开的,所以了解黍离的写作缘由和具体内容 非常有必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预习用; 2 、初步感知: 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 注意 点和 四 个 初步感知 的 问题 ,一个 注意 点是诵读过程中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四

9、个初步感知的问题主要是按照逻辑 顺序初读感知后用原文回答,较简单,该环节可以在预习阶段大部分解决; 3 、深入品读 , 检测 展示 :主 要 就 是词 句 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赏析,这个是本 节课的核心与关键,该部分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展示构成(投影展示); 4 、 拓展延伸 :由该 词的写作手法赏析延伸 出 “移情”手法 来 ,对移情的 概念 进行分析,读示范,品佳句。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该部分由老师讲 解,学生讨论展示(口头展示)构成; 5 、小结全 词, 听吟唱音频 , 再 次体味 扬州慢 的“黍离之悲”, 结束 课 堂; 6 、 课 外导读唐宋 词 十七讲 之 姜夔(叶嘉莹)

10、 , 加深理解 ,体味词之 美 学 意蕴。 导 学 案 的设计 原则 是体现 杜郎口 学 习心 得 与 学 校 的“135 和 谐 课堂 模式 ” ;遵 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 学 案 的 主 要 问题 是 : 学 习 目标和重点 不够 明 确 ,具体,有 混淆 和重 复 之嫌 ; 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 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 8 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 16 分钟;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1、13 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 3 分钟。合计 40 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 12 分钟;监测展示 16 分钟;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1 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 3 分钟。合计 42 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 2 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 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 在以后的导入课 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 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当然, 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 但也有明显不 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

12、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 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 的 来 说,通过这 样 一 次 难 得 的机 会 ,我 获得 了 成 长,也 认识到自身 的不足, 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立 足 文本并 进 行 反 复推敲 , 首先 生 发 出 自己 的 理解 与感 动 ; 二 、 勇于尝试新 的教学方 法和 教学 模式 ,力 争将杜郎口所 学与我 校 的 “ 135 和 谐课堂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中常态化,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树立每一节课都 是公开课的意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三、 上 课 目标要 明 确化 、 精细化 、 简约化 , 目标和内 容不 宜

13、 过 多 , 关键 是 要引 导学生细致品读、启发思维并将其内化; 四、 要更 加 注重 知 识 的 迁移和 延伸, 引 导学生 “ 学以致用 ” 。 语文 教学是一 门博 大 精 深的学 问 ,初 涉 教 坛 的我还有很长的 路要 有,还有很大 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 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 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和动力, 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 谢谢! 篇三:扬州慢教学反思诗词鉴赏是学生的薄弱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 平,在学校组

14、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上,我选择了扬州慢这个课题。 扬州慢 是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推 荐作品,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把“意境”和“表现手法”作为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虚实结合、化用、情景交融等手法,来了解扬州的今 昔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黍离之悲。 虽然在教学中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 问 题。 第一, 学生课前预习不好, 对于文中化用的诗句理解不到位, 不能准确把握其 含义。而我在教学中也仅仅是点到为止,而没有彻底深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 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 第二, 教学环节过于紧凑, 导致学生的阅读

15、时间太 少,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有种生吞活剥的感觉。对文中表现的悲情讲解过于粗 糙,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第三,由于平时训练不够,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意境和 表现手法类题型,学生在答题的方法和步骤方面,掌握不熟练,答题时还不能准确 应用术语进行概括。第四,教法比较单调,讲解枯燥。另外,在教态和课堂语言等 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和克服的,尤其要注意贴 合文本,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篇四:扬州慢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 一直我都想得的一个突破, 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 也是我个人兴趣 和特长充

16、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选择了扬州慢作为课题。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涵咏;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没有追求面面俱到, 而只是截 取了一个侧面。 从这首词的形式入手, 再深入发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因 此,我分别把这首词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和化用前人诗句的艺术手法,设置为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思路是先从形式着手,整体把握住本首词的意思,以及它所采用的 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设置了繁华富丽的扬州作为场景,让同学们首先去欣赏和 赞叹这样的扬州。 然后, 以一种巨大落差导入词中的扬州。 在分析本首词时, 也始 终以

17、扬州作为线索。通过让同学们分析昔日的扬州和今日的扬州,了解其中对比的 手法,并整体把握主旨。然后,再以名句为核心,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 这样,既了解到化用前人诗句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同时又深入到意象之中,揣摩其 中的深层内涵。 虽然, 我已经基本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但是,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我过 多的停留在形式的讲解上,并没有深入到词的意象的内涵中去,没有突破形式达到 根本。在讲授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时,我仅仅是让同学知道,这里是 化用了杜牧诗赠别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没有彻底深 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其他的名句鉴赏也仅仅 是停留在艺术手法上。黍离之悲未被激起,整个的课堂被形式所掩盖。因此这 样的一堂课就显得比较的薄,缺乏应有的厚度。 另外,囿于课堂的设计,在活动教学的组织上也显得比较单调;课堂上还出现 了不少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克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