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建构 关键字: 当代大学生 理想 建构 一、当代大学生建构自己理想的价值意义 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源自生命深处的积极的精神趋向,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理想既是追求和奋斗的基本动力、精神支柱,又是人的引路航标,还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我们的理想越崇高,我们人生就越有价值和意义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是否树立正确的理想,这是辨别、衡量我们大学生是否理智、成熟,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是否自觉把握的重要标志 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学校教育不足等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下,理想的价值在我们部分大学生当中,逐渐淡化,代之以现实的和功利的尺度,普遍存在着变迁的倾向:生活理想实惠化、职业理想功利化、社会理想淡漠化、理想人格实用化; 削弱、 淡化理想的预期性, 把眼前具体利益的实现看作理想, 用经济尺度、物体价值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这些倾向必然导致理想的失落 这将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相对主义抬头这个严重的后果,必定引起我们大学生的困惑和迷惘。
这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造成思想空虚、精神萎靡,陷入颓废、堕落的泥坑和陷阱;麻木困倦、无所事事、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无心上学、经常逃课,沉浸于吃喝玩乐之中,在网络上寻求精神寄托,引起严重的精神上、心理上障碍,甚至歪曲这就有可能引发我们部分大学生生活绝望,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对抗社会,伤害无辜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这就表明了我们大学生绝对不能丧失人生的最重要的内涵---理想我们大学生要想走出困惑和迷惘,让生活充实幸福快乐有意义价值,就必须重视理想、寻找理想、确立理想、重建理想,自觉建构自己的崇高远大的理想,给理想应有的定位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建构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需要发挥高校在理想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和我们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一)高校的主要阵地、主渠道教育 高校不仅仅承担我们大学生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承担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理所当然要承担我们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 1.巩固“两课”主阵地。
依托“两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在理想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它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我们大学生的头脑系统地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进行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让我们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代价,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特别是自身的理想状况的变化,在社会变革和转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科学、崇高、远大的理想,按照“四有”要求,加强理想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法纪价值观教育,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倡导为人民服务,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引导我们大学生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2.加强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意识,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和外化,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 陶冶大学生情操, 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我们大学生理想取向的影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宿舍、社团和班集体为载体,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用先进文化的理念和内涵教育我们大学生,注意在“精”、“深”、“雅”上下工夫,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铸造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庸俗文化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取向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3.转变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贴进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我们大学生,努力提高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元互动”的模式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我们去学习、思考、体验、实践,使我们获得理想的认知、选择和定位注意层次性要求和采取层次性递进的方法,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坚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相结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积极开辟我们大学生第二课堂和社会生活实践基地, 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三下乡、节日纪念教育活动;党课团课学习、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发挥这些“隐性课程”的作用。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宣传先进模范的事迹,邀请他们作报告同时发挥高校领导干部、教职工的表率,树立良好的“师德”,发挥学生党员、 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引导我们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二)加强我们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加强我们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是我们大学生能否确立崇高理想, 能否树立起为之奋斗的信念,能否实现它的关键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修养,那么他一定没有崇高的理想;如果有良好的修养,那么他一定可以把崇高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毫不动摇地去努力奋斗实现它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加强人格修养、理论修养、文化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1.加强人格修养在一定意义上说:崇高的人格是理想生成的内在原因我们大学生就非常有必要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 塑造健康、 崇高的人格, 克服人格障碍 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人格观念的精华, 建构起反映时代精神,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都闪烁着宝贵的人格思想。
西方文化中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当然,要特别警惕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图谋对于西方文化中那些颓废、腐朽的沉渣,我们务必给予批判、遗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身的纯洁我们要注重真善美的协调发展,充分显示自我的独特个性,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自主的精神,塑造自主型、创造型、进取型和协调型的人格,激励自己的意志、奋发自己的精神,勇敢地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充分发挥伟大人格的力量 2.加强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建立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就不能深刻认知、认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不能深刻领会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不能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就无从谈起理想教育、建构就成了空洞的“政治说教”,没有说服力、感召力,没有被认同,自然也就是失败的毫无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科学的理论, 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并且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了人类最科学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所以,我们大学生就要依托“两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风,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完整地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物,研究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理论境界和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我们大学生有了较高的理论修养,学会了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就可以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正义性、必然性和艰巨性,认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可以正确观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正确看待暂时的曲折, 看到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 满怀信心地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 3.加强文化修养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和净化、纯洁灵魂 较高的文化修养是崇高理想生成的内在环境 特别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实现理想的最主要的手段。
所以,我们大学生就要自觉加强文化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西方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生为基本主题,是一种修养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也是传统文化的宗旨之所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的伟大精神力量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弘扬和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譬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和抗非典精神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在当代,我们大学生仍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精神,自觉克服“国民劣根性”西方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哲学修养是文化素质修养的制高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学习必不可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武器;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发挥其基本精神。
所以,我们大学生就要在大学期间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自觉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方向, 刻苦努力地学习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努力建造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从容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为我们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而奋斗我们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认真学习,那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如果不把自身的学识运用于建功立业,那就是浪费知识资源 我们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建构,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配套措施加以调控要有一种法律支持、政策保证和制度保障;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特别是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绝对不能流于口头、语言的宣传、“政治说教” 我们大学生本人也一定要积极自主自觉参与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16 号文件精神在理论上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加大实践推行力度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才可以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社会理想远大、崇高,价值观取向健康,精神状态昂扬向上,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奉献青春和力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在迈向共产主义的路途中留下自己探索奋斗的足迹。
[参考文献] [1] 叶泽雄著.社会理想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第一版). [2] 罗国杰主编.理想信念与“三观”教育[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6 (第一版) . [3] 彭定光著.理想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第一版). [4] 邓栽虎,张星炜,王科.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理想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4)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