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5764949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5.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一、概述 . 2 二、空间信息产业现状 . 3 (一)空间信息产业界定 . 3 (二)空间信息产业特征 . 5 (三)国内外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13 (四)技术发展情况 . 27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形势与趋势 . 36 (一)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 37 (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 42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47 2 一、概述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新技术竞争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卫星导航、地理信息、遥感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迅速

2、扩展、渗透到众多行业和产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解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支撑技术之一。 空间信息技术是涉及遥感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和卫星导航的综合性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该技术派生的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极其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该产业具有需求旺盛、服务面广、产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产出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争夺技术创新话语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

3、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创新与应用产业化发展,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是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发动机与倍增器。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稳步实施,以及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对地观测(GNSS/GIS/RS)3S 融合创新与综合应用的高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3 二、发展现状 (一)空间信息产业界定和应用市场分类 空间信息产业是涉及遥感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三大领域,以及 3S 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包括系统载荷

4、与平台制造、空间信息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及服务提供的所有机构、单位和企业的集合体。 在中关村空间的信息产业中,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主要涉及芯片、天线、卫星接收模块和终端的研发制造,地面运控系统和设备的研制,位置信息采集、融合、发布的基础设施建设,特殊应用、行业应用、大众应用等诸多应用服务提供;地理信息领域主要涉及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软件硬件的研发生产、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遥感对地观测领域主要涉及系统载荷与平台制造、 数据地面接收设备与系统研发制造、遥感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及应用服务。 以上三个领域技术的密切结合,以及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提供,是本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方向。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可

5、分为特殊应用市场、行业应用市场和大众应用市场三大类。 4 图 1.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分类 在三大市场中, 特殊应用市场主要包括:军事应用、公安武警应用、应急救援应用等;行业应用市场主要包括:国土资源、石油物探、防灾救灾、水利、电力、电信、农林牧渔、测绘与建筑工程、水陆空交通运输、气象、铁路、环保、银行金融、旅游等应用;大众应用市场主要包括:私家车辆应用、移动终端应用、互联网应用、个人位置服务(LBS)应用、游戏娱乐应用等。 大众应用市场是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向, 是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主要依托。 特殊应用和行业应用市场是产业的关键及核心市场,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空间信

6、息产业,特别是北斗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特殊应用市场和行业应用市场的发展。 5 (二)空间信息产业特征 1、 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空间信息是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空间信息服务所提供的时间、空间及其高精度实时动态信息,在现代社会信息中的比重最大(占70%左右) ,出现率最高,应用价值最丰富,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 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须的时空信息基准, 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最基本保障。 空间信息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和一系列战略新兴产业的共用基础,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手段。对许

7、多行业而言,是带有革命性的新兴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保障在全球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时空信息服务,而且能做到方便快捷、廉价实用、高效增值,是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人民大众、提升生活质量的难以替代的重要手段。 空间技术及其应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领域之一, 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结合点。 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有能力拥有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其发

8、展既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也 6 不会因为没有核心关键技术而被置于价值链低端, 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是国家战略, 是提升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 取得我国在航空航天、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的迫切要求。 2、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投资价值高 1) 技术领域服务涉及面广,用户群体广泛 空间信息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 要素内容丰富、 服务方式便捷等特点和优势,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空间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是世界上用途最大的两个物理参量, 一切事物和事件都离不开空间信息提供的服务。空间信息技术完成了空间时间参量的一体化提供,支撑

9、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益、高实时动态、泛在的空间信息服务,其应用领域极其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用户群体,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从不同角度,其用户覆盖面包括军方和民用,高端和低端,海陆空天等不同领域, 固定、 移动、 高速等不同状态的目标群体, 政府、团体、个人等不同的用户范畴,特殊应用、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等不同的市场。可以说,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只受到人们想象力的限制。 7 定位导航定向授时人造卫星卫星通信侦察监视系统侦察监视系统军用军用军用军用国土安全民用商用国土安全国土安全国土安全民用民用民用商用商用商用定向武器农业设备控制运输休闲娱乐科学测量跟踪基于位置的服务罗盘仪基准时间鱼(水)雷潜水装置水下

10、运载装置(JBFSA )联合蓝军态势感知系统精密制导武器船舶、铁路汽车探空气球飞机、航空器无线电台移动电话、便携电脑“手柄”(定位装置)(PDA )数码助理应用范围空间层次太空空中地、 水面水下用户规模巨量(10M+ )特大量(1M+)大量(100K+ )许多(1000+ )个别*标记代表间接用户的拥有量 图 2. GNSS 用户群体和应用需求 2) 应用服务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大 空间信息技术军事应用需求巨大。中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因素日趋增多,非传统安全威胁如能源资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需求进一步凸显;干旱、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逐年频发;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所承担的责任也逐步增多。改善信

11、息化装备,提高信息化能力是强国强军建设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军事现代化、信息化的迫切需求。参照卫星导航系统先行国家经验,如 GPS 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其应用几乎被整合到美国军事运作的方方面面,几乎遍及所有的新式军事设备。空间信息技术在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单兵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水平、军事指挥能力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 能极大的提高部队的作战反应能力和指挥决策水平, 是我军战斗力的倍增器。随着我国自主建设运营的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以及我国现在的军费处于恢复性增长期,军费支出不断增加,空间信息技术在军事应用领域的应用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空间信息技术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时间方面有着

12、巨大应用需求。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繁,地震、火灾、水灾等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经过 30 年经济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监测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政府快速决策响应能力亟待加强。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服务是提高以上能力的关键技术手段和基础服务设施支撑。同时,在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自然灾害监测与防范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理能力水平建设等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空间信息技术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态丰富,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巨大;中国作为发展最快的世界第二经济体,国民经济门类齐全,拥有庞大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随着我

13、国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协作不断加强,各行业对时间、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交通运输、国土测绘、资源勘探与开采、农林牧渔等等行业已成为空间信息产业重要的服务对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提高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市政管理能力,已成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服务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也将呈现巨大的需求。 9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服务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大众应用市场。中国人口众多,移动终端和汽车产销量巨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大众市场是全球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领域潜力最大的市场。空间信息

14、技术与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融合一体化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推动空间信息产业的快速成长。 3) 市场迅速成长,总体规模增长快, 空间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市场规模的高增长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实事。 仅从卫星导航终端产品的销售量便能够反映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市场的高成长性。2000 年以 GPS 为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终端销量近 1000 万台,产值突破 100 亿美元,终端销量连续数年都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至 2006 年终端产品数量已突破 1.5 亿台,产值突破500 亿美元;从 2009 年开始又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当年的产值首次超过 1000 亿美元,终端销售

15、量超过 5 亿台,这主要缘于智能定位手机的出现,和 3G 推进的移动互联网的长足进步;进入 2011 年,终端销售量已超过 10 亿台,智能手机进入普及期,导航功能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产值突破了 1800 亿美元。 我国 2005 年空间信息产业总体产值不足 300 亿元,到 2011 年已经超过 1500 亿的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 30%。以中关村企业群体为主的北京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高增长态势,从 2005 年不足50 亿元,到 2011 年总产值已接近 300 亿元,复合增长率接近 35%,并形成了一批骨干上市企业。 10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空间信息技术

16、应用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随之将形成一个更为巨大的市场空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4)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投资价值大 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空间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行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能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空间信息产业属于绿色产业,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低能耗高效益、无环境污染、绿色环保的特点,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智能交通领域,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低碳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改善交通状况、保障生命安全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深入人

17、们日常生活和空间信息服务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空间信息服务将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支撑, 欧洲最新研究表明, 驾驶员使用卫星导航等空间技术后,汽车燃油效率提高了 12%,同时,一辆车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 0.91 吨,而全球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人类整体排放量的 17%以上。据研究我国人均车辆行驶里程约 1.5 万公里,排放 3.24 吨碳,使用空间技术可使行驶时间缩短 18%, 二氧化碳排量减少 28%; 同时,空间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重要手段, 空间信息服务有效提升了社会生活的有序性, 为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总之,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

18、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11 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空间信息产业具有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好的特征。以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为例,当今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应用已经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卫星导航产品不但具有高精度、实时和全天候、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其应用还是免费的。这使得该技术应用产品及服务,与同水平的其他技术应用产品和服务相比,具有巨大的性价比优势,经济效益显著。当前空间信息产业应用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服务需求旺盛,只要创新出好的应用解决方案,对于企业来说是投入小效益高,稳定增长的优选投资领域。从行业内相关上市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因此该领域正成为诸多投资方关注的重点方

19、向。 综上所述,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应用,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投资价值高。 3、 产业具有融合性,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空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发生一场重大技术革命,使得这些行业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改进环保、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善民生、实现增值服务。空间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度,空间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中诸多行业发生关联,其发展能极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 是升级改造传统行业、 提振服务业、催生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有效手段。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交叉融合,与空间信息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有:移动通信业、互联网业、计算机业、电子信息产业、消费电子业、航天业等

20、,推动形成区域多产业聚集,形成了现代高技术产业集群。空间信息产业与 12 其产业链四大支柱行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先进软件业和综合数据业)共同发展,辐射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拉动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产业转型和升级,密切联系当前国家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重构的重大战略,是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突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发展的产业典范,对于全面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将会发挥深远影响。 传统产业链首先要有一个主产业, 然后逐步形成上下游的配套体系,最终形成明显的链条形式。作为新兴产业的空间信息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发展方式和脉络明显不同,具有网状辐射的发展态势

21、,呈现不断创新融合的发展轨迹。 同时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性, 其技术和应用必须依托投资巨大的空间基础设施的支撑,对基础产业能够形成有效拉动和提升。空间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互联网、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交通运输等等大产业,以及信息和位置服务业的集成整合,会快速成为若干支柱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作为新兴产业,空间信息产业通过同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可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聚集效应的新兴热点经济。 13 图 3. 空间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渗透示意图 (三)国内外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国外空间信息产业概况 1)国外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 国外空间信息产业保

22、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产值规模大,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发展迅速。各领域的情况如下: (1)卫星导航定与位置服务领域 卫星导航系统最初由美国提出并建设运营,美国的 GPS 系统至今已运营 30 余年,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国在竞相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在 2020 年前,将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 14 美国的 GPS 和俄罗斯的 GLONASS(格洛纳斯) ,欧盟计划在 2013年建成的“GALILEO(伽利略) ”系统,以及我国正在建设的北斗(Compass)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已经广泛深入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进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这一

23、切都应归功于 GPS 的产生和应用,GPS 是技术和应用的成功范例。近年来,全球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 以 GPS 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已成为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第三大 IT 经济新增长点。美国 GPS 应用技术依然占据着全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2011 年收入达到 1867 亿美元。 目前,国际卫星导航产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车载导航呈快速增长态势。2001 年,全球车用 GPS 硬件市场仅为 34 亿美元,2010年达 219 亿美元。二是全球便携式导航设备(PND)市场增长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 GPS 导航手机的普及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三是

24、全球GPS手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市场研究公司Berg Insight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全球 GPS 导航手机 2010 年销量为 2.95 亿部,与 2009 年相比增长 97%。预计到 2015 年时,GPS 导航手机销量将达到9.4亿部, 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8.8%。四是运营服务市场发展迅速,以 LBS 为代表的位置服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准配置和基本属性。 (2)地理信息领域 15 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美国和欧洲的网格 GIS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GIS 软件领域,目前以大型基础软件 ArcGIS 为主

25、要品牌,MapInfo软件在中小系统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国际上著名的数据库商,如Oracle、DB2,均在数据库产品中增加了空间数据库产品;微软推出了适用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 MapPoint 产品等。 随着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属性-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 面向空间实体的数据库无缝海量大表数据组织新模式,维护了海量空间实体的物理、逻辑一致性和完整性。以Google 地球、Google 地图为代表的一系列全新的、基于地图的应用陆续面世,提供高度智能化的定位决策支持。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已成为研究热点,美国率先推出了 Google Earth、Skyline

26、、Virtual Earth、World Wind、ArcGIS Explorer 等软件。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位置服务将已成为互联网的强制性要素,Web 服务成为地理信息相关工程的标准要求。 基于网格计算、 云理论的 GIS 解决方案逐渐成熟。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深入发展的结果,核心是基于庞大的硬件平台提供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提供应用服务中心和存储数据库。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智能化程度,

27、增加产品的知识容量,促进地理信息数据的深层次应用。在地图制图领域,一体化数字制图系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没有从理论上方法上有效解决地图信息可视化符号化表达的难题。 16 随着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出现,航天/航空/地面传感器都能实时获取准确的地理信息, 智能型传感器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使用户能够实时上传和下载地理信息, 实现一次采集, 全面应用。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 未来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方向是将全球对地观测数据的实时获取、处理、服务进行无缝连接,形成对地观测传感器与用户直接交互的、实时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知识信息服务的地球空间服务网络。在国际标准方面,ISO/ TC 211

28、 近期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化转向地理信息 Web 服务(Web service)标准化,如数据类型定义、地图服务接口和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发布的注册与管理, 致力于研究基于服务体系架构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与标准规范。 在科技政策、规划和软科学领域, “下一代数字地球”概念已在美国提出并交流讨论。 美国地质调查局、 大地测量局等部门提前部署,为近十年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十年规划” 。 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全球 GIS 软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还将快速增长。据调查,GIS 软件市场规模以 17%的年增长率成长,预计 2009 年 GIS 软件与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为 52 亿美元,其中

29、GIS 软件产品(不含技术开发服务)市场规模为 28 亿美元。 (3)遥感对地观测领域 美国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也非常重视遥感的发展,纷纷将其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 17 从遥感技术运行情况来看, 欧、 俄、 美和印度、 巴西等航天大国,已经从建立数据管理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创建遥感行业协会、建立遥感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初步构架起了一套适合遥感产业市场需求的空间数据运行体制。 遥感市场方面,国际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遥感信息增值服务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其中测绘占 41%,农业/林业占 22%,环境占 12%,国土占 10%

30、,其他行业占 15%。2004 年,全球卫星遥感市场(除空间系统外)为 14 亿美元,目前世界上 100多个国家数千个机构或企业从事或参与卫星遥感及其应用活动。 其中,遥感商业化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有美国、 法国等。 纵观国际遥感市场,各国政府大力支持遥感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政府补贴、放宽行业监管政策促进空间遥感的产业化, 通过政府采购, 拉动遥感产业市场需求。遥感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强,细分市场逐渐形成。 未来, 遥感信息增值服务将成为国际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一个更大的经济增长点, 据 SIA 预测,其产业规模将达到卫星遥感地面设备制造领域的 6 倍以上。 国际遥感应用的发展将呈现出

31、与其他系统集成并提供综合服务的趋势。 2)国外主要厂商 领域 主要厂商 卫星导航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 全球卫星导航设备生产市场以 TomTom、Garmin、Mio 三大品牌为主,其中 TomTom 为全球第一大便携式导航品牌,在欧洲市场占领近 5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市场也有近 25%的市场份额,Garmin 占 33%的市场份额 其中全球 GPS 芯片生产主要集中在 SiRF、Garmin、Motorola、Sony、u 18 Box、Atmel 等企业,其中 SiRF 市场份额最大 地理信息系统及服务 其中 GIS 软件主要为:ESRI、Intergraph、西门子 全球网

32、络地图服务市场以 Google 为代表 高端测绘仪器 Trimble、Thales、Nov Atel、Javad、Topcon 等几家公司,其中 Trimble占有国际高精度市场 40%以上的市场份额 遥感 世界商用遥感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 Digital Globe 公司的 Quickbird 和WorldView卫星、 GeoEye公司的GeoEye和IKONOS卫星及法国的SPOT卫星。 表 2 国外空间信息知名企业表 2、国内空间信息产业概况 1)国内产业发展现状 据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数据显示, 2010 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 1000 亿元,空间信息产业相关企业近 2 万家,从

33、业人口达到40 万人。这充分说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初具规模,而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速度。目前市场仍然是以政府应用为主要市场,企业级应用也已启动,但是大众信息服务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下面分别就各领域进行阐述: (1)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 2011 年的产值接近 700 亿元,导航定位终端的总销售量突破 4800 万台,其中带导航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超过3700万台, 汽车后装市场的终端销售量为420万台以上,前装市场 70 余万台,个人导航仪 500 万台左右,高精度定位接收机销量超过 3 万多台, 其余的主要是监控终端和各种集成应用。 截至2011 年底中国导航定位应

34、用终端社会总持有数量达到 8000 万个左右,呈高速增长态势。与 2000 年相比,产值增幅为二、三十倍,用 19 户终端数量为百倍量级,但与国际整体产业相比,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产值占全球 6%,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也是很不起眼的。但是,卫星导航的知名度、 曝光度、 显示度却非常高, 北斗与 GPS 的认知度、关注度和影响面甚广。 以中关村企业群体为主的北京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高增长态势,从 2005 年不足 50 亿元,到 2011 年总产值已接近 200 亿元,并形成了一批骨干上市企业。而随着 3S(RS/GIS/GNSS)技术集成应用和多产业融合式发展, 产业在未来几年内还将出现爆发

35、式增长。预计到 2015 年总产值将达到 1100 亿元,使北京成为带动全国 20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地, 形成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群体大体上可以分为核心技术研发,基础产品制造与销售,系统集成整合与工程实施,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与运营,以上四个部分的合理连接和有机组合。根据调查研究和统计估算,我国涉足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厂商与机构的数量超过 6800 家,专业从事这一产业的单位有 1500 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于 15-20 万人,总投资规模 500 亿元左右。 其中投资规模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约有150 多家,1000-5000 万元的企业超过

36、 200 家,百万元级的企业有800-1000 家,数十万元级的有四千余家。人员数量为 1000 人以上的单位有 70-80 家,数百人的有数百家,其余大多数是几十人的小微型企业。近几年来,我国的卫星导航企业群体正在迅速膨胀,一大批新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一些日久弥坚的公司已经逐步从小型企业步上中型企业的发展轨道, 而且形成一批优秀企业骨干群体,其中有一批业已上市,还有一大批也积极准备上市,期望快速的做大做强。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截至 2011 年年底,我国北斗一号终端社会持有量业已达到 10 万余套,活动用户数量约为 4 万余个。参与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达到 50-60 家,

37、年产值为 3-4 亿元左右。从目前产业发展的形势来说,2011-2015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将进入高速度、跨越式增长期。 (2)地理信息领域 21 市场日益繁荣,测绘和地理信息应用工程服务成倍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金土、金盾、数字城市、基础测绘等国家大项目外, 国家基础建设和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为测绘和地理信息应用工程服务提出了巨大需求,产业项目数成倍增长。 地理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 我国一些重大地理信息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国产 GIS 平台软件技术水平已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 在某些算法性能和支持机制方面,甚至较国外同类软件更有优势。地理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已成为主流。

38、技术应用范围极大拓展。地理信息技术正在与云技术、 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集成, 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 GIS 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应用领域范围拓展迅速。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 虽然受到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 GIS 软件市场 2008 年实现销售额 52.46 亿元,同比增长 20.8%,高于软件整体市场 16%的增长率,成为软件市场中一个值得期待的细分领域。 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 研制了基础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研发了非线性地图保密处理技术,研制了国务院全国空间信息系统、NewMap 地理信息平台软件、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信息

39、服务系统、SueprMap GIS 系列基础平台软件、基于 GIS 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西部测图安全监控系统、以及神州遨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和多种应用软件。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区域开发和规划、土地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大力发展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互操作、空间数据引擎、海量影像数据管理、测绘公共服务、地理信息新产品开发、地理信息保密处理 22 等高新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遥感对地观测领域 我国遥感对地观测领域的发展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起步、 80年代的发展和 90 年代的逐步实用阶段,航空、航天遥

40、感数据的综合应用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遥感数据服务将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分发体系和卫星对地观测应用体系, 国产遥感卫星数据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遥感市场应用的主要用户以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及遥感应用机构, 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建立的 160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为主。 遥感应用主要分布于气象预报、 测绘、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国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签署协议,向一些地区提供遥感数据,打破了遥感对

41、地观测数据的零出口记录,说明我国遥感数据产品正处于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时期。代理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企业目前的市场活动活跃,正从单一的数据代理向数据服务转变, 近年来为我国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及时提供影像图,作用凸显。 2)国内龙头企业 序号 主要大类 代表企业 23 遥感 卫星遥感数据采集 二十一世纪,国遥新天地,东方道迩,北京视宝,同天视地,国遥万维,天目创新,中科院电子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航空遥感数据采集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安尔康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威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

42、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星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总参西安测绘所 平台载荷研制 航天恒星,东方红,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总参西安测绘研究所,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卫星遥感数据地面接收系统 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光电研究院,航天恒星,中电 54 所,中电 27 所,中电 10 所 遥感影像处理与产品生产系统 二十一世纪,天下图,中航四维,四

43、维图新,东方泰坦,东方道迩,中国测绘科学院,总参西安测绘所,中科院遥感所,中国测绘科学院,武汉大学,国遥新天地,博阳世通,武大吉奥 软件 二十一世纪,国遥新天地,中测新图,天下图,北京视宝,东方道迩,环境卫星中心,四维航空数码,中国测绘科学院,民政部减灾中心,中科院遥感所,中科院地理所 地理信息 软件 超图软件,中地数码,武大吉奥,博阳世通,人大金仓,神舟通用 数据 天地图,合众思壮,四维图新,高德 地理工程 航天恒星,合众思壮,超图软件 地理信息增值服务 上海美慧,中交兴路,世纪高通,易华录,北大千方,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天线 浙江正源有限公司(浙江嘉兴佳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裕仪

44、器有限公司 接收机硬件(含芯片)/软件/模块 西安华迅微电子有限公司,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东方联星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国腾电子(芯片) 系统设计与集成/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综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二集团,中科院、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星软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 24 股份有限公司, 个人导航仪(PND)/手持终端 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科电子集团 GPS 事业部,北京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

45、有限公司,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大地测量设备/高精度测量/精细农业/机械控制/数据采集终端 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广州中海达测绘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北斗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卫星导航信号模拟器/时频设备 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技 503 所,国防科大,北京一朴科技有限公司,北斗天汇 交通信息与服务 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深圳市合同智能交通有限公司, 车辆监控系统/紧急求援/防盗报警服务终端 深圳市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雅迅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伊爱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星软科技有限公司,

46、上海三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安中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车辆导航系统/车辆信息系统/车联网 深圳市赛格,深圳凯立德计算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际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定位/导航手机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多普达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车辆运营服务/移动位置服务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寰卫星导航通讯有限公司,北京奇华通信有限公司, 表 2 国内空间信息知名企业表 3)国内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国内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瓶颈,下面分领域阐述: 25 (1)卫星导航定与位置服务领域瓶颈 第一、

47、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导航应用和服务绝大部分依赖 GPS 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为摆脱我国对美国 GPS 系统的依赖,形成我国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的主动地位, 需加快建成中国第二代导航系统基础设施,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核心技术、基础产品和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支持突破一直制约我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导航芯片、模块等核心瓶颈技术和基础类产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 测试检定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设施, 为自主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目前我国导航产业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船导航监控、电力及

48、通信网络授时等领域,综合运营服务模式尚未建立,行业及大众应用存在巨大拓展空间。需面向位置服务、公众出行、智能交通、物流监控调度、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开发新的应用服务模式。 (2)地理信息领域瓶颈 第一、产业格局仍未形成。 产业的主体是企业。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机制仍有待建立,在地理信息产业领域存在大量的事业性单位,据国家测绘局调查显示,在该产业领域中, 企业仅占 50%, 而事业单位占 41%, 其他为 9%。这反映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规模较小,企业以中小型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6 产品的企业更少,超过亿元产值的企业极少,缺乏大型地理信息技

49、术骨干企业,我国产业格局仍未形成。 第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我国在过去十多年中,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VirtuoZo 和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JX4ADPS,都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在 GIS软件发展方面, 形成了以 SuperMap, MapGIS 和 GeoStar 等为代表的国产 GIS 软件, 形成了比较大的产业规模, 有的已经部分出口海外。但是应该注意到,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仍亟待提升,自主创新成果也有待加速市场化。 第三、地理信息产业链还没

50、有形成。 地理信息产业的主要产业活动包括硬件制造、数据生产、软件开发与信息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活动主要包括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数据库建设、地图出版、数据服务和数据应用等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数据产业链。 我国地理信息数据产业主体为测绘相关企业和其它从事数据处理和服务的企业。 在现阶段,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大部分企业都从事包括数据生产、数据库建设、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应用系统开发等业务。在导航产业中,目前仍然缺乏基础数据,大部分企业不但要从事专业数据的采集和生产, 而且还要从事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数据更新,增大了产业的总体成本。 27 第四、地理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受到保

51、密和诸多的行政限制,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数据生产与更新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无论是全国性基础数据,或是城市级的基础数据,甚至专业数据都没有形成数据源提供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据共享仍无大的建树。此外,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综合数据,如地图数据、行政界线数据、交通路线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等,目前无论是地图基础数据,还是综合数据,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待从政策上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尽快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3)遥感对地观测领域瓶颈 我国的遥感事业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遥感数据服务将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遥感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在遥感数据处理本身并且相关的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52、, 数据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提供高质量标准影像数据产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能力上,分辨率增强、无控制点几何精正等技术,尚未业务化推广。 第二、没有规模化、专业化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队伍,产能低,时延长。 第三、缺乏多星多传感器综合处理与深加工处理能力,专业性不强,产品单一。 第四、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化发展缓慢,商业化运行程度低。 28 因此,遥感信息处理技术、遥感应用技术亟需在统一的标准、政策的引导下进行完善和加强,提高我国遥感卫星研制、运行和管理水平,完善遥感卫星应用与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连续、稳定、及时、高质的业务数据服务能力,促进遥感产业化的发展。 (四) 国内

53、技术发展情况 1、 技术发展状况 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然而发展速度较快。 目前,我国一些重大地理信息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已初步建成全国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分发体系和卫星对地观测应用体系,首颗自主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将于 2012 年 1 月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发射组网阶段,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到 2020 年,中国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另外,还开发了与北斗兼容的高精度定位芯片,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产品“有机无芯”的历史。 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尚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缺乏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我国目前使用的卫星遥感数据9

54、0%以上来自美、 法、 加等国家。 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卫星、全天候雷达卫星在我国尚属空白。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至少 95%以上的市场建立在美国 GPS 卫星系统之上,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核心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产品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不够。 29 行业应用集成服务亟待深入,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和 LBS 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1)卫星导航定与位置服务领域 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 通过学习、引进、消耗、吸收再创造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卫星导航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

55、设, 我国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导航信号处理技术、卫星导航定位芯片技术、接收机集成制造等方面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我国已建立了国家 GPS 连续观测网络 , 形成了现代大地测量基准 ) 卫星导航技术开始逐步摆脱依赖国外的局面, 呈现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多元发展格局。经过近 30 年的技术积累与市场培育, 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2)地理信息领域 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一直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还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 30 多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作为 GIS 技术核心体现的国产

56、 GIS 平台软件 , 其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 , 在某些算法性能和支持机制方面 , 甚至较国外同类软件更有优势。的我国自主创新的 GIS 平台软件 , 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并开始出口海外。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相对于高速增长的地理信息市场来说, 自主创新技术明显不足。 3)遥感对地观测领域 30 1957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 中国的遥感技术从 70 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 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被广泛

57、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土地资源调查和管理、 农作物估产、 地质勘查、海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模式。我国航空 (天 )影像测图自动化软件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 并实现了产业化 , 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在遥感领域 ,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全国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分发体系和卫星对地观测应用体系。我国目前使用的卫星遥感数据 90%以上来自美、法、加等国的遥感卫星。 31 2、关键技术 空间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名称及解释分领域介绍如下, 掌握现状见附件二:空间信息产业基本情况归纳表。 1)卫星导航定与位置服务领域 第一、GNSS 芯片及

58、软硬件平台相关技术。 a).卫星导航系统互用技术,b).全球、区域增强技术,c).水下/地下/室内导航定位技术,d).城市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技术,e).导航原子钟,f).组合导航系统技术。 第二、GNSS 兼容接收机。 a).多模信号接收处理技术(高灵敏度、多模) ,b).伪距处理技术(多模、多频、自适应、自完整、多径修正) ,c).多通道设计与带宽技术(多模、多频) ,d).芯片设计与测试技术(高度集成、多模、小型化、低功耗、芯片级电磁兼容、射频模拟 IP 核电路实现、AGNSS无缝定位、 测试技术、 多 IP 核集成封装等) , e).硬件技术 (高度集成、多模、小型化、低功耗、高灵敏度、

59、组合导航、高精度天线技术等) ,f).软件技术(专业终端嵌入式应用支撑软件) 第三、空间服务基础设施相关技术。 a).网络 RTK 技术,b).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c).CORS 互联互操作技术,d).城市综合信息系统,e).地理信息计算技术 第四、空间信息服务集成相关技术。 a).位置服务中的移动通信技术, b).位置传感网及协同感知技术,c).位置服务的社会计算技术,d).位置服务中的用户隐私保护技术, 32 e).位置服务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 f).大众位置的轨迹的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g).公众位置轨迹的时空管理与社会管理决策分析技术 2)地理信息领域 第一、准实时航空主动遥感测图系统

60、。 开展准实时航空极化干涉 SAR、LIDAR 数据获取、处理与测图技术研究,突破多模态轻小型极化干涉雷达系统一体化设计、机上SAR、LIDAR 数据实时处理与传输、极化干涉 SAR 快速信息提取与测图等关键技术,形成主动遥感测图业务化运行系统,并开展典型应用示范。 第二、国家应急测绘遥感数据快速获取系统。 面向国家应急测绘保障服务需求,研究卫星、航空、低空和地面数据快速获取及多传感器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应急测绘遥感数据快速获取系统。 第三、地理信息获取实用技术。 开展测绘卫星数据获取技术、 机载SAR和LiDAR数据获取技术、三维数码摄影全站仪系统、 基于三维场

61、景的移动自适应定位与目标监测以及海洋地理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研究。 第四、新型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 研究基于多影像多基线自动处理的框幅式航空数字影像处理、 机载三线阵数字影像处理及测图方法; 研究新型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稀少或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高精度地形测绘技术; 研究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和干涉雷达进行测绘产品生产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干涉雷达地形信息 33 提取技术、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地表变形监测技术等,为大规模雷达测图提供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激光扫描数据特征点的快速、稳健提取算法、基于簇模型和离散曲率分析的地形特征点自动提取技术,地形特征线的自动提取方法, 顾及几何特征的数字高程模型动态多尺度表达方法及评

62、估模型,惯导和差分定位技术与激光测量、数字相机集成技术,基于 LiDAR 的地表三维重建技术等。 第五、多源遥感数据高性能计算关键技术。 研究多源遥感数据高性能计算系统体系架构、 集群处理系统功能与接口、大规模并行处理方法和分布式处理技术,研究面向灾难应急响应的多源遥感数据实时/准实时处理技术和高吞吐处理技术、多任务协同计算的任务调度技术,研究支持从像素级、文件级到任务级、工程级,具有可伸缩并行粒度的遥感任务并行处理关键技术,开发规模化遥感工程应用的高性能遥感集群处理系统。 第六、地理信息处理实用技术。 开展地理信息数据智能综合与集成分析技术, 面阵和线阵影像的联合区域网平差技术,无/少控制点

63、的多源、异构遥感传感器数据的几何一体化定位处理技术, 基于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快速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和真正射影像生成技术,集成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多光谱影像数据、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半自动化测图技术,新一代数字化测绘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第七、多元时空网格地理信息系统。 34 研究和发展网格环境下海量、 多元时空数据协同管理、 高效的大规模分布式协同空间计算、海量球面剖分数据组织和可视化、空间计算负载均衡和动态调度、空间事务处理和时空数据一致性维护、高可靠的时空数据安全机制和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等技术, 研发新一代高可信的网格 GIS 软件平台,并在国家重点领域开展应用。 第八、面向信息化的地理信息资

64、源体系构建关键技术。 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地理信息的内容、存储、表达方式,研发基于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多种地理信息提取、开发技术及软件,研制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与专题数据容融合新产品、多介质信息化地图产品等,形成信息化地理信息新产品模式与标准, 开展信息化地理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与适用性分析,构建面向信息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第九、数字城市与区域空间信息共享及应用服务技术。 针对数字城市、 数字区域建设的迫切需要, 面向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信息共享、综合集成方案的战略定位,突破面向多业务应用部门的空间数据交换、数据在线更新与信息共享服务核心技术,研究基于超模型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 基于语义模型的地理信

65、息在线访问技术、应需自动响应与智能处理技术、网络制图及输出技术、网络信息安全过滤技术。 第十、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以我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环境与第三代(3G)通信技术为基础,研究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基础地理信息的交互式时空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研究城市三维导航服务、地理 35 信息主动服务等技术,通过开展示范应用,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业务创新。 第十一、地理信息管理实用技术。 开展真三维 GIS 关键技术、地理信息云计算技术、地理信息协同化动态更新技术、跨平台空间决策支持分析技术、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空间推理与知识发现技术、网络高速传输

66、与安全保密技术、空间数据网络安全监管技术、国家/省/区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城镇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遥感对地观测领域 综合考虑遥感产业链各环节, 遥感对地观测领域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第一、遥感数据获取。 在星载数据及机载数据的获取上, 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国产数据源如何替换国外数据源,并且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的获取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遥感数据。 第二、卫星平台、载荷研制。 在卫星平台研发、 航空载荷制造方面, 需要研制综合多种遥感器的遥感卫星平台, 并突破无人机技术、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研发技术、小卫星星座建设及智

67、能遥感卫星研发技术等。 第三、遥感数据地面接收。 在遥感数据地面接收方面,需要突破轻便、高效、小型化固定/移动遥感数据接收技术、 多源遥感数据空天地一体化接口研究与设计 36 技术、多卫星协同管理和接收技术等关键技术。 第四、遥感数据处理。 在遥感数据处理方面,需要突破多源海量遥感数据处理技术、遥感数据标准化、批量化、工程化生产技术及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的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等关键技术。 第五、遥感产品应用服务。 在遥感产品应用服务方面,着重于遥感应用的多样化、大众化和普适化, 需要突破多源遥感资源任务规划平台和快速数据服务系统技术、协作式任务规划与资源管理平台技术、多源遥感资源高效管理与

68、快速调度技术及遥感卫星应用与产业化技术等关键技术。 37 三、面临形势 (一)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目前, 空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信息技术及服务业中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战略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国际大企业纷纷推出空间信息新型服务, 全球空间信息产业正在重新布局。由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互联网与地理信息技术相互交织,物联网、智慧地球等逐步从概念走向开发、应用和普及,卫星导航与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亮点。 我国要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69、增强自主发展动力。 空间信息产业当前和今后 10 年内将呈现四大主要发展趋势: 1、多因素驱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 其发展动力来源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往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动力来自军用需求和政府要求,任务与目标相对集中。随着技术进步时代发展,市场与产业的广泛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行业及大众应用与服务需求逐步成为主流。使得产业发展驱动力从主要来自使命牵引转变为主要来自市场需求推动。同时,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国家政策在空间信息技术及产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正在国家政策、重大专项、市场需求的众多因素共同推动下快速发展成长

70、。 38 2、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应用从单一技术手段转向多种手段并存 当前,卫星导航正从单一的 GPS 应用时代转变为真正实质性的多星座并存兼容的 GNSS 应用时代,同时正在开创卫星导航体系全球化和增强多模化的全新阶段,显著提高定位导航精度、可靠性和可用性,扩大应用市场领域;地理信息也从单一的人工数据采集,逐渐发展为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采集实时的数据并存入空间数据库, 从主要基于手工方式的数据更新,发展为自动化的更新,这将迅速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效率, 扩大地理信息服务市场; 遥感也从单一平台、低分辨率、国外数据垄断向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全天候、高分辨率、国产化遥感技术发展,遥感应用的

71、多样化、大众化、普适化水平逐渐提高,并且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国际趋势迈进。 3、从应用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运营服务为主的新局面 39 以卫星导航为例,卫星导航与智能手机和汽车导航仪比翼齐飞,让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从 2011 年我国的产业产品类型分布来说, 目前个人和车辆应用所占有的市场贡献的第一、第二位,而服务市场占有的份额仅仅为 20%左右,根据我们的研究,只有服务贡献超过产品的贡献率时,产业才能进入快速发展期和持续爆发期,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针对大众市场的位置服务和面向行业需求和政府需求的专业和安全市场将同时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将带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大发展。

72、4、3S 技术集成应用和多产业融合式发展。 3S 技术集成应用和多产业融合式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使位置服务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应用规模不断跃升,大众化市场和产业化服务快速形成。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和更丰富的提供综合位置服务, 例如三种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对地理环境分析的动态化和可视化。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仅依靠车载导航、互联网地图、消费电子导航,以及时空信息一体化的需求不断扩大,3S 技术融合发展的空间信息产业就可以保持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未来,随着以卫星导航为应用主体的 PNT(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空间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信息载体融合发

73、展时代的来临,空间信息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天地一体化、服务泛在化和信息智能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分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下: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产业当前和今后 10 年内将经历前所未有 40 的如下四大转变。一是多系统兼容,实现 GNSS 兼容与互操作,从单一的 GPS 时代转变为多星座兼容并存的 GNSS 时代,开创卫星导航体系全球化和增强多模化的新阶段。二是多层次增强,在全球系统之外,还有区域系统和局域系统对其进行增强。三是多模化应用,除了定位导航,还用于定位、授时、测向,充分发挥其功能与能力。四是多手段集成,除了卫星导航及其增强外,还利用非卫星导航技术手段,从以卫星导航为应用主体转变为 PNT

74、(定位、导航、授时)与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等信息载体融合的新时期, 开创位置信息融合化和产业一体化,以及智能化应用的新局面;从室外导航转变为室内外无缝导航新时空体系的新纪元,开创以卫星导航为基石的多手段融合、天地一体化、服务泛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地理信息在今后十年内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四大发展趋势。一是空间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高分辨率卫星发展,欧洲伽利略系统的建设,将使地理信息提的获取发生新的变革。二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通过融合和集成各类高新技术更多应用于解决全球的资源环境问题,如海啸预警和紧急事务应对等,因此,智能传感器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

75、术等会更多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新的机遇。三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对地理信息技术影响巨大, 网格计算将使传统因特网实现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硬件技术上的联通,万维网实现了基于因特网的网页联通,网格将实现因特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资源、存贮资源、通讯资 41 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网格计算无疑将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一个全新架构体系, 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为数据密集型空间分析提供了资源支持; 为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贮、管理、传输、分析,以及 GIS 与虚拟现实的结合和实时场景渲染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76、四是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如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与卫星导航、数字电视、移动单元的集成,使地理信息的应用更加普及。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遥感数据源的突飞猛进。 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这些高分辨率、高光谱的遥感数据为遥感定量化、动态化、网络化、实用化和产业化及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物特征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二是遥感信息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的或物理的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 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及大气

77、等观测目标参量。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涉及各种遥感应用模型和方法、多种学科及领域。GIS 的实现和发展及全球变化研究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 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当前遥感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 因而是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三是遥感智能化。遥感的智能化表现在遥感传感器的可编程、影象识别和影象知识的挖掘、地物波谱库的建立及高光谱自动识别系统的使用等方面,这些不仅使用户可以获得多角度、高时间密度的数据, 而且可以大大加快数据定位速度, 提高生产效率。 42 四是遥感动态化。由于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造价很低,因此卫星网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NASA 的“传感器网络”及雷达微波技术的发展,更使用

78、户可以获得全天候的遥感数据,这一切都为遥感动态监测创造了条件,使遥感数据真正实现了“四维” (空间维和时间维)信息获取。五是遥感产品网络化。现在,网络化的 GIS、RS 产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概括起来,其应用方向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于 Internet 的公共信息在线服务,为公众提供交通、旅游、餐饮娱乐、房地产、购物等与空间信息有关的信息服务。另外一类应用为基于 Intranet 的企业内部业务管理,随着企业 Intranet 应用的深入和发展,基于 Intranet 的网络化的 GIS、RS 产品应用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六是遥感实用化、工程化与产业化。遥感技术通过

79、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同时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突飞进,大量有实力的商业公司加入到遥感应用领域。它们不仅为遥感行业带入了大量资金,而且使应用成本快速下降,因此遥感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遥感产业化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有待研究,其中遥感工程应用技术及工程标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1、北京发展空间信息产业的优势 1)北京是空间信息产业优势资源的集中地和北斗应用单位的聚集地。 北京是全国的各大部委、各大军兵种总部、各大产业集团的总部 43 和各种各样的办事处与驻京机构汇集地, 他们具有的强大资源和巨大需求,为北京提供了产业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以及持续不断的市场需

80、求推动力; 2)北京对于全中国和全世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北京独特的政治地缘属性,成为人才、技术、资源的汇集地,成为人才密集区、技术密集区和项目密集区,同时向全国、全世界具有辐射效应,有条件形成对全国、全世界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空间信息产业是一个多元融合性产业,其发展有赖于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整体汇集。 3)北京是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发源地和研发总部基地 我国高技术重大项目,尤其是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 16 个重大专项都是在北京策划部署,总体技术研究和顶层设计都在北京。特别是与空间信息产业直接相关 “北斗” 、 “高分”重大专项,许多研发项目落实在北京。 4) 北京具有强大的国内

81、外资源优势 北京市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还应该是全国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北京又是总部基地,是许许多多国家级工程与项目的策划地、发源地,是空间信息产业国内高端技术人才和龙头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北京地区还具有充足的研究资源、数据资源和市场资源,北京地区聚集了超过 40的空间信息领域相关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44 5)北京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北京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高增长态势,产业总产值从2005年不足 50 亿元,到 2011 年总产值已接近 300 亿元,约占全国空间信息产业的 20%左右,

82、处于全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领先位置,形成了一批骨干上市企业,占全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的 80%。而随着 3S 技术集成应用和多产业融合式发展,产业在未来几年内还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2、中关村发展空间信息产业的优势 1)空间信息产业在中关村具有集聚性 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 40%,其中 80%是用到外边去了,对全国的带动作用极大。 中关村的空间信息产业链最为完善,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科研生产条件良好,技术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北京的空间信息产业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关村。 中关村聚集了一批北斗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的战略资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测绘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 (总参测绘局卫星导航办

83、公室) 、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等政府机构均位于中关村海淀园。此外,依托北京卫星制造厂、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中科院、北航、清华航天中心等相关科研机构形成了中关村航空科技园,重点开展航天关键技术研发及设计;以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航空航天技术应用经济带, 重点开展航空发动机研发试验及部件制造等工作。 45 北京地区从事空间信息领域的机构几乎都聚集于中关村内,涵盖了产业的上、中、下游。这在全世界的任何高新技术园区都难以比拟。中关村作为我国空间信息领域实力最为雄厚的产业聚集区之一,云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中国科学院、

84、 合众思壮、 北斗星通、超图股份、二十一世纪公司、四维图新、高德软件等诸多涉足本领域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及优势领军企业。中关村是产业内优势科研力量和领军企业的聚集地。 目前行业内已经上市和正在申请上市的优势企业大多集中在中关村, 全国从事北斗研发生产和服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有一半聚集在北京,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国家重大专项参与方面,全国研制北斗芯片并中标北斗民用产业化芯片项目的6家单位中,有4家位于中关村;北斗服务运营资质方面,在全国首批7家拥有北斗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理服务资质的单位中, 6家是中关村企业;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资质方面,灵图、四维图新、高德软件、易图通等企业拥

85、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在数据处理方面,四维图新和高德软件的互联网地图调用量占我国整体互联网地图调用总量的90%以上;在行业推广应用方面,包括合众思壮、北斗星通、超图软件、二十一世纪公司、四维图新、高德软件、北大千方、中交兴路等一大批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应用服务的领军企业。 2)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科技产业发展环境 中关村作为全国示范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产业高地,是中国的 46 硅谷, 汇集着中国最优秀最丰富的人财物资源。 凭借多年的建设积累,中关村在鼓励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金融财税扶植、发展条件保障等方面所聚集的资源和能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中关村核心区 75 平方公里,在我

86、国也是世界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主要标志是高等教育机构最为密集,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院所最为密集,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最为密集,世界 500 强企业在中关村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最为密集,是智力和人才最密集的地区,这些不仅仅是国内比较,是国际比较的结论。中关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地区的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40%,其中 80%的技术项目应用市场在外地,对全国的带动作用极大。 3)在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方面领先全国 中关村聚集了一批技术领先全国,甚至引领全世界的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 涉足空间信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

87、企业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 从事北斗技术研发生产的骨干企业数量更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具备联合创新发展的良好条件。在空间信息领域有关北斗芯片技术、嵌入式算法及软件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及制造、地理信息与导航地图、应用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遥感对地观测设备研发与制造、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47 北斗星通开发出国内首款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高性能SoC芯片。华力创通成功开发出北斗/GPS 多频精密导航基带芯片。东方联星设计生产的北斗多模导航芯片和接收机已成功实现产业化。 星地恒通已开发完成包括车载型、手持型、海用型、机载型等全系列北斗用户机产品。和芯星通、东方

88、联星、千方集团、北斗星通等一批中关村企业的 21 项创新成果荣获由科技部和国家测绘局设立的“2011 年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 ,占获奖项目总数的 65%。其中,和芯星通的“多系统多频率高性能导航定位 SoC 芯片”项目获得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东方联星的“高性能多模兼容卫星导航芯片”项目获得卫星导航定位优秀工程和产品奖一等奖。 (三)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主要机遇 1) 北斗建设 北斗系统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是一笔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当前实施的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过程中发挥其巨大作用, 并且与许多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进程密切配合,成为经济结构转型、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

89、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要素与共用基础, 形成集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金汇聚、产业核心推动力于一体的管理体系,引导产业走向高速度、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之路。 北斗系统是发展位置服务产业的核心资源,到 2020 年北斗具备全球服务能力时,国家投资规模将达千亿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军事资 48 源, 能极大的提高部队的作战反应能力, 北斗作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其建成将释放在军事上积累的巨大的对位置、时间信息产品、服务的需求,其市场有相当一部分将由民间公司分享,不但使产业总体规模扩大, 同时军民两方面技术、 应用将相互激发, 共同促进产业的发展。 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还将有一系列的国家项目将以北斗为

90、核心,围绕智能信息产业建设,结合物联网、无线城市等新概念,一方面带来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地基增强系统、GNSS 信号监测系统、位置超级计算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共同组成新时空体系,不但增强了位置服务业务的基础支撑,还构建了未来智能位置服务所必须的基础信息、基础服务的能力,夯实了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 参照美国、 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的做法, 美国作为 GPS 的创造者,在民用卫星导航应用上,政府的政策是产业前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颁布总统令到取消 SA 政策再到 E911 强制推广政策,催生并推动GPS 民用产业进入爆发阶段;借鉴俄罗斯政府强制推行的做法,可以在某些行业强力推

91、广北斗应用发展进程。以俄罗斯 GLONASS 系统成长为例,在政府强制规定系统安装及提高进口 GPS 导航仪关税的政策下,已有 23%的飞机、87%的船只和 80%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其自主导航系统,甚至莫斯科公交车辆将全部加装 GLONASS 导航仪。我国政府势必将在政策、国家投资、国家项目以及行政管理资源上,给予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纵观 GPS 和整个卫星导航发展历史, 政府的民用政策是刺激市场需求, 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初始动力, 49 我国作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兴国家,尤其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扶持, 这将对位置服务产业未来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 2) 、国家重大专项的带动 国

92、家中长期规划实施的十六个重大专项中,有多个项目与空间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北斗” 、 “高分” 、 “核高基”作“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等。其中, “北斗” 、 “高分”重大专项直接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国家投资过千亿,带动投资超过 5000 亿,为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保障。 3) 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 移动通信进入迅猛发展期, 3G 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全国, 移动用户的 3G渗透率不断提升, 预计在2012 年上半年将很快超越 15%-这个国际公认 3G 发展拐点,这会给 3G 业务应用带来更为强劲的增长。2011 年移动互联网网民的规模达到 3

93、.6 亿,全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达到 393 亿,增长率达到 97.5%,预测在 2012 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增长率将达到 148%,基于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也将突破基数的障碍,进入到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阶段。 4) 新一代移动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的兴起 新一代移动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 云计算、 物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 为形成面向未来的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带来新的机会,为高技术的聚集、融合发展创造了广阔 50 的发展空间。新一代移动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成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动力。为空

94、间信息产业带来的新的市场需求, 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 催生了新的空间信息新服务模式,为空间信息领域的企业快速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机会。新技术、新概念的兴起,也带来的更丰富的高技术高端人才供给和大量创新、创业的机会,刺激新技术不断涌现、形成更加进取的创新文化氛围。 5) 新时空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卫星导航为核心的新时空技术,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部件,它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为核心, 以高分重大专项为代表的遥感对地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两翼“空间信息产业” ,是战略新兴产业中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优质产业。 国际上, 美国在着力推进 2025年以后的泛在 PNT 总体架构和整体规划,是

95、其面向未来的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基础。 今后五十年至上百年时间内,人们将以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集成光学、电学、磁学、机械学等多种多样的物理手段,融合有线、无线、 互联、 物联、 传感、 超算等一系列网络系统和技术, 形成可互补、交换、替代、共享的信息标准与资源,形成新时空服务体系,包括海陆空天、地下水下所有空间,昼夜 24 小时全时段,正常与异常、室内与室内、平时与战时所有环境条件下的时空信息泛在服务。这种新时空服务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化、服务化、全球化的基础和主体。 51 6)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 中国目前是最具活力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

96、 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对空间信息服务、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形成巨大的行业应用需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大众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大众信息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信息产品和服务深入人们日常生活,形成巨大大众市场需求。这些为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7) 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建设 2011 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超过 10 万亿,其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 有着强大的国家投资能力, 我国经济常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有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信息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关

97、键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每年都有超过 4000 公里的高速公里建成,每年的建筑总量超过 20 亿 m3,大量机场、高铁及公路及公共轨道交通投入使用,这对空间信息服务、空间信息设施和空间技术有着巨大需求。随着国家对不断加大信息基础的投资力度,以及新技术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显著拉动作用, 各地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强,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设施建设,“云计算”基地、“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地方政府规划建设的热点,对空间信息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 8) 国防现代化、军事信息化的需求 52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

98、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精兵简政,坚持国防现代化、军事信息化是我国长期的国防建设原则。空间信息技术在提高部队后勤保障能力,战时指挥能力、单兵作战能力、武器装备水平、军事指挥能力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未来十年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关键期,我国现在的军费处于恢复性增长期,军费支出不断增加,2012 年军费增加超过 11.2%,达到 6700 多亿元,将有巨大的国防现代化、军事信息化的需求。 2、把握机遇的关键 1) 中关村应该替国家做好整体规划,首先要分区域强化分工 空间信息产业涉及技术领域广泛、产业生命期长远、发展前景广阔,其产业具有明显的融合性、辐射性和带动性强的特征,需要深入的研究产业战略和整体的产

99、业规划, 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 “软实力” ,掌握发展主动权。 中关村应依托区域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产业。中关村发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充分依托首都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 利用北京已有空间信息产业链基础条件,构建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着眼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战略布局,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为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同时加强与珠三角、 长三角、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区域产业聚集效应。 2) 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53 为实现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必须发挥中关村科技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巨大优势,创新体

100、制机制,才能聚集各方力量创造条件,聚集国际国内,本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等等各种力量,才能整合各种各地的、各个领域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 才能统一行动, 通过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 找到国家部委、地方、及其他社会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的新办法。只有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核心,积极推进创新、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从才能支持空间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3) 中关村应该高起点、占高端、起带头作用、面向大市场 空间信息正处于技术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北斗自主系统的建设,为我国在空间信息优势领域引领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关村具备站在全球空间的技术前沿的技术、 人才、 市场的优势资源,

101、应抓住战略时机, 瞄准一系列决定未来空间信息发展方向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技术基础支撑。同时,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首先成为全国的空间信息产业的研发中心、服务支撑中心,争取系列重大示范工程的北京落地,带动京津冀,带动全国,使中关村成为龙头企业聚集地、科技成果的集散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创意创业的发祥地。通过空间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 使中关村成为空间信息领域的国际性典范中心和全球化产业发展的高地。 3、中关村发展空间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 1)缺乏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 54 北京市在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方面虽然条件良好,基础雄厚,实力突出,但一直缺乏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

102、,导致在产业发展的具体推进工作和支撑项目方面策划落后于国内部分先行地区, 没能形成先发优势。 参照先行国家经验, 如美国 GPS 在 1995 年投入全面工作, 1996年便启动 GPS 现代化计划,到 2013 年完成, 2007 年几百人的专家团队耗时一年多完成至 2025 年的国家 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结构研究。可见,GPS 每个重大工程实施,均有前期 5-10 年或更长时间的预先研究。实际上,我们的落后,都是落后在起跑线上,落后在总体研究(尤其是总体策划和顶层设计),落后在人、财、物的分散使用。 2)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空间信息服务依赖国外,存在安全隐患 关系经济、社会、军事安

103、全的空间信息领域,我国存在对美国GPS 系统、国外航空遥感基础数据的服务依赖,消除空间信息领域的安全威胁,形成我国发展空间信息产业的主动地位,已成为当前的重大问题。积极发展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天遥感技术,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快推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及应用产业化发展,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的突破,带动 3S 技术集成应用,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 3)核心技术、基础产品和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高分遥感数据、测绘仪器、数据处理软件、GNSS 芯片、模块等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严重缺乏自主产权的技术,同时由于支持性产业 55 体系的基础薄弱,使我国难形成规模化的空间信息产品、

104、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突破高分遥感、海量地理信息智能计算的技术瓶颈, 建设空间产业发展急需的位置服务平台、 测试检定系统、位置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体系,已成为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4) 缺乏有效的产业整合机制,缺乏资源整合 由于条块分割,空间信息领域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缺乏交流平台,没能形成各自资源、技术、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有效整合共享,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核心技术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不良竞争时有发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恰恰是遗留给中关村机制创新的契机。 5)对空间信息应用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广阔的空间信息产业市场,特别是北斗应用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国内对空间信息应用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国际市场的开拓竞争任重道远。大众对卫星导航的认知不够,对卫星导航还存概念上不甚了解,观念上不能真正接受,空间信息在大众的认知体系中的认识还未形成。对空间信息知识的普及,技术的应用推广,形成了巨大的障碍。同时,对空间信息产品和服务业接受度不高,远没有形成使用习惯。产业内的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实情况,没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公众深入了解空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普及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知识,培育空间信息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