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学科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总目标提出: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想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内容标准”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中指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去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别属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 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一、选取具有一定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 第二、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四、展现了多样化的教育学的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教学的内容每一个信息窗包括主体情境图、合作探究以及自主练习三大部分内容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合作探究有红点、绿点和小电脑内容,其中红点内容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绿点内容和小电脑是对红点内容的拓展与补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
自主练习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拓展与提升 3.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对整数的认识和相关计算进行整理、总结和提升,完成整个小学结段对整数的认识和相关的计算学习,为学习分数和小数方面做好铺垫,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复习内容,常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目标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实践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减法的一些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4.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进行复名数与小数之间的改写。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5.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运算的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够自觉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组立体图形的形状图;在操作与观察中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由一组(4 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1、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同时对两种 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 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在实践活动中,利用统计了解消费情况,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