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75745314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制法 碳循环练习课件 (新版)粤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3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第2 2课时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第五章燃料常考透视常考透视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常考常考1 1 能根据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解决制取气体的装置、检验和收集等问题。能根据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解决制取气体的装置、检验和收集等问题。【出题角度出题角度】 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能选择合适的制取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质能选择合适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能正确检验、收集和验满氧气和二氧化碳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能正确检验、收集和验满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典例典例 利用如图利用如图 5-3-15

2、 5-3-15 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回答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下列问题。(提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图图 5-3-155-3-15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1 1)写出标号)写出标号 a a 仪器的名称:仪器的名称:_ _ 。(2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选,选择择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_(填字母)端进入。若改用排水法(填字母)端进入。若改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后先撤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收集,实验结束后先撤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目

3、的是防止_。酒精灯酒精灯b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2KClO3=2KCl+3O2 MnO2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 解析解析 (2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收集氧气时,气体收集氧气时,气体“长进短长进短出出”,即进气口为,即进气口为b b;加热制取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先将导;加热制取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目的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管从水槽中取出,目的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3 3)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使用发生装置室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使用发生装

4、置可通过开关弹簧可通过开关弹簧夹达到随制随停的目的;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夹达到随制随停的目的;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方法透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的发生装置,方法透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的发生装置,初中学习的有两套,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固体和液体常温接触反初中学习的有两套,加热固体制取气体、固体和液体常温接触反应制取气体;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应制取气体;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特性检验气体,氧气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特性检验气体,氧气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验

5、满则分别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都是石灰水检验;验满则分别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都是放到集气瓶口。放到集气瓶口。【试题链接试题链接】小试身手小试身手 1 1、3 3,直击中考,直击中考 7 7、8 8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常考常考2 2 能利用合适的试剂和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能利用合适的试剂和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出题角度出题角度】 综合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检验、验综合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检验、验满等,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组装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满等,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组装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典例典例 请结合如图请结合如图 5-3-16 5-3-16

6、所示的常用仪器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所示的常用仪器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图图 5-3-165-3-16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1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b_b_;e_e_。(2 2)上述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上述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_(填(填序号)。序号)。锥形瓶锥形瓶量筒量筒c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3 3)选择图中的)选择图中的_ _ (填序号)可组合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填序号)可组合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检查该发生装置气密碳的发生装置,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检查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

7、法为性的方法为_;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图中的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图中的_ _ (填序号)装置;若要(填序号)装置;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将气体通过盛有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将气体通过盛有_的的 i i 装置。装置。ab或或ac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关闭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g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 解析解析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的反应,可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和液体不加热的反应,可用 abab 或或 ac ac 组合;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

8、用组合;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用 g g 装置,用向上排空装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气体,则需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 i i 装置。装置。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方法透视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常温下固体和液体接触即反应的反方法透视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常温下固体和液体接触即反应的反应。检验二氧化碳利用与之反应产生明显现象的澄清石灰水,吸应。检验二氧化碳利用与之反应产生明显现象的澄清石灰水,吸收除去二氧化碳往往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收除去二氧

9、化碳往往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试题链接试题链接】直击中考直击中考 5 5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常考常考3 3 能说出自然界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能说出自然界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出题角度出题角度】 结合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考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结合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考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对维持大气中的碳循环能提出建议。碳排放的措施,对维持大气中的碳循环能提出建议。典例典例 仔细观察图仔细观察图 5-3-17 5-3-17 后回答:后回答:图图 5-3-175-3-17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1 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2 2)请你

10、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植树造林,或开发新能源等,合理即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植树造林,或开发新能源等,合理即可)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 解析解析 (1 1)从图片中可看出,由于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出汗了,因此)从图片中可看出,由于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出汗了,因此造成了全球变暖。(造成了全球变暖。(2 2)要阻止全球变暖,有效的措施是实行低碳经济,)要阻止全球变暖,有效的措施是实行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新能源、植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造林等。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制法碳循环方法透视减缓温室效应,主要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方法透视减缓温室效应,主要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方面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应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应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多植树造林,多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禁止乱砍滥伐等。【试题链接试题链接】小试身手,直击中考小试身手,直击中考 4 4、6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