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5702945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字典词典文史工具书.ppt(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字典词典l字典、词典的区别在于字典一般指对单字的注音、释义,词典是对一般词语、专门词语以及成语、俗语之类的解释说明。简单说,字典是查字的;词典是查词的。但是有些字典,特别是较详细的字典,如康熙字典之类,往往在举例时也会涉及到词语;而一般性的词典,如辞海、辞源等,则首先对词头的单字注音释义,所以并无绝对的界限。如果说字典偏字、词典偏词可能更为准确。除查检字词外,辞书还有何用途除查检字词外,辞书还有何用途l主 要 为 : 一 、总 结 知 识 。 辞 书 以 条 目 形 式 储 存 最 基 础 、 最 稳 定 及 最 重 要 的 知 识 。 二 、传 播 知 识 。 辞 书 作 为 哑 老

2、 师 ,可 当 教 科 书 般 阅 读 , 从 中 汲 取 知 识 。 三 、释 疑 解 难 。 为 我 们 解 决 学 习 及 工 作 的 问 题 , 如 不 懂 字 、 词 、 语 之 读 音 、 意 义 及 用 法 等 。 四 、备 查 参 考 。 人 生 有 限 , 知 识 无 涯 。 当 需 要 用 到 较 少 用 或 无 法 掌 握 的 知 识 时 , 辞 书 能 发 挥 作 用 。 l但前几年词典的涵义被混乱了,以唐诗鉴赏词典为发端,并非词典,是一种面向一般读者的普及性读物,不知为何要以词典为名。l第一节:一般性的字典、词典,l第二节: 古代的分类词典古代的分类词典l第三节: 古

3、代的字形字典古代的字形字典第四节: 古代的音韵字典古代的音韵字典l第五节:第五节: 古训词典古训词典l第六节:第六节: 虚字字典虚字字典 第七节: 联绵词典联绵词典 第八节: 俗语词典俗语词典 第九节:第九节: 古文字字典古文字字典第一节:一般性的字典、词典,第一节:一般性的字典、词典,l一般性是相对于专门性,日常使用较多,具有综合性。为人熟知的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就属于这一类。有几部可能都知道但示必很了解的字、词典。l1、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清初,清初 官修。官修。l2、 中华大字典中华大字典l3、辞源辞源l4、辞辞海海l5、中文大辞典中文大辞典l6、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l7、汉语汉语大大

4、词典词典 ,l8、 中华字海中华字海l9、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l第二节第二节1、康熙字典,清初官修。l是当时一部大型字书。是康熙年间陈廷敬、张玉书等三十余人花费六年时间修成,共收字47035个。“典”是典要、典范之义,字典之称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始自此书。原名就叫“字典”,因成于康熙年间,于是加此年号,遂称康熙字典。原本是官修,又加有康熙名号,因此在清代地位很高,如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用字,甚至到神圣不可侵犯。乾隆时一位叫王锡侯的士人,另编了一部字贯,结果演成文字狱,本人招致杀身之祸。l今仍有人迷信此康熙字典。其实并不高明,只是以明朝万历年间梅膺祚字汇和明清之际张自烈正字通为基础加以汇集

5、并作增订,够不上高水平。l一部好的字典,要有学术性,首先要区別每字的本义、派生义,使人查后真正能够理解并且会用。但康熙字典沒能做到,常常是把一个字的几种涵义并列起来,有时是甲=乙,乙=丙,丙=甲,对几种字义仍无法弄清楚。l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在解释字义时,引用了很多古代材料作为例句,这是必须的,但是经常出错,如书名篇名错、引文错,是因为多是出自转抄,沒有去认真复核原书。还有错字错音,字典就是供查字的,这种错误就尤其严重。道光时大学问家王引之奉朝命做字典考证,仅引书错就列出2500多条,还改正了许多错字,但还只是一部分,因为怕改多了皇帝不高兴。l用途:l一是收字多,超过此前任何一部字书,如字汇共收

6、字33179个,正字通33549个,直到300年后民国时编中华大字典才超过了它。收字无论古今字、异体字、甚至习用的错字都收入,因此今天遇到一些冷僻字、怪字,別的字典里查不到,往往可在这部康熙字典里找到。l二是解释字义引用材料较多,例句l多少可供参考。加上民国以来不断翻印,因此也是现在收字较多且很方便利用的一部字典。l按地支分十二集,部首排列,共214部。字下用反切法注音。l最早有版本是武英殿本。清末以来,有多种影印本。建国后有中华书局1963年重印本,附有字典考证,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的翻印本,很容易找到。l还有一种在书眉上增加各字小篆体的本子,叫增篆康熙字典,大概是清末人做的,有错,不足据。l有

7、电子版。l相关的研究著作相关的研究著作研究康熙字典的著作,如清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等。2、中华大字典l民国初年中华书局是一家较大规模的私营出版商,看到当时清朝将亡,使用几百年的康熙字典也将失去权威地位,预计新编一种超过康熙字典的新字典,将会大有销路,于是赶编赶印了这部中华大字典,打算取而代之。l与康熙字典相比,l一是收字略有增加,为48200多字;l二是改正了一些错误。l仍然是按地支分集,214部首,反切注音,比康熙字典增1000多字,校正其中错误2000多条。在编排体例上,参照西方词典并有改革,在使用上较古代辞书更为方便。全书单字按部首编排,仍为 214部。收字除本字外,兼列

8、籀古省或俗伪诸字,近今方言、翻译新科学术语均在收列,亦兼收词语。l虽有一定改进,但总体看,很多内容转抄自字典,实际上只是字典的修订本。由于当时康熙字典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影响根深蒂固,久已为人们所习用,所以中华大字典并没有能够如愿取代康熙字典,销路并不理想。l最早印本为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1978年重印,以后新印本。l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出点校整理本,增加汉语拼音注音和篆字 3、辞源l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初年编印的一部查词的工具书。早期的本子是上下二册,后还出过续编一册,对原本进行补充。l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上编成,编排也按十二地支分集, 214部首排列,注音用反切和直音。与康熙字典不同在于每

9、字除注音、释义、引用例句外,还在该字头后增添大量词语,包括一般性词语、专门词语和成语。因与原字典不同,重点在词,所以名为辞源。l多人分工合作而成,如专门词语,分为政治、经济、历史等等,按照分工分别制成卡片,然后分部首笔划江集成书。l仍有不足,没有能从根本上克服和改进康熙字典的缺陷,讲字义还是没能区分本义派生义,仍存在引书错误、引文错误、释义错误或不清等,有些解释比原词还难解。所以仍够不上高学术水平之作。l出版年代较早,面貌陈旧,加之错误之处较多,虽一再增改,但是难以从根本上克服其不足。建国后进行了彻底重编,与辞海分工,1958年组织重新修订,根据与辞海分工的原则,将辞源定性为专门阅读古籍和文史

10、研究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只收古汉语词汇、成语和文史方面词语,删除原本中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词目,从而成为一部文史类百科综合性词典。l仍按原十二地支分集和部首排列,全用繁体字。共收近13000字,近10万词条。分部首、汉语拼音检字,四角号码检字检词。汉语拼音、注音、反切 3种方式标音。比起原本,有很大改进,但仍有错。l商务印书馆1979年81年出版,四册,不太方便使用。1988年出版合订本。4、辞海l民国时中华书局编印。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两家规模较大的出版商,互相竞争。商务出版辞源以后,由于与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不同,十分畅销,为商务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中华书局眼红,于是也编了一

11、部同类性质的辞海,与商务争夺词典市场。l辞海后来居上,压过了辞源。开始也是上、下册,后来改出合订本。从内容、体例上,与辞源类似,但由于晚出,占据优势。在辞源基础上重编,订正了辞源的错误,改进了某些不足,如出处,原辞源仅注书名,辞海又增加了篇名,所收词目也有增加尤其是新词汇收得更多。但学术方面水平也不太高。l解放后也进行了彻底的修订,收近15000字,9万多条目,与新版辞源的区别在于二者各有偏重,辞源偏古,辞海偏今,古代词语较少,大量收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词语,词目释义以介绍基本知识为主,多收古今中外人物和地名、事件、成语、典故、著作、团体组织、各学科名词术语等。辞海收词贯通古今中外,广包自

12、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词汇。采用简化字,汉语拼音注音,解释用语体文,综合性更强,是一部一般意义的百科词典,更适合一般读者利用。按部首排列,附拼音检字。l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分上、中、下三卷,后出合订本。l在正式出版之前,另还出版一套根据学科分类的分册,共20种,实际上是一套专科或专门词典。有的一种分为几种,如历史即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四册。从事某专业的学习,使用更为方便。5、中文大辞典l是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至1968年编辑出版。虽名为辞典,其实也兼为字典。全书共40册,收单字49905字,收词37万多条,约5000万字,在已出版同类书中未有其匹。最大的

13、特点是内容丰富,如“一”字头下,就收有3000多词条,在辞源、辞海里查不到的词,往往在此书中可以查到。还有一个优点是区分了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具有学术性。l中文大辞典第八册 l释义引文也都注明了出处。但是多抄自旧版辞源、辞海和日人编的大汉和辞典,也有错误。6、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l是国内所编的一部大规模的字典,是目前已出的评价最好的一部大型字典。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有关专业工作者协作集体编写,成立了专门机构“编辑委员会”,从1975起,先后有300多人参加编写工作。全书收录单字54678个,是当今世界上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之一。l凡古今文献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基本上都可以在该字典

14、中找到。收字超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字典等以前的字典。简繁体均收,为反映汉字形体变化,每一字下还兼收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该字典以部首编排。l l在传统的214个部首的基础上,酌情删并为200个部首。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不仅注意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例证丰富典范。正文7卷,每册前有“总部首目录”、“部首排检法说明”、“新旧字形对照举例”、各卷“部首目录”和“检字表”。第8卷是各种附录、分卷部首表、全书笔画检字表和补遗。是一部单纯的

15、字典,没有词。l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由湖北和四川两家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先出了八卷本。1992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册, 1995年,又出版了3卷本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和三卷本对个别字头在形、音、义方面的讹误在次作了必要的订正。7、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l与上述汉语大字典差不多同时开始编写,两种有分工,一是字,一是词。也是集体编辑。由上海、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五省一市的专家学者联合编纂。有400多人参加编写。是目前世界上收录汉语词汇数量最多的大型语文词典。l它从历史原则出发,广泛收集先秦至当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材料,包括古今词语、俗语、成语、典

16、故及古籍著作中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和比较常见的百科词语等。汉语大词典“以字带词”,共收单字字头22000个左右。所收汉字字头,仅限于有音有义并有书证可引的单字。对于虽有音有义,但只见于字书、韵书而无书证可引的单字,或虽有书证,但音义未详的汉字,均不予收录。l这样,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有了明显的分工和区别。对所收录的单字,既标注现代汉语读音,又用韵书、字书反切标注中古、近古音。所引例证,均注明时代、作者、书名、篇名或卷次章节,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以反映发展脉络。在收词原则上,确定了复词和词组的界限,详细制订了复词及其变体、俗语和典故、借词和译词、方言词和专科词等词汇收录的范围,避免了海外有些词典

17、片面求全、收词太滥等缺陷。l在释义方面,汉语大词典义项齐备,古今兼收,对词义概括与辨析清楚,同时义项的编排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发展的历史进程。l汉语大词典同样将正文单字按200个部首归并集中。每卷前有该卷“部首表”、“难检字表”、“部首检字表”。“附录索引”卷有“单字笔画索引”和“单字汉语拼音索引”。不熟悉汉字部首的读者,可通过“附录 索引”进行查找。l但同样要注意,汉语大词典采用繁体进行编排,在用笔画进行查找时要按繁体计算。共收词目约37万条,与前二种不同,兼收古今,甚至一些当代作家作品中的词语也作为词目收入,而且从条目上看,超过了源、辞海的总和,是目前收汉语词汇最全的一部大型词典。

18、l98年又出二卷简编本。80至90年代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原为十二卷本,后来又出了三卷缩印本,1997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了该词典的缩印本。共3卷。1998年出版了汉语大词典简编本。简编本分上、下两册,收单字2万余个,复词熟语20万余条,全书1500万字。在立目、释义、举证等方面精心筛选,保留了汉语大词典中最精粹的内容。l此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还与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了汉语大词典光盘(1.0、2.0版)。该光盘有男女声单字发音,有20多种检索途径,可进行超文本查询,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检索途径多等方面的优势2.0版改进了解1.0未收释文中的例证和书证,改进了光盘使用者不能全面认识和了解

19、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一个遗憾。l传统辞书会被光盘或网上辞书取代吗?光 盘 或 网 上 辞 书 虽 具 备 体 积 小 、 装 载 知 识 信 息 量 大 、 查 检 方 便 等 优 点 , 但 不 可 取 代 传 统 辞 书 。 因 传 统 辞 书 用 纸 印 刷 ,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可 阅 读 使 用 , 不 受 客 观 条 件 如 阅 读 器 或 电 力 所 限 制 。 8、 中华字海,冷玉龙主编。l收楷书汉语单字85568个。l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收自现存汉语辞书,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集韵、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书中的全部汉字;l另一部分是历代工具书失收而应该收录的字,其中

20、有佛经难字道藏难字、 敦煌俗字、宋元明清俗字、方言字、科技新造字,以及当今还在人名和地名中使用的字字。此外,流行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俗字,方言字以及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通行的汉字,书中也予以收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l学术性不太强,以多取胜。虽然如此,为汉字的进一步研究,做了基础性的工作。l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后重印。9、中国大百科全书l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l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各种类书体制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的形式,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l十八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西欧法、德、英

21、、意等国先后编辑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以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这种书。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片配备、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l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辑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本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包括近似百科型的辞书辞海。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要求。l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l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

22、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许多缺点,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准备在出第二版时,再按现在各国编辑百科全书一般通行的做法,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而按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l百科全书历来被人们誉为微型图书馆、工具书之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卷,每卷标出学科名称,囊

23、括66个学科,内容涵盖了哲学、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如哲学、法学、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等。共74卷,共收条目77895条,共计12568万字,图表49765幅。卷数和字数超过现在外国一般综合性百科全书。每一学科的条目还是按字母顺序排列,同时附加汉字笔画索引和其他几种索引,以便查阅。l全书各学科的内容按各该学科的体系、层次,以条目的形式编写,各学科所收条目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各该学科的基本知识,适于高中以上、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使用。这种百科性的参考工具书,可供读者作为进入各学科并向其深度和广度前进的桥梁和阶梯。l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

24、80年至1993年出版。l后续出版简明版和精华本。l1999年出电子版,共24张光盘。l网上辞书网上辞书网上辞书内容以电子数字编码形式,透过网络传送,由出版机构提供在线即时服务。9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术语数据库、国语辞典、粤音韵汇等网上辞书相继面世。l对这些所谓具有权威性的大型字典词典,在使用时应当注意:l一是不要迷信。因为包括字典词典在内再好的书都是人做的,只要是人做的就不可能尽善尽美,何况这种大部头书是多人合作,参编人水平不一,而即使水平再高,因涉及面广,也难免不出错,如汉语大字典前言中即说:“错误难免,欢迎指出,以便修订。”辞源在解释“中书令”官名时,说见“中书”条,但实际上并无中书条

25、。l二是不能作为史料直接引用。工具书就是工具书,做研究工作不能直接依据,有人作论文引用辞源、辞海之类,遭人耻笑。即使其中引用材料,在转引时也要复核原书,避免出错。l三是注意简繁字。以上几部,除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多用繁体字,不识或不熟练可能就无法使用。如笔划检字,无法数笔划。l此外,还应了解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如左“阝”为“阜”,在“阝”为“邑”等,否则在哪一卷都查不出。 第二节第二节古代的分类词典l是古人编的讲字义的词典。汉字讲形、音、义,学习、治学不仅应了解汉字今形、今音、今义,还应了解古形、古音、古义,起码应当具备一些初步的知识。古人分为字书、韵书、训诂,因最早与古代注经解经有关,故附

26、入经学,统称为“小学”,即认字是也。如今非小学,是专门学问汉语言学,讲字形为文字学,讲字音为音韵学,讲字义为训诂学。l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有“训诂之属”,所收之书以今天标准看为分类编排的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编辑方式。1、尔雅l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在一般认为应成书于秦汉间。其中很多解释与传西汉毛公注诗经的解释相同,也可证此书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原无作者主名,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一般字义和普通词义;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27、,是解释各种专有名称的字词。大部分是单字,有少量词。l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以为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儒家尊为经书,为“十二经”、“十三经”之一。l从汉代刘歆以来,历代不断有学者为其作注,今所见最旧之注出于晋人郭璞。后代评价很高。清人对此书下了很大功夫,用考据学的方法,在郭注基础上进一步疏解,较好的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l郝疏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l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共7卷,

28、汇集历代研究尔雅的专著100多种,作者自撰尔雅研究书目提要144篇,汇集散见在几百部书中的有关序跋和研究资料百余万言。它既是一部大型的富有学术意义的古籍整理著作,也是一部资料更为丰富的古文化百科性工具书;既是一部尔雅大全,也是一部大型的古词语训释的资料性辞书。l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l尔雅举例:l释诂第一l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l释水第十二l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正绝流曰乱。l尔雅尔雅原文原文体似 ,尾如 鱼。腹大,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2、方言,旧题汉扬雄撰。l全名輶

29、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第一部专门收录方言的词典。l輶轩是一种轻便的车,意谓乘车到各地采辑歌谣和方言异语等,绝代语指远古时代的语言,及后简称方言 l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著名语言学家。扬雄大约在40岁左右从老家到长安,以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带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l在给刘歆的信里扬雄说,在长安时,他常常手握毛笔,携带白绢(写字用),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回到家里即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年之久。扬雄71岁时死在长安。他一生

30、官位不高,家境素贫,很少有人到他门上。扬雄把他的后半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扬雄的足迹虽只由蜀郡至长安,但他握笔携绢的记录工作,已开创现代方言调查的先河。扬雄还是一位古文经学家。据东汉许慎说,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汉书本传记载他曾教授刘歆之子刘棻学作奇字。所谓奇字,就是先秦古文字中的形体奇异者。语言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底为他撰写方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l今本十三卷,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又卷三

31、:“揠、擢、拂、戎,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或曰擢;自关而东江淮南楚之间或曰戎;东齐海岱之间曰揠”。l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l中国古代第一部解释古今方言土语的词典。在中国辞书编纂史上立下一块丰碑,作为后人编纂方言词典的借鉴,为世界辞书编纂史上揭开光辉的一 l分类模仿尔雅,但比较零乱,故有人怀疑并非原书,或是散佚后经后人重编之

32、本。大体上,卷一、二、三是语词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也有名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又是语词;卷八释动物名;卷九释车、船、兵器等;卷十也是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大体与尔雅的释言相似,往往以一词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汇比较方面的内容,与前10卷大不相同。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是写作提纲。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l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

33、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l有东晋郭璞注本。清人戴震作方言疏证,对原本进行了认真的校勘,订正了许多错误。清钱绎方言笺疏,在戴震等清代学者的基础上,再度校勘。从史传、诸子、类书以及古佚残篇中搜集材料,加以考证,旁征博引,资料丰富。l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l周祖谟、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是便于使用且比较完善之本。3、释名,东汉刘熙撰。l是一部仿尔雅体例汇集语词加以注释的分类词典。今本 27篇分为 8卷, 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

34、、丧制。l释名是从语言发声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刘熙解释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完全是从声音上去探索。如“日,实也”、“月,阙也”,这种解释已见于说文解字,但是刘熙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如“释天”: “月,阙也,满则复阙也”。“释地”:“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水”:“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疾病”:“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全书都是这样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 说出缘由来。如说:“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体也”;“脊,积也,积续骨节终上下也”。l诸如此类

35、都是就音以求义,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 。刘熙所加的声训, 虽然有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这样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还是很可贵的。人本有追寻语源的心理。释名这部书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l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l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

36、法的文书。又如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l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 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

37、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 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l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阅读这些记载,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l清代学者有注本,毕沅释名疏证。l清末王先谦据毕沅本作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4、广雅,曹魏张揖撰。l模仿尔雅,书名都如此。认为尔雅一书所集训诂还很不完备,所以把群书中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的都

38、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其意在增广尔雅,因此依照尔雅十九篇分类,所释仍用尔雅旧目,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其书搜集极广,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l清代乾嘉语言音韵训诂之学盛行,王念孙始治广雅,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清儒誉为“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

39、意。同时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l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多家印本。l广雅诂林,徐复主编,汇集历代有关广雅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张之洞与广雅书院 第三节第三节古代的字形字典l是按字形构造编制并解释字底的字典。按字形构造即按部首编排,与上述按分类编排的尔雅等词典不同,是严格意义的字典。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l简称说文。时代晚于尔雅。许慎是东汉大经学家。因当时经学有今古文之争,许慎是古文派。自秦始皇焚诗、书百家语以后,在西汉时期五经立于学官的都是用隶书所写的“今文经”,虽然用篆书古文所写的“古文经”已

40、开始出现,但一直为今文经家所排斥,到东汉时期才盛行起来。古文经家是有本之学,今文经家不明古人造字的条例,根据隶书,随意口说,荒谬不足信。许慎认为今文家对文字的解释是错误的,于是根据古文经的材料,参考秦汉各家的说法,作说文解字一书,根据前代古文,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方法和理论,一扫西汉东汉间今文谶讳的谬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l说文是一部有严整体例的著作。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 540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本于五行家言,认为万物始于一,毕终于亥。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

41、,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l主要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1篇,故为15篇。每一篆文之下先言义,后言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l在語言文字学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l一是沟通古今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发展的历史提供极宝贵的材料。东汉流行隶书,即当时的文字,而说文解釋的對象是小篆,即秦代的官方文字,与甲骨文、金文更为接近,近代以来识别甲骨文、金文,如果没有说文解字就难多了。因为有了许慎的书,所以现在得以读通大量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l二

42、是創立了部首。此前尔雅等是分类编排,局限于字义,从说文開始对字形的分析,从而建立了系统的根据汉字字形分类、排列和檢索方法,部首排列从此成为后代字典、词典的主要编排方法。l三是确立了的“六书说”。许慎分析字形,对以前流传的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六书说”做了歸納和总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并做了分析,对我们理解篆书的结构大有帮助,下而考察隶变也可以知道其来龙去脉,不知篆书形体,就难以明其音义。l四是说文中保存大量汉人和汉以前的古字古义。为研究古代典籍和研究古文字必读之书。l也有不足,主要依据秦代小篆,未能见到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因此对字形分析和字义解释仍有不够精密甚至武断臆测之处。l中华

43、书局1963年影印清同治间番禺陈昌治刻本,该本一篆一行,眉目清晰。l清代汉学昌盛,学者对说文最为重视。很多大学者精通说文。清代學者有的校勘说文,有的为说文作注,有的研讨说文的体例以及书中的引经、读若之类,著作如林,纷然并陈,知名的不下百余种。其中最著称的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四家。这四家的书各有特点,对文字学和训诂学都有极大的贡献,而段注成就最高。l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标点本。还有其他印本。l说文解字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l清人研究说文的著述极多。

44、近代丁福保曾搜集所有关于说文的著述,不论卷帙多寡,汇总集为一书,名为说文解字诂林, 本书汇集历代考释研究说文的著作,加以分类归纳,在每个字的下面都罗列有各代名家对该字的解释。举一字而众注俱在,极便研究。l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 第四节:第四节:古代的音韵字典l音韵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出现相对较晚,曹魏李登声类是最早的韵书。大约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区别四声平、上、去、入,后来成为专门的学问,研究对象是汉字的读音,涉及声、韵、调。清代学者音韵学的研究相当深入,如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音学十书等,都是名著。音韵学的发展有客观的要求,如作诗、填词都要押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如诗经按后代的读音

45、往往不押韵,宋人就已注意到。到清代,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恢复了上古音的真实读音,古音始为人所认识。为了做诗填词,历代也编了很多韵书,这类韵书,放在文学工具书部分再讲。l现存最古也是最有影响的音韵字典是1、广韵,北宋陈彭年等著。l今所见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切韵,全国统一后为使诗韵规范化而集中一批学者讨论编定,陆是北人,该韵反映的或是北方地区的语音。久佚,清末以来,在敦煌有残卷出土。唐人孙愐在切韵基础上加以补充修订,成为唐韵,全本亦不传,仅有残卷传世。l至北宋初,陈彭年等奉旨根据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定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 切韵 、唐韵的音系和反切,切韵、唐韵又已亡佚,

46、广韵就成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材料。陈澧作切韵考依据的是广韵,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中国隋唐时代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依据的韵书也是广韵。由此也可看出广韵一书的重要性。l全书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分上平、下平2卷,上、去、入声各1卷,共五卷,共收26000多字,分为206韵。广韵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加字增注,特别是注释大量增加,并且引文都有出处,韵书兼具有辞书、字典性质的体制已经成型。因此也可以说广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同音字典。l每韵中,同音字排在一处,第一字注明反切和同音字数,其他字便不再注音。每字先释义再注音。如l上平声 東第一l東,春方也。说文曰:動也,从日,在木中。德紅切。菄,鶇l韵分得很细

47、,有人认为代表隋唐长安音或洛阳音系统,也有人认为并不代表单独某一方音系统,尚无定论。但反映的确实是一种严密的语音系统,对研究汉语语音史,特别是中古语音,有重要价值。l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常用本周祖谟广韵校本,商務印书馆1951年影印,有重印本。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余迺永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外还有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宋本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钜宋广韵。2、集韵,北宋丁度、宋祁等著。l是与广韵时代几乎一致的早期音韵字典。广韵成书后不久,有学者不满提出批评,朝廷命丁度等人重修。l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制。实为广韵的增订本。韵部仍分206部,而韵目名称和次序稍有更动,对“同用”的韵有所

48、改并,并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集韵和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集韵收字多,收字53525个,较广韵增一倍余,是当时收字最多的字典。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稍有根据就收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种写法。l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文。集韵这部韵书同时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说解内容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l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用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本,并附四角号码索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另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集韵比较通行,也便于使用,有1998年缩印本。 第五

49、节:第五节:古训词典l清代考据之学兴盛,对文献深入研读考求,读书时要求准确全面地理解字义词义,不论是史学、法学、文学、术数或技艺,都要从“小学”文字训诂入手,原始的故训材料,必然成为重要的论据。为解决在文字语词训诂方面这一需求,清人编有专门的字典词典,一直延续到现代。1、经籍籑诂,清阮元著。l清乾嘉道时大官僚学者,曾任两浙、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对清代学术、尤其是对考据学有很大贡献,号称“隐若护法”。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编刻皇清经解,对经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大学者王引之的老师。l阮元的经籍籑诂,是应乾嘉考据之学的需要而产生的。经籍籑诂是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全书按照

50、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中使用的释义,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不包括异体字)。古代的文字义训和在不同古书文句中的训解几乎都汇聚为一编。据新唐书记载,颜真卿著有韵海镜源360卷,详列古书的训释,可惜久已亡佚。阮元所编的这一部书,可以说是唐代以后的创举。l书中每字下叙列所采录的训释,首先把以声音相近的词为训解的列在前面,然后再以本义居前,引申义和展转相训的居次,而以解释事物名称的居末。每一训释必写

51、明所见的书籍和所训解的原文。如果是同一训释而分见于各书时,那就依次列举,以证字有定诂,义有同训。如果一字二音,声调有不同,意义也有不同,就根据韵书的反切归类,分在两韵,秩然有序,若网在纲。打开一卷书,同韵的字俱在;检查一个字,各种书传的训解和正文都列在眼前;读者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审辨字义,哪是通常应用的意义,哪是在某一文句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可以分辨哪是字的本义,哪是较早的意义,哪是引申义,哪是后起的意义,更进一步,还可以参考一字之下所列的各种训释来推考某书原来的注解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或不妥当,可以根据其他训解来订正。所以这部书是探索古代词义和研究训诂所必备的书。l如“一东”下“公”:l公,

52、共也。荀子解蔽“此心术之公患也注(按唐杨倞)”。又文选高唐赋“公乐聚谷注(按唐李善)”。公,犹共也。(按本义)公,广也。公,详也。(按引申义)公,国君也。公邑,君邑也。(按名物)l共引各类例句165条。l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至于玉篇、广韵、集韵等书也有字义训释,本书均不录,是由于那些书中大部分的训解是根据前代经传子史的注释而来,本书已然具备,就不必重复。l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两部工具书。一般读者只知康熙字典而不知经籍籑诂,其实后者更具有学术价值,其详细和精密远过于前者,所起到的工具书价值也是前者所不可替

53、代的,它不仅使乾嘉时期注重考据的学者免去了许多“翻检之劳”,此后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学、历史、哲学等案头必备的工具书。l本书的不足是由于成于众手,采录时不免有遗漏,而且也不无讹误,另一点是本书没有给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声不同的,列举字义时有相混不清的。l中华书局1982影印本,有后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本。还有其他出版社印本。2、故训汇纂,宗福邦主编。l经籍籑诂虽然重要,但毕竟成书于两百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和体例己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早在20世纪之初,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先生就指出:“清世阮元有经籍籑诂,为小学家常用之书。惜其以佩文韵分编,又载字先后毫无意义,

54、至其搜辑亦有不备者。今若能通校一过暂用字典编制法编之,次为补其遗阙,此业若成,则材料几于全备矣。”这段话点明了经籍籑诂的三大缺陷:资料不全、体例不便、讹误甚多,也成为后来故训汇纂编写的重要依据。l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历时18年完成,是对200年前清代著名辞书经籍籑诂的继承和拓展,汇辑了历代古籍文献中的注释材料,包括了经籍籑诂的全部内容,在予以校订基础上又进行了大幅度的补充。在时间的跨度上,由前者的从先秦至唐代扩展到晚清,引用典籍的时代比经籍籑诂多出千余年;在征引的注释资料上,由前者的100多种扩展到250多种;在篇幅上,由前者的300多万字扩展到1300多万字,超出经籍籑诂四倍。全书共收字头近2

55、万个,训诂资料约50万条,故训汇纂范围不但收全了前代“小学”专书的义训条目,而且在经史子集故训之外,扩充到近代笔记和佛经注释。克服了经籍籑诂搜辑不备的缺点。 l其次是编排体例的重新设计。全书改用康熙字典的214部排列,实现了黄侃重编经籍籑诂的设想。更重要的是,故训汇纂的编例,是在现代语言文字学观念的指导下创立的。如在文字学方面,它严格把握异体字,关注了简繁字对应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清理了用字中通假、分化等相关概念。在训诂语义方面,辨析了形训、音训、义训,分清了假借与同源,注意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在音韵学方面,它重视广韵反切与现代音的配合标注,处理又音问题时,不但从语音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又音发

56、展的趋势,而且注意了以音别义的语言事实。一部要处理如此众多的材料,又并非理论之作的纂集专书,在前人各种书籍的编纂各行其是的情况下,采用了如此编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正文按康熙字典214部编排以外,还收录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为今天的使用者提供了多种途径来查检所需要的资料,加之各字目下内容排列具条理性,可做到寻检一字而历代训释一览无遗,查阅一训而诸书用例历历在目。l从辞典编纂理论上说它与其他四大辞书不属于同一性质。其他四大辞书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词典,即对所收列的字词条目提供准确而典型的形、音、义,一个字或词怎么写,怎么读,有哪些义项,一一列出。对于字词的释义,力求准确、概括。编纂

57、者在分析众多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某字词具有某意义,用明晰的语言表述出,并附以典型例证,供读者查阅使用。故训汇纂则不同,它是在字词条目下汇列前人许许多多的对此字词的训释材料,让这些材料以原始形态呈现出来,编者自己不进行分析概括,不加以主观判断和取舍。它是一种故训资料的大汇编,面向的是较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通过那些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咀嚼原典的意思,这种作用是传统辞典所不可替代的。l在故训汇纂里,聚集了2000多年以来的中国传世典籍的解释材料。传世典籍比之出土文物更高的价值在于,它们的经世流传,积淀了历代学者的理解、整理,有的经过数度解释,肯定而否定,否定而再次肯定,文化

58、底蕴异常丰厚。现代人和后代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洞察自己的历史,不能不阅读这些典籍;要准确地、按照本来面貌理解这些典籍,不能不参考这些故训。l故训汇纂为我们提供的,是几千年历史文化书面典籍多层面的意义信息。这些信息以其本来面貌呈现在专门家的面前,可以使我国古籍整理速度大大加快,质量不断提高,给历史文化的还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故训汇纂对汉语言文字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故训汇纂的诞生使语言材料的断代工作和在准确解释前题下的科学处理,都有了更多的依据,因而也会使汉语、汉字的研究成果,更接近汉语言文字的事实。汉语的研究将更重视古今的沟通,故训汇纂对知古而论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略

59、的。l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l汇纂价值举例:l汇纂汇纂对各专门史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对各专门史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例如:在经济史方面,如中国物价史 26页“市场概念”一节时认为中国古代对市场问题论述的不多,面对数千年的丰富史料只举出管仲一人的观点。请看汇纂“市”字头的汇释除管子的论述外,历代都有丰富的论述。如汉代说文中的“买卖所之也”,焦循易章句中的“所交易之地”,郑玄周礼注中的“人之所交利而行刑之处”,应劭风俗通“市,恃也,养赡老少,恃以不匮也”,张晏史记注“贸易也”,宋胡三省通鉴注“凡以买卖贸易曰市”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古代市场的特殊形态,如除作为交易场所外还是用来行刑之处,而

60、且涉及古人关于市场的特殊观念,如不仅为“交利”更是强调“养赡老少,恃以不匮”等。l在社会生活史方面,如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489页论此期匈奴人穿靴的习惯引广韵中转引释名例“鞾本胡服,赵武灵王所服”和更晚的太平御览中“邺中记”的记载,又加注说明王国维怀疑“赵武灵王所服”一句是错置的结果,这样则使书中的文献证据显得十分单薄。查汇纂2482页“鞾”字条下除释名例外,还有慧林音义注中的“胡服也。广雅谓之甲沙皆夷人方言有异也”“胡屩也”“有项履也,本外国夷人服也,自魏晋以来,中国尚之,今以为公服也”等,尤其是最后一个解释详细具体,有形制、有来源、有发展,明用“魏晋”二字更表明此条纪录对此期社会生活史研

61、究有着重要价值。第六节虚字字典l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現虚字,如之、乎、者、也之类。虚字在文句中往往有很重要的作用,虚字的用法较活且多样,直接关系到对文义的理解。l清代以来所编虚字字典,较好并且有名的有:l经传释词经传释词,王引之著。,王引之著。l是一部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为王念孙之子,是乾嘉时一流大学者,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以前有刘淇所著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成就巨大,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

62、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l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依36字母(即声母)编排。每字说明字义和用法,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因此实际条目不止160条,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l具体形式如:l苟,诚也。论语里仁篇“苟志于仁矣”是也。常语也。苟,且也。犹但也。犹若也。犹尚也。l共列举5种用法。l总体而言,论断十分精确。然而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自撰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

63、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还有若干解释不确切,为杨树达词诠所不取。然而这书到现在还有相当参考价值。l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并有附孙经世补及再补等附录数种。湖南岳麓书社1984点校排印本,又附以黄侃、杨树达的案语370余条,印于相应文字的书眉。案语虽未必尽可信,但可以给读者以启发。还有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多种影印本。词诠,杨树达著。l

64、现代语言学家。此书为解释古书中虚词的专书。著者于20世纪20年代曾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法课程,著有高等国文法一书,词诠系高等国文法的姊妹编。高等国文法以词性论虚词,系语法书;词诠则收录虚词,列其用法,系古汉语虚词工具书。此类书先于词诠的,有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l以注音符号为次排列,每字先注音,次注明词性,次释义,说明用法,最后举例。l词诠可谓后釆居上,较之以前所有讲虚词的书有三大特点:这本书是拉丁语法输入中国之后,即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流行以后所著书,每个虚词的每一解释都能定其词性;这是学术随时代进步而进步的表现。这本书总结了刘淇、王引之以及孙经世、马建忠等诸人的著述,采其所长,

65、弃其所不确,等于给过去讲虚词的书作了总结。杨氏本人博览先秦两汉以至六朝的书,兼好文法之学,于虚词心得尤多。经传释词所采字仅 160,而词诠采字近500,增出2倍有余。不仅收字多,而且用法分析细致,引证材料广博。如常用字“也”、“且”、“故”,列出10种用法;“于”字20种;“以”字最多,达22种。一种用法,往往引10条以上例证作释义,许多释义,是前人所没有发现的。是一部相当完备很有价值的工具书。l中华书局1954、1965、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印行;另有岳麓书社1996年校注本。l近年来各地出版了多种古代汉语虚词工具书,从收词上看,有的以单音虚词为主,有的以复音虚词为主;从释义

66、的重点上看,有的侧重于虚词的用法,有的侧重于虚词的意义。这些虚词工具书对帮助读者阅读古籍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为古汉语虚词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l建国后,尤其最近十几年,古汉语工作者已经有意识地把虚词研究纳入汉语史研究的轨道。他们在研究虚词时,摆脱了随意举例的旧方法;从专书断代着手,分析虚词的共时特征;然后再从不同时期的对比中寻绎出虚词的历时异同,得出虚词发展演变的轨迹。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何乐士等编写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就是这样一部著作。l本词典的编者多数是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的编者。通释出版后,打算编写一部能反映虚词历史面貌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试

67、图在这样一部词典中既能反映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能反映虚词的历史变化。参考了前人和当代学者的词语工具书和有关虚词的论述。l本词典的收词范围,除了收古代汉语虚词外,还酌收了部分近代汉语虚词。这一考虑,主要是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启发。现代汉语词典主要收现代汉语的词汇,但也收了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这样做是符合语言的实际的。古代、近代、现代词汇的断代不可能一刀切,参差是自然的。从这一基点出发,酌收了一些近代汉语虚词,以适应广大读者读古代书籍的需要。l本词典共收单音虚词762条,复合虚词491条,惯用词组289条,固定格式313条,共计1855条。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本词典所收的词条主要是古代汉语虚词

68、,也酌收部分近代汉语虚词。本词典不仅收了单音节虚词,还收了复合虚词、惯用词组和固定格式。凡1855条,约150万字。对每一词条都从用法、意义、举例几方面予以解析,并注明词类及结构类型,特别是对单音虚词还勾画了它的虚化过程,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了历时的研究和描述,反映了著作者在虚词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学术观点。l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古汉语虚词词典,白玉林、迟铎主编。l古汉语虚词词典原名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是国家1975年至1985年编写出160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草案)中的一种。1976年开始编写,1983年7月脱稿,1988年曾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前期工作准备比较充分。其一,精选了100余

69、部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典籍,对其虚词作全面搜集,摘出虚词卡片20余万张,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其二,对古今学人的虚词著作进行系统研究。因而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之上的。所收的词目,以文言文中的虚词为主,兼收了唐以前部分韵文中的虚词,共667 个,列举其用法2352条,酌收了部分词头、词尾、熟语和固定格式。 在已有同类词典中,本书具有收词较多、义项较全的特点。还为虚词标注了词性,详释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为书证作了今译,也是方便今天读者的考虑。 l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第七节第七节联绵词典l用连绵、接连不断之意,古汉语中有很多词如仿佛、伶俐、犹豫、嶙峋、婀娜、逍遥等,两个音节连缀而不能拆开

70、解释,叫联绵词。加之古汉语可以同音相假,如犹豫又可写成犹与、犹豫,嶙峋可作鳞眴,婀娜可作阿那、阿难,等等。联绵词典主要收录这类词汇。l辞通辞通,朱起凤编。,朱起凤编。l是一部专收双音节词的词典。书中所录都是古籍中两字连用在一起的异形同义的词语。共汇集唐代以前经史子集中词汇近4万条,有部分为联绵词,可以当作查检联绵词的工具书。所有词语都取第一个词语的下一个字按佩文韵府的106韵的韵次排列。凡见于经史子集中的词语都以最习见的用法为纲,其下所列的种种异文别体。其中一词一语之下可以有多至十余种的写法,一组词只查到一个,就可以了解一系列相关的词,既可以借此研究声音转变通假的道理,也可以借此研究文字在使用

71、中的演变。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每一组词语之后几乎都加有按语,以声韵为为中心,指出文字异同之间的关系。何者为假借字,何者为声近义通字,何者为同声通用,何者为形误,何者为别体,有时还刊正旧注的误解。颇多创见。l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民国开明书店本。l联绵字典联绵字典,符定一编。,符定一编。l实为词典,内容与辞通相近,也是专收双音节词,尤其侧重于双声叠韵等联绵词,收词2万多条。编排方法与上书有別,以词首字为准,依康熙字典体例,分为12集,按214部首排列。所收以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为主,兼收一般的双音复词。例如“疲劳”、“发见”、“真伪”、“神采”、“秀才”、“终始”之类,体例未免芜杂。每一词下先

72、注反切,然后解释词义,并罗举古书用例和原书注文。在辞通基础上成书,引证更为丰富,资料除经史注解之外,则取自诸子、楚辞、文选注和唐代以后的类书以及音义、小学书之类。摘抄录之功多,解释判断之功少。作者所谓的“双声”指黄侃所立的古声19纽,所谓的“叠韵”指古韵的22部。但是作者昧于声韵通转之学,所加按语多有不当。l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商务印书馆本,有后印本l近年有新编本,如高文达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新编联绵词典,共收录双音节连绵词5100条,在定选词目、注音释义、条目编排、特别是主副条关联方面做了若干新的尝试。l联绵字典联绵字典,符定一编。,符定一编。l实为词典,内容与辞通相近,也是

73、专收双音节词,尤其侧重于双声叠韵等联绵词,收词2万多条。编排方法与上书有別,以词首字为准,依康熙字典体例,分为12集,按214部首排列。所收以双声、叠韵词和叠音词为主,兼收一般的双音复词。例如“疲劳”、“发见”、“真伪”、“神采”、“秀才”、“终始”之类,体例未免芜杂。每一词下先注反切,然后解释词义,并罗举古书用例和原书注文。在辞通基础上成书,引证更为丰富,资料除经史注解之外,则取自诸子、楚辞、文选注和唐代以后的类书以及音义、小学书之类。摘抄录之功多,解释判断之功少。作者所谓的“双声”指黄侃所立的古声19纽,所谓的“叠韵”指古韵的22部。但是作者昧于声韵通转之学,所加按语多有不当。l中华书局1

74、954年重印商务印书馆本,有后印本l近年有新编本,如高文达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新编联绵词典,共收录双音节连绵词5100条,在定选词目、注音释义、条目编排、特别是主副条关联方面做了若干新的尝试。第九节第九节俗语词典l“俗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考证通俗词语,远自东汉服虔通俗文始,但久已亡佚。历代古籍中有许多的俗语,保存着古代民间的口头语,有的用法涵义今已不明。通俗编,清翟灏编。l乾隆时人。翟灏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人。生于乾隆元年(1736),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十九年中进士第,曾任金华府学教授。l辑录通俗词语加以解释,属于俗语考源一类的书,本书采录前代书中

75、所出现的各种常用词语,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请、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畜兽、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貌、声音、杂字、故事、识余等38类。每类为一卷,共38卷,5000余条。每条举出出处,有的出于经史,有的出于笔记、诗文、戏曲、佛经等,大都是一般口里常说的词句。释义引用例句外,有的还加以考证,探索了部分词语的语源和演变,对考查一些词语的解释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间风俗等极为有用。不过品类较杂,关于作者、卷数篇名等项所记不很完备,是其缺点。l通俗编举例:l“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76、”:通俗编卷十三引平陈录:“张贵妃权宠,沈后经半年不得御。陈主当御沈后处,暂入即还,谓后曰:何不见留?赠以诗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l举例二举例二:l “东坡肉东坡肉”:清翟灏通俗编卷十四:“东坡集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按今俗谓烂煮肉曰东坡肉,由此。”l举例三举例三l“梁祝传说”: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

77、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l商务印书馆1958年排印本,附同时钱塘人梁同书作直语补正,专记民间口头俗语,可与通俗编相补充。有四角号码检字索引。恒言录,清钱大昕编。l恒言即常言,此是考证俗语常言的书。本书搜求通常口语中应用的语词,追溯其源流所自,凡6卷,分为吉语、人身、交际、毁誉、常语、单字、叠字、亲属称谓、仕宦、选举、法禁、货财、俗仪、居处器用、饮食衣饰、文翰、方术、成语、俗谚等共19类,约800余条,征引古籍,考证源流,每条都注明出处。恒言录一书比清人翟灏通俗

78、编体例更为谨严,引证更丰富,解说也更精确,没有翟书那样芜杂,条目较少。l举例l“羊头狗肉”:清 钱大昕 恒言录卷六:“晏子春秋:懸羊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内。 世祖 賜 丁邯 詔曰:懸牛頭,賣馬脯; 盗跖 行, 孔子 語。今俗語小變,以羊狗易牛馬,意仍不異也。” “对牛弹琴”起源很早,钱大听恒言录成语:“庄子 齐物论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野客丛书云:对牛弹琴见禅录。”l举例二举例二l“寣”,與“忽”同:吳中方言,睡一覺謂之一忽。林酒仙詩:“長伸兩脚眠一忽,起來天地還依舊”是也。按説文:“寣,卧驚也。”廣韻:“寤,睡一覺也。”寣與忽同音,當用寣字為正。 “砟”:讀如“作”。吳人呼伐竹為“砟竹”。

79、陸放翁詩:“引泉澆藥圃,砟竹樹鷄棲。”“爾來久雨墻垣壞,砟竹東岡自築籬。”l举例三l巴豆未开花,黄连先结子:l清钱大昕恒言录之俗谚有出闾巷常谚:“巴豆未开花,黄连先结子。黄连能制巴豆毒也。”巴豆:植物名,果实含毒性蛋白,阴干后可入药,但有大毒,宜慎用。黄连:植物名,中药学以其根状茎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泻火解毒。巴豆花还没开,黄连却已结籽。指黄连早熟,可解巴豆之毒。l清人重视此书,后来有张鑑补注,陈鳣又作恒言广证,搜罗俗语更广而补恒言录,仍分为6卷,。l商务印书馆1958年排版印出,与恒言广证合印。附有四角号码检字索引。l俗语典俗语典,胡朴安、胡怀琛编。,胡朴安、胡怀琛编。l收录见于文字记载的

80、古今俗语7200余条,分十二集,部首排列。重在考证俗语的出处。l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l中国俗语大辞典中国俗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温端政主编。l收录古今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对每一俗语释义,结合注释从古今图书中选取例证,注有出处。总计15000条左右,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为便于查检,本书正文前附首字音序索引,正文后附条目笔画索引。l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九节第九节古文字字典l是相对于汉字通行楷书写法以前的书写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缪篆和汉隶。其中小篆前已讲说文解字即是。有几种质量较好、影响较大这方面字典。甲骨文编,中科院考古所编。l甲骨文单字汇编,主要解决认

81、字问题。民国时孙海波根据当时对甲骨文搜集整理和研究成果,编成此书,所收甲骨文单字按原样摹录,收入2000多个甲骨单字。建国以后,中科院考古所委托孙本人,根据原书成书以后的材料和成果,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增补和改订。正编14卷收已认识的和可以按偏旁隶定的字。分卷依说文解字。l见于说文的字按说文字序编排,字条上方加篆文。不见于说文的字附在同部首字之后,字条上方加隶定写法。各字条多有关于字形或用例的简注。合文另编为一卷。不可识的字编为附录。正编收单字1723个(其中见于说文的941字) ,附录收单字2949个,总共4672字。书末附检字。书中各字条大都收有较多的异体。那些在甲骨文资料中出现次数不

82、很多的单字,几乎每见必录。所以本书不但可供识字和研究字形之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索引的作用。由于书中存在一些把同一个字的异体误认为不同的字或把不同的字误认为同一个字的异体的情况,上举这个总字数跟本书编纂时所据的甲骨文资料中的单字的实际总数是有出入的。l本书所收资料比较丰富,编纂工作也做得比较审慎,是学习和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工具书。但是书中仍有不少摹录和释字方面的错误,已识之字被置于附录的情况也时有所见。本书编成后,又发表了不少甲骨文新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已略显过时。l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l是专以甲骨文的字形及字义为检索内容的工具书,在编纂体例上兼顾字汇和集

83、释。徐中舒是著名先秦史和古文字专家。此书吸取了甲骨文研究的成果,也体现了徐中舒个人的研究所得。l据该书序言云:“在蒐集字形方面是统览每一个全部字形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字形,按断代标准分列于各时期之下,以了解各个时期文字字形演变的特征,从而全面深入掌握字形。在文字考释方面是博采众家之长,不囿于一说,不蔽于权威,实事求是,虚心探讨,综合每一字及相关诸字的形、音、义全面联系,及其社会历史生活、生产实际、语言规律,深入考核论证,经过分析批判或择善而从,或参以己见修订补充,务求内容切实稳妥,表达明确精炼。”可知是书属于有选择收录具有典型字形而非收录全部甲骨文字汇之作,并且以分析字形、考察字义为主。按说文

84、部首排列。入录的字按通常的五期断代法分期排列,各标出处。从全书看,所收的每一字下,大都分为三栏,一是字例字形,二是“解字”,“解字”重在分析字形结构。三是“释义”,分条解释,重在阐明字义和具体用法,兼举若干甲骨卜辞例,所引文句,均附释文。见于说文之字,标出小篆;不见于说文者,以楷书标出,附于各部之末,全书不另列附录。释义中多有新意。颇具实用性。l如果说甲骨文编是只列字形数据,甚少解释的话;那么甲骨文字典跟它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但开列了字形,而且加上了训释。l卷首目录据说文编排可资检索,卷末附楷书字体笔画索引更方便初学。l不过该书讲是“在文字考释方面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实际上吸收有限,有关文字考释成

85、果的学术信息量其实不多,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此外,字形摹写失真或释读失之随意的地方亦不少。l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主编。l甲骨文字诂林,先举今字或甲骨文字体,次辑录诸家考释,并注明出处,后加按语。广泛地搜集了自本世纪初直至一九八九年底,甲骨文字被发现以来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研究成果,并试图加以总结,明辨其是非得失,提出结论性意见。还申明根据于省吾生前拟定的原则,“在采录诸家之说时是有选择的。对于那些缺乏依据,但凭揣测臆想,毫无参考价值者,一概摒而不录。”由此说来,该书大致集录了1989年以前九十年来甲骨文字考释的主要成果,对种种说法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是非评判

86、。l该书名为诂林,理应广录众说,但失录者实很多,如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同样也是集录1989年以前中日诸国学者发表的甲骨文字释,然两书比较,即可看出有许多资料,甲骨文字诂林的编者大概并未搜集到。l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金文编,容庚编。l金文字汇类工具书。编者为著名古文字家。容庚早年研习说文解字,1913年,读吴大说文古籀补等书,立志补辑。1917年,拟定殷周秦汉文字编撰计划,金文编为其一部分。1922年到天津,以金文编稿本向罗振玉请正。至1925年写定印行,为初版。1938年,补订重版,共收商周金文1804字,附录1165字。1959年印行校补本,科学出版社出版,列为考古学

87、专刊乙种第9号。作者晚年继续增订,马国权、张振林先后协助。1983年容庚逝世,书由张振林完成,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还不能确定的字)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虽不一定准确,也相差不远。每字头下罗列各器物上的不同写法,共有24000余字。这些字多半可以和说文解字相对照。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有甲骨、石刻、竹简、帛书、玺印、货币等,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l书中金文依说文部首排列。说文所无而见于其他字书的字,或有形声可识的字,都附列于各部之末。图形文字不可识的列为附录上,有形

88、声而不可识的列为附录下。容庚释字谨慎,书中立说大多可信,王国维为本书初版撰序,对这一点曾特加称许。书后附采用彝器目录及引用书目,还有笔画检字,检索相当方便。l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l容庚另有金文续编一书,专收秦汉金文,于1935年印行。其体例与金文编大体相同,共收951字,附录34字,书后附采用秦汉器铭文,也有检字。金文大字典,戴家祥主编。l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治经学和古文字学。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编著金文大字典是戴家祥先生的平生宿愿,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1995年成书出版,整整经历了七十年。戴家祥综合二千多年的金文研究成果,集先贤之大成,吸取精华

89、、去除糟粕,博采当代地下发掘的实物拓片,独具匠心,大胆创新,系统地归纳出金文甲骨文的十条基本规律。从形、声、义三方面对金文进行综合研究,体现了迄今最高的研究水平,创下了前无古人的业绩。全书共收录可识字2661个,分录285部,十数万个拓片,金文均根据铭文拓版辑录影印。达5680页,600多万字,远远超过历史上同类字典,是金文方面一部集大成之作。l学林出版社1995年。l小篆有说文解字,前已讲。金文诂林金文诂林补,周法高主编l。l是为金文编添注出铭文原句,并引用各家的考释,末附按语,评定各家是非。l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台湾中研院1982年出版。国内有翻印本。汉印文字征,罗福颐编。l汉印文字又

90、叫缪篆,是一种介于小篆和汉隶之间的古代文字,因多用于汉魏印玺,故名。根据明清以来40多种印谱,按原大摹写,共收录汉魏官、私印文字1万多个,依据说文部首排列。不可识之字作为附录。附笔画索引。l文物出版社1978年出版。l隶篇隶篇,清翟云升编。,清翟云升编。l隶篇是一部隶字形义字典。字形选自汉魏吉金、石刻。前十四卷依类篇体例按部类排列,所收各字均注明出处,并解释字义,说明正、借、别体及其源流。第十五卷偏旁以及变隶通例。l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古文字类编,高明编。l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字汇工具书。古文字类编仅收现已认识的字,不收待问字。分四栏收录:第一栏为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第二栏为商代和两周时代的金文

91、,第三栏增添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金印、陶器以及泉货等文字,第四栏为秦篆。合体文字及徽号文字另收为两编。l以单字计为三千零五十六字,有些单字同时和不同时的异体可多达一二十种,最少的也有三四种,连同重文统计共计一万七千零五种形体。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延续至秦即被淘汰,故此编仅分三栏,共收三百零四种,连同重文共计五百三十六种。第三编为徽号文字,多时由一个或几个单字组合而成,字形皆较古老,仅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故此编仅分二栏,共收五百九十八种,连同重文共计九百四十二种形体。总收字量达18483个,按时代先后为序,眉端标注楷体,如此使每字的形体演变一目了然

92、。本书突出优点是:收字精审,仅收已认识的字,主要是收初学必须掌握的字,不收待问字;异体不收,只收形体有别的字,易于辨别差异。时代明确,每字可看清前后演变的轨迹。l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l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主编。,徐中舒主编。l是一部方便初学的古文字工具书,按说文的体制,共收录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的可识文字约3000个,同文异体字有一万多个。其中有很多字形数据取自解放后新出土的文物。本书所收的古文字,以音义明确的为限,待问字一概不收。其中说文已收录的字,以小篆为字头,说文未收录的字,以楷书为字头。每个字头下按文字发展的历史层次分三栏排列,依次是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春

93、秋战国文字。为了反映文字发展的时代先后次序,所以在分栏时,没有拘泥于甲骨、金文、竹帛等种类的限制。本书原来是给汉语大字典字形部分的上古字形栏编的字体样本。l书后附有楷体检字表及引书目录。l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版线装三卷书,1981年增订精装本一册。l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典字形组,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编。l是上书的续编,是给汉语大字典字形部分的中古字形栏编的字体样本。收入秦到西晋的篆、隶文字,大多采自已发现的帛书、竹木简牍和现存石刻,还有部分铜器、玺印、砖瓦等器物上的文字,共21000多个。仍按说文部首,每字三栏,一栏秦,一栏西汉,一栏东汉魏晋。l四川辞书出版社1

94、985年出版。作业(二):l为什么说康熙字典不是一部高水平之作?今天康熙字典主要有什么用途?l辞源能够作为史料直接引用吗?为什么?l尔雅为什么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应是什么性质的书?有什么用途?l查考汉代的方言,应该利用什么书?该书内词目下“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各指什么?l释名在古代词典中有什么特点?请举出其中一、二字具体说明其特点。l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形字典是什么?何时何人所编?在文字学方面有何价值?清代学者哪一部注最好最有名?为什么?l现存最早的音韵字典是什么?何时何人所编?以前代什么书为基础?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l经籍籑诂是什么性质的书?何时何人所编?对于前代古籍字词的训释目前哪一部书收集最为全面?请利用此书任查一字列出唐代以前的释义。l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什么性质的书?各是何时何人所著?有什么价值?l识别甲骨文、金文,可以利用哪几种常用专门字典?各有何特点?l举出能够反映殷商至魏晋汉字字形变化的几部古文字字典并略作评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