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5681925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版含答案8746(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 66 中 20202021 高 2022 届下学期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规范的在答题卡作答,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分封制的推行( ) A 促进了西周文化的多元化 B 削弱了周王室的

2、权威 C 推动了王室直接管理地方 D 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 21924 年 8 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这表明孙中山( ) A 严重脱离了中国现实国情 B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C 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 完美结合了中西政治制度 3下图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3、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 4如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地区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 31 县 会稽等 4 郡 50 县 5 郡 57 县 苏州等 13 州 74 县 江西 豫章郡 18 县 豫章等 4 郡 54 县 6 郡 58 县 洪州等 7 州 34 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 1 县 建安郡 9 县 2 郡 14 县 福州等 5 州 28 县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5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

4、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 ) A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 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 C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 D 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 6下表所示为部分汉代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 “滇王之印”?的金印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卧羊纽“汉归义羌长”印 沙雅遗址(新疆沙雅什格提)出土 汉书匈奴列传 “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 这些体现了( ) A 分封制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5、B 汉朝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 汉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D 汉朝形成了册封少数民族的惯例 7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 ) A 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C 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 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 8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

6、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 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 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9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 ) 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 D 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 10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

7、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 年份 地丁税 盐课 关税 岁入 (万两) 比重 (%) 岁入 (万两) 比重 (%) 岁入 (万两) 比重 (%) 顺治九年(1652 年) 2126 87 212 9 100 4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年) 2727 87 276 9 120 4 雍正三年(1725 年) 3007 86 443 13 135 4 乾隆十八年(1753 年) 2938 72 701 17 430 11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2991 61 574 12 540 11 嘉庆十七年(1812 年) 2953 74 579 14 481 12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8、年) 2943 71 747 18 435 11 A 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B 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 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D 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11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 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 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12下表是 1941 年陕甘宁边区+五县县级女参议员统计表(局部)?,且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据此可知( ) 县名 女

9、参议员数 占全体百分比 县名 女参议员数 占全体百分比 延安 18 22% 固临 3 9% 赤水 8 14% 淳耀 4 9% 鄜县 9 14% 靖边 6 7% 同宜耀 3 10% 庆阳 5 6% 盐池 4 9% 安塞 4 5% A 三三制的民主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 B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得到了提升 C 社会各阶层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D 边区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13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 B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

10、度不同 D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14下列表格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 205前 202 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 196前 196 年 列侯 罢相 惠帝 周勃 公元前 184前 179 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 179前 177 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 154前 150 年 中尉 迁丞相 A 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 B 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 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 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 15 抗战期

11、间, 中华民国政府曾发表声明: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 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日本苟非对于中国怀有野心,实行领土之侵略,则当对于两国国交谋合理之解决,同时制止其在华一切武力侵略之行动。”对此声明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内容来自自卫抗战声明书 B 标志着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 C 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 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非选择题(4 小题,共计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 旧唐书 尉迟敬德传 五代后晋刘昀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

12、。高祖大惊,问曰: “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 “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高祖意乃安。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唐太宗入冥记 1900 年出土 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根据材料,指出刘昀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7 分)

13、 (2)结合所学知识,辨析以上材料的史料价值。 (8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 分) 材料一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 ,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

14、地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 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 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 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

15、制度的特点以及积极作用。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考试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8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 又不断发展, 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 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

16、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9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 知识体系的纲要, 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关联。 下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 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目录(节选) 。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12

17、 分) 66 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 5 月份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A B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B A 1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西周王室注重尊重地方的风俗习惯,而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鲁国就有“社”和“奄社”也说明了对当地社会风俗的尊重,据此可以推知,分封制的推行注重对地方风俗习惯的保护,有利于西周文化的多元化,

18、故选 A 项;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并未排斥周王室的统治,不会削弱周王室的权威,排除 B 项;分封制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因为天子可以控制诸侯但不能控制卿大夫,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而非赋予地方的权力,排除 D 项。 2 【答案】C【解析】“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可以看出它的观点依然是民主主义范畴,故选 C 项;“1924 年 8 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可见是国民大革命,此时由旧三民主义变成新三民主义符合历史的潮流,排除 A 项;“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依然是民主革命的范畴,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19、的性质,排除 B 项;“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这里无法看出其体现的政体的内容,排除 D 项。 3 【答案】D【解析】据坐标系可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思想、政治运动都在发展,以政治为例,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民主革命随之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民主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由此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尤其是政治民主化, 故选 D 项;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排除 A 项;“全面”表述绝对,排除 B 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 C 项。 4 【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汉至唐

20、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可知,与西汉相比,三国至唐朝前期,苏南、浙江等东南三个地区郡县的设置越来越多,结合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得到逐步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历代政府对该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不断增多可知,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故选 D 项;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郡县的增加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加强,排除 A 项;这一时期政治统治的中心依然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排除 B 项;表格反映的是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数量变化,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走向成熟是在元代,排除 C 项。 5 【答案】A【解析】西周诸侯从周天子处获得了因地制宜、开疆

21、拓土的权力,使得周王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表明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故选 A 项;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管理,材料的内容强调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无关,排除 B 项; 材料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封制, 而不是宗法制, 排除 C 项; 材料的内容强调的是诸侯开疆拓土,加强周王天下一统局面,而非礼乐制度对周王权威的维护,排除 D 项。 6 【答案】B【解析】根据出土文物“滇王之印 的金印”“卧羊纽汉归义羌长印”和文献记载匈奴单于“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可知,汉朝赐予“滇王”“汉归义羌长”印信以及匈奴单于的玺、绶,体现了汉朝政

22、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 B 项;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主要是在刘姓诸侯王内部,没有涉及少数民族首领,不会产生巩固边境地区和平稳定的作用,排除A 项;题干中封王、“归义”和赐玺、绶等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不是文化交融,排除 C 项;表格中汉朝对少数民族的册封无法反映时间上的前后逻辑联系,体现不出形成了惯例,排除 D 项。 7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可知,该学者认为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发行纸币而掌握集中了部分贵金属,

23、该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筹集了应对战争的资金,说明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为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与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为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与官僚资本膨胀无关,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币政策为发挥了集中资金应对抗战的作用,与通货膨胀无关,排除 C 项。 8 【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可知强调小农经济因简单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调其顽强性,故选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强性而非脆弱性,排除 A 项;明朝中后期部分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

24、主义萌芽,排除 B 项;精耕细作下的小农经济使得粮食作物和人口实现增长,但并不是快速增长,排除 D 项。 9 【答案】B【解析】材料从秦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县都是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可见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故选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状况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排除 A 项;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 项;材料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出秦汉到元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日趋完备,排除 D 项。 10 【答案】A【解析】从表格中可已看出,清政府的各项税收虽然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收入主要来源是地丁税,故 A 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地丁税变化

25、幅度很少,故 B 项错误;对外贸易额有增加,但并不明显,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私盐走私这一信息,故 D 项错误。 11 【答案】C【解析】根据中国近代史,东部崛起更多出于政策因素,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南方受西方入侵较早,但对其开发也较早,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反映的是中国内向型的农耕经济下,南与北的差异,而“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近代西方入侵以来,中外经济往来密切,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西差距扩大,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差异,与农业无直接关联,故 D 项

26、错误。 12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1 年陕甘宁边区”、“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结合所学,此时中国共产党为了最大限度团结抗日力量实行三三制原则,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无党派人士”,共产党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边区女议员的身份来源,不能体现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她们来自工人、贫农、中农、小资产阶级”,农民仅是其中一部分,故 D 项错误。 13 【答案】D【解析】欧美列强对中国的抵抗态度确实存在不同,但这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 A项错误;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没有实质性

27、的大发展,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故 C 项错误;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果失败,而其影响并没有深入人心,20 世纪 30 年代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其影响非常大,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举动,而后者则是全民族抗战,所以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故 D项正确。 14 【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历代太尉任职时间较短,任职前职位相对低下,去职多为升迁为丞相,可知当时太尉职位的人选体现了皇帝作为选拔亲信的过渡职位,此做法有助于加强皇权,故选 B 项;“职位设置时有时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太尉的

28、提拔多为低级官员,而非皇帝亲信,排除 C 项;太尉掌管军事,属于三公之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D项。 15 【答案】A【解析】“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强调以天赋自卫权反抗侵略,表达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这是 1937 年 8 月的自卫抗战声明书 ,故选A 项;1941 年 12 月 9 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正式对日本宣战,排除 B 项;德国、意大利、日本将法西斯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欧亚非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统一战线建立与逐步发展和加强,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是在 1942 年,排除 C 项;

29、1937 年 8 月抗日战争还处于防御阶段,1938 年 10 月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15 分) (1)态度:刘煦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司马光持否定态度。 (4分) 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 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 (3分) (2)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是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但是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

30、加以辨析并与其他史料印证。 (4分) 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发现的新史料,可对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据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可知, 旧唐书的作者刘晌对“玄武门之变”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据材料“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可知,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 旧唐书一五代后晋刘昀”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结合

31、所学知识,从两位史学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等方面分析可知,刘昀生活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 旧唐书中对“玄武门之变”的态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已结束,受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为方便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其对“玄武门之变”持否定态度。 (2)本题考查史料实证中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 答题一般步骤:1、材料来源:阐述材料的来源,辨别其真伪(一手史料或二手史料) 。2、材料内容: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解读,对应其具体的史料价值。3、总结升华。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

32、析可知,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为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同时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未必完全反映客观史实,并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加以科学辨析,特别是要与其他史料印证;据材料“ 唐太宗入冥记1900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可知, 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主要体现了当时的民间舆论,属于近代发现的新史料,可对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 17 (16 分) 【答案】 (1)特点:科举考试公平公正;历代延续;思想与知识并重。 积极作用:有利

33、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12分) (2)科举制废除;近代学堂的创办;中华民国建立;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社会面貌进行了考试改革。 (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 ”可知科举考试公平公正;据材料一“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可知历代延续;据材料一“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等

34、。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可知思想与知识并重。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一“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可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据材料一“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据材料一“正是这种科举制保证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这种考试引导着全国上下深谙其中奥妙的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据材料二“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可知近代学堂的创办;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据材料二“

35、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可知中华民国建立;据材料二“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可知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社会面貌进行了考试改革;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知科举制废除;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 18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 (2 分) 阐述: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

36、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分)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

37、阐述。考查学生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材料呈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地方行政制度在历代的变迁、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化、军事制度在历代的变迁。依据材料可以对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变迁提出论题,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可以针对相应的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提出观点,如“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除了具体论述外,还可以从整体概括论题,如“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 。在提出相应的论题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最后对论述内容结合论题进行总结升华。 19 【答案】 示例一: 变化:

38、统编教材增加了“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2分)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迈进的时代。历史学习中不再仅仅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定义为政治上的黑暗时期;而且认为该时期给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习俗的积极变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 (8分) 综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个值得突出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如此编写能让学习者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 (2分) 示例二: 变化: “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全民族的浴血奋战”

39、。 (2分)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汇聚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界爱国人士等参加全民族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8分) 编教材的这一变化一方面使“抗日战争”的内容更充实、完整,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全民族抗战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对比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目录(节选) ,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要对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目录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很多处变化:如统编教材对历史时期的分界更为细致,内容更丰富;增加了“第 20 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全民族的浴血奋战”等变化;然后任选一处变化,可以从这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历史核心素养等方面分析统编教材变化的原因,最后对这一变化原因进行一个升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