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5655381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8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鲁教化上第4单元第1节空气的成分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课标要求: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以科学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探究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在此过程中不仅得出了空气的成分,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内容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二章课题 1 空气的第一课时。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 从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实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学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 实验准备: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详见教材 P23) 、500mL 量筒、10

3、0mL 量筒、10mL 量筒、500mL 烧杯、红磷、水、火柴。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情景创设: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要我们猜猜这样一个谜语:“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 该谜语指的是什么?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导入新课: 你对空气知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

4、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规范)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 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2、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34% 二氧化碳 0.03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02%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阅读课本74页 以儿时耳熟能详的谜语,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知道物质溶解时是否会伴随能量变化? 3、多

5、识一点(76 页) 177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 和 组成的。1892 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 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信息链接】 A 铜+氧气氧化铜(黑色固体) B 碳+氧气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 C 镁+氧气氧化镁(白色固体) D 镁+氮气氮化镁(淡黄色固体) E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 你认为选择 药品比较合适,并说 观察 统计数据 阅读课本76页知识,完成下列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培养学生分

6、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出你选择的理由? 【实验活动探究一】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如图乙) 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 并作上记号 d。并将广口瓶从 bd 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 关闭 c 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 打开止水夹, 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总结:由于红磷燃烧生成了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实验活动探究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

7、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 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在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有30mL空气。 (2) 给装有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交替推两 个注射器,使注射器内的氧气与铜丝充分反应 (3) 停止加热, 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支注射器中,读出注射器内气体体积 请将实验结果填入下列表格中 反应前注射器内 空气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

8、空气气体体积 消耗 【交流与反思】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把铜丝做成螺旋状? 2.实验中: 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 ,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如果铜丝的量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如果没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 那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3.此实验同时说明氮气具有什么性质? 思考: 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工业上通过降温加压使空气液化,然后 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的 不同,可以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和氧气。该过程属于 变化。 2.用线段分别将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与它们的用途连

9、接起来 氧气 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 合成氮肥 氮气 制造多种电光源 掀起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作出结论: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可燃物 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学生交流实验心得 自学讨论 :阅读课本 78 页知识,完成下列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谈个人收获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了解重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支持燃烧 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困惑? 1、空 气 中 氧 气的 含 量 测 定实 验 及 注 意事项 2、空气的组成 反馈矫正: 1、早期化学家为了

10、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约 15 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 15 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指(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 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常充入一种气体,此气体通电时会发光,它是( ) A.氧气 B.氮气 C.氖气 D.空气 3、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A 1:4 B 5:4 C 4:1 D 5: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本来是纯净物,但被污染后变成了混合物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 21%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肯定是纯净物 D.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通常保持稳定

11、5、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二氧化碳 B 稀有气体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6、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 1 ) 该 实 验 中 , 红 磷 需 稍 过 量 , 目 的 是 _。 (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大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15。 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 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哪些性质? 试写出其中的一 种 。 (3)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填“能”或“否”) 由是_ 。 布置作业:1、助学课时 1。 板书设计:

12、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34% 二氧化碳 0.03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02% 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 红磷燃烧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了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上升约五分之一。 结论: 红磷(P)+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就需要在讲课前,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如压强等。还要让学生了解实验失败的某些可能原因。气密性不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都会导致倒流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实验结束分析、结论,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