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5634666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课件(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晉南北朝至唐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時期 魏晉南北朝以迄隋唐時期,訓詁學表面看起來似乎處於停滯的狀態,也找不出許慎和鄭玄那樣傑出的訓詁學大師,但是這個時期的訓詁學還是有所創新的,最突出的表現在訓詁學的研究領域有所擴展,訓詁學開始擺脫經學附庸的地位,而爲一切古文獻服務。 本階段訓詁概況本階段訓詁概況(一)專著方面的特點1開展了對舊有專著的廣泛研究和增補,如爾雅類:魏孫炎爾雅注爾雅音、劉邵爾雅注,晉郭璞爾雅音義爾雅注爾雅圖爾雅圖讚 ,唐曹憲爾雅音義博雅音,五代毋昭裔爾雅音略 ,魏張揖的廣雅,唐劉伯莊的續爾雅;釋名類:魏韋昭辯釋名;三倉類:張揖三倉訓詁晉郭璞三倉注、張揖埤倉。方言類:晉郭璞方言注;說文類

2、: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說文解字韻譜,呂忱字林、五代僧曇域補說文解字梁顧野王玉篇;通俗文類:晉李虔續通俗文。2出了幾部注音釋義的專著。如晉徐邈五經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玄應一切經音義、五代張昭遠經典釋文3出現了一批以正字爲目的的專書。如魏曹侯彥字義訓音古今字苑,張揖古今字詁雜字錯誤字集古文,週成解文字,朱育異字苑幼學篇,無名氏黃初篇,項峻始學篇;晉王義文字要記,李彤字指單行字字偶,殷仲堪常用字訓,王延文字音,衛恒四體書勢,葛洪要用字苑,南北朝有宋何承天纂文,梁范岫字訓,魏太武帝新字,袁氏字釋,陽尼字釋,陽承慶字統,江式古今文字,北齊李鉉字辨、宋士良字略,唐有武后字海,曹憲文字指歸,玄宗開元文字

3、音義,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歐陽融經典分毫正字,顔師古匡謬正俗,五代有竇儼義訓,林罕偏旁小說。4出現了把常用字編成韻語的新作,如梁蕭子範千字文,週興嗣千字文,隋潘徽萬字文二、傳注方面的特點1經學、玄學帶動出現了一批經子新注。如何晏的週易說論語集解老子講疏老子道德論;王弼週易注論語釋疑老子道德經注;向秀莊子注(未完)週易注莊子音,郭象莊子注論語體略論語隱莊子音。另有晉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范寧春秋穀梁傳注2經學、玄學和佛學帶動出現了義疏體。義疏體釋經又釋注,是在當時推行玄談和佛教影響下才出現的。如: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另有賈公彥週禮義疏儀禮義疏,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楊士勳春秋穀梁傳注疏。

4、3注解範圍繼續擴大史部注釋作品如:魏韋昭春秋外傳國語注;史記有劉宋裴駰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張守節的正義;三國志有劉宋裴鬆之的注;漢書有顔師古的注;後漢書有李賢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子部的注: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唐楊倞荀子注,唐尹知章注老子莊子韓非子管子鬼穀子;曹操及唐李筌、杜牧注孫子兵法。集部的注有:李善的文選注、唐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週翰)注文選重點專著介紹重點專著介紹雅學類:雅學類:(1)魏張揖廣雅,見前文(2)郭璞爾雅注郭璞,字景純,訓詁作品有爾雅注方言注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三蒼注爾雅音爾雅圖等。後三本已佚。爾雅注的成就在於:一、綴集異聞,會萃舊說,批判地繼承。如釋畜:“

5、回毛在膺,宜乘。”注:“樊光云:俗呼之官府馬,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馬。”二、攷方國之語,採謠俗之志,詳引晉時各地方言俗語以俗釋雅,以今釋古。釋詁:“遷、運,徙也。注:”今江東通言遷徙。“三、用了轉語來解釋語言的古今、雅俗之變。釋親:”夫之兄為兄公。“注:”今俗呼兄鍾,語之轉耳。“四、爲詞義舉了例證。釋詁:迓,迎也。注:”公羊傳曰:跛者迓跛者。“方言類郭璞方言類郭璞方言注方言注一、價值:他在序中說:”觸事廣之,演其未及,摘其謬漏。庶以燕石之珍補琬琰之瑕,俾後之贍涉者可以廣寤多聞耳。“可見他對方言不只是作注,更重要的是增廣。從揚雄的方言到郭璞的注,提供了自先秦到晉代語言發展變化的部分

6、資料。這是極其寶貴的。二、反映詞義的變化:例:卷一:娥、(音盈),好也。秦曰娥,(言娥娥也)宋魏之間謂之,(言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今關西人亦呼好爲媌,莫交反)或謂之姣。(言姣潔也音狡)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昌朱反,音株,亦四方通語)或曰妦,(言妦容也音蜂)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秦舊都,今扶風,雍丘也。晉舊都今太原晉陽縣也,其俗通呼好爲妍五千反妍一作忓)好其通語也。此例反映了方言轉爲通語及變爲異地方言的情況。卷六:擘(音檗),楚謂之紉(今亦以綫貫針爲紉,音刃)此例反映了詞義的轉移。卷三:揠、擢、拂、戎,拔也(今呼拔草心爲揠,烏拔反)。自關而西或曰抜,或

7、曰擢,自關而東江淮南楚之間或曰戎,東齊海岱之間曰揠。這是詞義的縮小。卷五:箸筩(盛朼箸也),陳楚宋魏之間謂之筲(鞭鞘),或謂之籝(漢書曰遺子黄金滿籝音盈也),自關而西謂之桶檧(今俗亦通呼小籠爲桶檧音籠冠檧蘇勇反或作筩)。這是詞義的擴大。卷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雞曰抱(房奥反江東呼蓲央富反)。此爲同物異名現象。說文說文類呂忱類呂忱字林字林唐封演聞見記:”晉有吕忱,更按羣典,搜求異字,復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四字,諸部皆依說文,說文所無者是忱所益。“字林一出即受到重視,到唐達到盛極的地步,但它在宋元間即已亡佚。今所見字林是後人輯佚而成,其中清任大椿所輯較爲完善,計一千五百餘

8、字。顧野王顧野王玉篇玉篇一、作者: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 二、玉篇的修訂:此書撰成於梁武帝大同九年(543),七年後梁簡文帝即命刪改,唐高宗上元元年又有南國處士富春孫強增益。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又詔翰林學士陳彭年與史館校勘吳銳、直賢院邱雍重加刊定,定名爲大廣益會玉篇,今所見即此本。三、內容及體例玉篇是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共三十卷,收字二萬二千五百六十一字,全書分為五百四十二部,基本採用說文體系,部首排列以事物分類,意義相近的排在一起。每個字下先以反切釋音,然後解釋字義,有些還引有書證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詁訓來釋義,並把一些字的古體、異體附於釋義之後。但大宋玉篇把原本的釋義以及書證大加刪削,內容遠遜

9、于原本。 四、價值:保存了較古的意義,對於閱讀與整理古籍,詞語訓詁均有很大價值。另外對後世字書編排的影響亦很大。徐鉉徐鉉說文說文一、在此之前,有唐李陽冰刊定說文,他的研究脫離了許慎解釋文字的六書原則,使許氏說文面目全非,瀕臨泯沒。二徐說文即在此種背景下産生。二、大徐本說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說文,徐鉉主要做了下面幾項工作:1改變原書分卷,由十五卷改爲三十卷。2增加標目。3增加反切。4增加注釋。5增加新附字。大徐本大徐本說文說文書影書影徐鍇徐鍇說文繫傳說文繫傳一、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其書名據錢曾讀書敏求記推度:”蓋尊叔重之書爲經,而自比於邱明之爲春秋作傳也。“二、該書共八篇:通釋三十卷;部敘二卷;

10、通論三卷;袪妄一卷;類聚一卷;錯綜一卷;疑義一卷;系述一卷。三、此書南宋已殘,現全本是後人拿大徐本補充的緣故。正字類顔元孫正字類顔元孫干祿字書干祿字書一、 干祿字書一卷,其侄顔真卿在湖州手寫這部書刻在石頭上,因此此書得以流傳。二、此書收錄了不少當時已經通行的簡化字,以平上去入四聲隸字,以二百零六韻排序,把每個字分爲俗、通、正三體。他在自序中對此作了解釋:”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劵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儻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牋、啟、尺牘、判狀,固免詆訶。所謂正者,並有慿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可見,其區分標准是按字形出現的

11、早晚和使用的範圍。三、價值:這部書的最大功績是給我們保留下來了魏晉以後直到唐代大批的異體字、簡化字。對我們了解當時的用字情況很有幫助。屬此類的尚有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音義類陸德明音義類陸德明經典釋文經典釋文一、作者陸德明,蘇州吳人,本名元朗,以字行。曆仕陳、隋,貞觀初,拜國子博士,封吳縣男,不久即卒。 著述除本書外尚有老子疏易疏等二、經典釋文的內容採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兼載各家訓詁。凡一字數音者,第一個是正音。所注群書爲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一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春秋穀梁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

12、卷,莊子一卷,爾雅二卷,再加上第一卷序錄,共爲三十卷。 三、編寫條例1改變過去只注經不注注的做法,注音兼顧經、注2摘字爲音,省簡筆墨。3常習經典較略,而莊子老子研讀較少者注釋較詳。4由於當時對爾雅的解讀問題較多,所以收有爾雅。5有選擇地採用舊注6對於假借的處理上,舊注用本字注音兼釋義的,釋文只從取舊注意義的角度把這個注音的本字收錄,對於假借而無舊注者,釋文則通過反切注音來釋義。7對於異文的處理,兩通者並存,易辨者隨加刊正。四、本書的價值書中記載的音義對考證晉宋以後音韻的變遷和古代詞義的轉變以及一字的多音多義都有很大用處。這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語言資料書。 一切經音義一切經音義一、玄應一切經音義1名

13、稱:一切經即大藏經,是佛家經典的總稱。2玄應一切經音義是現存佛家衆經音義中最早的一部。所釋有單音詞,但以多音詞占絕大多數。體例與經典釋文相仿。對於每個詞一般先注反切,後釋義。3價值:此書雖是注佛經,但所收詞很多是漢語固有詞語。且此書引證古書很多,這些古籍很多已經亡佚,因此其文獻價值很大。二、慧琳一切經音義1此書又稱大藏音義慧琳音義,全書一百卷,注一千三百部經,他把玄應音義和慧苑華嚴音義等收納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部佛經音義集大成的書。2此書體例全依玄應,只是注釋更加詳細豐富。保留了唐以前大量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珍貴資料。三、另有遼釋希麟的續一切經音義。訓詁學的變革訓詁學的變革及衰微及衰微期期宋元明宋

14、元明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敘云:“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宋代開國以後幾十年間承襲唐風,唐人修五經正義,宋人除修撰了幾部大型類書,如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龟等外,還校定說文,重修廣韻、玉篇,其功不可抹煞。特別是自慶曆(10411048)以後,學風一變,歐陽修、劉敞等發揚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見解,對經傳大膽懷疑,從而擺脫漢唐舊說,創發新義。劉敞作七經小傳,歐陽修作詩本義,開疑古的先聲。據洪誠先生研究,這段時期有五件事是新的發展:(1)字分虛、實、半虛半實,對詞類區分比以前更進一層。(2)古音學萌芽。南宋初吳棫(?

15、1153)作毛詩補音、韻補、楚辭釋音等書,是第一個研究古韻的人。(按:據戴震及今人張舜徽先生說,古音學的研究不自宋人開始,後漢鄭玄即已開始了這項工作。洪說猶可商榷。)(3)注釋中用彜器銘文說詩經成語,開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4)強調用語法批評前人造句、句讀、訓詁各方面的錯誤。(5)文字學發生變化,王聖美創右文說,認爲字義寓於聲符,從聲旁解釋已定的字義,能說明一部分現象,有助於訓詁(參看洪誠訓詁學第一章緒論)。依據洪氏所說五點,可知宋人在訓詁學(特別是訓詁方法論)上確有創新,故將宋代作爲訓詁學的變革時期。元、明兩代訓詁學趨向衰落。元代崇尚武功而貶抑儒學,致有“九儒十丐”之稱,明代學風空疏,士人遊

16、談無根,向壁虛造,積習難返。所以元、明兩代的訓詁學呈現出衰落的趨勢。 但也有個別學者,能夠在訓詁理論上提出一些新穎獨到的見解,比如元戴侗在六書故六書通釋中,就曾指出訓詁與音韻的重要關係,他說:“訓詁之士,知因文以求義矣,未知因聲以求義也。夫文字之用,莫博於諧聲,聲變於假借,因文以求義而不知因聲以求義,吾未見其能盡文字之情也。”戴氏又指出假借字“求諸其聲則得,求諸其文則惑”。這真是精癖的見解。明人方以智在通雅中指出:“欲通古義,先通古音。”“因聲求義,知義而得聲。”本階段的訓詁概況本階段的訓詁概況一、專著方面的特點1舊有專著的研究與仿作雅學類注書有:宋邢昺爾雅疏,陸佃爾雅新義,鄭樵爾雅注,元胡炳

17、文爾雅韻語,明危素爾雅略義。新作有陸佃埤雅,羅願爾雅翼,明朱謀駢雅,張萱彙雅。說文類:宋初徐鉉刊定說文解字,元何中六書綱領許謙假借論,包希魯說文解字補義吳叡說文續釋吾邱衍說文續解,明趙宦光說文長箋,另有一些革新說文的著作,如杜本六書通編戴侗六書故等,另有仿說文之作,如王安石字說,司馬光類篇2正字專書繼續發展如宋郭忠恕佩觿x張有複古編,洪適隸釋,婁機斑馬字類,遼釋行均龍龕手鑒等。3出現關於古文字的研究著作如郭忠恕汗簡集,劉敞先秦古器記,歐陽修集古錄,呂大臨攷古圖,李公麟攷古圖,趙明誠金石錄。薛尚功曆代鍾鼎彜器款識。4出現釋義較詳的音韻學書,如宋陳彭年重修廣韻,丁度集韻景祐禮部韻略5出現了現代字典

18、體例和規模的新著,如明代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6出現了關於方言俗語的專書,如明陳士元俚言解,張存坤雅俗稽言,陳噓雲世事通攷,週夢暘常談攷誤。二、傳注方面的特點1義疏繼續發展:邢昺疏魏何晏的論語注,唐玄宗孝經注,晉郭璞爾雅注;孫奭疏趙岐孟子注(有人認爲是僞托)。2經史子集新注不斷湧現。經部朱熹四書集注;史部如宋史炤對資治通鑒的釋文王應麟的地理通釋,元代胡三省的新注資治通鑒,元代吳師道戰國策校注,集部有宋洪興祖楚辭補注本階段重點注書介紹本階段重點注書介紹一、爾雅類見前。二、說文類:(一)司馬光類篇1編修: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錫、張次立等人相繼修纂,到英宗治平三年(1066)由司馬光接代,業已成

19、書,治平四年繕寫成功,上之於朝。舊稱司馬光撰,實際只是由司馬光整理成書而已。2體例:類篇依據說文解字分為14篇,又目錄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為45卷。全書的部首為540部,與說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變動也很少。本書是直接承接說文解字和玉篇的一部字書。所收字數 31319字,另有異體21846字,比玉篇增多一倍。集韻遺漏的字也都儘量收入,但集韻書中冗雜的重文就不盡採錄,體例比較嚴謹。每字下先列反切,後出訓解;如果字有異音異義,則分別舉出,可與集韻相印證。且書中收有唐宋之間所產生的字不少,為研究文字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類篇類篇書影書影(二)梅膺祚字彙14卷。明代梅膺祚編。膺祚

20、字誕生,宣城(今屬安徽)人。此書依據楷體,將說文解字部首簡化為 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筆劃多少順序排列。共收 33179字。此書突破“輕俗”,“重正”傳統偏見,采“正俗兼收”原則,保存一大批古今俗字,適當選收歷代字典不收或漏收之字,故而一些在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難以檢得的字,在字彙都能檢得,且可收考證核補之效。注音先列反切,後注直音。解釋字義通俗易懂。其編排體例,即偏旁分部檢字法,一直為後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為中國字典、詞典主要編排方式之一。此書為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之字典,康熙字典出,遂隱沒不顯,四庫全書總目且不為著錄。 字彙備有“運筆”、“從古”、“

21、遵時”,“古今通用”,“檢字”,“辨似”,“醒誤”,“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等多種附錄,從不同的方面告訴讀者正確書寫,閱讀和辨認漢字。如“運筆”收有73個不同形體的字,一一標出各字的書寫順序,以便讀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培養正確的書寫筆序;“辨似”列有500個265組筆劃形體微異的字,分別注明音義或點明寫法,以示區別;“醒誤”則列舉一些容易寫錯或為坊間誤刻的字,如誤讀“抔”、指明“音裒,手掬之也”。“杯”系酒器;“從古”、“遵時”,“古今通用”則分別指出何字應從古體寫,何字應按當時的通行寫法,何字兩者兼可等等。從中可以窺見漢字演變的軌跡,為文字工作者提供參考。 明張自烈正字通正字通是爲補正字

22、彙的缺誤而作,其體例全依字彙。三、正字類釋行均龍龕手鑒此書原名“龍龕手鏡”,因避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嫌諱改為“龍龕手鑒”,本書是遼幽州僧人行均為研讀佛經而編撰的一部字書,共收26430餘字,注163170余字。此書在檢字法上有創造性,分二百四十二個部首,按平上去入四聲為序排列,各部所收之字也以四聲順序排列。每字下詳列正體、俗體、古體、今字以及或體,並作簡要的音義注釋。是研究語言文字、閱讀和研究古代文史著作、閱讀和研究佛經的重要工具書。 書影書影四、韻書類(一)陳彭年廣韻1概況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

23、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 2體例: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注文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聲因字多分上、下兩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書分二百零六韻,其中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平聲二十八韻,下平聲二十九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每韻以開頭一個字作為該韻的名稱,叫做“韻目”,如平聲的“東、冬、鍾、江”,上聲的“送、宋、用、絳”等。每一韻中則按字音聲母或韻頭的不同分組列字;每組收同音字若干,稱為一個“小韻”, 與二百零六個“大韻”相對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

24、“紐”。全書共有三千八百多個小韻,每個小韻在開頭的字下注明反切,並注明該小韻所收的字數;小韻中的其他字則只作或繁或簡的釋義,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則注明又切或“又音”,但這種“又音”只管這個被注的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這與小韻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質不同。廣韻的韻目下注有同用、獨用之例,是為當時作詩選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幾個韻作詩押韻時可以通用,“獨用”則不能。 3價值:廣韻不僅把同韻字歸在一起,而且進一步把同音字歸在一起,注明反切讀音,有同字異形的又列出異體,辨析正俗,並對每個字的字義做瞭解釋,有的還引經據典,解釋得十分詳細,所以廣韻是韻書,又是字書,同時又具有類書的性質。有些後代

25、已經失傳的典籍卻見於廣韻的注釋所引。廣韻一書記錄了中古漢語的字音和字義,特別是數以千計的反切注音, 為後人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詳細的資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廣韻作為橋樑和基礎,再根據其他的材料來進行。因此,它是漢語語音史上一部承上啟下的著作,對於音韻學習,廣韻是一部必讀文獻。 (二)丁度集韻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即廣韻頒行後29年,宋祁、鄭戩給仁宗皇帝上書批評廣韻多用舊文,“繁省失當,有誤科試”。另據王應麟玉海記載,賈昌朝也同時上書批評宋真宗景德年間編的韻略是“多無訓釋,疑混聲、重疊字,舉人誤用”。於是仁宗皇帝下令由丁度等人重修這兩部韻書。結果于景佑四年當年就完成

26、了禮部韻略,兩年後於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完成了集韻。 集韻和廣韻主要的不同之處還在於集韻收字多,並且收的異體字很多。一個字不管是正體、古體、或體、俗體,全部收進,一個字可多到八九個寫法。集韻共收53525字,比廣韻多收27331字。缺點是對字的來源不加說明,字訓以說文解字為根據,反切多采自經典釋文。書影書影注書類:(一)朱熹四書集注1宋代在經學方面的集大成人物朱熹,同時也是在訓詁學方面能夠加以變革的代表人物。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 2四書集注就是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的合編3朱熹注書,不墨守舊注,不規規於零詞碎句,而能會通大意,簡潔明瞭,無詰詘繁碎

27、之病,爲訓詁學放一異彩。 (二)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1、胡三省(、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自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后手稿在流亡新昌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 2此書的特點:重視攷證;訓釋詞語爲主,兼有校勘、斷句、辨析字音字形;注文主張簡約。散見於筆記小說的注釋散見於筆記小說的注釋宋人所著文集筆記中,也有不少散在的訓詁資料,零機碎玉,往往可採。較著者如:1歐陽修歸田錄2蘇軾東坡志

28、林3孫光憲北夢瑣言4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5莊綽雞肋編6沈括夢溪筆談7陸遊老學庵筆記8洪邁容齋隨筆9王應麟困學紀聞10周煇清波雜誌11羅大經鶴林玉露12張世南遊宦紀聞13朱翌猗覺寮雜記14王觀國學林15姚寬西溪叢語16吳曾能改齋漫錄17王楙野客叢書18元末明初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其中多有討論俗語詞的條目)、19元吾邱衍的閑居錄、20明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21明楊慎的丹鉛總錄、22明朗瑛的七修類稿、23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卷二一至二五委巷叢談中有大量俗語詞材料)、24明謝在杭的五雜俎 清代的訓詁學清代的訓詁學清代訓詁學發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實行嚴厲

29、的思想禁制,迭興文字獄,學者們乃不得不躲進故紙堆以求安身立命,這倒給訓詁學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溫床。再者自明以來,西洋的科技文化漸漸傳入中國,學者們受了科學的熏陶,眼界開闊,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時代在音韻學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學的基礎,這對訓詁學的發展實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清代訓詁學來了一個大的飛躍,進入了中國訓詁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本期的訓詁概況本期的訓詁概況一、專著方面的特點(一)對舊有專著進行了空前深入系統的研究1爾雅的研究。補充郭注的,如姜兆錫爾雅補注,翟灝爾雅補郭;有作新注的,如錢坫din爾雅釋地,江藩爾雅小箋;有作新疏的,如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有輯佚

30、的,如馬國翰輯漢劉歆爾雅注、魏孫炎爾雅注。另有對其他雅學的研究,如錢大昭廣雅疏義,王念孫廣雅疏證,朱駿聲小爾雅約注等。2方言的研究。校勘訂正的,如盧文弨方言校正,劉台拱方言補校;補續的,如杭世駿續方言,程際盛續方言補證,王念孫方言疏證補,錢繹方言箋疏等。3說文的研究。有校勘和考證的工作,如嚴可均說文校議,錢坫說文解字斠詮、田吳炤說文二徐箋異、承培元說文引經證例等。有對說文匡正的,如孔廣居說文疑疑,俞樾兒笘shn錄;有對說文作全面研究的,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有補充訂正先輩或同時代的著作的,如嚴章福說文校議議,王紹興說文段注訂補,鈕樹玉段氏說文注

31、訂,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徐灝說文解字段注箋等。 4釋名的研究。補續的有畢沅補遺、續釋名,張金吾廣釋名;疏證的有畢沅釋名疏證,王先謙釋名疏證補。5正字類的研究。研究的如李調元六書分毫,畢沅經典文字辯證書;攷證注釋的如孫星衍急就章攷異,鈕玉樹急就章攷證。輯佚的如馬國翰輯秦李斯倉頡篇、漢服虔通俗文等。6對音義的研究。如盧文弨經典釋文攷證,沈淑經典異文輯、經典異文補。(二)出現了一大批門類繁多有獨到見解的新著1雅學類的新著。除前文所介紹的外,尚有黃生字詁、陳際盛駢字分箋。另有釋某一義類的新著,如王念孫釋大,程瑤田釋蟲小記、果蠃轉語記等。2說文類新著。張玉書康熙字典。3方言類新著。有毛奇齡越語肯綮qn

32、錄,翟灝通俗編,錢大昕恒言錄,錢大昭邇言,胡文英吳下方言攷,章太炎新方言。4群書訓詁彙編。阮元經籍纂詁。5讀書劄記類。有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群經平議、諸子平議,錢大昕廿二史攷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劄記。6其他類。包括類書類:康熙敕撰佩文韻府、駢字類編;解釋古籍文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解釋虛詞的如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追尋詞源的章太炎文始。(三)傳注概述1經部。A據清史稿統計,關於週易的注有二百四十七部,一千七百四十八卷。惠棟週易述,孫星衍孫氏週易集解,焦循易章句等。B尚書的注有一百二十一部,七百五十八卷。清代作了兩件事,辨僞的如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惠棟的古文尚

33、書攷,程廷祚晚書訂疑。注釋的如王鳴盛尚書後案,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焦循尚書補疏等。C關於詩的注有一百三十三部,一千零四十六卷,清人的工作也有兩件,一是輯佚,如馮登府的三家詩異文疏證,嚴可均的輯韓詩,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訓釋類的有陳啓源毛詩稽古篇,洪亮吉毛詩天文攷,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 .D週禮注有四十六部,三百九十八卷。如戴震攷工記圖注,阮元車制圖攷,段玉裁週禮漢讀攷,孫詒讓週禮正義。E儀禮注有五十四部,五百八十九卷。如淩廷堪禮經釋例,張惠言儀禮圖,邵懿辰禮經通論,胡培翚hu儀禮正義。F禮記注有五十九部,八百五十七卷。 大戴禮記注有四十四部,一百四十八卷

34、。如孫希旦禮記集解,朱彬禮記訓纂。G左傳注有五十部,三百七十七卷。惠棟春秋左傳補注,段注裁春秋左傳古經,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左傳舊注攷、左氏傳舊注疏證。H公羊傳注有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莊存與春秋正辭,陳立公羊義疏I穀梁傳注有四部,六十卷;如許桂林穀梁釋例,鍾文烝穀梁經傳補注。J孝經注三十三部,七十四卷。如洪頤煊孝經鄭注補證,皮錫瑞孝經鄭注疏。K四書注一百五十二部,一千一百六十卷。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焦循孟子正義。另有幾部書:朱右曾逸週書集訓校釋,淩曙春秋繁露注,陳立白虎通疏證。2史部:關於史記的有杭世駿的史記攷證,梁玉繩史記志疑,張文虎校刊史記劄記;

35、關於漢書的有錢大昕漢書辨疑,王先謙漢書補注等。後漢書有惠棟後漢書補注,錢大昭後漢書辨疑。三國志有杭志駿三國志補注,盧文弨三國志續攷證,錢大昭三國志辨疑。關於國語的有洪亮吉國語韋昭注疏,汪中國語校文;戰國策有顧廣圻q戰國策劄記;竹書紀年有郝懿行竹書紀年校正。穆天子傳有陳逢衡穆天子傳補正。山海經有吳任臣山海經廣注,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王先謙合校水經注,史通有盧文弨史通校正。列女傳有王照圓列女傳補注,梁端列女傳校注。3子部:A儒家有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盧文弨晏子春秋校正;郝懿行荀子補注,王先謙荀子集解;焦袁熹太玄解,劉斯祖太玄別訓;孫志祖孔子家語疏證,孫星衍孔子集語;姜兆錫孔叢子正義B法家有戴望管子校

36、正,嚴萬里商君書新校正,盧文弨韓非子校正,王先謙韓非子集解。C道家有畢沅老子道德經攷異,徐大椿道德經注;吳世尚莊子解,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任大椿列子釋文D兵家有鄭瑞孫子彙征,曹元忠司馬法古注。E墨家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孫詒讓墨子間詁。F雜家有梁玉繩呂子校補,顧廣圻淮南校勘記,趙曦明顔氏家訓補注。4集部:王夫之楚辭通釋,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胡克家文選攷異,陳景雲文選舉正,紀容舒玉台新詠攷異,仇兆鼇杜詩詳注,趙殿成的右丞集注,顧嗣立白香山詩集,昌黎詩箋注,沈欽韓昌黎集補注荊文公集注等。重點專著介紹重點專著介紹一、邵晉涵爾雅正義(一)作者:邵晉涵清(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雲,號

37、南江,浙江余姚人,是清代著名史學家、經學家。他以郭璞爾雅為宗,兼采漢人舊注,撰爾雅正義20卷,為研究訓詁學的重要著作。(二)主要做了六個方面工作:1校勘文字;2疏正郭注;3補充郭注;4引證;5就古音以求古義;6辨別草木蟲魚鳥獸之名二、郝懿行爾雅義疏(一)作者:郝懿行(17571825年),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清嘉慶年間進士,為清代著名學者。郝懿行一生治學,著作甚豐,計有三十餘種之多,均收在郝氏遺書裏,流行於世。其心力尤瘁於爾雅義疏一書,用時最久,曾數易其稿,直至臨終前才完成。這本書“訓詁同異名物,疑似意義,詳加辯論,疏通證明”,造詣很深,是他的代表作。(二)此書成書較晚,吸收了前人的多

38、種研究成果,釋義精確可信。但由於郝氏古音不精,因而有誤釋的情況。 三、戴震方言疏證作者:戴震(1724-1777) 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進士出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起士之職。戴震是音韻學家江永的弟子。他對經學、天文、地理、歷史、數學都有研究。乾隆年間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對於音韻學很有研究,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此外,他也精通訓詁學。他的學生有很多都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如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主要語言著作有:聲韻考、六書、聲類表、方言疏證、詩經二南補注、毛鄭詩考正、尚書義考、儀經考正、春秋即位改元考、大學補注、爾雅文字考等。四、錢繹方言箋疏(一)錢繹

39、是錢大昕的侄子,其父爲錢大昭。(二)本書原爲其弟錢侗所作,後錢侗去世,錢繹接手。(三)他們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1選本;2重校;3注釋,注釋時引證非常豐富,且強調以聲音通訓詁。五、張玉書、陳廷敬康熙字典(一)體例介紹:康熙字典系清王朝召集眾多學者集體編纂,依據明代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它是說文系字書的集大成之作。該書分部次第一仍字彙、正字通之舊。收字以“不悖古法,亦複便於楷書”為原則,共收47035字。正文之外,還有集中收錄冷僻字的“補遺”和“備考”兩卷。各字的注釋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諸多韻書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併,附以直音。解說則先注

40、本音本義,後注異音異義,引申、通假。各義項的書證或依時代先後排序,或由經、史而諸子百家。注末還時有考辨。字之古體列於本字之下,重文、別體、俗書、訛字等列於注後。(二)評價: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有益經驗,又集中了傳統字書編纂中規模最大的30人編寫隊伍,加上是禦敕纂修,問世後影響巨大。其文字音義書證廣為引用,其體例成為後出字書的藍本。清代小學大家王引之贊其“體例精密,考證賅洽,誠字學之淵藪,藝苑之津梁也。其引據諸書,搜羅繁富,自經史諸子以及歷代詩人、文士之所述,莫不旁搜博證,各有依據”(康熙字典考證奏)。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去取得中,權衡盡善”;“六書之淵海,七音之準繩。”康熙字典也有不少疏

41、誤,如書名、篇名之誤,引文之誤,引書錯亂,刪節失當,斷句有誤及字形訛錯等。王引之康熙字典考證曾考出其錯誤2588條(已附書後)。儘管如此,它仍代表了說文系字書的最高水準。六、王念孫讀書雜志(一)作者:王念孫,清學者、音韻訓詁學家。字懷祖,高郵人。念孫到八歲就將“十三經”讀完,並窮涉史鑒。乾隆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登進士第。選翰林院庶起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陝西道禦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1799),陳剿賊六事,首劾和紳,授直隸永定河道。後因永定河複漲,念孫引咎辭官。道光十二年(1832)卒。念孫故精熟水利,官工部時,著導河議上、下篇,奉旨纂河

42、源紀略。罷官後,專事著述,代表作有讀書雜誌、廣雅疏證。(二)讀書雜志八十二卷,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隸拾遺等雜志。爲王氏讀書心得,主要糾正原書和後世訓詁之誤,其中有句讀校勘解釋詞義等多方面的訓詁問題。該書博大精深,往往一字之釋,博及萬卷,解決了很多千年疑案。七、王引之經義述聞(一)作者: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王念孫之子。早年,承其家學,究心爾雅、說文、音學五書等,以求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嘉慶四年為進士,以優異成績徑授翰林院編修,後擢升至禮部左侍郎。道光七年晉工部尚書。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輯為考證十二冊。其學力

43、主通核,不尚墨守,以文字訓詁最為專精,與其父王念孫齊名,並稱“高郵二王”。(二)經義述聞三十二卷,此書與讀書雜志性質相同,因只解決經書訓詁,故有此名。該書旁征博引,訂正歷代學者誤說,在訓詁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不僅得到當時漢學諸家交口讚譽,許為千古“絕學”、“海內無匹”,而且抨擊漢學的理學家也認為“漢唐以來,未有其比”。八、王引之經傳釋詞此書十卷,專以古文虛詞為考論對象,訓釋經傳所見虛詞凡一百六十個。博搜例證,考其源流演變,尤其是對諸詞特殊用法的訓釋,多具卓見,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雖間有武斷之處,但可補爾雅、說文、方言諸書之缺,亦不失為一部足資參考的文字訓詁學著述。九、俞樾群經平議諸子平議(一

44、)作者: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國學大師。俞平伯曾祖,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老師。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 在俗小說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修改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與三俠五義並行流傳。年三十八時,乃專心治經。漢學以高郵王氏爲宗,其群經平議,則繼經義述聞而作;諸子平議仿讀書雜誌而作。古書疑義舉例,則仿經傳釋詞。(二)群經平議三十五卷,包括易尚書週書毛詩週禮儀禮大戴禮記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爾雅等十五種。諸子平議亦三十五卷,包括有管子晏子春秋老子墨子荀子列子莊子商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春秋繁露賈子淮南內篇太玄法言十五種。古書疑義舉例本書共

45、七卷,總結、概括了先秦典籍中語法、修辭、訓詁、校勘等方面的規律88例。語法方面如“蒙上文而省略例”“實字活用例”;修辭方面如“錯綜成文例”“變文協韻例”等;訓詁方面如“也邪通用例”“雖唯通用例”等,校勘方面如“涉注文而衍例”“不識古字而誤解例”等都很精當。尤其值得提的是本書有些總往往是發前人所未發,信而有征。如卷2“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凡問答之辭,凡用曰字,記載之恒例也。凡有一人之辭而加曰字,此則變例矣。另外根據語法、文字學等結合起來,“如兩字對文而誤解例”“兩字義同而衍例”等皆深得校勘之要旨。本書無論是從哪方面看都頗有價值,是閱讀先秦典籍的重要參考書。十、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一)作者:王鳴

46、盛(17221797),清史學家、經學家、考據學家。字鳳喈,一字禮堂,別字西莊,晚號西江。江蘇嘉定(屬今上海市)人。官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以漢學考證方法治史,為“吳派”考據學大師。撰十七史商榷百卷,為傳世之作。另有耕養齋詩文集、西沚居士集等。(二)十七史商榷一百卷,上起史記下訖五代史。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校勘訛誤、詮釋詞語、說明典章制度和義例。此書是一部關於史書訓詁的極爲重要的著作。十一、錢大昕廿二史攷異(一)錢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學家漢學家。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晚號潛研老人。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參與編修熱河志與紀昀並稱“南錢北紀”。又與修音韻述微續

47、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及天球圖諸書。其學以“實事求是”為宗旨雖主張從訓詁以求義理但不專治一經亦不墨守漢儒家法。同時主張把史學與經學置於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經方法治史。自史記漢書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詳為考證。萃其平生之學歷時近五十年撰成廿二史考異糾舉疏漏校訂訛誤駁正舛錯優於同時其他考史著作。“古無輕脣音”“古無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韻學上的卓見。(二)廿二史考異錢氏所作的主要工作也是校勘攷證和說解工作。但他的文字、音韻、訓詁的學識遠在王鳴盛之上。恒言錄恒言錄共6卷,收詞語800餘條,分為吉語、人身、交際、毀譽、常語、單字、疊字、親屬稱謂、仕宦、選舉、法禁、貨財、俗儀、居處器用、飲食衣飾、文翰、方術、成語、俗

48、諺等共19類,比通俗編分類簡單科學,不但收錄了不少雙聲迭韻詞,同時注意收集等義和近義詞。編寫體例接近于現代詞典。十二、阮元經籍籑詁(一)作者:阮元,字伯元,號芸台,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揚州儀征人。他畢生仕宦特達,但撰述編纂工作未嘗稍輟。他學問淵博,在經學、方志、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尤以音韻訓詁之學為長。著書180餘種,編著有皇清經解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時,阮元標領文壇數十年,海內尊之為學界泰斗。早歲編集金石書畫目錄,為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任浙江學政時邀臧庸堂兄弟、何元錫、陳鱣等學者編經籍籑詁106卷,于嘉慶五年(1800)刊行,喪父守制期間,刊十三經校勘記,又

49、蒐羅四庫全書未收書,編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目錄進呈御覽。(二)體列評價:經籍籑詁彙聚了唐代以前的故訓資料,全書按平水韻排列,每韻一卷。每字之下,一一羅列唐代以前各種古籍中的所有舊注,不同的義項分別用圓圈隔開。每項之下,又先列說解,然後此用經籍原文,並詳列出處,意義相近的則放在一起。王引之評價:展一韻而衆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訓而原書可識。但是,經籍籑詁的不足之處,早在20世紀之初,已經顯露。黃季剛先生說:“清世阮元有經籍籑詁,為小學家常用之書。惜其以佩文韻分編,又載字先後毫無意義,至其搜輯亦有不備者。今若能通校一過暫用字典編制法編之,次為補其遺闕,此業若成,則材料幾于全備矣。” 十三、佩

50、文韻府(一)編制體例:是清代官修大型詞藻典故辭典之一,專供文人作詩時選取詞藻和尋找典故,以便押韻對句之用的工具書。清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編撰。 康熙四十三年開始編寫,康熙五十年成書。“佩文”是康熙的書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單字約一萬個,引錄詩文詞藻典故約一百四十萬條。佩文韻府以元陰時夫韻府群玉和明淩稚隆五車韻瑞為基礎,再匯抄類書中有關材料增補而成。本書按平水韻分平、上、去、入四聲,每一聲按韻目依次排列,每一字下注出反切音和較早的字義,下收尾字與標目字相同的詞。收詞又分“韻藻”、“增”、“對語”、“摘句”四類,每類以構詞字數排列。“韻藻”為陰氏、淩氏兩書原有部分;“增”為陰氏

51、、淩氏兩書未見補之詞;“對語”為二字、三字對使詞;“摘句”為以該字為尾的五、七言詩。同字數的詞以經、史、子、集為序,兼顧時間。每詞下引古書用例,少者一二條,多者數十條,引文一般只注書名,引詩只標作者。每一韻部後有“韻藻補”一項,收不見於陰、淩兩書之字。(二)評價:佩文韻府所收之詞,上自先秦典籍,下至明代文人著作,至今仍然是人們查閱古代詞語、成語和典故出處的極為重要的工具書,對於語言學習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因為它所引書證,卷帙過於浩繁,編制欠精,所據資料又多輾轉抄襲,訛誤不少。且引書不注篇名,使用不便。所收語詞全按倒序排列,也不便查找。現商務印書館和上海古籍書店的影印本,書後附有四角號

52、碼索引和筆劃索引,可供不熟悉古韻的人使用。十四、駢字類編駢字類編是清代康熙年間開始編纂、至雍正四年完成的一本辭書,凡二百四十卷。駢字類編全書以單字為字頭,不列音訓,與佩文韻府有很大差別。駢字類編所收都是“駢語”,單字一千二百多個,典故有十多萬個。駢語即雙音詞或雙音短語,把首字相同的詞語排列在一起,即是齊首字。佩文韻府則為齊尾字。單字按“字義”分類,共分天地、時令、山水、居處、珍寶、數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鳥獸、蟲魚、人事等十三門。有些門下又細分小類。但駢字類編按事物門類部居駢字,不便查詢索引。十五、劉淇助字辨略解釋古籍虛詞的書。清代劉淇著。古人研究虛詞的書不多,元代盧以緯于泰定元年(13

53、24)前寫了一本語助,這可能是第一本專講虛詞的書。可惜這本書只是啟悟童蒙的書,不足以言著述。值得重視的專講虛詞的書,創始者要算劉淇的助字辨略。助字辨略實是第一本有較高水準的研究古籍虛詞的書:所收單詞,除同音相通者外,有 476字,較之王引之經傳釋詞的160字,幾乎有近3倍之多。所收的例句,除先秦兩漢古書以外,下及唐詩宋詞,範圍廣泛。所收複音詞不少,甚至“等頭”、“等閒”、“者邊”等唐宋人常語也收了進去,約略計算有1140條。張相在匯釋敍言中說:“助字辨略範圍較經傳釋詞為廣,古書而外,旁及詩詞,惜元曲部分,自序雲別編續出,迄未見有傳本”。足見張相的匯釋一書,是受了劉淇的影響,而補其所未及的。 十

54、六、清翟灝通俗編翟灝字大川一字晴江浙江仁和仁和人。生於乾隆元年(1736)卒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十九年中進士第曾任金華府學教授。本書採錄前代書中所出現的各種常用詞語分天文地理時序倫常仕進政治文學武功儀節祝請品目行事交際境遇性情身體言笑稱謂神鬼釋道藝術婦女貨財居處服飾器用飲食畜獸禽魚草木俳優數目語辭狀貌聲音雜字故事識餘等38類。每類為一卷共38卷5000餘條。每條舉出出處有的出於經史有的出於筆記詩文大都是一般口裏常說的詞句對考查一些詞語的解釋和故事的出典以及民間風俗等極為有用。不過品類較雜關於作者卷數篇名等項所記不很完備是其缺點。孫詒讓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后名诒让,字仲颂(一作冲容)

55、,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848年9月16日)诞生于浙江省温州府瑞安县治西北二十五里集善乡演下村(今瑞安市陶山区潘岱乡砚下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他十三岁就著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主要著作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間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王先谦王先谦(1842-1917) 湖南

56、长沙人。曾任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山长。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王先谦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除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外,还编有清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有虚受堂诗文集。近現代作品近現代作品一、章太炎新方言新方言收錄方言詞語800餘條,全書共分11卷:釋詞、釋言、釋親屬、釋形體、釋宮、釋器、釋天、釋地、釋植物、釋動物、音表。前10卷收錄方言詞語,基本上按詞義分卷,最後一卷音表,包括

57、韻母23部表和古音聲母21紐表。新方言吸取傳統訓詁學的研究成果,根據文獻資料和實際語言相結合的原則,以“對轉”、“通轉”等理論來考查字音的發展,以期達到“以古語證今語,以今語通古語”的目的。經過作者的整理、考釋,古籍中的一部分難字由於跟現代的活方言互相印證,變得較易理解。章氏弟子評論說:“巳陳之語,絕而復蘇,難諭之詞,視而可識。”這正恰如其份地指明了新方言的精萃所在。但現代的方言詞語未必都能一一從古籍中找到依據,也難以做到每一個方言詞語都有“本字”可尋。章氏在新方言中強調“今之殊言,不違姬漢”,這是不切合語言發展的客觀實際的。新方言卷末附嶺外三州語60餘條,記錄惠州、嘉應州、潮州的客話,也用方

58、言、說文解字、爾雅等書引證考釋。二、王力同源字典全書按29韻部編排,每部之內又按上古33聲紐列字,作者認爲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的字,皆爲同源字。書前有同源字論,漢語滋生詞的語法分析及古音說略等文,並有同源字典凡例 ,可供研究同源詞者參攷。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成稿於1945年,192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是一部研究唐宋元明間流行於詩詞典中的特殊詞語專著。收詞800多條。每一詞條又詳分義項加以解說,然後廣爲舉例。每例又加以辨釋,其釋義不僅能細致辨別各義項之間的細微區別,說明其情味語意的不同,而且還往往由語義的解釋推及語源的探討和語法的分析。其釋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詩證詩,以詞證詞,以曲證曲,一是以詩

59、詞曲互證,判定一個義項的方法,約爲五種:體會聲韻、辨認字形、玩繹章法,揣摩情節,比照意義。作者運用文字訓詁音韻之學,結合古今口語,依據大量語言材料排比互證,研究詩詞曲中字面生澀而義晦或字面普通而義別的詞語,推求詞義及用法的流變,作出謹嚴精當的詮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解釋唐代變文詞義的書。蔣禮鴻著。蔣禮鴻字雲從,浙江嘉興人,精於訓詁學。敦煌石室所出的變文是唐五代間流行於民間的文學作品,其中保存不少當時口語的材料。有些詞語現在已不易理解,必須比證研究才能理解其意義。本書作者取敦煌變文集中此類詞語疏通詮釋,就所釋各詞的義類分為 6節:釋稱謂,釋容體,釋名物,釋事為,釋情貌,釋虛字。六者之中以第4類詞為最多,且極難解釋;第6類虛字部分則又牽涉語法。六類範圍包括甚廣,非綜合比較,並聯繫其他有關材料,如唐五代人的詩詞、筆記、小說之類相互證發不可。作者用力甚勤,創獲極多。又幾經修訂補充,對研究唐五代民間文學和漢語辭彙發展史都大有幫助。可與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媲美,同為不可多得之書。自從這兩部書出版以後,關於唐以後口語語彙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