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5589582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基础理论病理生理部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 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多数疾病中,机体对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 系列防御性的抗损害反应,从而表现出功能、代谢、形态上的改变,临床上出 现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2试述病理过程与病理状态的概念。 (l)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病理性变化。如肺炎以及所有其他炎性疾病都有炎症这个病理过程。一种 疾病可以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时有炎症、发热、缺氧甚至 休克等病理过程。 (2)病理状态:是指发展极慢的病理过程或病理过程的后果。病理状态可 以在很长时间内(

2、几年、几十年内)无所变化。例如皮肤烧伤治愈后形成的瘢 痕即为病理状态。 3何谓亚健康亚健康有哪些表现 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 态,即亚健康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亚 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可有下述几种表现形式: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 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 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这些表现持续存在可诱发 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 的关系不稳定状态,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4近代死亡概念的主要内容

3、是什么 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 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判断脑死亡的主要指征是:深度 的不可逆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性、所有脑干神经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瞳 -7L 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和脑血液循环停止等。脑血液循环停止是判断脑死 亡的重要指征,脑血管造影或同位素检查一旦证明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即可 立即判定死亡。 5列表鉴别脑死亡与植物状态。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的临床鉴别 项目 脑死亡 植物状态 定义 全脑功能丧失 脑的识知功能丧失 自主呼吸 无 有 意识 丧失 有睡眠醒觉周期,但无意识 脑干反射 无 有 回复的可能性 无 有 6小儿体

4、液含量与水代谢有何特点 人体体液含量因年龄而有差异,新生儿体液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 80%; 婴幼儿次之,约占 70%;学龄儿童又次之,约占 65%;成人体液含量只占体 重的 60%。小儿体重轻,体积小,相对体表面积比成人大,蒸发水分多。小 儿代谢旺盛;但机体发育不全,各种调节功能较差。因此,小儿比成年人更易 发生水代谢紊乱。 7试述正常成人机体每日进出水量的平衡情况。 正常成人每日饮水约 1200mL,食物含水约 lOOOmL,机体代谢产生水 300mL 左右,总共约 2500mL。每日通过肺排出水约 350mL,经皮肤蒸发和出 汗排水约 500mL,随粪排水 150mL,随尿排水 1500

5、mL 左右,总共排出约 2500mL。机体每日进出水量大致相等,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8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各有郦些基本特征 (l)低渗性脱水:基本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低渗,血清钠浓度 小于 135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 290mOsm/L。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2)高渗性脱水:基本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血清钠大于 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 3lOmOsm/L。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9引起高渗性脱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水摄入减少:多见于水源断绝、进食或饮水困难等情况;某些中枢神 经系统损害的病人、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的病人因无口渴感而造成摄水减少。

6、(2)水丢失过多:可经胃肠道、皮肤、呼吸道及肾脏等途径丢失。 10高渗性脱水病人尿液有何变化为什么 因为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高渗,反射性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多,肾小 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强,重吸收增多,从而引起尿量减少和尿相对密度 增高。 11什么是脱水热 高渗性脱水病人因细胞内液明显减少,使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蒸发的水分 也减少,散热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 12低渗性脱水病人为什么早期就易发生周围循环衰竭 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向细胞内转移,使本来减少的细 胞外液进一步减少,血容量随之减少,因而心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导 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病人在

7、早期就易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是本型脱水的主 要特征。 13等渗性脱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等渗性脱水时,钠与水成比例地丧失,细胞外液保持等渗状态,血清钠浓 度仍在正常范围,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 14.等渗性脱水病人为什么既有低渗性脱水的症状,又有高渗性脱水的 症状 该类病人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均显著减少。由于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由于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可出现组织脱水症状,如皮肤弹 性下降、眼眶内陷等症状。这些是低渗性脱水的主要症状。如果病人未得到及 时治疗,由于经皮肤的蒸发以及经肺脏通过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水分,常可转 变为高渗性脱水,而出观口渴、尿少等症状。 15什么是高容量性低钠血

8、症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 Na+浓度135mmol/L,血 浆渗透压16 提示可能有 代谢性酸中毒,AG30 则肯定有代酸性酸中毒。AG 对诊断某些混合性酸 碱平衡紊乱有重要价值。 38试述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 HC03 浓度原发性减少,血浆 SB、AB、 BB 均降低,BE 负值增大,在失代偿时 pH 值下降。PaC02 代偿性降低。 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固定酸产生过多。肾脏排酸功能障碍。 体内碱丢失过多。血清钾增高。含氯制剂的过量使用。 39试述低钾血症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 低血钾时细胞外液 K+浓度降低

9、,细胞内 K+向细胞外转移,而细胞外液 中的 H+向细胞内移动;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 K+缺乏可导致 H+分泌增多, H+-Na+交换增加,HC03 重吸收增加。由于上述两个因素而导致代谢性碱 中毒。 40某肾盂肾炎病人,血气分析测定 pH ,PaCOz 30mmHg,HC0- 15mmol/L该病人应是哪型酸碱平衡紊乱 根据血气分析,结合病史可诊断为代谢性酸中毒,即原发性 HC03 降低 导致 pH 值降低。PaC02 降低是呼吸代偿性变化,而不是并发呼吸性碱中毒。 因根据代偿性酸中毒预计代偿公式计算得出: PaC02 =HC03 +82=30. 5mmHg+2mmHg 实测的 PaC02 落

10、在此范围内,故可诊断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而非混合 性酸碱中毒。 41试述呼吸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呼吸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 H2 C03 浓度原发性增高,PaC02 大于 46mmHg,AB 升高,AB 大于 SB,肾脏代偿调节后 SB、BB 也可增高,BE 正 值增大。 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不外乎是 C02 排出障碍或 C02 吸入过多。临床 上多数是由于通气功能不足而致 C02 排出受阻,常见于呼吸中枢抑制、呼吸 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胸廓病变和肺部疾病。 42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何影响 酸中毒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如乏力、嗜睡、反应迟钝,严 重者可致昏迷。其机制

11、为:H+对部分生物氡化酶有抑制作用,使氧化磷酸 化过程减弱、ATP 生成减少,以致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H+使脑组织中谷 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引起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 7 一氨基丁酸生成 增多。 43酸中毒对心血管有哪些影响 酸中毒时,血浆 H+浓度增高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严重影响:H+可使毛 细血管前括约肌及小动脉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阻力血管扩 张,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H+使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引起心力 衰竭。 酸中毒时常伴有血清钾增高,后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或心室纤颤。 44为什么对严重呼吸性酸中毒病人在通气改善之前不能用 NaHC0 呼吸性酸中毒时

12、,由于有肾保碱的代偿作用,HC03 本来已经很高,若 在通气功能改善之前用 NaHC03,NaHC03 进入体内后,离解成 Na+和 HC03,而 HC03 与 H+作用生成 H2 C03,可加重呼吸性酸中毒,故对这类 病人必须保证有足够通气,使过多的 C02 能及时排出,方可慎用 NaHC03 治疗。 45试述代谢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及引起原因。 (1)代谢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血浆 HC03 浓度原发性升高,血浆中 SB、AB、BB 均增高,同时 PaC02 也可发生代偿性增加,BE 正值增大。 (2)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常见原因为:酸丢失过多,如胃酸丢失过多或 经肾丢失 H+过多。碱性药物输入

13、过多。血清钾降低。血氯降低。 46何谓反常性酸性尿试述其产生机制。 代谢性碱中毒时,通常因肾脏的代偿作用,使 NaHC03 重吸收减少,病 人的尿液呈碱性。但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病人尿液反而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 性尿。其产生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低钾引起的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 K+而使 H+交换占优势,尿中大量 H+排出,从而使尿液呈酸性。 47简述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 (I)呼吸性碱中毒的基本特征:因通气过度所引起的血浆 H2 C03 浓度原 发性减少,PaC02 下降,AB 小于 SB,经肾脏代偿调节后,AB、SB、BB 均降 低,BE 负值增大。 (2)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

14、低张性缺氧。精神性通气过度(如癔症发 作时) 。代谢过盛(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某些药物的作用(如水杨 酸) 。呼吸机使用不当造成通气量过大等。 48何谓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有哪些主要类型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是指在多种原因酌作用下,同一病人同时出现两种或 三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状况。混合型酸碱失衡的主要类型见下表。 临床混合型酸碱失衡的主要类型 双重性酸碱失衡 三重性酸碱失衡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 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 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高 AG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高 AG 代谢性酸中 毒十代谢性碱中

15、毒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高 AG 代谢性酸中 毒十代谢性碱中毒 49简述分析判断单纯型和双重型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简易方法。 某病例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常为多因素多种变化所致。 在复杂的情况下一定要理解 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式中 3 个变量的关系, 即 pH。CHCCOO。也就是说首先一定要看准 pH、HC03、PaC02 三个主要指 标的变化,而 SB、AB、BB、BE 等多种指标都是由 HC03 变化引起的,这样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具体再经下述 3 个步骤进行分析,对单纯性和双重性酸 碱紊乱即可作出正确的判断。 (l)根据 pH 值或 H+的变化,可判

16、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凡 pH7. 45 则为碱中毒。pH 值在正常范围(7. 357. 45) 又有 3 种可能:即正常人,代偿性酸碱紊乱或混合型酸碱紊乱。因此,在分析 病例时,千万不要一看到 pH 值在正常范围,就诊断没有酸碱紊乱。 (2)根据病史和原发性失衡可判断为呼吸性还是代谢性紊乱。如为原发 PaCOz 十引起 pH,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为原发 PaC02+引起 pHt,称为 呼吸性碱中毒。如为原发 HC03 0 引起 pH I,称为代谢性酸中毒。如为原发 HC03 十引起 pH 十,称为代谢性碱中毒。 (3)根据代偿情况可判断为单一性酸碱紊乱还是混合性酸碱紊乱。代偿的 规律是代谢性

17、酸碱紊乱主要靠肺代偿,而呼吸性酸碱紊乱主要靠肾代偿,单一 性酸碱紊乱继发性代偿变化与原发性失衡同向,但继发性代偿变化一定小于原 发性失衡,其代偿变化幅度可根据代偿预测公式计算。病人实测的 HC03 有 或 PaC02 若在预测范围内,为单纯性酸碱紊乱,若不在预测范围内则为混合 性酸碱紊乱。 此外,还可通过 AG 值的变化帮助分析诊断,只要 AG16,提示病人有 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50某肺心病病人伴水肿,用呋塞米利尿后,其血气分祈及电解质测定: , PaC0266mmHg, HC(b- 36mmol/L, Na+ 140mmol/L, Cl- 75mmol/ L应属何种酸碱平衡紊乱诊断

18、依据是什么 (l)诊断: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三重酸碱紊乱。 (2)诊断依据:肺心病病人 PaC02 为 66mmHg,pH ,可判断存在呼 吸性酸中毒。其次,计算出 AG=140-75-36=29(大于 16) ,可判断有 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再算出实测 HC03+AG=36I-17 =53,按慢性呼吸 性酸中毒预测公式计算:预测 HC03 一 24+0. 4PaCOz3=3。实测 HC03+AG 为 53,而预测 HC03 为3,前者大于后者的最大值 ,表明还合并了代谢性碱中毒。 51简述临床处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

19、调,都会造成机体代谢的紊乱,进 一步恶化则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如何维持病人水、电解质 及酸碱平衡,如何及时纠正已产生的平衡失调,成为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处 理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基本原则是: (1)充分掌握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检查病人体怔。大多数水、电解质及 酸碱失调都能从病史、症状及体征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得出初步诊断。 (2)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3)综合病史及实验室资料,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4)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制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的治疗方 案。如果存在多种失调,应分轻重缓急,依次予以调整纠正:积极补充病人 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良

20、好。积极纠正缺氧状态。及时纠正严重的酸中 毒或碱中毒。及时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纠正任何一种失调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边治疗边调整 方案。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往往是在彻底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获得。 52何谓缺氧可分为哪 4 种类型 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 形态结构都可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 的变化,一般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4 种类型。 53试述低张性缺氧的最主要特点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低张性缺氧最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组 织供氧不足。 引起低张性缺氧

21、的主要原因:吸入气体的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 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54何谓循环性缺氧其产生原因如何 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称循环性缺氧或 低动力性缺氧。其产生原因:全身性的循环性缺氧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局部性循环性缺氧见于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埂化或脉管炎与血栓形 成等。 55试述血液性缺氧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出,由此而引起的组织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因血液性缺氧时大多是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常见的原因是贫 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56试

22、述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组织缺氧的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时,由于 C0 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失去 运氧功能。此外,CO 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其 2,3 一二磷酸甘油酸生 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不易释出,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57什么叫发绀它与缺氧的关系如何 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增加至 50g/L 以上时,可使皮肤与粘膜 呈青紫色,称为发绀。发绀是缺氧的表现,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发绀,如 血液性缺氧可无发绀。有发绀的病人也可以不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病人。 58何谓组织性缺氧由哪些原因引起 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引起的原因有:组 织

23、中毒,如氰化物、硫化氢中毒。细胞损伤,如大量放射线照射、细菌毒素 作用等可损伤线粒体,引起氧的利用障碍。维生素缺乏,某些维生素是呼吸 链中许多脱氢酶的辅酶的组成成分,若这些维生素严重缺乏时,呼吸酶合成障 碍而引起生物氧化障碍。 59列表比较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60氧疗对哪型缺氧效果最好为什么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的效果最好。因为该型缺氧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 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正常。吸氧可提高肺泡氧分压,使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 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因而对组织的供氧增加。 61何谓发热按病因不同可分哪两大类型 临床上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称为发热。这一概念不够

24、精确, 因许多情况可使体温超过正常,其本质并非发热。根据体温调定点的概 念,发热的正确定义应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 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根据其病因不同,发热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前者 是由各种生物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后者则由生物性病原体以外的因 素引起。 62什么是外致热原有哪些常见的外致热原 来白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常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 等。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真菌,常见的 有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等。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 旋体和梅毒螺旋体。

25、疟原虫等。 63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数由什么原因所致 临床上输液或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数是由所输液体或容器被内 毒素污染所致。 64何谓内生致热原已发现有哪几类 体内的某些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 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 最早发现的内生致热原是白细胞致热原,即白细胞介素-l。后来又发现 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白细胞介素一 2、白细胞介素一 6 等均是内生致热原。 65发热过程可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 3 期: (1)体温上升期: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生升温反应,引起皮肤血管收 缩,皮肤苍白,散热减

26、少,病人自感恶寒。另一方面由于骨骼肌不随意收缩而 出现寒战。立毛肌收缩,加上机体代谢加强,使产热增多,从而产热大于散 热,体温上升。 (2)高热持续期:体温已升至调定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动态 平衡,体温不再继续上升。此时皮肤血管已转为舒张,皮肤可发红,且是由温 度较高的血液灌注皮肤,病人有酷热感。 (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移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引起散热反应, 体表血管进一步扩张,排汗增多,散热增强,出现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降 至正常。 66发热时基础代谢率和心率有何改变 发热时体温升高 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必率每分钟平均增加 18 次。 如果体温升高 1 下,心率每分

27、钟增加 10 次。 67机体发热常出现哪型脱水及其机制 机体发热时常出现高渗性脱水,其产生机制为:发热时皮肤温度增高, 蒸发水分增多。发热时呼吸加深加快,经肺丢失水分增多。发热时机体可 大量出汗,汗是低渗液体,以丢失水为主。上述原因使失水大于失盐,故常导 致高渗性脱水。 68何谓热惊厥 小儿在高热时发生的局部和全身性抽搐称为热惊厥。常见于出生后 6 个月 至 6 岁的儿童,可能与大脑皮质发育未成熟有关。 69发热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何影响 由于体温升高和脑血流量增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表现为 失眠、烦躁不安、头昏、头痛。体温升高到 40以上时,中枢神经系统可由 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

28、淡漠、嗜睡,有的出现幻觉、谵妄,甚至发生昏迷和 抽搐。 70何谓应激与应激原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任何躯 体的或心理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程度,除了引起与刺激因素直接相关的特 异性变化外,都可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性非特异性 反应。 (2)应激原: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71何谓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包括大手术) 、重病和其他应激情 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 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孑 L,当溃疡发展侵蚀大血管时,可 引起大出血。 72简述应

29、激性溃疡的产生机制。 (1)由于应激时儿茶酚胺增多,内脏血流量减少,胃、十二指肠粘膜缺 血,是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2)在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胃腔内 H+向粘膜的反向弥散,这是形 成应激性溃疡的必要条件。 (3)其他因素: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蛋白质分解大于合 成,胃上皮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减少,使其对 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减弱;酸中毒时血流对粘膜内 H+的缓冲能力降低,可促进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73为什么应激时会引起血压升高 应激时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为:交感一肾上腺髓兴奋,血管紧张素反血 管加压素分泌增多,使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醛固酮

30、、抗利尿激 素分泌增多,导致钠水潴留,增加循环血量。糖皮质激素增多使血管平滑肌 对儿茶酚胺更加敏感。 74何谓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慢性应激可在儿童引起生长发育的延迟,特别是失去父母或生活在父母粗 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儿童,可出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并伴有行为 异常如抑郁等,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或心因性侏儒。 75何谓热休克蛋白简述其生物学功能。 热休克蛋白是指细胞在高温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诱导生成或合成增加的 一组蛋白质。 热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与蛋白质代谢有关,其功能涉及细胞结构维持、更 新、修复、免疫等,但其基本功能为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复性及降 解。由于其伴随着蛋白质代谢的许多

31、重要步骤,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分子伴 娘” 。在应激时,各种应激原导致蛋白质变性,使之成为伸展的或错误折叠多 肽链,其疏水区域可重新暴露在外,易形成蛋白质聚集物,对细胞造成严重损 伤。热休克蛋白充分发挥分子伴娘功能,防止蛋白质变性、聚集并促进聚集蛋 白质的解聚及复性,因而在各种应激反应中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体内重要 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76何谓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反应蛋白 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出现快速启动的防御性非特异 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核左移,血浆中某些蛋 白质浓度升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 白,属分泌型蛋白质。

32、77急性期反应蛋白有哪些主要生物学功能 (l)抑制蛋白酶,避免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2)清除异物或坏死组织,以 C 反应蛋白的作用最明显。临床上常用 C 反应蛋白作为炎症类疾病活动性指标。 (3)抗感染、抗损伤。如 C 反应蛋白、补体成分的增多可加强机体的抗感 染能力,铜蓝蛋白具有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4)结合、运输功能。如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等可与 相应物质结合,避免过多的游离 Cu2+、血红素等对机体的危害。 78何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 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广泛昀微血栓形成,从而引起

33、一个以凝 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 碍和溶血性贫血。 79导致 DIC 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 (l)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在 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产科意外(如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等) 、恶性肿 瘤或实质性脏器的坏死等情况下,均有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量组织因子 (即凝血因子,或称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凝血。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细菌、 病毒、螺旋体、高热、抗原抗体复合物、休克时持续的缺血、缺氧和酸中毒、 败血症的细菌内毒素等,在一定的条件下皆可

34、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使其 下面的胶原暴露。胶原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能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 性凝血系统而凝血。 (3)血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破坏时,分别释放大 量不同的促凝血物质,促进 DIC 的形成。 (4)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 可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此外,一定量的羊水、转移的癌细胞或其 他异物颗粒进入血液,可以通过表面接触使因子活化而激活内源性凝血 系统。 80为什么使用 6-氨基己酸不当可促进 DIC 形成 因为 6-氨基己酸是一种纤溶抑制剂,若使用不当,会造成纤溶系统的过 度抑制,血液粘度增高,促进 DIC 的

35、发生。 81试述 DIC 病人出血的机制。 (l)凝血物质的消耗:在 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的大量消耗。 (2)纤溶系统的激活:在 DIC 过程中,继发性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纤 溶酶形成增多。纤溶酶除能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外,还能水解凝血因子 V、 和凝血酶原等,使这些凝血因子进一步减少。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大量形成:FDP 有强烈的抗凝血 作用而引起出血。 82. 3P 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阳性说明什么问题 临床上常用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 试验)检测病人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 X

36、片段的存在。3P 试验阳性,说明病人血浆中存在有 FDP 的 X 片段,对 DIC 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83DIC 病人为什么会引起贫血 DIC 病人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病性溶血性贫血。其主要原 囡是因为在凝血反应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 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可 引起红细胞破裂。 84试述急性 DIC 导致休克的机制。 (1)广泛的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2)冠脉内微血栓形成,心肌受损导致泵血功能减退,心排血量减少。 (3) DIC 常伴有广泛出血,直接使循环血量减少。 (4)直接或间接激活激

37、肽系统和补体系统,以致激肽和补体生成增多。激 肽能使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外周阻力显著 下降;而补体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释放组胺发挥与激肽类似的作用。上述 因素的作用,使血压下降,而导致休克。 85DIC 病人早期应用肝素有什么好处 肝素是人体内正常抗凝物质之一,它对已形成的血栓没有作用,但在 DIC 早期(高凝期或消耗性低凝期)应用肝素可防止新的微血栓形成,可缓解病情 和阻止疾病继续发展。但当 DIC 已处于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时则应慎用肝素。 86何谓休克 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 环障碍、重要脏器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

38、碍,由此引起全身性危重的病 理过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出冷汗、脉搏频 弱、尿量减少和神志淡漠等。 87试述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尽管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但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不外乎血容量减少、心 排血量急剧减少和外周血管容量扩大 3 个方面。 88根据休克发展过程,休克分为哪 3 期 (1)休克早期:是休克发展的早期阶段。此时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以缺血 为主,故又称微循环缺血期。组织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休克期:本期病情进行性恶化,故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此时微循环 变化的特点是淤血,故又称微循环淤血期。组织灌多而少流,灌多于流。 (3)休克晚期:本期是休克发展的晚

39、期,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时微血管麻 痹,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故此期又称微循环衰竭期。组织不灌不流。 89休克对肾功能有何影响 早期可导致功能性的急性肾衰竭,主要临床表现是少尿、氮质血症等。到 了休克晚期,由于持续性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器质性肾衰竭,常出现 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90何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足指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等急性 危重病时发生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 91何谓 MODS MODS 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及休克等急性 危重病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无功能障碍的器官系统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

40、功 能障碍。 92MODS 病人最常累及的器官是哪一个为什么 肺是 MODS 中最常累及的器官,其发生率高达 83%100%。临床表现为 进行性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及肺水肿。 肺功能受损伤的原因:肺是全身静脉血液的滤器,从全身各器官组织来 源的许多代谢产物、活性物质、血中的异物和活化的炎症细胞都要经过肺,容 易引起肺损伤。肺富含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活化后释放许多细胞因子,并引 起级联放大,导致肺损伤。 93引起中毒性休克的病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中毒性休克又称感染性休克,其病因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 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产生内毒素为最重要,占感染性休克病因的 70%80%

41、, 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脑膜炎奈瑟菌等较为常见。 94应当怎样正确监护休克病人的补液量 为了控制补液量适当,应动态地监测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最好还测定肺动 脉楔压。若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低于正常,说明补液不足:反之若超过正 常,则说明补液过多,应当立即停止补液,严密观察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没有测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楔压的条件,应动态地观察颈静脉充盈程 度、尿量、血压、脉搏等,作为监护输液的尺度,特别是尿量是很重要的简易 实用的指标。 95试述休克病人用扩血管药的先决条件。 休克病人必须在病人血容量得到充分补充的先决条件下才使用扩血管药。 否则,血管的扩张将使血压进一步急剧降低而减

42、少心、脑血液供应。 96试述休克病人用缩血管药的适应证。 休克病人用缩血管药的适应证为:血压过低而又不能立即补液时,可用 缩血管药来暂时提高血压以维持心、脑血液供应。对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 休克,缩血管药效果好,应尽早使用。对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和低阻力型心 源性休克,缩血管药也有疗效。 97什么叫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又称 再灌注损伤。 98引起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有哪坚 (l)全身循环障碍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微血管痉挛解除后、心搏骤停 后心脑肺复苏等。 (2)组织器官缺血后血流恢复后:如器官移植及断肢再植术后。 (3)某血管再通

43、后:如动脉搭桥术、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溶栓治疗 等,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缓解后。 99简述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氧自由基生成、钙超载和白 细胞激活有关。 (l)自由基的作用:发现缺血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大量的氧 自由基产生后,可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破坏其结构,严重影响其功能。氧自 由基还能抑制蛋白质功能和破坏核酸及染色体。 (2)细胞内钙超载:再灌注后,可使胞浆内 Ca2+浓度明显增加。钙超载 后可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细胞内多种酶,促进氧自由基生成以及肌原纤 维过度收缩等,因而导致细胞组织损伤。 (3)白细胞作用:缺血一再灌注时可激

44、活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大量 激活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介导微血管和细胞组织的损伤。 100何谓心肌顿抑 心肌缺血后,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 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称心肌顿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与心肌坏 死、持续缺血或其他非缺血性因素引起的心功能障碍相区别。 101什么是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 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 力衰竭。 102何谓容量负荷过重试述其常见原因。 容量负荷过重又称前负荷过重,是指心脏舒张时所承受的容量负荷过大, 也即心脏舒张末期容量过度增加。

45、引起容量负荷过重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瓣膜关 闭不全、动一静脉瘘、室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贫血等。 103何谓压力负荷过重试述其常见原因。 压力负荷过重又称后负荷过重,是指心脏在收缩时所承受的阻抗负荷增 加。造成左室压力过重负荷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 窄。造成右室压力负荷过重的常见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肺栓塞 和肺源性心脏病。 104试述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 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有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 和分娩、过乡过快的输液、洋地黄中毒、情绪激动、过度体力活动、气候的急 剧变化等。 105试述左心衰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的机制。 左心衰会引起肺循

46、环充血和水肿,继而导致呼吸困难,其产生机制为: 肺顺应性降低,使呼吸肌做功和耗能增加。肺充血水肿,肺泡通气一血流 比例失衡,引起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而引起呼吸困 难。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和或肺间质水肿,可刺激肺泡毛细血管感受器,反 射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强,使病人感到呼吸费力。当肺充血、 水肿时,常伴有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使呼吸阻力增大,也是造成呼吸困难 的原因。 106何谓限制性通气不足其常见产生原因有哪些 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到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 限制性通气不足常见产生原因为: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的顺应性降 低。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

47、气胸。 107何谓气体弥散障碍其常见原因是什么 气体弥散障碍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 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引起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如下。 (l)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气肿、肺结核和肺肿瘤等病变可破坏肺泡壁,使 肺泡膜面积和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肺炎、肺水肿等肺实变,因肺泡被炎性渗出 液或水肿液充填,气体不能进入而失去交换作用;此外,肺动脉分支的阻塞或 肺不张与肺叶切除时均可使肺泡膜面积减少。 (2)肺泡膜厚度增加:由于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泡透明膜 形成等原因,可使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内出现水肿或渗出液,使气体不能与 肺泡膜直接接触;毛细血管扩张等可使毛细血管血浆

48、层增厚。上述因素最终导 致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量减少。 (3)弥散时间缩短:肺血流速度过快时,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缩 短,气体弥散量减少。 108试述慢性呼吸衰竭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机制。 慢性呼吸衰竭可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即肺源性心脏病。 其发病机制如下。 (l)肺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血液氢离子浓度过高,均可引起肺小动 脉收缩,使肺动脉压升高,从而增加右心后负荷,这是右心受累的主要原因。 (2)肺小动脉长期收缩可导致血管肌层增厚和肺血管硬化,由此形成持久 的稳定的慢性肺动脉高匿。 (3)长期缺氧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可使血液的粘度增高,增加肺血流 阻力和加重右心负荷。

49、(4)有些肺部病变如肺小动脉炎、肺毛细血管床的大量破坏、肺栓塞等也 能成为肺动脉高压的原因。 (5)缺氧和酸中毒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6)呼吸困难时,用力呼气使胸膜腔内压升高,心脏受压,影响心脏的舒 张功能。用力吸气使胸膜腔内压降低,即心脏外面的负压增大,可增加右心收 缩的负荷,促使右心衰。 109何谓肺性脑病试述其发病机制。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二氧 化碳直接使脑血管扩张,而缺氧也能使脑血管扩张,从而使脑充血。缺氧和 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使其通透性增高,导致脑间质水肿。缺氧使脑细胞 ATP 生成减少,影响 Na-泵功能,引起细胞内 Na+、水增多,形成脑

50、细胞水 肿。由于上述因素引起的脑充血、水肿使颅内压增高、压迫脑血管,更加重脑 缺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可导致脑疝形成。呼吸衰竭时脑脊液 pH 值的 降低比血液更明显,导致神经细胞内酸中毒,可增强脑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使 丫一氨基丁酸生成增多,导致中枢抑制。此外,呼吸衰竭时磷脂酶活性增强, 使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引起神经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10何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由急性肺损伤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 衰竭。 111哪些原因可引起急性肺损伤而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吸人烟雾、毒气、细菌、病毒等物质或肺挫伤、放射线损伤等理化因 素或生物性因素等原因可

51、直接损伤肺而导致 ARDS 产生。 (2)休克、DIC 等某些全身性病理过程可引起肺损伤而导致 ARDS 产生。 (3)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某些治疗措施也可引起急性肺损伤而导致 ARDS 产生。 112试述肝功能障碍导致 A/G 比值降低或倒置的机制。 正常血浆蛋白总量为 6080g/l_,其中清蛋白占 3550g/L,球蛋白占 2030g/L,两者之比值(A/G 值)为。严重肝功能受损时,肝细胞 合成清蛋白减少,此时又因免疫刺激作用,网状内皮细胞与浆细胞增生,球蛋 白特别是 a-球蛋白生成增多,所以 A/G 比值降低(小于)甚至倒置。 113测定血清转氨酶水平为什么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状况 转氨

52、酶是在肝细胞内合成并在肝细胞内参与代谢,若肝细胞受损该酶释放 入血,使其在血浦中含量升高。所以测定血清转氨酶水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 状况。 114肝病病人为什么可出现蜘蛛痣 正常情况下,雌激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灭活后从尿和胆汁排出。肝 病特别是门脉性肝硬化时,由于肝脏对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升高,引起小动脉扩张,故病人可出现蜘蛛状血管痣。 115何谓肝性脑病 r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116肝性脑病时为什么血氨升高 在正常机体内,氨的生成和清除总是保持着动态平衡。但肝性脑病时,既 可因其清除不足,也可因氨的生成过多而使血氨升高。 117为什么肝功能障碍时出

53、现氨的清除不足 氨的清除主要是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再经肾排出体外。通常每 生成 Imol 的尿素能清除 2mol 的氨,同时也消耗 3mol 的 ATP,此外,还需多 种酶参与完成尿素的合成。肝功能严重障碍时,ATP 供给不足和肝内各种酶 系统严重受损,故尿素合成减少而导致氨清除不足。 118为什么肝性脑病病人忌用肥皂液灌肠 肥皂液是碱性,导致肠内呈碱性,使 NH7-生成 NH3 增多,吸收入血后, 可使血氨升高,促进肝性脑病发生。 119为什么黄疸病人巩膜和皮肤较易被黄染 因为胆红素与弹性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巩膜和皮肤富含弹性蛋白,所 以黄疸病人巩膜和皮肤易被黄染。 120溶血性黄

54、疸病人血清、粪、尿中胆色素代谢有何变化特点 (l)溶血性黄疸时,由于胆红素的生成超过了肝脏处理的能力,故血清中 非酯型胆红素浓度增高。 (2)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的功能代偿性加强, 进入肠内的酯型胆红素增多,肠内粪胆原和粪胆素也增多,使粪色加深。 (3)由于溶血也可使肝功能受一定影响,肠内过多的尿胆原吸收后,肝脏 不能充分处理,而随尿排出的尿胆原也显著增多,非酯型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 球,故尿中无尿胆红素。 121何谓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试述其发病机制。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多在最初几天内发生轻度的非酯型高胆红 素血症和一时性黄疸,12 周后逐渐消退,这种黄疸称为新生儿

55、生理性黄疸。 其发病机制为:新生儿肝细胞合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功能不成 熟,以致肝脏不能充分酯化胆红素。在新生儿期,肝细胞合成 Y 蛋白相对 不足,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一运载过程减幔。新生儿期都有一时性红细 胞急速破坏,使肝细胞的胆红素负荷增加。 122试述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粪和尿中胆色素代谢的变化特点。 (1)血清中酯型和非酯型胆红素均增多。 (2)因酯型胆红素排入肠减少,肠内粪胆原、粪胆素的形成也减少,粪色 可能稍淡。 (3)虽然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减少,但因肝细胞功能障碍,故摄取并重新 向肠道排泄尿胆原能力减弱,因而有较多的尿胆原随尿排出,故尿中尿胆原仍 增多。因血清中酯型胆

56、红素增多,故尿中出现胆红素,即临床上呈尿双胆 阳性。 123试述阻塞性黄疸时血清、粪、尿中胆色素代谢的变化特点。 若是完全阻塞的早期可有下述变化特点:血清酯型胆红素含量显著增 多。胆汁完全不能进入肠道,大便呈陶土色。肠内无尿胆原,故尿中亦无 尿胆原,但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可通过肾小球从尿排出,所以尿中出现胆红素。 124何谓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 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其主要代谢变化为氮质血症、高钾 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25按病因不同可将 ARF 分为哪 3 类并简述各类的常见原因。 (1)肾前性 ARF:由肾前因素引起,

57、见于由失血、脱水、烧伤、感染、 急性心力衰竭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早期。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液 灌流量不足,导致 ARF 产生。若及时补足血容量,肾功能就恢复,故又称功 能性 ARF,或称肾前性氮质血症。 (2)肾后性 ARF:是由肾后因素引起,即从肾盏到尿道外口的尿路梗阻 所致,故又称阻塞性 ARF。引起尿梗阻的原因有结石、血块、肿瘤等引起的 两侧输尿管内梗阻,肿瘤压迫、粘连等引起两侧输尿管外梗阻,前列腺肥大、 盆腔肿瘤等引起下尿路梗阻等。 (3)肾性 ARF:由肾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故又称器质性 ARF。常见的 原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这是引起 ARF 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常见于持

58、续的肾缺血和重金属、药物等肾毒物的中毒作用。肾前性 ARF 未得到及时治 疗,因持续的肾缺血亦引起肾小管坏死。汞、铅、砷等重金属,磺胺类、庆大 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均可随肾小球滤液流经肾小管,引起肾小管坏死。肾 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 引起急性弥漫性的肾小球损害,怠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间质损害。 126试述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主要代谢变化。 急性肾衰竭少尿常见以下代谢变化:尿液变化:如少尿、无尿。水中 毒。高钾血症与高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 127何谓少尿、多尿和夜尿 成人 24 小时尿量少于 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 17mL 称为少尿,

59、每 24 小 时尿量超过 2000mL 称为多尿。正常人排尿量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通常白天 尿量较夜间多 23 倍,但在慢性肾衰竭早期病人夜间排尿量与白天尿量相近, 甚至超过白天,这种情况称为夜尿。 128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死因是什么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常见的死因为高钾血症。因为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 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室纤维颤动或心脏停搏。 129试述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导致高钾血症的机制。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导致高钾血症的机制为:尿量减少和肾小管损害使钾 随尿排出减少。组织破坏,释放大量钾至细胞外液。酸中毒时,H+从细 胞外液进入细胞,而 K+则从细胞内逸出至细胞外液。如

60、果同时摄入含钾量 高的饮食,或服用含钾或保钾药物,或输入库存血液,则更会迅速发生高钾 血症。 130何谓慢性肾功能不全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符性地破坏肾单位,以致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终于 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的恒定,导致泌尿功能障碍、内分泌功 能失调和内环境的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在体 内潴留,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这种情况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CRI)。 131试述 CRI 的产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 CRI 的疾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慢性间质性肾炎(包括慢 性肾盂肾炎) 、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也是较为常见的 原因。此

61、外,肾动脉狭窄、多囊肾、肾结核、肾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也 可引起 CRI。虽然原因不同,但共同的发病机制是大量肾单位被破坏,残存 的、有功能的肾单位太少,肾脏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132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尿液有哪些变化 (l)尿量的变化:早期出现夜尿、多尿,晚期少尿。 (2)尿相对密度变化:早期因肾浓缩能力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故出现低 渗尿。晚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等渗尿,此时浓缩功能与稀释功能均减退。 (3)尿蛋白和尿沉渣检查:有轻度至中度蛋白尿,尿中还有少量红细胞和 白细胞。尿沉渣中管型增多,以颗粒管型为最常见,也可见到巨大的颗粒或蜡 样管型。 133慢性肾衰竭病人血清钟变化有何特点简述其

62、产生机制。 慢性肾衰竭病人早期出现低钾血症。其机制为:因厌食而摄入钾不足。 多尿或长期应用利尿药,使尿钾排出增多。呕吐、腹泻时丢失钾过多。 晚期发生高钾血症。其机制为:有功能的肾单位太少,钾排出量过低,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含钾的饮食或药物摄人量多。使用保钾利尿药。酸 中毒。分解代谢增加(见于感染、发热等) 。溶血。 134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 慢性肾衰竭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 D 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 亢进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所引起的骨病,称为肾性骨营养不良。幼儿常出现肾性 佝偻病,成人常表现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135何谓肾性高血压简述其产生机制。 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肾性

63、高血压,其产生机制为:慢性肾 衰竭时肾脏排钠水功能降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和心排血量增多,导致血 压升高。慢性肾衰竭时常伴有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血管 紧张素直接收缩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升高,导致血压升高。慢性肾衰竭 时,大量肾单位破坏,肾脏产生的激肽、PGE2 等扩血管物质减少,也是引起 血压升高的原因之一。 136何谓尿毒症和尿毒症脑病 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刭最严重的阶段,导致代谢终末产物和内源性 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自体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尿毒症时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称为尿毒症脑病。 137什么叫细

64、胞凋亡有何临床意义 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 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细胞凋亡对确保机体正常发育、生 长以及维持体内环境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凋亡失调是当今威胁人类 健康的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如凋亡不足可导致肿瘤、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而凋亡过度与老年性痴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发病有关。 138何谓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做出反 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基础是大脑皮质、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 常。意识障碍常是急性脑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选择题 A 型题 1.哪一类水、

65、电解质紊乱最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A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钾血症 2.急性肾小球肾炎产生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C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抗利尿素释放增多 C.肾小球钠水滤过下降 D.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E.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3.某溃疡病并发幽门梗阻病人,因反复呕吐入院,血气分析结果为: ,PaCO2 48mmHg,HCO336mmol/L,该病人诊断为 D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中毒 4.氧疗对哪型缺氧效果最好 B A.血液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 组织

66、性缺氧 E.混合性缺氧 5.机体发热时常出现C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6. 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B A.大量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溶血性贫血 7.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E A.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 B.静脉回流量超过心排血量 C.心功能降碍引起 大小循环充血 D.心脏负荷过度引起心功能障碍 E.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 体的需要 9

67、.慢性呼吸衰竭并发右心衰的主要机制是 E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慢性缺氧后血容量增多 C 红细胞数目增多,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部病变,肺毛细血管床大最破坏 E.肺泡缺氧和 CO2 储留引起肺小动脉收缩 10.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E A.肝脏疾病并发脑部疾病 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的昏迷 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 E. 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11.阻塞性黄疽(早期)临床生化测定的特点是 A.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含量升高 B.尿中无尿胆红素 C.粪中粪胆素原升高 D.尿中尿胆素原升高 E.尿中尿胆素升高 12.下述哪项最符合

68、急性肾衰竭的概念 A.肾脏内分泌功能急剧障碍 B.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 C.肾脏排泄废 物能力急剧降低 D.肾脏排酸保碱能力急剧降低 E.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降低 13.慢性肾衰竭病人尿量的变化特点是 A.早期多尿,晚期少尿 B.早期少尿,晚期多尿 C.早期多尿、夜尿,晚期少尿 D.早期少尿、晚期多尿 E.早期多尿、血尿,晚期少尿 14. 高渗性脱水病人血浆渗透压应 A.250mOsm/L B. 270mOsm/L C. 290mOsm/L D. 310mOsm/L E, 330mOsm/L 15.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 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

69、 16.对 DIC 发病机制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 B.组织严重破坏.大量组织因子进人血液 C.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血物质 D.羊水进入血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E.癌细胞进入血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17.有关肝细胞性黄疽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增多 B 血清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 C.肠内粪胆原 形成减少 D.尿中尿胆原排出减少 E 尿中出现胆红素 18.血液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A.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D.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19.某肾疾患病人,血气分析结果:pH ,

70、PaCO2 30mmHg,HCO315mmol/L,该病人诊断为 A.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20.某病人血气分析测定 AG30,说明该病人有 A.代谢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高氯血症 E.高钾血症 21.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危险的变化是 A.水中毒 B.高钾血症 C.少尿 D.代谢性酸中毒 E.氮质血症 22.短期内大量丢失小肠液常首先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 E.高钾血 23.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问题是 A.上肢 B.下肢 C.腹腔 D.眼睑 E.下垂部位 【

71、B 型题】 问题 24-26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酸碱平衡失常 24. PaCO2 原发性增加可见于 25. PaCO2 原发性减少可见于 26. HCO3继发性增加可见于 问题 27-29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7.丝虫病引起下肢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28.炎性水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29.肾炎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C 型题】 问题 30-31 A.血清酯型胆红素升高 B.血清非酯型胆红素升高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0.早期阻塞性黄疸病人 31.

72、肝细胞性黄疸病人 问题 32-34 A.体内钠潴留 B. 体内水潴留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32.全身性水肿时 33.水中毒时 34.低渗性脱水 【X 型题】 35.高渗性脱水易出现 A.口渴 B.休克 C.尿少 D.脱水热 E.皮肤弹性降低 36.低钾血症可引起 A.骨骼肌兴奋性降低 B.心肌兴奋性降低 C.心肌传导性升高 D.心肌自律性升高 E.平滑肌兴奋性降低 37.低钾时心电图的变化是 A. T 波低平 B.出现 u 波 C. QRS 波群增宽 D. P- R 间期缩短 间期缩短 38.对血清钾浓度过高者可采取的措施有 A.葡萄糖和胰岛素同时静脉注射 B.腹膜透析 C. .阳离子

73、交换树脂灌肠或口服 D.补充钙剂使细胞外液 Ca2+增多 E.补充钠盐使细胞外液 Na+增多 39.导致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的因素有 A.血浆清蛋白浓度下降 B.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组织间液胶渗压降低 40.导致血管内外液体失平衡而形成水肿的基本因素有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 B.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 C.淋巴回流受阻 D.血浆清蛋白含量升高 E.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41.肾病综合征产生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有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肝脏合成清蛋自减少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2.下述哪些物质属内生致热

74、原 A.白细胞介素-1 B.前列腺素 E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一 1 43. AG 正常型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严重心力衰竭 B.饥饿 C.肾小管酸中毒 D.过量使用乙酰唑胺 E.摄人大量阿司匹林 44.缺氧初期心排血量增加的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静脉回流增加 D.呼吸运动增强 E.心肌耗氧量增加 二、判断题 1.根据近代死亡概念,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2.等渗性脱水病人既有低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又有高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 3.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肾失钾。- 4.长期输入氯化钠注射液可引起低钾血症。+

75、 5. DIC病人出现贫血的主要原因是因大量出血后,血液稀释所致。- 6.在休克期, 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 微循环出现淤血, 病人出现休克的典型症状。+ 7.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导致心脏前负荷过重。+ 8.左心衰病人可出现肺顺应性降低,使呼吸肌做功和耗能增加。+ 9.肺性脑病时,引起脑细胞脱水而导致脑功能障碍。- 10.肝性脑病时,肝脏鸟氨酸循环障碍,导致血氨升高。+ 11.肺水肿时,气体弥散距离增大,导致气体弥散障碍。+ 12.吸入烟雾和毒气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3.测定血清转氨酶水平可反映细胞受损状况。+ 14.外源性肝性脑病是继发于肝以外的疾病的脑病。- 15.血氨的清除主要是在

76、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再经肾排出体外。+ 16.肝性脑病病人若有便秘,最好用肥皂水灌肠.- 17.新生儿时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分泌排泄功能不成熟而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18.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常见于各种休克的早期,又称功能性急性肾衰竭。+ 19.慢性肾衰竭病人,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等渗尿。+ 20.慢性肾衰竭早期可出现低钾血症。+ 21.高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2.代谢性酸中毒时 SB 降低。+ 23.血液性缺氧又称等张性缺氧。+ 24.当红细胞内 CO2 增多时,氧解离曲线左移。+ 三、填空题 1.血清钾浓度低于 mmol/L 称为低钾血症。其产生原因为:钾摄入减少、

77、钾排出增多、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2.肝硬化产生腹水的机制为:肝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高压、继发性钠水潴留、清蛋白合成减少。 3.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血浆HC03 浓度原发性减少,血浆 SB、AB、BB 均 降低 ,BE负值增大,PaCO2代偿性降低。 4.碱中毒时血浆游离 Ca2+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病人可出现 手足抽搐。 5.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的变化,一般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_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_下降,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_下降_。 6.根据发热的病因不同,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前者是

78、由各种生物病原体引起,后者由_生物性病原体以外的因素 _引起。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_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 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_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和 溶血性贫血。 8.尽管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 但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_血容量减少_、 _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管容量扩大_3 个方面。 9.在休克期出现微循环淤血_,其组织灌流特点是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10. 肝性脑病时,引起血氨升高的原因是氨清除不足、氨生成过多_。 11.黄疸时巩膜和皮肤较易被黄染,这是因为他们富含与胆红素亲和力较强的

79、_弹性蛋白。 12.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增多_,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 _增多,尿胆红素阳性。粪色变浅。 13.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有_少尿或无尿_、_水中毒_、_高钾血症与高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_。该期病人死亡率高,最常见的死因是高钾血症_。 14.引起慢性肾衰竭的疾病中以_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慢性肾衰竭,它们的共同发病环节是大量肾单位被破坏。 15.成人 24 小时尿量少于400ml, 称为少尿, 24 小时尿量超过_2000_ml,称为多尿。 16.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会导致钠水潴留。 可帮助区分_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 18. PaC0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