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5339277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_郭鉴4527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7513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现状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 郭鉴 摘要:本文对上海市历史风貌道路空间尺度、道路两侧使用功能、道路环境景观等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在风貌道路保护和整治工作中暴露出的认识误区。进一步探讨历史风貌道路规划和实施的相应对策,希望为类似的风貌保护规划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为今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精细化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思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共赢。 关键词: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现状问题、对策探讨 1 引言 上海历史文化悠久,荟萃了众多优秀近代建筑和革命史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1986 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市历来重视历史风貌的保护,本世纪初,保护

2、工作重点开始由建筑单体向街区拓展。1997 年制定了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确定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核心的城市保护格局。2002年 7 月颁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明确了具体保护要求。此后编制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和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 ,于 2005 年 11 月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进一步明确了 144 条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道路将作为城市遗产体系的构成要素, 进行整体保护, 这些道路被称作历史风貌保护道路 (街巷)(下称“风貌道路”) 。这百余条风貌道路记载着城市曾经的辉煌与优雅, 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直接展示上海城市风

3、貌和文化的窗口。 在不断更新的城市建设中,加强风貌道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历史的感知,道路是最佳的载体,是构成“历史风貌区”的重 7514要元素。一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其间均留有不同时代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城市内涵,特别是具有一定丰富历史风貌和浓厚人文特色的城市道路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风貌道路承载的城市形态特色和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的演进历程,成为一种城市遗产。对其进行“原汁原味”的整体保护, 是完善和加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图 1 绍兴路街景 图 2 茂名南路街景 随着城市的

4、发展与不断更新,如何做好风貌道路的保护,并获得更多良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显得极为迫切。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由于过于注重 7515保护单体建筑而不是保护街道空间,造成风貌道路历史韵味的消逝,已经损害到整体的历史风貌,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遗憾。与此同时,由于理论和技术上的不完善, 已经开展的风貌道路保护整治工作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笔者通过大量的实践,对上海风貌道路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针对性的一些措施,力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城市遗产,风貌道路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问题和困境,保护工作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应向何种方向努力?”。 2 突出的现状问题 2

5、.1 道路两侧的居民结构变化剧烈,导致原真特色日渐流逝 风貌道路通常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形成的沿街功能特色和社区邻里交往模式成为风貌道路的活力源泉。 但是,随着房地产开发的不断升温,风貌道路地区的居民构成、建筑功能等变动频繁,带来了周边地区功能和社会层次的变化, 原有的功能特色、社会网络以及居住形态被损坏, 街道特色逐渐模糊, 现有的保护措施已经不能体现出原有的历史风貌内涵。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是原本亲民的风貌道路由于过度商业开发,失去原有生活韵味。风貌道路往往区位好, 是房地产开发中的热门。 其两侧用地原有的居住功能正逐步被置换。随着原住民的整体搬迁, 更多的境

6、外人士及高收入群体逐步迁入, 部分地段向高级居住社区转型, 带来沿线更加高端化和个性化的商业店面, 逐渐脱离了原住民的消费程度, 原本的生活韵味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代替, 历史的原真性只剩空壳。 7516二是原本邻里和谐的风貌道路由于租住混杂,失去原有环境品质。上海特有的里弄住宅大部分位于风貌道路两侧, 往往居住密度很高, 生活条件较为恶劣,且改造困难,有条件的原住民纷纷搬离,只剩一些老人,或者房屋出租。导致社区老龄化严重, 且吸引了大量外来低收入人群群租, 使历史街区的人口更加密集,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对街道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一些饱含历史韵味的环境细节、空间构成等逐渐消失,导致了风貌道路原真特色

7、和历史内涵的流逝。 图 3 绍兴路沿线地区的搭建 2.2 为满足交通要求,原有道路空间尺度遭到破坏 B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中指出: “道路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与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空间、建筑和其他环境要素而存在。 风貌道路从最初仅能通行马车和行人的道路到民国时期各成体系的租界道 7517路网络,到如今已经形成了融合一体、相对完备、满足现代化交通的道路系统。由于其两侧的历史建筑多建于路幅较窄的马车时代,有为数众多、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建筑存在与规划道路红线的矛盾, 风貌道路历史空间尺度与满足交通需求的矛盾显得较为突出。 同时, 随着部分路段的开发以及规划中

8、对于历史因素的忽视,以传统后退红线手法进行控制, 造成部分路段两侧空间界面和道路空间尺度与历史情况差异较大,传统街廓尺度感遭到破坏。虽然历年来对道路网络进行的多次梳理和规划调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予以一定的关注,但由于各种原因,依然存在新建、改建建筑对道路空间尺度不够尊重的问题。风貌道路历史空间尺度是体现风貌道路历史韵味的重要元素,经过局部拓宽以后的风貌道路,道路尺度和建筑界面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削弱了历史遗留的尺度感和场所感。 2.3 局部建筑的违章改建,破坏了风貌道路的整体和谐 风貌道路两侧建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历史建筑存在违章搭建、内部设施日益破败、沿街建筑破墙开店等问

9、题, 造成对风貌保护和环境品质的诸多不利的影响。 2.4 缺乏对公共空间和街道设施的有效维护,削弱了风貌道路的环境品质 大部分的风貌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除行道树绿化外,其他绿化质量不高,很多沿街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弄口等处)和视线可及的庭院绿化均缺乏应有的维护,对街道景观的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构成道路环境的其他各项要素,如围墙、铺装、街道设施、广告店招、市政设施等,也与历史风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 这一系列的普遍性问题是风貌道路在今后长期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点。 75183 更新和整治工作的困境 随着历史街区的复兴,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风貌道路及其周边地块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具有巨

10、大的价值, 并逐渐热衷于对其加以利用改造, 一些改造成功的风貌道路确实提高了整体城市形象。 但部分地段由于存在盲目开发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也造成了对历史风貌一定的损害。 3.1 更新模式过于简单化 由于风貌道路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区,其两侧土地价值较高,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项目在其沿线展开。 大部分更新项目都是在政府、 开发商的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对于地方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刺激作用。 这类更新以城市功能大改变及整体动迁为主要模式, 大刀阔斧地改变传统功能, 新增对地区经济有拉动作用的功能业态。 这显然区别于之前以历史社区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也使得道路两侧地区的社会网络发生了一系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转变

11、。 这种简单化的更新模式降低了街区保护和整治的难度, 但最大的缺点是丧失了街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进而改变了风貌道路两侧原有的特色和历史韵味。 例如茂名北路沿线地块,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建设正进行的城市更新, 就采用了这种整体拆迁的模式。 3.2 整治措施过于随意化 3.2.1 缺乏整体性 在目前的风貌道路整治中,缺乏对每条风貌道路个性的挖掘及整体风貌的关注,整治过于泛泛,易走入误区。在已进行的一些风貌道路的整治中,往往过于关注对单栋建筑或单片区域的修缮,但对于街道整体性的色彩、材质及尺度却 7519没有统一的控制,使得道路整体形象凌乱。 沿街建筑的改造与整修,彼此缺乏整体性的协

12、调,改造修整一新后的建筑反而让街道显得无序。 同时作为街道界面元素的围墙也仅与建筑单体相协调, 整治方法过于强调个体特征, 却忽略对于整体风格的把握, 以及整个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围墙风格的差异性过大,而使整条街道都显得不和谐。 3.2.2 对历史元素的生硬模仿 矫情的、布景式的对原有历史场景进行断章取义的模仿,是在风貌道路整治中常见的问题。 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弗兰普敦就曾将如此这般对历史场景的布景式模仿归结为矫情的地域主义。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对历史街道情景化的简单模仿,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原有风貌特征的严谨思考以及肤浅认识, 未能从深层次展开对历史的追溯, 将历史风貌延续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因风貌

13、道路大多位于原租界地区, 在整治中常出现模仿西洋古典风格,用现代技术去建造“新古董”的现象,这类过度的修饰反而破坏了原有的道路风貌特色。 武夷路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条街道,近期进行了整体的整治,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但是, 在部分沿街建筑立面及围墙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欧式生活情景浮雕,同时在部分建筑外立面增加了欧式建筑元素。 给人生硬、随意的感受,效果不甚理想。这样的做法并未从武夷路自身的历史风貌特征出发进行挖掘,过于牵强,浮于形式, 与整体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对于租界场景的布景式模仿反而不利于街道自身历史风貌的展现。 7520图 4 武夷路沿街界面的浮雕 3.2.3 对环境要素的不当处理 一些道

14、路景观元素的加入,与道路历史风貌自身无太多关联,过于牵强,应慎重对待。 例如溧阳路与甜爱路均进行了一定的整治工作, 将部分沿街围墙整修一新, 并增设了宣传挂牌。 溧阳路作为著名的文化街, 曾居住过很多文人墨客,因而设置了以名人名言为主题的挂牌, 而甜爱路作为著名的爱情街, 其围墙上则设置了以爱情诗词为主题的挂牌。 前者以褐色系的大理石为材质营造凝重素朴之风,而后者以仿木制的材质及中式特有的窗格形式烘托爱情诗句, 应该说两者均考虑到了保护道路的风貌基调,避免了过于张扬与夸张的元素, 用较为低调与朴素的手法进行设计。 然而这些增加的道路元素仍显得有些生硬, 与道路的关联度不高, 例如甜爱路两侧的西

15、式建筑与中式风格并不搭调,同时摆放有些过密的挂牌反而令街道显得杂乱。 7521图 5 溧阳路沿线的围墙和宣传挂牌 其实溧阳路与甜爱路两侧围墙内的绿化条件非常的好,若将围墙由实体形式恢复为历史上的镂空透绿的形式, 将庭院内部绿化及历史建筑更好地展现给路人,将比这些刻意增加的环境元素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部分道路整治过程中出现环境要素增加问题的同时,部分街道却在整治后出现了要素减少的问题, 同样不利于道路环境品质的提升。 整治过于追求整体环境的整洁感, 在将影响街道风貌的不利元素 (如杂乱的市政管线、 搭建建筑等)去除后, 却没有考虑将街道应有的休憩设施与绿化等保留并补充, 街道曾有的热闹、适宜的氛

16、围与人气在逐步消亡。 以雁荡路为例,作为上海较有影响的休闲街之一,已经过了几轮的整治,却变得由于缺乏一定的人气而日渐萧落。 虽将杂乱的市政管线埋入地下, 但连原本可见的室外餐桌椅、 遮阳伞及移动盆栽绿化等也消失了。 整个街道虽然整洁了很多,但显得相当的冷清。整治后,雁荡路车行道增宽,人行空间相对显得较为局促,同时空间单调,层次、尺度单一。作为一条与淮海路相邻的休闲街,缺乏容纳公共活动、供人群休憩聚集的空间,很难体现出其历史韵味和个性特色。 7522图 6 经过整治后的雁荡路街景 3.3 缺乏统一计划和多部门协同 一直以来,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都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单位进行,更多关注的是区域性的整治

17、和保护措施, 而对于风貌区内的道路及其两侧界面很少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随着风貌道路的确定,对于风貌道路的专项保护工作也开始展开,但是,风貌道路的日常管理控制涉及到多个政府主管部门, 内容繁复、系统庞杂,导致当前的保护工作缺乏一个全方位细致的行动纲领, 同时也缺乏多部门的参与与支持。目前大部分是由市容绿化和环卫部门开展的, 由规划部门主导、多部门参与的整治工作并不多。 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沿街第一层面建筑外立面的元素及道路本身的通行环境,无法带来历史街区的深层次复兴,历史神韵的完美体现。 75234 保护对策的研究 4.1 重视保护规划的作用 2007 年 9 月上海市批准了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

18、(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 (下称“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各区县规划主管部门应开展的历史风貌道路保护规划(下称“保护规划”)的编制及研究工作,一方面为历史街道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确保相关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按照若干意见 ,编制保护规划是风貌道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风貌道路保护规划是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上控制和指导道路沿线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 是道路沿线各项建设活动和相关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它不仅包括一般修建性详细规划所需的内容, 更应具有较强的控制和管理功能, 是以控制性与引导性条款为主的行动纲领。 风貌道路沿线编制各项建筑、 环境等专业规划方案以及进行各

19、项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保护规划的要求。 编制风貌道路保护规划的目的在于延续道路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历史风貌,起到两种作用:一种是“控制”,以这种目的而编制的保护规划是为该风貌道路长期的、不确定的建设和发展所作的管理文件,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为今后的建设项目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并适用于长期的规划管理;另一种是“引导”,也就是说编制保护规划是为了局部或整体的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指引性建议。 4.2 完善保护规划的编制 对风貌道路的规划研究需要以时间为线索,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区域进行分析,其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两个层次:1)空间维度上,其研究范围应以风貌道路为核心, 将赋予风貌道路特定历史

20、意义的区域一并纳入其研究范围;2)时间维度上,需以目前的道路风貌特色为依据,考察其形 7524成的年代背景,对风貌道路形成与演变的各个特征年代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每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往往记录着风貌道路某一段时期的发展历史, 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在时间维度上对风貌道路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不同特定时间节点的探究,剔除外在表象,寻找出道路风貌与街道个性真正形成的内在脉络,从而在规划过程中真正实现对道路风貌的延续。 若干意见中确定风貌道路的保护规划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但由于是历史地段线型空间的规划, 所以其与一般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保护规划除满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外, 还应重点

21、关注的内容包括风貌道路的功能业态优化、历史风貌延续、环境品质提升。 4.2.1 功能业态的优化 风貌道路及沿线城市区域是城市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承载着具体的城市功能。 合理的功能定位能够延续其风貌特征和历史内涵, 使其与周边城市区域和谐发展, 甚至可以成为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 功能业态定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延续原有的历史特征, 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 同时也要体现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精神。因此,风貌道路的功能开发更应做出翔实的背景研究,充分考虑到对于街区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进行合理的引导。 对于风貌道路沿线功能业态的定位应遵循“稍加引导, 自然形成”的总体原则, 必须从历史、

22、社会、经济的综合效能出发, 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疏解人口、 改善功能业态的地区功能发展模式。 4.2.2 历史风貌的延续 风貌道路的魅力就在于每条路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韵味,在保护规划中需提炼街道个性、 把握道路氛围、 准确定位风貌特点, 有助于道路历史风貌的延续。 7525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1)现状及背景研究更侧重于对风貌道路历史沿革、年代风貌特征、人文背景及现状历史建筑类型及风格等;2)原有道路的尺度和两侧建筑的体量关系,慎重对待局部路段红线拓宽的问题;3)对街道两侧建筑立面、围墙形式等须参考历史原貌及原始设计图纸进行重点研究;4)对于道路本身的各项构成要素,如铺装形式、路缘石材质等须结合

23、历史原貌进行重点研究。 4.2.3 环境品质的提升 在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的基础上,对各类道路要素进行深化,从个性入手,在细节落实,以小举措(而非拆迁重建方式)带来环境品质的改善,提升城市空间和历史人文方面的品质,延续和优化道路风貌特征,从而对整街坊路段的实际修缮和整治提供指导。 风貌道路沿线的环境改善措施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运用环境美学艺术为前提,控制好庭院空间、街头绿化布局、围墙形式、行道树、街道设施和街道家具等环境要素。 4.3 加强政策和制度的完善 风貌道路的保护和整治工作具有近期实施和长期指导、严格控制和适当引导并重的特点,保护规划制定难度高、各项管理复杂、实施工作涉及部门多。

24、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对风貌道路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实施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必须有系统性、权威性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因此,有必要加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区县为单位,形成切实可行的编制计划, 形成统一的管理依据和行动纲领。 在管理方面应将风貌道路保护规划纳入现已相对完善、 相对系统化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中, 使之成为其重要的深化细化内容, 融入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中, 依靠相对完善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法律法规予以严格落实。 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实行, 强调房地、 市容绿化、 7526市政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实施保护管理工作,比如切实建立定期的专家委员会和联席会议

25、制度,统一指导、协调保护工作中的相关事宜。 5 结语 风貌道路保护工作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协调历史与发展、道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延续风貌道路的历史特征、 完善上海历史风貌保护体系、推动地区与城市的发展。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城市发展的长期性政策,需要一个公开、持续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程序的支撑, 需要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文件,并在今后的实践检验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进而高质量地完成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俭、梁洁、陈飞,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的实践研究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探索,城市规划学刊,2007.4 2 扈万泰、魏英,传统风貌街道解析以重庆为例,规划师,2008.5 3 伍江、王林编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 4 郭鉴、徐伟、奚文沁,传承历史、提升品质上海市中心城风貌道路保护规划方法研究及案例探索,城市规划学刊,2008 增刊 作者简介 郭 鉴(1979) ,男,本科,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