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5251215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9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零丁洋(生于忧患、破阵子、鱼我所欲也、爱莲说、岳阳楼记)1343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填空题】 1.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 的决心。 3.诗的第二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宋 文天祥 2.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3.风飘絮 雨打萍 【选择题】 1.下列诗、词的最后一句与本诗的“篇末言志”相同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下列理解不

2、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干戈”是指宋元间的战争。 B“风飘絮”比喻个人的命运已难挽回。 C“零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慨叹。 D.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追述自己的仕途和多年的征战经历。 B.颔联形象写出国势危亡,表达诗人颓废情绪。 C.颈联写出了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处境。 D.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3、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6.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

4、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B 2.B 3.B 4.D 5.B 6.B 【比较阅读】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

5、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甲词题目中“壮词”的意思是 ;乙诗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 分) 2.甲词中“天下事”指 ;乙诗中“干戈”指 。(2 分) 3.下列对诗词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甲词从报国无门、借酒浇愁落笔;乙诗从回顾平生、追忆战斗生涯写起。 B.甲词中“八百里”指军营辽阔;乙诗中“风飘絮”形容大宋即将覆灭。 C.甲词上阙主要写将士驰骋杀敌;乙诗中间两联主要写个人官场失意的惨状。 D.甲词乙诗都抒发了精忠报国之志,作者的情绪都由慷慨激昂转向低沉压抑。 4.甲词最末

6、一句抒发作者 的悲愤;乙诗尾联抒发作者 的气节。(4 分) 1.雄壮的词;南宋(2 分) 2.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战争。(2 分) 3.A(4 分) 4.壮志难酬、宁死不屈(4 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7、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甲】诗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所作,【乙】文选自 (2 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B.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竹简,此指书册。 C.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此指苟且偷生。 D.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心:这种心,此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之心。 3. 鱼我所欲也 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过零丁洋 的主旨

8、句就是: , 。 (以上用原文回答) 。 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就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下列对诗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甲、乙两篇作者都通过叙写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B.甲、乙两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身处困境的艰难。 C.甲诗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乙文从人的物质需求写起,上升到人的精神修养。 D.甲诗抒情,悲哀沉痛;乙文说理,慷慨激昂。 1.文天祥 孟子(一题 1 分,错一字扣一分) 2.B(2

9、分)(选项中对本义和语境义的解释都是错的) 3.舍生取义(1 分,此空多写不扣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 分) 为信仰(理想、正义)不惜牺牲生命(1 分,此空如抄原文,写“舍生而取义”等,扣 1 分) 4.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如果,那么”1 分,“同时得到”1 分,“选取”1分。三个得分点,错一个扣 1 分) 5.C(3 分)(A.乙文没有写个人的人生经历;B.两篇都有比喻,但乙文没有表现自己的处境艰难;D.甲诗由悲愤转为慷慨激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以上诗文的作者所处朝代为 朝。(2 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选出诗文所传达的精神追求。(6 分) (1)过零丁洋 (2)爱莲说 A.与民同乐 B.洁身自好 C.舍生取义 D.寄情山水 1.(2 分)宋 2

11、.(3 分)(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3.(6 分)(1)C (2)B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诗文作者为同时代的宋朝人。 B.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拥有心系天下的

12、赤胆忠心。 C 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有过被贬谪的痛苦经历。 D.甲乙两诗文作者均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甲诗叙写了作者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感,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和深挚的爱国热情。 B.甲诗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能巧妙借景抒情,情境交融,抒发的情感慷慨悲凉,真挚深沉。 C.乙文中“二者之为”具体是指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物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览物之情。 D.乙文作者不仅劝勉友人看淡得失,自己适值贬官仍心忧国事,体现了其豁达的济世情怀。 4.乙文中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了“

13、, ”的旷达胸襟,也含有“ , ”的高尚政治抱负。而“仁人之心”在甲诗中则表现为“ , ”,展现了其 的坚定信念。(4分) 1.B(2 分) 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3 分) 3.C(3 分)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4 分) 跨越千年,总有一些精神和追求亘古不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甲诗作者 (人名)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乙文选自 。(3 分) 2.以下对甲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表现生平艰难、命运多舛。 B.颔联将

15、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现国破家亡的痛苦。 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地名表现被俘后孤苦无依的内心苦痛。 D.尾联以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句。(3 分)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请根据要求填写以下表格。(4 分) 篇目 摘录体现中心主旨的诗文原句 共同的追求(用自己语言概括) 甲诗 (1) (3) 乙文 (2) 1.(3 分,每空 1 分)文天祥 南宋 孟子告子上(写“孟子”也可,但写错扣分) 2.(2 分)C 3.(3 分)所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16、事情)。(关键字“是故”“甚于”“者”) 4.(4 分,前两空每空 1 分,第三空 2 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舍生取义,面临选择时为了正义付出生命。 【甲】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17、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甲诗中“汗青”指 。(2 分) 2.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4 分)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18、耳。 4.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 ”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 ”。(4 分) 1.(2 分)史册 2.(2 分)C 3.(4 分)人人都有这种本心(本性),(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4.(2 分)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2 分)留取丹心照汗青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

1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2 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甲诗前两句作者哀叹自己身世坎坷,自怨自艾。 B.甲诗表现诗人誓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 C.乙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观点“生于忧患”。 D.甲诗与乙文同样都是作者用以抒发心志的作品。 4.乙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这六人的共同特点是 ,作者列举事例的目的是 。(4 分) 1.文天祥 孟子 2.必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B 4.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 引出论述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