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5244737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晌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概述l(一一)本能本能l(二二)合群需要合群需要l(三三)自我肯定需要自我肯定需要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2009.4论述)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概述l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

2、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民主型行为倾向,专制型或服从型的行为方式)情感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理想的个人行为)二、人际交往的理论二、人际交往的理论(一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舒茨)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概述l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一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舒茨)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概述l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

3、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二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霍曼斯)真题(2008.4)9.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流、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叫做()A.支配需要B.情感需要C.包容需要D.沟通需要(2007.7论述)32,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2007.4简答)30.简述人际交往

4、的三种基本需要。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l(一一)什么是人际沟通什么是人际沟通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l(二二)人际沟通的功能人际沟通的功能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满足的功能 l(三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一、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第

5、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l(四四)人际沟通的类型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一、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2009.7)12.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2009.4名词解释)言语沟通(2008.4名词解释)非言语沟通(2009.4简答)身体语言的分类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l(一一)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与互补性l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

6、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l(二二)个人品质个人品质l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变得越来越重要。l(三三)接近性与熟悉性接近性与熟悉性l“远亲不如近邻远亲不如近邻”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二、人际吸引的条件(2008.4论述)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2006.4)18.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重大事件的看法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这符合下列影响人际吸引的哪一个

7、条件()A.熟悉性B.接近性C.相似性D.互补性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l(一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l(二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l(三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社会测量法的应用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莫雷诺 )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想到依赖、想到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群体群体的主要功能群体的主要功能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2006.4)5.下列哪一项不是群体的功能()A.给成员以归属感B.使成员具

8、有认同感C,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D.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要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l(一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l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l(二二)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l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l正性力量包括三个含义。一是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比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喜欢。二是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三是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l负性力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时成员就不能简单

9、地决定是否离开。二是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l(三三)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中的角色l(四四)群体的领导群体的领导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的一般特性(2009.4)13.由于单位规定调离者需退掉住房,而导致员工不敢跳槽的现象,是因为()A,正性力量B,负性力量C,群体规范D,社会助长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l(一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l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如“异性效应”)。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l2

10、.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原因: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三、社会影响三、社会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l(二二)去个体化去个体化l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11、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l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ll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三、社会影响三、社会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l(三三)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l1.群体极化l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

12、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l2.群体思维l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三、社会影响三、社会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l(四四)从众与服从从众与服从l1.从众l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云亦云、跟随潮流)l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

13、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l2.服从l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力、责任转移三、社会影响三、社会影响(2007.4)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A从众B群体思维C去个体化D社会干扰(2008.7)16.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是()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社会依赖D.社会助长(2009.7)15.将群体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的现象称为去个体化的心理学家是()A.阿希B.勒温C.费里德曼D.费斯廷格(2007

14、.7)6.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这种现象叫()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去个体化D.群体极化(2007.4)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A.群体极化B.社会惰化C.从众性D.匿名性(2008.4)18.人们跟随潮流,顺应风俗习惯的现象,称为()A.认同B,顺从C,合群D.从众(2007.7)7.有关从众的研究发现: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会()A.越高B.越低C.不变D.难以确定(2006.7)15,由于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做()A.依从B.服从C.社会惰化D,从众(2008.7论述)32.试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2009.4)14,学生服从教师,病人服从医生等服从行为,可以用来解释的原因是()A.责任转移B.合法权力C.从众行为D.群体思维(2006.4简答)简述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考点小结:1、人际关系理论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3、沟通的过程和模式4、人际吸引的条件5、人际关系测量的原理与条件6、群体的特点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