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备课本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75230772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备课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备课本(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 知道青少年时期, 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 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 10 岁开始,男生从 12 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 ,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

2、部特征方面的数据、 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 3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

3、:“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 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 5、课外拓展。 (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 (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4、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 ,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 ,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 ,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

5、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1)讲述:在 300 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

6、步推测?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 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 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 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 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 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 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 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 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 (3)课外活动: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自己

7、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讨论: 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 (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 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 并描述细胞的样子, 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讲解:细胞是构

8、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3 树木中的纹路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

9、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5、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 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 提问: 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10、 ) 二、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三、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 这些问题中, 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 四、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

11、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五、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 (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 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 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 (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

12、们什么信息? 六、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4 蘑菇 教学目标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4、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5、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6、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

13、组 1种) ,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一、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二、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

14、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三、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四、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 ,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 (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

15、五、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一、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

16、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二、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 (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 (4)名片展示与评价。 5 林中的鸟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鸟。 2、知道常见的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知道这些外形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是相适应的。 3、能仔细观察鸟的外形,并能分析外形与它的习性及生活环境的关系。 4、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有做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 5、能积极地与同学

17、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6、能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准备 1、啄木鸟、鹰、鸽、燕等鸟的飞翔状态的图或视频资料。 2、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图或实物标本。 3、鸟类在林中栖息、捕食的视频资料。 4、鸟类与人类关系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提问:你认识哪些生活在树林里的鸟?向同学们介绍你认识的鸟。 (2)出示几种常见的鸟的图片,交流:这些鸟以什么为食?它们的羽毛、翅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喙、爪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环境及生活习性的关系。 (1)观察鸟的翅。 观看不同的鸟飞翔的视频资料 (或

18、者挂图) , 提问: 这些鸟是怎样飞行的?它们的飞行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的飞行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观察描述鸟翅的特点,认识鸟翅的四种类型。 小结:鸟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适于飞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观察鸟的喙和爪。 观察啄木鸟、 麻雀、 猫头鹰等鸟的标本: 这几种鸟的喙和爪各有什么特点?(观察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标本,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鸟,学生在观察中可以看,甚至触摸,总之,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 整理观察记录,小组交流。 (虽然观察的重点是鸟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表达其他发现。 ) (3)研讨:鸟的翅、喙、爪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及习性的关系。 观看鸟

19、在树林里生活的视频资料(或教材上的插图) ,提问:鸟儿在林中怎样飞行?怎样歇息?怎样捕食? 讨论:鸟的翅、喙和爪,对于它们在林中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交流与小结。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鸟的这些外形特点都是与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及习性相适应的例子? 三、爱鸟护鸟,从我做起。 (1)师生交流:喜欢鸟吗?为什么喜欢? (2)播放鸟与环境和人类关系的资料片,提问: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讨论:为了鸟类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4)小结。 四、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 办一份以爱鸟护鸟为主题的小报, 或者设计

20、一幅爱鸟护鸟的宣传画。 6 谁吃谁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新课|标第| 一|网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

21、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 小组研究: 观察写的几

22、条食物链, 讨论: 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 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 ,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23、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7 茅草与锯子 教

24、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3、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6、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 ,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

25、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二、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X-k-b-1.-c-o-m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三、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26、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 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 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四、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

27、课时 一、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 二、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2)组内交流方案。 三、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

28、,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 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新-课 -标 -第-一-网 8 鱼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

29、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 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 、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 、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 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 同学们, 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

30、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 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 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

31、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 26 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 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 “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

3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 (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

33、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 ”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 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

34、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 41 页) ,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9 蛙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 实际生

35、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 两栖动物在种类、 外形特点、 生活方式、 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塑料缸) 、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 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 青蛙的外形特点、 行为方式、 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 (播放) 完, 展示 (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

36、生作任何讲解) 。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 (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 3、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ww w.x k b1.co m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 (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 。 三、开展科学研究。 1、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

37、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2、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 二、总结与交流。 1、 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 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 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 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2、分小组交

38、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 3、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4、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 31 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看书 31 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10 龟和鳖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

39、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 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

40、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 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此处可将本课所 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 2、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 受到惊吓时有什么

41、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 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 三、开展科学研究 1、 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 2、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 四、总结与交流。 1、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2、学生在课本 33 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3、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五、应用与实践。 1、看书 33 页下图或由教

42、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 (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 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 ,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 (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 10 龟和鳖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

43、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 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 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 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

44、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 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 2、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二、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 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 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

45、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 三、开展科学研究 1、 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 2、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 四、总结与交流。 1、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2、学生在课本 33 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3、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五、应用与实践。 1、看书 33 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46、。新课标第一网 2、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 (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 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 ,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 (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 11 池塘中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

47、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 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 、毛巾或卫生纸。 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 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 让学生仔细观赏, 然后回答:你从中

48、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二、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 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 (也可以是别的植物) ,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

49、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新-课-标-第-一-网 三、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1、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 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 池塘里凤眼莲生

50、长时,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 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 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 并作好相应记录。 X-k-b-1.-c-o-m 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

51、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 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 、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

52、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 6 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 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

53、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 (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池塘中的生物之间,除了食物联系之外,还有其他的依存关系吗?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观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 3、学生根据集体订正结果填写课本38 页空框。 二、总结与推断: 1、引导学生在小结“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存在着哪些联系?”的基础上推出“池塘群落”定义。 2、 假设与推断: 在池塘中, 如果植物或动物灭绝了, 将会出现什么现

54、象?(本环节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3、师生共同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习、理解过程可结合池塘、森林等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说明。 三、应用与实践: 1、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明白关于“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其他生物群落的含义。 2、课外选择一块草地,观察一下“草地生态群落”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课外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单元“自由研究”检查与指导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困难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55、。 13 做个小生态瓶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 2、 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 学生自备容器。 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

56、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3、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二、制订活动方案 1、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2、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 39 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

57、记录在草稿纸上。 3、小组汇报。阅读课本 39、40 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4、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 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5、分小组展开讨论。 6、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7、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 40 页空框内。 三、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1、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2

5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四、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一、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1、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2、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 3、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X 4、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5、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59、。 6、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 二、交流和讲评。 1、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 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三、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 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 四、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

60、,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究任务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是制作两个齿轮, 且满足一个要求:一个齿轮转 1 圈,另一个齿轮转 3 圈。 二、小组活动 先是讨论活动方案。 除了教材提供的几个提示需要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示如下要求:制作齿轮需要考虑到材料、工具及操作的安全性,制作的主要步骤,设计图纸,同时使齿轮的各齿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即各齿要均匀地分布。正式动手活动之前,教师还可以设定某些奖励措施,刺激学生更专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然后是小组制作。 在小组制作过程中, 教师可以参与到动手能力相对

61、薄弱的小组中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但教师直接参与的不要太多。 三、交流展示 让各组轮流在全班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 让大家根据完成的质量好坏、 工艺的好坏进行评定,兑现活动之前承诺的奖励。 www.x kb1.c om 14 水泥与沥青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 烧杯, 水, 计时表, 小铁锤。 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教学

62、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 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 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 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 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

63、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 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 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 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 会改变原来的形状, 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 待温度降低后, 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 在此基础上, 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 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

64、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 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 15 盘山公路 教学目标ww w.x k b1.co m 1、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 2、 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 并自觉地在实验中做到与同学默契配合。 3、通过辨析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到科学原理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关于盘山公路和教学图片、资料。各实验小组准备测力计或橡皮筋、 长短不同的木板、 带有牵引小环的物体、 四方的木块 (或字典,

65、用于搭建同一高度斜面) 。 第一课时 一、认识盘山公路,提出问题 先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盘山公路的特点。 从山底到山顶,没有直接修成一个直线的斜坡,而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形成“盘山”之状,谓之盘山公路。 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要修成这个样子?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通常学生都会谈到涉及坡度 (不一定是用这个说法) 的理解,教师则可以适时地介绍坡度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扫除理解、表达上的障碍。 如果学生理解盘山公路这个“变形”的斜面有困难, 就及时引出第二个生活中的事例,利用搭起的斜坡往汽车上搬运重物。要通过寻找更多的例子作支撑,帮学生理解。 二、研究斜面 首先,

66、要让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通过对利用斜面往汽车上运输重物,更好地帮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 必要时, 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演示, 把盘山公路“拉直”,就可以得到一个坡度更小的、 从山底到山顶的斜面, 从而区别直接由山底到山顶的斜面。然后提示学生把推测结果记录在书中的相应位置。 其次,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材料,或要求学生自备的材料,设计不同坡度的斜面,并明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怎样做实验记录表;做直接提升重物的实验,看测力计的读数;做坡度不同的斜面(固定斜面的最高点,使用不同长短的木板搭建) ,做沿着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的实验;如何读数等。实验方案不明确,就会影响到后面展开的研究。

67、 但是, 正如教材说明中所述, 本课的实验材料在组建斜坡时有多种组合方式,如果学生提出来, 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如果探究的充分,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教师就应该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划分做灵活安排,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 各小组开展研究时,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实验,随时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三、分析讨论斜面的作用 先组织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直接提升重物与使用斜面提升重物作比较,一是使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同一重物的比较。 如果出现个别组数据与其他组分析的

68、结论不吻合, 则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其他小组用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以让这个小组重新演示。 四、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让学生解释盘山公路以及利用斜面往汽车上搬运重物的理由。然后让学生 对生活中运用到斜面的事例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 斜面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完成。 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强对斜面原理的形象理解。 比如体验直接登上约1 米高的平台, 然后用木梯搭成斜面, 到达同样的平台,比较有什么不同。 又如使用木梯到达同一高度的游戏, 把木梯按照坡度大小不同设置成几组游戏, 让学生体验用力的情况。 或者教师设计包含有斜面原

69、理知识在内的目标游戏。 16 桥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特点等方面并不相同。 2、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体会到模型的制作在生活生产中的积极意义。 3、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桥的模型。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每小组准备两个木墩,6 张左右硬卡片纸,一次性杯子,若干围棋子。制作桥的模型时,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准备相应的材料。 教学过程 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课时 一、引导激趣 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桥, 让学生讲一讲对桥的认识。 然

70、后提示他们说一说家乡周围有哪些桥, 这些桥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通过生动丰富的学习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栩栩如生的桥的不同结构和特点,感受到桥梁的美。 在学生讲过所见到桥的情况后, 请大家思考:如何给这些桥分类,认识这些桥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最后引到认识桥有着不同的形状与结构上来。 二、研究桥承受力 直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不同形状结构的桥承受力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猜想各种桥的构造可能有哪些科学道理。 这些预测是否正确?需要组织学生制作桥的模型进行验证。 在各组提出自己 的实验方案后,学生自由实验,验证自己研究的桥。教师参与学生实验研究。最

71、后汇报研究情况,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桥的观察、分析比较、整理,归纳认识不同形状与结构的桥在承受力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 思考: 已经对桥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各种结构的桥的受力情况及它们的科学性, 你能运用你学到的科学知识设计一座新桥吗? 第二课时 本课主要是制作桥梁模型。 让学生设计制作桥, 是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先组织各小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 同时让其他组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质疑和建议。 如果有学生在课前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桥的相关知识, 也不妨让他们讲一讲。 接着, 让各小组按设计的方案制

72、作桥的模型。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行探究科学的精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评价。不仅是对桥的承受力进行检验,还要兼顾制作的工艺、 美观, 以及小组间相互合作的情况等。 因此, 教师和学生研讨、制定一个怎样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7 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玩具汽车为载体的学习,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玩具小车的运动,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 3、在描述玩具小车运动时,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

73、学准备 玩具小车,记录表。教师另可准备用于讨论公路汽车运动的动画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 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球场上按“剧本”模拟演绎,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布置观察任务:“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才能使别人准确地了解某一辆汽车或指定的某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回答,并提示他们把主要的描述内容记录在书中的空格处。 二、小组研究 教师直接指出, 本课将利用玩具小车来模拟车的运动,并学习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的物体。 各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开展研究, 教师重点提示两个问题:一是观测前的准备,一是准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

74、意地突出这两点。 有两种方式进行“游戏”可以选择:一是小组的全体同学一起做、一起说;二是把组内同学分成两组,一部分同学设计、控制车的行进,其他同学描述,然后交换角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应该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接着在全班进行交流,描述小汽车的运动。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他们交流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供后面的讨论所用。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所站的角度、观察对象、运动情况都不一样,但描述其运动时,主要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的呢?让学生从黑板上板书的记录要点中寻找共同点,从而梳理出描述运动物体

75、的一般要素。 三、总结、运用 再次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 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操场上骑自行车, 再来描述, 比较与课前描述的差异, 体会到学习的成果。 18 自行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自行车的齿轮原理,知道齿轮是轮轴的变形,使用齿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知道杠杆、斜面、滑轮、齿轮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机器是由这些简单机械组成的。 3、能在探究活动中提出大致思路,认识到齿轮有不同的咬合(或连接)情况,知道齿轮间不同的咬合(或连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通过对自行车所包含的相关机械的分析, 体会到对事物的分析常用到“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ww w

76、.x k b1.co m 机械实验盒,自行车实物,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先组织学生谈谈对自行车各部件的认识,如自行车车把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自行车把手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然后重点让学生谈谈对自行车齿轮的认识, 并推测它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尤其是齿轮齿数不同所起的作用。 学生 通常会认为它主要起到了传动的作用, 却不会意识到由于齿轮数的不同, 可以灵活地改变其转速。 二、研究齿轮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对齿轮的认识。 先让他们回忆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齿轮,并比较它们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哪些相同与在不同。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齿轮的用途,包括齿轮间存在相互咬合与用链条连

77、接的组合,这样可以为课的最后分析,体会齿轮的作用 。 第二步讨论实验方案。 首先要根据材料确定是研究齿轮间相互咬合还是链条连接的情形,或者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案后,可以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圈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 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醒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 ,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 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

78、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把实验结果统一反映出来, 如实物投影仪或通过黑板上的全班记录表等。 三、讨论实验发现 教师可以选择在组内先交流, 然后在全班进行沟通, 或者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确定。 学生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只谈结论或只谈发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当及时提示学生把实验的发现与所思考的结论间的联系讲出来, 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其中的精彩与不足。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可能还会提到本组实验发现的其他情况,对于这样的小组教师要肯定。 如果实验只做了相互咬合这样一种情况, 则还需要简要地帮助学生分析如果采用链条传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相互咬

79、合的情形, 可以很方便地计数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链条传动则不再是直接计数,而是通过链条这一中介,间接地推算出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如大齿轮转动一圈,通过链条经过了 30 个齿,这 30个齿的变化体现在小齿轮上,也应该经过 30 个齿,如果小齿轮只有 20 个齿,则说明小齿轮要转动 1.5 圈。从而很好地理解两个齿轮转速间的关系。 四、分析自行车的齿轮及其他简单机械 有了实验中对齿轮原理的认识, 再回到自行车的情形当中, 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自行车的其他零部件所涉及的机械原理,如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踏脚飞轮上用到了齿轮,以防止链条

80、打滑。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自行车,尝试对它进行改进。 改进自行车通常会采用发明创造中的某些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缺点改进法、优点迁移法等。 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改进自行车的设想 可以先让学生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自行车的认识, 给它“挑刺”,列举自行车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 并陈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 也可以对自行车能具有其他更多功能谈自己的想法, 并说明初步的解决方案。 再从全班学生的众多设想中, 优选出比较有价值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展开研究的问题,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小组研究。有的可能只是完成一些设想或改进的建议,教师应当灵活处理。 二、

81、学生动手研究 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前面讲到的某一方面,进行方案的细化,包括对材料、工具的选择,研究的步骤,还需要得到的帮助,或者只是一个设想等。之后就开始小组活动。 三、交流 各小组在全班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建议等,最后总结全课。 www. 19 常见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 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 2-3 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

82、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 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

83、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 注意倾听的习惯, 有了倾听, 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但对多数农作物,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

84、?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 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

85、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 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 有

86、些是本地区没有的,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 作物也各有不同。 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 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

87、理位置、 气候土壤条件, 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 认识家乡的农产品,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

88、做好记录。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20 农作物与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 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

89、豆,培养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 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 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 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 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 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

90、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 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 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 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第一,要给土壤样品编号。 为什么要编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编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序。 第二,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观察, 先是用眼睛来观察, 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是什么样的;接着用手来捻一捻土壤,看看土壤的颗粒大小,水分含

91、量的多少;然后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 第三,利用工具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大镜。在放大镜下,土壤里还有什么,又有什么发现。 第四,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怎么放土壤,如何搅拌,怎么静置。 这四个观察活动是有序进行的,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观察计划, 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开展观察活动并做好记录, 也可以把四个观察活动分步实施, 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对学生有些难度。 三、观察实验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观察活动。 在学生观察活动中, 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交流汇报 1

92、、分小组描述观察的土壤样品的特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2、总结三种样品土壤各自的特点,并用文字归纳在课文的方框里。 五、拓展活动 各小组分组交流汇报后, 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关于三类土壤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沙土都一样?所有的黏土都一样?沙土里含沙多,但是多的比例又有所不同;黏土里含黏土多,多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的辨证观点。 第二课时 一、引入学习 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认识了三种土壤, 当教师提出豆苗这一典型的农作物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的问题后, 学生会很自然底联想到把豆苗种到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

93、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 2、怎样才能知道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做对比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实验中获取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 讨论: 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了哪些条件? 本课中, 学生通过再次设计对比实验, 增强实验能力。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 交流: 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对比实验?你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实验方案,并指导完善。比如:你们的花盆放在什么地方?放的土壤一样多吗?黄豆种

94、多深?每天什么时间浇水?每个花盆浇多少水?怎样控制浇水量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 将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进行更加科学的实验观察活动。 三、学生实验 在完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 教师为学生提供花盆, 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1、为花盆编好号,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沙土、壤土、黏土; 2、用一根筷子扎同样深的小洞,把黄豆植入花盆中; 3、把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个位置; 4、制作豆苗生长记录表; 5、确定每组负责浇水、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浇同样多的水。 四、激励评价 1、评价每个小组在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种植实验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2、鼓励学生坚持认真观察,培养好自

95、己的豆苗。 本次观察实验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观察和记录,还要注意和其他老师的协作,争取取得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挑选颗粒饱满、生命力强的种子,也许有的黄豆种子因为一些原因而不会发芽,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并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豆苗生长发芽后的一段时间, 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豆苗的生长情况,指导学生对豆苗的生长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农作物适合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生长?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21 农作物与化肥 教学目标 1、了解化肥的作用,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2、能经过

96、小组合作,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3、能持续观察,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 4、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5、意识到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当施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培育一些玉米苗,尿素,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 学生准备:实验方案记录卡,观察记录表,每组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化肥施用情况调查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一、提出问题 1、 问题: 你知道农田一般都施用哪些化肥?关于化肥, 你都了解哪些事情? 学生可能知道农田里一般都施用一些化肥, 具

97、体到是什么化肥, 学生不一定清楚。 也有部分学生知道一些化肥的作用, 这个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了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尿素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知道? 关于尿素,学生可能知道它是一种化肥,会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尿素是什么样的, 更没有真正给农作物施用过, 因此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仅限于书本知识或听他人的介绍。 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做, 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这样获得的认识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深刻得多。 要知道尿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就必须做对比实验。 因为有了前面做土壤对比实验的经验, 学生知道, 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二

98、、制定实验方案 1、讨论制定对比实验方案。 经过小组的讨论, 学生会比较容易制定出一个实验方案。 在指导学生制定对比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方案后,教师应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对比实验的方案。具体来说,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就是施肥, 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验方案简单地写到黑板上, 供学生研讨和参考。 2、制定观察记录表。 引导学生就观察项目进行讨论, 制定观察记录表。可以就怎样记录、每天记录还是隔一天记录、记录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项目等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 三、进行实验 1、种植玉米苗。

99、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 现场示范种植玉米苗,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及时完善实验方案。 第一步:学生挑选大小一致的玉米苗,小心种植到花盆里。 第二步:给三个花盆浇同样多的水。 第三步:给三个花盆编号。 第四步:给 1 号花盆施用 1 汤勺(约 20 克)尿素,2 号不施用,3 号施用 4汤勺(约 80 克)尿素。施肥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施用尿素合理?是直接施到在土上面,还是埋入土下?是施放在花盆中间,还是施放在花盆边上?施肥地点离玉米苗多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在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 让学生先自己讲述怎么做,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

100、提出建议和意见,让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 2、分组种植玉米苗。 教师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种植, 特别要强调每一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放置花盆。种植完成后,学生可能会忽视怎样放置花盆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种条件下。 4、记录。 种植完成,对本组的玉米苗进行身高的测量,并做好记录。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为主要观察记录员, 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观察日记上做记录,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别的小组交流玉米苗生长的情况。 四、小结评价 1、学生自主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突出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表扬。 3、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鼓

101、励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观察发现与其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 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 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 小组在交流汇报时, 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 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 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 1 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 施用 4 汤勺尿素的玉米苗

102、生长情况又不同, 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 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三、资料链接 1、出示关于施用化肥的资料,交流各种化肥的作用。 2、思考:是不是化肥施用的越多越好? 教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农村施用化肥现状的资料,期望这些资料能引发学生思考,化肥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化肥能改

103、变我们的生活, 但是过多施用化肥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从而意识到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四、调查当地的施肥情况 1、学生交流他们了解的本地农民施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过程中, 希望学生能体验到化肥施用的情况的危机, 产生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内容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就要调查的内容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 针对当地的实际, 建议调查计划应包括施用化肥的种类, 每亩地近三年每年施肥的数量, 农作物近三年的产量、质量等情况。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利用其他时间组织学生交流。 22 大棚蔬菜 教学目标 1、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知道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

104、生长的季节。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 3、能制定考察计划,按照计划考察大棚,对考察结果进行记录。 4、能根据对大棚的考察记录进行分析,认识到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5、 意识到大棚蔬菜能方便和改善我们的生活, 但是大棚蔬菜也有不足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反季节蔬菜,提前建造一个模拟塑料大棚,温度计、湿度计等。 学生准备:温度计、湿度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 了解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 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 制定考察大棚的 计划。 一、认识几种反季节蔬菜 出示几

105、种课前收集到的几种反季节蔬菜,组织学生观察。可设计以下问题。 1、认识这些蔬菜吗? 2、知道这些蔬菜正常状态下是什么时间上市的吗? 农村的孩子知道各种蔬菜的生长季节, 但可能很少见到这些反季节蔬菜; 城里的孩子经常见到反季节蔬菜, 但对这些蔬菜的正常生长季节很陌生。 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前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反季节蔬菜,比如西红柿、豇豆、辣椒等;提前让学生访问家长,了解西红柿、豇豆、辣椒等常见的蔬菜的生长季节,这样才会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对比这些蔬菜的生长环境。 二、交流关于反季节蔬菜的知识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并做记录。 1、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大棚种植的? 2、这些蔬菜正常

106、生长时是什么时间上市? 3、把你认识的反季节蔬菜的名称,以及它正常生长的季节写下来。 学生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写出 35 种,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前提前安排学生收集。 三、猜测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交流:你知道哪些反季节蔬菜? 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反季节蔬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这可能与大棚里的什么条件有关? 学生可能会猜测:与气温有关,与湿度有关,与太阳有关,还可能猜想与大棚里的生物有关等等。这些猜测与学生在此之前进行的农作物与土壤的研究、农作物与化肥的对比实验的研究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在一块土壤上,在上面建造大

107、棚后,农作物的哪些生长条件发生了改变? 3、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猜测写下来。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猜测,其目的在于,收集事实后能和自己以前的猜测做比较。 四、制定考察计划 在考察真正的大棚之前, 应该制定一个简单的考察计划。 比如要考察哪些内容?考察时要带什么仪器?记录表如何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 1、要到大棚里去考察,我们做哪些准备?带什么工具或仪器? 2、大棚里面和外面会有哪些不同?我们要考察哪些内容? 3、怎样设计记录表? 4、我们如果要考察大棚,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向全班汇报、 交流他们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围绕温

108、度和湿度等来制定考察计划。 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除了要考察大棚内的环境外别忘考察大棚外的环境, 这样才能把大棚内外的环境进行对比。 大棚内外的事实应该包括气温、 湿度等内容, 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更多关于大棚里的信息。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考察真正的大棚,分析大棚的环境为什么能种植反季节蔬菜,辨析大棚蔬菜的好处与不足。 一、提出考察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带学生考察时应该再次强调注意安全等事项。 教师要考虑细致,要具体到坐什么车,怎样走,怎么分组,带哪些工具和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记录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考察计划,再提出出去

109、考察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实地考察 教师带学生一起到大棚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 三、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实 考察大棚里的生长环境后,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分析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考察大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知道,大棚里的温度比外界高,湿度比外界大。还有推测,比如大棚里二氧化碳浓度高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对学生能积极动脑进行推测的行为加以鼓励, 但对推测的结论则不予肯定,因为推测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2、 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阳光、 空气和土壤。 3、大棚里哪些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大棚里的温度较高,湿度

110、较大,适宜喜高温的农作物的生长。 4、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教师引导学生就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分组展开研讨,把学生研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四、思考与拓展 1、大棚蔬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吃过大棚蔬菜吗?它的味道和自然生长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2、大棚蔬菜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3、通过研究大棚蔬菜,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大棚蔬菜虽然四季都有,特别是在冬季,能丰富我们的餐桌,但是由于大棚里的农作物受阳光照射不够,导致口味较淡,维生素含量偏低。大棚蔬菜由于这些不足, 还是没有正常生长的农作物好吃, 营养也不如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农作物。由此,希望学生能意识到,大棚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大

111、棚也有其不足。 23 防治病虫害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以上常见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2、认识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3、会用简单的方法去处残留在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 4、意识到农药的危害,初步形成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现代农业思想。 5、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种利用自然的力量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教学准备 各种防治病虫害的图片,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资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知道人们采用的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并对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归类, 认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一、引入学习 结合上节课

112、的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同学们在大棚里看见哪些动物?有没有看见虫子在吃大棚里的蔬菜? 这一问题不仅唤起了学生考察大棚的愉快经历, 还提示学生, 观察时要注意深入,观察更多的内容。 二、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研讨:如果这些大棚里面吃蔬菜的虫子很多,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般说来,病虫害过多,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 2、除了我们知道的一些虫子之外,还有哪些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利的影响? 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农作物还会“生病”。除了被一些小动物吃掉,农作物还会被一些微生物感染,有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叶子,有的吃农

113、作物的的果实和种子,有的破坏农作物的根系,还有的会使农作物死亡。不同的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病虫害分别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三、了解人们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1、交流:既然病虫害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你知道人们采用了哪些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交流, 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知道使用农药来消灭害虫, 也有一些学生知道深耕和晒种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但是对于深耕、晒种、植物检疫、诱杀、生物治虫等办法为什么能防治病虫害,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人们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及其原理。

114、2、归纳:这些方法中,哪些使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 在这些办法中,除了使用农药、诱杀昆虫、进行植物检疫之外,都是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这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深耕是把土壤翻开, 利用夏季阳光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气温来杀死地下的害虫和病菌; 晒种是利用阳光给种子加热, 晒死或赶走藏在农作物种子里面的害虫或消除病菌; 生物治虫是利用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让不伤害农作物的动物吃掉有害于农作物的动物,比如青蛙吃稻螟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等。 对防治病虫害的办法进行归类, 就发现, 除了使用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之外,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四、研讨使

115、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农药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效果较好,农药防治病虫害成为农民首选的防治办法。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使一些农药残留在植物体内,引起动物和人类的中毒,还会使一些害虫产生耐药性,对土壤、水源也产生污染,而且这些污染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农药的使用正在成为农业上的一个主要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倡导“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无公害食品”,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安全性,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潮流。 对于这些事实,学生并不一定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就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展开争辩,在争辩中达成一致的意见。 五、思考与拓展 在获得了关于农

116、药使用的一些事实之后,学生一定会感到震惊:农药的使用如此常见,但是农药的危害还不被我们所知。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学生作为未来公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 学会清除蔬菜和水果上残留农药的简便方法, 了解一些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办法, 根据某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提出一个利用自然力量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一、学会一些简单的清除残留农药的办法 1、农药的使用很普遍,听说过农药中毒的事情吗? 教师可以以一个农药中毒的事例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引发学生对处理残留农药的关注。 2、知道怎样能清除残留在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上的农药吗? 部分学生知道用流水冲

117、洗能去除残留在蔬菜和水果上的农药, 也还有很多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办法。 至于这些方法为什么能清除残留农药,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认识。 二、了解生物防治的办法 1、谈话:既然农药有这么多的弊端,那么防治病虫害应该用什么办法?你知道哪些生物防治的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就生物防治展开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有针对性地出示一些生物防治病虫害的资料。 2、写出自己知道的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在学生交流和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办法, 把这些办法写下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提出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1、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危

118、害农作物的害虫和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利用这种食物关系来开展生物防治。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关于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大棚。 2、能坚持对大棚里花卉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 3、能根据大棚种植的事实分析大棚种植的效果。 4、意识到在建造大棚的过程中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每组三根(或四根)1.5 米长的竹片,一块 21.8 米的薄膜,一块 11 米的土地,一张记录表,几株反季节花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大棚的知识 1、谈话:还记得我们考察大棚的活动吗? 教师引导

119、学生回忆考察大棚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棚的记忆。 2、大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哪些优势? 提示学生回忆大棚里面的情况: 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对喜温喜湿的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二、设计一个大棚 1、观察实验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建造一个自己的大棚? 2、每个学生自己在纸上试着画或者写出大棚设计方案。 3、小组内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4、把小组认同的设计方案在全班交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动手搭建一个大棚 1、各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搭建大棚。 2、种植花卉。 3、进行观察记录。 四、整理事实(建议在种植花卉2 周后进行) 1、学生交流汇报种植情况。 2、分析事实:大棚对于花卉的生长有什么好处? 五、总价拓展 1、总结:对于我们自己建造大棚进行实验,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评价,教师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突出表现、合作精神、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后续研究。 3、拓展:利用大棚还可以种植哪些农作物?大棚内怎样防治病虫害?你有哪些好方法?下去后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