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5199675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8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 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 时光荏苒,我们虽然似乎还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回过神来,365 天已经匆匆而过,转眼又到了盘点收获、总结教训、展望未来的时节。那么,刚刚过去的 2006 年中,中国展览业呈现出怎样的宏观发展态势、市场运行特点以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呢?本章将以2006 年中国展览业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课题组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 对 2006 年中国展览业的总体运行态势做出全面系统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展览业宏观发展态势 以 2006 年中国展览业中发生的标志性重要事件为线索,我们可以发现,本年度中国展览业在宏观层面上具有如下 8 个明显特征: 一、展览业继续得到党和国家领

2、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展览会作为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一如既往地受到了中央政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政府各部委负责人, 经常通过参加展览会、 在展览会上发表演说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层面肯定了展览会在推动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 促进商品贸易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从而大大地鼓舞了会展从业人员的工作信心和热情; 二是对展览行业系统内的各种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样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例如,2006 年 1 月 11日至 13 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中,全国人大

3、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应邀出席并作重要演讲,明确肯定了展览活动“在促进经贸、文化、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 ;11 月 8-11 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的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 73届年会中,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本届年会的召开发来贺信,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应邀出席了年会开幕式并致词。 二、行业立法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热点 2006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扶持、 促进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工作成为年内会展业立法的热点。 早在 2006 年初,在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国际展览业协会(UFI) 、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

4、AEM) 、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四家国际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会展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在本次会议上, 中国贸促会和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共同签署了 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共同声明 ,号召中国会展业界重视会展活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1 月 12 日,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此办法从 3 月1 日起开始施行。5 月 29 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贸促会联合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蓝天会展行动” 。对于会展期间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蓝天会

5、展行动”以宣传保护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为重点,以国际影响较大的展会为重点对象,以知识产权权利人反响强烈的案件为突破口,通过宣传、培训、交流、督察、通报等活动,全面提升我国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 各省市也通过地方性法规、 行业公约等形式相继推出了旨在保护展览会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 例如, 5 月 31 日约 200 家展览业机构负责人在北京共同签署 “守法诚信经营,保护知识产权”承诺书,共同签订了北京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公约 ,承诺尊重品牌展会的知识产权,不恶意盗用或侵犯品牌展会的标志、名称,杜绝假冒、侵权产品进入展会;10月份,广州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联合颁布实施

6、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意见 ,对展会中职能部门、展会举办方、参展商等各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 三、场馆建设结构性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新热点 2006 年, 东部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建设明显降温, 不少地区只是在延续以前的 “二期工程” ,新增项目减少。 但中西部地区的场馆建设骤然升温, 西安与武汉两城市的新场馆建设引人注目。 在西安,2006 年 4 月 7 日,总投资 45 亿元人民币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奠基。该会展中心项目总占地 1240 亩,计划建设周期为三年。其中展馆面积 10 万平方米,将有 5000个国际标准展位和 10000 平方米的室外展场,首期工程

7、计划于 2007 年 4 月建成。该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宏大、配套设施完备、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会展场馆。 在武汉,湖北江城最大的会展场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于 2006 年年底在武汉新区破土动工,预计总投资 70 多亿元。该中心总规划用地 1.75 平方公里,其中主场馆 20 万平米,星级酒店近 22 万平米,会议中心 3 万平米,拥有国际标准展位 12500 个。博览中心定位为以展览、展示为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商务、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国际博览城。除此之外,由德国展览集团(GEC)策划的武汉 CBD 会展中心项目计划也宣布 2006年内动工,2007 年底亮相武汉

8、。据悉,该会展中心建筑面积 5.4 万平方米,总投资 5.67 亿元,预计展览能力为 3 万平方米。 四、与国内强势会展资源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开拓中国业务的新途径 2006 年,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会展巨头不仅延续了以往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等传统做法,而且从 2006 年以来发生的国际合作事件看,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转向了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的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 (1)2006 年 5 月,郑州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将由郑

9、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协议的第一阶段为期 15 年; (2)2006 年 6月 12 日,中国机床总公司和北京国机展览中心宣布,与全球领先的展览及会议主办机构励展博览集团及其分支机构上海励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签立了一项长期合约, 以共同发展和扩张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CIMES) ;与此同时,励展博览集团总裁麦克拉斯布莱德 10月 18 日透露,励展博览将与广交会承办机构探讨合作,为此双方建立工作组,该集团年底将会在珠江三角洲开设继北京、 上海之后的第 3 家中国分公司, 而这个分公司很可能落户深圳; (3)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11 月份发布消息,双方

10、已于 2006 年 1 月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双方经过 10 个月的反复讨论,在具体项目以及各个方面的密切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区域合作蔚然成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2006 年,全国各城市之间掀起了新一轮的区域合作高潮。合作领域逐步深入到组展、场馆经营、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 (1)2006 年 6 月,来自江苏、湖南、湖北、云南、上海、深圳等各省市 12 家展览馆的 CEO 和高层管理人员齐聚深圳会展中心,深圳会展中心与到会的其他 11 家展览馆签署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 。合作内容涉及展馆宣传、自办展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

11、方面; (2)2006 年 9 月,第四届全国中心城市会展工作年会在长沙召开,在本次年会上,50 个中心城市的会展代表成立了会展联盟; (3)2006 年 10 月下旬,由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福建、沈阳、杭州和宁波十省市的国际展览公司发起的“中国国际展览联盟”在宁波成立; (4)在人才培训方面, 由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推出的现代会展岗位能力证书的培训考试项目,在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六大城市开展,实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并实现证书互认。 六、业界活动数量多、层次高,从国内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 2006 年,展览业内活动异常活跃,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

12、是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年内举办的业内交流活动大约有 20 次,同 2005 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层次高。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等 4 家国际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年内成功举办,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 73 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更是吸引了全球同业的目光; 三是从国内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 年内多次举办了基于大陆与港澳台合作的业内交流活动,如由商务部台港澳司、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局和澳门贸促局联合举办的“ CEPA 安排框架下内地与澳门会展业发展合作交流会” 、由澳门展贸协会等机构主办的“2006 国际会展产业 (澳门) 研讨会” 、 由重庆市

13、外经贸委、 重庆南坪会展中心联合主办 “港澳台渝会展合作论坛”等等。而且与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国家的相关交流活动在业界同样引起了较大影响,如由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等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会展业国际合作高峰会” 吸引了近 200 位海内外会展业高层人士参加。 七、教育培训发展迅猛,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培训成为新热点 2006 年会展教育培训工作稳步发展,业内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深入。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动有两个:一是 2006 年 3 月,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会展教育年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胜利召开。本届年会共吸引了

14、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等 30 余所高校的 60 多位代表参加。 与会代表就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会展教学与师资培养、 会展人才培训认证以及会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是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展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 “中国会展教育论坛大型会展案例学术研讨会”11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大型会展案例库的构想。 除此之外,2006 年会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会展专业人才资格认证项目的迅猛发展。 2006 年, 除了中国贸促会与 IAEM 联合开发的注册会展经理培训(CEM China)项目继续受到业界人士青睐以外, 长三角

15、以及广州地区的会展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 (1)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首先在杭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宁波六大城市开展现代会展岗位能力证书的培训考试项目; (2)由上海市人事局牵头,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世博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共同推出上海市会展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认证项目; (3) 2006 年 11 月, 广州市会展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办法 和 广州市会展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正式实施; (4)2006 年 11 月,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联合起草的会展业职业经

16、理人协会标准项目已经完成专家征求意见,进入了最后的审批阶段。 八、行业组织稳步发展,新组织以从事研究、教育和培训为主 2006 年, 会展行业组织稳步发展, 四家新机构正式形成。 既包括国际会展组织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全国性行业组织,此外还有地方性行业组织。 这四家机构是:(1) 由商务部研究院等单位发起筹建并由商务部主管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由商务部人事教育劳动司批准并在国家民政部备案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 (3)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中国区办事处; (4)河北省会展经济学会。 第二节 中国展览业市场运行特征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展览市场的运行特征,2006 年

17、课题组在 2005 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对京、沪、穗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市场进行了重点监控。监控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展览会总体数量、行业特征、季节特征等方面对三个重点会展城市的展览市场进行监控;二是重点选取了 35 家展览会,对 1436 家参展商和 714 位专业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考察参展商和观众对 2006 年三地展览市场的反映。从最终考察结果看,同 2005 年相比,2006 年京沪穗的展览市场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展览会总体数量有所下降,京、沪、穗三地分布比例基本稳定 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主要展览场馆公布的展览计划来看,2006 年三城市大约举办了 864个展览

18、会,与 2005 年的 950 个相比,总体数量下降明显。这种现象表明,京沪穗三地市场正在逐步走出近年来简单地数量扩张的困局, 展览会正在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课题组在关于展览会满意度调查中,得出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 2006 年三地展览会总体满意度高于 2005 年的调研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市场转型的特征。 除此之外,从京沪穗三城市举办展览会的数量看,与 2005 年相比,三城市展览会的地区分布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上海办展数量最多,占总数的 40%;北京次之,占 39%;广州所占份额相对较少,只占到 21%。 二、展览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各城市的热点展会与该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比

19、较吻合 调查结果显示,2006 年北京位居行业领域前 10 位的展览会占展览会总数的比例从 2005 年的 68.3%上升到了 72.4%。其中“房产、建筑、装潢”类和“教育、培训、艺术”类成为北京展览会中最活跃的领域, 这显然和北京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旺盛的住房需求以及北京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林立从而每年有大量毕业生的现状相吻合;上海位居行业领域前 10 位的展览会占展览会总数的比例接近去年的 70%,其中“房产、建筑、装潢”类展览会在上海仍居首位,同时由于上海机械、化工、汽车、造船等制造业明显优势,从而决定了机械化工类展览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上海一样,广州位居行业领域前 10 位的展览

20、会占展览会总数的比例继续和 2005 年的约 70%持平。与珠三角地区的“世界制造业工厂”的区域发展特色相关, “机械、工业、加工”类展览会稳居总体数量的首位。 三、展览会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参展人员在企业的管理层级有所提高 从 2006 年参展人员在企业的最高职位调查中发现, 不仅中高级管理人员占据非常高的比重,而且同 2005 年相比,参展人员在所供职的机构中的职位总体上有所上升。调查结果显示,2006 年由公司高层领导亲自带队参展的企业比重高达 61%,比 2005 年的 41%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公司中层领导带队参加的比重为 32%,仅由一般员工参加的企业不足 10%;而且,相对于

21、国内企业来说, 海外企业中公司高层领导带队参展的比重更高, 高出国内企业 8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海外企业,都对展览会这种综合性的营销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 而且从带队参展人员在公司职位有所提高的调研结果看, 展览会作为高效率的营销手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四、市场渐趋规范,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满意度均有所提高 随着国内展览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以及各种市场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 京沪穗三地的办展水平有所提高,2006 年针对三地展览会满意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参展商还是专业观众,对三地展览会的满意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从国内参展商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看,表示满意和

22、非常满意的比例约占六成,而 2005 年的相应比重还不到 50%;其次,从国内参展商对参展后的业务预期看,2006 年参展商表示参展后的业务预期肯定会增长的比重为 46%,与 2005 年的 36%相比增长了 10 个百分点;最后,从专业观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2006 年满意度明显高于 2005 年。特别是国内专业观众,2005 年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仅为 43%,而 2006 年却达到了 66%。这说明随着国内展览会的质量的不断提高,专业观众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提高。 五、民营企业在全部参展企业中占据“半壁江山”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展览会中最活跃

23、的参展主体。2005 年和 2006 年的调研结果均显示,民营企业在全部参展企业中占据 44%的比例,成为所有参展企业中所占比重最高的类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 年和 2006 年调查结果都表明,国有企业在所有参展企业中已经成为比重低的类型,2005 年的调研结果为 9%,2006 年的调研结果为 10%。 六、中小企业成为专业观众的重要来源 从专业观众所在机构的员工数量调查结果看, 派员参加展览会的企业, 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都以员工数量在 500 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这一比例高达 78%; 其中 100 人以下的比例为 47%,100 至 500 人的比例为 31%。 七、网络在展览会的组织和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在展览会的组织及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网上浏览展览会有关信息已成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了解展会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主办方通过 E-MAIL 方式向参展商以及专业观众发出邀请已经成为推广展览会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