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75128466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整理)1707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题型设计与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

2、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

3、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

4、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 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 与夏十

5、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 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 (1)这

6、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

7、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

8、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 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9、。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 字运用拟人手法, 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 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

10、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 “应” 字反其意而用, 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岂” “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 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 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 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 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

12、效果。(4 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13、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 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 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

14、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 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步骤二)。 答题示例 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一种水草。酲: 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 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 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 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

15、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 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

16、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

17、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 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18、 4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 -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 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可谓大内容, 大主题,但诗人却通

19、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

20、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21、“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

22、),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

23、、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

24、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25、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 答题时,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 不可泛泛而谈

26、;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

27、,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题精选 李商隐落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

28、,所得是沾衣。 (注解)落花:这首咏物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 846 年),作者正闲居永乐。当时,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境况不佳。曲陌:曲径。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不以华丽浓艳见工,而以白描擅长,在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B“小园花乱飞”本为人皆可道之景,妙在和“客竟去”联系了起来,如此,好像花落是因客去的缘故,从而使花情人意融为一体。 C颔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花乱飞”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缤纷乱舞,下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连绵不绝。 D“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了诗人的痴情

29、、执着和失落,他望眼欲穿,巴望友人能停下脚步,却事与愿违,友人仍要执拗地归去。 15尾联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4D 15尾联有三重意义:一是感叹花儿用自己的美艳装点了春色, 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感叹自己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泪下占襟;三是悲叹自己虽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 【解析】 14D 项,“他望眼欲穿,巴望友人能停下脚步,却事与愿违,友人仍要执拗地归去”理解不正确。“眼穿仍欲归”一句写出诗人的痴情和执着,他望眼欲穿,巴望花不要再落,却事与愿违,枝上残留的花朵越来越稀疏。 杜甫送人从

30、军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 杜 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无地”即地尽处,“近天”是天边头,极言戍边之地的偏远。 B 颔联想象友人将渡过人烟断绝的茫茫沙漠, 行军环境之恶劣溢于言表。 C颈联暗用李广难封之典故,用友人口吻,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D 标题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 阳关、 沙碛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15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

31、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14C(“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错,“封侯不计年”是诗人对远行友人的勉励与叮嘱) 15前两联写友人远行从军路途中的艰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颈联写对远行友人的勉励与叮嘱。既然你好武,就不要埋怨命运使你远戍边塞;为了实现封侯的壮志,就不必顾虑时间的长短。尾联写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边地冬季天寒地冻,白雪苍茫,你要小心谨慎,不要迷失了道路。(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鹤注】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原注:“时有吐蕃之役。”王粲诗:“从军有苦乐。”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度砂碛,累月断人烟。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32、。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上四,极言远行之苦。五六,代述其意。七八,作丁宁语。写景叙情,恻怛(c d:1.哀伤。礼记问丧:“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懣气盛,故袒而踊之。”后汉书祭遵传)入人。弱水、阳关,唐备吐蕃之所,沙碛又在其外。宁论命,死生不顾也。不计年,迟速勿较也。黄生曰:无地,谓地尽处。近天,谓天边头。此行不但封侯难冀,亦且裹革可虞。但以马寒雪盛为词,极惨澹事,偏作浓丽语,此风人善于立言。)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唐志:合黎山,在甘州张掖县。寰宇记:弱水,东自删丹县界,流入张掖县北二十三里。 【钱笺】删丹,汉旧县,属张掖郡。王. 头陀寺碑: “飞阁透迤,下临无地。”元和郡县志:阳关

33、,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之甫,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趋鄯善、莎车。玉门故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谓之北道,西趋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孟康曰:二关皆在敦煌西界。汉西域传:扼以玉门、阳关。岑参诗:“走马西来欲到天。”即近天之意。【鹤注】沙磺,谓流沙、碛石,自是两地名,禹贡:导弱水余波入于流沙。楚辞:“西方之害,流沙千里。”注:“言西方之地,厥土不毛,流沙滑滑,昼夜流行。”西州礌石碛,北庭都护府有小碛。【钱笺】北边备对:赵信降匈奴,武帝必欲越漠征之。言沙积广漠,望之漠漠然也。汉以后史家变称为碛,碛者,沙积也。曹植诗:“千里无人烟。”汉书:颜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后书:

34、班超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亦暗用李广数奇不遇事。或云:军中有功即封,不必计定年数。韩非子:齐桓公伐孤竹还,走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晋张方传:割流苏武帐,以为马帴。或作鞯,马鞍具也。梁简文诗:“宝马锦鞍鞯。 jin”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王维过香积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

35、次造访, 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 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 这一起语凭空而出, 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 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 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

36、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4、B 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15、 “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苏轼雨晴二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

37、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通过“浮萍”“蛙声”“梅子”等意象来写季节变换,景如画,景有情。 B.首联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C.海棠花已凋谢, 如梦一样难觅踪影, 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D.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但从“拄杖”“挑菜”“不见人”可看出实则孤寂落寞。 17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3+5=8 分) 16

38、C“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不准确,应该是作者通过海棠生命短暂,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故选C。 17.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感伤。对比。通过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善解人意的木芍药的喜爱和赞美。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赞扬,表达自己虽被贬谪,孤寂感伤,依然要坚守自我的心志。 赏析: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殷勤”“独自殿”将“木芍药”人性化,同时殷勤的芍药花,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

39、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由此可见,借物抒情,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内心充满了“迟暮”之感。结合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分析,表达自己虽被贬谪,依然要坚守自我的心志。 李白采莲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注】,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游冶郎:风流少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采莲女隔着荷

40、花与人谈笑风生, 给人一种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 正如王昌龄所写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B.颔联勾勒了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写出了采莲女内心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 C.岸上的游冶郎三三五五地在垂柳下驻足,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不愿离去。 D.尾联写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眼前落花纷纷飞去,诗人不免搔首踟蹰,愁肠空断,一种对时光飞逝、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15.后人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的形象的?(6 分) 答案: 14.C “他们为岸边优美的的自然景色所吸引” 理解错误,

41、游冶郎实际上是爱慕采莲女而不愿离去。 15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活泼、大方、明艳、娇美的采莲女的形象。(2 分)诗人直接描写采莲女的笑声、新装与香袖,表现出采莲女内心的欢乐,突出采莲女的活泼、明艳和大方。 (2 分)又用岸上游冶郎的驻足,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2 分) 白居易羸骏阅读练习及答案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注】骅骝:赤红色的骏马;驽骀:劣马。 9前八句运用衬托手法刻画了“羸骏”

42、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0后八句写出了“羸骏”怎样的命运?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答案: 三、(11 分) 9(6 分)用北风苍茫的黄河,衬托羸骏悲哀孤独身影;用冰河水、落雪的荒坟,衬托羸 骏无处容身的凄惨境况; 用严冬只剩荒草的田野, 衬托羸骏无法饱食的悲惨形象。(每 点 2 分) 10(5 分)无人赏识,视为劣马(2 分);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愤懑(失落) 王维送友人南归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

43、,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 悬知:料想。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 ”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 追随之意

44、。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 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 2 分) 李白行路难(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词赏析(共 13 分) 3(3 分)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45、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分析】本诗是一首旧题

46、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解答】 (1)本题的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因而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 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是否曲解原意, 张冠李戴。 看是否随意引申、 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

47、说成是全诗的特点, 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 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ABD正确; C有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是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故选:C。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点评】 解

48、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看是否曲解原意, 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王之涣宴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4阅读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绝句,完成题 目。 宴词 柳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 。 【注释】畎:qun,田间小沟。棹:zho,船桨。 (1)请为末尾句补一个字,使诗句完整。 (2)诗人参加宴会是为了 答案: (1)舟(2)送别 译文:

49、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 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 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李白古风(其十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 1314 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 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 即西岳华山的莲花

50、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 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 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 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里的 “豺狼” 都喻指叛军, 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14.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3.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51、 14.内容,前十句写游仙,指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6 分,每点 2 分) 柳永斗百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 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 终

52、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注】淑景(yn,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指女子的丈夫。 9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 分) 10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5 分) 答案: 9词中刻画了一位被丈夫抛弃,寂寞惆怅的主人公形象。(2 分)女子面对明媚春光,连斗草、散步都了无情绪,每日朱门紧闭; (2 分)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女子面对满庭落花无法排遣心中的怨恨。(2 分)(共 6 分) 10上片用美好春光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53、冷落;(2 分。仅答“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得 1 分)下片以“满庭花雨”映衬主人公的不幸遭遇,(2 分)烘托女子孤独惆怅的心情。(1 分)(共 5 分) 李清照临江仙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这首词李清照效仿欧阳修蝶患花所作的数阔临江仙之一。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

54、间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邃。 B.“云窗”一句通过描写云簇窗前、雾绕高阁的景象,描绘出庭院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阙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了对春来迟缓的厌恶。 D.“憔悴”“玉瘦轻”等形象,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 15.请简要分析“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含意(6 分) 答案: 14.C 【解析】 错在 “厌恶” , 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念丈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 15.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末句一个“肥”字,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更觉鲜明生动。同时两字相映。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早

55、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每点 2 分,答出 3 点 6 分) 苏辙题寄子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 题。 题寄子瞻 苏辙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注元丰三年,被贬在四川筠州的苏辙沿江而上,去探望被贬湖北黄州的苏轼,因风急浪大,船停磁湖二日不得进,因作此诗。 14.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案: (二) (6 分) 14.前四句写小船一直有

56、风相伴,行进顺利,但将近黄州时却风浪大作,不能前行。(2 分)用意:暗喻人生不能时时称意。 (2 分)引出下联感慨;并为尾联夜思作铺垫。(2 分) 虞美人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 【原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训练】: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

57、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 ”。(李煜虞美人) 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 劈头怨问

58、苍天, 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这句诗是: “_” 。(李煜虞美人) 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

59、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60、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 “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 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

61、,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5.“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春花秋月何时了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

62、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意对即可) 刘禹锡元日感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元日感怀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释: 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 湘南人:屈原于楚顷襄王

63、时被流放在湘、沅流域。 9. 请分析首联的表达效果。(6 分) _ 10.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 分) _ 答案: 9. 首联照应题目(1 分),“春至”“人未归”形成鲜明的对比(2 分),以屈原自比(1 分),抒发了有家不能归的痛苦(1 分),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1 分)。 10. 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者回答 “被贬不能归家的痛苦” ) 朋友散落的孤独之感 对以前所为反思后的痛苦 对年华老去的感伤(每点 1分,答出 4 点得 5 分) 孟浩然岁除夜有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

64、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哀婉悲凉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14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5 分) 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12.D

65、 13.B 14.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评分说明:诗歌内容简述 1 分;表达效果评析 4 分。 陆游寓驿舍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66、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 “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 指出自己重来旧地, 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C.颈联中“数竹” “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本诗不含情

67、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14.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A.“恬淡幽静”错,首联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气氛。 15.(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 (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每点 2 分,手法和情感各 1 分,点出颔联用典亦可酌情给

68、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诗歌鉴赏】 寓驿舍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律诗,诗人旧地重游,睹物兴怀,有感于人事的变化与身世的浮沉,遂作此诗以释胸中郁结。诗一开头便仿佛把读者带进一

69、个古寺,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扑面而来。客衣初解,四观寂寥,不由人想起这些年的宦海浮沉, 于是带出次联, 写此行的心情感受。 “鲲自化 “用 庄子 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三联紧承“仍归”,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 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

70、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这两句写往日题在壁上的诗句,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时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首尾回环,加深了全诗的怀往感旧之情。“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供人品味。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开始的“闲”、“古”、“掩”、“空”,到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客之孤独与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

71、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而独具机杼的是:全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 杜甫曲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

72、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 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73、: 【诗歌鉴赏】答案:1D; 2.物理:春有始末,花有荣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 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 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

74、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 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其情感的赏析。 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

75、“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 ,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

76、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 758 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

77、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悲哀。 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注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饘(zhn):稠粥。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

78、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 “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15.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二)(9 分) 14.【分析鉴赏】(3 分) B(“奠定了全诗寥阔萧瑟的基调”不当。) 15.【鉴赏评价】(6 分) 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每点 3 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79、其八)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绁:捆綁,束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 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 C. 第三联意谓青松

80、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D. 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 15. 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14. D 15. 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 以卓尔不群、 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

81、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

82、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 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

83、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 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 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