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生平事迹(已校对)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25.19KB
约9页
文档ID:575105436
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生平事迹(已校对)_第1页
1/9

1 2018-2019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生平事迹 获得“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守岛卫国 32 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担起未来的 80 后乡村教师张玉滚 1.钟扬——绽放在高山砾石的藏波罗花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 16 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 年 4 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词:立心天地厚超越海拔 6000 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 16 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生平事迹: 钟扬,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 年 9 月 25 日不幸遭遇车祸逝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 万年前,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这里是广袤壮阔的圣地,却是植物探索的禁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 50%,昼夜温差高达 45 摄氏度,鲜有植物学家敢于涉足 2011 年 7 月,珠穆朗玛峰一号大本营,海拔 5327 米下午 2 时刚过,狂风开始肆虐,抽打在人脸上,呼吸都困难 “钟老师,您留守大本营,我们去! ”学生拉琼看到老师嘴唇发乌,气喘得像拉风箱,不由暗暗心惊 “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 逆风而上,向珠穆朗玛峰北坡挺进,上不来气的钟扬嘴唇乌紫,脸都肿了,每走一步都是那样艰难找到了! ” 学生扎西次仁激动大喊, 一处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缝里, 一株仅 4 厘米高、浑身长满白色细绒毛的“鼠曲雪兔子”跃然眼前,骄傲地绽放着紫色的小花,它是高山雪莲的近亲,看着不起眼,但在植物研究者眼中比什么都美丽动人。

这里是海拔 6200 米的珠峰,这是一株目前人类发现的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 2 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他们追踪整整 10 年,在海拔 4150 米处发现了“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的崭新生态型;他们采集的高原香柏种子里,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花了整整 3 年,将全世界仅存的 3 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他们揭示了红景天、 独一味、 藏波罗花、 垫状点地梅、西藏沙棘、山岭麻黄、纳木错鱼腥藻等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对环境的分子适应机制…… 16 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 2.杜富国——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 颁奖词:临危岂顾身 “你退后,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生平事迹: 2018 年 10 月 11 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 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 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

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 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 “你退后,让我来! ”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杜富国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 ”一位医疗专家说,从伤员杜富国身上,他看到了一位新时代军人的钢铁意志正在逐步恢复的杜富国,对未来有很多设想:做播音员、学盲文、写扫雷队每个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3.吕保民——退伍老兵赤手空拳勇斗歹徒,身中 5 刀不退缩 2018 年 9 月 8 日,吕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颁奖词:见义勇必为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容凶残闹事横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断暴徒的路,聚拢起民间的正气侠隐于市,见义而勇,勇不在于强悍,而在于无所畏惧。

生平事迹: 2018 年 9 月 8 日 7 时,无极县东中铺菜市场早市上发生抢劫事件在无极县南汪村开小卖部的翟佳成和母亲曹爱芳县城进完货准备离开时, 一名中年背包男子突然抢夺翟佳成母亲手中的 3 挎包 “抢劫啊! ”翟佳成见状大喊一声,随后母子二人便与抢包男子争执起来 这时该男子突然从包里掏出一把匕首,对着翟佳成就捅了过去,顿时血流如注 “救救我孩子,救救我孩子 ”曹爱芳呼喊着 母子二人与歹徒拉扯的情景引起了市场里鸡蛋摊主吕保民的注意你要干什么! 把刀放下! ”吕保民大喝一声,疾步上前制止 为防止他继续伤害无辜,看准时机,吕保民从背后一把抱住歹徒,另一只手握住了他持刀的右臂不成想,歹徒将匕首换到左手,吕保民挨了几刀 歹徒几次想夺路逃窜,已身中数刀的吕保民紧追不舍随后赶来的向本令、王玉强、沈书军等市民合力将歹徒制服 这时,现场群众才发现吕保民的胸口鲜血淋漓,脸色蜡黄,汗衫已经被鲜血浸透送到医院后,吕保民已经处于休克状态 经初步诊断,吕保民身上被刺中 5 刀,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右胸部伴发肋骨骨折,左下侧腹部多侧肌肉断裂 经过手术和 10 多天 ICU 病房的观察治疗,吕保民伤情已趋于稳定,现已伤愈回家休养。

吕保民见义勇为的事迹,引发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老兵,好样的! ” “向英雄致敬! ” “有责任,有担当! ” 4.马旭——军中的“居里夫人” 2018 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 1000 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颁奖词:涓滴见沧海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生平事迹: 今年 9 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收到了一笔1000 万元的巨额捐助,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建设这是该县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助这笔巨额捐款,来自今年 86 岁的马旭大校捐给家乡的这 1000 万元,是她毕生的积蓄 马旭是中国第一名女空降兵,抗美援朝期间,马旭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她通晓英、日、俄三国语言,还和丈夫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 《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 ,填补了相关空白,被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他们还研制出“充气护踝” ,让空降兵着陆就像踩在气垫上,减少反冲力,减少扭伤情况。

此后,马旭和丈夫又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 5.刘传健——完成“史诗级”备降的英雄机长 2018 年 5 月 14 日,川航 3U8633 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 4 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 119 名旅客生命安全 颁奖词:胆气亦英雄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得越高,你肩上的责任越重在万里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2018 年 5 月 14 日,四川航空公司 3U8633 航班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长刘传健在气流吹袭和大量仪表被破坏的情况下,组织机组正确处置,飞机于 2018 年 5 月 14 日 07:46 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事后刘传健表示,事发前没有任何征兆,风挡玻璃突然爆裂, “哄”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我往旁边看时,副驾(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还好,他系了安全带。

驾驶舱物品全都飞起来了,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噪音非常大,无法听到无线电整个飞机震动非常大,无法看清仪表 事后记者采访时,刘传健表示瞬间失压和低温让人非常难受,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当时飞机的速度是八九百公里(每小时) ,又在那么高的高度,好比在零下四五度的哈尔滨大街上,开车以 200 公里的时速狂奔,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么? 记者:在自动驾驶完全失灵,仪表盘损坏,无法得知飞行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方向、航向,返航机场的位置等等? 刘:是的,完全是全人工操作,目视靠自己来判断,民航很多是自动设备,其他自动设备都不能提供帮助这条航线我飞了 100 次,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熟悉当时只想能不能把飞机安全操作下去,避免整个机组进一步受到伤害,要先减速迫降,而在紧急高度下降,噪音极大,自动设备不能提供帮助完全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迫降 飞行界资深人士表示,此次返航备降成功,确实非常不容易,堪称“世界级” 在整个特情处置过程中,驾驶舱前风挡玻璃脱落,驾驶舱的气温是零下几十度,风流又大,由于风挡脱落时对客舱设备造成了损坏,很多设备显示不工作,机长还要正确操纵飞机紧急备降去成都,整个过程相当惊险、应对非常不易。

这么大的高空事故,对飞行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严峻考验应对成功, 说明机长的心理素质非常过硬 从无线电录音中听上去, 机长比较淡定, 处理过程镇定果断,飞机最后平安降落 6.其美多吉——云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 公里、 平均海拔在 3500 米以上的雪线邮路, 来自党中央的声音、 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 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 29 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 35 圈29 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颁奖词:飞雪带春风三十忠诚风和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你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 5 生平事迹: 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 公里、 平均海拔在 3500 米以上的雪线邮路, 其美多吉工作了 29 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 35 圈 “只要有邮件,邮车就得走;只要有人在,邮件就会抵达 ”30 年来,其美多吉一直抱着这样的信念 在平均海拔高于 3500 米的雪线邮路上,其美多吉用 30 年时间和“老伙伴”一起跑了 140多万公里,运送省内邮件 37 万件,工作途中曾遇歹徒持刀抢劫,身中 17 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30 年来,其美多吉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

只在家里过过 5 个除夕,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在运邮路上…… 7.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 32 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 年,26 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颁奖词:孤云心浩然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生平事迹: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 年,26 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 “当时,我是自愿要去守岛的,领导说,岛上必须得有人去守,我也答应了领导,答应了就要做到 ”王继才毅然带着食物、衣服以及必需品上了岛 王仕花说, 一次带女儿上岛探夫被台风困住, 看到丈夫没人照顾, 而且十分危险 王仕花想,开山岛不能没有丈夫,而丈夫不能没有她她毅然决定辞掉镇小学教师的工作,把女儿托付给婆婆,与丈夫在开山岛风雨同舟 王仕花也上了岛,丈夫是哨所所长,她是哨员。

就这样,夫唱妇随两个人像一支队伍,一起劳动,一起巡逻王仕花娇小又胆小开始听着呼啸的海风、拍打的海浪,心里就打颤,整夜不能睡 现在, 王仕花的能耐可大了, 即使王继才有事出岛三五天, 她也能把小岛看守得好好的钻坑道,察海情,辨船只,记日志,王仕花干得一点不比王继才逊色 在岛上夫妻两个人的年工资是 3700 元,1995 年建了灯塔,又增加了 2000 元守护费上有老母亲,下有 3 个子女,凭这点钱,很难维持全家的最低开销现在,儿子考大学贷的 3 万元款还没还清,修建房屋的 6 万元钱也是王继才的姐姐垫的 为了生计, 夫妻俩干起了最苦的活 每年春夏秋三季, 双腿泡在海水中, 捕鱼摸虾, 捡贝类,铲海蛎,放蟹笼,大点的托渔船捎回港口去卖,小点的才自己解解馋,这样一年也有个三五千元的“外快” ,补贴家用 6 环视夫妻俩的岛上之家,也就是一间 20 平方米的旧营房一个煤气罐,一个小灶台,一个小方桌,一张木板搭的床,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在营房前,有棵苦楝树,这是王继才和王仕花上岛后栽活的第一棵树,如今已长成了岛上的“树王” 苦楝树象征着永不屈服,是夫妻俩的精神之树王继才说: “苦楝树都能在岩石缝里顽强成长,我们又有什么过不去的。

” 最让王继才觉得对不起的,是妻子 1987 年生儿子他太大意,没有提前送妻子去医院等到想起已晚,大风连刮 3 天,渔船靠不上岸王仕花在岛上临产前,王继才捶胸顿足,王仕花忍住巨大的疼痛,叫丈夫烧开水,煮剪刀儿子出生时,刚露出了头,叫丈夫一把托住;儿子刚落地,又叫丈夫果断地剪断脐带听到儿子第一声啼哭,王继才坐在地上也哭了 2018 年 7 月 27 日,王继才在开山岛上突发疾病去世,终年 58 岁 8.张渠伟——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 为渠县143802名 (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 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 ,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颁奖词:天下期为公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的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生平事迹: 四川渠县有 150 万人口,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原来有贫困村 130 个,贫困人口 143802 人,相当于 10 个人中约有 1 个人是贫困户。

张渠伟自 2014 年 3 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 143802 名贫困人口脱贫、130 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 ,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2017 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 0.04 和 0.211 月 4 日,他住院检查出患有“双眼开角性青光眼”和“耳石症” ,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 “我没有时间做手术,目前全县没有谁比我更熟悉扶贫工作扶贫军令如山,言必行,行必果明年我们渠县一定要‘摘帽’ ”张渠伟说,走上扶贫这条路,便没有退路,只有责任 但又有谁不害怕失明呢?“说实话,我也挺害怕的 ” 在空闲的时候,张渠伟会特意去街上,尝试闭着眼睛,融入眼前的一片漆黑,磕磕碰碰地走,让脚底感受盲道的痕迹他想,万一真的失明了,这就是以后的生活,总要慢慢适应…… 张渠伟在工作中是一条铁汉子,但对家庭的亏欠却让他一直不能释怀 “我的儿子年近 30岁,婚期因我工作的繁忙一拖再拖我的父亲年近八旬,十分牵挂常年奔波的我,老是给我打,但往往没说上两句就因我的忙碌打断了。

”说到自己的家人,张渠伟的眼睛里有了很多酸楚和愧疚因为扶贫,张渠伟还多了三个“孩子” 他们来自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谭其辉患有精神病,多年不言不语,全家就靠 70 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房子是石头垒 7 的,到处是洞,风来漏风,雨来漏雨 走访这家人时,张渠伟看得眼圈都有些发红这些年来,张渠伟经常下乡不在家,爱人多有抱怨 一个周末, 张渠伟特意带爱人去看望谭其辉一家 一进门, 就见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趴在破烂的桌子上写作业,脚边是几摊雨后的积水见到张渠伟,孩子们都很懂事地问好这次探访极大地触动了他的爱人 “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是个当妈的,见不得孩子受罪,我也要来和你一起帮助他们 ”张渠伟的爱人说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乡下的三个儿女送过去去年,张渠伟帮助谭其辉申请了易地搬迁,他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十多年来不曾开过口的谭其辉突然说了一句: “谢谢!谢谢你们! ” “现在,我只要上街就会走一走盲道,就是为了适应一旦失明后的生活但是我想,只要14 万贫困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张渠伟说道 9.张玉滚——守望乡村教育,一干 17 年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 元钱补助、年底再分 100 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 一干就是 17 年。

学校地处偏僻, 路没修好时, 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 5 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 “80 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颁奖词:风雪担书梦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生平事迹: 2001 年 8 月,刚刚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而当下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从那以后,21 岁的张玉滚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守着一份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家长们常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 ”听闻此言,张玉滚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2001 年到 2006 年的 5 年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这根扁担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也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从 2001 年到 2006 年,张玉滚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风里来雨里去,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有一年正月初十凌晨 5 点钟,张玉滚和学校里的教师陆喜安扛着扁担,拿了几个凉馍往镇里书店赶,一直走到正午才到达没顾上休息,挑选好几十公斤重的课本、练习本、粉笔后,用扁担挑着走路往学校赶一路紧赶慢赶,晚上 10 点多钟,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底板也磨出了一片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8 天黑看不清路, 偏偏又下起了雨, 他俩实在走不动了, 就找了个山洞, 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没等天亮就往回走,崎岖的山路上,他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冒雨前行,一步一滑,几次摔倒他的担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雨淋湿了因为,那里面装的是学生的课本…… 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 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一年新学期,眼看就要开学了,书本还没到齐,情急之下,张玉滚让爱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坐个机动三轮车到高丘镇拉书本回来途中,因山高路险,迎面过来一车辆,三轮车躲闪不及,不幸翻倒,张玉滚的女儿瞬间从妻子怀抱中狂“飞”出去,当场殒命。

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牺牲在为学生运书本的路途中,张玉滚至今不敢在妻子面前提起这个伤心的往事 2006 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至今,张玉滚骑坏了 4 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10.程开甲——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946 年 8 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 1960年, 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 从此消失 20 余年 从 1963 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 1985 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 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 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 颁奖词:大业光寰宇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生平事迹: 程开甲 101 岁,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 “八一勋章”获得者,2018 年 11 月 17日病逝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不被外敌欺辱,他毅然前往西北荒漠隐姓埋名20 余年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这才让我们中华民族如今骄傲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918 年, 程开甲在江苏出生, 1946 年前往英国留学师从玻恩教授并获得博士学位 1950 年,程开甲婉拒导师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启了他报效祖国的人生之旅 几十年后,有人问他,对当初的决定怎样想?程开甲说: “对于这个问题,刚离开英国时,我想得并不多 但回国后, 尤其是到了晚年, 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 我很感慨: 我如果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个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学家,绝不会有这样幸福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2017 年 7 月 28 日,在建军 90 周年之际,程开甲刚好 100 岁,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他我们国家军队的最高荣誉勋章:八一勋章授勋时,百岁老人虽然行动已多有不变,仍穿戴整齐我军礼服,胸前端正的悬挂着“八一勋章” ,留下了他给我们这个民族的最后一张影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两弹一星精神,也不要忘记那个艰难时代的苦难,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丢掉了民 9 族精神,也不要再次弯下腰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