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74892806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国学经典课题研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立 项 申 请 书 称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申请人(课题负责 申请日期 2010 年 8 月 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 题 论 证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2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

2、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课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3 题 论 证 国内研究现状: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有“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等。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

3、,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课题的突破: 已有的研究成果范围已经比较全面, 我们提出的课题预计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两方面着手,探求经典诵读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有机整合的有效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双养素质。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4 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包括负责人共有10位成员。从职称上看,6位小教高级,4位小教一级。从年龄上看,9位成员都在40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的占7位。从研究经验上看, 课题负责人张良才曾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已结题, 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课题负责人刘坤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

4、究正在研究阶段,多篇论文、课件等获奖;课题组成员也有论文获奖。从教学经验上看,课题组主要参与者全部是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有两名市级教坛新星、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两名区级优秀教师。 本课题组9位成员都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以高职称为主, 年富力强,业务精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教育科研团队。 资料准备: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较为丰厚。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种学科功能室齐全,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题组全体成员订阅了大量相关学术期刊, 并阅读了大量学术论文,资料准备充足。 科研手段: 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 并判断实验

5、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经费保障: 学校开办之初即制定了“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每期都拨有充足的教科研专项经费。 本校校长张良才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 可以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人、财、

6、物和时间的保证。 5 课 题 组 分 工 情 况 1、课题负责人张良才负责课题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2、课题负责人刘坤负责设计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组织理论培训、收集整理资料、召开课题会议、汇报课题进度情况、撰写研究报告等。 3、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学习和实验。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单位盖章 县 区 审 核 意 见 盖 章 6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意见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 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既极富哲理,发人深省,又语言精粹,极富情趣。经

7、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7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所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诵读国学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

8、趋如火如荼。 同时,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为顺应潮流, 同时也为打造学校书香特色, 我校在全校开展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

9、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8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 座谈等方式, 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

10、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双文素养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

11、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 并判断实验效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10、8、2012、8、),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9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0、9、-2

12、012、6、) 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探求如何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双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探索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 开展系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推动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 撰写阶段性计划、总结。 借助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创建书香特色校园。 (3)总结阶段(2012、6、-2012、8、) 课题组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民族的魂、 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

13、。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 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和谐发展。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 10 育模式。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1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为此,我们特进行诵读国学经典与培养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1、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因为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就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2、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15、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3、促进学生的记忆力。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 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 做到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

16、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4、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 11 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了解古老的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 1、课题研究的对象:濂水镇初级中学全体学生。 2、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 年10月) 1

17、、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和子课题方案。 2、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0年10月2012年6月) 1、熟读实验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和校本教材。 2、适时和其他实验学校之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开阔视野,相互启发,发现问题,提出策略,使实验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 3、学校班级积极创设各种环境,开设各种功能室,为学生诵读经典提供有利条件。 4、举行跟经典诵读有关的各项比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系统分析整理材料,开展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层面

18、的访谈及问卷调查。 2、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3、对学生的古诗文手抄报、古诗词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进行展览。 4、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申请结题。 四、研究方案: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天早上第一节课经典诵读课,每节课前的一两分钟,每周三兴趣小组活动时。 2、具体内容: 12 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教室环境也要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级开辟有“诗园,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绘画等等。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精选诗文,设计版面。 班级方面: (1)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

19、。每周中利用一节经典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 可以是诗句接龙, 也可以是你问我答, 或者是对诗竞赛, 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2)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每节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 改写古诗、 活用古诗、 欣赏古诗、 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20、 (4)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每个班级开设“诗园”园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读大王、小诗仙等,给予表彰奖励。 (5)组织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并让学生根据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 建议学校开展的活动: (1)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并作“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方案”的专题报告,让家长感受到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争取学生家长支持。 (2)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由负责播音的同学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 通过这个活动, 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 使学生

21、受到了美的熏陶, 可谓一举两得。 13 (3)组织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精选诗文、版面设计、绘画、书法抄写方面得到锻炼。 (4)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或两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5)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课本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熏陶。 (6)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集体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诗古诗的热情。 (7) 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 学校每学期进行 “古诗文诵读先进班” 评比活动

22、,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8)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的形式,每学期都要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积极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等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师生为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献计献策,将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9)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诗文手抄报,版面为8,各班上交10份优秀小报。让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办成漂亮的手抄报,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3、评价体系:在教师的组织下,每班每学期考核一次,对达到某一水平、数量的学生授予“诵读之星”的荣誉称

23、号,并张榜公布,发给证书、奖品,而且将考核得到的古诗诵读成绩单独列入学生素质报告册。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课题自2010 年8 月通过新站区课题组立项以来, 在市、区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4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学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国学经典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既极富哲理,发人深省,又语言精粹,极富情趣。经常诵读,既利于修身养性,又能使语言表达流畅练达,可以说国学经典文化真是人类

24、文化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学生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所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诵读国学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为顺应潮流, 同时也为打造学

25、校书香特色, 我校在全校开展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能恰当得体地引用所诵读的锦句华章,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以此奠定语文基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26、,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15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诵读情况,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

27、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通过整理、 筛选, 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研究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双文素养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语文与弘扬国学经典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28、。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 并判断实验效果, 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我校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16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两年(2010、8、2012、8、),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10、8、-2010、9、)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0、9、-2012、6、) 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探求如何以国

29、学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双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探索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 开展系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推动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 撰写阶段性计划、总结。 借助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创建书香特色校园。 (3)总结阶段(2012、6、-2012、8、) 课题组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总结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 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是否支持、 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

30、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的。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实施中,我们又分别设计了 17 两份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就国学诵读兴趣、诵读时间、诵读习惯、诵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这两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国学诵读情况有很大的转变。 2、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

31、我们在校园围墙外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学校走廊张贴着师生共同书写的“文以载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内容的书法作品,楼梯歇脚台处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吧,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睡前放松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 这是完

32、成国学诵读的基本条件。 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硬件建设,一是投入资金购买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以增加经典读本的配备;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三是要求各班建立班级读书吧,开展“存二读百”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班级图书吧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国学诵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3、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在选择国学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所以根据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

33、,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宋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针对对国学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则有计划地 18 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择有益的国学读物在家诵读,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一、二年级主要诵读对子歌、 三字经、 弟子规、百家姓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今后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打下了基础。中年级则拓展原有的三字经、 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

34、句,作为诵读的内容。高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经过诵读实践和研究,2009 年9月、2010年9月,经过学校课题实验小组的努力, 我们编写了 “传承经典 翰墨树人” 系列校本教材 国学经典诵读 、 论语 、书法人生三本,这三本读物汇集了国学经典精华,更凝聚了我校教师的美好愿望。 4、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如何诵读,学生却心中无底。为了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这节课可以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诵读游戏课、古诗词游园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

35、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二是每年级每月举办一次诵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三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 比如低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诵读方法不同,中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诵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诵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高年级则采用“诵读交流评析”的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诵读经典。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5、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 不

36、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 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 19 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国学经典所描绘的内容理解画一画,通过说、唱、画等形式,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们就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部分三至六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去浏览、 搜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国学底蕴。 6、开展活

37、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 让经典滋润童年, 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 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方寸世界蕴书情”美丽书签设计大赛、“读书明理,成就人生”黑板报专刊展评、“童年不同样”校园故事创作大赛、“徜徉书海,沐浴花香”手抄报展评、“书香妙笔”诗词设计大赛、“腹有诗书气自华”辩论比赛、“快乐就从书中来”课本剧自编自导比赛、“书香画韵”诗画设计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此外我们还举行了全

38、校性的“我读书,我快乐”的大型读书系列活动。实验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后期,在以上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礼仪随我行”、高年级网上共读及开通读书博客这些富有创意的读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通过这些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国学诵读的乐趣,国学诵读兴趣、国学诵读热情空前高涨。 7、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学校着眼于通过发挥激励评价功能,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

39、、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等级称号, 各项表现突出的, 授予“书香好少年”称号。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20 8、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提出“亲子诵读,最美丽的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我们通过“优秀诵读家庭”的评选来展示成果,以真正实现校家和谐的诵读

40、环境。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两年的课题实验收获, 让我们感到欣慰, 因为国学诵读已经犹如一条河流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它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变浓了 通过实验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 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编成拍手歌、谜语诗、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诵读学习遍及校园

41、。 2、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 实验前,学生绝大部分是被动地诵读,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诵读的良好习惯。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 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诵读中, 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 “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命运,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性增强,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3、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21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

42、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 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 即: 唱读抄画赛。 唱,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旋律, 把古诗词带入其中,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会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4、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两年来, 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 经典诵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经典诵读的感受

43、体验丰富多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文字欣赏能力提高了,而且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经典、 用经典的意识增强了, 在写作和交流时时不时地引用上几句经典中的句子,使得作文包括网上博文增添了不少文采。学校启航校刊上学生的作品让不少家长都感到惊讶。近年来,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其中2010年,我校有十多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小学生之友杂志上,在参加各级作文征文比赛中,我校学生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参加江西省新蕾杯作文比赛、祝福祖国六十华诞征文比赛中获省级奖, 六名学生参加全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中获市级奖, 2010年在丰城市首届中小学生“

44、美文共赏”朗诵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5、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两年的经典诵读,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每周一升旗时,我们能发现学生专注国旗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明亮了,二是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了、举止文雅了,学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的好学生。从前娇纵任性的“小公主”、“小皇帝”逐渐变得懂事了,连家长们也直夸“经典诵读”读得好。三是学生的行为改变了。我们发现如今许多好的行为正逐 22 渐替代以前不良的习惯。如以前三翻五次要求学

45、生不许带东西进校,可每天还是有学生吃零食后留下的垃圾,而今这种现象却日渐消失,教室里整洁清新;从前老师要求同学不可在走廊、楼梯口追逐打闹,可每天都看见部分同学在走廊上你追我打,而今,每当同学们迈进校门后,教室里便传来琅琅的书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感受到先辈们先进的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还做不到的, 今后应该怎样做。 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越来越好。 6、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 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教师所上的国学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教师通过理论学

46、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撰写随笔,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课题组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有多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其中课题组组长傅彬撰写的例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博客优势,促进作文教学分别发表在江西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陈涛老师撰写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发表在教师博览杂志上。此外,课题组成员有30多人次获省、市级论文奖,陈涛、陈娇莉老师分别参加省、市级以上阅读指导课获一、二等奖。 7、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 我校书香校园文化已成

47、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尽显文化气息的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外墙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本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校本教材和教研之窗,一个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立项、 结项, 一张张参加活动的获奖证书, 一对对亲子诵读的感人画面, 让走进实验小学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23 看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 我们倍感欣慰, 同时, 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 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48、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借助国学经典,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两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诵读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课题虽结题,但我们研究国学经典诵读的脚步不会停下,“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必须把弘扬

49、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段精辟的论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文化的积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鉴于此,在学生中开展诵读经典国学经典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任务。针对本次“中学语文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研究” 这一课题的展开, 我们设计本次问卷调查, 以期能全面、 准确、具体地了解与掌握我校学生生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的现状,为本课题提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整体思路 (一)设计目的 此次问卷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经典

50、习惯的一般状况,包括诵读兴趣、诵读原因、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方式、诵读效果以及诵读环境几个方面。为“中学语文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研究”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也为当前的国学经典诵读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减少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低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能力。 (二)设计依据 问题的设计, 一是中学语文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研究的方向与目的; 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 24 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 针对目前中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经典情况,设计了 11 个题目。依序涉及诵读兴趣调查、诵读原因(目的)调查、诵读时间调查、诵读范围调查、诵读方式调查、诵读效果调查、诵读环境调查几大方面。 基

51、本做法 (一)问卷形式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集中性不记名式调查。 (二)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问卷标题、样本资料、调查说明、调查题目四个部分。 1.问卷标题 农村小学学生古诵读经典诗文情况的调查问卷 2.样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一百八十名学生,包括各个年级。 3.调查说明 在调查问卷发放时以亲切、商量、平等的姿态,简要地说明确调查的主题,说明调查的要求,同时在卷头印制答题说明。 4.调查题目 每道客观选择题,一般按由高到低的层次顺序设置了四个选项或三个选项。包括一道多选题,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结果科学化、准确化。 (三)调查取样 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是我校一至六年级随机选取的一百八十名学生。需要说明的是,尽

52、管我们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答卷,并随堂收卷,但学生在答卷时,一些题目出现了无效答案或出现无效答卷,以致每个题目的答题总人次数不尽相同。所以,去除2份无效答卷,在算百分比的时候,以178人为基数进行计算。 问卷分析 (一)中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分析 (1).你喜欢欣赏、阅读国学经典吗? 选项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很讨厌 25 人数 43 36 86 13 百分比 24.16 20.22 48.31 7.30 (2).你喜欢背诵国学经典吗? 选项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很讨厌 人数 33 50 77 18 百分比 18.54 28.09 43.26 10.11 (3).你是否主动背诵国学经

53、典? 选项 主动背诵 老师要求背诵 不太认真背诵 不愿意背诵 人数 24 117 20 17 百分比 13.48 65.73 11.24 9.55 (4).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国学经典的态度是? 选项 很有兴趣 兴趣一般 偶尔感兴趣 不想去读 人数 46 46 66 20 百分比 25.84 25.84 37.08 11.24 26 针对此方面,调查设计四道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22的学生不喜欢欣赏、阅读国学经典,并有48.31的学生态度一般,另有7.30的学生持厌恶态度,在背诵方面,喜欢背诵国学经典的学生占 18.54,65.73的学生只在教师要求下进行背诵,48.32的学生不愿意或不想去

54、涉猎课外国学经典。 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不愿意涉猎课外国学经典。为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获得成功体验。 (二)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经典原因(目的)分析: (5).你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选项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提高学习素养 感受美的熏陶 为了应付考试 人数 26 58 38 56 百分比 14.61 32.58 21.25 31.46 关于此方面的调查显示:31.46的学生,即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诵读国学经典,68.54学生出于吸收传统

55、文化精华,提高学习素养或感受美的熏陶为目的。 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经典国学经典对他们学业及生活方面的积极意义。 因此宜通过研究、实践,寻求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良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的诵读经验,促进学生“诵读生活化” 。 (三)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时间分析: (6).你一般在什么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7 选项 早读课上 自习课上 晚上在家 闲暇时间 人数 59 12 64 43 百分比 33.15 6.74 35.96 24.16 对于诵读时间的调查,本问卷侧重了解学生在校内与课外的诵读时间比

56、重,结果显示,33.15的学生主要在早读课上进行诵读,自习课诵读的占 6.74,晚上在家诵读的占35.96,另有24.16的学生在闲暇时间进行诵读。 调查数据表明:在校内,教师留给学生诵读的时间主要在早读课上,早读课历来是诵读国学经典的主阵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在家进行诵读活动,而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属于自制力较强且对国学经典兴趣较为浓厚的学生。针对阅读时间的分布,语文教师应对早读课进行合理安排,并制订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与目标,优化课堂内诵读。同时应沟通课内外,与各科任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留出在家诵读的时间,尽量为学生提供较为富裕的时间。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兴趣,争取使国学

57、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一项自主活动,使之成为精神的享乐过程。 (四)中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范围分析: (7).平时你有没有诵读一些课本之外的国学经典? 选项 很多 一般 一点儿 根本没有 人数 18 53 80 27 百分比 10.11 29.78 44.94 15.17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记诵积累, 不仅在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数量结果, 还特别强调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语感培养等。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选择易于背诵的诗词曲等古诗词, 28 接近一半的学生不能获得情感体验,以调查样本为据,大部分学生不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这一现状应引起重视。 鉴于此, 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

58、国学经典魅力之所在、 通过学习各类国学经典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涵咏、 体味, 真诚投入地与经典国学经典展开心灵对话, 与作者心灵发生碰撞、 交流、 融合,才能实现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层面的交往, 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积淀, 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五)中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方式分析 (8).你是否经常摘抄,并主动积累国学经典名句? 选项 经常主动积累 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偶尔积累一些 从不积累 人数 19 53 82 24 百分比 10.67 29.78 46.09 13.48 不正确的诵读方法容易导致机械记忆,不能提高背诵速度和效果,也不利于长时记忆,

59、同时会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六) 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效果分析: (9).你对学过的文言文的记忆怎么样? 选项 记忆很牢 比较牢 记不牢 根本记不住 人数 10 114 40 14 百分比 5.62 64.04 22.47 7.87 诵读效果是检验学生通过经典国学经典诵读过程所达成的目标,按此结果估算,将有大 29 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不足,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而背诵默写只是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要求。可见,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要提高学生的记诵水平,兴趣是根本,方法是途径,同时必须在记诵的基础上注重体味过程,才能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人文因素,才能有效提

60、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七):学生经典国学经典诵读环境调查: (10).家长对你诵读国学经典持什么态度? 选项 非常支持 一般支持 耽误学习 无所谓 人数 77 57 10 34 百分比 43.26 32.02 5.62 19.10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沟通课内外,增强家校联系共同构建和谐、积极的诵读环境。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的兴趣不够浓厚;诵读时间不够充裕;诵读范围过于狭窄;诵读方式方法过于僵化。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国学经典研究”这一课题的展开将注重以上方面并进行研究。 附表: 1. 学生调查问卷 2. 分类

61、统计卷 农村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情况的调查问卷 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其又能了解多少呢?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真实作答 本问卷不记名,请在符合你的选项中勾画 30 1.你喜欢欣赏、阅读国学经典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D.很讨厌 2.你喜欢背诵国学经典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D.很讨厌 3.你是否主动背诵国学经典? A.主动背诵 B.老师要求了背诵 C.不太认真背诵 D.不愿意背诵 4.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国学经典的态度是? A.很有兴趣 B.兴趣一般 C.偶尔

62、感兴趣 D.不想去读 5.你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A.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B.为了提高学习素养 C.感受美的熏陶 D.为了应付考试 6.你一般在什么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A.早读课上 B.自习课上 C.晚上在家 D.闲暇时间 7.平时你有没有诵读一些课本之外的国学经典? A.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 8.你是否经常摘抄,并主动积累国学经典名句? A.经常主动积累 B.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C.偶尔积累一些 D.从来不积累 9.你对学过的文言文的记忆怎么样? A.记忆很牢 B.比较牢 C.记不牢 D.根本记不住 10.家长对你诵读国学经典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 B.一般支持 C

63、.耽误学习 D.无所谓 农村中学生古诵读经典诗文情况的调查问卷(分类统计卷) 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 3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其又能了解多少呢?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真实作答 本问卷不记名,请在符合你的选项中勾画 诵读兴趣调查: (1).你喜欢欣赏、阅读国学经典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D.很讨厌 43(24.16) 36(20.22) 86(48.31) 13(7.30) (2).你喜欢背诵国学经典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D.很讨厌 33(18.54) 50(28.09)

64、77(43.26) 18(10.11) (3).你是否主动背诵国学经典? A.主动背诵 B.老师要求了背诵 C.不太认真背诵 D.不愿意背诵 24(13.48) 117(65.73) 20(11.24) 17(9.55) (4).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国学经典的态度是? A.很有兴趣 B.兴趣一般 C.偶尔感兴趣 D.不想去读 46(25.84) 46(25.84) 66(37.08) 20(11.24) 诵读原因调查 (5).你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A.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B.为了提高学习素养 C.感受美的熏陶 D.为了应付考试 26(14.61) 58(32.58) 38(21.35) 5

65、6(31.46) 诵读时间调查 (6).你一般在什么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A.早读课上 B.自习课上 C.晚上在家 D.闲暇时间 59(33.15) 12(6.74) 64(35.96) 43(24.16) 诵读范围调查 32 (7).平时你有没有诵读一些课本之外的国学经典? A.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 18(10.11) 53(29.78) 80(44.94) 27(15.17) 诵读方式调查 (8).你是否经常摘抄,并主动积累国学经典名句? A.经常主动积累 B.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C.偶尔积累一些 D.从来不积累 (9).你对学过的文言文的记忆怎么样? A.记忆很牢 B.比

66、较牢 C.记不牢 D.根本记不住 10(5.62) 114(64.04) 40(22.47) 14(7.87) 诵读环境调查 (10).家长对你诵读国学经典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 B.一般支持 C.耽误学习 D.无所谓 77(43.26) 57(32.02) 10(5.62) 34(19.10) 教师论文 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语文素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就像一条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滋润着中华文化、孕育着古老文明、展现着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

67、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的现代文明, 成为了传之千古、 播之四海的人类共有文明和智慧结晶。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而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此背景下,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 33 “不是经典不读。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例如我们学生七年级诵读的孔子 、八年级诵读的墨子 ,还有我们学校的诵读教材: 古诗词读本 、成语典故读本 、 校园文化手册 、 校本课程 、 四书五经等经典读本都是国学经典。高声朗读这些经典有着奇妙的功效。 (一)诵读中华经典,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中华经典,这对学生

68、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咱们校园文化墙上有脍炙人口的弟子规 ,这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外,咱们呢背诵的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

69、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我认为,自从学校诵读经典后,班级气氛比较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的确,让大家诵读中华经典,对大家开启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强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2诵读中华经典,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 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 论语 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 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 “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 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概言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 13 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 34 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

71、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论语文采绚丽,语言精粹,为世人所仰慕。如: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 论语学而第一 ) ,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来生动、形象、确

72、切地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要求。又如: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 论语 为政第二 ) ,此段话铺陈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构建了生命追求的美好境界,令人无限向往。 而展示每个阶段特点的 “学” 、 “立” 、 “不惑” 、 “知天命” 、 “耳顺” 、 “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些词语不仅用得精当,而且充满灵动,或长或短,还不乏音韵之美。再有: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论语雍也第六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等等,这样的美句美段俯拾皆是,信手拈来。试想,我们高声诵读这些句段, “慢慢悟进去”将

73、对我们文学素养的奠定起到何等神奇的作用啊! (二)咀嚼论语 ,其丰富的词汇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厚积薄发。 如今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往往出现审题偏差、思想苍白、见解平平,甚至出现语句不通,观点错误,这多半是思想贫乏、缺乏语言积累所至。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习得经验总结为: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唐代杜甫则为我们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则对语文能力习得规律作了更为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 ”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

74、之涌,滔滔不竭。 ” 论语中的一段段、一句句又何尝不是我们引导学生将词整合成文采绚丽、逻辑严谨、语言精粹句段的楷模呢? 论语每一篇的共同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约,微言大义,发人深思,几乎篇篇可以直接引用到现代文章中给人以启迪。而语言精辟,简短也便于引用,或是用在文章开头引人深思,或是用在文中增强说服力,或是用在结尾点明文章主旨,耐人寻味。再则文中的词句几乎半数以上已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不亦乐乎” 、 “言而有信” 、 “尽善尽美” 、 “见贤思齐” 、 “温故知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 “文质彬彬”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

75、 “发愤忘食”等等都来源于论语 。由此可见,高声记诵论语 ,是将在语感训练中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如此以期达到“出口成章” 、 “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35 的境界。 (三)赏析论语 ,其缜密的逻辑,有利于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 论语不仅文采绚丽,语言精粹,而且逻辑思维缜密,蕴涵深邃。如孔子在谈到自己忧虑时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 论语述而 )就是从四个方面谈自己的忧虑:一是品德不加以修养;二是学问不勤于研究;三是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四是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孔子认为“吾忧”之于“德” 、 “学”

76、、 “义” 、 “善”四方面的问题,由思到行,思维缜密,含义隽永,更能启迪学生行文思路引发。如果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谈到“人生之忧”的问题时,便可以借鉴孔子的“四忧”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或是在此基础上创新。 论语中像这样的篇章不胜枚举。 (四)吟诵论语 ,其文本的魅力有利于开发我们的记忆力。 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四书” “五经”开发孩子的智力,尤其是对记忆力增强的训练。孩童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培养记忆力的最好阶段, 此种教育方法之成效早有古人证之, 更有今人效法。 因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讲 论语心得的“美女学者”于丹,就是最好的例证。据她自己说,她在四岁时,便开始记诵论语 。应该

77、说她在很小的年龄里背诵了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之中,潜移默化了她的气质,更增强了她的记忆力,为她今天巨大成就的取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台湾王财贵博士是儿童经典诵读的创导者,他对这个问题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儿童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这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校园流行的灰色歌谣,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峰颠,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 ” 也许有的同学在心里嘀咕:老师你一直在提到一个词“儿童” ,那么对于我

78、们是不是晚了呢?经典诵读教育当然是越早越好, 但是十三四岁依然十诵读经典的好年龄。退一步想:和那些在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比,我们错过了很多,那此刻的我们不是该更用心的弥补吗? 蜂采百花,故能酿成蜜,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读百家书,故能成其才。在我们正需要以“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增智慧,以读书促养成,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塑人格”的黄金时期,让我们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庄重严肃的心态走进经典,阅读经典,享受经典! 我们应该怎样诵读国学经典呢?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

79、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 36 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我们一直以来一直让学生诵读经典,从小对学生进行经典的渗透和学习。今天,我重点和大家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诵读国学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80、罗曼罗兰曾说过: “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 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 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 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所以,一个处在当今信息滔滔、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 、 论语 、 诗经 、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 那么, 他如何懂得什么是 “

81、中华民族” ?如何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天后土担有一份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待谁去实现!而今,目睹社会之怪现状,谁没有切肤之痛?社会道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众生人等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青少年犯罪年龄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 不以堕落为耻的品行, 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 人生方向感的彻底失落!一位学者痛切地指出: “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地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它民族所轻蔑。 ” 37 往我们近了说,都说知识

82、分子代表一个社会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举凡社会的光怪陆离,那里没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学术吧,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断层,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数是二三流著作,从二手三手材料里道听途说,残羹剩炙,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不长进,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得不到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而那些熠熠生辉的大师却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了,谁来续写我们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巴金百岁华诞, 你庆我贺, 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电视上看 “红学” 大师周汝昌先生做演讲, 一派大家风范, 耋耄老人啊, 后学者谁能望

83、其背,继其学?曰无,盖文化底蕴与恬然之性及之者寡,无以继之。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我先扣问自己,年届不惑,学无所成。何也?我们这些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长在文化禁锢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国文化经典润泽的儿童少年时期,几乎是无书可读。我好在从一些教材里知道了还有孔子以及儒法斗争的那些时代的很多有趣故事,兴趣盎然地匆匆读了水浒传 ,从父亲秘不示人的几本线装书里瞥了几眼千家诗 、 古文观止 、 西游记 、 说唐和今古奇观 。而这些学习是极零散和不系统的,并没有痛饮到我们民族的源头之水国学经典。科学文化的春天来了后,可是考高中、考大学的过程又使那点兴趣荡然了,上了大学,听够了那些教师们一念讲义到

84、下课铃声响的声音,从此厌学,便率性而为,毕业了,听之任之地在一个企业的边缘教育地带蹉跎了十几年的青春时光。蒙组织调动,我当有幸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小学教师的时候,为尽快进入角色,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刻录在光盘上的课,读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论文,但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教育为了应试的需要更使学生厌烦学习,敬老师而远之了,也明白了在社会上目睹过的许多事。百年大计真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这些问题是我步入语文课堂的第一课就思考 38 的。那次,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了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旅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我带

85、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图书来到了教室拿给当时还是二年级(下)的学生看,读给学生听。孙悟空是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爱憎分明,赤胆忠诚学生心中不可一日没有英雄啊!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活跃极了,原来读书这么有趣,学语文这么轻松!这是我与学生们最初达成的读经典气自华的心灵默契。 我决心带学生走一条学好语文最经济最有效,为一生奠实基础的路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 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哲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荣辱不惊,笑看成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

86、善和价值的体现中,为民谋福,为国尽忠。这是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终极目的。我后来给学生交心说: “老师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师,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学生。 ”如果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有什么个人功利目的的话,就是上面这句话了,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子贡在谈到老师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时,曾动情地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 怎样去诵读国学经典 我想先要明确的是“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别指望去一炮而响。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

87、好学敬业,并真心爱学生。这些比任何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探讨都重要,否则,就真是坐而论道了任何理论、经验和做法都是灰色的。在“论道”之前,我们先来看我的一些学生写的有关作文:假如我是老师(引习作一) 董洁(四 一)我是老师的话,我会做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因为,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我要做比他还要好的老师。我要让我 39 的学生学习更好。如果我有一帮可爱的学生的话,我会像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样爱护他们,课余时间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良好的学习,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这样做的话,同学们就很喜欢我,我们在一起学习就很容易。我还要经常让我的学生看一些有用的书,增添他们的知识。

88、我还会给他们看一些图片,让他们背古文。我会让他做许多利于学习而又有趣的事情。我会带同学去博物馆,去一些好玩的地方,回来让他们写收获。这样,我做老师的资格还可以吧?你们想不想要这样的老师?如果你的人生没有, 那就让下一代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吧! 这样, 一位合格的老师就当上了。上学,并快乐着(引习作二)吴升君 “上学”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在学校学习。因为要写很多作业算很多题, ,所以有些同学不喜欢上学。但是,我们的教室往往传出阵阵笑声和背古文的声音。 这些资料是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我们打印的。陈老师还会在每个季节里领我们去英雄山,让我们在山上看着美景,背出合适的古文来。有时,我们学习累了的时候,陈老师会

89、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像中国上下五千年 、 小巷童年等。老师从不强求我们去学习,让你心情不愉快。有时,陈老师还会带我们去买书,一买就是几十本,这些书钱是我们一分一角攒起来的。现在,我们的书柜里已经有三百本左右的书了。陈老师不仅不会让我们背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还会让我们快乐地学习,会让我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大家从我的学生的作文里也可以了解一些我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些情况了,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台湾学者王财贵博士的演讲里说到的那样:小朋友,跟我念。我是在去年冬天才看到这位专家的演讲的(本人孤陋寡闻) ,当时窃喜自己没有跑偏,已经不折不扣地按专家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背了一年的古文经典: 爱莲说 、

90、陋室铭 、 岳阳楼记 、 前赤壁赋 、醉翁亭记 、 桃花源记 、 秋声 赋 、 秋水 、 劝学 、 晏 子 使 楚 、 藤王阁序 、 兰亭集序 、 登泰山记 庄子选读 、 孟子选读等,如今,又系统地全篇背论语 ,已经背到了其中的“述而第七” ,为了调剂背诵的气氛 40 和情绪,还选编了诗经 、 楚辞 、唐诗、宋词、元曲和古典小说名著的一些隽永华美篇章, 如 蜀道难 、 将进酒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春江花月夜 、长恨歌 、 琵琶行等,说实话,这些内容学生更愿背,但我觉得只有全篇背过了论语和 老子这两部中华圣经,才是学生人生的一笔最大的财富。我想了很多办法激励提高学生的诵读热情和水平: 用现实

91、生活和历史故事阐释经典,比如,背到孔子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时,我及时让大家停下来,一本正经地说: “你看这里面的公西赤到了齐国当外交大使,坐奔驰高级轿车(乘肥马) ,穿意大利名贵皮装(衣轻裘) ,他在齐国一定工资待遇很高,也一定会定时寄钱给住在鲁国的母亲花。所以,孔子听说了,批评冉求不该大手大脚地乱施舍公西赤母亲东西,还有那么多下岗工人没米下锅呢,冉求却把救济粮送给整天吃肉的人了, 孔子便教育弟子说 君子周急不济富 。 ” 我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会心地微笑了。我还会利用早读的时间和学生一块背诵,然后一字不错地背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老师这个年龄记忆力已经衰退了,还能这么快背过,自己现在正处在记忆力

92、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还不努力呢?很多学生便会起劲地背,因为老师做出了榜样。尽管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但现实中他们总是视老师为神圣,所以老师的言行必须如一,有前瞻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轻松的心情。学生都喜欢集体出游,那样觉得热闹,很多平时在学校表现不出来的童真天性得以尽情展露。 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带学生到附近的四里山游山赏景、吟诗诵读了。我今年开学后,突然宣布:我们开展一个诵读积分游戏,每天背了老师规定的篇章,加五分,多背多加分,到清明节前后,我会带前十名学生远足踏青,到城外的南部山区去赏花,看青山绿水。我不定期地公布排名,结果出现了空前的诵读赶超热潮。因为,能和老师同学一起郊游,那是多么惬

93、意神往的事啊,有的学生说自己已梦到过好几次了。还有,读与写必须结合起来,平时的阅读训练测试,尽量选一些文笔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用一些深涵其义,充满感情的词句把要测试的内容联成一体。这样做的 41 好处是:一可给学生一种对文章篇章结构整体美的认识,做到思路清晰;二可养成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捕捉灵感的思维方法;三可体验写作时情感涌动的快乐,并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读写的热情。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我又编录了几篇国学名篇助读文章,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借题发挥式的感悟和阐发,类似于读后感,再顺便出一些拓展练习,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在读背的基础上稍加理解, 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

94、想情感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些常规的措施也要务须落到实处, 比如: 每日诵读203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课堂插空的时间,组织学生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注意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 。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可惜本班的大多学生的家长靠不上,影响了诵读的推进速度。诵读要掌握好一些原则方法:学生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读得要慢,让学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于心定,再透过抑扬顿挫的经典诵读,慢慢地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教师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课堂首先声音要洪亮

95、,声调抑扬顿挫,要有精神,学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会懒散;千万不要有断句错误,否则会误导学生;语速不宜过快。 经典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读好了经典,相当与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基础,相当于拯救了一个民族。 我们相信:增设经典诵读课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一定能让书香飘满校园,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受益终身。 42 异彩纷呈读经典 “文字知冷暖,文章皆有情。”经典诗文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年代久远,语言精炼,内涵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如何让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陶醉其中呢? 一、创设情境 读出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96、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

97、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中还可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例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二、教师范读 读足情感 教师的范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精彩的范读,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闻其声,同时领略和模仿老师朗读时的语气、 语调和表情, 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43 例如教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时

98、, 有位教师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入:“同学们, 读古诗时和着音乐的氛围来吟诵, 会更容易走进诗的世界。 听”(播放音乐,师朗诵,生静听。)范读中的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 对于再现古诗文的巨大魅力,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观摩课上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茂,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教师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99、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三、补充资料 读厚情感 经典诗文不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有的还不免有些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也是肤浅的,走不进诗人的灵魂深处。倘若教师补充点相关资料,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例如在教学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教师搜集王维的另外四首思乡诗:山中送别、杂诗、竹里馆、相思。这些诗中有送友人迎故人的,有写冬日的,有春日作的;有白天吟的,也有在寂寞的月夜写的。精心选择的诗充分显示了王维漂泊旅途中的孤寂。学生一首首读来,一次次走进王维的情感世界,怎能不被诗人深厚的诗情感染?此时此刻再来读九月九日忆山

100、东兄弟,学生就容易读深、读厚了。 四、咬文嚼字 读透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因此诵读经典诗文时,我们需要咬文嚼字,让学生读透诗文的情感。 44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数百年来脍炙人口,而其中的“绿”字,又特别令人着迷。在诵读这首诗时,教师就抓住这个“绿”字,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的意思,给它找找意思相近的词,在加深对词语理解的同时,为学生积累语言。接着深入文字,让学生想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景,使学生对抽象的词语有了具体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内化词语的形象。一个词,在文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它持续地激发着学

101、生的审美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读透了诗文的情感。 异彩纷呈读经典,学生会陶醉于节奏鲜明的音韵美中,陶醉于内涵丰富的意境美中,陶醉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请阅读弟子规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在呼吁教育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弟子规是最普及的蒙学读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讲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古人的做人准则和治学态度。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些人生的态度、一些做学问的好习惯。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这主要与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精英式教育体制下,对于德育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 45

102、家庭,他们需要一个思想的指南针,行为的标尺。弟子规历经百年仍经久不衰,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育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从儿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学做起所谓童蒙养正,在此应当首推弟子规,在儿童心性最清明的时候,应让他们接受最佳的启蒙教育。教材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易于背诵;在它的内容中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堪称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 1、通过经典诵读,帮助孩子开发右脑、提高记忆。 弟子规 的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 决不仅仅是 “口” 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

103、和情感活动。 诵读弟子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经典诵读,对记忆力进行拓展和优化,达到开发右脑、启智的目的。 2、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

104、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现代文阅读需声情并茂,在诵读经典的影响下可更到位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弟子规的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 46 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 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期学习的也是文言文,

105、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3、通过经典诵读,进行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常规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而经典诵读的核心也是以德育人。 通过诵读弟子规,使孩子们养成敬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让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涵养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同时,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产生莫大的益处。 据此,我

106、想对所有的孩子们说:“请赶紧阅读弟子规吧!” 小议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给世人许多宝贵财富,其中重要一笔就是国学经典。 先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经典,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47 小说等等,都是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财富。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养育人类,是人类智慧之果、精神之花。站在时代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学,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这就是知识的古为今用。古人儒家传统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倡诚信交往中,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倡导和呼吁,让经典诵读陪伴童年。国

107、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从此,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各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本人现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经典文学作品诵读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制定诵读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 经典诵读是个慢活,无法一蹴而就,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制定诵读计划。 如低年级要以韵文为主, 比如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弟子规和唐诗等,中年级主要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古典诗词等,高年级则诵读老子、孟子

108、等,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对古典文学作品,应有所取舍。 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应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国学经典,更要加以选择。 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说过: “关注孩子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这很有意义。让孩子学习国学,应该选一些东西。比如唐诗宋词中一些适合现代人看的东西。小孩子从小背些诗,对于培养民族感情是非常好的。也可以选一些好的古文念念,像唐宋八大家的、司马迁的文章等。”可见,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何其重要。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48 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老师应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

109、应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四、采用多种形式,激励诵读兴趣。 过去教师在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重点,常常以老师的理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致使学生在阅读古文时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阅读经典应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从中获得诵读经典的乐趣。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个人比赛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我们相信如果我校增设经典诵读课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一定能让学校充满生机而蓬勃发展,一定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110、在经典诵读中建设属于自己的课堂文化 从我校开始创建特色学校经典诵读起,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自己的班级做出有特色的课堂文化建设。 而我校自编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中以经典古文、古诗词为主。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 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我决定探索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并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 49 从一年级起,我开始开展经典背诵活动。首先与家长沟通,结合自身体会,与家长在校讯通平台上充分讨论背诵古文的好处,尤其是小学时期孩

111、子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能大量诵读,可以有效减轻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常常诵读,也相当于记忆锻炼体操,常常记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取得家长们的共识,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大部分的背诵是回家完成的,家长是主要的监督者。 我分成几步走: 第一,起步阶段:从最简单的五言唐诗开始,先是一周两首布置下去,让学生背诵。到时候检查,检查形式以抽查,互查为主。 第二阶段:背诵弟子规,这部分内容比起四行的唐诗来要难背多了,同时也更容易遗忘。我根据内容,分成若干小段,结合学生课业负担,逐步推进。同时不断的复习前面背会的内容。 第三阶段:背诵校本课程之外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加入了一些课外有趣的内容三

112、十六计。这里面每一计都是成语,富含古代军事哲理,学生今后生活、写作都能用得上。 第四阶段:古文,例如大学、醉翁亭记等。这一部分是背诵中最难的部分。 为了展示我们坚持经典背诵的成果,我认为学校每学期的教研课应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公开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都更强有力。 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 50 赖以实

113、现的基本关系。背诵的形式设计要多样化:齐背、小组背、大组背、男女生互背,一对一答,开火车每个人轮背。 2目标性原则:新课堂文化下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在背诵中,孩子们满脸笑意,朗朗背诵,每个人都熟练自如,沉浸在成功,被欣赏的喜悦之中。 3因材施教原则:新课堂文化理念倡导人本教育。在新课堂文化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在和谐、平等的教学互动中,既顾及了全面,又照顾到个体。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全体同学。

114、经典背诵的展示过程完全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没有举手抢答,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分好中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探索经典诵读之路,积极构建课堂,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 让孩子徜徉在经典阅读的海洋中 经典名著走进校园,漾起了阵阵涟漪。自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校园内呈现出一番别样风味。 51 当你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喧嚣,响彻每一个角落,震撼着每一位目睹者的心。班级里,同学们三五成群的自愿结合:双手作揖的,摇头晃脑的,独自沉思的;操场上,树荫下,无不遍布着每一位诵读经典的同学。 低年级同学一边做游戏,一边吟诵“一去二三里,乡村四五家”,有的同学还大声地

115、唱着表演着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顽皮;中年级的同学也无时不在感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高年级的大哥大姐们手捧着 “鲁滨逊”、“海伦凯勒”、“谈迁”与主人公同悲同喜,领悟着人生的旅途是崎岖、坎坷的,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总会驱散绝望之云! 再看我们班,诵读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和我也不断地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感悟经典! 沐浴着春风,我们一起游览大蜀山,走入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神秘仙境, 同时感受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蕴;小溪边,我和孩子们一起垂钓,身临其境了蓬头稚子“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16、的内心世界,也对比体验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主人公的落寞! 夏日里,我们步进树林,深入田间,走近池塘。想象着“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牧童,歌唱着“听取蛙声一片”的夏虫,观赏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美景! 真是诗一样的美景, 诗一样的夏天, 诗一样的心灵。 秋天里,看落叶飘零,我们感伤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息过“天可真凉了哎”,但当读到“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激情到碧霄”时,念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我与孩子们也一起释然、快乐起来。 冬天里,面对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观,我们循着“暗香”,发现了“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感受

117、着屈原随江而去的孤傲和司马迁忍 52 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 这就是梅花的精髓,这就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花的高贵! 同学们兴趣高昂,细细地走进每个角落,仿佛化身当年的诗人、作家、学者,知识渊博,过着“调素琴、阅金经”的平静生活。 我们班级更是与“经典阅读”紧密相连,宛似一对孪生兄弟,时刻相伴。 每日一诵, 是孩子们每日必备的营养大餐。 每天专门由一人负责在 “诵读经典”小黑板上抄写一首古诗,介绍经典名人。其他同学也会立即响应,或背诵,或摘抄,或讨论,或评析。它如缕缕春风漾满班级,似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整个班级沉浸在一片文化的氛围中。 每周一览,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同学们在每周五的

118、下午,把一个星期以来阅读中最喜欢的经典人物介绍,经典名著感悟、评析,阅读中的插图等以海报的形式展览在班级窗口,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自己编制插图。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那一片诗意天空,任自己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 每月一演,更是深入人心。平日里,同学们早就三三两两地组成了一个个小剧组,精心地准备着台词、道具,尽量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记得林冲棒打洪教头中, 饰演洪教头的那位同学头上斜系着一个头巾(红领巾饰),脸斜着,眼睛向上瞟,摇晃着身子走路,想表现得更蛮横无理。在与林冲的决斗中,林冲的“把火朝天”招式,给了洪教头一个反击,洪教头躲在地上,气息不定,口中吐着鲜血(当时孩子们用的是红墨

119、水),精彩至极。还记得负荆请罪蔺相如的一身文人智者打扮:手中拿着诸葛扇,慢慢地摇着,坐在案牍前淡然的表情。还记得表演中“诺贝尔”看着一群人开辟山路艰难时的表情、动作、语言,还记得富兰克林在雨天做实验的过程孩子们用有限的条件,无限的想象,演好了一幕幕真实的剧本。 53 每周一评,也是孩子们提高自我,增强信心的平台。诵读的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由同学们选拔出每期表现优异的孩子,授予“诵读能手”“经典小演员”称号。对于表现暂时落后的同学,同学们和老师提出真诚的意见,不断地给予鼓励帮助。在长期的评议中,同学们进步飞速,整体出现“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局面。 家长联谊也是我今年新实施的诵读经典的方式之一

120、。我们把家长请进班级,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同演一幕剧,感受了经典,融洽了亲情,也让经典之花绽放在每一个家庭之中。许久,那“孟母缝衣”“李逵背母”“岳母刺字”的表演仍被同学们津津乐道。 诵读经典,感悟经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诵读经典的路上,我也有一些困惑:经典诵读脱离生活,缺乏童真童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探索、感悟,不断提升自己,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感受经典,让孩子徜徉在经典阅读的海洋中。 让经典诵读润泽学生的生命 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

121、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经典诵读,丰富人生将是我校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宗旨是努力把学生领进人类知识的殿堂,让经典诵读润泽学生的生命。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 54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诵读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诵读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

122、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 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做法是: 一、搞好长远规划, 编写校本教材。 搞经典诵读实验,绝不是简单的背诵,这里将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背诵的兴趣问题,课业负担问题,巩固记忆问题,理解鉴赏问题,文道结合问题等等,

123、将研究任务逐个落实到每位教师,各人根据实验内容和班级情况制定各班的诵读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数量众多,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按一定的原则编排。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查找各种资料,查对、筛选,尽量选取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差异,设必读和选读两部分,力求编写出来的教材,一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能够代表中华古典诗词的精要,三是在知识上做到准确无误,四是编排体例上能符合诗文素养的规律。总之,教材建设这一部分是整个实验的主要部分。 教材在编排时, 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

124、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呈螺旋式上升。 55 二、大量经典诵读,丰富学生人生。 1、因地制宜,创设良好的经典阅读环境 我校人多班大,为保证学生阅读,学校在阅览室开辟了阅览处,各年级学生可随时进入随意阅读,进一步改善阅读环境,为孩子们即时阅读提供了方便。除此之外,还应开展网上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料进行电子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时效性和安全性,重点选择设置了部分适合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网站,学生可上网浏览。在教室里里外外张贴大量古诗文,挂上写着“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

125、书”、“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有书真富贵,乐读小神仙”等寓意深刻的名言,言简意赅的 弟子规 , 节选的 二十四孝图 等, 真正使 “墙壁说话, 草木生情。 ”让校园的每一处景物都成为教育的素材,让校园的每一寸空间都为育人服务,使校园处处都散发出儒雅的书香氛围, 孩子们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延伸和拓展。经典诵读已成为兴小学生文化素质的重心。徜徉于校园的角角落落,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享受到了琳琅满目文化的熏陶。 2、将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上好诗文两课。一是每周两节相连的阅读课由学校统筹安排,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间周一次到阅览室任意选择、自由阅读喜爱的书,另一周的阅读课在教室内或借阅班级图书或结

126、对交流读书。 二是把早上第一节前二十分钟的时间定为固定的经典背诵时间, 每周设有一节诗文活动课,我们把它们称为诗文小课和诗文大课。诗文小课也就是在早上二十分钟的诗文背诵课里,各班根据情况,可结对背诵,可自由背诵,可复习巩固,可互相竞赛。为了保证这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规定任何学科、任何事情都不能侵占这段时间,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能养成习惯。早晨,学生陆续来到学校,即使没有老师,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背诵。二十分钟的诗文背诵课,要求教师对所学新诗只要带领学生正好字的读音,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稍加点拨 56 即可,不必作详细的解释,因为我们实验的主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记忆优势,在童年时大量记忆积累,到成年时

127、慢慢消化吸收。为及时展示各班诵读成果,学校组织各班轮流在学校大门厅展示,展示的班级学生声情并茂,充满自信,感染了入校的学生、教师及送孩子的家长,创设了良好的诵读氛围。 诗文大课,就是从现行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经典鉴赏活动课。充分利用这节课,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欣赏,搞赛诗会,诗配画欣赏,诗文小报,诗文集锦展览,背诵经验交流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3、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质量 一是及时地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我们要求中高年级都要开设读书交流课,至少间周上一节。课上,教师或学生感情诵读书籍的某一章节,或简介读物的内容,或绘声绘色描绘优美的片段,或提几个饶有兴趣

128、的问题,或叙述某个故事情节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二是上好经典诵读指导课。小学生往往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学生普遍认为古诗文难理解、难背易忘,很少体会到诗的意境之美。与此同时,教师在古诗教学时,还秉承着讲解法的传统,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法,往往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诗文原有的意境,给人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既没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所传递的意境与情感,又没有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 而我们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的重要方式。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把古诗教学上成诗文诵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

129、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读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 57 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的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导儿童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遐想翩翩,其乐融融。 教师不但要教会

130、学生朗读, 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文, 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教师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还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是及时组织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吃饭一样,若整天只吃一种菜,总有腻烦的时候。我们采用了“百家争鸣”的形式。为了检查读书效果,发展学生读书的兴趣,我们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阅读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定期举行故事会、朗诵比赛、读

131、书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及富有特色的“文配画”、“手抄报”和“自编书”等形式的语文课外自由创作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手抄报”每生两周一期,要求学生选材、编排、版面设计、抄写、插图均独立完成;“自编书”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根据某一专题自行编排一本书,每学期一本;“文配画”作为创新性语文作业教师随机布置。涂涂画画是孩子的天性,“诗画展”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像在背诵了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后,孩子们纷纷拿起彩笔,把自己眼中的春天勾勒了出来,并在旁边配上了诗,成功的

132、笑容荡漾在脸上,古诗背诵得更加有劲了。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成了孩子们的“比武擂台”。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58 使学生猎获到大量的课外知识,培养了文字编辑才能。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要在给学生家长的信中,建议家长除督促孩子完成好书面作业外,还要同孩子一起在书海中沐浴, 并在开学后举行假期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班级内层层选拔,孩子们踊跃参加,从班级、年级,到全校,学生个个精神抖擞,走上演讲台,与老师、同学分享心得,台上台下相互回应,展示场面令人振奋。 四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开展古诗文诵读,就是要从小养成孩子传统美德,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下一代。俗语“三

133、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精神状态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五是建立诗文诵读档案。在背诵的基础上,在学生中人人建立诗文诵读档案,让学生记录自己已背诵的诗篇,教师及时检查、评价,巩固实验成果。我想,通过诵读,学生的识字量会明显增多,朗读水平、阅读兴趣、领悟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充分利用每学期结束的寒、暑假时间,在致学生家长的信中为学生安排定量的诗文阅读和背诵,请家长

134、作好监督员和记录员,低年级的家长帮助学生把已背诵的诗文记录在诵读档案本上, 高年级则可以自己把背诵的诗文做好记录。经过层层活动的推进,让孩子们人人有机会站在“小舞台”和“大舞台”上。 六是学校每学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举行一次大范围的 “经典诵读报告会” ,为能拿到这次报告会的入场券,各班要开展一系列的配合活动。首先,各班利用每周的班队会和自由活动课, 开展了 “配乐诗朗诵” 。 教师选择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意蕴悠长的乐曲中品读;二是“我是小诗人”活动:教师分小组先评 59 选出小组内的优秀选手,然后全班定时背诵,展示小诗人的风采。还有“比一比,谁最棒?”“接力背诗”等活动。 三、大量阅读,

135、经典诵读会产生真正的效益。 一是阅读效益。学生阅读量、识字量都大大超出课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比较深厚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形成自觉阅读习惯,知识面大大拓宽。 二是写作效益。“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大量阅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地提高。 三是智力效益。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扩大课外阅读的范围,他把阅览室称为“思维之室”。我校的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沃土,大量优秀儿童读物是催开智力之花的阳光、水分和养料。同时,大量阅读也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四是教育效

136、益。我们把学生领进人类知识的殿堂,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陶冶,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书卷气浓了,教起来就会省心了。 五是后续效益。大量读古诗词,不但能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质,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净化童心,启迪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香港文化大师南怀谨先生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亡国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

137、永远不会翻身。亡国是可怕的,但只要文化还在,就可以复国。”还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古诗词是孩子们的维生素,诵读古诗词能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精致起来。 60 的确, 在国学经典中, 我们可以读到历史, 可以读到哲学; 可以读到王朝兴衰,可以读到个人得失;可以读到名山大川,可以读到红花绿叶;可以读到金戈铁马,可以读到风花雪月;可以读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可以读到诗、书、画人间一绝;可以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样摄人心魄的人间友谊,也可以读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刻骨铭心的神情相思;可以读到 “秦王扫六合” 的雄才大略, 也可以读到南唐后主 “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郁郁寡欢。总之,无论

138、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还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无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还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读之诵之,总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给我们以文学的滋养和艺术的熏陶。让我们大声诵读中华诗文,默默传承民族文化。 经典丝雨人心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 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

139、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也自然形成。对我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 61 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随着时光飞转,日月如梭,蓦然回首,我们学校推行“经典诵读工程”已经一年多了。 仔细回味, 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包括教师,包括学生,也包括可敬的家长们!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一说我校自从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经典诵读帮助孩子们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心灵变了。 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要素就是静、定。静心、定心对孩子在学业及情绪管理

140、上,有莫大的帮助。孩子无法静,心无法定,哪能专注?现在的学生受到电视、电脑的影响,性格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比如,我所接管班级的任课老师说,我们班的费伟涛、李文康同学是一级的好动分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整天想着电脑、电视,无心学习。可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他们现在已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有一次他们和我聊天,他们说:“老师,我们俩有今天的成绩全靠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 要不然我们到六年级可能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样只知道玩,想学习也定不下心来。”我问他们是哪句贤文有那么大的神奇力量使你们变得在听课用心, 做功课一丝不苟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 “

14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 二、经典诵读帮助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自然形成行为习惯变了。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读书、爱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我的外甥女平时吃饭的时候,总是不等我们一起吃饭,只要饭菜端到饭桌上,她就拿起筷子,去夹已经端上饭桌上的菜,然后捧着饭菜去看电 62 视。在家里,她总对外公外婆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她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她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自那时起,她愿意主动和外人交流了。吃饭时

142、候,她恭恭敬敬地站在饭桌前,等我们来了,就请我们坐下,直到我们说“坐吧”。这时,她才坐下吃饭。我问她是谁教你这么听话,是不是上了一年级老师教的?她小声说:“除了老师教我之外,还有一个古代老师弟子规教的,于是她就背起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来了!”。可见,经典能使小朋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经典诵读,构建和谐家庭家长变了。 经典诵读活动一开展,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 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 你上联, 我下联; 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

143、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有一次我和我的邻居聊天, 他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 他说: “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我们家长生病不舒服的时候, 她也懂得关心, 递茶送水、 问寒问暖。 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 弟子规中教导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离古贤文中所说的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他们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有奇效啊!” 还有一位家长跟我说道:“上回我和女儿黄芝梅到梧州去玩,女儿有一次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我问她的女儿,为什么这

144、样做,她说:“古贤文弟子规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那位家长自豪地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我们也一定要和儿女们一 63 起诵读经典,要不然我们怎么样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可乐而不为呢”。 四、经典诵读,提高管理理念老师变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精炼的八个大字,虽然是短短的八个大字,却高度概括了管理学上其中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去做,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别人即使做但并不乐意,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我们作为一个班的管理者,管理

145、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是他们年纪比较小,但同样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作为老师更要做事以身作则。我们有一些老师在这方面很注意,比如夏天天气比较炎热时,很多老师都愿意和学生一样站在太阳底下看着学生认真做操,认真听广播,正因为老师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贤文的理念,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则先做到。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我们每一个人, 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吧! 诵读中的美育培养 何谓“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诵读经典,让未成年人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经典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

146、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用心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印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 64 神纽带。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能够增强未成年人的人文知识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在经典诵读里边,就是无科界、无分别的文化追求。学校利用报刊栏、教室的黑板报登载古典文摘选萃,走廊、橱窗处处张贴着古诗文及名言警句。有的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校园内播放诵读碟片、歌曲,在中华经典文化优雅和谐的旋律中陶冶儿童心灵,形成古色古韵溢校园的浓浓氛围。印象深刻的某个小学,在楼道尽头放有书桌与书籍,可供孩子们在课间翻阅,这不是简单的摆设。试想每天有同学打扫整理,孩子们都倍感珍惜,在没有翻阅时已经培养了孩子们的道

147、德品质,当他们拿起一本本书籍感受其中的意境,足够影响他们整个童年甚至一生。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可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在众多经典读本中,诗文学生多是感兴趣的。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一些精美的词语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语,诗贵意境。诗的意境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小 池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村 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148、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母亲穿针引线缝制衣服,荷塘里刚刚露出尖角的荷花,蜻蜓俏皮地立在粉嫩的荷上,那一群放学的孩子在放风筝,春意盎然,田埂上开心无限。诗文不需理解其意,但能体之味、味之美。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欣赏画作,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65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直观性,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思维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将诵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想结合,更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不同的诗文有不同的画作不同的风格,或细腻,色彩柔和;或洒脱,飘逸,挥毫而就。学生能感受到不同的意境,在心中撞击,提

149、高兴趣的同时,更是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我们还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启示他们自己去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发现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 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经典古诗文是美育最好的题材之一,学生在诵读中享受美、品位美、体验美、创造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学会细细品味,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旨、 意境和意趣,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让经典诗文伴随一生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这些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影响着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现在的孩子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时候让我们大人也自叹不如。然而物质的丰富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快乐,而

150、是让他们变得浮躁,变得迷茫,甚至有些还最终迷失 66 了自己。很多的孩子能熟练地说着一些网络名词,运指如飞地和陌生人在网上聊天,不厌其烦地和陌生人坦露自己的心事,常常一聊就是大半天,对于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关心他们的朋友却惜字如金,无话可说。要他们写点作文或者日记,总是寥寥几句,言词空洞,毫无新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情感都是缺失的,物质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对于祖国的花朵,我们民族的希望,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觉得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正确地引导,让他们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操,拥有一颗对于美好

151、人生善于发现的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里,经典的古诗文仿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思想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复地诵读它,可以增加智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懂得认识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它,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艺术品味和文学修养。所以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推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是件意义长远的大事。 经典诗文的诵读不是人云亦云的背诵,也不是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式”念经。虽然有的诗文被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能说出其中深意的却也不多。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要求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经典诗文中

152、丰富的文化内涵,体验其中的内在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取知识,受到教育,获得心灵的满足,提高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诵读为基础,以大量阅读为保证,在品读经典中升华,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培育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文都是晦涩难懂的,很多古诗文的语句语言本身就很美,寥寥数字,却勾勒出美丽的画面,引起读者无限遐想。但局限于孩子们知识水平的局限,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图文并茂”,结合 67 实际创设情境,让“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形象,让学生能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其中的意境美。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153、 ”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优美的句子,配上老师精心设计的幻灯片,听着那清脆的鸟鸣,回忆着在春天里郊外踏青,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春天里的种种趣事,谁还不能引起共鸣,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无限赞美和热爱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样的生活场景即使城市里的孩子无缘体会,但同样的那份纯真,那份童年的乐趣,相信还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的吧? 我们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经典诗文的诵读也不例外。它不应是我们夸夸其谈时候的卖弄,也不该成为我们故作优雅时的吟诗作对题材,而是应该真

154、正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只有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学习里的才是对我们有用的,值得我们去反复诵读的经典。 论语、三字经、千句文这些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的“圣经”。这些先人的思想也成为后人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对国人的影响至远。直到今天,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仍然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故事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这些经典著作,是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三字经里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学到了古人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处事为人的道理。论语中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

155、磊落。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阐明了学习的态度。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孔子主张学 68 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 , 凡此种种, 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学习也还是大有用处的。 记得儿时,父亲总是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教育贪玩的我,而我也懵懂地从这句诗里体会到少年时光的重要,发奋学习。现在我做了一名老师,我也常常会把我

156、喜欢的诗句送给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例如对待贪玩拖拉的学生,我送给他们的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对于经过刻苦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孩子,我总是喜欢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其他羡慕他们的孩子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也会常常找些人生的名言警句,抄下来送给孩子们做座右铭,而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希望也能和我的父亲一样一生醉心于教坛, 默默耕耘。 很多古诗句中虽然是描写外物, 但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思想情感。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

157、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则抒发了诗人对于古代剥削者的无限愤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比限同情的真挚情感。 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实践证明,少儿时期大量的经典诗文的诵读,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他们多一份宁静,少了一些浮躁。“腹中有诗气自华。”希望在经典诗文的耳濡目染下,可以让他们变得举止大方,谈吐文雅,让他们成为一个气质不凡的人。 在孩子们心性纯洁的儿童时期,让我们多为孩子们介绍点经典的古诗文,让他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去学习。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耳濡目染于古代圣贤的智慧之光,照亮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

158、。我相 69 信这些经典诗文中的大智大贤,必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宝贵财富。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立项级别 区 级 研究方法 B.调查法 E.行动研究法 G.其他 课 题 组 姓 名 职称职务 组内分工 张良才 小教高级 校长 统筹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杨勇 小教高级 副校长 推进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70 成 员 情 况 介 绍 刘坤 小教高级 教科研主任 负责课题研究具体推进及资料汇总 张秀娟 小教一级 教研组长 负责组织课题在语文学科中的研究 刘松 小教高级 负责组织课题在语文学科中的研究 邵媛媛 小教一级 教研组长 负责组织课题在音乐学科中

159、的研究 周亮亮 小教一级 负责组织课题在音乐学科中的研究 李立 小教高级 负责组织课题在美术学科中的研究 苗峰 小教高级 负责组织课题在信息学科中的研究 李嫄嫄 小教高级 负责组织课题在信息学科中的研究 课题指导师 指 导 师 姓 名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孙永亮 教研室主任 新站区教研室 合作单位 完成时间 2012.8. 成果表现形 式 A.研究报告 C.论文 G.其他 71 研究实施方案 请将研究实施方案附夹在此页 72 课题立项通知书 附贴文件复印件 73 研究工作计划表 月份 研究工作主题及内容 主持人 执行情况 2010.9.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张良才 完成 2010.1

160、0. 召开开题动员会,理论学习 刘坤 完成 2011.9.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刘坤 完成 2012.1. 刻录“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教学光盘 周亮亮 完成 2012.6. 编辑“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论文集 刘松 完成 2012.6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 结题报告 刘坤 完成 2012.8. 迎接专家组课题验收 张良才 (此表可复制) 74 开题论证记录表 开题论证时间 开题论证地点 组织论证单位 主持人 论证方式 会议论证 通讯论证 参 加 论 证 的 主 要 人 员 姓 名 单 位 职务(职称) 专 家 论 证 意 见 备 注 75 注:无开题会

161、议不必填写。 研究活动概况记录 序号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效果与体会 1 2010.9. 校长室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张良才 课题组 成员 课题组成员初步明确研究方向及思路 2 2010.10.多媒体教室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开题动员会、学习实施方案 刘坤 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初步了解了我校课题研究相关信息 3 2008.4校本教研指定各点 观摩各子课题研究情况 子课题负责人 研究组成员 4 2011.9. 会议室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刘坤 全体教师 发现不足,改进后期课题研究。 6 2012.1. 会议室 刻录“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

162、生素养”教学光盘 周亮亮 研究组成员 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正确建立成长档案 76 8 2012.6. 会议室 编辑“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论文集 刘松 研究组成员 9 2012.6. 多媒体教室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素养结题报告 刘坤 全体教师 全体成员对学校课题研究有了清晰认识。 (此表可复制) 研究阶段性小结 起讫时间 2010.9.2011.9. 主要研究内 容 确定各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探求以国学经典为载体,促进学生双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探索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科整合的模式。 开展系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动国学经典活动的深入。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收集部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

163、上的公开课的录像、撰写的相关论文、案例。各学科子课题研究的活动计划、方案、情况记录等。 77 研究结果概 述 1、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变浓了。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 2、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每天诵读的良好习惯,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3、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

164、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 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继续探索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的策略, 为学生创设更宽松的诵读氛围,提供更有效的诵读方法。 研究报告摘要 1、研究的问题;2、研究过程、结果;3、创新之处;4、推广价值;5、下一步打算 78 研究的问题: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

165、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研究过程:1、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2、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3、 推荐读物, 选择诵读内容 4、 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5、 注重整合, 激发诵读兴趣 6、 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7、 激励评价, 获取诵读乐趣 8、 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研究结果:1、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变浓了 2、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 3、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4、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 5、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6、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7、校园文化特色已形成 8、成果:教师论文集、教学光盘 创新之处: 通过研究, 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阅读经典的有效方法, 形成一种多样化、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探索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的模式。 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打造书香校园,这是在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9 下一步打算: 1、 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 2、继续探讨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的国学诵读资源。 成果鉴定意见表 鉴定时间 鉴定地点 80 组织鉴定单位 主 持 人 参 加 鉴 定 人 员 姓 名 单 位 职务(职称) 鉴 定 意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