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4801208 上传时间:2024-08-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4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 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 根据X 省助产技术管理规定,制定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当地人口数、出生率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各级各类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的分布、助产项目、产科床位数、最少分娩人数等,并按照下例条件对助产技术服务实施管理。 助产技术服务原则上分为二级以下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条件和二级以上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条件。 一、二级以下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条件 二级以下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正常助产服务,对存在孕产妇及胎儿高危因素的及时转诊,原则上不开展剖宫产术、产钳术、臀位接生、内倒转术、毁胎术等技术服务。因交通不便无法转诊的个别情况除外。 (一)房屋要求 1产科门诊:

2、按服务需求设置独立的产科门诊,布局流向合理,设有候诊区域。产科门诊室每间面积不少于 15 平方米,检查床需用屏障与外界隔开,有条件的应设单独的检查室。 2分娩区:分娩区总面积应在 60 平方米以上,相对独立,远离污染源,分娩区与外界之间应有缓冲区,缓冲区内有更衣、换鞋处。分娩区内应设有待产室和分娩室。待产室应设待产床若干张。 分娩室使用面积不小于 20 平方米, 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光线充足,环境安静,室内应有消毒、调温设备、电源接口和有流水非手触摸式洗手设施,并符合要求。 3母婴同室区:每组母婴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5 平方米,有调温设备,室内安静、清洁、通风、日照好、温度适宜,

3、注意隐私保护。 (二)设备标准 1门诊:应设检查床、妇科检查床、有身高体重计、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测量尺、骨盆测量器、立式插灯、多普勒胎心仪、胎心监护仪、消毒设施、室温控制设备、计算机、健康教育室等相关仪器及设备。 2分娩室: (1)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产床、婴儿床、照明灯、鹅颈灯、应急灯、插座接线板、敷料柜、器械台、推车(担架)、急救药品柜(内放急救设备药品)、空气消毒机、常规消毒设备、刷手与手消毒设施,污染处理设备、污物桶、调温控湿设备、通讯设备等。 (2)诊断测量用具类: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心电监护仪、婴儿电子秤、软尺、婴儿身长测量器、骨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胎心监护仪、

4、聚血器、量杯、电子称、时钟、消毒手套等。 (3)治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压舌板、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钳、产包、导尿包、侧切缝合包、刮宫包、内诊包、深静脉穿刺包、输液泵、输液架、静脉留置针、输血器、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刮匙、氧源及吸氧装置、新生儿气管导管、气管内吸痰器、新生儿复苏囊、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新生儿低压吸引器、红外线辐射抢救台等。 3其他设备:具备抢救设备,成人气管插管全套设备。 B 超、心电图机、X 光机、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医院应能开展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等、血型测定等。 以上设备要定时检查维修,应保证

5、在功能状态,能随时使用。 (三)药物配备 分娩室和手术室应配备缩宫剂、升压、降压、解痉、镇静、利尿、止血、扩容、纠酸、麻醉以及心血管系统药物等必备药品。 新生儿抢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等。 以上药品要求:在有效期内、规范摆放、安全保存、随时可得、正确使用。 (四)技术服务 为所有育龄妇女提供有关生殖健康咨询、产前检查、高危筛查及规定项目的助产技术服务等。 1生殖健康咨询:发现或者怀疑育龄夫妻患有严重遗传疾病的,应建议转上级医疗机构会诊。 2产前检查: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册,提供产前检查,及时筛查高危母亲和胎儿,做好高危登记报告、随访、转诊、催诊。 3孕产妇待产后,医务人员应耐心、仔细向孕产

6、妇及家属介绍孕产妇情况,告知分娩的安全性和风险性。 4产程中母婴监测技术:提供全程护理、监测产程进展、正确绘制产程图、母婴生命体征监测、胎心听诊、羊水异常的识别等;严格遵守有关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掌握转诊标准。 5正常分娩四个产程(宫口扩张期、胎儿娩出期、胎盘娩出期、产后观察期)及新生儿处理; 6助产技术:包括常规阴道分娩接生、人工破膜、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残留刮宫术、会阴侧切和阴道裂伤缝合术等; 7产妇及胎婴儿危险因素识别、难产的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 8产科出血的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正确测量及估计出血量的方法,以及处理与转诊; 9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转诊; 10正确的消毒和隔离技术; 1

7、1母乳喂养适宜技术; 12健康教育及咨询指导技术。 (五)人员要求 1助产工作应由 2 名以上获得助产技术资格的医生、助产士承担,并有儿科医生参与;取得助产资格并在产房工作的护士可作为助产士。 2助产技术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专业学历,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 3助产技术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助产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具体考核内容根据(上述条款技术服务)所要求的助产相关技术确定。 经考核合格, 获得从事助产技术的 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 4助产技术人员每三年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不少于 20 学时。接受助产技术继续教育不满学时、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8、需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5助产技术人员脱离助产专业岗位 2 年以上者,需重新接受助产技术岗前培训与考核,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6分娩室实行 24 小时负责制,接产时必须有 2 名以上助产技术人员在场。 7建立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分工负责制度: 妇产科医生: 掌握所有助产相关技术; 助产士: 掌握正常产程的观察和处理;儿科医生:参加新生儿日常查房及新生儿抢救。 (六)制度规范 1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 2产科质量管理制度; 3产科医务人员职责分工及管理制度; 4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5胎盘管理制度; 6产科转诊、急救制度; 7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8孕产妇死亡评审及新生儿死亡评审制

9、度; 9产科信息管理制度; 10人员培训制度; 11产科病历书写制度; 12母乳喂养工作制度; 13其他临床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包括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防范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查房制度等。 二、二级以上(含二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条件 (一)房屋要求 1产科门诊:设有门诊室、候诊场所和健康教育室。门诊室面积不少于 20平方米,检查室设有专用检查床,检查床之间应有隔离装置,并另设有独立的高危孕产妇门诊室。 2分娩区:分娩区应远离污染源,相对独立,总面积不少于100 平方米。分娩区与外界之间设置缓冲区,内有更衣室、换鞋处等。分娩区内部要求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

10、无菌区。分娩室与待产室相邻。有条件的应设置三通道、导乐分娩单间和高危孕妇待产室。 污染区:设卫生间、污物处理间及污染通道; 清洁区:设刷手间、器械室、待产室、办公室; 无菌区内设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敷料间。 分娩室单间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设有单独的隔离分娩室。 分娩区: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门窗严密(装有纱窗、纱门) 、 空气流通, 光线充足, 环境安静; 应有调温、 控湿设备, 温度保持在 24-26,湿度以 50-60%为宜,新生儿微环境温度在 30-32。各房间应设足够的电源接口,上下水道,便于使用。 以上各区要求布局合理,设置隔断,标志明显。 3手术室:每间

11、面积不少于 30 平方米。手术室应门窗严密,有调温、控湿设备,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应设上下水道,有足够的电源接口,便于使用。 4母婴同室:母婴同室应与产房和新生儿科相邻近。每组母婴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6 平方米,有独立的婴儿床,有调温设备,室内安静、清洁、通风、舒适、日照好、色调温馨,每床应配备夜用灯。病区内设婴儿沐浴室,室内应有保暖和热水供应设施。应设有隔离病房。 5高危新生儿病房:有条件的应设置高危新生儿病区或病房。 (二)设备标准 1门诊:应设检查床、妇科检查床、有身高体重计、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测量尺、骨盆测量器、立式插灯、多普勒胎心仪、消毒设施、室温控制设备、计算机

12、、健康教育室等相关仪器及设备。 2分娩室: (1)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产床、婴儿床、照明灯、鹅颈灯、应急灯、插座接线板、敷料柜、器械台、推车(担架)、急救药品柜(内放急救设备药品)、空气消毒机、常规消毒设备(刷手与手消毒设施、污染处理设备等)、调温控湿、通讯及非药物镇痛设备等。 (2)诊断测量用具类: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婴儿电子秤、软尺、婴儿身长测量器、骨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聚血器、量杯、电子称、时钟等。 (3)治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压舌板、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钳、穿颅器、产包、导尿包、侧切缝合包、刮宫包、内诊包、深静脉穿刺包、输液泵、输液架、

13、静脉留置针、输血皮管、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刮匙、 氧源及吸氧装置、 新生儿气管插管设备 (新生儿气管导管、 气管内吸痰器、新生儿复苏囊、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新生儿低压吸引器、新生儿经皮氧饱和度检测仪)脐静脉插管包、红外线辐射抢救台等。 3手术室:按无菌手术室基本要求配置。婴儿电子秤、婴儿身长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聚血器、剖宫产手术包、妇产科手术包、新生儿及成人气管插管全套设备、脐静脉插管包、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新生儿复苏囊及粘液管、产钳等。 4母婴同室:配备婴儿床等符合医院病房配备标准。 5高危新生儿病房:新生儿低压吸引器、新生儿保温箱、开放式暖箱、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婴儿呼吸机、

14、婴儿血压计、新生儿体重测量计、篮光箱、新生儿监护或心电监护仪、新生儿氧罩、冷暖设备、新生儿淋浴设备、负离子发生器、输液泵。 6其他设备:院内应具备 B 超、心电图机、床旁 X 光机、篮光箱、新生儿暖箱、电冰箱、恒温箱、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产后康复设施。 院内能够开展血、尿、便常规、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乙肝五项、HIV/梅毒/淋病检查、纤维蛋白原、3P 试验、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应有测定血型、配血(或血浆代替品)条件、有效消毒设备、供氧设备、抢救监护条件、急救通讯及工具等。 以上设备要定时检查维修,应保证在功能状态,要随时可及、随时能够投入抢救,有固定的供血途径。 (三

15、)药品配备 分娩室和手术室应配备缩宫剂、升压、降压、解痉、镇静、利尿、止血、扩容、纠酸、麻醉以及心血管系统药物等必备药品。 新生儿抢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等。 以上药品要求:在有效期内、规范摆放、安全保存、随时可得、正确使用。 (四)技术服务 为所有育龄妇女提供有关生殖健康咨询、产前检查、高危筛查、助产技术等服务。 1生殖健康咨询:发现或者怀疑育龄夫妻患有严重遗传疾病的,应提出医学意见,并向当事人说明情况。 2产前检查:为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册或产前检查,及时筛查高危母亲和胎儿,做好高危登记报告、随访、转诊、催诊,对有过不良妊娠结局的孕产妇进行医学检查指导。应开设高危门诊,并对高危孕产妇进行

16、重点监护。 3孕产妇待产后,经治医务人员应耐心细致向孕产妇及家属介绍孕产妇情况,告知分娩的安全性和风险性。 4为孕产妇提供安全分娩技术服务,包括正常分娩四个产程(宫口扩张期、胎儿娩出期、胎盘娩出期、产后观察期)及新生儿处理。严格遵守有关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掌握转诊标准。孕产妇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医务人员应及时通知孕产妇家属,并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5需要对孕产妇实施特殊的、必须的助产技术时,医护人员应向孕产妇及其家属告知详情,包括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并由孕产妇或其家属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遇突发紧急状态时, 医务人员应以抢救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为原则,进行相应的救治工作。 6产程

17、监测:正确使用妊娠图,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7掌握常用助产技术:包括催产素使用、常规阴道分娩接生、人工破膜、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残留刮宫术、会阴侧切缝合和阴道裂伤缝合术、胎头吸引术等。 8难产的识别、处理:头盆不称和产程异常诊断、鉴别诊断技术、会阴/阴道或宫颈复杂裂伤修补术、产钳术、内倒转术、臀位牵引术、剖宫产术、静脉切开术、子宫次全切或全切术等。 9实施剖宫产术必须严格按照医学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控制剖宫产率。 10产科出血的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掌握正确测量和估计出血量的方法及处理;各种催、引产手术的技术、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 11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并发症

18、处理、抢救。 12产科危急重症的快速诊断及抢救,如,心肺复苏、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抢救、呼吸、肝脏和肾脏衰竭的抢救,各种休克抢救、子痫的抢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治、羊水栓塞急救、肺栓塞急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诊治等。 13各种麻醉技术及麻醉意外处理等。 14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的咨询与指导。 15健康教育及咨询指导。 16做好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技术分工(妇产科医生:掌握所有助产相关技术;儿科医生:参加新生儿日常查房及新生儿抢救;助产士:掌握正常产程的观察和处理)。 (五)人员要求 1助产技术人员须获得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2助产技术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中

19、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 助产工作应由 2 名以上助产人员承担, 并有儿科医师参与。 3脱离助产专业岗位 2 年以上者,需重新接受助产技术岗前培训与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产科应有 6 名以上医生,科室至少有 2 名副主任医师,高危门诊至少有1 名副主任医师,有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 0.4:1;助产士与分娩室分娩床比至少3:1。分娩室实行 24 小时负责制,负责全产程的母婴监测及医疗保健任务。 5实施剖宫产术应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或三年以上主治医师决定,手术责任医师应具有妇产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六)制度规范 1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 2

20、产科质量管理制度; 3产科医务人员职责分工及管理制度; 4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5分娩镇痛管理制度; 6胎盘管理制度 7产科转诊、急救制度; 8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9孕产妇死亡评审及围产儿、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10危重孕产妇评审制度和疑难病历讨论制度; 11产科信息管理制度; 12人员培训制度; 13产科病历书写制度; 14母乳喂养工作制度; 15剖宫产术前讨论、术后审核制度; 16接受转诊及反馈制度; 17产科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8产科抢救用品管理制度; 19对下级助产单位的指导、培训制度; 20其他临床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包括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防范制度,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查房制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