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4716848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3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同步练习(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文题目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中吧。请以节日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500 字。 所谓连贯,就是语言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之间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要做到保持话题统一,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应该有合理的顺序,还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以节日为题写作文,可以先选择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国庆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再围绕这个节日,保持话题统一,写出真情实感即可。写作时,要注意除了描写节日

2、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这个节日的心情,并且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无论写哪个节日,都要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范文示例 节 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中华民族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要来临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历史悠久,古称:元辰、元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因为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所以人们早早就忙开了。 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春节前几天就拉着我一起去超市买零食、采购年货,忙得不亦乐乎。想到拜访亲戚们要送点礼物表心意,所以要买些牛奶、烟酒又想到大人们谈笑风生时必备的瓜子、 花生这样一来,我们回来时,

3、定是大包小包,手上拎得满满的。 到了除夕夜,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便围着桌子吃团圆饭,大家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开饭了,一盘盘带着江苏气息的佳肴从厨房陆续端出三鲜水饺、红烧狮子头、春卷等。我们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谈着家常事,说着祝福话;而我送完祝福,早已垂涎欲滴,开始一心吃着妈妈烧的美味佳肴。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派发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能拿到红包,孩子们个个嘴上像抹了蜜,什么“万事如意”“事业成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拜年祝福的话一句句从口中溜出,一声比一声甜。 吃完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吃着瓜子、花生,品着茶,茶香弥漫,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而手机里贺

4、新春的短信更是一条接一条,不停地送出祝福、收到祝福。大家不亦乐乎,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到了 12 点,大家都会下楼放鞭炮、 放烟花。 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又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而地上也是火树银花、多彩绚丽漂亮极了! 到了初二,我一大早就起床,和父母一起回老家给亲戚们拜年,给他们送去祝福与礼物,并讨要压岁钱。这里一个红包,那里一个红包,不一会儿口袋就被装得鼓鼓的,这时我们也会特别地满足和快乐。在随后几天里,我们会走亲访友,好好地吃上几顿。大人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愉快地玩耍。 一直到正月初六,春

5、节长假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文章围绕标题节日精心选材,组合镜头。既突出了春节的欢乐气氛,又把一些充满情味的传统习俗通过具体的事组合在一起,就似剪辑的精彩镜头,给人以画面感、动态感,给读者以温馨和感动。语言连贯,流畅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幸福欢乐的真情,读来让人感觉亲切,其乐融融。 素材积累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名句 (1)除夕: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除夜) (2)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4)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6)七夕节: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7)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中考河南)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 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

7、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 (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使用率逐年增长。 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 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快。(意思对即可)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不少于 50 字。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 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

8、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示例一:数字化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 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字化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2.(中考江苏扬州)扬州,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古代文化】 扬州和水浒亦有渊源。宋江平方腊时,曾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以扬州为据点攻占了润州(今镇江)。水浒中吴用的智谋随处可见。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9、1)(2)两题。 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水浒第十六回 (1)请根据这段文字将第十六回回目补充完整。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2)晁盖听了吴用的计策,大喊“好妙计”“好计策”。这个计策实施的关键是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对此他们做了精心安排。请根据小说情节,完成下表。 人物 事情 刘唐 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 吴用 把药下到瓢里,也来舀酒,药便混在酒中,假意兜半瓢吃。 白胜 故意夺过瓢,将酒倒入酒桶。 【现

10、代文明】 一叶白帆沿着运河古道,从唐诗中缓缓而来,回眸已是千年。如今,继润扬大桥开通和扬泰机场启航后,宁启铁路动车,又让扬州多了一条腾飞的跑道,从此扬州进入“加速时代”。 (3)某报记者登上宁启铁路首发动车,体验扬州“新速度”后,发布了一条微博(见下图)。 这条微博一发布,就有许多网友不断点赞留言。 网友一: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都是文明。小朋友,好样的! 网友二:你用美丽行为展现美丽心灵,你是动车上最美的小孩! 请你参照网友的留言也为这个小朋友点赞留言。 示例一:你用自己的行为体现文明,传递正能量,我为你喝彩! 示例二:他的文明行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3.(中考浙江温州,

11、改编)阅读材料,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诵读的方式表达情感,推动诗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倡导诗意生活。 “为你读诗”希望通过海内外各领域知名人士参与读诗,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与诗歌结缘。 【任务一】“我要读诗” 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为亲友(或自己)读一首诗。给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同意你的请求。 我是一个八年级学生,即将离开我的母校,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很舍不得,“为你读诗”是一个能很好表达情感的网络平台,我想借助平台读一首诗,让他们听到我的声音,表达我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同学的爱,也给自己留一个纪念,希望您能同意我的请求。 【任务二】“邀 Ta 读诗” 你想在“为你读诗”平台听到知名音乐人周某读诗。给主编写一封邮件,请他向周某发出邀请。 要求:目的明确,理由合理,表达得体;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20 字左右;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我是一个九年级学生,“为你读诗”给我带来了轻松和快乐,我和我的同学都是周某的忠实粉丝,想在平台上听到周某的声音。他的歌词常化用古典诗词,如果让他自己朗读,一定很有味道。相信周某读诗会让更多的青年人走近诗歌,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邀请他来为大家读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