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知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4653746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物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物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物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物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基础知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 物 基 础 知 识 ( 共 2 4 页 )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2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

2、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 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 ATP 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

3、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3 16矿质元素是指:除 C、H、O 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1有性

4、生殖的特性是: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2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幼体。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发育所需水环境具防震和保护作用。 26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5、 27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 RNA。 28DNA 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 29DNA 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 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 DNA 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30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密

6、码或密码子: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31DNA 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 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多片段 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33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3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 RNA 蛋白质 3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

7、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分离定律呢) 36基因突变是指:由于 DNA 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 DNA 复制时。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38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5 39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8、4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基因组:由 24 条双链的 DNA 组成(包括 1-22 号常染色体 DNA 与 X、Y 性染色体 DNA) 人类基因组:人体 DNA 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DNA 测序是测 DNA 上所有碱基对的序列。 41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2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

9、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过程:杂种 F1 单倍体 纯合子。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4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4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4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

10、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自然 选择 基因 频率 6 发生 改变 4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 地理 隔离 生殖 隔离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4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

11、太阳能的总量。 4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5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求能写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图解) 51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

12、养级。 7 53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54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5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56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57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58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13、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60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 N、P 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14、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 20 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8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5、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 n 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 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

16、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

17、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9 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

18、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

19、细胞,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31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值等条件。 35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酶和 ATP 是生物体

20、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 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贮存于 ATP和 NADPH2中。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来完成。碳同化的途径有 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碳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为 C3植物和C4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 10

21、 3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 CO2浓度降低到,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份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进入植物体;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 38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

22、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0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和脂肪才能转变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40脂肪来源太多时,肝脏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减少时,脂蛋白合成受阻,体内过多的脂肪不能及时搬运出去,在肝脏积累形成脂肪肝,肝脏发生病变后,肝细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渗透到血浆中。

23、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属化能自养需氧型。自养厌氧型:如绿硫细菌。异养需氧:人和大多数动物。异养厌氧型:乳酸菌、大肠杆菌、某些寄生虫。另外,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4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两者产生生长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对光敏感点在尖端,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云母片不能使生长素透过,而琼脂对

24、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没有阻碍。分析植物生长状况一看生长素的产11 生,有,生长;无,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分布均匀否,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和横向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6植物激素共有五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

25、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每一种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破坏,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动的种类很多,按其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48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细胞间传递(单向传递):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26、。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49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

27、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12 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

28、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极体是动物体内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极核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

29、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一般的,两栖类和昆虫类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 68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周围的表面开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羊膜内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69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 DNA 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70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 DNA 又含 RNA 和只含 DNA 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由

30、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1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 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13 72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 DNA 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 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3DNA 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 DNA 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

31、同。 74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 DNA 的缘故。 7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6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是它们的结构都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在编码区的上游和下游,并且在编码区上游的非编码区上游都有“与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区别是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比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复杂,它的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能够编码蛋白质,内含子不能够编码蛋白质,因此,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而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不分外显子和内含子,因此,

32、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中的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77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8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 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 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 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 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 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

33、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 上 A 对应的是 U。 79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14 直接影响性状。 80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 3:1。 8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2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

34、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8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 n 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 2n种。 84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85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

35、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XY 型,另一种是 ZW 型。 86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 X 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2)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3)伴 Y 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87判断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

36、患病为伴性。(即 XbYXbXbXbY)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患病为伴性。(即 XBXbXBYXBX) 87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15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

37、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88.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89.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单基因的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

38、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 21 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90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9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92.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

39、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9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16 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94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发育)和形态;影响动物的体色、生殖、习性、视觉和发育。 95生物能够生存的温度范围是很窄的,过冷过热则死亡。大多数生物生活在-250左右的

40、温度范围内。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受高温限制,苹果、梨不能在热带地区栽种,受低温限制,柑秸不能在北方栽种,菜粉蝶不能向炎热的平原推进,那里高温使幼虫死亡。温度能影响动物的习性,鱼类的洄游、动物的冬眠、鸟类的迁徙可以认为是由于温度引起的。温度影响动物形态。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动物体型越大,但耳、鼻均短。 96生物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内互助是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种内斗争强调的是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内斗争的意义是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死亡,但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

41、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使生出的后代更优良些。 97种间关系包含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关系。 98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9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100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01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

42、长。 102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103.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17 104.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被称为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级动物,还包括某些非光合作用的植物,如菟丝子,属异养生物。依据食物来源可以划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

43、者、三级消费者等。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异养生物。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的基本呢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05.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数食物链;(2)某一种生物占有几个营养级;(3)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哪几种;(4)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5)某种动物大量死亡或迁走,对其他生物产生何种影响。(6)消费者的营养级位置是可以变化的;(7)用箭头表示彼此之间的营养级关系,箭头方向是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8)食物网

44、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10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原因是:第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107.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组成生物的 C、H、O、N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形成的反复循环运动。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

45、特点。物质循环中最主要的是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是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的。 18 108.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109.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理论根据是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

46、点是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 110.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的,三者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特点:(1)人类起主导作用;(2)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3)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低,容易出现环境污染。 111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能量角度:太阳能绿色植物化学能;物质方面: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提供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接通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分解为无机物的回路;自我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生物的、无机环境的)。 112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遗传多

47、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意义: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财富。 11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由于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类、浮游生物、植物、水生物和鱼类衰亡甚至绝迹的污染现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水面往往呈现出蓝色、红色、棕色和乳白色等。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河、湖泊和水库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防止水体富营养

48、化的关键是不用含氮、磷的物品。 114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生物的净化: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包括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19 115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的逐年减少等。从生物学角度看,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 116.大量施用化肥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对 N、P、K 等营养元素的需要,从而使粮食增产,同时却又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117.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更多的作物也具有直接或间接固氮的本领,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少施化肥,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49、 118.培育作物新品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杂交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来培育新品种,可以将其他生物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定向引入农作物中。 119.生物工程的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 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12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

50、激。 122.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 重吸收和 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123Na 盐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 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124.糖尿病人之所以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为病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样就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 125. 调节血糖含量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 内分泌腺 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 胰腺中的胰岛 胰岛细胞 胰岛素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胰岛

51、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20 126下丘脑是内分泌腺之王,是人体稳态调节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124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125体温调节的过程 a. 产热 量 增加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运动神经 骨骼肌战栗 寒冷 肾上腺素分泌 代谢增强 交感神经 皮肤立毛肌收缩 散热量减少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b.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高温刺激皮肤温觉感觉器,兴奋传到下丘脑,散热中枢兴奋, 产热中枢受到抑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大,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126.在特

52、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27.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异同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参与淋巴细胞 T 细胞 T 细胞和 B 细胞 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的处理,进入细胞内部形成靶细胞 吞噬细胞的处理,T 细胞呈递、或者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反应阶段 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 B 细胞形成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胞 21 效应阶段 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效应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进行免疫反应 免疫原理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抗原暴露 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细胞

53、的黏附,使病菌或者病毒失去感染性。多数形成沉淀或细胞团 128.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里面的一圈是维管束鞘细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叶肉细胞。 植物大大提高了固定 CO2 的能力。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气孔关闭。这时 C4 植物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 CO2进行光合作用,而 C3 植物则不能。 131.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又可以使空气不断的流过叶面,有助于提供较多的 C02,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32

54、.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固氮方式。 133.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 134.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135.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136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

55、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 DNA。 137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22 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138.在真核细胞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和基因所含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目是不同的,长度也有差别。 139.真核细胞中,每一个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都含有若干个外显子和内含子。 140.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

56、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 DNA 分子。 141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42 重组 DNA 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143.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

57、等。 144.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 DNA 分子做探针,利用DNA 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145.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46.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他们都是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147.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不仅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在功能上也是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148.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

58、49.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 150.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151.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如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152.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153.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

59、果。 154.植物细胞只有脱离了植物体,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由愈伤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出新的植物体。 155.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的融合的过程。 156.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157.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有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这种传代细胞称为细胞系。 158.动物细胞融合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159.在单抗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

60、位,既消灭了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160.当单个或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叫做菌落。 161.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62.一种病毒含有一种:DNA 或 RNA。核酸中贮存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 163.这些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就叫做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164.微生物的代谢异常旺盛,这是由于微生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很大,使它们能够迅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65.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

61、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在不同种类的微生24 物细胞中,初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166.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不相同。 167.组成酶是微生物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而诱导酶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够合成的酶。 168.诱导酶的合成与调节,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69.酶活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

62、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代谢产物与酶脱离时,酶结构便会复原,又恢复原有的活性。 170.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171.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两种方式是同时存在,并且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的。 172.人们将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173.环境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 和氧。 174.每种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生长。在最适温度生长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超过最适温度以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会急剧下降,这是由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了不可逆的破坏。 175.每种微生物的最适 pH 不同。当超过最适 pH 范围以后,就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