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4604004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5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作业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第零章 概论: 1.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定义 答: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对象? 答:地貌是研究第四纪堆积物及其地表形态,第四纪地质学即研究第四纪地壳中的堆积物,也要研究气候和生物界的变化。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或研究同一作用的两个方面。 3. 研究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的意义? 答: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基本因素,人类在生产斗争中必然要接触到它们,因此,它们在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矿产的普查与勘探

2、在稀有元素和贵重金属的砂矿普查和勘探方面,地貌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在基岩矿床的普查和勘探方面,利用地貌学方法,可以根据砂矿的沉积来追溯原生矿床, 也可以根据基岩上覆盖的松散堆积物的研究和松散堆积物下伏的古地貌的研究以发现基岩矿床分布的界限。我国地貌和第四纪研究人员,利用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的特征和规律,对比含油层系,鉴别其沉积环境,开展岩相、古地理和古地貌的研究工作,已有效地为勘探和开发油田方面服务。 (2)道路工程 我国冰川、沙漠、泥石流以及岩溶的研究,为西北、西南的铁道工程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例如近年来所展开的中巴公路沿线近代冰川进退规律的研究、东北及青. -. 藏高原冻土的埋藏与分布状况

3、的研究、西南泥石流动态的研究、西北沙漠边缘沙丘活动的研究、西南高原上铁路隧道及深部岩溶的研究等,均为有关工程建设方面提供了与价值的科学资料。 (3)河道和港口整治 近年来我国地貌科研人员为河道及港口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三门峡水库兴建与渭河下游纵剖面的调整、长江中下游的裁弯取直和分汊河道的整治。我国北方及南方港口(例如上海港、天津新港等)的地貌研究,对拦门沙的形成、淤泥质海滩的发育,已取得大量科学资料。 (4)农业生产 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及风林带的建设和荒地的调查与规划方面,解放以来,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河北平原的古河道研究,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重要

4、成果,将来可为南水北调准备地下水库,对我国农业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第四纪地层划分 1.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方法 答: (1)岩石地层学方法 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代表一定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把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种岩石地层顺序,是一种直观、实用的方法。与古、中生代地层不同,第四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所占比重较大,决定了该方法使用的局限性,即只能在局部地区内对比。 (2)生物地层学方法 根据堆积物中所含生物残骸的鉴定,划分为一些生物地层单位,并按时间把它们排列成为生物地层顺序。即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同时. -. 根据第

5、四纪地层中生物共生组合,如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来划分与对比地层,建立生物地层层序。 (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 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其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按年龄关系划分成为一些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并建立起一种地层顺序的方法。由于它不涉及具体岩性,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 ,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4)地貌学方法 由于第四纪堆积物与由其所组成的堆积地形(地貌)是同年龄的,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只有运用地形形成的阶段或年龄,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如夷平面、剥夷

6、面、阶地及层状溶洞的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 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在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中非常实用。 (6)构造方法 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 利用沉积物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的方法。利用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韵律,构造变动,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及矿物组合等特征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 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四纪又是人类出现

7、和. -. 发展的时代。根据对第四纪堆积物中所含古人类残骸及其文化发展顺序的研究,如直立人、早、晚期智人的年龄研究,各种石器时代不同工具的特点研究等,所进行的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方法。 (8) 地球化学方法 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在同一沉积盆地中,如水化学成分、酸碱度与水的物理状态(温度、压力等)基本一致时, 同期沉积物的化学性质也应基本一致。 反之则不同, 尤其是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等的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 此外还有古地磁法、古土壤地层学法、海面地层顺序法等。 2. 第四纪沉积物特点 答: (1)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外,一般

8、呈松散或半固结状态。 (2)在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地层中,微体生物遗体化石分布广泛。 (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动力作用,地貌、岩性、气候、水文等影响,形成不同类型堆积物,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3. 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区 答:我国第四纪沉积物分为三个区域: (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干燥寒冷,有较大面积的冰川和冻土分布,沉积物有冰川、冰水、冰缘堆积、湖积、洪积、冲积、冰缘黄土和各种重力堆积。 . -. (2)秦岭大别山以北的西北、华北、北方和东北区,属干燥半干燥气候,

9、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沉积物富含钙碱性,以黄土堆积为主。 (3)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华南、西南) ,其中华南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物以富含 Fe、Al 质的酸性成分为主,红土堆积,沿河沉积相的砂砾层也很发育。 第二章 第四纪生物界 1. 第四纪生物界的主要特点 答: (1)生物界总体面貌和现代生物界基本相似; (2)经历时间短-仅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二个单位时间(一个单位时间为1Ma) 。 (3)喜山运动后早更新世全球生物地理环境未发生剧变。早更新世生物与第三纪生物面貌虽有差别,但联系仍为密切。 (4)动物界演化进程比植物界明显,陆生生物比海洋生物显著,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

10、哺乳动物要比陆生无脊椎动物明显。因此,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哺乳动物化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人类发展的主要阶段 答:森林古猿。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曾相当繁盛。该猿有更多特征与现代猿类相似,是现代猿类的祖先。 腊玛古猿(N2) 。最早发现于印度。推测腊玛古猿的脑容量不过 300 毫升,牙齿整个形态特征与人相似,具有似人的性质,被认为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类型,是人类的远祖。 南方古猿(N2-Q1) 。迄今在非洲东、南部发现该古猿化石达几百个个体。南方. -. 古猿较腊玛古猿又前进了一大步,分为非洲种,粗壮种和包氏种。南方古猿的躯体结构在多方面同人相近。南方古猿的脑容量在 435-700 毫

11、升左右。 猿人阶段(N2 Q21) ,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 直立猿人。主要特点是脑容量较类猿人多,可达 850ml(类猿人仅 600ml) ,头型指数 72.5,属长头型。颅高率为 74,但额部仍旧低平。眉骨嵴高突,额短。整个头骨下宽上狭。头顶上的中始嵴也相当显著。头高 105mm,头骨厚 10mm。牙齿特点与类猿人相似。大腿骨更显得进步。表明这一时期,手足有了明确的分工。 “中国猿人”。骨骼特点:头盖骨相当低平,两眼孔间的眉骨嵴显著突起,且在鼻骨之上连接起来,所以眉间区特别隆起。在眉骨与前额之间形成一条深沟。头骨高 115mm, 平均脑容量 1075ml。 其额倾角 58(现代人 72),

12、 头骨平均厚 9.7mm。其生活时间大约距今 40 万年左右。 古人阶段(Q22Q32)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其体质特征虽然仍保留一些原始性,但经过长期劳动,已有很大进步,骨质变薄,能完全直立。古人的智慧较猿人高,脑容量增加至1,300-1,600ml。所制造的石器比猿人的有了相当进步,有各种定型的产品;不但利用天然的火,也可能已经会取火大抵是利用摩擦的方法生火;能用兽皮遮蔽身体。 新人阶段(Q33) 又称晚期智人。约出现在 4 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其体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化石在我国已发现多处,如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新人(晚期智人)的体质比早期智人有很大进步,如头骨的最宽处在顶骨

13、的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相对比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额突出,脑容量已达 1,350-1,500 毫升。 现代人 . -. 现代人指新石器时代(全新世早中期)以来的人,在 B.B.布纳尔的分类中,现代人共有 48 种类型。 3. 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特征 答:植被分布存在水平分带,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布着不同植被带。由北向南分为五个植被带,即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第四纪植物群是第三纪植物群的发展, 其面貌仍有第三纪植物群的一些特点。 第四纪冰川到来,加速了植物群的分化与演化。 (1)生态类型由木本植物演化出一年生草本植物。 (2) 植被

14、大规模纬向迁移来适应周期性的变冷气候。 冰期大规模向低纬度迁移,森林退却,代之以草原和荒漠,亚热带植被范围缩小,而温带植被范围扩大,间冰期和冰后期植物向高纬度推进。 我国植被带迁徙有三个方向:受纬度控制,沿南北方向迁移,这是最基本的全球性植被带的移动(水平向迁移) ;受经度控制,沿东西方向迁移,在我国东部及中部季风区至内陆区(水平向迁移) ;在山岳地区受地形高度控制,作垂向迁移,这种迁移是地方性的。 第三章 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1. 第四纪气候特征 答:(1)随时间发生频繁的冷暖交替;沿纬度的分带性及山岳地区的垂直分带性。 (2)更新世出现过至少 4 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全新世为冰后期 (

15、3)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整个自然环境变化,包括生物、地质、土壤、地球化学等,. -. 这些变化记录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中,成为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依据。 (4)气候是第四纪地层乃至第四纪下限划分的重要依据,系统研究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答: (1)全球的一致性 现在的海洋相互之间都是连通的,因此海平面的任何波动必然会通过世界海洋的传递,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到。 (2)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 (3)海平面为“大地水准面”海平面所构成的空间不平整面被作为“大地水准面”,它很接近一个“椭球”, 这个椭球体实际上是一个半径差为 40

16、km 的球体,因此全球海平面是大地水准面的细节部分,在任意点上的变化幅度,部分决定于它的水准面所在的位置。 (4)水体分布变化引起大地水准面重新调整 陆地上的融冰水进入海洋,或因全球变冷部分海水变成陆冰,都会造成全球的海平面波动,在陆地边缘表现为海进与海退。这种海平面变化,称之为“水动型海平面升降”。 (5)陆地高程改变的原因是“均衡性”的调整 地壳上负载的增加导致高程缓慢下沉,负载减少导致类似的缓慢“均衡”反弹或回复。这个问题尤其与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有关,由于陆地冰体的增长和消融,及由此产生的大陆冰体负载变化导致均衡下沉或抬升。 3. 海平面变化效应分析 答: (1)海平面变化带来的最主要结果

17、,是海岸线发生反复交替的前进和后退。 (2) 每次海退最终都使海岸迁移到现代大陆架边缘或更低处,结果是使大片大陆架裸露成陆,海岸平原大大扩展,动植物在这片新增陆地上繁衍生息,使地区性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 -. (3) 海岸线随海平面降低而迁移至大陆架边缘,导致海河侵蚀基准面变动,使入海河流进口段的下切加强, 这种低海面时期造成的深切河谷, 后被高海面淹没、填塞,遂成为现今在沿海平原地区常可发生的埋藏谷。 (4) 在气候演化中, 海面有利于返照率的加强。 因为海比陆的热容量大得多,当大陆被广袤的大洋包围,即高海面时,海水能吸收更多的入辐射量。相反低海面时,热量则保持得很少。这足以引起区域性甚至

18、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 山地与平原 1.何为夷平面,何为准平原? 答:山地与平原,是两种形态对立的地貌类型。随着内外营力性质和强度变化,二者互相转化。地壳相对稳定时,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的地区,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做准平原。 夷平面 准平原形成后,如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地,但在山顶部分还残留着古平原面,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2. 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有哪些? 答:山坡陡峭(45) ,坚硬岩石组成的边坡,特别是地震区。 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岩性: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堆积层中(76%) ,基岩滑坡相对较少(21%) 。松散堆积层中

19、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关,滑动面主要发生在粘土夹层中。基岩主要发生在片岩、千枚岩、页岩、泥灰岩中。 2)构造:一是与软弱结构面的关系,滑动面常发生在顺坡的层面、大节理面、不整合接触面、断层面上;二是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构成特征有关。 3)地貌:主要通过临空面、坡面和坡地基部受冲刷来体现的。河流及沟谷水流对地. -. 表的切割,首先为滑坡创造了临空面。基岩沿软弱结构面滑动时,要求坡度为30-40;松散堆积层沿层面滑动时,要求坡度在 20 以上。凡是河流冲刷坡地基部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 4)气候:90%以上的滑坡与降雨有关,一般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现象;还与冻融作用有

20、关,在冻融季节较常出现滑坡。 5)地下水:多数滑坡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产生的。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显著降低抗剪强度。实践证明,当粘土的含水量增加 35%时,抗剪强度降低60%以上。 6)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小粘结力。 7)人为因素:人工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 第五章 河流地貌及其相关堆积 1. 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以分为哪几个相带? 答: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三个项带: 1)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粗大,砾石间常有砂、粘土充填。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

21、水性强。由于洪积扇上沟槽很不稳定,水流多次改道、摆动,因而小型的切沟、充填构造发育,在砾石层或砂层中,常夹有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 2)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沙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砂层中常见交互层理。砂质透镜体或砾石透镜体分布很普遍。 3)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沙土、亚粘土组成,有时夹有砂质或细砾石透镜体,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带溢出. -. 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水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2. 坡面水流的侵蚀有哪两种作用?每种作用有什么特点? 答:坡面流水侵蚀作用包括雨滴冲击和坡面侵蚀两种主要作用

22、。 雨滴冲击作用特点:雨滴降落的最大速度达 79m/s,对地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据测定,雨滴降落能使粒径小于 0.5mm 的土粒离开原来位置被击溅到 60cm 以上的高度,水平距离可超过 1.5m。斜坡上的土粒受到雨水冲击以后,向坡下的距离和数量大于向上坡击溅的距离和数量,在斜坡上,约有 60%70%的土粒向下坡移动,只有 25%40%向上坡移动。 坡面径流侵蚀特点:坡面侵蚀力大小与地形、土壤、植被有关。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着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 水流挟沙能力并不是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在山坡顶端,地面比较平坦,同时雨水汇成的流量比较小,水流没有足够的冲刷能力,坡面的泥沙不会外移,这

23、一地区称为不冲刷带。坡面的中段坡度一般比较陡,冲刷强度最大,为冲刷带。接近坡脚段,坡度转缓,出现淤积,称淤积带。20 度到 40 度之间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3. 河流的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有什么特点? 答: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推移、跃移、悬移。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称为推移。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称为悬移。 第六章 喀斯特地貌 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 . -. 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

24、2. 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答:幼年期: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中年期: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溶洞顶板坍塌,许多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和峰林形成。 老年期:当可溶性岩层的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流又发育起来,出现了泛滥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这时岩溶地貌发育

25、进入老年期阶段。 3. 分别举例说明地表岩深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 答:地表岩溶地貌 (1)溶沟和石芽溶沟和石芽是地表岩溶的最初形态。当可溶性岩石在地表出露后, 在水流作用下, 发生不均衡的溶蚀, 在层面上形成许多凹槽, 称为溶沟,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2)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指成簇突起的石灰岩山地或高原,呈中下部相连的溶蚀残丘;峰林为基部微微相连成群簇生的石灰岩山峰,是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常分布在坡立谷底部和其它溶蚀平原上。 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大型地下管道,多沿层面裂隙、断层或其他构造裂隙发育,水. -. 平循环带产物,地下暗河

26、的水平通道。 (2)岩溶堆积物 化学沉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崩塌堆积:洞内崩积岩块和溶蚀残余粘土,洞外的砾石和砂土; 生物堆积:人类遗迹、石器、灰烬层及各种动物化石。 第七章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 1. 决定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1) 温度。 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 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 (2)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高度最高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达6400m,为世界最高雪线。冰雪的积累最有利的气候条件是海

27、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具有凉爽的夏季,不利于冰雪的融化。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比北半球强,所以,雪线高度比北半球相应纬度的低。 (3)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的积累与保存,雪线位置相对较高;阴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冰雪的积累,雪线位置较低。北半球南坡雪线位置比北坡高,如天山北坡雪线高度 35003900 米,而南坡 39004200 米。但也有因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可以出现南坡雪线高度低于北坡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 44004600 米,北坡为 58006000 米。 2. 山

28、岳冰川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冰斗冰川位于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规模较小的冰川,有一短小的冰舌从三. -. 面为陡壁、 形似围椅的冰斗中流出, 无明显的积累区和消融区。 冰斗内常发生雪崩。 悬谷冰川发育在陡坡上的一种短小冰川或当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 冰雪开始向冰斗以外的山坡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称悬谷冰川。 山谷冰川当有大量冰雪补给时, 冰斗冰川迅速扩大, 大量冰体从冰斗溢出,进入山谷形成缓慢流动的冰河。山谷冰川长可达数十千米,厚可达数百米。 3. 何为季节性冻土?何为多年冻土? 答:多年冻土(永冻层)在气温极低的中高纬地区,当年均气温和地温都处于0以下时,一定深度下的土层长期处于冻结

29、状态时形成。 季节冻土 (活动层) 近地表土层随季节或昼夜变化而发生周期性融冻作用。 第八章 风成地貌 1. 风蚀地貌有哪些类型? 答:石窝(风蚀壁龛) :陡峭岩壁上满布的大小不一的凹坑,小凹坑直径 20cm 左右,深 1015cm。有的分散,有的集中,形如窗格或蜂窝,称石窝。 风蚀蘑菇:水平地层组成或水平节理发育的岩石,特别是当气流含沙浓度以下部为高时,经风蚀作用,常将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下部仅留支柱的“蘑菇”,甚至蚀去支柱后该磨盘样的岩块成了风动摇摆石。 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 风蚀谷: 风沿着暂时性洪水形成的冲沟吹蚀, 使谷地进一步扩大, 形成风蚀

30、谷,它常沿主风向延伸,迂回曲折,长可达数十公里。 风蚀残丘(山) :风蚀谷扩展后残留的残丘,残丘多成群分布,形状不一,高1030m 不等,以平顶桌状居多,也有成尖峰状的。甘肃金塔和民勤等地有砂砾组成的风蚀残丘。 . -. 风城:即水平岩层(或缓倾岩层)组成的风蚀残丘与风蚀残岗等,远望好似废弃的古城堡。不过,也确有废弃的古城堡遭受强烈的风蚀形成风城。 雅丹(风蚀垄槽) :即风蚀槽谷,在岩性软硬不同,岩层倾角较陡区,或浅湖萎缩或干涸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使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槽。 这种地貌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东面的雅丹发育最为典型,故名。 2. 风积地貌有哪

31、些类型?每种类型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答: (一)信风形风积地貌。 (1)新月型沙丘,特征:新月型 沙丘的形态特征有:它高度不一,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 30 米。新月型 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侧称为迎风坡, 坡形微凸而平缓, 坡度一般在 10 度-20 度之间; 相反的一坡称为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为 28 度-33 度左右,有时达 36 度。 (2)纵向沙垄,特征:垄体较为狭长平直。纵向沙垄的不同部位,形态不一,在它的前端有明显的迎风坡,在沙垄的中部,垄脊平缓,两侧斜坡较对称,沙垄的尾部两侧斜坡较平缓。 (3)抛物线沙丘,特征:平面形态呈弧形,弧形突出的方向指

32、向下风向,两个尖角指向下风向。 (二)季风-软风形沙丘。 (1)新月型沙丘链,特征:两个方向相反的风的交替作用下,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而成新月形沙丘链。 (2)横向沙垄,特征:是一种复合的新月形沙丘链,长可达 10-30km,高可达50-100km 左右,最高可达数百米,两相邻沙丘之间的距离达 1.5-3.0km。 (3)? (三)对流型风积地貌。特征:在热带荒漠中,形成圆凹斗新月形沙丘;在非荒漠区,形成各种环状沙丘和同心圆沙丘。 . -. (四)干扰型风积地貌。特征:较为典型的是金字塔形沙丘,它具有明显三角形棱面和一个尖顶的高大沙丘,形态好似金字塔。高度可达 100 m 以上,每个沙丘有

33、3-4 个棱面,最多可达 5-6 个棱面,两棱面间有一狭窄的沙脊。 3. 何为风棱石?风棱石是怎么形成的? 答: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就形成风棱。这样的石块就称作风棱石。 第九章 海岸地貌 1. 海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 答:海蚀作用有:冲蚀、磨蚀和溶蚀。冲蚀作用指波浪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如果海岸斜坡坡度和水深都很大,波浪到达海岸时波能消耗很少,全部波能用于冲击海岸,基岩岸壁上承受到强大的压力。 波浪在冲击岩壁时,基岩裂隙中空气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巨大压力,海浪后退后,受压缩的空气又突然膨胀,这样连续的缩胀骤然

34、变化,使岩石崩解、破坏。 磨蚀作用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它加大了海蚀的速度。 溶蚀作用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除了碳酸盐等岩石易于溶解外,其他如玄武岩、正长岩、角闪石及黑曜石等岩石矿物,在海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淡水中快几倍到十几倍。 2. 海蚀平台的成因 答: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影响,平台上可出现一些浪蚀沟和瓯穴以及溶蚀洼地,并披盖一些沙砾。海蚀平台的形成和发育要求岩石抗蚀强度和海蚀强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岩. -. 石抗蚀力过强或过弱均不利于它的充分发育。有关海蚀平台的成因有不少解释,约翰逊 (John-

35、son, 1919) 认为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的结果。 巴特勒姆 (Bartrum,1962) 认为是潮间带频繁交替的干湿风化作用和海浪将风化物质搬走而使海岸后退的结果。帕拉特(Pratt,1968)认为海蚀平台可分为高潮台地、潮间带台地和低潮台地三类。高潮台地主要由干湿风化作用与海浪的搬运作用形成,潮间带台地是波浪磨蚀作用的结果;高潮台地的前缘如不断受波浪磨蚀亦可向潮间带台地演化。低潮台地是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所致。 海蚀平台形成后,若因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而高出海面,就变成海蚀阶地;若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则沉入水中成为水下阶地。 3. 影响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 答: 由于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

36、用频繁的地带, 因而海岸发育受到各种海陆因素影响。 (1) 地质因素, 组成海岸带的岩石或物质的类型及其抗侵蚀能力、 岩层的产状、地质构造和海岸地区的地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岸的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 1地质结构对海岸的影响,地质结构包括岩石性质、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三方面,它们对海岸的发育过程和形成的海岸形态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2地壳运动对海岸的影响,海岸地区的地壳运动,特别是地壳的升降运动,在海岸地貌的发育与演化方面起着极重要的影响。地壳的垂直运动,必然造成海面的相对升降和地势发生变化, 这就使得岸线位置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海岸轮廓的改变。而沿岸地区地壳的升降运动引起的海岸线位置的迁移和

37、地势的改变必然会使海岸带物质重新产生迁移和海岸环境的改变,导致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并遗留下一系列古海岸形态的遗迹。 (2)海平面变动,海平面的变动,导致海岸相对升降,引起海岸线的进退进而影响海岸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以及海岸地貌的发育和演化。 海平面变动的直接效应. -. 就是引起海岸的相对升降。 由气候因素变化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变动对各地海岸的影响是普遍的,它造成的后果与地壳垂直运动对海岸发育的影响相似,只不过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且范围波及全球, 并且留下非常一致的同期沉积物及各种水上和水下地貌遗迹。 海面升降首先造成岸线的进退以及海岸物质的重新运动或沉积,引起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海面上升,

38、会使水下岸坡深度增大,从而增大到达岸边的波浪能量,海岸因此而遭受侵蚀,被蚀物质被带到水下岸坡下方堆积。海面下降,会使水下岸坡变浅。在堆积海岸,如果原来的水下岸坡处于平衡状态,则水下岸坡的中间大部分会受蚀变深,被蚀物质大部分向岸移动并沉积在岸边,物质相对较粗。小部分较细物质则向水下斜坡基部移动并沉积下来。 第十章 新构造运动 1. 何为新构造运动? 答:指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2.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 答: (1)大规模拉张运动 (2)大规模俯冲、碰撞活动 (3)大规模走滑活动 (4)褶皱运动 3. 影响单面山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单面山发育的因素有三: 第一,软硬岩层

39、在抗侵蚀方面。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差别不大,则单面山地貌发育明显,上部为陡崖,下部为缓坡,上下界限分明,前后坡极不对称。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相差较大,则陡壁不明显,上部为凸坡,下部为凹坡。 . -. 第二,岩层倾角大小。如果上部坚硬岩层很薄,下部软弱岩层很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快,山脊线比较弯曲;相反,上部坚硬岩层较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慢,山脊线比较平直,陡崖高大。 第三,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角越缓,前坡后退越快,山脊线曲折;相反,岩层倾角越大,前坡后退越慢,山脊线平直。 第十一章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工作方法 1. 调查点线的布置 答:统一布置;有目的、有重点地布置;加密、放宽;穿越法为主。 2. 野外记录格式 答: (1)调查时间和位置; (2)形态; (3)剖面观察描述:厚度;颜色;粒度;结构构造;风化现象;坚实程度;素描、摄影及取样。 3. 砾石层的描述 答:粒度,应注明一般粒径,最大和最小粒径;岩石成分,统计砾石岩性的百分比,判断砾石系本地还是外来的,以判断砾石的来源(示踪) ;砾石产状,统计砾石的扁平面并绘制玫瑰花图和倾向等密图,以判断水的流向;磨圆度,分为四级,即滚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和棱角状;风化程度,要注意不同成分风化程度的差异;表面特征,包括各种成因的擦痕,裂隙和凹坑等;充填物和坚实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