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4504392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11619(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 吟诵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正确途径。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吟诗作赋北窗里的白、 “歌吟终日如狂叟的白居易, 再到“得听清吟, 至绝眠餐的蒲松龄、“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鲁迅,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然而,上世纪初,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吟诵艺术开场衰落,乃至濒临灭绝。目前,吟诵的传承、开展和推广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 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

2、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读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具有质朴而简单的旋律,能读出古典诗文的韵律、节奏,将汉语在声音上的特色彰显出来,其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仅靠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无法得到的,惟有抑制理性的知解,回归到感性的自然而为的状态才能实现。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构造,而且有声音之高低、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对诗歌之理解的。“声入心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

3、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与之接近,最能体会。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 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假设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对当下很多诗词爱好者而言,学习传统吟诵是一个很好的门径。 本次调研围绕吟诵历史开展和传承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三局部:50位年龄在 80 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500 名吟诵培训班的学员,还有青年志愿者在全国各地抽样调查的 1000 人。 从衰亡走向复兴 上世纪初,吟诵艺术开场衰落,濒临灭绝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

4、,自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学校取代私塾,延续数千年的“终日咿唔,不求解悟1911 年 12 月 19 日教育部?令京师学务局整理京师私塾方法文? 的教授方式被勒令中止, 代代相传的吟诵受到了很大冲击。1919 年新文化运动之后,学校体制改变了,吟诵自然更少了。傅庚生先生在?谈文章的诵读问题?一文中指出:“民初还沿袭着旧日的方法,一般学文仍然是特别注重背诵与朗读的,私塾里读?孟子?、?左传?等,不消说要读文气,学校里的课本也叫做国文读本。后来这读诵工夫渐渐不讲求了,课本的名称也改为国文讲义、国文选,或干干脆脆的国文了。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则更为一针见血地点明:“

5、自从废科举、创学堂以来,在语文教学上对诵读问题就渐渐冷淡了?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1920 年 1 月 12 日,当时教育部下发了?咨各省区自本年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掀开了国文改国语的大幕。此后不久,教育部便采用全国教育- 会联合会议案,决定国民学校全用语体文。1923 年 6 月颁行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小学阶段的国文课全部改为了国语课。外表上看,国文和国语仅仅是一字之差,而事实上二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建功先生也说:“自学校国文改为国语以来,国语的读法未定,而国文的读法已坏?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记录?。与此同时,西方的朗读方

6、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当时的教育界曾热烈讨论如何诵读汉语作品的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朗读诗盛行,其后汉语朗读遂定型,并取代吟诵。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文革的影响,大陆的吟诵更是近乎绝学,不但比不上日本今天日本的汉诗吟诵社团仍然有数百万会员,吟诵一直贯穿在其教育体系中,而且是一项庞大的文化产业、国、越南对吟诵传承的重视,就是跟地区也产生了差距。 吟诵自上世纪初衰落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在我们调查的三大群体中,对吟诵自上世纪以来没落的主要原因,都不约而同地首选“相关文化政策的影响94%、80.3%、67.8%,而后分别是“时代淘汰的结果4%、12.2%、13.2%、“吟诵自身开展规律使然0、6.1

7、%、11.4%和“其他因素2%、1.4%、7.6%。选择“其他因素的受访者也大都填写诸如“传统文化被抛弃的结果、“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专家们的误导、“人为割裂百年等原因。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 80 岁以上的会吟诵的长者看来,吟诵艺术濒临灭绝,绝非吟诵自身开展规律使然,故无一人选择此项。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场呼吁传承吟诵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吟诵濒危的担忧,开场呼吁传承吟诵。80年代炳铮先生在、华钟彦先生在,都曾在播送电台宣讲过吟诵。1988 年,中华诗- 词学会拍摄了?华夏诗声?吟诵专场录像。1994 年叶嘉莹先生致信朴初先生,提倡儿童学习古诗吟诵。于是有了

8、 1995 年 2 月朴初、志公、叶至善、夏衍、冰心、禺、吴冷西、荒煤、启功九位委员提议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的第 0003 号提案,当中提到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古代典籍。1998 年叶嘉莹先生又上书江泽席,建议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中增设“古诗唱游一科,呼吁培养孩童对吟诵的兴趣。 闽台地区更是以诗社的方式进展吟诵学习和交流,并且创办了较多国学,集录了不少传统吟诗录音。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会、诗词学会开会时往往安排诗词吟诵的容,电台、电视台也常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播放吟诵的节目。学界对吟诵的研究也逐步升温。2021 年,“吟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 年,在全国

9、政协会议上,以欣淼先生为提案人,二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抢救、恢复和开展吟诵传统的提案,说明了恢复传承吟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讨论了传承、开展、推广吟诵的七项建议。 中华吟诵学会成立后,开场在全国围开展吟诵的抢救与采录、研究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等工作 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2010 年 1 月 24 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在成立,开场在全国围开展吟诵的抢救与采录、研究与整理、宣传与推广、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并定期举办“中华吟诵周等活动,录制了数十场晚会和节目,如?中华长歌行?、?中华诵?、?诗经咏诵会?等。 - 2021 年底,“中华吟诵的

10、抢救、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两项重大招标工程立项,该工程由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主持理论研究,首都师大学敏俐教授主持抢救整理,以期对吟诵的传承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对各地传统吟诵进展了深入调研,并屡次举办研讨讲座等活动集思广益,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吟诵在全国围进展了广泛征询与探讨。 2021 年建成了吟诵学会官方中华吟诵网,为会员及海外吟诵爱好者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台。各地的吟诵社团组织也逐步创立,如*河西区成立了*河西区中华吟诵社、成立了吟诵学会、*汇区成立了海燕吟诵社等等。中华吟诵学会还举办了各种培训班、速成班等,近 5000 名教师承受了培训并开展吟诵教学工作。目前全国

11、有松阳县、*河西区、*克拉玛依市三个吟诵示区及 60 余所实验示校,全国共有500 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吟诵教学,几万名学生已经进展了吟诵学习。 近年来,吟诵学会已采录搜集了 600 多人、共计近千小时过万首的吟诵音像资料。抢救性采录工作异常紧迫,像俞伯荪、南怀瑾、敬宜等几位老先生幸而在辞世前承受了采录,其吟诵资料才得以保存。另外还搜集到 300 多位已故先生们的吟诵录音, 时间最早的是 1948 年录制的传统吟诵代表流派“唐调创始人唐文治先生,其他还有元任、唐圭璋、臧克家、朴初、启功等。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吟诵研究,困难重重 吟诵主要通过师生关系传承,在古代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根本技能

12、,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也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没有关于吟诵的专- 门论述。华钟彦先生说得好:“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自五四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只有胡乱诵读,安蔽乖方。故欲振拔旧闻,反成了专门学问?再论唐诗的吟咏?。 国当下能够掌握传统吟诵方式的人绝大多数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加之吟诵一无音响遗存,二无乐谱可据,只剩下一点资料碎片,无法勾连,不成系统。吟诵无定谱,也从来没人记录谱子。此外,作品的容情意千差万别,古往今来决不会有任何两首全然一样的作品;每个人的阅读背景、修养水平、年龄长幼、音

13、色上下不尽一样,也决不可能有任何两个一样的吟诵者。因此,由吟诵者透过声音对作品作出的诠释,当然不可能制定为一种固定的如乐谱一样的死板的法则来提供应大家遵守,吟诵本身具有随意性、因人而异、不确定性,这都成为吟诵研究的难点。 吟诵推广,阻力较大 目前,曾亲身接触过吟诵传统的人已经不多,再加上传统吟诵多用各地方言,非该地区的人就很难听懂,能真正体会吟诵作用与效果的人日益减少。仅就意识观念而言,很多人会因自己对此传统的无所体悟和了解而在心理上先就对之存有一种轻视和反对的心态。朱自清先生曾说:“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

14、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论朗读?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社会对于吟诵的态度。从教师到学生,或是怕人笑话,或是不感兴趣,无一不是受到这种文化气氛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更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听过吟诵,或者根本- 不知道还有吟诵。今日尚会吟诵的老先生大都在 80 岁以上,而且缺乏承传。如果再不对这一行将消亡的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传承,吟诵恐将在国失传。那时,即使年轻人渴望学会吟诵,有人对吟诵感兴趣,也将无从学起。 吟诵传承,易入歧途 政府目前虽已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各地也都在开展诵读活动,但其中的绝大多数仍为朗读。西洋诗歌的读诵,往

15、往具有一种表演的性质,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吟诵则是一种更重视个人感受的心灵活动的外现,其所重视的乃是个人的体会。五四之后,我们用西方的朗读方法来诵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和容是两皮,古诗文的神韵和涵,已无法被体会。此外,近些年在吟诵复兴过程中还出现了新吟唱,但传统吟诵与新吟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吟唱不能以同一曲调去吟唱第二首诗词,而且传统吟诵不是登台演出的表演,没有娱宾的性质,甚至不考虑受众的感觉,这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至于现在的自创新调、新作古诗歌曲,多因不了解吟诵的规律,对语音的处理不妥,或对诗文的理解不深,水平也参差不齐。 吟诵教学,亟待普及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数

16、千年来总结并留传下的珍贵的学习方法,既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学习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风易俗、寓教于乐。叶圣先生曾经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精读指导举隅前言?,“现在多数- 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并认为“多数学生的这两种现象似乎不能不算是教学上的大损失?论朗读?。可见吟诵教学对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据课题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三个群体中认为“吟诵有助于记忆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分

17、别高达 100%、 97.8%、 91.7%, 而认为“吟诵有助于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各为 100%、90.1%、83.7%,认为“吟诵有助于旧体诗词创作的比例各占 98%、82.3%、61.6%,认为“吟诵有助于提升人的在修养的比例分别高达100%、95.6%、91.8%,认为“吟诵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比例各为 98%、92.9%、81.8%,认为“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使吟诵重返校园的比例各占 96%、89.4%、72.6%。这一连串的数据告诉我们,普通民众对于吟诵在育人、修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有朴素正确的认识,对其重返校园,重回我们身边并发挥固有的文化潜力有着热切的期盼。 虽然各地的吟诵教

18、学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足以说明吟诵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价值,但吟诵教学普及亟待政策扶持,吟诵师资培训又缺经费资助,目前的吟诵培训根本尚倚赖志愿者奉献自己业余时间。 传承中华吟诵的对策建议 吟诵传承从娃娃抓起,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也是日本推广吟诵的成功经历 教育部门可以设计、论证一些吟诵的教学方案,比方在幼儿园开展寓教于游戏的“诗歌唱游活动,使小朋友们在童年更好地受到古典诗词的熏。吟诵经典,深入-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与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亲自从事吟诵教学实践的市闸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耀媖教师曾发出感慨:“吟

19、诵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技能提高与情感升华相结合,将活动渗透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民族文化精神深入孩子的心中。 传承吟诵的关键,就是使它重回教育体系 吟诵作为重要的传统学习方法,在大中小学特别是幼儿时期的古典文化教育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欣淼先生认为:“吟诵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教育方法。恢复和开展吟诵传统的关键,就是使它进入教育体系,回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吟诵应该回归教育体制,从民间行为变成政府行为。比方,结合目前教育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小学阶段增设吟诵课;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选录一批古典诗词作品进展讲解和吟诵,录制成视频音像资料以便推广;定期举办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班,

20、开展吟诵教学的实验,设立吟诵进课堂的试点,探寻符合当代青少年特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吟诵教学方法等。 钱穆先生弟子、书院首席讲师辛意云先生承受采访时曾屡次强调:“吟诵是情感教育,是美育。人是有理性有感性的,教育也要有理性有感性,这样的人才完整,这样的教育才完整。让孩子们用吟诵表达自己的情感,翻开了自己的声音、身体、表情,这一点太重要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健顺毫不讳言自己的期待:“吟诵是要传下去的,吟诵不是复古。我们迫切盼望教育部能够形成政策,将吟诵作为师类院校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希望吟诵能够活下去。 - 借助媒体推广吟诵,使社会各界有时机接触到正宗的传统吟诵,使用好吟诵这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又快

21、又雅又美的利器 在群众对传统吟诵还没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就急于推广,只会将其变成一种廉价的“娱人手段。可以邀请传统派吟诵专家录制关于古典诗词吟诵的系列讲座,如能在央视少儿频道或者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持续播出,应能收到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吟诵大赛之类的电视节目,以教育引入为根底,把吟诵引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怡情养志、健身养气、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探索将吟诵融入跨文化交际培训的新模式 随着海外汉学热的不断升温,吟诵也应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元素。积极开展吟诵融入海外孔子学院、融入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培训等尝试,展示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22、推动中华吟诵在全球围的传承与开展。德国汉堡致谦学堂读经吟诵营学员家长嵋就深有感触:“从效果看,吟诵可以很好地起到调剂以及自娱自乐的作用,而且会背唱的确实要比只会读背的记得牢下课时自哼自唱的悠游自得,回家时也常常吟诵不辍孩子们对吟诵学习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家长和教师。相信所有海外华裔父母和华文教育者看了这番景象也会感动因为让我们的孩子爱上中文,不就是很多海外华人父母的梦想吗.而这个梦想,在传统的经典吟诵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确保传统派吟诵大师的主导地位 保持正宗、本色是传承吟诵的根本出发点,探索与时代新元素结合的可能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如何继承和发扬它,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23、。- 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一种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的结果反而会使真正的、传统的吟诵以一种异化的形式消亡。推行之初还是应该请吟诵界前辈大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因为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前辈吟诵大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他们的吟诵实践是当世珍贵的文化遗产,吟诵界后学理应在继承的根底上去推行和传播。至于吟诵现代新诗,或吟诵当代流行歌曲歌词,或将古诗谱为歌曲的新吟唱,都是吟诵推广中需要严加防的矫枉过正现象。 “观今宜鉴古,传统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使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得以更真切地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正如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说的那样:“宁可失去 50 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确实,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传统吟诵可以帮助记忆、培养美感、冶性情、扩大知识、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