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4470067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4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结合“经济全球化”理论谈谈:n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 第第5章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一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展的根本动力n(一)(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n(二)(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n(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 (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2、2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3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 涵义涵义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一定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占统与生产力的一定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

3、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2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4 4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三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n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n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

4、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n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n(一)(一) 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根源n(二)(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的作用n(三)(三) 阶级斗争的形式阶级斗争的形式 n(四)(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表现(一)(一)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根源 根源在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在物根源在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二)阶级斗争

5、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1、同一社会形态本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同一社会形态本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2 2、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三)阶级斗争的形式(三)阶级斗争的形式 经济形式经济形式 思想斗争思想斗争 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三三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一 ) 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二(二 )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一)社会革命(一)社会革命 1 1、根源:、根源:根源在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根源在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2 2、实质:、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6、的统治,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3 3、作用: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作用: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 4 4、形式、形式 暴力形式暴力形式 和平形式和平形式(二)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 1、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

7、调整和革新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 2 2、性质:、性质:不改变社会制度,是同一社会制度中不改变社会制度,是同一社会制度中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 3 3、作用:推动同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作用:推动同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4 4、形式、形式 和平形式、和平形式、 暴力形式暴力形式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n n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1979年4月,

8、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首次访华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年:街上流行红裙子街上流行红裙子组图组图街上流行红裙子剧照。这部拍摄于1984年的电影讲述了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故事。 2005年4月5日,两名身着夏装的女青年走在山东济南市泉城广场上。新华社发 60年中国女性发型变迁组图 “文革”后,恋爱可以公开了 改革开放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 1、农村社会改革的源头:、农村社会改革的源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实行“大包干大包干”。2 2、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问题:一是解决了追求所有制一是解决了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大越公”和生产力发展越不适应的矛盾

9、,使农村的生产和生产力发展越不适应的矛盾,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二是真正贯彻了社会主义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二是真正贯彻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彻底克服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彻底克服了“同吃同吃大锅饭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3 3、改革的成果:、改革的成果: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给农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n1984年2月3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何老汉三贴对联”,反映了何老汉一家在改革前后的变化:n 1978年春

10、节:n 吃一斤借一斤斤斤不断,n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n 老牛落在枯井里n 1982年春节:n 吃陈粮烧陈草允富政策好,n 迎新春迈新步更上一层楼。n 政策加科学展翅高飞n1984年春节:n 穿新衣住新房人均吨粮,n 忙生产干四化实现翻番。n 坚信党的政策n20多年的改革,小岗村农民到多年的改革,小岗村农民到1998年的情年的情况:况:n 当年雄风已不在,尽管家家户户有粮吃,有衣穿,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直停留在了“温饱”水平上,盖不起楼房,修不起马路,用不起电话,吃不上自来水,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家企业,甚至于没有一处称得上卫生的厕所。n1998年年6月中旬开始有变化:月中旬开始有变化:n

11、n 1984年是农村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大丰收,全国人均粮食791年,创历史新高。n 但随着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靠种田打粮的农民雄风不在了。n 2000年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信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很重视,自那以后“三农”问题,成了党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国人关注的重点。四四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杆n(一(一 )科技革命浪潮和社会现代化)科技革命浪潮和社会现代化n(二(二 )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一、科技革命浪潮和社会现代化浪潮一、科技革命浪潮和社会

12、现代化浪潮 * *蒸汽机蒸汽机与第一次产业革命;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 *电动机电动机与第二次产业革命;与第二次产业革命; * *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与第三次产业革命等与第三次产业革命 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 1、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式的变革。 2 2、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3 3、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提高。 4 4、科技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科技的发展也引起和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变

13、革。2 科学发展的形式n(1)边缘学科物理化学化学物理边缘学科示意图(2)横断学科化学化学天文学天文学经济学经济学地理学地理学物物理理学学数 学横断学科示意图(3)综合学科生生物物学学法学法学物理学物理学化学化学医学医学经济学经济学地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综合学科示意图3 交叉学科时代必然到来n(1)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难分n(2)自然方法与社会方法相互渗透n(3)文理交融:21世纪的世界性科学潮流二 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n(一)确立四大基础理论n 1 相对论n M =E=MC2n2 量子论n描述微观物质运动的规律海森堡海森堡量子力学的创立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之一者之一n3 基因论n探索遗传

14、之迷的理论克隆牛DNA双螺旋结构n4 信息论n探索信息的基本性质.n(二)建立五大模型 n 1 宇宙演化大爆炸模型n 2 物质结构夸克轻子模型n 3 遗传物质DNA双螺旋模型n 4 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n 5 地球构造板块模型 n(三)产生八大高技术领域n n 1 信息科学技术n 2 生命科学技术n 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n 4 新材料科学技术n 5 空间科学技术n 6 海洋科学技术n 7 环境科学技术n 8 机电一体化技术三 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n(一)地位和作用n1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 经济发展的生产力n2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n 社会发展的生产力n3 科学技术

15、在军事上的作用n 军事上的战斗力n4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作用n 政治上的影响力n5 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作用n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力n(二) 科学技术的核心精神n1 实事求是的精神n2 创新的精神n3 奉献的精神五五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n(一(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n(二(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主体动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1 涵义涵义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

16、多数人。2 2 作用作用 1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 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 1 涵义涵义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2 2 历史人物的作用历史人物的作用 1 1

17、、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人。、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人。 2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 3 3、历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缓某个历史事件的解决、历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缓某个历史事件的解决。3 3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1 1、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 2、受所处阶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的制约。、受所处阶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的制约。 3 3、受个人素质和和能力的制约。、受个人素质和和能力的制约。 思考题思考题一、概念题一、概念题 阶级阶级 交往交往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

18、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1 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2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3 3、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4、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5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 6、简述物质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关系。、简述物质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关系。三、论述题三、论述题 1 1、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 2、如何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如何理解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3 3、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实行对外开放的意、运用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说明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义 交往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三、经济全球化三、经济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