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4339918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纲要求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矫正易错强记长句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内容索引课时作业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点一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同种生物的。知识梳理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增长型稳定型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

2、成通过影响种群的,从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出生率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深化深化拓展拓展(2)曲线图和柱形图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_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选取样方捕获并标记个体数(

3、数量为M)NMn/m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深化深化拓展拓展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4、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连线)其生活空间中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

5、持稳定()(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1)图中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

6、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提提示示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提示提示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提示示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提示提示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什么?命题点一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命题点一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分

7、析1.(2018温州质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某池塘生活了150多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为群落特征,D项错误。命题点二种群

8、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命题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3.(2016全国,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解析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

9、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4.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答案解析1.“两看法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规律规律方法方法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

10、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考点二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建构模

11、型。(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数学假设数学形式知识梳理2.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型曲线和“S”型曲线型曲线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无限、_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有限、_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空间资源资源空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K值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无有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甚至。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波动

12、急剧下降消亡食物人类活动K值变动的示意图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深化深化拓展拓展(2)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调节的()(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

13、因素的影响()(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常考基础诊断常考基础诊断(6)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7)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8)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据图分析:(1)图甲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教材热点拓展教材热点拓展提示提提示示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提示

14、提示提示基本不变(因1)。(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提提示示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的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提示提提示示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小,对吗?提示提示“J”型增长,因1且恒定。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

15、?为什么?1.“J”型增长中型增长中和增长率的关系和增长率的关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00%(1)100%。所以,当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 当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重点剖析2.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

16、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增长类型“J”型“S”型增长率增长速率3.“S”型曲线中型曲线中K值与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命题点一命题点一“J”型增长和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型增长的比较与分析1.(2017南京学情调研)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 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

17、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时D.甲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2017蚌埠二模)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答案解析归纳归纳拓展拓展1.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18、。(2)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3)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命题点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命题点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解析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

19、50180(KN)/K0.900.750.500.250.104.下图中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答案解析不同曲线模型中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值”与与“K/2值值”归纳归纳拓展拓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

20、点三实验解读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法。成分、空间、pH、温度“J”型“S”型显微计数2.实验流程实验流程液体无菌均匀计数板一个小方格7曲线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偱“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

21、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关键点拨(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d123456数量/个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如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右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

22、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右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1cm31000mm3,1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000B50000AB。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相当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提

23、示提示提示符合“S”型增长。问题探究问题探究(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提示提提示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3)试着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提示提示提示命题点一实验基础命题点一实验基础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

24、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 B.C. D.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_。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 母 菌 过 多 , 难 以 数 清 , 应 当 采 取 的 措 施 是_。答案解析解解析析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若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适当稀释菌

25、液,最后计数的结果需要乘以稀释的倍数。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适当稀释菌液(或增加稀释倍数)(2)若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该实验_(填“需要”或“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_。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答案解析解解析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在相同间隔的时间内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取样调查,因此实验前后本身就是对照实验,故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因实验存在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该实验还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即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时间上已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重复实验(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和_有限,酵

26、母菌呈“S”型增长。答案解析解解析析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代谢废物积累,酵母菌呈“S”型增长。资源(营养物质)空间(4)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答案解析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温度和营养成分解解析析根据表格可知,该探究

27、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和营养成分,因此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和营养成分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命题点二实验拓展命题点二实验拓展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答案解析4.(2017江苏,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

28、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解析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易错

29、警示突破选择题4.“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种群群密密度度、年年龄龄组组成成、性性别别比比例例、出出生生率率与与死死亡亡率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出生生率率与与死死亡亡率率

30、、迁迁入入率率与与迁迁出出率率,年年龄龄组组成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食物物和和空空间间条条件件充充裕裕、气气候候适适宜宜、没没有有敌敌害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资源源和和空空间间条条件件有有限限,随随种种群群密密度度增增大大,种种内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长句应答突破简答题4.在自然界中,气气候候、食食物物、天天敌敌、传传染染病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K/2时时

31、种种群群的的增增长长速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12345答案解析1.(2017全国,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解析2.(2017海淀区模拟)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

32、量,P点代表什么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12345解解析析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所以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点是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负载能力时的情况。答案3.(2017全国,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

33、积12345解析解解析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需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答案解析4.(2013新课标,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

34、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12345解解析析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5.(2017全国,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12345答案J解析解析解析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12345答案解析解解析析在鼠害较为严重的

35、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12345答案解析解析解析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捕食(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解析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课时作业12345答案解析1.(2018哈尔滨三中模拟)种

36、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678910111213基础巩固练基础巩固练答案解析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

37、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a、b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空

38、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12345678910111213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会出现波动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增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增长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解解析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6.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

39、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 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答案解析7.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A.和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

40、数量的变化B.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表示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可表示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种群的雄性个体后的种群数量变化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8.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个体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9.(2017江淮十校三模)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

4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_,表示_。12345678910111213答案出生率或迁入率解析年龄组成(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等,其数学模型:NtN0t中,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解解析析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1。1气候适宜,没有敌害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3)利用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解解析析

42、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解解析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性别比例生物防治(5)在自然条件下,动

43、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_分布。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解解析析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集群答案解析10.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结果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型增长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

44、增长率逐渐下降12345678910111213能力提升练能力提升练11.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值(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B.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型增长C.第10年的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12345678910111213答案解析12.(2017南昌二模)下图表示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量、死亡量和种群数量的关系,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45、,是指在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解解析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K值。12345678910111213答案环境条件不受破坏(2)该种群数量为_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该种群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_;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数量_(填“可能”或“不可能”)超过K值。解析解解析析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可以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自然条件下,该种群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K值上下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K值。12345678910111213答案K/2逐渐减

46、小可能(3)在下图所示坐标系上,画出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数量的关系(要求K点以后也要画出)。解析12345678910111213解析解解析析据题图分析可知,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在种群数量为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图见答案。答案答案答案(注:要写横纵坐标)13.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rmin1)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需在干酵母中加入适量的_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12

47、345678910111213答案蒸馏水解析(2)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12345678910111213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不适解解析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不适,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答案解析(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1和_。12345678910111213答案接种量1.5mL、转速

48、230rmin1解析解解析析根据实验结果曲线可知,在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1和接种量1.5mL、转速230rmin1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呈“S”型,因此这两种变量组合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所示观察到的图像。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_,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图1这块血细胞计数板上有_个计数室。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_个中方格,其容积是_。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个。12345678910111213答案振荡(摇匀)2250.1mm32.5106解析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