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湿疹――中医分析总结计划与内外治法.doc14360

m****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01.65KB
约6页
文档ID:574191667
湿疹――中医分析总结计划与内外治法.doc14360_第1页
1/6

湿疹中医分析和内外治法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湿疹为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病,中医常以其所 发部位及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 “浸淫疮 ”;身起红粟,搔痒出血的叫 “血风疮 ”;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 “旋耳疮 ”;发于掌指间的叫 “痫疮 ”;发于腿足的 “湿毒疮 ”;发于阴囊初起名 “胞漏疮 ”;日久称 “肾囊风 ”;婴儿湿疹有 “干敛 ”、“湿敛 ”之分 ’但不论所发部位在何处,总的以辨证论治为准 湿疹虽属皮肤表病,但来源于内因,中医着重于内治,其次辅以外治内因以心火,脾湿为主,可因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又由于饮食不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与热合,外走肌表而病生焉其辨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进行论治 湿热型: 发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疤,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粘而有腥味,结颁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此种类型临床最多见治以利湿清热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出现脓疤加银花、连翘;大便偏于,加大青叶 血风型: 证见身起红粟 以红丘疹为主 ,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此种类型,是热重于湿以血热为主,治以凉血消风为主,除湿清热为辅,方用皮癣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黄芩、苦参、地肤子、白藓皮、丹皮、生甘草 脾湿型: 此种类型较多见,皮肤黯淡不红,成片火窠 隐在皮肤内的水疤 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证见面色无华,饮食不香,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 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等此型脾虚湿胜,热象不显,治以健脾理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六一散、白藓皮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腹胀加川朴、大腹皮 阴伤型: 病延日久,长期渗水过多,致伤阴耗血,血燥生风,亦可因长期服用苦寒 燥湿或淡渗利湿之品造成伤阴耗血,皮肤浸润,干燥脱屑,搔痒剧烈主要 的辨证指标是舌红苔剥 伤阴 ,或舌淡苔光 耗血 见到此证时,用滋阴除湿法 治疗药用: 生地、元参、当归、丹参、茯苓、泽泻、白藓皮、蛇床子在这里特别指 出: 滋阴与除湿同用,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除湿可以伤阴本方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而不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

用 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 肾囊风 疗效较好对此证型,切忌重用燥湿或利湿之品,以免重伤其阴,症情越来越坏 婴幼儿湿疹,中医总称胎敛,又有湿敛,干敛之分,后者又称奶癣婴儿湿疹至儿童期仍不断发作,皮损渐局限于手肘、国窝、足踩等处,常呈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婴儿湿疹,多因胎孕时期,母食五辛,遗热于儿所致,可分三型论治 湿热型 湿敛 ,多见于肥胖婴儿部位多在头面耳项等处,重则泛发全 身证见皮肤渐红、糜烂、渗水、结痂,重则脱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导湿清热,方用导赤汤加减: 生地、木通、竹叶、六一散、黄连,或服牛黄清热散,量儿大小,一瓶分~天服 脾虚型 干敛 : 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婴儿证见皮肤浸润,干燥、鳞屑、瘙痒,或起少数丘疹,水疤,一般消化不良,纳食不多,面黄肌瘦,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治以健脾化湿,方用化湿汤加减: 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 阴伤型 干敛 : 大多属湿热型,渗水日久不愈,伤阴耗血,转变而来皮损与脾虚型相似,唯无脾胃症状,纳食,大便正常,可见舌红苔剥或舌淡苔光之征。

可继用滋阴除湿法治疗外治法,大致可分类: ① 渗水期: 采用湿敷法,方用生地榆、马齿页、黄柏,任选其中一味或二味,各 克,水煎分钟,待微温时,用纱布叠五六层 小毛巾亦可 蘸药水,稍拧干,溻敷于患处,隔~分钟再蘸水换敷,一日敷~次,直至不流水为止 ② 流水不多时,选用缓和性的药膏,不宜敷刺激性强的药膏 ③ 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可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膏 ④ 湿疹的护理,亦很重要,应注意下列几点: .不用水洗不用热水烫,少洗澡,不接触肥皂 .忌口不吃鱼腥,海味,羊肉等五辛发物 .小儿勿穿戴和接触羊毛织物朱仁康湿疹多患于过敏性体质,常因脾虚生湿所致故治疗原则常采用健脾利湿法一般临床分三型论治之 湿热型: 相当于急性湿疹,常见皮损掀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治以清热利湿法,方用苗陈篙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 茵陈、炒山栀、大黄、萆解、生苡仁、车前子、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脾湿型: 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常见皮疹颜色较暗,滋水不多,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痒不甚,胸闷纳呆治以健脾除湿,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茯苓皮、生苡仁、苡仁根、徐长卿、炒山桅、山药、陈皮。

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常见皮损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表面有鳞屑或血痂,甚痒治以养血祛风,常用四物消风饮加减: 当归、生熟地、小胡麻、萆解、赤白芍、苍耳子、地肤子、夜交藤、珍珠 母除内服药外,我常结合外治法,最常用的有下列三种制剂 ① 三黄溶液: 黄连克,黄柏、黄芩各克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 糠馏油糊剂 市售药品 ③ 黑豆馏油软膏 市售药品 以上王药分别用于急性、恶急性、慢性湿疹湿疹治疗,多取内外二法 这里仅介绍外治法治疗湿疹 急性湿疹的外治法 ① 水疱、糜烂、渗水者,用黄柏克,马齿觅克,生地榆克任选一味药,水煎湿敷;如伴有脓疱者,每味药用量可达 —克 ② 红粟瘙痒,搔破出血者,用止痒洗剂: 苯酚毫升,生石膏克,氧化锌克,白矾克,甘油克蒸馏水可加至毫升,外用每日外擦~次也可用生石膏克,白矾克,凉开水一杯,约毫升,调匀外搽,日次 ③ 苦水疤渗水不多,皮肤灼红赤肿,糜烂结痂者可用青白散: 青黛克,海螵蛸克,煅石膏克,冰片克共研细末,以麻油调敷,日次或用湿疹膏号: 始粉克,黄柏克,氧化锌克,苯酚克液体石蜡适量,凡士林加至克,调成膏外敷。

日次或用湿毒膏: 青黛克,黄柏克,煅石膏克,炉首石克,五倍子克 先研前二味药,再共研细末,调成 %软膏外敷 慢性湿疹的外治法 ① 疱形肥厚黯淡者,外用慢性湿疹膏: 硫黄克,雄黄克,广丹克,白矾克,胆矾克,轻粉克,蛤 粉 克,五倍于克,煅石膏克共研细末,配成%软膏或用皮肤一号膏: 硫黄克,雄黄克,五倍子克,煅石膏克,白矾克,轻粉克共研细末,无水羊毛脂克,液体石蜡适量凡士林加至克或用薄肤膏: 密陀憎克,白及克,轻粉克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 %油膏 均外擦患处,日 —次 ② 若干燥皲裂者,可用兰油膏: 青白散克,凡士林克,调成药膏外涂 ② 外洗药有: 紫背浮萍、土大黄、土槿皮、苍耳子、白蒺藜、苦参、白藓皮、地肤子、蛇床子、石菖蒲,任选上药—味,水煎外洗,日次 伴有脓疤、疖、黄水疮者,外敷金黄膏: 如意金黄散,加凡士林配成 %软膏或用玉露膏: 芜蓉叶研细末,加凡士林配成 %软膏或用黄连膏: 川连粉,加凡士林配成 %软膏日次,外涂患处 细菌性湿疹,可用以上任何一种膏与湿疹膏一号等量合用,外敷 日 次 注意事项力劝湿疹患者发痒勿用手搔抓;忌服辛辣、鱼腥、海味等物; 勿用热水、花椒水,或食盐水烫洗,忌用碱水、肥皂或化妆品类;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及疲劳。

疡痒剧烈,见风更甚,辅以外洗法,药用: 苦参、白藓皮、蛇床子、荆芥、防风、艾叶、大黄搔痒渗液流水,除内服外洗外,还可敷以湿疹散,药用: 枯矾,雄黄 .克,滑石克,煅石膏克,甘草克,冰片 克上药共为细面,香油调擦周鸣岐婴儿湿疹,我用三心导赤散,疗效明显该方组成: 连翘心、莲子心各克,桅子心克,元参、生地各 .克,甘草梢、车前子、车前草各克,茯苓、白术各 克水煎取 汁,乳母服三分之二,乳子服三分之一,每日 —次,每次—毫升外 用药: 生地榆、虎杖等分,研细末,植物油调成糊状,涂之,每日 一次,可以 提高疗效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