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条例和术语训诂条例和术语1第1页,共41页第一节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一、形训 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是形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是形训 二、声训二、声训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 《诗《诗··大雅大雅··烝民》: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令仪令色,小心翼翼毛传:毛传:““仪,宜也仪,宜也 ” 2020/11/262第2页,共41页 三、义训三、义训 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在这三种训释方式中,义训的用途最为广泛,相关的条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在这三种训释方式中,义训的用途最为广泛,相关的条例也最多例也最多一)从释义的类型看(一)从释义的类型看⒈⒈同义相训同义相训⑴⑴直训直训 用一个同义词来解释一个同义词的如:用一个同义词来解释一个同义词的如: 《尔雅《尔雅··释言》:释言》:““孔,甚也。
孔,甚也 《方言》卷一二:《方言》卷一二:““噬,食也噬,食也个,枚也个,枚也 《荀子《荀子··儒效》:儒效》:““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杨倞注:杨倞注:““充,实也充,实也2020/11/263第3页,共41页 ⑵⑵互训互训 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尔雅《尔雅··释宫》: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说文··木部》:木部》:““栋,极也栋,极也极,栋也极,栋也 《说文《说文··心部》:心部》:““慎,谨也慎,谨也《言部》:《言部》:““谨,慎也谨,慎也 ” ⑶⑶递训递训 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 《庄子《庄子··齐物论》: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尔雅《尔雅··释诂》:释诂》:““矢,弛也矢,弛也弛,易也弛,易也2020/11/264第4页,共41页⑷⑷同训同训 用一个词来训释多个同义词用一个词来训释多个同义词 《尔雅《尔雅·释诂》:释诂》:“适、之、嫁、徂、逝,往也适、之、嫁、徂、逝,往也。
《广雅《广雅·释诂》:释诂》:“同、侪、等、比、伦、匹、台、敌、雠,辈也同、侪、等、比、伦、匹、台、敌、雠,辈也2020/11/265第5页,共41页⒉⒉反义相训反义相训 所谓所谓“反训反训”,就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尔雅注》和,就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尔雅注》和《方言注》中都有阐述《方言注》中都有阐述 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揭示,源于古人对事物的辩证的认识从典籍用例来看,确有一些词语同时具有相反的两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揭示,源于古人对事物的辩证的认识从典籍用例来看,确有一些词语同时具有相反的两义,如:义,如:2020/11/266第6页,共41页贷贷 ① ①借出《左传借出《左传··昭公三年》:昭公三年》:““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杜注:杜注:““贷厚而收薄贷厚而收薄 ② ②借入《周礼借入《周礼··地官地官··泉府》: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郑注:郑注:““郑司农郑司农云:云:‘‘贷者,谓从官借本贾也贷者,谓从官借本贾也’”’”乞乞 ① ① 乞讨《论语乞讨《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② ② 给与《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给与《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贷、乞之所以有相反的两义,是因为借贷、授受一类词本身就有方向性,即:从施事一方来说是授予,从受事一方来贷、乞之所以有相反的两义,是因为借贷、授受一类词本身就有方向性,即:从施事一方来说是授予,从受事一方来说就是接受了後人为了区别起见,才分为二义,有的还区别读音如说就是接受了後人为了区别起见,才分为二义,有的还区别读音如““乞乞””的给与义,读的给与义,读q qì 2020/11/267第7页,共41页 偭偭 ①①面向《说文面向《说文··人部》:人部》:““偭,乡也从人,面声《少仪》曰:偭,乡也从人,面声《少仪》曰:‘‘尊壶者偭其鼻尊壶者偭其鼻’”’”段玉裁注:段玉裁注:““乡,今人所用之向字也乡,今人所用之向字也。
②②背对《楚辞背对《楚辞··离骚》: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王逸注:““偭,背也偭,背也落落 ① ① 坠落;陨丧《楚辞坠落;陨丧《楚辞··离骚》: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 ② ② 开始;宫室新建成时的庆典仪式《诗开始;宫室新建成时的庆典仪式《诗··周颂周颂··访落》: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毛传:毛传:““落,始《左《左传传··昭公七年》: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宫室始成,祭之为落2020/11/268第8页,共41页(二)从释义的方式看(二)从释义的方式看 ⒈⒈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说文《说文··艸部》: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说文《说文··言部》:言部》:““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诗《诗··小雅小雅··无羊》: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毛传:毛传:““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⒉⒉义界,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义界,指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尔雅《尔雅··释地》: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方言》卷四:《方言》卷四:““无缘之衣谓之褴无缘之衣谓之褴 ” 《说文《说文··网部》:网部》:““罩,捕鱼器也罩,捕鱼器也《说文《说文··石部》:石部》:““磬,乐石也磬,乐石也2020/11/269第9页,共41页3 3、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说文《说文··鹿部》:鹿部》:““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说文《说文··虫部》:虫部》:““蛟,龙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蛟,龙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2020/11/2610第10页,共41页第二节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具体的训释术语 训释字词术语的产生年代已经很悠久了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训诂的萌芽,与此同时,相关的术语也就产训释字词术语的产生年代已经很悠久了。
在先秦的一些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训诂的萌芽,与此同时,相关的术语也就产生了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其後特别是汉代以来的训诂学家,包括注释家、语文辞书、训诂专书的作者,在诠释词句时,都会采用其後特别是汉代以来的训诂学家,包括注释家、语文辞书、训诂专书的作者,在诠释词句时,都会采用一些术语,用以区别纷繁复杂的训诂现象一些术语,用以区别纷繁复杂的训诂现象2020/11/2611第11页,共41页一、某,某也一、某,某也 古书注解和训诂专书中最为常见的训诂术语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例如:古书注解和训诂专书中最为常见的训诂术语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例如:n《左传《左传··僖公三十年》: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焉用亡郑以陪邻?””杜预注:杜预注:““陪,益也陪,益也n《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肌膚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成玄应疏:成玄应疏:““藐,远也藐,远也n《淮南子《淮南子··主术》:主术》:““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高诱注:高诱注:““性,生也怀,归也性,生也怀,归也2020/11/2612第12页,共41页 二、曰、为、谓之、之谓二、曰、为、谓之、之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都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例如: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都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例如:n《诗《诗··周南周南··关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水中可居者曰洲n《诗《诗··周南周南··汉广》: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毛传:““潜行为泳潜行为泳n《诗《诗··邶风邶风··谷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毛传:““东风谓之谷风东风谓之谷风n《诗《诗··大雅大雅··桑柔》: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既之阴女,反予来赫郑笺:郑笺:““口距人谓之赫口距人谓之赫 ” 2020/11/2613第13页,共41页有时也区别词义间的细微差别例如:有时也区别词义间的细微差别例如:《楚辞《楚辞··离骚》:离骚》: “ “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王逸注:““上曰衣,下曰裳上曰衣,下曰裳《尔雅《尔雅··释水》: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楚辞《楚辞··招魂》:招魂》:““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王逸注:王逸注:““金玉为珍,诡异为怪金玉为珍,诡异为怪《尔雅《尔雅··释器》: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方言》卷一:《方言》卷一:““延、永,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施於众长谓之永延、永,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施於众长谓之永2020/11/2614第14页,共41页 三、谓、言三、谓、言 这两个术语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可以解释字词,也可以解释句子;其基本用法也相似,即都是把被释词放在术语的前面例这两个术语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可以解释字词,也可以解释句子;其基本用法也相似,即都是把被释词放在术语的前面例如:如:n《诗《诗·邶风邶风·击鼓》: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郑笺:郑笺:“此用兵,谓治兵时此用兵,谓治兵时n《诗《诗·唐风唐风·椒聊》: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无朋郑笺:郑笺:“之子,是子也,谓桓叔也硕谓壮貌之子,是子也,谓桓叔也硕谓壮貌……大谓德美大谓德美n《诗《诗·大雅大雅·桑柔》: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毛传:毛传:“旬,言阴均也旬,言阴均也2020/11/2615第15页,共41页n有时候用来对词义作进一步阐发,例如:有时候用来对词义作进一步阐发,例如: 《诗《诗··小雅小雅··小弁》: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譬彼坏木,疾用无枝毛传:毛传:““坏,瘣也谓伤病也坏,瘣也谓伤病也 《荀子《荀子··劝学》:劝学》:““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是无欲虑也杨倞注:杨倞注:““是,犹此也是,犹此也n““谓谓””和和““言言””经常用来对句子的含义作出说明,例如:经常用来对句子的含义作出说明,例如: 《诗《诗··秦风秦风··驷》:驷》:““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郑笺:郑笺:““媚於上下,谓使君臣和合也此人从公往狩,言襄媚於上下,谓使君臣和合也此人从公往狩,言襄公亲贤也公亲贤也 《诗《诗··小雅小雅··吉日》: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发彼小豝,殪此大兕毛传:毛传:““殪,壹发而死言能中微而制大也殪,壹发而死言能中微而制大也2020/11/2616第16页,共41页u《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拂四夷也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拂四夷也赵岐注:赵岐注:“莅,临也言王意莅,临也言王意欲庶几王者,莅临中国,而安四夷者也欲庶几王者,莅临中国,而安四夷者也u《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曰:曰:‘伯夷、伊尹何如?伯夷、伊尹何如?’曰:曰:‘不同道’”赵注:赵注:“言伯夷之行,不与孔子、伊尹同道也言伯夷之行,不与孔子、伊尹同道也 在章句体的注释书中,在章句体的注释书中,“言言”和和“谓谓”特别是特别是“言言”的用法更为广泛,有时是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对句意作出进一步的用法更为广泛,有时是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对句意作出进一步的阐发,或直接阐明句意。
的阐发,或直接阐明句意 2020/11/2617第17页,共41页 四、犹、亦四、犹、亦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被释词都处於术语的前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或某种对应的关系《说文使用这两个术语时,被释词都处於术语的前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或某种对应的关系《说文·言部》:言部》:“雠,犹譍也雠,犹譍也段玉裁注:段玉裁注:“凡汉人作注云凡汉人作注云‘犹犹’者,皆义隔而通之者,皆义隔而通之2020/11/2618第18页,共41页1、犹、犹 ((1 1)常见用法是指出被释词和释词在词义上的某种联系例如:)常见用法是指出被释词和释词在词义上的某种联系例如:n《诗《诗··豳风豳风··九罭》:九罭》:““公归不复,於女信宿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毛传:毛传:““宿,犹处也宿,犹处也宿宿””和和““处处””在住宿义上意思相近在住宿义上意思相近n《礼记《礼记··中庸》: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郑注:郑注:““语,犹说也语,犹说也语语””和和““说说””在述说义上是同义词在述说义上是同义词n《诗《诗··大雅大雅··卷阿序》:卷阿序》:““《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
言求贤用吉士也《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言求贤用吉士也毛传:毛传:““吉,犹善也吉,犹善也吉吉””和和““善善””都有好义都有好义2020/11/2619第19页,共41页 ((2 2)被释词和释词本来在意义上并无必然的联系,由于上下文等的影响,而得以训释例如:)被释词和释词本来在意义上并无必然的联系,由于上下文等的影响,而得以训释例如: 《诗《诗··魏风魏风··伐檀》:伐檀》:““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毛传:毛传:““侧犹厓也侧犹厓也侧侧””和和““厓厓””本来在意义上本来在意义上并不相关,只因上一章是并不相关,只因上一章是““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毛传:““干,厓也干,厓也这是承接上章作释,所以用这是承接上章作释,所以用““犹犹””字3 3)) “ “犹犹””还可以指出文字通假的情况例如还可以指出文字通假的情况例如 《诗《诗··魏风魏风··葛屦》:葛屦》:““摻摻女手,可以缝裳摻摻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毛传:““摻摻,犹纤纤也摻摻,犹纤纤也 《小雅《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毛传:毛传:““皇皇,犹煌煌也皇皇,犹煌煌也2020/11/2620第20页,共41页2 2、亦、亦 使用术语使用术语““亦亦””的时候,释词通常已经出现於上文,并且其义也是明白易晓的例如:的时候,释词通常已经出现於上文,并且其义也是明白易晓的例如: 《左传《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公十八年》:““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杜预注:杜预注:““成,亦平也成,亦平也又:又:““贪於饮贪於饮食,冒於货贿食,冒於货贿杜注:杜注:““冒,亦贪也冒,亦贪也 《中庸》第十五章:《中庸》第十五章:““《诗》(指《小雅《诗》(指《小雅··常棣》)曰:常棣》)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朱熹注:朱熹注:““翕,亦合也;耽,亦乐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耽耽””,今本《诗经》作,今本《诗经》作““湛湛”” 2020/11/2621第21页,共41页五、之言、之为言五、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和或音同的关係。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和或音同的关係n《说文《说文··示部》:示部》:““祼,灌祭也祼,灌祭也段玉裁注:段玉裁注:““凡云凡云‘‘之言之言’’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者,皆通其音义以为诂训非如‘‘读为读为’’之易其字,之易其字,‘‘读如读如’’之定其音之定其音n张舜徽云:张舜徽云:““郑氏(指郑玄)经注中凡云郑氏(指郑玄)经注中凡云‘‘之言之言’’者,多依声以通其义者,多依声以通其义《郑学丛著》(《郑学丛著》200200页)页)2020/11/2622第22页,共41页u《诗《诗··郑风郑风··叔于田序》:叔于田序》:““《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毛传:毛传:““缮之言善也缮之言善也u《礼记《礼记··曲礼下》: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郑玄分别注郑玄分别注云:云:““后之言後也后之言後也夫之言扶夫之言扶孺之言属孺之言属妇之言服妇之言服。
妻之言齐妻之言齐u《尔雅《尔雅··释训》:释训》:““鬼之为言归也鬼之为言归也 古书中使用古书中使用““之言之言”“”“之为言之为言””来从声音上阐明词义关系,对了解词义来源,推求语源是有好处的来从声音上阐明词义关系,对了解词义来源,推求语源是有好处的但这类训释有时也会显得牵强(如郑玄但这类训释有时也会显得牵强(如郑玄““后之言後也后之言後也””的解释),需要加以甄别的解释),需要加以甄别 2020/11/2623第23页,共41页六、貌六、貌 ““貌貌””这个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後,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例如:这个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後,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例如:u《诗《诗··邶风邶风··谷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毛传:““习习,和舒貌习习,和舒貌u《论语《论语··乡党》:乡党》:““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何晏集解引王肃曰: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恂恂,温恭之貌恂恂,温恭之貌u《楚辞《楚辞··九章九章··怀沙》:怀沙》:““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王逸注:王逸注:““浩浩,广大貌也浩浩,广大貌也貌貌””前或加前或加““之之””字,意思相同,如:字,意思相同,如:u《礼记《礼记··学记》:学记》:““发然後禁,则扞格而不胜发然後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郑玄注:““扞格,坚不可入之貌扞格,坚不可入之貌貌貌””都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的後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都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的後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的样子的样子””2020/11/2624第24页,共41页 七、属、别七、属、别 ““属属””和和““别别””是两个说明事物种类的术语例如:是两个说明事物种类的术语例如:《诗《诗··鄘风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毛传:毛传:““椅,梓属椅,梓属《说文《说文··艸部》:艸部》:““蔺,莞属蔺,莞属《说文《说文··豸部》:豸部》:““豺,狼属豺,狼属貂,鼠属貂,鼠属《说文《说文··鹿部》:鹿部》:““麋,鹿属麋,鹿属《说文《说文··糸部》:糸部》:““纪,丝别也纪,丝别也《说文《说文··禾部》:禾部》:““稗,禾别也。
稗,禾别也段玉裁注:段玉裁注:““谓禾类而别於禾也谓禾类而别於禾也 ” 2020/11/2625第25页,共41页 对对““属属””和和““别别””的异同区别,清人段玉裁有很明晰的解释《说文的异同区别,清人段玉裁有很明晰的解释《说文··禾部》:禾部》:““秔,稻属秔,稻属段注:段注:““凡言属者,以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秔’’为为‘‘稻属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稗’’为为‘‘禾别禾别’’是也《尾部》:《尾部》:““属,连也属,连也段注:段注:““凡异而同者曰属凡异而同者曰属…………凡言属而别在其中,如凡言属而别在其中,如‘‘秔秔’’曰曰‘‘稻属稻属’’、、‘‘秏秏’’曰曰‘‘稻稻属属’’是也;言别而属在其中,如是也;言别而属在其中,如‘‘稗稗’’曰曰‘‘禾别禾别’’是也 和和“属属”相类似的又有相类似的又有“醜醜”,,“醜醜”是种类的意思,《尔雅》中多见例如:是种类的意思,《尔雅》中多见例如:n《释草》:《释草》:“蘩之醜,秋为蒿蘩之醜,秋为蒿。
晋郭璞注:晋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醜,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n《释木》:《释木》:“槐棘醜乔,桑柳醜条,槐棘醜乔,桑柳醜条,……桃李醜核桃李醜核2020/11/2626第26页,共41页 八、辞、词、语助八、辞、词、语助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辞””或或““词词””,例如:,例如:n《诗《诗··周南周南··芣苢》: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毛传:““薄,辞也薄,辞也n《诗《诗··大雅大雅··文王》: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毛传:毛传:““思,辞也思,辞也n《诗《诗··小雅小雅··角弓》: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郑笺:郑笺:““毋,禁辞毋,禁辞n《说文《说文··只部》:只部》:““只,语已词也只,语已词也n《说文《说文··矢部》:矢部》:““矤,况也;词也矤,况也;词也或称或称““声声””n《说文《说文··乃部》:乃部》:““迺,惊声也迺,惊声也2020/11/2627第27页,共41页 也称也称“语助语助”、、“语助辞语助辞”等,如:等,如:n《礼记《礼记·檀弓上》:檀弓上》:“檀弓曰: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何居?我未之前闻也’”东汉郑玄注:东汉郑玄注:“‘居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n《诗《诗·邶风邶风·柏舟》: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唐孔颖达疏:唐孔颖达疏:“居诸者,语助也居诸者,语助也n刘淇《助字辨略》卷一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之之”条:条:“《广韵》云:《广韵》云:‘语助辞’《诗《诗·国风》:国风》:‘葛之覃兮葛之覃兮’又云:又云:‘公侯之事公侯之事’《小雅》:《小雅》:‘之屏之屏之翰’《论语》:《论语》:‘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以上以上‘之之’字,并语助辞字,并语助辞2020/11/2628第28页,共41页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 这几个术语,或者用来训释假借字,或者用来标明音读这几个术语,或者用来训释假借字,或者用来标明音读《说文《说文··言部》:言部》:““读,籀书也读,籀书也段玉裁注:段玉裁注:““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说文《说文··示部》:示部》:“ “ ,数祭也从示,毳声读若舂麦为,数祭也。
从示,毳声读若舂麦为 之之 段注:段注:““凡言凡言‘‘读若读若’’者,皆拟其音也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凡传注言‘‘读为读为’’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读为’’,有,有‘‘读若读若’’‘‘读为读为’’亦曰亦曰‘‘读曰读曰’’,,‘‘读若读若’’亦曰亦曰‘‘读如读如’’段氏《周礼汉读考序》:段氏《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变化之词2020/11/2629第29页,共41页“读曰读曰”、、“读为读为”,使用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本义来指明假借字使用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本义来指明假借字u《诗《诗·唐风唐风·山有枢》: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宛其死矣,他人是愉郑笺:郑笺:“愉,读曰偷偷,取也愉,读曰偷偷,取也u《汉书《汉书·邹阳传》:邹阳传》:“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颜师古注:颜师古注:“伯,读曰霸伯,读曰霸u《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使者数趣之。
使者数趣之胡三省注:胡三省注:“趣,读曰促趣,读曰促u《诗《诗·卫风卫风·氓》: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郑笺:“泮,读为畔畔,崖也泮,读为畔畔,崖也u《荀子《荀子·王霸》:王霸》:“致忠心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致忠心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唐杨倞注:唐杨倞注:“赏,读为尚赏,读为尚杨氏的意思是杨氏的意思是“赏赏”通通“尚尚”,是尊重义是尊重义2020/11/2630第30页,共41页“读如读如”、、“读若读若”,使用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标明音读使用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标明音读u《周礼《周礼··考工记考工记··舆人》:舆人》:““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郑玄注:郑玄注:“ “ 隧谓车舆深也,读如钻燧改火之燧隧谓车舆深也,读如钻燧改火之燧 ” u《说文《说文··匚部》:匚部》:““匚,受物之器凡匚之属皆从匚匚,受物之器凡匚之属皆从匚许慎说明许慎说明““匚匚””的读音和的读音和““方方””相相同 ““读如读如””、、““读若读若””又可用来说明假借又可用来说明假借清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古同音假借说》已经指出:清代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古同音假借说》已经指出:““汉人言汉人言‘‘读若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者,皆文字假借之例,不特寓其音,并可通其字。
通其字 ” 例如:例如:u《诗《诗··邶风邶风··北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其虚其邪,既亟只且郑笺:郑笺:““邪,读如徐邪,读如徐2020/11/2631第31页,共41页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 ““破破””、、““破字破字””都是用本字指明假借之义都是用本字指明假借之义破读破读””、、““读破读破””亦同今语还说亦同今语还说““破假借破假借”” “ “破读破读””、、““读破读破””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转变通常以改变声调为多例如: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转变通常以改变声调为多例如: 《论语《论语··述而》:述而》:““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注:朱熹注:““枕,去声枕,去声说明说明““枕枕””当动词当动词用,是(把胳膊)当做枕头的意思用,是(把胳膊)当做枕头的意思2020/11/2632第32页,共41页训诂学家又常常使用训诂学家又常常使用““如字如字””这一术语,说明该字当读其本音,不改变读音。
例如:这一术语,说明该字当读其本音,不改变读音例如:《史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 唐张守节正义:唐张守节正义:““上如字,下音寺上如字,下音寺恶食恶食””就是粗劣的饭菜,就是粗劣的饭菜,““食食””读其本音读其本音shishi;;““食项王使者食项王使者””的的““食食””是给项王使者吃的意思,读是给项王使者吃的意思,读 si si,动词2020/11/2633第33页,共41页 十一、当作、当为十一、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一般认为是用来纠正文字错误的这两个术语一般认为是用来纠正文字错误的段玉裁说:段玉裁说:“‘“‘当为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譌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譌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譌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譌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当为’’凡言‘‘读为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当为’’者直斥其误者直斥其误《周礼汉读考序》)(《周礼汉读考序》) u《仪礼《仪礼·觐礼》:觐礼》:“四享,皆束帛加璧。
四享,皆束帛加璧郑玄注:郑玄注:“四当为三古书作三、四或皆积画,此篇又多四字,字相似,四当为三古书作三、四或皆积画,此篇又多四字,字相似,由此误也由此误也u《周礼《周礼·秋官秋官·掌客》:掌客》:“牲三十有六牲三十有六郑玄注:郑玄注:“牲当为腥,声之误也腥谓腥鼎也於侯伯云腥二十有七,其故腥字也牲当为腥,声之误也腥谓腥鼎也於侯伯云腥二十有七,其故腥字也2020/11/2634第34页,共41页 说明词义说明词义《诗《诗··秦风秦风··蒹葭》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郑笺:郑笺:““伊,当作繄繄,犹是也伊,当作繄繄,犹是也 ” 说明古今字说明古今字《诗《诗··小雅小雅··蓼萧》: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既见君子,为龙为光郑笺:郑笺:““龙,当作宠宠,荣名之谓龙,当作宠宠,荣名之谓说明假借字说明假借字《诗《诗··陈风陈风··泽陂》: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与蕳郑笺:郑笺:““蕳,当作莲莲,芙蕖实也蕳,当作莲莲,芙蕖实也说明说明““蕳蕳””在这里读作在这里读作““莲莲””,作,作莲子讲 诗经诗经·陈风陈风·泽陂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寤寐无为,辗转伏枕2020/11/2635第35页,共41页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 这是一组列举不同说法的术语训诂学家在解释字词或文句的含义时,在作出一种解释後,有时还会举出另外的一这是一组列举不同说法的术语训诂学家在解释字词或文句的含义时,在作出一种解释後,有时还会举出另外的一种解释,以给读者提供参考种解释,以给读者提供参考n《楚辞《楚辞··离骚》:离骚》:““吾令丰隆椉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吾令丰隆椉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王逸注:王逸注:““丰隆,云师;一曰雷师丰隆,云师;一曰雷师 ” u《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恭移病出,後复视事。
恭移病出,後复视事唐颜师古注:唐颜师古注:““移病者,移书言病也一曰:言移病者,移书言病也一曰:言以病移出,不居官府以病移出,不居官府u《说文《说文··艸部》:艸部》:““薄,林薄也一曰蚕薄薄,林薄也一曰蚕薄又《日部》:又《日部》:““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2020/11/2636第36页,共41页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散文;对言、对文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散文;对言、对文 这些术语是用来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这些术语是用来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浑言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於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所谓,是指笼统地说,着眼於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所谓“析言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n《说文《说文··走部》:走部》:““走,趋也走,趋也 ” 段玉裁在段玉裁在““走走””字下注:字下注:““《释名》:《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许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浑言不别也n《说文《说文··土部》:土部》:““垣,墙也垣,墙也段注:段注:““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墙’’下曰下曰‘‘垣蔽也垣蔽也’’,析言之‘‘垣蔽垣蔽’’者,墙又为垣之蔽也垣者,墙又为垣之蔽也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 ” 2020/11/2637第37页,共41页 “浑言浑言”又称又称“散言散言”、、“散文散文”,,“析言析言”又称又称“对言对言”、、“对文对文”,如:,如: 《说文《说文··禾部》:禾部》:““穄,穄, 也段注:段注:““此谓黍之不粘者也此谓黍之不粘者也…………《九榖考》曰:《九榖考》曰:‘‘据《说文》,禾属而黏者黍则禾属而不黏者据《说文》,禾属而黏者黍则禾属而不黏者 对文异,散文则通称黍对文异,散文则通称黍’”’”《说文《说文··禾部》禾部》 ::““秔,稻属秔,稻属段注:段注:““稻有至黏者,稬是也有次黏者,稉是也有不黏者,稴是也稉比於稬则为不黏,比於稴稻有至黏者,稬是也有次黏者,稉是也有不黏者,稴是也稉比於稬则为不黏,比於稴则尚为黏稉与稴为饭,稬以酿酒,为饵餈,今与古同矣。
散文稉则亦称稻,对文则别则尚为黏稉与稴为饭,稬以酿酒,为饵餈,今与古同矣散文稉则亦称稻,对文则别 ” 2020/11/2638第38页,共41页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 1 1、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衍文、脱文、倒文、错简 这是一组有关原文字数误作增减以及次序错乱的术语这是一组有关原文字数误作增减以及次序错乱的术语 衍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衍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 《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路曰: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论语校勘论语校勘记》证明记》证明““轻轻””字为衍文,认为:字为衍文,认为:““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轻’’字,则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字,则後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 2020/11/2639第39页,共41页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
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 《墨子《墨子··法仪》:法仪》:““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是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一》墨子第一》““脱文一脱文一””条说:条说:“‘“‘是以是以’’下有下有‘‘知知’’字,而今本脱之,则文字,而今本脱之,则文义不明上文曰:义不明上文曰:‘‘奚以知天之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奚以知’’正与正与‘‘是以是以知知’’相应 ” 2020/11/2640第40页,共41页谢谢!谢谢!谢谢!谢谢!41第41页,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