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4138937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7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严维民 一、审题失误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 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 才能有针对性 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 ,痛失全分。 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 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于是有的答成:

2、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 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 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 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 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 是处于主要地位的 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 法和技巧上的特色; 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 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 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 包括文学

3、常识、 语言知识, 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 些概念 (如颔联与颈联 )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 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 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 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 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 石头城 宋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

4、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 分析诗句,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 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 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 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 所以又可说 成绘声绘色。“石头”、“明月”是静景, “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但许多 同学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 (“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 自身影像的投射 ),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 许多同学把握不准。 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 把对全诗手法的 分析看成是对

5、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 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 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 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对策: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 将它们系统化。 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 参考: (1)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等。 (2)描写手法:衬托 (正衬和反衬 )、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 (细描和白描 )、正侧。 (3)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积淀先入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大家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

6、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 还是有限的。 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 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 相对比 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 ,把那些 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气的误区。例如: 上面一首石头城 ,还有两道题目: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 ,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 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道题正确答案: “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 城的衰

7、败与荒凉。 但是有许多同学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 是乐景, 进而认 为“反衬” 了石头城的寂寞。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 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 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而对写“黍离之悲”的古诗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时想 不起来,就“积淀先入”了。 第二道题正确答案: “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 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 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 有的同学将后一点答成 “都写出了思念 故乡的凄凉之情” 。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 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伤今的诗库存太少。 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 例如

8、, 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 在许多诗歌里用 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 但也不尽然。 比如“垂钓” 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 但在宋诗 江上 (董颖 )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 抒情、 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 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 就随便挑一个 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对策: 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 有了积淀才有唤起, 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 “冷” 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 的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中的时间

9、观念 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 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 (及时 行乐和成就事业 ) ; 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 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 对未来的迷茫不安; 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好景不常 (二)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 类惜春主题; 2“满地芦花和我老” 类悲秋主题; 3“人 生看得几清明”类伤春主题 (三)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1“荣名以为宝”类自警自励; 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 3“思为双飞 燕”类爱情主题; 4“先据要路津”类权利意识; 5“为乐当及时”类珍惜 时间; 6“纵浪大化中”类自我超越 (四)古诗中的历史智慧 1“无情最是台城柳”

10、 类吊古伤今; 2“旧时王谢堂前燕” 类富贵难保; 3“商 女不知亡国恨”类亡国之忧 (五)古诗中的政治观念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阶级对立; 2“一将功成万骨枯”类反战思 潮;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思亲主题; 4“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 四、挂一漏二 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从而导致失 分。例如: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 注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 杪秋,即深秋。 机心,机巧的心计。 语出庄 子。 (1)此诗写景

11、,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又是怎样表达的 ? 第一题正确答案: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 第二题正确答案:第一问: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第二问: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 直抒胸臆,化用典故。这道题容易“挂一漏二” 。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而漏掉 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 ?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第二题, 第一问,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其实结合注释细 细揣摩最后两句就可以体会到。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 ,由于忽视了注释,漏 掉了化用典故。

12、 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 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 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 有一种 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例如“试分 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容易只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其实还要从题目和结构的 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 对策: 做古诗鉴赏类题时要仔细审读, 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别的意味,是 不是还没答到位。还要加强积累,多阅读和训练,多体验、领悟和评价。特别是借助写作背 景,读懂注释,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 五、思路紊乱 关于答题思路, 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 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 但是还有一种题目很单 一却易出

13、错。先看例题: 送人还荆州 唐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 正确答案: 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 表达留恋之情; 再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 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在这道题中, “送” 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 。像“送”这样关涉 全篇的字, 有时还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 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 大家由于没有 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

14、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 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 对策: 通过研究答案, 我们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 抓住题眼, 循着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分析 就可以了。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 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 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 即回答写什么; 如果 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 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 例如上题答案中的第二句 “用想 象的手法”。 六、比较粗疏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 不细心品味和比较。 这种题目 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

15、揣摩不可得。例如: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 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 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 之情。 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 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 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 孤独登台的凄苦, “悲”、“独”二字尤为传神。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 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他们不能从 “万事已华发” 里品 出杜诗里

16、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 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 不能 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 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 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 命题人往往从意境、感情、技巧和 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我们平时要多练习。 对策: 做好比较鉴赏题, 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 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 在训练 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其次,要仔 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有景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 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 再次, 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 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相对好做些,而 分析情感异同类试题就难多了。 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 语言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 揣摩 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